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是指向上級機關匯報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工作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問題的報告,報告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報告。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報告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物理實驗報告數據處理篇一
(1)了解示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學習示波器、函數信號發生器的使用方法。
(3)學習用示波器觀察信號波形和利用示波器測量信號頻率的方法。
1) 示波器的基本組成部分:示波管、豎直放大器、水平放大器、掃描發生器、觸發同步和直流電源等。
2) 示波管左端為一電子槍,電子槍加熱后發出一束電子,電子經電場加速以高速打在右端的熒光屏上,屏上的熒光物發光形成一亮點。亮點在偏轉板電壓的作用下,位置也隨之改變。在一定范圍內,亮點的位移與偏轉板上所加電壓成正比。
3) 示波器顯示波形的原理:如果在x軸偏轉板加上波形為鋸齒形的電壓,在熒光屏上看到的是一條水平線,如果在y軸偏轉板上加正弦電壓,而x軸偏轉板不加任何電壓,則電子束的亮點在縱方向隨時間作正弦式振蕩,在橫方向不動。我們看到的將是一條垂直的亮線,如果在y軸偏轉板上加正弦電壓,又在x軸偏轉板上加鋸齒形電壓,則熒光屏上的亮點將同時進行方向互相垂直的兩種位移,兩個方向的位移合成就描出了正弦圖形。如果正弦波與鋸齒波的周期(頻率)相同,這個正弦圖形將穩定地停在熒光屏上。但如果正弦波與鋸齒波的周期稍有不同,則第二次所描出的曲線將和第一次的曲線位置稍微錯開,在熒光屏上將看到不穩定的圖形或不斷地移動的圖形,甚至很復雜的圖形。要使顯示的波形穩定,掃描必須是線性的,即必須加鋸齒波;y軸偏轉板電壓頻率與x軸偏轉板電壓頻率的比值必須是整數。示波器中的鋸齒掃描電壓的頻率雖然可調,但光靠人工調節還是不夠準確,所以在示波器內部加裝了自動頻率跟蹤的裝置,稱為“同步”。在人工調節接近滿足式頻率整數倍時條件下,再加入“同步”的作用,掃描電壓的周期就能準確等于待測電壓周期的整數倍,從而獲得穩定的波形。
4) 李薩如圖形的基本原理:如果同時從示波器的x軸和y軸輸入頻率相同或成簡單整數比的兩 個正弦電壓,則屏幕上將呈現出特殊形狀的、穩定的光點軌跡,這種軌跡圖稱為李薩如圖形。李薩如圖形的形成規律為:如果沿x,y分別作一條直線,水平方向的直線做多可得的交點數為n(x),豎直方向最多可得的交點數為n(y),則x和y方向輸入的兩正弦波的頻率之比為 f(x):f(y)=n(y):n(x)。
示波器、函數信號發生器。
(一) 示波器的使用與調節
1) 將各控制旋鈕置于相關位置。
2) 接通電源,按下面板左下角的“power”鈕,指示燈亮,稍待片刻,儀器進入正常工作狀 態。
3) 經示波管燈絲預熱后,屏上出現綠色亮點,調節inten、focus、position,使亮點清晰。
4) 將time/div逐漸旋到2ms或5ms,觀察光點由慢變快移動,直至屏上顯示一條穩定的水 平掃描線,按(3)使線清晰。
(二) 實驗內容:
1) 觀察正弦波波長:
a)將ac gnd dc轉換開關置于ac
b)講面板右上角的source置于ch2
c)將函數信號發生器的50hz信號源直接輸入ch2-y輸入端(紅插頭應接函數發生器輸出的紅接線柱)
d)屏上顯示出正弦波(調v/div調節大小,time/div掃描開關使之出現正弦波,ievel使波形穩定)
e)改變掃描電壓的頻率(time/div)觀察正弦波得變化,使屏上出現多個完整的波形圖。
2) 觀察并描繪李薩如圖形,測量正弦信號頻率。
利用利薩如圖測正弦電壓的頻率基本原理
通過觀察熒光屏上利薩如圖形進行頻率對比的方法稱之為利薩如圖形法。此法于1855年由利薩如所證明。將被測正弦信號fx加到y偏轉板,將參考正弦信號fx加到x偏轉板,當兩者的頻率之比fy/fx是整數時,在熒光屏上將出現利薩如圖。
fy/fx=nx/ny
圖1 李薩如圖與信號頻率的關系
圖2 fx/fy=1:1時李薩如圖與信號相位差的關系
用李薩如圖測量正弦信號頻率
1.信號發生器、示波器預熱3分鐘以后才能正常工作。
3.不要頻繁開關機,示波器上光點的亮度不可調得太強,也不能讓亮點長時間停在熒光屏的一點上,如果暫時不用,把輝度降到最低即可。
4.轉動旋鈕和按鍵時必須有的放矢,不要將開關和旋鈕強行旋轉、死拉硬擰,以免損壞按鍵、旋鈕和示波器,示波器探頭與插座的配合方式類似于掛口燈泡與燈座的鎖扣配合方式,切忌生拉硬拽。
一個學期就要過去了,在本學期里,老師又教了很多實驗,我做了許多類型的實驗,讓我受益匪淺,我又學會了很多東西,其中很多知識在平時的學習中都是無法學習到的,其中很多實驗都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獲得了許多平時課堂上得不到的知識。
通過高中以及大學兩個學期的物理實驗,我發現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我們學到的許多理論都來源于實驗,也學到了許多物理課上沒有教到的理論。很多實驗都是需要花費許多心思去學習的,也是非常復雜的。經過這一年的大學物理實驗課的學習,讓我收獲多多。想要做好物理實驗容不得半點馬虎,她培養了我們耐心、信心和恒心。當然,我也發現了我存在的很多不足。我的動手能力還不夠強,當有些實驗需要比較強的動手能力的時侯我還不能從容應對,實驗就是為了讓你動手做,去探索一些你未知的或是你尚不是深刻理解的東西。現在,大學生的動手能力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大學物理實驗正好為我們提供了這一平臺讓我們去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我的學習方式還有待改善,當面對一些復雜的實驗時我還不能很快很好的完成。偉大的科學家之所以偉大就是他們利用實驗證明了他們的偉大。唯有實驗才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唯一方法。為了要使你的理論被人接受,你必須用事實來證明。
物理實驗報告數據處理篇二
探究凸透鏡的成像特點
探究凸透鏡成放大和縮小實像的條件
標明焦距的凸透鏡、光屏、蠟燭、火柴、粉筆 實驗原理
1.提出問題:
凸透鏡成縮小實像需要什么條件?
2.猜想與假設:
(1)凸透鏡成縮小實像時,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2)凸透鏡成放大實像時,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3.設計并進行實驗:
(1)檢查器材,了解凸透鏡焦距,并記錄。
(2)安裝光具座,調節凸透鏡、光屏、蠟燭高度一致。
(3)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外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縮小的清晰實像的為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內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實像的為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
(5)整理器材。
物理實驗報告數據處理篇三
預習報告:
1.試驗目的。(這個大學物理試驗書上抄,哪個試驗就抄哪個)。
2.實驗儀器。照著書上抄。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書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況下是抄結論性的公式。再對這個公式上的物理量進行分析,說明這些物理量都是什么東東。這是沒有充分預習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試驗,你就把整個試驗里涉及的物理量寫上,再分析。
4.試驗內容和步驟。抄書上。差不多抄半面多就可以了。
5.試驗數據。做完試驗后的記錄。這些數據最好用三線圖畫。注意標上表號和表名。eg:表1.紫銅環內外徑和高的試驗數據。
6.試驗現象.隨便寫點。
試驗報告:
1.試驗目的。方法同上。
2.試驗原理。把書上的歸納一下,抄!差不多半面紙。在原理的后面把試驗儀器寫上。
3.試驗數據及其處理。書上有模板。照著做。一般情況是求平均值,標準偏差那些。書上有。注意:小數點的位數一定要正確。
4.試驗結果:把上面處理好的數據處理的結果寫出來。
5.討論。如果那個試驗的后面有思考題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沒有就自己想,寫點總結性的話。或者書上抄一兩句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實驗報告大部分是抄的。建議你找你們學長學姐借他們當年的實驗報告。還有,如果試驗數據不好,就自己捏造。尤其是看到壞值,什么都別想,直接當沒有那個數據過,仿著其他的數據寫一個。
不知道。建議還是借學長學姐的比較好,網絡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個老師對報告的要求不一樣,要照老師的習慣寫報告。我現在還記得我第一次做邁克爾遜干涉儀實驗時我雖然用心聽講,但是再我做時候卻極為不順利,因為我調節儀器時怎么也調不出干涉條紋,轉動微調手輪也不怎么會用,最后調出干涉條紋了卻掌握不了干涉條紋“涌出”或“陷入個數、速度與調節微調手輪的關系。測量鈉光雙線波長差時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實驗儀器用的非常不熟悉,這一切都給我做實驗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當我回去做實驗報告的時候又發現實驗的誤差偏大,可慶幸的是計算還順利。總而言之,第一個實驗我做的是不成功,但是我從中總結了實驗的不足之處,吸取了很大的教訓。因此我從做第二個實驗起,就在實驗前做了大量的實驗準備,比如說,上網做提前預習、認真寫好預習報告弄懂實驗原理等。因此我從做第二個實驗起就在各個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實驗儀器的使用也熟悉多了,實驗儀器的讀數也更加精確了,儀器的調節也更加的符合實驗的`要求。就拿夫-赫實驗/雙光柵微振實驗來說,我能夠熟練調節zky-fh-2智能夫蘭克—赫茲實驗儀達到實驗的目的和測得所需的實驗數據,并且在實驗后順利地處理了數據和精確地畫出了實驗所要求的實驗曲線。在實驗后也做了很好的總結和個人體會,與此同時我也學會了列表法、圖解法、函數表示法等實驗數據處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實驗能力和獨立設計實驗以及創造性地改進實驗的能力等等。
下面我就談一下我在做實驗時的一些技巧與方法。
首先,做實驗要用科學認真的態度去對待實驗,認真提前預習,做好實驗預習報告;
第三,做實驗時按步驟進行,切不可一步到位,太心急。并且一些小節之處要特別小心,若不會,可以跟其他同學一起探討一下,把問題解決。第四,實驗后數據處理一定要獨立完成,莫抄其他同學的,否則,做實驗就沒有什么意義了,也就不會有什么收獲。
總而言之,大學物理實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規律的發現依賴于物理實驗,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物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地位是由物理實驗予以確立的;其次,已有的物理定律、物理假說、物理理論必須接受實驗的檢驗,如果正確就予以確定,如果不正確就予以否定,如果不完全正確就予以修正。例如,愛因斯坦通過分析光電效應現象提出了光量子;伽利略用新發明的望遠鏡觀察到木星有四個衛星后,否定了地心說;楊氏雙縫干涉實驗證實了光的波動假說的正確性。可以說,物理學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實驗。這對我們大學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將來所從事的實際工作所需要具備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素質來講,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大學物理理論課不能做到,也不能取代的。
物理實驗報告數據處理篇四
一、實驗目的及要求:
(1)了解示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學習示波器、函數信號發生器的使用方法。
(3)學習用示波器觀察信號波形和利用示波器測量信號頻率的方法。
二、實驗原理:
1)示波器的基本組成部分:示波管、豎直放大器、水平放大器、掃描發生器、觸發同步和直流電源等。
2)示波管左端為一電子槍,電子槍加熱后發出一束電子,電子經電場加速以高速打在右端的熒光屏上,屏上的熒光物發光形成一亮點。亮點在偏轉板電壓的作用下,位置也隨之改變。在一定范圍內,亮點的位移與偏轉板上所加電壓成正比。
3)示波器顯示波形的原理:如果在x軸偏轉板加上波形為鋸齒形的電壓,在熒光屏上看到的是一條水平線,如果在y軸偏轉板上加正弦電壓,而x軸偏轉板不加任何電壓,則電子束的亮點在縱方向隨時間作正弦式振蕩,在橫方向不動。我們看到的將是一條垂直的亮線,如果在y軸偏轉板上加正弦電壓,又在x軸偏轉板上加鋸齒形電壓,則熒光屏上的亮點將同時進行方向互相垂直的兩種位移,兩個方向的位移合成就描出了正弦圖形。如果正弦波與鋸齒波的周期(頻率)相同,這個正弦圖形將穩定地停在熒光屏上。但如果正弦波與鋸齒波的周期稍有不同,則第二次所描出的曲線將和第一次的曲線位置稍微錯開,在熒光屏上將看到不穩定的圖形或不斷地移動的圖形,甚至很復雜的圖形。要使顯示的波形穩定,掃描必須是線性的,即必須加鋸齒波;y軸偏轉板電壓頻率與x軸偏轉板電壓頻率的比值必須是整數。示波器中的鋸齒掃描電壓的頻率雖然可調,但光靠人工調節還是不夠準確,所以在示波器內部加裝了自動頻率跟蹤的裝置,稱為“同步”。在人工調節接近滿足式頻率整數倍時條件下,再加入“同步”的作用,掃描電壓的周期就能準確等于待測電壓周期的整數倍,從而獲得穩定的波形。
4)李薩如圖形的基本原理:如果同時從示波器的x軸和y軸輸入頻率相同或成簡單整數比的兩個正弦電壓,則屏幕上將呈現出特殊形狀的、穩定的光點軌跡,這種軌跡圖稱為李薩如圖形。李薩如圖形的形成規律為:如果沿x,y分別作一條直線,水平方向的直線做多可得的交點數為n(x),豎直方向最多可得的交點數為n(y),則x和y方向輸入的兩正弦波的頻率之比為f(x):f(y)=n(y):n(x)。
三、實驗儀器:
示波器、函數信號發生器。
四、實驗操作的主要步驟:
(一)示波器的使用與調節
1)將各控制旋鈕置于相關位置。
2)接通電源,按下面板左下角的“power”鈕,指示燈亮,稍待片刻,儀器進入正常工作狀態。
3)經示波管燈絲預熱后,屏上出現綠色亮點,調節inten、focus、position,使亮點清晰。
4)將time/div逐漸旋到2ms或5ms,觀察光點由慢變快移動,直至屏上顯示一條穩定的水平掃描線,按(3)使線清晰。
(二)實驗內容:
1)觀察正弦波波長:
a)將acgnddc轉換開關置于ac
b)講面板右上角的source置于ch2
c)將函數信號發生器的50hz信號源直接輸入ch2-y輸入端(紅插頭應接函數發生器輸出的紅接線柱)
d)屏上顯示出正弦波(調v/div調節大小,time/div掃描開關使之出現正弦波,ievel使波形穩定)
e)改變掃描電壓的頻率(time/div)觀察正弦波得變化,使屏上出現多個完整的波形圖。
2)觀察并描繪李薩如圖形,測量正弦信號頻率。
利用利薩如圖測正弦電壓的頻率基本原理
通過觀察熒光屏上利薩如圖形進行頻率對比的方法稱之為利薩如圖形法。此法于1855年由利薩如所證明。將被測正弦信號fx加到y偏轉板,將參考正弦信號fx加到x偏轉板,當兩者的頻率之比fy/fx是整數時,在熒光屏上將出現利薩如圖。
fy/fx=nx/ny
圖1李薩如圖與信號頻率的關系
圖2fx/fy=1:1時李薩如圖與信號相位差的關系
五、數據記錄及處理:
用李薩如圖測量正弦信號頻率
六、實驗注意事項:
1.信號發生器、示波器預熱3分鐘以后才能正常工作。
3.不要頻繁開關機,示波器上光點的亮度不可調得太強,也不能讓亮點長時間停在熒光屏的一點上,如果暫時不用,把輝度降到最低即可。
4.轉動旋鈕和按鍵時必須有的放矢,不要將開關和旋鈕強行旋轉、死拉硬擰,以免損壞按鍵、旋鈕和示波器,示波器探頭與插座的配合方式類似于掛口燈泡與燈座的鎖扣配合方式,切忌生拉硬拽。
七、趣味物理實驗心得:
一個學期就要過去了,在本學期里,老師又教了很多實驗,我做了許多類型的實驗,讓我受益菲淺,我又學會了很多東西,其中很多知識在平時的學習中都是無法學習到的,其中很多實驗都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獲得了許多平時課堂上得不到的知識。
通過高中以及大學兩個學期的物理實驗,我發現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我們學到的許多理論都來源于實驗,也學到了許多物理課上沒有教到的理論。很多實驗都是需要花費許多心思去學習的,也是非常復雜的。經過這一年的大學物理實驗課的學習,讓我收獲多多。想要做好物理實驗容不得半點馬虎,她培養了我們耐心、信心和恒心。當然,我也發現了我存在的很多不足。我的動手能力還不夠強,當有些實驗需要比較強的動手能力的時侯我還不能從容應對,實驗就是為了讓你動手做,去探索一些你未知的或是你尚不是深刻理解的東西。現在,大學生的動手能力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大學物理實驗正好為我們提供了這一平臺讓我們去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我的學習方式還有待改善,當面對一些復雜的實驗時我還不能很快很好的完成。偉大的科學家之所以偉大就是他們利用實驗證明了他們的偉大。唯有實驗才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唯一方法。為了要使你的理論被人接受,你必須用事實來證明。
物理實驗報告數據處理篇五
二、實驗儀器和器材(要求標明各儀器的規格型號)
三、實驗原理:簡明扼要地闡述實驗的理論依據、計算公式、畫出電路圖或光路圖
四、實驗步驟或內容:要求步驟或內容簡單明了
六、數據處理:根據實驗目的對測量結果進行計算或作圖表示,并對測量結果進行評定,計算誤差或不確定度.
七、實驗結果:扼要地寫出實驗結論
八、誤差分析:當實驗數據的誤差達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對誤差進行分析,找出產生誤差的原因.
九、問題討論:討論實驗中觀察到的異常現象及可能的解釋,分析實驗誤差的主要來源,對實驗儀器的選擇和實驗方法的改進提出建議,簡述自己做實驗的心得體會,回答實驗思考題.
物理探究實驗: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技能準備:彈簧測力計,長木板,棉布,毛巾,帶鉤長方體木塊,砝碼,刻度尺,秒表。
1.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平衡。
2.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靜止的物體保持靜止狀態,運動的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4.彈簧測力計拉著木塊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數值可從彈簧測力計上讀出,這樣就測出了木塊與水平面之間的摩擦力。
探究導引
關閉發動機的列車會停下來,自由擺動的秋千會停下來,踢出去的足球會停下來,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摩擦力。
運動物體產生摩擦力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物體間要相互接觸,且擠壓;2.接觸面要粗糙;3.兩物體間要發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點在接觸面上,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點、方向外,還有大小。
提出問題: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所受的壓力有關。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產生摩擦力的兩種物體間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使它沿長木板滑動,從而測出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改變放在木塊上的砝碼,從而改變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壓力;把棉布鋪在長木板上,從而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改變木塊與長木板的接觸面,從而改變接觸面積。
物理實驗報告·化學實驗報告·生物實驗報告·實驗報告格式·實驗報告模板
1.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2.在木塊上加50g的砝碼,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8n
3.在木塊上加200g的砝碼,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1.2n
4.在木板上鋪上棉布,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1.1n
5.加快勻速拉動木塊的速度,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1.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有關,表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接觸面的面積大小無關。
4.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對運動的速度無關。
物理實驗報告數據處理篇六
預習報告:
1.試驗目的。(這個大學物理試驗書上抄,哪個試驗就抄哪個)。
2.實驗儀器。照著書上抄。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書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況下是抄結論性的公式。再對這個公式上的物理量進行分析,說明這些物理量都是什么東東。這是沒有充分預習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試驗,你就把整個試驗里涉及的物理量寫上,再分析。
4.試驗內容和步驟。抄書上。差不多抄半面多就可以了。
5.試驗數據。做完試驗后的記錄。這些數據最好用三線圖畫。注意標上表號和表名。eg:表1.紫銅環內外徑和高的試驗數據。
6.試驗現象.隨便寫點。
試驗報告:
1.試驗目的。方法同上。
2.試驗原理。把書上的歸納一下,抄!差不多半面紙。在原理的后面把試驗儀器寫上。
3.試驗數據及其處理。書上有模板。照著做。一般情況是求平均值,標準偏差那些。書上有。注意:小數點的位數一定要正確。
4.試驗結果:把上面處理好的數據處理的結果寫出來。
5.討論。如果那個試驗的后面有思考題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沒有就自己想,寫點總結性的話。或者書上抄一兩句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實驗報告大部分是抄的。建議你找你們學長學姐借他們當年的實驗報告。還有,如果試驗數據不好,就自己捏造。尤其是看到壞值,什么都別想,直接當沒有那個數據過,仿著其他的數據寫一個。
不知道。建議還是借學長學姐的比較好,網絡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個老師對報告的要求不一樣,要照老師的習慣寫報告。我現在還記得我第一次做邁克爾遜干涉儀實驗時我雖然用心聽講,但是再我做時候卻極為不順利,因為我調節儀器時怎么也調不出干涉條紋,轉動微調手輪也不怎么會用,最后調出干涉條紋了卻掌握不了干涉條紋“涌出”或“陷入個數、速度與調節微調手輪的關系。測量鈉光雙線波長差時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實驗儀器用的非常不熟悉,這一切都給我做實驗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當我回去做實驗報告的時候又發現實驗的誤差偏大,可慶幸的是計算還順利。總而言之,第一個實驗我做的是不成功,但是我從中總結了實驗的不足之處,吸取了很大的教訓。因此我從做第二個實驗起,就在實驗前做了大量的實驗準備,比如說,上網做提前預習、認真寫好預習報告弄懂實驗原理等。因此我從做第二個實驗起就在各個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實驗儀器的使用也熟悉多了,實驗儀器的讀數也更加精確了,儀器的調節也更加的符合實驗的`要求。就拿夫-赫實驗/雙光柵微振實驗來說,我能夠熟練調節zky-fh-2智能夫蘭克—赫茲實驗儀達到實驗的目的和測得所需的實驗數據,并且在實驗后順利地處理了數據和精確地畫出了實驗所要求的實驗曲線。在實驗后也做了很好的總結和個人體會,與此同時我也學會了列表法、圖解法、函數表示法等實驗數據處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實驗能力和獨立設計實驗以及創造性地改進實驗的能力等等。
下面我就談一下我在做實驗時的一些技巧與方法。
首先,做實驗要用科學認真的態度去對待實驗,認真提前預習,做好實驗預習報告;
第三,做實驗時按步驟進行,切不可一步到位,太心急。并且一些小節之處要特別小心,若不會,可以跟其他同學一起探討一下,把問題解決。第四,實驗后數據處理一定要獨立完成,莫抄其他同學的,否則,做實驗就沒有什么意義了,也就不會有什么收獲。
總而言之,大學物理實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規律的發現依賴于物理實驗,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物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地位是由物理實驗予以確立的;其次,已有的物理定律、物理假說、物理理論必須接受實驗的檢驗,如果正確就予以確定,如果不正確就予以否定,如果不完全正確就予以修正。例如,愛因斯坦通過分析光電效應現象提出了光量子;伽利略用新發明的望遠鏡觀察到木星有四個衛星后,否定了地心說;楊氏雙縫干涉實驗證實了光的波動假說的正確性。可以說,物理學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實驗。這對我們大學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將來所從事的實際工作所需要具備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素質來講,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大學物理理論課不能做到,也不能取代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物理實驗報告數據處理篇七
初三()班姓名:座號:
探討電流的通、斷、強弱對電磁鐵的影響;探討增加線圈匝數對電磁鐵磁性的影響。
電磁鐵、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流表和一小堆大頭針。
1、將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流表與電磁鐵連成串聯電路。
2、將開關合上或打開,觀察通電、斷電時,電磁鐵對大頭針的吸引情況,判斷電磁鐵磁性的有無。
3、將開關合上,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增大和減小(觀察電流表指針的示數),從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情況對比電磁鐵磁性強弱的變化。
4、將開關合上,使電路中的電流不變(電流表的示數不變)改變電磁鐵的接線,增加通電線圈的匝數,觀察電磁鐵磁性強弱的變化。
通電
斷電
電流增大
電流減小
線圈匝數增多
電磁鐵的
磁性強弱
(1)電磁鐵通電時磁性,斷電時磁性。
(2)通入電磁鐵的電流越大,它的磁性越。
(3)在電流一定時,外形相同的螺線管,線圈的匝數越多,它的磁性越。
物理實驗報告數據處理篇八
通過演示來了解弧光放電的原理
給存在一定距離的兩電極之間加上高壓,若兩電極間的電場達到空氣的擊穿電場時,兩電極間的空氣將被擊穿,并產生大規模的放電,形成氣體的弧光放電。
雅格布天梯的兩極構成一梯形,下端間距小,因而場強大(因)。其下端的空氣最先被擊穿而放電。由于電弧加熱(空氣的溫度升高,空氣就越易被電離,擊穿場強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氣也被擊穿,形成不斷放電。結果弧光區逐漸上移,猶如爬梯子一般的壯觀。當升至一定的高度時,由于兩電極間距過大,使極間場強太小不足以擊穿空氣,弧光因而熄滅。
打開電源,觀察弧光產生。并觀察現象。(注意弧光的產生、移動、消失)。
兩根電極之間的高電壓使極間最狹窄處的電場極度強。巨大的電場力使空氣電離而形成氣體離子導電,同時產生光和熱。熱空氣帶著電弧一起上升,就象圣經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夢中見到的天梯。
舉例說明電弧放電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