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學媽媽心得體會篇一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飲食是必不可少的,它與我們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孩子們也有自己的一份責任,當我們長大了,我們應該學會獨立地做飯。這也是每個家庭都需要的素質。今天,我想分享我作為小學生給媽媽做菜的經驗和收獲。
第二段:學習做菜的原因
為什么我要學習做菜呢?因為我經常看到媽媽為我們做好吃的菜肴,并為此付出了很多。我想給媽媽一個驚喜,自己嘗試做一些菜肴,并讓媽媽品嘗我的廚藝。想到這些,我開始學習做飯。
第三段:具體體驗
我首先選擇的是簡單易做的蛋炒飯。看著媽媽在廚房里做飯,我也模仿她,并將攪打好的蛋和白飯混合在一起,加上一些鹽和胡椒粉,翻炒幾分鐘后,蛋炒飯就準備好了。我還嘗試了清炒菜心和番茄炒蛋。雖然有點困難,但是我勇敢地嘗試,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第四段:得到的收獲
通過一段時間自己做飯,我收獲了不少。“炒鍋不是簡單的放油熱了就可以開始煮東西的。”我學會了判斷鍋的溫度,避免食物過熱,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烹飪技巧。“鹽和胡椒粉不是只能放在炒飯里。”我學會了根據菜肴需要進行調味、根據口味進行搭配。“做飯也可以很有趣。”我發現在廚房里做飯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還可以讓家人受到驚喜。
第五段:總結
作為小學生,在廚房里做飯并不容易。我付出了許多努力,從學習基礎烹飪技術到更多高級的烹飪技巧。我明白了做飯不僅僅是讓自己飽肚子,還可以為家人帶來快樂。我也保證將來會繼續堅持學習,成為一名更好的“小廚師”,做出更美味的菜肴,為家人帶來更多驚喜和快樂。
小學媽媽心得體會篇二
今天,我很榮幸有機會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關于和孩子們相處的方法。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針對他們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所以在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的同時,我們大人也一起隨之成長,慢慢地一點點積累教育的經驗。
我的孩子今年三歲多,在與她朝夕相處的一千多個日夜里,我會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教育她的方式。通過不斷地摸索與嘗試,我認為陪伴與尊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先說陪伴,現在的我們,作為八零后父母,工作壓力都很大,在單位里忙的喘不過氣,有經濟的壓力,有責任的壓力。但是,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只有一次,錯過了,等她長大了,就再也無法去彌補。其實,孩子們特別的簡單和容易滿足,你陪她一起搭積木的快樂遠遠勝過單純把玩具買給她時的感覺。八零后的我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所以我們的童年大部分都是在家門口,與鄰居小朋友們一起玩。那時,社會還沒有這么亂,人販還沒有這樣的猖狂,但是現在我們作為家長,肯定是不放心孩子獨自在外面玩的,所以大部分時間,孩子沒有小伙伴,只能和爸爸媽媽玩。我覺得陪伴不單單是你和她在一起,是你真的要用心去陪伴他,陪她一起看一本書,陪她一起用積木搭一座城堡,你要融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她一起分享快樂和難過。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很成功的媽媽開著耀眼的跑車送孩子去到全托的寄宿制幼兒園,對孩子說“寶寶乖,媽媽去掙錢,以后讓你去上最好的學校!”孩子淡然地說道“媽媽,以后我掙錢了,我送你去最好的敬老院!”那位媽媽瞬間愣住,語塞了。在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你缺席了,那以后他也就不需要了。在你陪伴他的過程中,自己也在成長。目前為止,我認為我對我的孩子做的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就是為他記錄成長日記。我把我們在一起經歷的美好時光,一起旅行時發生的趣事,還有她偶爾蹦出的童言無忌的話語都盡可能的記錄下來,等到她成年的一天,送給她。現在已經寫了有十五萬字了。我會繼續堅持寫下去。
對每一個家庭來說,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的最美好的禮物。我們都特別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些自以為的愛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害了孩子。很多時候,我們大人總用我們自以為的關心和愛護去對待孩子,其實,她和我們一樣,是單獨的個體,在身體上,她比我們小,但是精神上,我們是平等的。所以我們應該理解和尊重孩子。不要總是把自己的意愿強迫加給孩子。就像我的孩子可能適應能力比較弱,從3月份入園后,就比較難融入集體生活,每天在家哭,在園里也哭,在家只說一句話“媽媽,我明天不想去幼兒園了!”在園里,也從早到晚和張老師說一句話“老師,你給我媽媽打電話,讓我媽媽來接我,我明天不來了!”在班里,也不和別的小朋友一起互動、做游戲。一天、兩天,很多天過去了,她總是這樣,我特別的著急和難過。甚至都有些想帶她去看心理醫生。我感謝張老師對她給予的太多耐心和關愛。我反思過,也許是姥姥姥爺從小對她太過寵溺,寬松、任由她性格的環境與幼兒園規律、充實的作息生活反差較大,再加上她比較慢熱的與人相處方式,讓她心理壓力很大,難以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后來,我沒有強迫她去幼兒園了。我專門請了公休假,帶她去北京看她經常唱起的天安門,帶她去爬萬里長城,帶她去青島看她一直想見的大海。一路上,她很快樂,很樂觀和堅強。也長大了很多。在我的教育理念里,物質上不需要給孩子最好的。但是一定要帶她閱讀和旅行。給她豐碩的精神財富比起新衣和玩具要對孩子有益的多。在整個暑假里,我們會經常心平氣和的同她聊天,告訴她,為什么要去幼兒園,并且會問她不愿意去的原因是什么。經常的溝通交流真的是有成效。今年九月開學入園的時候,她的表現比起上學期好了很多。她的進步我和老師們都看在眼里,雖然她現在上幼兒園還是會有不情愿,會有偶爾的哭泣,但是我相信她會越來越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在她每次哭泣的時候,我會抱著她,表示我的安慰和理解。安撫好情緒后,我會平靜的問她,哭泣的原因,和她一起商量解決的辦法。
作為家長,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我會盡量努力先去完善自己的不足,然后跟著孩子的腳步,與她一起共同成長。
一提起“閱讀”兩個字眼,我們就不約而同的會想到閱讀的重要性,但如何讓孩子在電子產品盛行的今天,能夠真正的愛上閱讀,如何保護好孩子的閱讀興趣,應該是我們為人父母都渴望的,但孩子對閱讀所產生的熱情和興趣,并不是一時就可以促就的,身邊很多的朋友都給孩子規定孩子的閱讀量,甚至規定讀書的范圍,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綁架式的閱讀”,是扼殺孩子閱讀熱情最直接的方式。
讓孩子深深體會閱讀的重要性。
我們經常從自身角度對孩子強調閱讀的重要,告訴孩子為什么讀書?經常告誡孩子或提醒孩子讀書,甚至剝奪了原本屬于孩子玩耍的時間。讓孩子對閱讀產生了嚴重的厭惡,不僅不會產生閱讀熱情,反而把閱讀視為一份苦差使。
我本人屬于酷愛閱讀那類人,所以,經常在牛牛面前專注的看書,看到比較精彩的部分會抄寫,或者哈哈大笑,每每這時就會引來牛牛的關注和好奇,牛牛就會求著我問讓我跟她分享書中的內容,這時候,我就會對牛牛說“那你要趕緊認字,自己什么字都認識了,那樣就可以自己看書了啊?”因為牛牛渴望獨立閱讀,所以極大的激發了牛牛對于識字的積極性。
牛牛非常喜歡玩電腦游戲,喜歡用電腦看動畫片或動畫電影,但是每次都要我們幫忙在電腦搜索,趁著這時候,我就會給牛牛講只有你自己認識了拼音,認識了字,那樣就不用找我們幫忙了,自己就可以在電腦上找自己喜歡的動畫片看了,對此,牛牛很用心的去學,在我的一番搜索演示下,牛牛也用我的方法嘗試著自己搜索比較喜歡的動畫片,現在的牛牛輕松自如的搜索《小馬寶莉》《朵拉愛探險》《米奇妙妙屋》等超級喜歡的動畫片,只要看到帶有拼音的書籍,牛牛都會熱情高漲的去看,去聽我講,這樣看書的積極性純屬“動畫效果”。
讓孩子自己切身體會閱讀的重要性,讓孩子明白閱讀可以給自己帶來哪些實際的收獲,平日里在書上讀到的知識內容,在生活中不僅可以用到,還可以看到,讓孩子深切體會到:讀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多!
親子閱讀重要的是傳遞感情。
目前,牛牛不能夠完成獨立閱讀,所謂的牛牛獨立閱讀是記憶閱讀,我們平日給牛牛親子閱讀牛牛產生的記憶力,雖然一字不差的能講給我們聽,但不是自己通過認字完成的。我非常喜歡親子閱讀,這應該是我們母女倆一天中最為美好的時刻,不但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增進了我和牛牛的感情。
忘記在哪里看到過一句話,大概內容是“親子閱讀是父母走進孩子心靈的一種最直接最好的方式。”的確如此,在閱讀中通過對孩子某種問題的提問,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孩子的想法,更能有效的促進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對孩子的最好的教育莫過于“言傳重于身教”,對于閱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想讓孩子閱讀,首先自己先愛上閱讀,給孩子創造一個閱讀的安靜環境和氛圍,或者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切記幫孩子選書,讓孩子自己去書店和圖書館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
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和熱情,是一條很漫長的路途,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得到的,所以,我們做為父母,必須要有一定的耐心和信心,不要“讓綁架式的閱讀”扼殺了孩子閱讀熱情。
小學媽媽心得體會篇三
小學生年齡雖小,但擁有的責任感和樂于助人的精神卻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在日常生活中,小學生們可以扮演起一個好兒子或好女兒的角色,幫助家人減輕負擔。本文將分享一位小學生幫媽媽擦車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事實
小城的行為引起了一片點贊和贊揚,許多網友都為小城點贊,稱贊他是個好孩子。事實也證明,這樣的小孩在家庭中更加受人喜歡,也更能增強家庭的凝聚力。
第三段:意義
小學生幫媽媽擦車并不僅僅是為了分擔家務,更是一種家庭責任和家庭教育。作為一個家庭成員,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孩子懂得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家人,這樣的行為會使孩子做人做事更加有責任感。
此外,家庭教育也是孩子必須要接受的一門基礎教育。孩子通過幫助家庭,不僅可以增強對家庭的認知,還可以培養家庭和諧相處的意識,幫助孩子形成多元化、綜合化的家庭觀念和人生觀念。
第四段:啟示
孩子通過幫助家人,可以得到很多好處。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可以促進孩子與家人的感情交流,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關愛和支持,這會使孩子的自信心和情感素質得到提升。
在幫助家人的過程中,孩子也可以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學會如何使用工具,提高孩子有用的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這非常有利于孩子將來的發展,也可以為孩子將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五段:結尾
在小城做出這樣的行為后,很多網友都為小城點贊和贊揚,這也證明了良好行為的受歡迎和受認可。作為一個家庭成員,孩子應該認真對待家庭責任,不僅是分擔家務,更是一種家庭教育。通過幫助家人,孩子也可以得到很多好處,并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希望家長能夠引導孩子培養好的家庭觀念,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小學媽媽心得體會篇四
我的媽媽個子不是很高,留著長發,眼睛很有神,平時對人總是一臉笑容。媽媽對我非常嚴格,看見我沒完成作業就在玩時,她的臉馬上“由晴轉陰”,我就得趕緊去寫作業,看到我作業寫的較好時,她都會夸我。
有一次,我放學回家,我沒寫作業就去玩電腦了.媽媽一回來,就問我做了作業了嗎我說做了,又去玩電腦了。誰知媽媽讓我把作業拿出來讓她檢查。我一時不知怎么樣才好。媽媽見我的樣,什么都明白了。把我叫到身邊說:“兒子,你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先把作業完成再去做其它的。”我趕忙去做,馬馬虎虎地寫一遍,又去玩電腦了。哪知媽媽悄悄地看了我的作業說:“你給我過來,重寫!”我很不樂意,但媽媽還是要我重寫。過了好一陣子,媽媽走過來一看,見我寫的字比原來的好多了,高興的說:“你認真起來,還是寫得挺好的呀!”我聽了心里特別高興。
小學媽媽心得體會篇五
作為聾啞媽媽的孩子,我一直以來都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在我成長的這條路上,我遇到了很多的問題,但是作為一個學生,我始終堅持學習,也因此在經歷中得到了許多的體會和感悟。在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作為聾啞媽媽的孩子的學習心得,同時也希望能夠通過我的個人經歷與小伙伴們分享一下我的認識和看法。
第一段:多聽、多看、多體驗
作為聾啞媽媽的孩子,我的語言交流能力十分有限。我很難通過口頭語言來交流,而這也提醒我必須更加注重其他方面的交流方式。我要更多的去看、去聽、去體驗,從事物的外表和內涵中獲取信息,來彌補語言交流的不足。我慢慢發現,在這個方面,我比他人更加敏感和細致,因為我想要真正理解和聽到其他人所說的話,必須仔細觀察和聽取其他人說話的細節和語氣,這二者有時候更加重要,因為它要求我必須真正地理解和領悟。
第二段:我們得察覺并感悟生命中的偉大
我們每個人都在聆聽著生命中的美好,從每一次的呼吸,到每一次的心動,甚至是每一次的微笑或者哭泣。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常常能夠察覺到身邊的人們所表現出的感性或者理性的情感,這是一件特別美妙的事情,因為這讓我看到了世間的美好和偉大。而我們也應該明白,我們在生命的道路上,往往無法掌控太多,我們應該把握住當下的每一刻,去感受、去領悟生命中最珍貴的部分。
第三段:堅持向前,做自己的生命主人
作為聾啞媽媽的孩子,我必須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心,畢竟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難題都能夠輕松地解決。面對困難與挑戰,我知道我不能失去希望,我必須不斷地朝前走,做自己命運的主人。我要發現自己的潛力,思考和學習,從中能夠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而這些體驗和經歷才能真正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價值、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意義。
第四段:珍惜機會多思考和嘗試新事物
像我這樣的聾啞媽媽的孩子,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因為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感觀去感受世界,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更加敏銳地去思考、去嘗試新事物。在這個過程中,我慢慢體會到一個道理,那就是珍惜機會,抓住每一次學習的機會,去思考、去挑戰自己,做到更好。這正是我目前學習的態度與方法,它幫助我更好的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和困境。
第五段:推動改變,讓世界更美好。
聾啞媽媽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一樣,我們想要生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中,我們想要成為改變世界的中堅力量。而這就要求我們積極主動地去推動改變,去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去支持推動和發展更美好的社會。在我的生命旅程中,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經歷、喜好和愛好去支持和推動改變,為整個世界帶來更多的美好和價值。
總之,作為聾啞媽媽的孩子,我認為我們一樣能夠擁有自己的精彩人生,我們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尋求答案,去解決問題。只有通過不斷地嘗試和努力,我們才能真正的體會和領悟生命的意義、感性和理性的價值。
小學媽媽心得體會篇六
中國女人一旦結婚,多數選擇回歸家庭,堅守婚姻,生兒育女。她們在柴米油鹽中磨練,甚至很多時候,要女人忍辱負重,可以!要女人自我犧牲,也可以!只要能為維持體面的夫妻關系,能給還未長大成人的孩子一個完整的家,似乎做什么都可以!想得挺美!現實卻往往是殘酷的。
有時最長情的陪伴,也抵不過男人離開時的堅決如鐵。
去年春天,不管姨怎樣低聲下氣地哀求,終究還是被離了婚。離婚之后,表妹跟著姨。意志消沉了一段時間后,姨安慰自己:丈夫沒了,好歹還有個寶貝女兒!
真的是愧對女兒。痛定思痛后,溫柔善良的姨開始了一系列彌補行為,也正因如此,連女兒也變得越來越陌生,越來越可怕了。
前些天,我去姨家做客,不料卻被嚇出一身冷汗。姨去超市了,表妹在書房寫作業,而我和外婆在客廳看電視。外婆平時最喜歡看京劇,所以我也就陪她老人家看會兒。
眼看七十多歲的外婆都快被她搖暈,我試圖制止表妹的粗暴行為,卻被她推開了!“我都走出書房,難道你們都沒有看到嗎?拜托,這是我家耶!”表妹怒吼。
生活中,女人一離婚,往往就把所有精力轉移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情感的救命稻草,百般溺愛。
最近,姨有了更大的麻煩。表妹在學校的表現是一天比一天糟糕。成績下降,本就已經夠讓姨操心了;而行為的惡劣,更讓姨傷心。
表妹的身體里似乎潛滋暗長著破壞因子:一言不合就會把同學的書撕毀甚至扔到教室外面;看哪位同學的鉛筆好看就要去弄斷;懷疑哪位同學背后說她壞話,就要上去揍人家……都三年級的女孩子啦!天天回家,表妹渾身上下滿是泥土,臟兮兮的不像個女孩子,甚至連走路也開始帶痞氣。
姨動不動就被請到學校賠禮道歉;更要命的是,也會經常在路上被其他孩子的家長攔住告女兒的狀。所有表妹制造的麻煩,都是姨頂著壓力去解決。有時,姨也忍不住想要好好教育下女兒,可話到嘴邊,姨想想自己婚姻的失敗以及給女兒帶來的傷害,還是說不出口。
這么嬌慣著她,卻讓她變成個“小霸王”:以自我為中心,不可理喻,控制欲極強,破壞力極大。
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母女一場,緣分再深,也終究會有道別的那天。到那時,只有一身臭毛病的表妹又該如何過生活!
姨性格溫和且受過良好教育,待人接物也很受歡迎,可偏偏就遭遇了丈夫的拋棄,以及女兒的叛逆。對此,我感到深深的疑惑。于是,也刺激我想解開謎團。
據說姨父像是變色龍:在外面是小綿羊;在家里是大霸王。無論走到哪里,親朋好友甚至同事都覺得姨父是個謙謙君子,脾氣好,辦事能力強。可是在家里卻是說一不二的作風,如果姨跟他因意見不統一發生爭執時,他一定要讓姨服輸,否則就摔門而出,或者冷戰到底。
遇上這么一個強勢的丈夫,姨只會逆來順受。都說女兒長得像爸,這話不假,小表妹不光長相,甚至連脾氣秉性也像極了。
姨離婚后,雖然傷心了好大一陣子,但想想姨父平時那耀武揚威的嘴臉以及自己多年的忍氣吞聲,倒也覺得是種解脫,于是一門心思地溺愛女兒,她卻未曾想到:女兒也在這幾年的家庭斗爭中沾染上霸王習氣,以為武力能搞定一切了!而姨的母愛、容忍、犧牲等,也被她誤以為是靠自己爭取來的。
瞅了一個姨心情不錯的日子,我將所觀察和感悟到的這一切,跟姨開誠布公地做了次匯報,并且憑借近兩年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摸索,我跟姨就表妹的教育問題聊了整整一個下午,告誡姨再也不能肆無忌憚地溺愛下去。
姨有種如夢初醒的感覺,像新生了一般。姨鄭重決定:不能再溺愛下去了!要換種愛女兒的方式。姨開始改變以往那種建立在補償心態上的溺愛模式。
畢竟是受過教育的女人,頓悟之后的行動力也是極強,她研讀了一系列家庭教育方面的著作,又在朋友的介紹下去拜訪了教育專家,風風火火地開始琢磨怎樣的教育才是正確有愛的。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基思·奧特博士表示,虛構的故事是一種有用的模型,展示人際關系的內在過程,能安全而有效地教人很多東西。
奧特博士的這個觀點給姨很大的啟發,表妹從小到大就喜歡故事。于是,愛女心切的姨就搜索了好些個故事,以寫信的方式,跟女兒之間互動開來。
姨說,表妹一開始看到她的信,覺得媽媽無聊得很,又不是三歲小孩了,還試圖用這種小把戲來哄騙自己。
其中,有些故事里的主人公像極了表妹的處境。時間一長,姨信中的故事開始感化表妹的心。
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個女生叫小菲,年紀比表妹大,成績和自學能力都不錯,在一所重點高中念書。按理說,考好大學根本不成問題,可讓老師頭疼,讓同學嫌棄,讓家人發愁的是——就算她考上了人人夢寐以求的清華和北大,她也算不上“優秀”!因為她會僅僅因為母親提前來接她,就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母親:你連時間都記不準,是不是老年癡呆了啊!
聽姨說,看到這個故事時,表妹眼睛都有些濕潤,因為表妹之前也因為類似的事情責怪過姨,只不過沒有罵得這么狠心。
像這樣的故事,真實度很高,卻是姨反復思索,結合表妹生活撰寫出來的。其用心良苦的母愛可見一斑。
慶幸的是,姨的努力沒有白費,表妹漸漸了擯棄了以往那種用眼淚、哭鬧甚至威逼的方式來控制母親的方式。她終于開始明白:同學背地里給她起的小霸王的綽號有多難聽!
看到女兒身上發生的可喜變化,姨心中有著說不出的高興。如今,獨身的姨依然寵愛著自己的女兒,只是相比之前,沒有了嬌慣與放縱,多了幾分理性,愛得更自然,愛得更舒坦!
離婚的女人,首先要內心強大,擺正心態,正確處理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女人應該明白:在離婚這件事上,并不虧欠孩子!每個離婚女性同胞應該更多考慮的絕不是用溺愛的方式來彌補孩子,而是如何用智慧的愛來陪伴和管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