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一
《紫藤蘿瀑布》本堂課有以下幾個優點:
1.有利于發揮大多數學生的主體作用。
主問題的設計,答題范圍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話可說,如針對第一環節的問題設計,語文水平一般的學生可從花的外形著眼進行回答,而底蘊深厚,思維深刻的同學就可以從由花得到的感悟之深展開描述,可見,雖是一個看似平凡的問題,卻暗含著分層教育的效果,可引領多數學生進入問題情境進行思考;第三個環節的設計更使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充分調動了全員參與的積極性,這與只有幾個尖子生在唱主角的課堂有著本質的區別,它體現了“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與創造能力,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本堂課教師本著尊重學生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大膽放手,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對于他們的回答,盡管有些還不很成熟,但只要自圓其說,又有一定的道理的,教師總是予以肯定,并且鼓勵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思想,提倡答案因多彩而精彩,使得學生在思考、回答時絲毫不受各種干擾,大膽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哪怕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大膽提問,同時也使自己的個性特點得到很好的發揮。
但教學總是遺憾的藝術,本堂課仍然存在以下失誤:
1.朗讀不夠到位,盡管在教學設計時念念不忘要把“瑯瑯的讀書聲還于課堂”,但在引領學生朗讀課文的過程中,由于受時間、學生回答問題的內容、以及教師自身朗讀水平的限制,朗讀并未達到教學設想中的在“反復吟詠中達到準確的傳情與悟情,不自覺地進入文章情境之中”的理想境界,同時語言品味還不夠深入。
2.宗璞的這篇文章,不僅僅只把筆端觸及自己的情感及人生,還從藤蘿花的命運,從花兒稀落到毀掉,到如今繁華似錦,正是十幾年來整個國家命運的寫照和象征這一角度,鼓勵人們投身于建設祖國的行列之中,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本堂課對文章的這一內涵沒有絲毫提及,可見教師的教學設計很難使學生就這方面內容深入探究下去。
在我的教學預設中,我把課文定位為“品讀——感悟課”,在教學中盡可能多地給學生以思考、感悟、表達的空間,并在與學生的共同研讀中完成兩項學習任務:反復品讀,賞析文章精美的語句;理解課文主旨,深化人生感悟。從教學效果來看,不僅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這種有廣度、有深度的挖掘和課堂生成的是我未曾預料到的。這種意外,當然是學生帶給我的,從他們閃爍的明亮的眸子里,我看到的是讀書的快樂、學習的渴求和智慧的成長。回顧本節教學的成功之處,我認為得益于以下幾點:
一是積極踐行了新課程理念。“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教學中充分相信學生、依靠學生,鼓勵他們在問題的導引下層層深入文本,各抒己見,自由暢談。這一點在“美點品讀”環節體現的最為充分:“找出描寫藤蘿花的句子,讀出你的情感,品出花的風采。”無論是學生對“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的解讀,還是模擬“我在開花!”“我在開花!”這情趣橫生的場景,無論是對把藤蘿比作“瀑布”的理解還是把藤蘿花比作“帆”的品味和想象,均有來自學生的連珠妙語。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的智慧和潛力的發揮創造條件,為不同的學生進行選擇提供可能”,課堂上的“個人智慧”和“集體智慧”就會體現得很充分。要知道,你給學生一份信任,學生一定還你以驚喜。
二是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凸顯了對文章的“品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范讀、學生的默讀、師生的情感朗讀都是貫穿始終的。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語氣、不同的情態的閱讀,讓學生充分感知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暖暖的而又帶有淡淡傷感的情愫。在品讀教學中,適時穿插補充課文寫作背景的介紹,學生補充了現實和歷史人物事件等,大大增加了課堂的容量,同時學生的思考能力、聽說能力均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是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媒體技術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而不能替代教師的教學功能。因此,教學手段的運用不在于多而在于巧。教學中,我用課件展現出了教學的主要流程,出示了重點問題,再加上精美的圖片和美妙的音樂,創設了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再加上與黑板板書的配合使用,使教學相得益彰。
當然,我也清醒地看到這這堂課的一些不足之處:
諸如教學主要立足于文本的解讀,拓展遷移有所缺失,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了“實”而缺乏“新”意。對于如“生命(人生)像 ” 這樣的仿句練習,如借用托物言志寫法進行片段寫作練習等,課堂教學中基本沒有涉及到。這使得本節課教學顯得廣度不夠。
再如我的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不夠優美和流暢,習慣性的口語偶爾還存在。在教學環節的過渡、轉折時顯得不自然,甚至教學臨近尾聲時還出現了“珍惜生活”這樣不恰當的表述,這將是我今后要下功夫去磨練的基本素養。
語文教學功底的修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會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反思,努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二
《紫藤蘿瀑布》是第一單元的第四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寫的都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我原本想偷懶,照前三課的套路上一下,讓學生讀讀課文,整體把握一下,談談或是小組交流交流人生感受就完事了。不幸的是,這一課我在導入上就“卡殼”了。
我以黃果樹瀑布導入,不想我們農村學生沒有聽說過。導入失敗后,我索性直截了當地問學生有沒有見過紫藤蘿。學生先異口同聲說沒有,后來有一個學生突然插了一句說前面彩圖有,我就讓他們一起看彩圖。在他們看的時候,我留意了一下他們的表情,大多數人的反應告訴我:紫藤蘿沒什么特別,跟油菜花差不了多少。
于是我將學生引入文本:“欣賞完了照片上的紫藤蘿,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作者筆下的紫藤蘿!”先讓學生將課文默讀了一遍,解決了其中個別生字后,又自己“聲情并茂”地范讀了一遍。(因為學生在周記中都說我上語文課很深情,讀課文時聲音很美。)讀完后,我請學生比較,是照片拍出來的紫藤蘿美還是寫出來的紫藤蘿美?學生齊聲興奮地說是寫出來的美。我追問,課文中的紫藤蘿美在哪里?幾位學生在座位上脫口而出:“課文中的要有生命力!”我趁勢提議:“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為什么作者筆下的紫藤蘿會比拍出來的真實的紫藤蘿美?”
學生開始安靜地看書。可兩分鐘過去了,竟無一人動筆!看來他們不懂如何研究!我及時打斷了他們的閱讀:“課文中萬花燦爛的紫藤蘿瀑布是由一朵一朵紫藤蘿花組成的。同樣,美的課文也是由美的句段組成的。同學們為何不先找到那最打動你的美的句子,然后針對這個句子進行思考呢?”這樣一提醒,學生果然動筆了。他們的課本上逐漸出現了線條、圓圈甚至筆記。
又過了五分鐘,我請學生把研究的結果進行交流。部分學生舉起了手,但舉手數量比我預計的要少。我猜想是膽小的同學怕理由講錯,不敢舉手,又加了一句:“這篇課文有些句子給人的直覺就是美,美得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朱老師就看到了這樣的句子。如果同學們和朱老師有同感,也可以把這種句子找出來,不用講原因,讓我們一起來琢磨‘花兒為什么這么美’”說完后,原先低頭的學生也舉起了手。
第一個學生找出了“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一句,并簡單地分析說這里運用了比喻、擬人,使文章變生動了。我又請這位學生精確地說出比喻、擬人體現在哪里。在說到“挑逗”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時,我故作不解狀:“‘挑逗’一般指不文明的行為,作者用在這里好像不大合適?”學生對“我群起而攻之”:“這說明紫藤蘿花很可愛,寫出了他們的生命力。”我滿意地故作“茅塞頓開”狀。師生笑成了一片。
或許受了這位學生的啟發,其他學生也找出了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其中一個學生答到“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時,我隨口提了句“同學們都見過瀑布吧,讓我們來想像一下紫藤蘿和瀑布結合是怎樣一幅畫面。”誰知學生對我這句話特敏感,紛紛說沒見過,個別說只在電視上看過。這也難怪,農村學生沒有城里孩子那么多出門旅游長見識的機會。沒有見過或是只在電視上看過是無法體驗到瀑布的雄壯氣勢的,對這個句子的審美會大打折扣。這時,我腦海中出現了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就問學生有沒有學過寫瀑布的詩,部分學生說出了《望廬山瀑布》。我鼓勵學生把這首小學時學過的詩試著背一遍。背完后,我讓他們閉著眼睛想像一下,紫藤蘿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組合在一起的畫面。幾秒鐘后,學生閉著眼脫口而出:“哇,雄壯”“很壯美”。通過這個用古詩創設的情境,學生充分感受到了紫藤蘿旺盛的生命力。
課堂活躍了一陣后,新的問題又擺在我面前:學生都將注意力放在了作者對修辭手法的應用上,他們出現了思維定勢!我立即對他們的答案進行了歸納:“同學們剛才說的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都屬于修辭手法。
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三
真正的“自主學習”,應該是從學生心底出發的。無論他們多么幼稚,只要是從他們的“昨天”走過來,就有層次,有深度,就會留下進步的痕跡。我在教授《紫藤蘿瀑布》時,讓學生在預習課文后再觀看教材上相關的彩色圖片,這種“看圖說話”是他們熟悉的活動,很容易進入;通過閱讀課文感受作者的行文順序和觀察順序,反饋到“說話”時自覺地講究“敘述的順序”,這是水到渠成的事,并不需要他們浸yin在“體驗”中,但是卻已經有了“層次”,有了“進步”。語文教學中,過多地用“體驗”說事,常常是一種浪費。課堂上,我們更多的時候,需要的是“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同樣應該指出,上述展示漢字的精彩和魅力之成為可能,是需要機會的。這機會就是探究。探究,顧名思義,就是探索追究。探究在課堂上,作為一種超出知識或智力游戲的開放性活動,它具有不確定性,但也是有起點和方向的。所以,即使我們探究中常常會遭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而不得不放棄解決問題的嘗試,這種放棄也應該是在竭盡所能之后。例如,對“宗璞”的理解,雖然完全可能是一相情愿的解釋,但我們借助工具書完成了一次探究,而且是一次“意外”的探究。當然,意外是相對我而言的,在提出問題的學生那里,它是來自真實閱讀、自主思考之后的意料中事。至于像“大革命”這樣的問題,由于師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信息不對稱,讓學生課下解決,作為自主探究向課外的延伸,應該不失為一種策略。
總之,學習《紫藤蘿瀑布》,我和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拜訪了作者的心靈,雖然這種方式可能是很唐突的,卻畢竟為這次課堂探究劃上了句號。更讓我不能忘懷的是,在這次拜訪的途中,我一不小心接觸到了學生開放心靈的一角,從而相信,那里可以是非常精彩的。
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四
聽完《紫藤蘿瀑布》一課,我獲益匪淺。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朗讀與賞析的相得益彰,讓靈動的文字在師生互動的課堂氛圍中熠熠生輝。
教師是聰明智慧的,在課的正式環節中雖沒有加設生字詞訓練,但在導入正文前的間歇卻不失時機的讓學生大聲朗讀生詞,這無疑讓學生在正課開始的時候便意識到生字詞的正確朗讀與積累對文章的閱讀起著鋪墊作用。
教師的引入令人出其不意,從生活中切實可感的的'情節入手,出示幾種常見的花。這些花都有自己的秉性,這是它們不同與其他花的獨特之處。學生注意觀察和思考將它們用精準的文字演繹出來,將諸如向日葵、玫瑰這些形形色色的花鮮活的展現在大家的眼前。這些為人所熟知的花給學生帶來了親切感,也為本課學習紫藤蘿瀑布起到水到渠成的推動作用。花與花的對比和過渡,加深了學生對不同花性的認識。
本課最充分展現學生學習素養的地方是朗讀與賞析,教師在這一部分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圍繞直接描寫紫藤蘿花的句子,讓學生勾畫和品評。這無疑在細節處給了學生發揮的余地,鍛煉了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教師的引導更是令人拍案叫好,精湛的語言引導,適時的點撥,讓學上的語文學習能力和對課文的品味有的放矢。本文的題眼“花語”,也在這樣的師生互動中迎刃而解。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與賞析,讓“紫藤蘿瀑布”這一主角的靈魂特征赫然醒目。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為了更好的走進作者,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所以教師在執教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更多的對作者當時的身世背景作了介紹,讓講解從課內到課外有機結合,促成學生有效的將花與人的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全文主旨深刻、透徹。
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五
1、需要深入思考抒情散文的內容選擇問題。自己課整體感覺內容還比較稀薄,“課堂干貨”不夠。比較“飄”。
可以進一步思考:《紫藤蘿瀑布》這種抒情散文,文本特質之特質是文章本身思想內蘊并不復雜深刻,不需要在主題理解上花費太多精力。它的特點是文質兼美,語言表達非常精巧,集中體現了宗璞抒情散文的特點。它是典型的“這一篇”。所以,講這種文章,切忌把重點放在生硬地解讀主題上,而是應該著力研究宗璞是如何成就了“這一篇”。她在字詞句段篇章上是如何下功夫的。
教語文,從“教主題”轉變到“教語用”,是很大的一個轉型。非常必要。從這個角度來思考,自己也許會在解讀文本上,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獲得新的抓手,新的視角。
2、思考抒情散文的教法問題。美文要美教,表達精美的文字需要精美地教。自己現在教得還比較粗蠻。
一是這樣的文本,基本上可以定位為誦讀型文本,朗讀,應該是貫穿全課的,最核心的一種教法。用朗讀來劃分課堂板塊,以朗讀來推動課堂步伐,用朗讀來營造課堂氣氛,以朗讀來促成主題理解……自己已經做了一些工作,但遠遠不夠。碎問碎析還是太多。對于精美的抒情散文,分析繁瑣了,美感就沒有了。這篇課文,多讀多背,現場背誦,最實在,學生收獲最大。不要迷戀分析。很多好文字,分析過了,美感就消失了。
另外,在提問技巧上,自己也可以稍微進一步。所謂美問,就是問得曲,問得巧,問得隱,無問勝有問。《紫藤蘿瀑布》這樣的美文,少問,多美讀,效果是一定比碎析好的。自己在“問”上,發展的空間還非常大。
以后的自己還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積累,不斷地思考。我相信思考多了,歷練多了,智慧也一定會潛移默化地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