讀后感是對讀書過程中所思所想的總結和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讀內容。讀后感是一個人讀書后對所讀內容的評價和思考,也是自己與書本對話的過程。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有深度和完備性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一
“你一定要走,我一定要留,沒有人走,革命無以成功,沒有人留,無以告訴曾經相信這次革命的人。”這句話讓我激動了許久。
總以為革命與佛學八竿子打不著,但沒有想到,說這句話的人竟然是一個學佛之人,從學佛走向革命,不是禪道參悟不夠,而是生命中空幻促使其去完成一件有激情的事――革命。
事實上無論是他們的戰友或只有著同一信仰的人,聞到他們犧牲的事實,心中雖會悲痛,但對于那一時期,每日都是活在刀劍上的日子,對待每日都會發生的生命的墮落更多的是習慣。人,抱著崇高的人格走向死亡,大家看到得更多的卻是未來的美好,仿佛為大事損失的生命,是畢竟之路,既然未來能成大事,相比之下當前革命者的犧牲從另一方面思考,不是損失而是收獲,收獲了推進革命事業的動力。
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清楚意識到,勇于為革命獻身的到底是哪樣一群人?是詩人,是作家,是學者,是有著的`零度靈魂的人。什么是零度靈魂?就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向著心中的精神方向堅定不移地走去。這與“零度”寫作中“零度”有些不同,同為零度,后者是回歸生命本源,但是前者的“零度”確是人在成長過程的全新開始,一個精神上的進步。不得不承認的是,有這種覺悟的人,有這種無畏精神的人,他們的死亡于文學、美學上都是巨大的遺憾,這遺憾并不能因為政治上的成功而堙沒。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二
一部拉丁美洲血淚史,一部魔幻主義開山之作,一部被博爾赫斯譽為比《堂吉訶德》更能體現西班牙浪漫主義色彩的鴻篇巨制。加西亞·馬爾克斯,將他用想象力構建的名叫馬孔多的奇特小鎮鮮活地呈在人們面前,從一個家族傳奇色彩的興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類從洪荒到繁榮從愚昧到文明都永遠無法抹去的烙印,孤獨。
他們內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孤獨感無法排遣以至于不得不離群索居,如果不選擇死亡,便只能尋找排遣各種孤獨的方法,然而從他們每個人的經歷來看,帶來的孤獨感卻不盡相同,我無法完全揣測他們內心所遭受的苦楚與冷遇,不甘與絕望,這既同我的年齡與經歷有關,更與某種不忍有關,我不忍去細細品嘗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獨,任何一個能品嘗完這些孤獨的人,必定憂郁至極,相反地,任何一個沒有掙扎于如此生活摧殘中的人,是無法體會這種失落感的,這也是這部書不能被很多年輕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愛情,于這個家族更是難以想象的奢侈品,他們或許有過短暫的沖動,或許有過傾心的告白,卻皆被命運的鐵腕扼死,他們的愛得不到自由,只能埋葬到苦悶的土壤中,等待情欲的慢慢枯萎、腐爛,最后全都變成心理極度變態的人。到最后一代侄子與姑姑的不正當戀愛,終于得嘗所愿幸福廝守,卻產下了預示家族滅亡的符號,帶有豬尾巴的孩子,這個孩子隨即被螞蟻群吞噬,最終隨著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迪亞破譯了梅爾加德斯對這個家族滅亡的預言,“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币魂嚻降囟鸬娘Z風到來,將整個馬孔多鎮從地球上刮走,家族也宣告了滅亡。至此閱畢,仿佛感覺時間在這一刻戛然而止,抱書凝神,心猶不甘,久久無法抽離,仿佛一切,皆是時間開的一個大大的玩笑。輪回、循環、宿命,你所能讀到的,都是時間調皮的影子。
一百年,一個家族的興衰道路,鋪陳著一顆顆流淌著苦痛淚水卻堅強如一的心靈,若能讀懂,輕輕拾起,摩挲,傾聽它們柔軟的訴說,那一刻你能感覺,人類歷史天空中不滅的孤獨光環,是無比的美麗,那是窮通天地、震爍古今的凄美,是在毀滅世界的大洪災之后,諾亞方舟上的幸存者眼中所呈現的接天引地的綺麗彩虹。
孤獨,便是永恒呈現的形態。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三
故事中,描寫了一只彩色的烏鴉,沒有心情進行飛行訓練,在尋找自己缺少什么。他碰到了松鼠在尋找過冬用的松子,烏鴉幫助松樹找到了松子,但他發現這不是自己缺的東西。后來烏鴉碰到了人在地上找金戒指,他幫人找到了金戒指,他發現這也不是自己要找的東西。后來又碰到了貓頭鷹,他看見貓頭鷹在找自己的星星,他也尋找自己的星星,但這也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最后他碰到了一只黑色羽毛的'烏鴉。他終于知道自己要尋找的是伙伴。
我認為,這只彩色的烏鴉,一直堅持不放棄,尋找自己需要的東西,他很熱心的幫助別人,他身上有我要學習的地方。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四
”表面的孤獨未必真的孤獨,表面的風光不一定就不孤獨“——這是源自郭敬明《孤獨》當中的一句話,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
沒有錯,《孤獨》這本書的確不錯,啟人智慧,叫人豁達。作者講到一些人坐在電腦前,終日就是悶筆寫作,生活過得非常平淡如水,可是這些人可能就不感覺有什么孤獨的,可以悠然自得地生活著。這可能是因為這些人用時間去工作,就沒有太大時間久琢磨生命,體驗無聊了。
而一些人,終日游歷在都市之間,有時間就約朋友出來逛街,或者是看看帥哥,泡泡桑拿,玩玩游戲,溜溜小鳥兒。外表看似風光,可是難保這些人內心就空虛,感覺日子非常無聊。
讀完《孤獨》這本書以后,我真的感觸良多。沒有錯,這本書太符合現在的社會現象了,一些人盲目追求物質利益,最終忽略了內心精神,這是非常愚蠢的`。當然物質利益值得重視,然而我們的心靈恰恰是最為珍貴的。
千萬不要讓你的心靈感到孤獨喲!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五
暑假里,閑著無事的我翻開了,媽媽給我買的那幾本書,著迷的看起來,其中最令我著迷的是陽光姐姐的《我來自孤獨星球》。
《我來自孤獨星球》說的是“班花”江冰蟾因為學習好,又有點清高很受老師的喜歡。但卻遭遇了很多人的羨慕和忌妒。在班里以凌揚波為首的幾個女生的敵意和排斥,使她為此感到十分困擾。小堂哥方樂天與江冰蟾迥然不同?;顫婇_朗、樂于結交好友。在他的'影響下江冰蟾認識了濃可菲、陳安蓓,并與盛欣怡成為了好友。但媽媽的事故使她認識到了成人的冷酷復雜的社會。也使她得到了快樂和友情的領悟。
在書中我讀出了江冰蟾的清高,學習好被凌揚波忌妒時,我想到了自己平常雖然學習不太好但我總是看不起學習差的。學習太好的讓我認為他們那是炫耀自己。所以我也沒有朋友。書中媽媽因為與同事關系不好而陷害了,也令江冰蟾感到一個好朋友有多么大的作用。
我相信我總有一天也會改掉習慣交上好朋友。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六
經常有人問我“什么是幸福”,身邊有著幾位文藝男女青年,他們偶或聊起關于幸福的定義,其實每個人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場,暢想著期待中的幸福。
關于幸福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定義,且基本上都是站在此時此刻的立場,保持著對美好未來的期冀。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七
今天我讀了《孤獨之旅》主要講杜小康,因家庭變故而失學,被迫跟父親去放鴨,在一場風雨后,他發現自己長大了。
讀了這篇文章,我應該學習他那種精神,學會堅強?。。?/p>
讀到《孤獨之旅》,看起來是個平淡無奇的文章,但是我從中得到了很大的`感觸,杜小康小時候因為家庭變故不得不放棄學業,放鴨來維持生計,艱苦的生活磨練了他的意志,從而使他走向成熟。
文中的杜小康正是應了那句歌詞:“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八
一本書的魅力,在于它能給你勇氣,給你力量,很多你平時不敢做,沒有去做的事,一直想不通悶悶不樂的`事,突然間你就醒悟了,現在不做,更待何時。每次看到一本好書,都特別喜歡分享給身邊的朋友,我想,她們也應該會喜歡吧,在這本書里,我為自己鼓掌,借助這本書的力量,我做了我一直想做但是不好意思去做的事,我聯系了很久沒聯系但是很想聯系的人,說了很多平時怎么都不好意思說出口但悶在心里很久的話。大部分情況下,我喜歡一本書,首先是被書名吸引,接著就是被書中內容吸引,我想說,如果你心中有很多郁結,那么它適合你;如果你正處于郁悶悲憤,那么它適合你;如果你想要給自己勇氣,那么它真的適合你!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九
孤獨,也許有時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壞。它不是“悲傷”,也不是“無聊”,而是詩中令大家屏息的那個詞——“秘密”。
每個人都會有“孤獨”。生活好忙,好累,使我們在奔波中喪失了本該有的天性——“孤獨”。
《孤獨》的作者愛倫。坡,是一個不到三歲就成為孤兒的孩子?!霸谥刂啬ルy的一生的開端”,也就是童年,愛倫。坡就先于他人感受到了孤獨?!八麄兊囊曈蚺c我不同——我難以隨同”就很好的證明了這個觀點。愛倫。坡孤獨,但卻孤獨出了一種美。
愛倫。坡給這個世界下了“善”與“惡”的定義。不難想象,一個孩子,抱膝坐在草坡上,眼睛里充滿了孤寂的歡樂;山泉,秋日里的金光圍繞著他,遠處的藍色穹窿和頭頂上的烏云交織出善與惡的童話。
那,這么忙,稍微停一下,看看你心里布滿了灰塵的孤獨,將它拿出來曬曬太陽,悠悠地度過一段時間,任時光從指尖劃過。
孤獨,也是一種美。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十
我覺得光榮革命留給世人的意義,不是在于政治上的“光榮革命”后建立起來的議會權利超過君主的權利,不是君主立憲制度以及兩黨制度。而是這種不流血的革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犧牲。對于給國家、老百姓帶來的喜悅不用多說,下面只想談談不用犧牲有著零度靈魂的人的問題。
我相信如果讓歷史重新選擇,他一定會選擇讓這批人好好活下去,因為每一個真正不怕死,敢于為自己信仰犧牲生命的人,本來就不應該死,他們更應該好好活著,去推動人類文明的進化。所以人們是否也能真正考慮到這些人,他們死推動著革命的進步,在另一方面上卻又阻礙著文脈的發展,與大局到底是得還是失?想必沒有那么容易判斷了吧。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十一
魯迅的小說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上并不少見,每一篇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社戲》、《背影》、《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雪》、《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這么一數,我著實被驚到,原來從小學到現在,我們已經學習過魯迅這么多篇文章了!由此也可見魯迅的小說在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上占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這期我要說的是魯迅的另一篇小說《孤獨者》,《孤獨者》是魯迅小說集《彷徨》里的一篇。
這是中國現代文學老師要求閱讀的小說,能被拿入大學課堂來研讀,想必其文學價值一定不會小。
在課上,我了解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現代主義文學:通過變形的、隱晦的方式來傳達某種思想或感情。如《孤獨者》就是現代主義文學。而現實主義文學則是直接的、明顯的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讀第一遍《孤獨者》的時候,我其實是不太能讀懂的,在我印象當中,魯迅的小說都很難讀懂,先不說魯迅的作品總是很耐人尋味,單單就我們的思想境界來說,如果不借助任何輔助材料根本就是不知所云。
我讀這篇小說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主人公魏連殳的孤獨, 我相信很多普通讀者都跟我一樣。魏連殳的孤獨不是顧影自憐,也不是被遺世孤立的孤獨,而是那種深深地、壓抑著的、如大漠孤狼般的那種孤獨。
這是原文的一個片段:
后來祖母死了,他從城里趕來奔喪。他是有名的洋學堂里出來的異端人物,所以村里的人都很緊張:他來了,能否按照我們的傳統規矩辦事呢?于是提出三個條件:必須穿孝服,必須跪拜,必須請和尚道士。魏連殳來了,大家沒想到,他毫不猶豫地很爽氣地答應了,而且他裝殮祖母的時候,非常地耐心,這些都出乎人們意料之外。但更奇怪的是,當一切都正常進行,許多女人又哭又拜,他作為孝子卻一聲沒響,大家都在哭,他不哭,這就引起了"驚異和不滿",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 "連殳卻還坐在草薦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魏連殳從小就失去父母,由祖母撫養長大,并且還不是他的親生祖母,是他父親的繼母,不管在祖母面前如何搞怪逗樂,祖母總是對他淡淡的、冷冷的,所以造就他對人愛答不理的性格。村里人都認為他是異類,因為只有他一個人是外出游學的人,他有自己先進的細想,但總是被打壓,他沒有朋友,沒有同事,確切來說,他也沒有親人。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可以愛的人或是沒有愛自己的人,該是一件多么絕望的事,或許,這就是極致的孤獨。
其實魯迅這篇文章最讓我欽佩的地方是,通篇完全沒有提到"孤獨"二字,然而卻可以將主人公魏連殳的孤獨描寫得這么淋漓盡致。大家都知道,凡是有文學價值的小說,作者都是以當下的社會背景為題材基礎的,很多小說的主人公都可以用來當作當時社會眾多同類人當中的一個縮影,而魯迅的這一篇,我認為不僅是能夠反映當時社會的很多現象, 而且又有著超乎時代的價值,引領人們對孤獨的思考。
魯迅的小說有時是一場心靈的搏斗,有點像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是一種心靈的拷問。你要深切地貼近作者,貼近那個時代,有時又好像要拷問自己。
在《孤獨者》里,魯迅就是通過兩種聲音,"我"的聲音和主人公魏連殳的聲音相互對峙,互相辯駁,寫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困惑。所以小說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對歷史和現實的孤獨者命運的考察,但在更深層面上展開的是關于人的生存狀態,人的生存期望,以及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思考與駁難,而且這種討論是極致徹底的,因為本來為愛我者活著就已經是生存意義的底線了,還要追問在底線之后還有沒有可能性,幾出現了為敵人而活著這樣的殘酷選擇。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十二
暑假時,我看了一本比較好看的書,名字叫《一千零一個愿望》。是大家最愛的郁雨君的作品哦!主人公是一位小女生,名字叫李力子,她是一位喜歡動物的`小朋友,十分頑皮。但他有一個忙碌的媽媽,也可以說是一位缺席媽媽。還好有一只小鴨子走進了她的生活,而且還會叫姐姐,十分親密,但是媽媽十分討厭這只小鴨子。
讀完后我哭了很久,我就像一直無助的小鳥。沒有翅膀也沒有家,但我知道我還有弟弟。
我有很多的愿望......但是我最大的心愿是讓媽媽回來!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十三
寒假里,我讀了一本美美的書,名字叫做《我來自孤獨星球》。這本書的主人公叫江冰蟾,是一個清高、驕傲的女孩。
被稱為“班花”的江冰蟾因為成績好,又有點清高,遭遇了班里,以班長凌揚波未為首的幾個女生的故意與排斥,因為這些,讓她內心深感困擾。江冰蟾有一個大她一個月的.堂哥方樂天,性格與他迥然不同。因為他的活潑開朗,喜歡交朋友,給江冰蟾帶來了快樂和對友誼的領悟。
讀完這本書后,知道了,更明白了許許多多。成績不是關鍵,如果沒有了友誼,只有最好的成績,那么,誰會開心?友誼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讓你在絕望中看到希望,在跌倒后有關愛,在迷失中找到前進的動力!我們要珍惜友誼,愛護友誼,從大家一起做起哦!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十四
這是一本散文集,有很多故事組在一起,還是先寫寫感受在做摘抄唄。
突然想起那天在圖書館,直接認定嘉偉會借這本書,現在想想好像有點做錯了,嘉偉其實是不太喜歡看這個書的我想,然后又不會拒絕。這樣想想,其實我這樣算不算一種害怕孤獨的表現。俗話說呀,“千金難得,知己難求?!?/p>
有一種孤獨,不是做一些事沒有人陪,而是做一些事沒有人理解。突然發現自己經常做這樣的事情。所以,突然醒悟覺得,想要與眾不同,就孤獨了。
傷都是別人給的',但痛都是自己好的。有時候不想去傷害別人的時候卻偏偏傷害了別人,善良的人總是選擇去傷害自己。其實,最親的人,是讓自己傷的最深的人可卻永遠能原諒你的人,因為最親的人,是自己最了解的人,有時候生起起來說出來的話都能一針見血。可是,面對傷害,“對不起”反而顯得很無力。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十五
首先來說一下,何為“孤獨”?“孤獨”是時下較為流行的詞語之一,這如現在正在流行的“給力”二字一樣。很多同學都喜歡把“孤獨”放在嘴邊。已沒有人陪了,就說自己孤獨,一看旁邊有個帥哥獨自經過,就說他酷,說他孤獨。漸漸地,“孤獨”似乎成為了時下年輕人心中“fashion”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那么一個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的時候,你還是不是一個孤獨者?問題就在這里,真正的孤獨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嗎?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說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說明你并不孤獨。從本質上講,如果一個人真的很孤獨的話,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知道他是個孤獨的人,大家可能認為他很隨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溝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這樣的人中,可能存在著真正的孤獨者,我們大家都認為理解他了,其實我們根本就不懂,或者說我們懂了一半,懂到某個層次,再往前就不懂了,這樣的人才是孤獨者。
真正的孤獨是別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里面洶涌著一種波濤,這種波濤別人不知道,甚至你的愛人,你的親人都不理解你,這才叫“孤獨”。正如上課時一個同學說的一樣:“真正的孤獨,是一種精神上的孤獨,是難以找到共鳴的孤獨?!?/p>
《孤獨者》基調是陰暗的,魏連殳是魯迅本人的投射。像匹荒野上的頭狼,黑色的孤獨充斥著。而魏連殳的妥協是徹底的,由于現實所迫,當了軍官的師爺,從而發達了,但是他卻說自己是“真的失敗了”,因為放棄了自己先前信仰的一切,轉而去做自己反對過的一切事,原因只是他要“活”,這是個哈姆雷特式的命題,生存還是死亡,魏連殳選擇了茍且偷生,但是他的偷生卻是一種自殺性質的,發達后他故意糟蹋自己的身體,以驅遣自己的不平。這反映了魯迅的自我矛盾。
其實《孤獨者》可以算得上是魯迅文集中較為反抗型的作品之一。魏連殳五一是孤獨者中最為清醒的一個,她的掙扎是最驚心動魄的,她的復仇是最殘忍的。她早年失怙失恃,與謫居的祖母相依為命。在愚昧保守孤獨的環境中長大。不幸的人生遭際和環境造就他孤獨性格的基調。在她心目中,只有孩子是“天真”的,并視之為中國的希望。他對于舊文化和生存于其中的環境的激烈的“無念顧忌”的攻擊,都鮮明地體現了她作為叛徒這的反叛態度。二終于在生活的逼迫下,放棄了了自己原來的理想和價值觀。從舊勢力的生活叛逆中回歸到舊的營壘。生活的優越并不能避免內心的混亂。她的心靈永難平衡。不得不靠酗酒麻醉自己,以報復別人的方式報復自己。魏連殳似乎就是這樣一個殘毒的復仇者。當他在祖母的葬禮上出現時就是一個絕對的孤獨者,她隨便他們如何擺布“都可以”。她驚心動魄地“兀坐著號哭”,“鐵塔似地動也不動”,這對看客們就是冷酷的復仇,是他們“這得無趣地散開”。他向原視為希望的孩子報復,對自己的生命也只是看做一種可以破壞的工具甚至必須破壞的對象。魏連殳死了,與其說死于生理的“病”,倒不如說死于心里的“病”——自我心靈痛苦,人格分裂的痛苦折磨。他是痛苦的由反抗而至淪落的孤獨的知識者。
讀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往往可以聯想到魯迅此時此刻的內心寫照。而在“孤獨者”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彷徨,孤獨的魯迅?!拔逅摹甭涑焙蟆耙驗槌闪擞斡?,布不成陣了”二產生“新戰友在哪里呢”的苦悶彷徨。但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卒”,她仍然“獨自彷徨”,尋找新的戰友和新的出路。在魏連殳身上所體現的濃重的苦悶孤獨趕,也正折射著魯迅瓷器的心靈和思考。
我一直在嘴邊掛著“孤獨”二字,認為沒人陪我一起上課,沒人陪我吃飯,甚至是一個人呆在寢室,我都覺得是孤獨。但從沒有想過,在我們的身邊,還有一類看似熱鬧,內心深處卻找不到共鳴,找不到知音的人。之于他們,之于魏連殳,更之于魯迅,我的孤獨似乎確實如此的微不足道。
有的人說:“只有偉大的孤獨才能造就偉大的人格?!闭缥以谝槐緯锌吹降囊欢卧拰懙降模骸罢胬淼膭撛煺?,永遠是孤獨者,失敗時,他孤獨,勝利時,他同樣孤獨。他永遠凝視那最遠最遠的,向那最難于解答的問題挑戰。在這種境界,任何現實的勝利對他都是負擔,其實他太深切地追求新的勝利了,以致每一個勝利才變成紅熟的蘋果,旋又被他精神運動的大風暴搖落,墜入泥土,漸漸腐爛。于是,他又抬頭,找那更新的蘋果。”我想可能正是因為魯迅的這份孤獨,讓他在逆境中尋找新戰友,尋找新出路的那種孤獨,才造就了她他寫出了如此偉大,如此令人震撼的作品,使我們能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間思考,成長。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十六
我所讀的《孤獨者》是被選入《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節選,選文節選自《孤獨者》的第一、四、五節。第一節講訴了“我”與魏連殳的相識,以及魏連殳的種種“古怪”。第一節中塑造了第一個孤獨者——魏連殳的祖母的形象,“聽說她先前也曾經吃過許多苦,現在可是安樂了。但因為他沒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從此處可看出魏連殳的祖母是一個人居住多年,而且也不常與人交往,至少在精神和肉體上是一個孤獨者。“山村僻陋,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聽的大新聞,第二天便轟傳她病勢已經極重,專差也出發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氣,最后的話,是:‘為什么不肯給我會一會連殳的呢?……’”,寒石山的村民竟要等到她的病勢極重,才派專差去叫連殳,由此可見,她的孤獨并非一般,而她最后的話“‘為什么不肯給我會一會連殳的呢?……”也帶著些對那些村民的譴責,“為什么不肯”,帶著些怨恨,也夾雜些無奈,她親手造成孤獨,又放在嘴里去咀嚼。
第一節的第二段中講到“一領薪水卻一定立即寄給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睆拇颂幙梢钥闯鑫哼B殳對祖母的孝順,或者說,在世人眼中,他是個孤獨者,可是他還有祖母可以依偎,此時的他并非十分孤獨,無論是精神抑或是肉體上,制止他祖母的去世,才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他的精神是與其祖母相承傳的,祖母的去世,無疑是告訴他一個事實——他,現在是一個孤獨者,文中的“他們就姓魏,是連殳的本家。但他們卻更不明白他,仿佛將他當作一個外國人看待,說是“同我們都異樣的”。
從這句話中也可以看出,作為先覺者的魏連殳,是不被社會上的庸眾所容,在精神和肉體上均孤獨無依的孤獨者形象。魏連殳回到家,“一進門,向他祖母的靈前只是彎了一彎腰”,直至后來,族人商議祖母的后事,他只是簡單的回答道——“都可以的”,然后他靜靜地給祖母穿衣,井井有條,只是默默地,遇見怎么挑剔怎么改,神色也不動,在葬禮上,“連殳就始終沒有落過一滴淚,只坐在草薦上,兩眼在黑氣里閃閃的發光”,“但連殳卻還坐在草薦上沉思”……如此種種,“暴風雨前的平靜”,都為之后的“暴雨”坐下了鋪墊,“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此時的魏連殳怕是真正的孤獨了吧!選文的第四節講訴了,在一個下雪之夜,“我”收到了魏連殳的來信。第四節中有兩處連殳說到了“我都可以的”,給我的感覺就是他在努里奮斗卻什么收獲都沒有之后,歸于無力,很無奈的一種說法,對現實生活或是說對一些庸眾的無力的反駁,對一切都無所謂了?!拔乙呀浌形乙郧八鲪?、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首先要說明的是魏連殳在被現實徹底擊敗以后,不再為愛他的人而活,而是以表面上的敷衍于現存體制而復仇與他的敵人,付出了戕害自己身體以及靈魂的代價。因此也就可以理解連殳所說的“我已經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相同手法的還有“我現在已經‘好’了”,都運用了反語,表達了連殳此刻的孤獨和無比的諷刺……隨后的第五節中,“我”在陽山呆不下去了,輾轉大半年回到s城,去拜訪魏連殳。
文中第二段首尾都提到了:“一切是死一般靜,死的人和活的人?!?,與臧克家所說的:“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有異曲同工之妙,既惋惜了先覺者魏連殳的死,又痛恨于活著的庸眾。第三段中:“大良們的祖母談的可高興了,說話滔滔的泉水似的涌出……”,在連殳的葬禮上,大良們的祖母仍談得如此高興,不可以說不是一種悲哀,先覺者的去世,對這些庸眾來說不過是少了一個茶余飯后可談論的話題而已,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的關切,是如此的諷刺。“到入棺,是連殳很不妥帖的躺著……”中的“很不妥帖”也是對魏連殳的諷刺,作為先覺者、孤獨者的他,連死后都是如此的不安穩、很不妥帖的躺著,也寫出了他的孤獨,正是因為沒有親人,少了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關切,所以他才會以如此的姿勢入棺、長眠……“三個親人扶著棺沿哭了一場,止住拭淚”“口角上仿佛含著冰冷的微笑,冷笑著著可笑的死尸”連殳的一生都是如此的孤獨與悲劇,連最終圍繞著他冰冷的微笑的死尸的,依然是那些庸眾以及那些并不理解者的虛假的哭泣,除了“我”。最后要講到的就是第三個孤獨者——“我”,“我”是一個處處與魏連殳遭遇相似,一樣受時代新潮流的影響試圖改革、反抗舊社會、反抗庸眾,而不被社會所容的知識分子、先覺者的形象。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十七
魏連殳在世俗人的眼里是一個不被理解的人,是孤獨的。就連自己的本家看來,他仿佛也是一個外國人一般。他的行為:所學的明明是動物學,卻去做歷史教員;對人愛理不理,卻常喜歡管別人的閑事;不重視家庭,卻極孝順祖母。在別人眼里是古怪的。以至于在他祖母的葬禮上,他們都要嚴陣以待的對付他。因為他是“吃洋教”的新黨,向來就不講什么道理。他這樣的命運其實是當時五四時期啟蒙者的普遍命運——不被世人理解。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禮上,用嚎啕大哭來哀悼自己的祖母,哀悼像他自己一樣不被理解的孤獨者。這哭聲里透著凄涼,悲哀,無奈,憤怒。
其實他早已看明白了,像他這樣的人,是親手造成孤獨,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所以他對別人總是冷冷的,淡淡的,因為他對著個世界是有些絕望的。然而,他又不是徹底地絕望。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們的身上,就算是看到房東又臟又丑的孩子時,他的眼里也會出現平時少見的歡喜。在他看來,孩子是天真的,是沒有大人身上的陋習的,是中國的希望。
但最后,他的這一點希望也隨之破滅了。
接踵而來的失業,讓他不得不開始逐漸向現實低頭,甚至愿意去干“鈔寫”這樣的活,此時的他還想活下去,為自己活下去。但是生活的殘酷,卻不給他機會,使他連寫信的郵票都買不起。
他一點點的被逼是“死”了,終究向現實低了頭,得了一個杜師長顧問的職位。一個在別人眼里是前途無量的職位。但他知道此時自己已經死了,在別人眼里所謂的成功,在他看來他是徹底地失敗了。活著的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風光的背后有著無奈和悲傷。
其實魏連殳就是五四時期啟蒙者的縮影,他們懷著滿腔的熱情與夢想想改造這個社會。卻不被人理解。是一些在心靈上和生活中的孤獨者,世人眼中的異類。后來很多人不得不向現實屈服,過上世人眼里的“上層生活”但他們的內心仍舊是不如意的,煎熬的,正如魏連殳一樣,他用今天買進,明天賣出,弄破來表達他的不滿,所以最后他死了反倒是解脫了,讓他顯得十分的平靜,用含著冰冷的微笑,來嘲笑自己,嘲笑這個社會。
但魯迅先生并不是絕望的。文章的結尾用“濃云已經散去,掛著一輪圓月,散著冷靜的光輝’s說明他還是感覺到有些希望的。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十八
《孤獨者》收于魯迅小說集《彷徨》,《孤獨者》寫于1925年10月17日。當時魯迅正處于受敵的狀況,對現實狀況的思考和探究,內心世界充滿苦悶,孤寂而又渴望沖破這種桎梏,尋求希望,已而陷入迷茫,虛空的孤獨。
正文:時勢造英雄,英雄之所以突出于人群之中,稱之為英雄,是因為時勢決定人的思想,決定人的思維,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思維,奴隸時代必有時代的奴隸。
然而人普遍都是時代的奴隸,便也不覺得自己身為奴隸,必有一“孤獨者”來做打破時代思維的英雄,才能使人覺察得自己身為奴隸的處境。魏連末,一個時代的“孤獨者”,他的存在讓人們聞出了一絲叛逆,但已習慣于奴隸時代的人們又怎能讓他這個“孤獨者”打破奴隸時代的寧靜的水面。
《道德經》云:“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庇谑恰熬蜁r時聽到人們提起他的名字,都說他很古怪”,“仿佛將他當作一個外國人看待,說是‘同我們都異樣的’”。處于奴隸時代的人都有一種時代奴隸的秉性,即對“孤獨者”的排斥和逼迫,一切都要按奴隸時代的規則。
老子說:“上士聞道,而勤行之;中士聞道,若存之;下士聞道,大笑之?!彼麄儗τ谛迈r事物,只是大笑和排斥。魏連末的祖母死后,“他們的第一大問題是在怎樣對付這個‘承重孫’,因為逆料他關于一切喪葬儀式,是一定要改變新花樣的?!倍熬圩h”的結果,“是全都照舊”。
甚而至于,連魏連末的失聲長嚎“這模樣”,也“是老例上所沒有的,先前也未曾豫防過”,于是“大家都手足無措”。他們不允許有“新花樣”的`存在,必須排斥新鮮事物。讀《孤獨者》,我感受到了其中的孤獨,每一類人的孤獨,不是僅僅幾個人所處的孤獨,更是一個時代所賦予的孤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孤獨!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十九
當魚兒完全失去了希望,才看清了身邊猙獰的網繩,春天在哪兒啊,它含著眼淚,重又開始了冰層下的旅程。
——食指《魚兒三部曲》。
我松下一口氣,終于把魯迅的《孤獨者》讀完了,這是一篇僅為十幾頁的短篇小說,可我卻分了幾次才讀完,不僅是因為魯迅先生文筆的晦澀與深奧,更是文中的冷峻與黑暗讓我難以品味。
余杰說:“我習慣在夏夜最燥熱的時候讀魯迅。沒有一絲風,室內像個蒸籠。翻開書后,黑色的方塊字一行比一行涼,如冰一般涼入骨髓里,一行比一行苦,如黃連一般,要治病就得慢慢咀嚼。漸漸覺得靈魂被掏空了一般,欲笑卻又無可笑,欲哭亦覺無所可哭?!蔽彝瑯右彩窃谶@么一個酷夏讀著魯迅的小說,“靈魂”真若“被掏空了一般”,空曠而迷茫,失落而無望。有時我真恨魯迅,他首先為我們揭示一個黑暗的“現實”,然后再隱約點亮一絲希望,最后當這點零星的“希望之光”還尚為火星之時,再迅速拈滅它,如從未出現過一般。
如《藥》中的夏瑜的墳上縱有憑空出現的花環,但連烏鴉也不愿棲在上面;又如《孤獨者》中作者借魏連殳的話表示:“孩子總是好的。他們全是天真……”然而又讓“天真”的孩子“拿著一片蘆葉”指著魏連殳道:殺!而那個孩子“還不很能走路……”我知道這怨不得魯迅,魯迅先生是講真話的人,事實如此。只是我還像很多人一樣,即使相信這個殘酷的現實卻還要寄托一絲美好的希翼,中國人歷來喜歡圓滿。
這個故事是送殮始送殮終,“滿臉黑氣”的革命者魏連殳走了,不是死于革命,而是死于癆病。為他送葬的一切也是“死一般靜,死的人和活的人都是”,這些是“敬”他的人,是他死前去做顧問“交運”賺來的“敬”,是的,他為了擺脫生活的慘狀,他從事了他所反對的。他不再是孤獨者與異人,而是人們敬重的“魏大人”。這些是他“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所換來的,也就是說他放棄先前畢生所追求的崇高理想,而俯就于所反對的現實黑暗。他叫老人家為老太太時不得敬,他溫和恭敬的請孩子們吃花生時不得敬,而他“交了運”后喚老人為老家伙,給孩子們東西讓他們學狗叫或磕頭時卻得了敬,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可悲?魏連殳雖然改變了自身的生活慘狀,但用他的話說卻是“已經真的失敗”。
革命孤獨讀后感(優秀20篇)篇二十
似乎很向往寧靜生活,一個人走在街道上,一個人靜靜地學習,沒有外界的喧鬧。但如果真的如此,心中卻反倒添加了空虛與恐懼。我怕嗎?怕什么呢?不知道獨自一人吧!就象文章中的“大雁”,我雖然沒有“凄然長唳”但也有著“離隊大雁無奈的孤獨”。
想長長的嘆一口氣,但心中的悲感還不足以讓我表現出自己的無奈。
“試圖用半明半暗的心情去排遣孤獨,孤獨者站在幽暗的窗口,跟隨思潮漂流。過去和未來,悲傷與幸福,在輪番的敲打她的心鼓?!币驗楣陋殻詴厥淄隆_^去也認為自己孤獨,回首時卻有著無限的美好回憶,一起哭,一起笑,一起上學,一起回家……因為孤獨,所以聯想未來:未來的我和大家都相處得很好,在未來的未來,我可以回首更多的快樂往事……“為何不以寧靜置換,在寧靜中尋覓哲思呢?”是哦,為什么不呢?。恳晕疫@算不上寧靜的寧靜,算不上孤獨的孤獨去尋覓哲思,也許我能懂得更多我想要懂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