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活動比較物體的高矮教案反思篇一
教案目的:
1、引導幼兒學習比較高矮的方法,能獨立地給3件同類物體比較高矮。感知高矮的相對性。
2、引導幼兒描述比較結果,初步探索高矮排序的規律。
教案準備:
1、教具:高矮不一的小朋友圖片四張,標記圖一張。
2、學具:幼兒用書《勞動樂翻天》,蠟筆、貼紙。
教案流程:
一、出示娃娃,引出課題。
2、這幾個小朋友的個頭一樣高嗎?誰高誰矮呢?
二.引導幼兒學習比較高矮。
1、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比較呢?(把他們放在同一平面上靠在一起,這樣就能看出哪個高,哪個矮了。)
2、現在四個小朋友一起來比高矮了,又該怎樣比了呢?現在小朋友的高矮發生變化了嗎?
三、學習按高矮排序
2、幼兒說,教師在黑板上操作,然后集體驗證操作結果。
3、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說出操作結果。
四、幼兒操作
1、發放幼兒用書,指導幼兒把書翻到17頁:快樂餐廳招聘了四名服務員,我們一起來看看誰高、誰矮,在更高的那只動物下面的框里畫勾。
2、這是個服務員一起比,誰高誰矮呢,請小朋友撕下貼紙給它們排排隊,一邊排隊一邊說排隊的順序。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數學活動比較物體的高矮教案反思篇二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用正確的方法比較高矮,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的高矮。
2、初步理解掌握“高”“矮”的相對關系。
3、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樂于和同伴分享快樂。
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環境準備:入口處擺放一個小拱門。
2、幼兒準備:畫有高矮不同的三棵樹的練習紙。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感知高矮,學習比較高矮的方法。
2、活動難點:理解高矮的相對關系。
3、指導要點:引導幼兒用目測、對比的方法比較高矮,初步了解比較高矮是需要參照物的,是相對的。
四、活動過程
1、初步感知高矮。
(1)請幼兒入場。(幼兒依次從入口的小拱門下走過)
(2)提出問題:“為什么有的人走過的時候要彎腰才能過,有的人走過的時候不需要彎腰呢”幼兒自由討論并發言。
(3)教師總結:小朋友有的高,就要彎腰才能過。有的矮,就不需要彎腰。
2、比高矮,初步了解比高矮的正確方法。
(1)教師和幼兒比高矮。
教師站在地上立正,幼兒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誰高誰矮?
“老師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師矮”。
(2)幼兒之間比高矮。
小結:比高矮的正確方法,是在同一水平線上比。
3、初步理解“高”和“矮”的相對關系
(1)請一高一矮兩個小朋友比較,再讓高的小朋友跟老師比較或讓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較。讓幼兒理解比較高矮是相對的。
(2)分別請三個小朋友從高到矮排隊,并分別說出誰高誰矮,誰比誰高,誰比誰矮。
(3)幼兒練習:請幼兒給高矮不同的三棵樹涂上不同顏色,并按從高到矮、從矮到高的順序進行排序。老師巡回指導、評價。
(4)游戲:找個朋友比一比。
幼兒邊拍手邊念兒歌:“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立正,比一比,我是高來還是矮。”游戲反復進行2~3次。
幼兒每次找不一樣的朋友,說說比高矮的結果。說出;“我和xx一樣高”、“我比xx高,xx比我矮”等。
4、延伸活動:
在活動室,鼓勵幼兒可以找任何物體或小朋友和自己比高矮。并能用語言表述出來,如:我比畫高,畫比我矮;我和欄桿比,我高、欄桿矮等等。提醒幼兒要站在同一平面上做比較。
五、評價要素
是否掌握比較高矮的方法,發現高矮的相對性。
六、活動建議
回家和爸爸、媽媽分別比高矮,如果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三個人一起比高矮,該怎樣比?把比的方法告訴大家。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的目標有三點:
1、學習用正確的方法比較高矮,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的高矮。
2、初步理解掌握“高”“矮”的相對關系。
3、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樂于和同伴分享快樂。
在活動的開始,為了吸引幼兒的興趣,我先選擇幾位位高矮有明顯差異的孩子從老師布置的拱形門走過,讓幼兒觀察,為什么有些幼兒過拱門的時候不用彎腰,而有些幼兒過拱門的時候需要彎腰,通過這一直觀現象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出高矮。
在第二部分中,讓幼兒觀察比較教師和小朋友的高矮,這時候讓小朋友通過眼睛去發現,得到明確的高矮結果。到了幼兒之間比高矮時,我稍微做了一些小的變動,先讓兩位小朋友在同一水平上比出高矮,然后請剛才比出矮的小朋友站在椅子上,這樣一來,情況發生了變化,高的小朋友變成矮的,矮的小朋友變成高的,這時候,有幾位小朋友立即說:“這樣不算”。本來我就是想讓幼兒看看這樣比高矮公平嗎?沒有想到這幾位小朋友觀察的很仔細。我馬上說:“是的,這樣不算,那為什么呢?”通過引導小朋友觀察,注意到有沒有椅子的差別。通過討論孩子能得出結論:不同平面上進行高、矮比較是不能的,必須在同一平面上。
這節活動是從幼兒實際生活出發,在整個環節中,流程進行的比較順利,也有不足之處:讓幼兒在不同一水平線上比較的高樓的高矮時,討論還不夠充分,僅僅通過教師小結性的語言將概念灌輸給幼兒,反而使幼兒對于物體比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線上直立進行的概念理解不深,在后來的區域活動中將繼續針對此問題設計專門的游戲讓此概念讓幼兒通過游戲進一步體驗、領悟。
數學活動比較物體的高矮教案反思篇三
活動目標:
1、學習按物體的厚薄、高矮、粗細進行7以內的正、逆排序
2、發展幼兒思維的可逆性、傳遞性和雙重性。
3、培養幼兒愛動腦愛學習的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7張厚薄不同的圖書圖片;7張高矮相同、粗細不同的樹干圖片。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老師這里有一些你們的好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誰呀!
二、基本部分
1、厚薄的排序
(出示厚薄不同的圖片,7張)。你們知道他們是誰嗎?
可是他們沒有名字,很傷心,我們來幫他們把名字起了好嗎?(讓幼兒按照從薄到厚的順序)
你們看看那一本書是最薄的?它就叫老小。
我們把老小送回家,剩下的誰是最薄的?那它就是老六。
再看看剩下的誰是最薄的?
下一個應該是誰呢?……
依此類推,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能夠找到一個既快又準確的方法。
他們又要出來玩了,這次他們是老大現出來的(讓幼兒自行操作,用每次都選出最厚的方法按從厚道薄的順序排列)
2、粗細的排序
引導幼兒用前邊的方法,依次找到最細的方法進行排序。
這時,他們想換換位置,把這些樹樁從粗到細排,哪有怎樣排?
請幾個幼兒用相同的方法上來親自操縱,進行排序。
高矮排序:
他們玩得很開心,你們想不想也出去玩?但我們要排隊才行。
將全班幼兒按人數分成六組,進行從高到矮,從矮到高排序
結束部分:
排好隊,和幼兒一齊開火車出去。
數學活動比較物體的高矮教案反思篇四
1、知道長和短,學習比較物體的'長短。
2、能從短到長或從長到短的順序進行排序,體驗動手操作的快樂。
1、教師:吸管一根;一份從長到短排好隊的吸管。
2、幼兒:長短、粗細、顏色不同的吸管若干;不一樣長短的吸管每人3根,排序卡1張。
1、談話引入,認識吸管。
(2)幼兒自由觀察、講述。
(3)師:你的吸管是什么樣子的?幼:長長的,黃色的……
(4)師小結:吸管是長長圓圓的,中間還有一個洞。
(分析:活動材料來源于幼兒生活,孩子們對吸管的外形特征已有初步的了解。活動剛開始直接出示吸管,引起幼兒的觀察興趣。通過看看、說說,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吸管的認知。)
2、感知吸管的不同點,探究比較物體長和短的方法。
(1)師:我這還有許多吸管,請你們再選一根比一比,看一看,會發現了什么?
幼:顏色、粗細、長短不一樣。
(分析:幼兒自選第二根吸管進行觀察、比較,通過操作使幼兒感知吸管的多樣性,豐富對吸管的了解。)
(2)師:(長短)你們是怎么比的?
幼:用眼睛看出來的。
師:除了用眼睛看,誰還有更好地方法?
(3)師:看老師是怎么比的,把吸管豎在桌子上,吸管的一端要對齊,然后比較另一端,就比出哪根吸管長,哪根吸管短了。現在請你也來試一試、比一比吧。
(4)師小結:原來吸管是五顏六色的,有粗有細,有長有短。比長短時,我們要將兩根吸管的一端對齊,然后比較另一端,就能比出長短了。
(分析:教師以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幼兒探究比長短的方法,幫助幼兒知道可以用目測和比較的方法比出吸管的長短,拓展幼兒的經驗,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3、引導幼兒按從短到長或從長到短的順序排列吸管,強化比的方法。
(1)師:剛才我們學會了比較長短的方法,現在我要考考你們了,我這有3根吸管請你們按長短為它們排排隊。
(2)師:誰愿意先來比比它們的長短?請一名幼兒操作。比出最短的吸管后,教師馬上從短到長排隊。(提醒從紅旗開始排隊)
(分析:在集體前操作,強化幼兒比的方法。有助幼兒直觀地觀察、了解排序的方法,為幼兒下一步的操作奠定基礎。)
(3)師:現在是從短到長來排隊,還可以怎么排呢?若幼兒想不出,教師直接出示從長到短的排隊方法。
(分析:以啟發性的問題,喚起幼兒的生活經驗,感知另一種從長到短的排序方法,豐富幼兒的排序經驗。)
(4)師:下面就請你們也來比比3根吸管的長短,然后從紅旗開始從短到長或從長到短來排隊吧!
(5)幼兒自由操作比長短,教師指導。提醒幼兒先比3根吸管的長短,然后從紅旗開始依次排隊。
4、展示幼兒作品。
(1)教師將從短到長和從長到短不同的排列方法分兩邊擺放。
(分析:將兩種不同的排序方法分類擺放,使幼兒能更直觀的感知不同的排序方法,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
(2)師:看看,你們有沒有都排對呀?(若有錯誤,就請幼兒糾正。)
(3)師小結:小朋友們真能干,能比出3根吸管的長短,并將吸管從短到長或從長到短的來排隊。
數學活動比較物體的高矮教案反思篇五
活動目標:
1、探索各種比較高矮的方法,能講述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記錄比較的結果。
3、初步感知物體高矮的相對性和不變性。
活動準備:
1、幼兒有比較高矮有初步的經驗。
2、探索高矮的材料:繩子、木塊、皮尺、奶粉筒
活動過程:
活動一:幼兒兩人一組比較高矮,并記錄自己比較結果。
指導語:請小朋友自己找個朋友,兩個人比比誰高誰矮,也可以在周圍環境中找一些材料來幫助,然后把比較的結果記錄下來。
1、兒童自己分組活動,教師觀察兒童活動。
2、提問:“你剛才和誰比的`?用的什么方法?結果怎樣?”
3、“我剛才發現小朋友在比較的時候做了一些記錄了,誰愿意來說說你是怎么記錄的?”
4、教師簡單小結。(可以是兒童講述的情況,也可以是兒童記錄的情況)
活動二:幼兒三人一組比較高矮,感知高矮的相對性。
1、老師:“請三個小朋友來,你們看看他們誰高誰矮?那中間的呢?”引導幼兒發現高矮是相比較而存在的。
2、小結:要想知道
誰高誰矮應該看他和誰比,當他和個子高的人比時他就矮,而和個子矮的人比時他就高。
3、老師:“現在你可以找幾個小朋友一起來比一比,看看誰還能發現更多的秘密,然后在記錄下來。”
4、再次分組活動,教師觀察兒童活動。
5、如果兒童在活動中有新的發現,要鼓勵兒童說出探索的發現。
活動的延伸:老師請一位幼兒站在椅子上(高于老師)和老師比較。
老師:“老師現在有個問題,要請小朋友幫我想一想,你們看看我們倆誰高誰矮?為什么呢?那么在下次的活動中把你的想法告訴我們,我們在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