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六年級語文快樂讀書吧教學反思篇一
總結學生的新思路、新見解:及時記下學生獨到的思路和見解,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有價值的疑問和產(chǎn)生問題的根源。
語文課堂教學重視過程,教學應該是師生心靈之間交流與溝通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作為主體的學生,總會閃爍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的見解和大膽的發(fā)問,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今后教學的營養(yǎng)材料。
比如在教學魯迅的散文詩《雪》一文時,我讓學生討論,在情感傾向上魯迅最喜歡哪種雪時,學生們都說是朔方的雪。接著,我又追問:那么,你們呢,最喜歡哪一種雪?并說明喜歡的理由。學生結合課文,大多數(shù)都說喜歡朔方的雪:因為它旋轉、奮飛、堅毅、頑強,敢于跟嚴寒作斗爭,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這個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我正準備進行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討論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最喜歡的是南方的雪。”我吃了一驚,按一般的慣例,學生的認識,易受作者情感的左右,傾向于作者的看法。不過,我還是很有耐心地追問:“你為什么喜歡南方的雪呢?”這個學生回答:“因為南方的雪滋潤美艷,如處子的皮膚般白皙、柔嫩、細膩,如青春般富有活力,蘊涵著春天的氣息。更重要的是雪野中的冬花惹人喜愛,雪地里還可以堆雪人,打雪仗,都是小孩子喜愛的,我有什么理由不喜歡呢!”一時間,學生們議論紛紛,但我很高興,借機讓學生圍繞著南方的雪展開了討論,這樣很好的達到了課堂效果。
總結自己成功的教學經(jīng)驗:課后及時記下好的教學方法、課堂結構、手段措施等。
每上完一節(jié)課后,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反思。如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而采取的做法;課堂教學中不死守預案,據(jù)實際情況得當?shù)呐R時應變措施;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等等,都可詳細得當?shù)赜涗浵聛恚┮院蠼虒W時參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
比如筆者在教《詩經(jīng)·蒹葭》一詩時,為了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詩歌中的青年男子在什么時候來到了什么地方?他來這個地方干什么?你能根據(jù)詩句說出詩歌的意境嗎?然后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們經(jīng)過激烈的討論,紛紛發(fā)言,說出了自己對詩歌的理解:一個深秋的早晨,一個青年男子來到蘆葦叢生的河邊,準備與他心愛的姑娘相會。遠遠的,他看到心愛的姑娘向河對岸走來,他心情非常激動。可是,披霜的蘆葦卻擋住了視線,姑娘若隱若現(xiàn)。于是,青年男子就逆流而上,去尋找那位姑娘,可是沒有找到,他又回過頭來順著河流往下游尋找,這才發(fā)現(xiàn)心愛的姑娘正在水中央。通過這樣設置問題供學生探究,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意識。課后,我把這些做法記錄下來,反思成功之處,認識到:語文課堂要培養(yǎng)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能力,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得到情感的體驗和美的享受。
六年級語文快樂讀書吧教學反思篇二
語文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工具,同時它兼有的文字美、語言美是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古往今來,那些詠物抒情的文章,那些鶯鶯燕燕、桃紅柳綠的詩詞,陶冶著一代代熱愛文學的人。我們在語文的教學中除了帶領學生體味作者的思想,教育學生做人以外,如何花一些功夫讓學生愛上文學,愛上文字表達呢?通過一些實踐的體會,我發(fā)現(xiàn),以課文為藍本,描摹發(fā)揮,充分想像,合理表達是使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美,并樂于運用語言抒發(fā)情感的有效途經(jīng)。
例如,我在教學小學語文s版二年級下冊《假如》一文時,就使用了這種方法。《假如》這篇文章運用的是詩歌的體裁表達了小朋友的幾個美好的愿望,他希望能用馬良的神筆給被狂風吹得東倒西歪的小樹畫上溫暖的陽光和雨露;給饑惡的小鳥畫上谷粒;給殘疾的西西畫上一雙好腿,從課文中可以使學生受到幫助別人、同情弱小的思想教育。下面我將講述我在本課實施的想像教學的幾個步驟:
“神筆馬良”是我們這一代人熟知的神話故事,但對于現(xiàn)代的孩子來說,還有點陌生。為了讓學生了解神筆的神奇,我繪聲繪色地講述了這個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的故事。孩子都是愛聽故事的,特別是這種情節(jié)曲折生動,說者表情豐富,能深深抓住心靈的故事。他們都聽呆了,閃動的大眼睛完全進入了故事里的人物行為、思想的變化,隨著主人公的遭遇不時變換著心情,為我將要進行的想像教學打下了基礎。
我并沒有說出故事的結尾,當學生聽到馬良被貪心的皇帝逮捕并實施了威逼利誘等各種手段來讓他畫出金銀財寶的時候,故事嘎然而止,孩子們受到好奇心的趨使想知道善良的馬良怎么樣了,可惡的皇帝有什么下場,這正是發(fā)揮孩子聰明才智的時候,這些躍躍欲試的小家伙們?yōu)轳R良想出了很多好辦法:“可以用神筆畫一雙翅膀飛走吧!”“畫一個土行孫幫馬良挖地洞,他就可以從地洞里逃走了。”“畫一些天兵天將,或者孫悟空就可以打敗皇帝的軍隊了。”……學生們的想象能力如此豐富,我們當老師的就要抓住任何一個訓練契機,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語言文字訓練,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暢所欲言,充滿成就感。
《假如》是一篇韻味十足的詩歌,短小精悍,要學習這樣的詩歌必須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進行合理想像,編造情節(jié),把詩歌學“厚”來。為此,我特意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情境:清晨,小作者“我”看到了三樣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或物,它們分別是小樹、小鳥、西西,你們能想像一下它們正在遭受什么痛苦嗎?學生們紛紛暢所欲言:1、柔弱的小樹被猛烈的狂風刮得東倒西歪,也沒有水喝,快渴死了,它難受地說:“快救救我吧!”“我”會用馬良的神筆給小樹畫上太陽和云朵,這樣狂風就不會來了,云朵也會變成雨滴,小樹就不會渴了。2、剛生下來的小鳥正在遭受著饑餓的折磨,鳥媽媽去很遠的地方覓食了,大半天了都沒回來,小鳥們被餓得喳喳地哭泣,并且還很擔心鳥媽媽的安全,如果“我”用馬良的神筆給小鳥畫上谷粒,鳥媽媽就不用再到遙遠的地方覓食了,小鳥們也會吃得飽飽的。3、坐在教室里的西西,由于腿殘疾了,沒有辦法像同學們一樣在課間的時候到操場上跳繩、跑步、踢球、做游戲,她只能靜靜地呆在教室里,心里卻多么渴望能和小朋友們一起健步如飛地玩呀,無數(shù)次,她靜靜地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暗暗流淚,無數(shù)次,她望著天空中自由自在飛翔的小鳥發(fā)呆,她幻想著能有一雙好腿,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那該多好啊!“我”要用馬良的神筆為她實現(xiàn)這個愿望。通過情境的擴展,學生更能體會到詩歌的意境,能更好地深入文本,被文中的思想感情所打動。
學習要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就不能局限于已知的范圍,要學會遷移運用才能內(nèi)化為更強有力的工具,從而舉一反三,才能材思泉涌。在結課階段,我讓學生拿起馬良的神筆,畫出自己的愿望,凸顯他們的善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學生紛紛說出:“假如我有一只馬良的神筆,我會給山區(qū)的貧困孩子畫上學習用品,讓他們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讀書。”“我會給老師畫上一個機器人,讓他幫助老師批改作業(yè)。”“我會給奶奶畫上一瓶神奇的藥水,只要一噴就能年輕十歲。”“我會給大沙漠畫上烏云,讓那里痛快地下幾場大雨。”“我會畫一個時間隧道,這樣我們就可以去遠古探險啦!”……學生們的想象力是多么豐富啊,只要我們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平臺,學生是會給我們驚喜的。
上完這一課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想像充滿濃厚的興趣,“打蛇隨棍上”,為何不對此進行一次習作訓練的教學呢?以《假如我是……》為題,把自己想像成一種事物,運用優(yōu)美的語言,敘述自己的故事,體裁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散文。雖然學生不明白什么是散文,我也并沒有提出這個概念,而是出示了幾篇例文,讓學生仿寫。二年級的學生水平還沒有那么高,這種訓練也只是維持在寫話的范圍內(nèi),學生可以就寫幾句話,只要能寫出內(nèi)心的感受就行。有些學生寫道:如果我是一只鳥,我要飛遍世界各地,看看各地的美景。
如果我是一片云,我要變成一場雨,讓花兒一看我就笑。
如果我是太陽,我要給寒冷的地方送去溫暖的陽光。……
結束這一課的教學,我感受頗深,我們總是說,孩子們充滿好奇心,充滿想象力的思維被我們的教育一點點地磨損,最后消失殆盡,那是什么原因使孩子們喪失學習的熱情,又是什么原因使學生對這類想像文章的學習情有獨鐘,歸根到底是我們應該把創(chuàng)造留給孩子們,讓他們拿起學習的武器,自己去發(fā)現(xiàn),自己去探索,最終掌握文字的使用方法,讓文字隨著想像開出燦爛的花朵。
六年級語文快樂讀書吧教學反思篇三
《我為你驕傲》這篇課文記敘的是一件很生活化的小事,故事雖小,卻真實感人,貼近學生的生活。文中的孩子“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盡管當時沒敢承認,但愧疚的心理始終伴隨著“我”。內(nèi)心的懊悔,擔心“做賊心虛”似的心理及自我解脫的辦法描寫得細致而動人,而老奶奶回贈的那句包含著疼愛寬容和鼓勵的話更是出乎意料。
教學中,我以小男孩的心理變化為線索,讓學生感悟語言,體會情感。在出示課題后,我采取的是從問題入手的方法。引導學生先整體朗讀課文,利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先抓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理清小男孩的感情線索。這一環(huán)節(jié),既符合二年級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同時也有意識地培養(yǎng)了學生抓主要內(nèi)容的意識。然后再逐層深入研讀。抓住小男孩“開心——害怕、擔心——不自在——一陣輕松”的句子,再讓學生從句子中找出重點詞語進行理解和體會情感,并相機進行朗讀指導與訓練。
課堂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是引導者,引導學生按照理清的先后順序來自主交流,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說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通過學生發(fā)言,抓住學生所說的關鍵語句,引導學生多元理解。如在理解小男孩擔心的內(nèi)心世界時,我讓學生設身處地想:“此時你就是那位小男孩你會擔心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我會擔心老奶奶批評我”,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打我”,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以后討厭我”,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以后不讓我給她送報紙”,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去我家告訴爸爸媽媽”,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讓我陪錢”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真正做到了與文本對話交流。并啟發(fā)學生談“不自在是什么感覺”“你遇到過像課文中的小男孩這樣的事嗎?你是怎么做的?”,這樣也就把文中的人物情感轉移到學生自身上,表里結合,自然宣泄。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使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數(shù)星星的孩子》是新教材中的一篇傳統(tǒng)課文。是一篇融描寫人物、科學知識、思想品德教育為一體的優(yōu)秀教材。課文通過對小張衡與爺爺、奶奶一同觀察天上星星這一故事的記敘,突出表現(xiàn)了張衡從小就善于觀察和思考的好品質(zhì)。
這篇課文語言生動、簡潔、優(yōu)美,處處透著童趣,顯著童真,又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對孩子們充滿著無窮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學中應處理好科學知識介紹和學生語文能力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注意抓住思想內(nèi)容與語言文字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要讓孩子們真正地走進文本,體會星空的美,感受張衡勤于觀察,樂于思考的品質(zhì),需要教師引導下的深入地閱讀,讓孩子們自讀、自悟、自得。在讀中獲得愉悅地享受,在讀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1、鼓勵多種方法識字,充滿情趣,體現(xiàn)識字效率。
2、圖文結合,多元感悟,感受星空的美。
“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shù)珍珠灑在碧玉盤里。”我讓學生自讀自悟,在句子教學時進行了扎扎實實的訓練。我先讓學生讀讀,談談你感受了什么?讓學生理解“珍珠”是怎樣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樣?“碧玉盤”是怎樣的,在文中“碧玉盤”指什么?然后通過生動的描述,讓學生體會夜空的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們在朗讀中體驗,又將體驗融入朗讀中,將這句話讀美了,讀出感情了。接著我又請孩子們看圖自已感受星空的。美,融入孩子們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觀察、說話,“滿天的星星像”。有的學生說像眼睛,有的說像螢火蟲。最后再來美美地讀一讀課文。將文本內(nèi)化的同時,又引領學生們產(chǎn)生新的感受。讓學生對星空的美感受得更深刻,更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實際。
3、情境中體驗,讀讀悟悟,深化學生的'感受。
一個孩子坐在院子里,靠著奶奶,仰起頭,指著天空數(shù)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shù)到了幾百顆。在教學時,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體驗為主線”的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如教學張衡怎樣數(shù)星星這幾個動詞時,沒有“紙上談兵”講意思,而是讓學生自己讀一讀、自己做一做、自己數(shù)一數(shù),在情境中體驗。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既使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情境體驗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學生們表演讀,數(shù)完星星之后對張衡數(shù)星星體會得更深刻了,他們不僅從“一顆,兩顆,一直數(shù)到了幾百顆。”中體會到了張衡的認真,耐心,甚至于還體會到了他對星星的喜歡,他數(shù)星星時的困難,星星不停地在動,眼都看花了,手都酸了……接著問孩子們想對張衡說些什么?孩子們就有話可說了,因為他們有了這樣一種情感的體驗。這種感受也就深了。
4、自讀、自悟、自得,在角色體驗中感受張衡數(shù)星星的決心和對星空的認識。
在進行二、三兩小節(jié)的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讀,去體會奶奶對小張衡的疼愛,學著奶奶的語氣笑著勸勸張衡。從中他們體會到了張衡不是第一次數(shù)星星,體會到奶奶認為星星是數(shù)不清的。讀讀張衡的話問問學生感受到了什么?讓學生在一遍遍的自讀中去感悟張衡數(shù)星星的決心之大。讀懂他已經(jīng)知道了一些關于星空的知識,這與他不停地數(shù)星星,認真地數(shù)星星是分不開的。最后讓孩子們進行角色體驗,分別讀讀奶奶的話和張衡的話。
六年級語文快樂讀書吧教學反思篇四
通過對文本的眾多分析后,我采用了以誦讀帶動感悟的教學方式,立足于誦,在誦讀的過程中進行評點教學,突出“讀、誦、悟、品”四個字,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誦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和“品讀文章,感悟情感”兩大板塊。在前一個板塊中,先由教師范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明確讀音、節(jié)奏和停頓等常識。然后學生自由地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最后借助工具書,自主地疏通字詞,疑難點提出,師生互動,合作完成譯文的工作。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熟悉了文章,而且還積累了一些文言知識,提高了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在后一個板快中,首先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整理出自己對此文的一些感受,我給予提示,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一篇文章可從哪些方面入手,后進行生生、師生的交流對話。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安排,既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自主地從自己所選擇的角度去分析課文,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又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各抒己見、眾說紛紜的課堂氛圍。而后師生合作扣住教學內(nèi)容設計出一系列的思考組織學生方向明晰地去感悟文本。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由于前面大多學生已經(jīng)將文本分析的很好,于是對于這些思考題,他們都很快地能夠比較準確的把握。
由于本文中所采用的正面與側面相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是一大亮點,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所以在最后我還設計了個學以致用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模仿文中的這一寫法描寫一堂語文課。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同其它學科一樣,是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要方式,特別是初中文言文教學,教師更是擔心學生讀不懂,就采取“教讀——解詞 ——串講——翻譯”的方法教學,把饃嚼細再喂給學生,學生就像嬰兒似的,只是張嘴吞咽。這種把鮮美的食物嚼得無味的“滿堂灌”、“注入式教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因而初中學生普遍對文言文產(chǎn)生畏懼感,學起來沒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我根據(jù)“初語”新大綱“讓學生多讀,通讀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詞語文言句式的敏銳的感受”的要求,改過去教讀文言文課文為引導學生預習、閱讀課文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其具體做法是:
1、給予提示,明確要求。
2、閱讀思考,學會提問。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位學生,用贊賞的話語評價學生的發(fā)言。不是隨波逐流,這更能激活課堂氣氛。給予學生肯定性、鼓勵性評價,不要吝惜自己的贊美語,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應及時報以掌聲,或做出激勵性評價,或發(fā)給他一個“創(chuàng)新卡”,或授予他創(chuàng)新能手的稱號等,都能促使學生更加強烈的創(chuàng)新動機,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新潛能。
總之,教無定法,只要能夠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嘗試,力爭創(chuàng)造出高效實用的教學方式來。
六年級語文快樂讀書吧教學反思篇五
《繁星》描寫了巴金先生在三個不同時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達了作者熱愛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據(jù)班級學生的實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在上課前,我讓學生暢談每當凝望那充滿神奇色彩的星星時的心情怎樣?會產(chǎn)生了怎樣的遐想?并由此引至課文中作者看星星的感受,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思考都踴躍的暢談自己的感想,這樣的導入對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和創(chuàng)造思維,喚起情感體驗,都具有積極作用.
我讓學生帶著問題整體感知課文
思考:課文講了作者幾次觀察繁星?“我”在什么時間、在哪些地方看星天?(學生閱讀課文完后,老師引導提示:可以從時間地點上尋找答案,讓學生找出相應答案的句子。)
思考二:作者三次寫看星的情況和感受有什么不同?(指引學生從文中劃出相關的句子并提示。)
思考三:誰能概括這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而后利用表格理清課文結構,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此環(huán)節(jié)緊緊相扣,通過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首先找出優(yōu)美的句子,反復的朗讀,讀出感情并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然后揣摩語言,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并對揣摩的語言進行比較閱讀,最后找出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句子加以品味,體會這些語句的精妙之處,并說說其表達的作用。(明確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一、時間上沒有充分把握好,剛開始講得太細,花的時間多,后面由于時間的關系就趕著把課文講完。
二、內(nèi)容講的過多過細,太面面俱到了,造成學生不易消化,應每節(jié)課挑一到兩個知識點作為重點講解。
在以后的課堂中,我會不斷反思,爭取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