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雨點兒教學反思篇的篇一
一年級上冊第12課《雨點兒》
試教時:
識字環節:出示“數、清”等10個生字,引導學生讀準音,特別注意平翹舌音和前后鼻音;用聯系生活、加一加、換一換、演一演、數筆畫、猜謎語等多種方法記住形。通過指名讀、跟讀、男女生賽讀、開火車讀、打亂順序齊讀等方式加以鞏固。
閱讀教學片斷:在課間操《小雨沙沙》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讀課文第2—4小節,聽聽雨點兒說了些什么,一邊讀一邊用筆劃出大雨點和小雨點說的話。劃好后同桌互讀,而后分角色讀,表演讀。再啟發學生針對雨點的對話質疑并加以感悟,使學生理解有花有草的地方需要雨點兒的滋潤,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更需要雨點兒的滋潤,讓種子能在這里安家。
公開課上:
識字環節:結合語境,只出示“數、清、彩、飄、落”等出現在同一句話中的5個生字作為重點來教,通過聯系生活記住“數”、加一加或換一換記住“清”與“彩”、創設情境演一演“飄落”等方式,突破了識字教學的難點。同時還理解了文中帶有這5個生字的那句話。另有“空、問、回、答、方”這5個生字,音形義相對較易掌握,就將它們分散在理解課文時進行教學。其中“方”字還作為書寫指導的重點,指導學生注意筆順與筆畫位置。再在學文后的鞏固環節來做“跟生字寶寶捉迷藏”、“你說我猜”等游戲。
閱讀教學片斷:在課間操《小雨沙沙》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2—4小節。我先帶著學生劃下大雨點問小雨點的話,指導讀好這個問句之后,再引導學生找出其他的對話內容,并進行師生對讀、分角色朗讀、表演讀。而后啟發學生針對雨點的對話質疑并加以感悟,使學生理解有花有草的地方需要雨點兒的滋潤,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更需要雨點兒的滋潤,讓種子能在這里安家。
效果:試教時,在識字環節,全場就冷了,沒有幾個孩子能積極參與,更不用說能用多種方法識記了。在接下來的閱讀教學中,又因為一個看似非常簡單的要求——“用筆畫出雨點兒所說的話”難倒了大多數學生,使得整堂課連牽帶拽的,沒有了自主參與,沒有了興味盎然,沒有了輕松愉悅,更沒有了我所期望的精彩,教學效果不言而喻。而在公開課上,學生在我的引導下積極投入,思維活躍,學得興致勃勃,連質疑時所提的問題都很有思考價值,學習狀態相當不錯,效果自然令人滿意。
從試教到上公開課,前后也就兩天時間,為什么同樣的教學內容,同一個老師,同樣都是入學不到三個月的孩子,兩堂課的教學效果會相差如此之大呢?在試教時,我也是作了充分的準備,信心十足地走進課堂的。滿以為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或許還會有不期而至的精彩。沒想到,結果完全事與愿違。于是,我進行了反思,加以了改進,才有了之后那堂課的收獲。從中,我得到了不少啟示。
一、“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些孩子入學還不足三個月,這一陣子大多時間用來學習漢語拼音,課堂上教的也才百把字,而課文,幾乎還沒怎么接觸過。如今,我把幾個單元之后的課文提上來學習,對于他們來說,這跨度相當大,真是勉為其難呀!難怪在試教時一出示數量和難度都超過他們想象的生字,他們就悶了,更不用說放手讓他們找文中人物的語言了。而在后一堂課上,由于分散了難點,且有了教師的適當引導作鋪墊,學生學習起來就輕松多了。看來在教學中,什么時候都不能把學生撇在一邊,不顧他們的知識結構、心理特征,一味地按著教師設定的步子走,要知道,他們才是學習的主人。我們在組織教學時,一定得找準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把握好教學的梯度,使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既非輕而易舉讓學生感到乏味,也非高不可攀令學生喪失信心。
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要關注學生的生命發展,就要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真正把學生視為學習的主人。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孩子們對待學習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學設計上要時時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對于低年級學生顯得尤為重要。在以上修改后的教學設計中,努力體現了識字方法的多樣性,識字過程的趣味性,在閱讀教學中則通過啟發學生質疑解疑、想象體驗、朗讀感悟、遷移運用、表演激趣等來體現自主性與趣味性,寓教于樂,讓孩子們在讀讀記記說說演演中輕松地達成目標。
三、“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標準》對此有明確闡述:“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后一例教學中,我們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學習需求,教給了孩子一些閱讀的方法,再給他們放手實踐的機會。同時,還培養了他們主動探究的精神,并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即思考解決“為什么小雨點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點要去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這些問題時,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獲得了思想的啟迪,享受到審美的樂趣。之后的想象環節“如果你是雨點兒會到哪里去”,孩子們說得有理有據,相當感人。這正是因為孩子們的靈性得以釋放,創造潛能得以激活,思維火花得以點燃所帶來的良好學習狀態與效果。只有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積極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使學生充分發揚自主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獨立思考,自主學習,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教師搭建的平臺上展現生命的色彩。
雨點兒教學反思篇的篇二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如果發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欲。教學開始,我用親切的語言對孩子們說“云媽媽給我們帶來了一群可愛的孩子,他們特別愛唱歌,滴答滴答,沙沙沙,猜猜他們是誰啊?引入課題。
利用板書“雨點” 再加上“兒”字,在說話中注意引導學生將“雨點兒”這個詞讀正確,化解兒化音的讀音難點。
語言的學習應該突出層次性,從詞到句到段,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才可以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學透。
結合課文特點,我以調動學生朗讀興趣為目的,采用了多種教學策略,使“以讀為本”這一理念落到實處。具體做法如下:
1、適時指導學生邊讀邊想,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重點詞語“數不清”,以想帶讀。
2、恰當借助實驗,再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理解“飄落”。
3、巧妙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感悟,以悟促讀。讀出其中的韻味。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不知不覺進入課文情境。
4、通讀全文后,由淺入深,一步步的分析指導,最終讓學生理解了雨水和植物的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
5、加入《小雨沙沙》的歌曲,讓學生們進行簡短的課間休息,再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識字要和認識事物相結合,和寫字相結合,學生才能扎扎實實地識好字,所以在最后環節,我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本課的生字都是獨體字。教學時,我注意指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筆畫高低長短,強調主筆的作用。
雨點兒教學反思篇的篇三
在執教完《雨點兒》一課后,我發現在課上有兩點考慮不充分,而耽誤了時間,影響了教學效果:
受環境影響,平時學生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與人交流時,很少用到兒化音,所以在學習《雨點兒》一課時,為了指導學生讀好“雨點兒”一詞花費了不少時間,但效果并不顯著。畢竟習慣一旦成形,再糾正就困難的多了。但在課上,我有些急功近利,總想著一下就幫孩子們改正過來,所以這一環節較拖拉,浪費了不少時間,其實這并不是什么大問題,完全可以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滲透此方面的訓練。
《雨點兒》一文雖然篇幅不長,但朗讀并不容易。首先文中有幾處長句子:“數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學生開始不知道怎么停頓,所以開始大部分孩子這幾處都沒有讀好。這是課前我所沒有預設到的,沒想到這幾處是學生朗讀的難點。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之后又浪費了不少時間。
所以,要想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教師課前必須進行充分的備課:備教材、備學生,預設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突發事件。只有準備充分了,才能合理利用每一分鐘,從而達到堂堂高效。
雨點兒教學反思篇的篇四
充實而又忙碌的兩周又這樣悄無聲息地過去了,從優課展示周帷幕的拉開,到優課的選拔、展示,作為這次活動親身實踐者之一的我,感受頗多!
在活動的過程中,師傅以及其他的.老師都能給與幫助和指導,讓我感覺到濃濃的團隊合作的氛圍。我想,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正是促我們青年教師健康成長的源動力。課后,我也對自己在這次活動中執教的《雨點兒》進行了認真地反思,明顯地感覺到有以下的不足:
首先,在教學的設計中,我原先設想著以品和悟貫穿始終,讓學生有滋有味地品讀詞語,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想象中品味詞語,學會運用詞語。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忽視了對學情的分析,不同班級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和習慣,這種學習方法的養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平時的嘗試和積累,因此,我要考慮的不應該是讓他們能夠如何熟練地去運用,而是怎么樣讓他們了解并接受這種對他們來說全新的學習詞語的方法,并且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夠有一定的提升,或者干脆選擇更具可行性的字詞教學的方法。
其次,在各個環節的銜接上,雖然比較自然順暢,但是,整堂課下來,感覺就像捧著一張白紙,沒有一點立體的味道。有好些環節的落實上,都是浮在表面,挖得不夠深,不夠透。
比如學習雨點兒的對話,我現在的思考是希望能夠達到這樣一種效果:第一目標,學生能嘗試著課文里的對話,第二目標,能夠加上自己的一些語言和動作,在這樣提升的過程中,讓學生能有一種閱讀能力的提高,能夠想象得到雨點兒相遇的情景,不同個性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說很著急的,或者慢悠悠的,而且在他們自主想象的對話中會有所體現,或者表示那兒已經干得怎么樣了,如何需要他們……這樣一來,不僅能使學生對文章的研讀上升到一個高度,而且又能讓學生在不自覺中經受到一次情感的熏陶,讓閱讀中的想象在不經意間悄然開花。
雨點兒教學反思篇的篇五
我執教的一年級上冊第十二課《雨點兒》。本課是一篇科學童話,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雨水滋潤了萬物,花兒更紅了,草兒更綠了。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1、認識11個生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初步學會分角色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前兩點則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我認為,孩子們學習語文應該是一種美麗的暢想。在追求自主感悟、個性體驗,人文熏陶的新課標環境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給學生的學習提供美麗暢想的情境和空間,讓他們在美好的環境中學習語言,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培養語感,張揚個性,陶冶性情,提高學習興趣,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
在識字環節,由生字引出詞,再由詞引出句子,并讓學生自己想方法記住某些字。這里不僅讓學生自主的掌握了識字方法,而且讓學生對生字牢固地掌握了,還調動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指導朗讀雨點對話的環節中,我力求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讀出雨點的純真。
通過上這節課,明確了以后自己上課應改進的地方,我會更加努力,爭取讓自己的課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