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李爾王讀后感篇一
閱讀可以使一個人的內心變得純凈。它如三月陽光普照大地的和煦;似清晨第一顆露珠的清澈;像傍晚微風拂國江面的粼粼。
去年,我曾借閱到《莎士比亞喜劇悲劇集》英文版。這本書是莎士比亞一生所撰寫的喜劇和悲劇作品的精品集。里面有耳熟能詳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有膾炙人口的喜劇《仲夏夜之夢》。還有充滿理性思考的《李爾王》。
英文版《李爾王》講述了一個關于女兒與王位的故事。年事已高的李爾王依據三個女兒贊美他的程度分配了封地與財產,兩個大女兒因甜言蜜語得到了她們想要的東西,而小女兒考狄利婭卻因樸素真實遭到了驅逐。好在她受到了法國國王的青睞,入宮做了王后,李爾王退位后,兩個大女兒野心膨脹,把他趕處了王宮,悲憤交加的李爾王與自己的隨從逃走到荒野中,碰到了因弟弟陷害逃處家門的埃德加。
隨后,李爾王碰到了假扮圣徒的小女兒考狄利婭,他對女兒訴盡苦衷,考狄利婭聽后立即組織了一支軍隊向英國秘密進攻,期望能為父王奪回政權,最終,雙方開戰,法國軍隊大敗,考狄利婭慘死,埃德加殺死了陷害他的弟弟埃德蒙。而李爾王在遭受一系列的事情后,在巨大的悲傷中崩潰而亡。
李爾王讀后感英文版:本劇中的最大悲劇不在于李爾王的經歷,而在于小女兒考狄利婭被驅逐后仍然敬愛自己的父親李爾王,并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李爾王因殘暴蠻橫,目光短淺而落得如此下場。而他的兩個大女兒惡人有惡報,她們一生都沒有得到別人真誠的愛,可謂是自食其果,讀來真是酣暢淋漓。
瘋子領著瞎子趕路,是這個時代一般的病態。莎士比亞用這句話諷刺那些愛慕虛榮的人,在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對我而言,書分為兩種,一種是中華文萃,一種是西方經典。如果說國文是晚飯的香糯,回味無窮;那么外國名著就是早餐的清爽,清脆利口。國文可以豐富我的知識蘊含量,外國名著可以激發豐富的想像力。
如果沒有閱讀的滋養就會像鐵籠里的獅子盲目徘徊。所以,樹起閱讀的船帆,在書的世界里遠航!
李爾王讀后感篇二
小妹為善,李爾為庸,二女為惡。
這是《李爾王》里所講述的,從本不該出的錯開始,從李爾對王位的放棄開始,不再有愛。只因大女兒為利放棄愛,只因小女已無權再愛。
第一個瞬間:“愛父若父”
年輕的李爾王,雄才大略,富有理想。但隨著歲月的流逝,他不愿意再忙碌于復雜的社會事務中,分土地儀式上,他想知道女兒有多愛她。
大女貢納梨“愛父勝過一切”,次女呂甘“愛父親以至于不能愛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麗霞卻僅僅“愛父若父”,盛怒的李爾王讓科第麗霞在沒有任何嫁妝的情況下嫁給法蘭西國王,將反對他的忠臣肯脫放逐,而他的國土,則成了貢納梨和呂甘的“收獲”。表面她們愛父,殊不知,這二人愛的僅是李爾的國土。
阿諛逢迎已成忠誠,真正的愛卻不得不掩藏。
第二個瞬間:“老父衣百結,兒女不相識”
已經得到第一次財寶的李爾家二姐妹終于原形畢露,將李爾趕走,李爾的身邊只剩下偷偷化妝并陪在他的身邊被放逐囚徒肯脫和一個看透是非的弄人。穿過暴風雨,李爾終于明白了科第麗霞的“愛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兒將愛分給了每一個人,明白了兩個長女的貪婪。終于惱怒至瘋,不再理智。
已發生的事永遠不可能改變,“三思而行”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記住的。
第三個瞬間:“叛國之父”
李爾的另一個忠臣葛羅斯脫有兩個兒子,小兒子愛特門為爭奪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當其父在幫助李爾時,他眼看父親被剜去雙眼而無動于衷,而自己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紛爭之中,無法自拔。
這一切終究為了什么?愛特門不愿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終目視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愿回頭向后看:身后是親人,是真愛。
第四個瞬間:“曲終人不歸”
最終,死亡為一切畫上了句號,李爾死了,他的三個女兒死了,愛特門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財富的,連同他們善良的親人,一起去了,惡人死前也不知悔過,而李爾與科第麗霞相擁長眠。貢納梨、呂甘和愛特門最終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沒有。他們的死,一無所有。
科第麗霞,那個在陰暗之下堅持去愛的人,她會永葆親情。死亡抵擋不住科第麗霞的“愛父若父”,縱使已到天堂,他們也可以互相彌補人生最后那份缺失的愛。
而對于我們,或許沒有紛爭,沒有不和,那么何不盡情享受親情呢?向后看看,身后有始終如一疼愛我們的親人。
李爾王讀后感篇三
小妹為善,李爾為庸,二女為惡。
這是《李爾王》里所講述的,從本不該出的錯開始,從李爾對王位的放棄開始,不再有愛。只因大女兒為利放棄愛,只因小女已無權再愛。
第一個瞬間:愛父若父
年輕的李爾王,雄才大略,富有理想。但隨著歲月的流逝,他不愿意再忙碌于復雜的社會事務中,分土地儀式上,他想知道女兒有多愛她。
大女貢納梨愛父勝過一切,次女呂甘愛父親以至于不能愛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麗霞卻僅僅愛父若父,盛怒的李爾王讓科第麗霞在沒有任何嫁妝的情況下嫁給法蘭西國王,將反對他的忠臣肯脫放逐,而他的國土,則成了貢納梨和呂甘的收獲。表面她們愛父,殊不知,這二人愛的僅是李爾的國土。
阿諛逢迎已成忠誠,真正的愛卻不得不掩藏。
第二個瞬間:老父衣百結,兒女不相識
已經得到第一次財寶的李爾家二姐妹終于原形畢露,將李爾趕走,李爾的身邊只剩下偷偷化妝并陪在他的身邊被放逐囚徒肯脫和一個看透是非的弄人。穿過暴風雨,李爾終于明白了科第麗霞的愛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兒將愛分給了每一個人,明白了兩個長女的貪婪。終于惱怒至瘋,不再理智。
已發生的事永遠不可能改變,三思而行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記住的。
第三個瞬間:叛國之父
李爾的另一個忠臣葛羅斯脫有兩個兒子,小兒子愛特門為爭奪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當其父在幫助李爾時,他眼看父親被剜去雙眼而無動于衷,而自己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紛爭之中,無法自拔。
這一切終究為了什么?愛特門不愿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終目視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愿回頭向后看:身后是親人,是真愛。
第四個瞬間:曲終人不歸
最終,死亡為一切畫上了句號,李爾死了,他的三個女兒死了,愛特門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財富的,連同他們善良的親人,一起去了,惡人死前也不知悔過,而李爾與科第麗霞相擁長眠。貢納梨、呂甘和愛特門最終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沒有。他們的死,一無所有。
科第麗霞,那個在陰暗之下堅持去愛的人,她會永葆親情。死亡抵擋不住科第麗霞的愛父若父,縱使已到天堂,他們也可以互相彌補人生最后那份缺失的愛。
而對于我們,或許沒有紛爭,沒有不和,那么何不盡情享受親情呢?向后看看,身后有始終如一疼愛我們的親人。
李爾王讀后感(七)
李爾王讀后感篇四
李爾王因年事已高,決定把國土分給3個女兒,幻想著以此避免往后的紛爭。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口蜜腹劍,贏得父王寵信,分到了國土,小女兒考狄利婭不愿阿諛奉承,她誠摯而簡潔的表白得罪了李爾王,從而失去繼承權。前來求婚的法蘭西國王慧眼識人,娶考狄利婭為皇后。得到國土的兩個女兒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李爾王連棲身之地也沒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去與野獸為伍。考狄利婭為救父親,率軍隊攻入英國,父女得以團圓。但戰事不利,考狄利婭被殺死,李爾王守著心愛的小女兒的尸體悲痛地死去。
李爾王這個人,我個人認為他是個有一點愚蠢的人,還有他的那兩個女兒是狠毒、不忠、不孝、不貞、無知的女人,看的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我也十分的傷心。
其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兒考狄利婭了。她在劇中可以說是完美和正義的化身。正是她在父親顛沛流離之時期兵討伐兩個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劇總是這樣,把美好的事情毀滅給人看,小女兒最終失敗自縊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她的誠實可以說是對于虛榮心的一個警醒,一個警鐘,其實她是最愛父親的女兒,只是由于拙于表達而是父親誤會了她的意思。只是因為這樣,導致了最后的悲劇結果。
悲劇不同于喜劇,我認為可以使人想得更多,思考更多。關于人性,關于幸福,關于善惡,這部悲劇留下了這么多問題供我們思考。
當他失去了王位、權勢,歷盡磨難,卻因而恢復了人性,他臨終的悲鳴不是為當初他迷戀的宣赫的聲勢、帝王的威嚴,而是為了當初被他驅逐出宮受到他詛咒的小女兒,但他卻不能從她的長眠中喚回她那顆洋溢著仁愛的熱心了,正因為這種種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寶貴的是不能用金錢、權勢收買的人間真情。
李爾王是先惡后善,先富后貧,先福后苦!
李爾王讀后感篇五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人物的丑惡被描寫的淋漓盡致,就算是以讀者的角度,去看也會對他們恨之入骨。
不列顛的國王李爾王有三個女兒,她們是奧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納里爾、康華爾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婭。法蘭西國王和勃墾第公爵同時向考狄莉婭求婚,這時候,兩個人為了此事住在了李爾王的宮里。
老國王已經八十多歲了,他決定將國事交給年輕人去管。他把女兒們叫了過來,想知道他們到底有多愛自己,他好按照女兒們愛自己的成都來分配應得的國土。
李爾王已經分不清哪句是真話,哪句是假話。聽了考狄莉婭的話后,大發雷霆,與考狄莉婭斷絕了父女關系,并將本打算給考狄莉婭的三分之一國土,分給了奧本尼公爵和康華爾公爵。原本想娶考狄莉婭的勃墾第公爵也因此不向她求婚了,考狄莉婭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去了法蘭西。
考狄莉婭走后,國王就受到了兩個女兒和康華爾
公爵的欺負,不但將他的侍衛減少了一半,還不讓他回皇宮。由于奧本尼公爵生性善良,他處處為國王講話……最后國王去了考狄莉婭那里,但他和考狄莉婭,在一次法蘭西與不列顛的戰爭中被抓回了不列顛。在獄中時,高納里爾和里根派人殺死了他們。高納里爾和、里根和康華爾公爵最終被殺死,奧本尼公爵最終成為了國王。
事實證明“百善孝為先”連孝都做不到,還能成什么大事?我送給他們一句話:再會說話的嘴,也掩飾不了邪惡的心,只有沒經修飾的話才是最完美的,不能讓真正愛你的人傷心。
李爾王讀后感篇六
最近,我讀了莎士比亞的杰作《李爾王》。看完這本書,我感覺很深刻,所以我想把我的感受寫下來,和大家分享。
李爾王主要講述:老李爾王決定把他的土地分給他的三個女兒。但他決定根據女兒們表達的愛的程度來分配每個人的土地份額。甜言蜜語的大女兒戈納瑞爾和虛偽的二女兒里根盡了最大的努力來騙取父親的歡心,而最小的女兒科迪莉亞則說:“我的孩子們,我的孩子們,我的孩子們,我的孩子們,我的孩子們,我的孩子們,我的孩子們,我的孩子們。”;我只愛我的父親“李爾王很不高興,覺得科迪利亞不愛他,所以他把土地分給了另外兩個女兒,并放逐了小女兒。
李爾王分割土地后,輪流住在兩個女兒的宮殿里,但兩個女兒在獲得父親賦予的權利和地位后,表現出了自己的本來面目,狠狠地對待父親,最后甚至把他趕出了宮殿。
無家可歸的李爾王開始懷念小女兒對他的愛,但他知道自己沒有臉面對科迪利亞。此時,科迪利亞已成為法國女王。得知父親被姐妹們趕出皇宮后,我決定帶父親回皇宮為父親報仇,于是率領部隊與兩個不孝的姐妹作戰。
邪惡無法戰勝正義。最后,科迪利亞贏了。
讀完這本書后,我明白了一個真理:我所說的謊言將被時間所證實。說謊的后果是殘酷的。我們應該對別人誠實。我們不能像書中的長女和二女兒那樣欺騙親戚,否則我們會受到懲罰。
李爾王讀后感篇七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也是一部似乎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少見到的悲劇,畢竟我認為親情是最溫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它有著血緣的聯系,以及許多年的感情基礎。可是戲劇的背景一個充滿謀求權力和財富的宮廷之中,在這里,人們被財富與權力迷昏了頭,于是發生了父女手足相殘的悲劇。
李爾王因為自己的虛榮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唯一真心待他而且毫不虛偽的小女兒,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后果是是自食其果,亦是必然的。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爭先恐后向他奉承的之人之中,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他說煤球是白的就沒人敢說煤球是黑的。日復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便使他極愛面子,以至于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正當兩個女兒都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小女兒沒有向他奉承與夸贊,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他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己的國家。造就了這個悲劇。
而李爾王的大女兒 和二女兒就是典型的宮廷中長大的孩子,沒有女子的溫柔,賢惠,孝順,她們狠毒、不忠、不孝、無知,為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己年邁的老父,為了自己心中喜歡的浪人毀滅自己的家,甚至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們喜歡的那個男人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人,在不斷地利用她們。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為人的道理!沒有找回心中的親情。
在中國的古代宮廷中為了權力而父子、兄弟相殘的事情也是數不勝數。李爾王的悲劇就在于人性因權力的的墮落。就算在這二十一世紀,家庭因遺產,房子,贍養父母而搞的家庭破碎的例子也是很多,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的時候我不禁會想,為了錢而否定了了父母幾十年的養育之恩,手足的情誼…。值得嗎?也許我還沒有步入社會,不知道掙錢的辛苦,但是我知道的是,賺錢是為了生活的更好更快樂,而沒有親人的關愛的生活是不會開心的。
最后一句更是全文的經典:世人啊,擦亮你們的眼睛吧,含毒的針刺往往隱藏在美麗的花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