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一
春天的陽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著無暇享受陽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這個世界上其實有三種人。當搜腸刮肚為這三種人找代表人物時,想起了《等待戈多》。這部劇只有五個角色,兩個流浪漢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運兒,還有一個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這個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終沒有出現。用這幾個人為三種人佐證,再合適不過了。
第一種人,打著遮陽傘曬太陽的人。聽起來很有閑、很小資。不過,小資只是一種情調,那些光顧必勝客、上島、兩岸、避風塘、蘭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廣告?)……喝一杯拿鐵、卡布其諾、龍舌蘭、朗姆酒,來一只哈根達斯(又有廣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夠入列。還是看一看波卓的派頭,這位爺一出場,就拿著一根鞭子,用繩子拴住幸運兒的脖子,趕著他往前走。幸運兒兩手提著一只沉重的口袋、一個折凳、一只野餐籃和一件大衣。幸運兒打開折凳,波卓坐下,打開籃子,取出一只筍雞、一塊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來……不想再描述了,這就是第一種人。
第三種人,追趕太陽的人。夸父逐日的結局是,他渴死了。夸父逐日的現代版是,很多人為了追逐夢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兩個流浪漢,曾經也非常體面,曾經也有一雙合腳的靴子,曾經也有過一點兒思想。他們最終淪落了,無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戈多,他們不認識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誰,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給他們做什么,他們沒有明確的要求,只是一種祈禱、一種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雖然都喪失了追逐夢想的能力,但狄狄沒有放棄自尊,沒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還能為自己找到蘿卜。而戈戈已經喪失了羞恥心,他天天挨打,但是抱怨保護他的人;他搞不到蘿卜,還嫌蘿卜不好吃;他厚著臉皮討要波卓吃剩下的骨頭,他為了金錢與需要幫助的人討價還價。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寓言。我們一生都在追逐夢想,追逐希望,追逐光明。當耀眼的太陽照射在頭頂,都想觸手而及,讓思想的光芒照射人生,讓精神的勝利愉悅生命。可是,我們并不能主宰靈魂,并不能左右命運。當夢想無情破滅,我們是選擇做一個精神的流浪漢,還是思想的臣服者?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抑郁寡歡的大有人在,放浪形骸的不在少數,愁腸百結的經常碰到,撕心裂肺的也不少見,這些都是精神的流浪漢。他們看似是精神的獨立者,其實也會為了一根剩骨頭低下高昂的頭。有雄心追逐夢想,就要有勇氣接受失敗。第一種人未必高貴,第二種人未必低賤,第三種人未必超脫。存在主義認為,人生本來就是荒謬的,不必為了所謂的價值、意義而背上枷鎖。
戈多沒有等來,波卓瞎了眼睛,幸運兒成了啞巴,戈戈和狄狄想上吊,但是他們找不到繩子……這就是生活!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二
初讀,你會覺得它太沒“戲”了。你看,劇中人物就是兩個衣衫襤褸,渾身發臭的流浪漢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他們在鄉間小道的一棵枯樹下焦急地。戈多是誰?等他干什么?這兩個流浪漢也不清楚。他們就這樣莫名其妙地等著,靠夢囈般的對白和無聊的動作消磨時光。最后,戈多沒來,于是他們又在第二天晚上等待,但第二天戈多仍沒來,他們只好繼續等待。如果說這也算是戲劇情節的話,情節就這么簡單,就這么荒誕!如果說有所悟的話,只能說,劇中寫的兩個流浪漢卑微、低賤,生活毫無著落,他們迷離恍惚,渾渾噩噩,完全喪失了人的理性和尊嚴。
但是,當我們聯系本劇的寫作背景再次閱讀,就可理解到,作者薩繆爾·貝克特以兩個流浪漢為主要人物有深刻的用意。本劇寫于1952年。20世紀50年代的西方,“二戰”中駭人聽聞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彈在廣島的爆炸,600萬猶太人的被屠殺,使人們對傳統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產生根本的懷疑。戰后兩大陣營無休止的軍備競賽和核威脅仍使世界局勢動蕩不安。新興的現代z41,革命給人類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大了貧富差距,把一大批人甩入“無產者”的行列。整個西方經濟蕭條,社會混亂,道德淪喪,人們思想苦悶,精神空虛,對未來失去信心。面對這種現實,作者力圖通過本劇反映這一“社會真實”,彈出“一個時代的失望之音”。如此看來,劇中的兩個流浪漢正是被社會擠壓扁了的“非人的縮影”;他們無聊的動作、莫名其妙的夢囈之言,正是人們精神空虛的外化;他們永無休止而又毫無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誕與人生的痛苦,表現了現代西方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的絕望心理。
在把握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后,再次賞讀作品,就會領悟到,劇作有意打破傳統戲劇常規,既無扣人心弦的戲劇沖突,又無情節結構;有意讓劇中人物說一些莫名其妙的對白和做一些無聊的動作,這恰恰是荒誕派戲劇作家貝克特獨特的藝術手法。這種“荒誕”的藝術形式,正好表現出西方社會正經歷著難以克服的精神危機;這種非理性夸張,再加上舞臺、燈光、道具、劇中人物荒誕的外形,使隱藏于內心的痛苦與恐怖更深沉更強烈。難怪,西方不少觀眾覺得劇中人物真實可信,兩個流浪漢的苦苦等待,使他們聯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卻只能在等待中死亡的苦悶絕望的心態和慘淡的人生。
1.下面是兩個流浪漢在鄉間小道的一棵樹下見面后的對白:
愛斯特拉岡 在一條溝里。
弗拉季米爾 (羨慕地)一條溝里!哪兒?
愛斯特拉岡 (未作手勢)那邊。
弗拉車米爾 他們沒揍你?
愛斯特拉岡 揍我?他們當然揍了我。
這段對話反映了他們的何種境遇?表現了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探究學習:愛斯特拉岡無家可歸,晚上只能在一條溝里過夜,而且還挨了打。對此,弗拉季米爾還表示羨慕,可見他的狀況尚不如對方。從這番對話可看出他們的生活極其貧困。其實這兩個流浪漢的境遇正是20世紀50年代歐美國家下層貧困的人們陷入生活絕境的寫照。
探究學習:兩人的對白雖然凌亂,顛三倒四,但仍可看出其基本意思是救世主不肯救人性命,同時對相信《圣經》者表示嘲弄。這反映了當代的西方,遭受“二戰”身心摧殘的人們對一貫尊崇的社會道德標準的懷疑,宗教的靈光已經褪盡。
3.劇中反復出現下列這段對白:
愛斯特拉岡 咱們走吧。
弗拉季米爾 咱們不能。
愛斯特拉岡 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爾 咱們在。
探究學習:從劇中兩個流浪漢夢囈般的對白時時出現的“期望”“祈禱”“救世主”等詞語可以看出,戈多其實并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他們想改變處境的一種寄托物,一種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的希望。
探究學習:兩個流浪漢是被現代工業社會擠扁了的“非人”,他們永無休止地等待那不能夠實現的希望,反映了淪為社會底層的一群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終究無法實現的絕望心理。再擴展范圍,其實也是現代文明社會中不少人精神上失落、苦悶和迷惘的真實反映。
1.被認為是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之一。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一種現代派文學,源于法國,爾后迅速風靡于歐美其他國家,在20世紀世界文學領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試收集相關資料對荒誕派戲劇作研究性學習。
研究方法:
(1)應從20世紀50年代歐美國家的社會情況探究“荒誕派戲劇”產生的原因。
(2)應理清它產生、發展的過程。
(3)應重點探究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簡述他們的創作情況。
(4)在研究具體作家作品的基礎上,綜合分析荒誕派戲劇的內容和藝術特點。
參讀書目:
(1)《百部世界文學名著賞析》,北京燕山出版社。
(2)《寫作知識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3)《外國現代派作品選》(第三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4)金元浦等主編《外國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荒誕派戲劇是一個反傳統的戲劇流派,試研究荒誕派戲劇與傳統戲劇的不同。
研究方法:
(1)可重點比較二者在戲劇的情節結構、戲劇沖突、人物設置與刻畫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即舉出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品與傳統戲劇的典范作品,并對之作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比較二者的不同。
(3)應縱深比較,即從形式到內容,從作品到作家創作指導思想進行比較。
參讀書目:
(1)金元浦等主編《外國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
(3)托比、柯爾選編《外國現代劇作家論劇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三
目標
1.了解貝克特及荒誕派戲劇;
2.閱讀課文節選部分,初步了解荒誕派戲劇的特征;
3.結合以前學過的戲劇類課文,分析荒誕派戲劇與傳統戲劇的不同;
4.通過了解世界現代文學創作的絢爛色彩,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上學期學過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寫了一對互相愛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雙雙慘死的悲劇,表現了當時英國社會封建和反封建兩種社會力量的矛盾和斗爭。課本節選了全劇的最后一場。先寫了朱麗葉殉情,然后寫勞倫斯長老敘述羅密歐與朱麗葉雙雙殉情的原因和經過,最終使兩個仇家合解。劇本中的人物對話,語言簡練,音韻和諧,蘊含著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現代文學發展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荒誕派戲劇在巴黎戲劇舞臺上的上演,傳統戲劇的寫作手法被打破了,貝克特等作家創作了一批從內容到形式別開生面的劇作。我們今天要學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劇情。
三、學生談閱讀過后的直接印象,盡量讓學生尋找其與傳統戲劇的不同之處。
荒誕派戲劇與傳統戲劇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點:
1.傳統戲劇有完整的戲劇情節,有豐滿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間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沖突,“沖突即戲劇”;而荒誕派戲劇則幾乎沒有完整復雜的戲劇情節,沒有完整的戲劇程式。
2.戲劇場面、舞臺形象的不同。荒誕派戲劇不關心是否具有現實生活的真實,強調象征意義。
3.戲劇語言與人物表演不同。荒誕派戲劇采用了一種支離破碎的語言,表明對傳統戲劇語言的反叛。
四、 介紹荒誕派戲劇。
有意識地利用學生初步閱讀的感受,引入“荒誕派戲劇”這一概念,然后介紹荒誕派戲劇的由來、思想基礎、表現主題的形式等。介紹重點應放在其與傳統戲劇的區別上,如荒誕派戲劇不去表現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關系,不強調戲劇性的故事情節,不要求在舞臺上展開尖銳的矛盾沖突等。
五、 仔細閱讀課文節選的第一幕,進一步體會荒誕派戲劇的特征。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在介紹的荒誕派戲劇的相關常識指導下,具體體會荒誕派戲劇表現主題的形式,從而認識這一現代文體。
六、 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
學生對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對作者作一些簡要的介紹,重點介紹貝克特在荒誕派戲劇創作領域的地位與貢獻,接著聯系學生已有的現代歷史知識,簡要介紹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的社會現實,以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主題。
七、 布置課外閱讀
第二課時
一、以問題:“兩位流浪漢苦苦地等待著戈多,可是他們并不知道戈多是誰,那天,他們在等待什么呢?”導入??。
二、分析作品,講解重難點。
可以對作品的主題、情節結構及語言等方面作較為全面的分析。
要講清這部劇作一改傳統戲劇的情節模式,劇中沒有戲劇沖突,沒有起因一發展一高潮一結局的情節結構,沒有豐滿、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畫,沒有精彩富有哲理的人物對話,代之的是沒有跌宕起伏的、無頭無尾的情節,毫無人格魅力的卑微、骯臟、猥瑣的“非人”和重復機械、單調乏味、不合乎邏輯的語言。雖然這是一出“什么也沒發生”的戲劇,但卻揭示了“人類在一個荒謬宇宙中的尷尬處境”,表現了“上帝死去”后人生意義和終極目標的失落造成了人存在的虛無與荒誕感。
三、布置課外任務
1.將本文排演成課本劇。
2.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條件,布置學生課外閱讀一些荒誕派戲劇作品,以加深對這類作品的認知。
研究提綱:
1.可重點比較二者在戲劇的情節結構、戲劇沖突、人物設置與刻畫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即舉出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品與傳統戲劇的典范作品,并對之作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比較二者的不同。
3.應縱深比較,即從形式到內容,從作品到作家創作指導思想進行比較。
參讀書目:
1.金元浦等主編《外國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
3.托比、柯爾選編《外國現代劇作家論劇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四
等待戈多(節選)
●說???? 課
《等待戈多》是法國作家薩繆爾?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指導學生學習這篇戲劇作品要注意其與傳統戲劇的不同特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缺乏鮮明的性格特征,沒有激烈的沖突,舞臺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道具功能奇特怪異。作者以此來體現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
●教學目標
1.了解西方荒誕戲劇的概況以及《等待戈多》在戲劇歷史上的重大影響。了解薩繆爾?貝克特。
2.領會全劇的基本內容,理解作品的主題及其所表現的現代文明社會中人們精神上的失望、苦悶和迷惘。本文所體現的深刻人生哲理。
3.理解節選部分中的戲劇語言、環境描寫、情節結構的荒誕特點。荒誕派戲劇和傳統戲劇的差別。
●教學重點
以“兩個流浪漢在等待什么”為突破口理解本劇的“等待”主題。
●教學難點
理解本劇人物夢囈之言和無聊動作所隱藏的人生痛苦與絕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教學用具
投影介紹有關貝克特及西方荒誕戲劇的概況,有條件準備《等待戈多》劇牒片,事先讓學生觀看,印發有關作者和作品的介紹文字。
●預習要求
課前印發有關資料給學生,要求在上課前瀏覽一遍(參見“備課資料”部分)
●學習導航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從《大話西游》中的著名臺詞導入:
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絞死了,這時天空中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唐僧揚聲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語言的無理和荒誕)
2.“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不需要嗎?——需要嗎?……”(語言的無意義)
3.“你真的想要嗎?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話,你就說嘛,雖然你深情地看著我,但你不說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嗎?那就給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語無倫次)
其實有很多事情在其表面的荒誕之下,內里卻有著令人信服的真實性與合理性。我們就來欣賞一出真正的荒誕劇《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一劇,1959年在巴黎上演,主要是因為此劇作者貝格特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我們用傳統的審美眼光看待該劇時,它又是那樣的不可理解,甚至是難以卒讀。難怪許多有經驗的理論家和觀眾都對此迷惑不解。據說一個演員在演完《等待戈多》之后怒氣沖沖地說:我根本不知道演的是什么意思。這真是一個謎,又不是一個謎。讓我們打開書本。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師朗讀劇本說明部分,一生扮愛斯特拉崗,一生扮弗拉季米爾。
三、歸納與提要
1.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說了些什么?
明確:一會兒談昨天在哪兒過夜,一會兒講兩個賊的事情,一會兒說到《福音書》的地圖,一會兒又說到英國人在妓院里的故事,還有試著上吊,還有關于腳疼等,語無倫次,不知所云。
2.他們在干什么?有什么動作?
明確:他們在等待一個叫戈多的人,他們糊涂到連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誰都不知道。愛斯特拉岡從一出場就是使勁地脫靴子,往靴內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爾是脫帽子,抖帽子,窺帽內,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無聊動作。
3.這兩個人物有什么特點,通過這兩個形象你有哪些感受?
示例1:從人物形象上看,兩個流浪漢既已成為被社會擠壓為“非人”的可憐蟲,只是按動物的本能生活,完全喪失了人性,因此他們毫無可以識別的個性,兩人可互換角色而絲毫不影響演出效果,它們成了西方工業社會這部大機器上的一個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紀思想情感的代表符號。他們那瘋瘋癲癲的支離破碎的語言,都源于人物絕望、恐怖的內心。在這種荒誕的外形下隱藏于內心的痛苦與絕望就更深沉、更強烈,它是現代文明社會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實寫照。我想西方不少觀眾覺得劇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甚至覺得就是他們自己。兩個流浪漢的苦苦等待,使他們聯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絕望的心態。
示例2:兩個流浪漢是被社會擠壓扁了的“非人”,卑微、低賤、丑惡。他們迷離恍惚,渾渾噩噩,只會做些脫靴子、摘帽子的無聊動作,說些莫名其妙的夢囈之言,第二天見面時連頭一天的事也不記得了,只是按照動物的本能生活,完全喪失了人類應有的尊嚴,膽戰心驚地向波卓乞討吃剩扔掉的骨頭。他們糊涂到連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誰都不知道。他們毫無可以識別的個性特征,可以互換角色而絲毫不影響演出效果,“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在他們面前只不過是天國的神話。他們已經離開了自己的本質,成了現代西方社會這部大機器下失去了個性的小零件。劇中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種習俗、思想感情的代表,他表現的只是類型,而不是個性。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只是“人類的縮影”。
四、重點解讀
1.劇中有一個重要人物——戈多,你認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示例1:戈多究竟指什么?從劇中兩個流浪漢夢囈般的對話中時時出現的“期望”“祈禱”“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詞語,可以看出,戈多其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他們想改變處境這種希望的一種寄托物。但是,他們對戈多是誰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終沒有來,這就說明是一種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的希望。
示例2:戈多實際上是一種象征,是現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處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們對于未來若有若無的期望。
示例3:戈多與其說是個人,不如說是一種物質、一種渺不可見的希望,或者直接理解為來了后叫人大失所望的明天。人類正是在這種莫名其妙的憧憬中耗盡了自己的生命。
示例4:始終未出場的戈多在劇中居重要地位,對他的等待是貫穿全劇的中心線索。但戈多是誰,他代表什么,劇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對此,西方評論界眾說不一。有的人認為他是巴爾扎克早期戲劇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認為他是上帝,還有的人認為他是“虛無”或“死亡”。有人曾就此問貝克特本人,貝克特回答說:“我要是知道,早在戲里說出來了。”戈多給劇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2.研討“等待”。
教師點撥:有人認為,《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這個人物,而在于“等待”。英國評論家馬丁?艾斯林在《論荒誕派戲劇》中曾就此評說道:“這部劇作的主題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為人的存在的一種本質特征的等待。在我們整個一生的漫長過程中,我們始終在等待什么;戈多則體現了我們的等待之物——它也許是某個事件,一件東西,一個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等待中純粹而直接地體驗著時光的流逝。當我們處于主動狀態時,我們可能忘記時光的流逝,于是我們超越了時間;而當我們純粹被動地等待時,我們將面對時間流逝本身。”(投影)所以我們說,這出戲的主題即“等待”。關于“等待”我們大家可能還有著自己的感悟,老師很希望你能拿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對學生的討論持鼓勵的態度,只要有理就行)
示例1:這種等待具有多種含義:它意味著碌碌無為的人生——這種虛無的等待的累積,或無限的日常瑣碎動作的機械反復,即人生;它象征著虛無縹緲的希望。
示例2:為什么要等?既然是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的希望,但是兩個流浪漢卻在苦苦“等待”,這反映了一種什么樣的社會現實?兩個流浪漢是被西方現代工業社會擠壓扁了的“非人”,他們永遠無休止地等待那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的改變自己處境的希望,這反映了西方淪落為社會底層的一群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的絕望心理。擴展開來說,這也是20世紀50年代西方社會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寫照。劇中人物對于“戈多”的“等待”,顯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義。這其實是人類所共同具有的一種體驗。
示例3:我們已經知道戈多實際上是一種象征,是現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處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們對于未來若有若無的期望。戈多似乎能給人以希望,給生活以意義,但直到戲劇結束他也沒有出場。他會來嗎?人們的等待會有結果嗎?顯然,這只是一種無望且又無可奈何的等待。說它無望,是因為戈多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們為了安慰自己編織出來的幻想;說它無可奈何,是因為處于絕望境地中的人們除了等待,已別無它法來維系他們茍活的生命。等待固然虛妄,但也惟有等待了。等待已成為他們的生命狀態。
五、比較探究
教師點撥:我們在此之前看過許多戲,也讀過不少劇本,如《雷雨》《茶館》等,我們也知道戲劇有三大要素,即:戲劇要有曲折的情節和尖銳的矛盾沖突,戲劇的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和舞臺說明,其中人物的語言要能推動情節的發展體現人物的性格。這一類戲劇我們稱為傳統戲劇,而對于《等待戈多》卻是反傳統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荒誕性。試通過比較分析其荒誕性的具體表現。
示例1:傳統戲劇一般都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有比較具體的社會屬性。如《茶館》中的眾多人物,他們生活的時代在他們身上有鮮明的烙印。再看《等待戈多》,人物只有兩個(節選部分),在他們身上并沒有體現什么社會屬性,人物也缺乏獨特的個性。他們實際上是作為人類生存的一種象征而存在的。象征著人類生活的單調、困窘和無價值。
示例2:傳統戲劇一般比較注重對客觀環境的反映和烘托。如《雷雨》中,既有工人罷工的社會環境,又有雷雨到來前后的自然環境的烘托。而《等待戈多》大家可以看到,故事發生的環境相當模糊,一條路,一棵樹,道具如靴子、帽子、皮鞭等等都非常簡單。荒誕派戲劇家認為客觀環境都是非本質的,于是他們有意識的剝去它們,進行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道具只是成為直喻社會存在的一個符號。這些都象征著人類旅程的沉重和毫無意義。
示例3:本文的語言形式和傳統的戲劇語言有很大不同。傳統的戲劇語言,如《屈原》猶如一篇散文詩,《雷雨》激烈而充滿感情的人物對話,《茶館》中各行各業,三教九流,各有各的鮮明的人物語言。而本文的語言確實很難和讀者進行溝通。語無倫次,缺乏前因后果的邏輯聯系,在閱讀時給大家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這正是荒誕派戲劇的特點所在。原本語言是人交流溝通的工具。而荒誕派劇作家卻認為,社會是荒誕不經的,人與人,人與社會是毫無意義的。所以人與人之間根本就無法交流,人物間的語言根本就是多余的,理性的邏輯清楚的語言只能成為掩飾世界的本質,妨礙人們認識世界的本質。所以本文的語言就體現出以下特點:語言支離破碎,語無倫次,讓人莫名其妙,人物與人物之間構不成對話。如狄狄和戈戈之間關于懺悔的對話始終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不知所云。文中還有大段大段的語言轉換,非理性和非邏輯性的特點表現的更加明顯。但是人物的語言在這種荒誕性的表現形式下卻體現了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比如對現實生活的不滿,甚至是絕望,對前途的渺茫,對過去的無所適從等等,都能使讀者感受到。
示例4:欠缺邏輯的劇情。整個劇本與傳統戲劇不同,既沒有開場、起伏、高潮、結局的戲劇程式,也沒有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人物、環境、事件在雜亂無章中看不出任何進展和變化。兩個主人公重復、無聊的動作,語無倫次的對白,也表現不出邏輯上的連貫性。話題常常是開了頭卻沒有結局,胡言亂語中突然還會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給人以強烈的突兀感。幕啟時兩個流浪漢已等了許多天,幕終時他們還要等待下去,舞臺上似乎什么也沒有發生,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只有無邊的等待。
示例5:其次,凋敝的舞臺形象。幕布一拉開,出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慘的景象:黃昏的暮靄,荒野中的小路,光禿禿的枯樹,兩個衣衫襤褸、神態恍惚的流浪漢,這些“直接呈現給觀眾”的舞臺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劇荒原般的氣氛,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傳統戲劇的場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義,使作者的內在思想轉化為視覺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
示例6:思想意義的荒誕,反映了西方現代社會的荒誕現實和人們的心理狀態。戈戈和狄狄衣衫襤褸,言行鄙俗,思想混亂。劇作家描述這樣的形象破碎的人物,目的在于集中地反映人類的卑賤狀態,強調人的異化與毫無價值。
●板書設計
等待(!)? 戈多(?)
愛斯特拉崗
●學習卡片
我們在一生當中總在等待著什么,等待著機會的來臨,等待著奇跡的發生,等待著幸福的降臨,等待著厄運的離去。有時候我們知道我們的等待會有什么樣的結果,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卻不知道自己等待的究竟是什么,甚至我們等來的卻不是我們一直想要的,等待花開花落,等待潮起潮退,等待歲月的輪回,等待著直到時間的盡頭。
1.戈多是誰:是他們自己,迷失了自己,所以才會這樣/心目中的上帝,能拯救他們的/是個借口,讓自己覺得還有活下去的意義/死亡/小男孩的惡作劇,他只是想戲弄他們,但他們寧可想其有,也不愿可能會得罪權勢人物/上層社會中他們所希望的東西,物質上的利益上的施舍,或者是一種福利制度/就是等待,沒有目標,不知所措/無休止的明天/不確定的信仰、寄托/死神,因為人在死之前是毫無意義的/自由/社會給他們的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2.為什么要等:等待戈多需要理由嗎?/毫無意義,是種需要,生命狀態/為什么不去找呢?他們其實是害怕戈多的出現的,因為他的出現很可能就是他們的絕望/等不是目的,只是個借口,借口閑談/生活需要變化,但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只能等待。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五
、“能夠不聽”。等不來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們再次尋找對昨日的失去的記憶,再次談靴子,談胡蘿卜,這樣“能夠證明自我還存在”。戈戈做了一個惡夢,但狄狄不讓他說。他們想要離去,然而不能。干嗎不能?等待戈多。正當他們精神迷亂之際,波卓主仆再次出場。波卓已成瞎子,幸運兒已經氣息奄奄。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場,說戈多今晚不來了,明晚會來。兩位老流浪漢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戲后,決定離去,明天再來。
人說物極必反,讀完這樣的杯具后,我思考,現實的生活不能重復這樣的杯具,我們要因為歡樂所以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歡樂的。
反應到教學中,我想就是歡樂學習,學習歡樂。
斯賓塞說過:“孩子在歡樂的狀態下學習是最有效的.,此時孩子的學習也是歡樂的。”孩子們如果感到有意義、認為重要,學得歡樂,大腦被激活,能簡便愉快地學,效率高。反之,若孩子們認為知識信息不重要、沒有意義,就不愿學。大腦就不釋放活性物質,神經網絡就不被激活,知識信息就進不了神經網絡,儲存不牢,記不住。
有這樣一句話說得好: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給孩子辯解的機會看起來是很小的問題,但孩子一旦明白了無論何時我們都應當尊重別人說話的權力,他也會同樣對待其他人。
學生絕不是我們能夠隨便發泄怨氣的被動理解者,相反,如果在一種友好、親昵和鼓勵的氣氛中學習,不但能夠增加孩對子對教師的信任,并且學習效果會好得多。愛是互相的,學生在理解了教師的愛之后,也會以愛回報教師。他們回報的方式就是盡量少讓教師為他們操心,自我盡可能地按教師的要求管束自我的言行。這樣,學生原先被動地由教師管理教育而變為自我管理教育了,并且表現得相當主動進取。
每當遇到孩子有什么提高或特殊表現時,及時的與家長進行聯系,將孩子的提高和成功告訴家長。如此,孩子在父母面前的自豪感被樹立起來,為了得到更多的表揚,他們會更多的重復同樣的良好行為。
要想孩子成為一個歡樂的人,作為教師,更應讓自我成為一個歡樂的人。歡樂的學習!歡樂的生活!將悲觀留在杯具里,讓生活中充滿樂觀。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六
教學目的
1、初步了解荒誕派戲劇的概況及薩繆爾?貝克特。
3、領會本劇以荒誕的形式表現社會的荒誕和人生痛苦的藝術特點。
教學設想
重點:以“兩個流浪漢在等待什么”為突破口理解本劇的“等待”主題。
難點:理解本劇人物夢囈之言和無聊動作所隱藏的人生痛苦與絕望。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
1、中國荒誕的事特別多:上世紀五十年代打麻雀,六十年代圍湖造田,七十年代個人崇拜。
2、從《禿頭歌女》情節介紹。
3、貝克特簡介:貝克特于1906年生于愛爾蘭都柏林一個猶太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慘狀。 1937年定居巴黎,德國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難,以及戰后人們生活的空虛,冷酷的社會,人間的不幸使他涉筆混亂社會中一群被社會擠扁丁的卑賤、低下、渾渾噩噩的人物來揭示社會現實的荒誕和人生的痛苦。“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反映二戰后人們精神上的痛苦和麻木,他們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又不知所措,“無望的等待”就是一種真實的生活狀態;非理性的夸張,舞臺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
二、默讀全文,試著概括人物的言行,并談談你自己的感受
1、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說了些什么?
(一會兒談昨天在哪兒過夜,一會兒講兩個賊的事情,一會兒說到《福音書》的地圖,一會兒又說到英國人在妓院里的故事,還有試著上吊,還有關于腳疼等,語無倫次,不知所云。)
2、他們有什么動作?
(愛斯特拉岡從一出場就是使勁地脫靴子,往靴內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爾是脫帽子,抖帽子,窺帽內,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無聊動作。
3、你有何感想?
(現代社會的荒誕不經,人們精神上的痛苦不堪)
第二課時
一、導語?
從《大話西游》中的著名臺詞導入??:
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絞死了,這時天空中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唐僧揚聲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語言的無理和荒誕)
2、“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不需要嗎?――需要嗎?……”(語言的無意義)
3、“你真的想要嗎,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話,你就說嘛,雖然你深情地看著我,但你不說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嗎?那就給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語無倫次)
二、叫學生表演性朗讀課文對話
1、開頭至111頁“愛斯持拉岡? 你干嘛不幫幫我?”
2、113頁“美麗的地方”到114頁“你說話真是不留情”
要求學生能讀出那種無聊的、不知所云的、混亂的意思
三、討論問題:
1、戈多是誰?
(戈多究竟指什么?從劇中兩個流浪漢夢囈般的對話中時時出現的“期望”“祈禱”“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詞語,可以看出,戈多其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他們想改變處境這種希望的一種寄托物。但是,他們對戈多是誰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終沒有來,這就說明是一種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的希望。)
2、為什么要等?
(既然是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的希望,但是兩個流浪漢卻在苦苦“等待”,這反映了一種什么樣的社會現實?兩個流浪漢是被西方現代工業社會擠壓扁了的“非人”,他們永遠無休止地等待那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的改變自己處境的希望,這反映了西方淪落為社會底層的一群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的絕望心理。擴展開來說,這也是20世紀50年代西方社會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寫照。)
(對學生的討論持鼓勵的態度,只要有理就行)
四、歸納總結
1、對學生的討論進行說明進行明確
(通過對課文的整體理解和對重點內容的討論,我們把握了本劇的主題,可表述為:劇本通過兩個流浪漢毫無希望的等待,揭示了現實社會的荒誕與人生的痛苦,表現了現代西方人希望改變自己生活處境但義難以實現的絕望心理。)
2、回答本課開頭提出的問題:真的荒誕、無意義嗎?
(本劇從表面上看,僅僅是兩個流浪漢瘋瘋顛顛的支離破碎的對白,簡直沒“戲”可看,兩個角色也似無個性特征,但看完整個戲劇又能使人感到它的意蘊。這是為什么?明確:在貝克特等荒誕派作家的眼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反映現實的丑惡與恐怖,人生的痛苦與絕望,就成了他戲劇作品百唱不厭的主題。為了體現他的創傷意圖,劇作完全摒棄了傳統戲劇的情節結構,有意將生活撕成毫無內在聯系的斷片碎塊,出現在舞臺上的是一些荒誕怪異、語言顛三倒四的人物形象。從表面上看,根本沒戲,簡直使觀眾倒胃。然而,恰恰是這種荒誕的藝術形式,正好表現了荒誕的現實。從人物形象上看,兩個流浪漢既已成為被社會擠壓為“非人”的可憐蟲,只是按動物的本能生活,完全喪失了人性,因此他們毫無可以識別的個性,兩人可互換角色而絲毫不影響演出效果,它們成了西方工業社會這部大機器上的一個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紀思想情感的代表符號。他們那瘋瘋顛顛的支離破碎的語言,都源于人物絕望、恐怖的內心。在這種荒誕的外形下隱藏于內心的痛苦與絕望就更深沉、更強烈,它是現代文明社會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實寫照。西方不少觀眾覺得劇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甚至覺得就是他們自己。兩個流浪漢的苦苦等待,使他們聯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絕望的心態。
簡言之:在貝克特的戲劇中,“形式就是內容”,毫無意義、支離破碎的語言、形象,就是他們戲劇的語言。這就是包括意識流小說在內的現代派作家們的一個努力方向:舍棄虛構,還原生活的真實,達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這也就是他們的成功之處。所以“荒誕就是真實,無理就是現實”。他們的作品之所以難理解,是因為我們的藝術觀念不行。
所以,我們會喜歡像《大話西游》一樣的作品)
教后:
學生的討論有這么一些意見,很精彩: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七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貝克特,他曾寫過一部有趣且無厘頭的荒誕劇《等待戈多》。
劇中描寫了兩個人在等待戈多的過程中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來打發無聊時光,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劇的結尾,他們要等待的戈多也沒有來。那么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待他?這部荒誕離奇的戲劇起初并不被人所接受。但后來,人們慢慢領會到這部看似離奇、不知所云的戲劇主旨之一便是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無謂等待而進行的辛辣諷刺。
而今,越來越多的人讀懂了《等待戈多》,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等待戈多》。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為耽于無聊的等待而錯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要知道,命運給予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但幸運女神往往只眷顧那些有充分準備的人,只是坐著靜靜等待而不去積極爭取的人能輕易成功嗎?簡直就是天方夜潭!
再者,如果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將以篡君謀權之罪而被誅殺;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門前稍做等待,恐怕“貞觀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鏡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無謂的盲目的等待卻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態度,不免會讓人錯失良機,導致失敗。
說到這里,如果你正為自己不見起色的學習成績而懊惱,請不要等待,馬上拿起書本,奮發苦讀,因為青春經不起等待;如果你為自己即將畢業卻無從就業而茫然,請不要等待,馬上帶上簡歷,整裝出發,因為年輕經得起失敗!
等待戈多讀后感篇八
荒誕派戲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戲劇界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它興起于法國,20世紀50年代在巴黎戲劇舞臺上上演了貝克特等劇作家的劇作。這些作家打破了傳統戲劇的寫作手法,創作了一批從內容到形式別開生面的劇作。這些作品呈現在舞臺上的形象是光怪陸離、荒誕不經的。這些作品逐漸地獲得社會承認,并被不少國家競相上演。在法國戲劇影響下,其他國家也相繼出現了一些從事這種新戲劇創作的劇作家。60年代初,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埃斯林給這一流派定名為荒誕派戲劇。
是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誕派戲劇的一部經典性作品。全劇共兩幕,只有一個場景和六個人物。戈多是“焦點人物”。人們望眼欲穿地盼著他到來,但他始終未露面。他是什么人,要來干嗎,人們為什么等他,都是一個個謎。這樣的人物,這樣的劇情,似乎荒誕不經,卻含有很大的隱喻性,象征西方當代人的某種精神狀態,西方社會的某些特征。自讀本文,要把誦讀作為重要環節,揣摩劇中人的語言,體會它表達了說話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把握全劇的中心,初步鑒賞荒誕派戲劇的藝術特色。
[資料顯示屏]
貝克特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貧困中得到振奮”,并且他的戲劇“具有希臘悲劇的凈化作用”。
荒誕派戲劇家則進一步對人生的荒誕性表示強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諷刺,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無依據、無理由,人命賤如螻蟻、微不足道,他們不僅借助語言,而且借助各種舞臺手段去表現,使荒誕性本身戲劇化。為表現人生的荒誕不經,他們任意破壞、支解、割裂傳統的戲劇結構,把戲劇的所有傳統要素如動作、語言、人物,一一去掉。荒誕派戲劇一般沒有具體的情節,沒有符合客觀現實的人物形象,整個舞臺無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種象征。
劇情:
[教學設計abc]
設計a
教學過程?
一、學生排演課本劇(或分角色朗讀),整體感知,了解劇情。
二、品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戲劇沖突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課本節選的第一幕,圍繞兩個流浪漢來展開劇情,揭示戲劇沖突。精疲力竭的愛斯特拉岡“使勁往下”脫靴子,“使盡平生之力”脫下后,往靴內又瞧又摸。弗拉季米爾也脫下帽子又瞧又摸。兩人各自反復做著無聊的動作。他倆人說著語無倫次的廢話,在的到來。為了生活,兩人都有過上吊的想法……劇本通過兩個流浪漢的遭遇,象征著人類的某種生存狀態。
指導學生在熟悉全劇劇情的基礎上,進行探究。
明確:的中心是“等待”。劇中的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的整個心思與全部活動就是的到來,他們認為,只要戈多來了,他們就“得救了”,就能擺脫渾渾噩噩的悲慘處境。然而,戈多始終沒有來,因為他其實是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東西。戈多的本性就是“不來”。所以,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的等待是虛幻的、荒誕的、徒勞的、毫無意義的,同時又是無奈的。除了等待,他們別無選擇,不僅活著沒有意義,連自殺尋死都不可能。即使是戈多永遠不會來,他們還得繼續等待下去。劇本通過具有高度象征意義的“等待情結”,深刻揭示了人類生活在荒誕世界中無所適從、無所作為的尷尬處境,揭示了西方現代人痛苦、焦慮而又悲觀、絕望的畸型心態。
設計b
比較閱讀
比較和《羅密歐與朱麗葉》,體會荒誕派戲劇和傳統戲劇的不同。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
荒誕派戲劇的思想基礎是存在主義哲學。在劇作家看來,世界是荒誕的、不可理喻的,生活也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與人之間則十分隔膜,難以溝通。處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人被異化成了“非人”,不僅對其自身無法理解,同時也無法把握自身的命運。從深層意義上說,所表現的“荒誕意識”與“等待情結”,正是這種存在主義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作為荒誕派戲劇,具有高度的象征性。愛斯特拉岡、弗拉季米爾以及其他人物,都是性格模糊、身份不清的人物,他們動作機械,說話語無倫次,象征著人類的某種生存狀態。至于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貝克特說:“我要是知道,早在戲中說出來了。”其實,戈多只不過是某種期待的象征罷了,讀者完全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解釋。此外,劇中單調、重復的場景與情節,則象征著生活的停滯、枯燥、繁瑣與乏味。整部戲就是通過人物、情節、動作、對話與場景的象征性來強化它的象征性主題。
與傳統的戲劇迥然不同的還在于它沒有鮮明的人物形象,沒有合乎邏輯的對話,沒有生動活潑的動作,沒有鮮明的戲劇沖突,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全劇結構散漫,有些支離破碎,仿佛是由一些雜亂無章的片斷連綴而成,完全拋棄了傳統戲劇的結構模式和表演程式。
莎士比亞的早期重要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寫了一對互相愛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雙雙慘死的悲劇,表現了當時英國社會封建和反封建兩種社會力量的矛盾和斗爭。課本節選了全劇的最后一場。先寫了朱麗葉殉情,然后寫勞倫斯長老敘述羅密歐與朱麗葉雙雙殉情的原因和經過,最終使兩個仇家合解。劇本中的人物對話,語言簡練,音韻和諧,蘊含著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設計c
拓展訓練
課下閱讀全文,圍繞劇本的主題或寫作特色寫一篇評論文章。
要求:①把握作品,深入分析,作出評價。
②題目自擬。
③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