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呼風喚雨的教學反思篇一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寫的一篇科學常識性說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科學常識性說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為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又因為課前是不讓學生預習的,出于這樣的考慮,所以我重在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課下愿意去了解、探索科學知識,而不是把語文課上成科學常識課,從而失去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
課文雖然比較簡短,但是學生理解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耕”字,正確讀寫“呼風喚雨、出乎意料、農耕社會”等部分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
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以及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上課時,我就從三個方面入手與學生交流談話。
什么是“呼風喚雨”?“世紀”是多長時間?呼風喚雨的世紀是哪一個世紀?為什么說是呼風喚雨的世紀?發明和發現有什么區別?呼風喚雨的英雄是誰?靠什么來呼風喚雨?怎樣理解“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云駕霧的神仙,來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導入新課時,本來我審計了一個學生質疑的環節,就是: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但實際教學中因為學生對“世紀”和“呼風喚雨”的理解非常到位,本著“以學定教”的原則,如果此時還要質疑就顯得有點畫蛇添足了,于是我去掉了這一環節。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由被動接受到自由選擇、自主探索。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學生通過對比20世紀前后人們生活的不同,對這句古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說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上要讓學生積極發言,但敢說的前提是會聽,我要求學生要特別注意“聽”,他們會聽老師提出的重點和要點,同學回答問題時也認真的聽,并做到了回答問題時不說重復話,敢講自己的發現和見解。真正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從而讓學生學會使用“對比”的手法。
教育的責任在于幫助學生從美好的角度,想象人類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義。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聯系生活,舉例說明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給學生一次想象與表達的自主,讓學生體會到身為忠告人的自豪感,將愛與理想的種子種植在孩子們陽光燦爛的心田,喚起學生真誠、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懷,誰能說這不是教學的精彩和感動呢?我覺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幾處我不滿意的地方。
1、檢查字詞這個環節上,有讓同學們合作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思這樣一個設計。當學生問道“農耕社會”這一詞語時,我說接下來的學習中會遇到,那時我們再理解。其實應該適當地將這個詞語點一下,一會兒再遇到這個詞學生一定會更有體會。
2、在理解“發現”“發明”兩個詞語時,學生自主理解的意思并不到位,這時我隨機造了兩個身邊的句子去引導學生感悟理解,如果能讓學生去用這兩個詞語親自造句,他們的理解會更透徹,體會會更深。
3、在引導學生找到過渡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對過渡句的闡述不夠到位,應該舉出形象的例子讓學生理解體會。
4、在引導學生找出過渡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后,以農耕社會和20世紀作比較,學習這種說明方法。我讓學生在文章第四自然段中找出表示“發現”和“發明”的句子,分別用“——”和“~~~~”畫出來。學生找得非常準確,但在此時我更應該引導學生反復去讀這些句子,充分地去感受、理解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作用,體驗農耕社會和20世紀有多大的落差。
也許金無足赤,課無完美,再潛心地設計也會從課堂實踐中看到不足,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通過這堂課我感悟到只有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上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品嘗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學生獲得了自我成長的快樂,體驗到學習的意義。我只有通過認真總結得失和更多的學習、鍛煉來有效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
呼風喚雨的教學反思篇二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教學前,同學們預習了課文,對文中出現的新事物名稱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他們也通過上網,知道了作者路甬祥。這些對上好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幫助的。課堂上,我主要讓學生質疑、解疑,弄清課文內容。讓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同時,靜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這節課上是相當踴躍的。我在這一 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首先,讓學生質疑感悟,讓教學簡單化。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并提煉問題,聽與說、理解與感悟、朗讀與表達的語文實踐活動,始終圍繞“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一句展開,讓課堂教學簡單化。同時,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讀出疑問”與“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的引導,這既是對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引導,也體現了教學中以生為本,與文本對話的特點。
其次,適時抓住言語訓練點,讓教學充滿語文味。教學中,我抓住“發現與發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教學,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語言的實踐運用、品讀、想象與表達,盡力讓語文課堂教學真實與扎實,這樣擺脫了以往科普性文章的教學中,單一地圍繞“20世紀科學技術是如何呼風喚雨的?”等類似的常識性問題轉圈的困境,而忽視了語文學習實踐本身。有人認為:科普性的文章一般對朗讀指導不必過分要求……我并不同意。教學中,首先,通過“從詩句中你體會到什么?”的提出,為學生的朗讀找到了情感基點。抓住文中“千樹萬樹梨花開”;第四五自然段等重點句段進行了有效的朗讀指導。諸如“你從他的讀中聽到了什么?”都是對自主閱讀、個性化朗讀的詮釋。教學中教師一再強調讀出自己的見解,讀出自己的感情,既是對閱讀的引導,也是對朗讀訓練的指導。
語言訓練的扎實。在教學中,我從文本中選取具有語言學習與品悟價值的重點詞句進行言語訓練;有拓展性的、有運用表達型的、有想象發揮的。如對 “發明”、“發現”的學習品悟,讓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學生成了語言學習的主人,還可以從課堂教學中明晰地看到學生理解與表達,思想與言語等方面的能力的發展課堂教學中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忽略了課后問題。課后題提出:“課文寫得真精彩,我要多讀幾遍。”“作者僅用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一百年的科學技術發展”這里表明課文的文字簡短也是一種語言美。這和我們平時認為的語言美有所偏頗,因此我有些忽略對文章語言美的感悟。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中年級的閱讀教學本應該在重點感悟詞句的基礎上,把握住文章的整體。
總之,只有認真的及時的總結每個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用高層次和高水平來思考,我們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教學,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創造出新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
呼風喚雨的教學反思篇三
這節課的教學比較倉促,沒有太充分地思考,對教材的把握似乎還存在問題?,F在把自己的教學過程及自己的簡單思考寫下來,以資借鑒。
如何讀懂這篇文章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采取分段讀文,引導孩子逐段概括段意的方法來讀懂課文的。其中,處理的方法因段而異。第二自然段是通過抓關鍵詞的方法,用上課文中的幾個關鍵詞語“現代科學技術”、“發現”、“發明”、“改觀”來概括段意。在這個過程中,隨機指導學生辨析“發現”、“發明”,主要采取造句的方法,因為學生在二、三年級的學習中對這兩個詞已經有所了解,先請學生簡單說說二者的區別,然后分別用這兩詞來說話,在恰當的時候增加難度,把兩個詞用在同一句話里來說,比如:列文虎克發明了顯微鏡,通過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瓦特發現蒸氣可以推動壺蓋,經過思考實踐,他發明了蒸氣機。另外,在提到“改觀”時,和“改變”、“改善”對比,又辨析了另一組近義詞。
第三自然段則采取分層的方法來學習。前三句話都在講古時候科學技術不發達,人們依賴自然生活,在神話中寄托美好愿望。其中,第三句的處理是重點,尤其是“寄托”這個詞不大好懂,我采用了拆句說新句的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寄托”說話,如:古時候,人們用“千里眼”寄托了想看到千里之外發生的事情的美好愿望;人們用“順風耳”寄托自己想聽到遠處聲音的美好愿望……在運用中學生不但可以體會到寄托的意思,更明白了如何運用這個詞來說話,同時也感受到了古時科技的不發達的狀況。可以說是一舉多得。后兩句是說二十世紀科技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迅速、巨大的變化。通過分層,學生很容易發現這里運用了比較的方法。這一段作者引用了岑參的詩句來說明科技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迅速、巨大的變化,是理解的難點,我采取了老師講解詩意,由學生體會其含義的方法。這里可以充分信任學生的理解能力,實際教學中學生可以非常好的抓住“忽如”體會迅速、出人意料,能夠抓住“千樹萬樹”體會變化之巨大,通過“一夜”體會變化之快。
第四自然段比較簡單,可以通過最后一句概括段意。這里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科技在哪些方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變化,順帶扣入到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幫助學生理解文章。
最后一段話是對文章的總結,此處,讓孩子們聯系前面對段意的概括,結合這段的最后兩句話,用“不但……而且”連接,完整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呼風喚雨的教學反思篇四
——評《呼風喚雨的世紀》
《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人教版“科技成就”這一專題的第一篇課文。短短的幾百字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喚起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和探索科學的濃厚興趣。這樣一篇說明文,姚老師的教學平實,樸實,真實。整堂課沒有噱頭,沒有花招,有的是實實在在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扎扎實實的能力培養。引領學生扎扎實實學習語言文字,豐富積累,感悟文章意境,體會情感。
是的,教學的本質不是展示教師的才華,而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一堂好課應該是有意義的課。也就是一堂扎實的課,而不是圖熱鬧的課。下面就姚老師的課談幾點看法:
簡約不是簡單,而是要能抓住要點,化繁為簡。姚老師在整堂課的教學內容編排上,緊緊圍繞上“呼風喚雨”這四個字展開。導入時讓學生談談“呼風喚雨”的神話人物;初讀課文時,邊讀邊想為什么說是“呼風喚雨”的世紀;研讀課文時,找找畫畫古代人與現代人分別是如何呼風喚雨;最后的結束,教師也是用一句“20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眮砜偨Y。縱觀全文,一條主線清晰可見,而圍繞著中心展開的各個教學環節井然有序,絕不多生枝蔓。
語文學家張志公先生曾經大聲疾呼:“語文的學習說法越多,花樣越多,頭緒也就會越復雜,結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學者迷迷糊糊。故語文教學,尤其是有示范作用的公開教學得‘簡簡單單’”。從姚老師的課,確確實實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一點。
如,在字詞教學環節,老師直接出示了生字詞,讓學生自讀、指名讀,后領讀。在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老師也直接點出,不拐彎抹角,故弄玄虛。告訴了學生“耕”讀后鼻音;“幻”的左邊有點,右邊無撇。而且馬上練習書寫。使學生的語文知識及時的得到了積累和鞏固。
又如:讓學生理解古代人與現代人“呼風喚雨”的不同時,讓學生到課文中找找畫畫相關的句子,并寫上批注,同時教學中通過對比的方法,非常鮮明的表露出了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進而感悟全文,體會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于是,畫、唱、演,和形式多樣的多媒體運用等等手段就順理成章地成為語文教學追求“精彩”的手段。恰當地運用這些手段確實能讓語文課堂更加形象化、真實化、趣味化,但它只是,也只能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展示的應該是學生未知的,教師不能表述清楚的但卻能促進學生對關鍵語句的理解的內容,畢竟語文課上該做的事是扎扎實實地學習語言文字。
姚老師的課,幾乎沒有什么花哨的課件,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姚老師整堂課目標明確,語文知識的訓練十分到位,設計了填空練習,句式訓練等等,扎扎實實的感受了語言文字。理解重點句時,抓住關鍵詞,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許多語文課堂,過分追求人文性,追求的是熱鬧,激情,絢麗??粗鵁釤狒[鬧,實則學生又有多少受益呢?姚老師的語言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激昂的語調。在平和的背后,蘊含的是教師的功底,越是經驗豐富、知識淵博的教師,越不顯山露水,語言直白簡捷,情緒輕松隨意。在他樸實無華的語言中蘊含的是他非富的教學智慧。不張揚,不造作。
如在理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姚老師只是點撥學生理解“春風”是什么,“梨花開”又指什么?你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什么?看似輕描淡寫的提問,但卻抓住了要害,使學生深切體會到“變化大,變化快?!比缓蠼處熡峙疟仁降淖寣W生通過“用一句詩“,“用哲學的語言”,“用作者的語言”來稱頌,層層推進,使學生的情感得已升華。
語文教學簡單不怕,只要教師的心中真正裝有學生就行,怕的是課堂的熱鬧、激情、絢麗把學生給“淹沒”了。簡簡單單教語文,騰出時間讓學生潛心讀書,靜下心來讀書,這才是根本!
呼風喚雨的教學反思篇五
課文開篇氣勢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話,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說明了一個事實: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作者借神話故事中神仙道士運用法力“呼風喚雨”的本領比喻20世紀與以往的不同。
第2自然段,課文連續運用兩個設問句,強有力地說明,正是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地“發現”和“發明”,才使神話中的“呼風喚雨”變為現實,使人類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闡明了科學技術對改變人類生活的現實意義。
課文第三、四段結合具體的實例用簡短、生動的語言介紹了科學技術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說明了人類20世紀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這兩段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學生習得語言、學習表達方法的好材料。
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采用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自主學習的時空。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借助自學提示和匯報時的相機指導,教給方法、明確任務,這樣既避免了學生自學時的盲目低效,又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
第三自然段末作者引用了一句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說明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就之大、范圍之廣。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沒有按部就班地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而是將其調整到第四段之后。這樣,在學生自學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看完視頻資料并進行了說話訓練的基礎上進行,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水到渠成,輕松順暢,體驗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