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爭吵課文教案篇一
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朗讀,再讓學生反復讀重點句。
一是主要抓住我的表現的兩個句子:“終于挨到了放學。我愣住了。”展開教學。自我感覺在教學“挨”時比較成功。我先請學生朗讀,從讀中感悟出此時我覺得時間過得很漫長。在層層剝繭,平時不覺得時間漫長,今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在給“挨”字換詞。第一個學生換了一個“等”,學生馬上有不同意見,認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現在的心情,有同學馬上想到了“熬”這個字。在請學生舉例說說自己平時覺得時間難挨的情況。學生也能從不同的情況出舉例,有的說被關在門外等媽媽下班,挨了批評不好受……。最后走進我的內心,朗讀訓練。
二是讓學生找出描寫爭吵后“我”的心理活動的句子,反復朗讀,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因為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后引導學生討論解決矛盾的根本方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只有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最后讓學生齊讀父親的話,說說父親說的話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道理。
我在學習完課文后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安利柯和克萊蒂最后的和解是誰的功勞?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是克萊蒂,因為克萊蒂心胸寬闊。而有的學生卻在大聲說應該歸功于安利柯德爸爸,當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時,學生說到安利柯最后之所以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及時向克萊蒂認錯是因為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爸爸,他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里是爸爸長期教育的結果。于是,我根據學生的發言適當引導,使學生深刻理解父親的話的意思。使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還要互相寬容、團結友愛。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只有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
但是,我們身邊的學生他們大部分都以自己為中心,什么都是自己的對。父母的教育也成問題,嬌寵子女。學習此文后,我要求學生反思自己,向克萊蒂學習,做個寬容他人,團結友愛的好學生。
爭吵課文教案篇二
語文,是最接近學生心靈的學科,語文教師,是與學生的思想有最直接交流的教師。因此,語文教師自身的思想素養,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學生精神世界的構建。
語文教師的基本工諸如書寫、朗讀、表達等固然很重要,但在所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而且對學生一生影響最大的,是語文教師的“思想”,因此,合格的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爭吵》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課文圍繞克萊諦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筆記本上,本子被弄臟,字跡也看不清,于是兩人發生爭吵,最后解決矛盾的事,表現了克萊諦主動認錯和安利柯知錯就改的品質。教學本課,我除了采用指導朗讀,感悟人物美好品質的方式,還重點就兩人主動提出解決矛盾的根本原因引導學生進行了討論。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只有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
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歸納到:生活中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當沖突發生時我們應當怎么做?《爭吵》告訴了我們什么?這一總結來自對孩子們答案的歸納與提升。學生都說:“同學之間不應斤斤計較”,“朋友之間不能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傷友誼”,“我們要寬容別人的缺點”這些感悟聽起來很動聽,但這些都不是出自內心的,是缺少情感注入的語言,可以說不是對課文的真悟,而是生活中聽來的語言搬用,事實上一到現實中,說這些話的孩子沒有幾個不斤斤計較的,沒有幾個能寬容別人的,如果僅停留在孩子們的這種認識則教學就是膚淺的。
課文《爭吵》剛講完,班內就發生了爭吵。張俊杰和前排的胡凡就爭吵起來,張俊杰站起來委屈地說:“林老師,胡凡又打我。”只見他臉上被指甲抓出的幾道血痕,我氣極了。“到講臺上來。”
我把胡凡叫到講臺上,還未開口,他就直視著張俊杰爭辯道:“你也打了我的。”“你和同學一起欺負我!”“我脖子也被你抓破了。”看著兩個孩子你一言我一語伸著脖子互不相讓的樣子,我平靜地對他倆說:“咱們剛學完了《爭吵》,你倆就爭吵起來了,很及時嗎。同學哈哈大笑起來。課堂上咱們認真地討論過,遇到發生雙方爭吵時,應該怎樣做呢?”“想對方的可愛。如果是自己錯了,就主動向對方道歉。”胡凡對答如流。“那你是怎么做的?”我進一步和顏悅色地問,“誰先動手誰就應該向人家主動道歉。”“我錯了,老師。”胡凡立刻醒悟過來,接著把頭轉向張俊杰,真誠地說,“對不起!”“沒關系。”兩個孩子臉上馬上沒有了怒容。
教育是對現實的負責也是為將來而準備,《爭吵》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如果不遇到類似事情,即使同學們課堂上朗讀的再好,理解課文再透徹,也可能隨著下課鈴聲的敲響孩子學習暫告結束。然而,正是班內的突發事件,激發了我的靈感。因此,依據新課標與實踐結合進行有機教學,應該是我們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
爭吵課文教案篇三
《爭吵》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是節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爭吵》教學反思。《爭吵》作為一篇精講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圍繞"我"和克萊蒂之間因為本子被弄臟而發生爭吵這件事,重點講了"我"的心理變化,以及"我"對整個事件的感受,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表現了克萊諦主動認錯和安利柯知錯就改的品質。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也是多元的。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采取課題質疑的辦法,
1、誰和誰爭吵?
2、為什么爭吵?
3、怎樣爭吵?
4、爭吵后怎樣了?
然后學生自主讀書,并通過交流、討論,了解課文講了什么內容。同時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
課文較詳細地描寫了"我"與克萊諦吵架時的心理活動,以及吵架后的矛盾心情:當我被克萊諦碰了胳膊肘時,我"火"了,于是產生了報復的念頭;為吵架而不安、后悔,覺得不應該做對不起他的事;但是有沒有勇氣承認錯誤,教學反思《《爭吵》教學反思》。
教學時,我聯系上下文讓學生體會"我"吵架后的心情。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學生交流討論的著力點應放在揣摩和體會文中人物的這些心理變化,并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如,朗讀怎樣爭吵的句段之前,可以討論:當克萊諦弄臟我的本子之后,我為什么報復他,弄臟他的本子?通過討論,理解"嫉妒"一詞的含義,并有感情地朗讀爭吵原因和經過的段落。"終于挨到了放學。"這里的"挨"字讀二聲,是拖延的意思,用得很精妙,把"我"的猶豫、矛盾、不知該如何面對好友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教學時,不但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深入體會關鍵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還嘗試著積累運用,學習表達。
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話的意思。父親的話散見于課文之中,共三處。可以讓學生把這三句話找出來,讀一讀,再聯系上下文,談談自己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把"我"的行為與父親的話對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沒有做到。允許學生自由談體會,父親的話主要說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認錯誤,"第一個伸過手去",請求對方原諒;要是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錯了,別人沒有打你,你不應該"舉起尺子"防御。
最后為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組織課堂討論。如,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喜歡他什么?使學生在對人物行為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有的學生能比較全面地評價別人,既看到"我"的一些弱點(愛面子)和缺點(報復同學),又能看到"我"的長處(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能改正錯誤)。總之,學生只要能結合課文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的。在交流時鼓勵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語句作為自己的理由支撐。接著讓他們談談《爭吵》中的兩個小伙伴是怎樣的朋友,生活中你的朋友又是怎樣的朋友?你最想交的朋友又是怎樣的呢?通過一系列的討論讓同學們懂得真正的朋友要真誠相待,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在這堂課要結束的時候,我留下作業:寫寫你和同學之間發生的故事。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對于這樣的文章學生寫起來也是得心應手,時機非常合適。因為課文寫的就是同學之間發生的事,語言樸實、真切,非常切合學生的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
爭吵課文教案篇四
《爭吵》是一篇閱讀課文,文中圍繞克萊諦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筆記本上,本子被弄臟了,于是兩人發生爭吵,最后解決矛盾的事,表現了克萊諦主動認錯和安利柯知錯就改的品質。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也是多元的。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采取課題質疑的辦法,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以下問題:
1、誰和誰爭吵?
2、為什么爭吵?
3、怎樣爭吵?
4、爭吵后怎樣了?然后學生自主讀書,并通過交流、討論,了解課文講了什么內容。
同時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
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話的意思。父親的話散見于課文之中,共三處。可以讓學生把這三句話找出來,讀一讀,再聯系上下文,談談自己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把“我”的行為與父親的話對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沒有做到。允許學生自由談體會,父親的話主要說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認錯誤,“第一個伸過手去”,請求對方原諒;要是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錯了,別人沒有打你,你不應該“舉起尺子”防御。
最后為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組織課堂討論。如,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喜歡他什么?使學生在對人物行為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有的學生能比較全面地評價別人,既看到“我”的一些弱點(愛面子)和缺點(報復同學),又能看到“我”的長處(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能改正錯誤)。
總之,學生只要能結合課文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的。在交流時鼓勵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語句作為自己的理由支撐。接著讓他們談談《爭吵》中的兩個小伙伴是怎樣的朋友,生活中你的朋友又是怎樣的朋友?你最想交的朋友又是怎樣的呢?通過一系列的討論讓同學們懂得真正的朋友要真誠相待,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爭吵課文教案篇五
《爭吵》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諦之間因本子被弄臟而發生爭吵的事,具體講了“我”所收到的教育。
因為我們班有兩個特別調皮、有個性的孩子,經常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矛盾,我想,學了這篇課文可能對他倆有點啟示,有所幫助才對,所以,我精心準備了這一課。
感悟理解課文時,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1、整體感知,采取了課題質疑的辦法,讓學生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誰和誰爭吵?為什么爭吵?怎樣爭吵?爭吵后怎樣了?然后讓學生自主讀書,通過交流、討論,了解課文講了什么內容。
2、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對于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課文中作了詳細描寫。我被克萊諦碰了胳膊肘,火了,產生了報復的念頭;吵架后,覺得不安,后悔,覺得對不起他,很想認錯,又覺得太丟人;心里暗下決心,可嘴里又說不出。這些矛盾的心理活動,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每個學生都經常遇到。我引導學生認真體會,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3、理解重點詞句。“嫉妒、報復、瞟、挨,舉起尺子、撥到、搭”這些重點詞語用得很精妙,把我和克萊諦的心理展現得淋漓盡致,我讓學生反復讀這些語句,談體會,讓學生感受到“我”的后悔,“我”的矛盾,克萊諦的寬容,并對兩個人的行為、心理進行比較,感受克萊諦所表現出來的寬容、友好,表示敬佩。
父親說的三句話,在文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三句話散見于課文,“應該知錯認錯”,“要是你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御就是了。”“既然你錯了,就應該第一個伸過手去請他原諒,更不應該向一個比你高尚的朋友舉起尺子!”
我讓那兩位經常吵架的同學,結合自己的行為與父親的話對照,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沒有做到。并讓他們自由談體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提高判斷是非的能力,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真希望他們也能像克萊諦一樣擁有寬廣的心胸!
爭吵課文教案篇六
1、課文中涉及的吊鐘和帶發條的手表,現在的孩子很少見到實物,只能在一些電視劇中見到,生活中,電子吊鐘見得更多。
2、現在的孩子幾乎每家都有鬧鐘,但不是上發條的那種,鬧鈴聲音也豐富多彩,不像以前那么單一。
3、電子手表是孩子們很熟悉的事物。 針對以上問題,我決定把吊鐘、手表、鬧種的圖片及其發出的聲音制成課件,結合課文進度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在加深對這些東西的了解。
同時根據課文語言形象、對話生動有趣的特點,以課件出示對話內容,指名學生模仿朗讀對話內容,以讀代講,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地揭示出課文的中心。
爭吵課文教案篇七
從教二十多年,對語文教學頗多感慨。教語文不易,教好語文更難。考試是指揮棒,圍著它轉時,我們有許多語文教師失去了自我,放棄了對教學方法的探討和對語文教學深層次的思考。面對學生不會閱讀,害怕作文的現實,我們心焦,但又無能為力去改變它。
現在用新課標,新教材了,這就給了我們一個新機遇、新起點,讓我們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走幾步新路子成為可能。
當然,我的語文課并沒有什么出新,只是對語文傳統課堂的細化與總結而已。我力圖展示的,只是我在平時閱讀教學中的做法。
這幾年的語文教學界,非常重視讀的訓練,在這方面的探索與嘗試,成功的范例很多。不過,我認為,閱讀,有深有淺。一目十行是閱讀,水過地皮濕是閱讀,精讀細讀也的閱讀。都說我們手中的教本應該成為學生的學本,也有讓學生自主閱讀的說法,但我們一線的教師比誰都明白,孩子小,在他們沒有自主學習能力,還不懂得如何讀好一篇文章的情況下,任其“自主”,那是一種放任,學生是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今天我在課堂上所展示的,就是自己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些做法。具體包括:
1、鼓勵學生借助工具書,特別是字典。它對學生通讀課文有很大的幫助。善用工具書也是一種良好的習慣。
2、鼓勵學生每讀一篇文章都要了解大意,這是對文章整體的把握,也是一種概括性思維的訓練。
3、鼓勵學生養成邊讀邊思考的習慣。這一訓練過程,往往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焦點。以前的“滿堂灌”,老師將自己的所思灌輸給學生,偏了方向;而“滿堂問”也未必就能引起學生的思考。為了追求“活躍的課堂氣氛”,“滿堂灌”和“滿堂問”又被搞成了“滿堂超”。但學生在這樣的所謂“活躍”的氣氛中,即使是能夠思考,也不會是深刻的。閱讀者,特別是善閱讀者,是能夠邊讀邊思的,這是一種很不錯的閱讀習慣。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一閱讀習慣呢?我所用的方法,就是教會學生做批注。已經在課堂上有所展示了。它使熱鬧的課堂沉靜了下來,也使浮躁的童心沉靜了下來。只有心與心的交流與對白,這應該才是閱讀的佳境。當然,小孩子的思考不免流于膚淺、偏頗,放任他們的思想,信馬由韁,就沒有我們老師的事了,也是不負責任的。所以,還必須有一個收攏與限制,這就是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組織學生相互交流,教師與以必要總結,進一步點明課文的學習要點,使學生的思維與理解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
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也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豐富語言庫比儲備知識庫更為重要。積累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必須。所以,我的語文課堂也安排了這一環節,所期望的,就是讓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也會注意主動積累語言文字,形成自覺積累語言文字的習慣。
以上是我在第一課時所展示的教學教學內容的說明。也算是我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基本模式吧。需要說明的是,一讀識文,二讀思考,三讀品味,四讀積累,并不是說,把文章讀四遍,而是代表了四個層面,代表了每一層面上的不同要求。
在第一課時傳授學生閱讀方法的基礎上,安排第二課時的閱讀方法應用,這也是我近年來一直在堅持的做法。學以致用嘛。掌握了一種閱讀方法。然后馬上給學生一個應用這種方法繁榮機會還是必要的。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正可謂一舉兩得。當然,要在第二課時閱讀另一篇文章,就必須對課本上的精讀課文的講讀進行精縮。如果不管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惟恐落掉每一個細節,總擔心考試考到學生不會,這樣是完不成教學任務的。其實,語文說到底是一種能力,學生的語言分析與應用能力,正是在大量的閱讀中自然形成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更大一些。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了,也就沒有必要去擔心學生應付考試的問題了。
偏頗與謬誤之處,望海涵并撻伐!
爭吵課文教案篇八
《爭吵》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諦之間因本子被弄臟而發生爭吵的事,具體講了“我”所受到的教育。
因為我們班男孩子多,又處在9歲左右的年齡,特別調皮,經常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矛盾,我想,學了這篇課文應該對他們有所啟示,有所幫助才對,所以,我精心準備了這一課。
1、整體感知,采取了課題質疑的辦法,讓學生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誰和誰爭吵?為什么爭吵?怎樣爭吵?爭吵后怎樣了?然后讓學生自主讀書,通過交流、討論,了解課文講了什么內容。
2、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對于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課文中作了詳細描寫。我被克萊諦碰了胳膊肘,火了,產生了報復的念頭;吵架后,覺得不安,后悔,覺得對不起他,很想認錯,又覺得太丟人;心里暗下決心,可嘴里又說不出。這些矛盾的心理活動,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每個學生都經常遇到。我引導學生認真體會,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3、理解重點詞句。“嫉妒、報復、瞟、挨,舉起尺子、撥到、搭”這些重點詞語用得很精妙,把我和克萊諦的心理展現得淋漓盡致,我讓學生反復讀這些語句,談體會,讓學生感受到“我”的后悔,“我”的矛盾,克萊諦的寬容,并對兩個人的行為、心理進行比較,感受克萊諦所表現出來的寬容、友好,表示敬佩。
父親說的三句話,在文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三句話散見于課文,“應該知錯認錯”,“要是你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御就是了。”“既然你錯了,就應該第一個伸過手去請他原諒,更不應該向一個比你高尚的朋友舉起尺子!”我讓學生找出這三句話并好好地談了自己的理解。
此外,我還讓學生以“我和同學之間發生的事”為題仿寫,讓他們寫出和同學之間發生的小故事,反思自己的行為,提高判斷是非的能力,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真希望他們也能像克萊諦一樣擁有寬廣的心胸!
爭吵課文教案篇九
新課標提出了“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這三方互動的“對話”中,尤其以“學生和文本的對話”為最終出發點和歸宿。因為只有學生和文本真正對起話來,才能真正建構起文本的意義,為學生體驗情感內化語言做好鋪墊。因此,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朗讀,再讓學生反復讀重點句。
我愣住了。”展開教學。自我感覺在教學“挨”時比較成功。我先請學生朗讀,從讀中感悟出此時我覺得時間過得很漫長。在層層剝繭,平時不覺得時間漫長,今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在給“挨”字換詞。第一個學生換了一個“等”,學生馬上有不同意見,認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現在的心情,有同學馬上想到了“熬”這個字。在請學生舉例說說自己平時覺得時間難挨的情況。學生也能從不同的情況出舉例,有的說被關在門外等媽媽下班,挨了批評不好受……。最后走進我的內心,朗讀訓練。
對于克萊諦的表現我主要抓住第十段展開教學。讓學生從克萊諦的動作、神態、語言中去體會他對朋友的寬容和友愛。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也很棒,很會說。
父親教育我的話,我在教學時這樣處理:先解決今天是怎么教育我的,主要告訴我什么;再聯系全文,平時又是怎么教育我的,對于父親的教育,那些我已經做到了,哪些我沒有做到。
自我感覺整堂課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學生的發言面比較廣。但對于一些問題的引導上指向不夠明確,學生無從答起。還有教師的應變能力不夠,對于滑出教師答案的回答有的無措,拉回比較生硬。
讓學生找出描寫爭吵后“我”的心理活動的句子,反復朗讀,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因為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后引導學生討論解決矛盾的根本方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只有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最后讓學生齊讀父親的話,說說父親說的話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道理。
在學習完課文后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安利柯和克萊蒂最后的和解歸功于誰,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是克萊蒂,因為克萊蒂心胸寬闊,當安利柯罵他時他也沒有還口而是主動地去講和,和好。而有的學生卻在大聲說應該歸功于安利柯德爸爸,當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時,學生說到安利柯最后之所以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及時向克萊蒂認錯是因為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爸爸,他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里是爸爸長期教育的結果。于是,我根據學生的發言適當引導,使學生深刻理解父親的話的意思。引導學生討論文中人物的行為,使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還要互相寬容、團結友愛。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只有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