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們需要設計一份有效的二年級教案。請大家參考下方的幾篇教案模板,相信可以幫助您改進教學質量。
高中化學選修教案設計篇一
第1課時:烷烴第2課時:烯烴
第3課時:炔烴、脂肪烴的來源及其應用第4課時:習題講解
2、重點和難點突破
教學重點:1、烯烴、炔烴的結構特點和主要化學性質
2、乙炔的實驗室制法
教學難點:烯烴的順反異構
附導學案:2-1脂肪烴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1、了解烷烴、烯烴代表物的結構和性質等知識
2、了解乙炔和炔烴的結構、性質和制備等知識
3、了解烯烴的順反異構概念、存在條件和脂肪烴的來源
二、預習內容
(一)、烷烴和烯烴
1、分子里碳原子跟碳原子都以結合成,碳原子剩余的跟氫原子結合的烴叫烷烴。烷烴的通式為,烷烴的主要化學性質為(1)(2)
2、烷烴和烯烴
(1)烯烴是分子中含有的鏈烴的總稱,分子組成的通式為cnh2n,最簡式為。烯烴的主要化學性質為(1)(2)(3)
(3)順反異構的概念
(二)乙炔
1、乙炔的分子式,最簡式,結構簡式
4、乙炔與溴水發生加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5、炔烴典型的化學性質有(1)(2)(3)
(三)脂肪烴的來源
根據課本p35頁【學與問】,閱讀課本p34~35,完成下表:
石油工藝的比較:
工藝原理所得主要產品或目的
_______,(,
,)[來源:學科網zk]
減壓分餾利用在減壓時,_____降低,從而達到分離_______目的
裂解又稱______裂化,使短鏈烴進一步斷裂生成_________
催化重整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和制取芳香烴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了解烷烴、烯烴、炔烴物理性質的變化與分子中碳原子數目的關系
2、能以典型代表物為例,理解烷烴、烯烴、炔烴的化學性質
3、了解烷烴、烯烴、炔烴的特征結構、烯烴的順反異構和乙炔的實驗室制法
4、讓學生在復習、質疑、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增長技能,
學習重難點:
1、物理性質的規律性變化、烷烴的取代反應
2、烯烴的加成反應、加聚反應、烯烴的順反異構現象
3、實驗室制乙炔的反應原理及反應特點
二、學習過程
探究一:烷烴、烯烴的熔、沸點
閱讀p28思考和交流
思考;烷烴的沸點與其分子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數之間的關系
(a)隨著分子里含碳原子數的增加,熔點、沸點逐漸,相對密度逐漸;
(c)烷烴的相對密度水的密度。
(d)分子式相同的烴,支鏈越多,熔沸點越
練習:比較正戊烷、異戊烷、新戊烷沸點高低探究二:烷烴和烯烴化學性質
1、烷烴的化學性質特征反應
(1)甲烷與純鹵素單質(cl2)發生取代反應,條件:
(2)反應式
2.烯烴的化學性質
(1)燃燒
高中化學選修教案設計篇二
1.使學生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2.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熱穩定性實驗,使學生了解鑒別它們的方法。
3.使學生認識對比的學習方法。
4.使學生學會歸納,總結。
5.通過了解侯德榜制堿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2o2的性質。
2.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教學難點:
過氧化鈉和水、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用具
投影儀、小試管、大試管、小燒杯、脫脂棉、膠頭滴管、酒精燈、火柴、氣球、小燒杯、鐵架臺、鑷子,na2o2、na2co3、nahco3固體,nahco3、bacl2溶液,稀鹽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試劑。
課時安排:
共1課時
第一課時:
鈉的氧化物:氧化鈉與過氧化鈉
教學過程
[設問]有人打電話119,意味著有什么事情發生?
[學生]有火情發生。
[設問]這時,我們首先想到用什么滅火呢?
[學生]水、滅火器等。
[演示實驗2—6]蘸有na2o2的脫脂棉與水的反應。
[補充實驗]在一個盛有少量碳酸鈉固體的小燒杯中加入鹽酸,并用鑷子夾取蘸有過氧化鈉粉末的脫脂棉伸入燒杯,脫脂棉劇烈燃燒。
[補充實驗]也可以用此法:用脫脂棉包一定量的過氧化鈉,請學生用玻璃管吹氣,過一段時間,棉花就會劇烈燃燒,所以也叫“吹氣生火”
[設問]發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過氧化鈉]
[教師]原來,是這種叫做過氧化鈉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課]由于鈉的性質活潑,其化合物的種類繁多,用途也廣。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鈉的化合物。
[板書]第二節鈉的化合物
[板書]一、過氧化鈉
[演示實驗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試管中,檢驗生成的氣體,并在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
[講解]由剛才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和溶液變紅可推知,na2o2與水反應后生成了相應的堿naoh和o2,請大家寫出該反應的反應方程式,并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學生活動]
[教師板書]2na2o2+2h2o====4naoh+o2↑
[板書]2na2o2+2co2====2na2co3+o2↑
[補充實驗]在盛有少量酚酞試液的試管中逐漸加入na2o2粉末,振蕩。
[學生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溶液先變紅,后褪色。
[講解]上述實驗說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實際應用中,我們常用其來漂白織物、麥稈、羽毛等。
[投影思考題]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來做供氧劑,說明理由。
2o2應怎樣保存?
設問:na2o2與鹽酸反應產物呢?學生完成
[學生活動]2na2o2+4hcl====4nacl+o2↑+2h2o
[過渡]同樣是由鈉元素與氧元素組成的化合物——na2o,卻有著與na2o2不同的性質。
高中化學選修教案設計篇三
大家好,我要講的這節課是《__________》。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對本節課作如下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簡要說明本說課的內容來自哪一學科、哪一冊書、哪一章節)
(二)、本說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
按照《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為貫徹實施《________教學法》,結合校學生實際學情確立如下三維目標:(或者這樣銜接:根據教學大綱和本節教材的特點,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或者這樣銜接: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2、難點:本節課的難點
3、確立依據
二、說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我覺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或這樣銜接: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節課我通過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取啟發-掌握式教學方法并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二)、教學手段
(三)、教學媒體的運用
(根據教學內容和采取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做到授之于漁)
三、說學法
(一)、學習方法
(二)、能力培養
四、說教學程序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結合化學新教材的編寫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如下嘗試:
(或者這樣銜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教學中應以讓學生掌握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和常見反應為主,不宜把問題向縱深引申。我對本節課的安排如下:)
科學地接受知識。本節課教學設計、意圖如下:)
(一)、新課導入
(二)、新知識的學習
(三)、檢測訓練
(四)、總結鞏固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時要體現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說課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不能搞一刀切。應因材、因時、因地、因人(學生、教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說課方式和方法,提高說課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高中化學選修教案設計篇四
大家好,我要講的這節課是《__________》。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對本節課作如下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簡要說明本說課的內容來自哪一學科、哪一冊書、哪一章節)
(二)、本說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
按照《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為貫徹實施《________教學法》,結合校學生實際學情確立如下三維目標:(或者這樣銜接:根據教學大綱和本節教材的特點,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或者這樣銜接: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2、難點:本節課的難點
3、確立依據
二、說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我覺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或這樣銜接: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節課我通過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取啟發-掌握式教學方法并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二)、教學手段
(三)、教學媒體的運用
(根據教學內容和采取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做到授之于漁)
三、說學法
(一)、學習方法
(二)、能力培養
四、說教學程序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結合化學新教材的編寫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如下嘗試:
(或者這樣銜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教學中應以讓學生掌握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和常見反應為主,不宜把問題向縱深引申。我對本節課的安排如下:)
科學地接受知識。本節課教學設計、意圖如下:)
(一)、新課導入
(二)、新知識的學習
(三)、檢測訓練
(四)、總結鞏固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時要體現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說課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不能搞一刀切。應因材、因時、因地、因人(學生、教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說課方式和方法,提高說課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高中化學選修教案設計篇五
1.通過原子結構模型演變的學習,了解原子結構模型演變的歷史,了解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的艱難過程。認識實驗、假說、模型等科學方法對化學研究的作用。體驗科學實驗、科學思維對創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鈉、鎂、氯等常見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情況,知道它們在化學反應過程中通過得失電子使最外層達到8電子穩定結構的事實。通過氧化鎂的形成了解鎂與氧氣反應的本質。了解化合價與最外層電子的關系。
3.知道化學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了解化學學科發展的趨勢。
二、重點、難點
重點: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演變
鎂和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的本質
難點:鎂和氧氣發生化學的本質
三、設計思路
高中化學選修教案設計篇六
[復習]葡萄糖與果糖、蔗糖與麥芽糖的知識,引入新課。
[板書]三、淀粉與纖維素
結構:[c6h7o2(oh)3]n
[提問]我們日常攝入的食物中哪些含有較豐富的淀粉?
[回答]米飯、饅頭、紅薯等。
[設問]米飯沒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為什么?
[講述]淀粉是一種多糖,屬天然高分子化合物,雖然屬糖類,但它本身沒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麥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板書]淀粉在體內的水解過程:
(c6h10o5)n(c6h10o5)mc12h22o11c6h12o6
淀粉糊精麥芽糖葡萄糖
[補充實驗]碘遇淀粉變藍實驗。
[置疑]如何用實驗的方法判斷淀粉是否已水解及水解程度?
[方案設計]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方案評價]對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討論評價。
溶液是否變藍
碘水
[參考方案]
硫酸?
是否有銀鏡
銀氨溶液
溶液呈堿性
naoh溶液
淀粉液水解液
水浴加熱
[小組實驗]選擇方案后進行小組實驗,進行實驗探究。
[展示]含纖維素的植物的畫面。
[講述]纖維素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構成植物細胞的基礎物質。一切植物中都含有纖維素,但不同的植物所含纖維素的多少不同。纖維素是白色、沒有氣味和味道的纖維狀結構的物質,是一種多糖。水解的最終產物是葡萄糖。
[板書](c6h10o5)n+nh2onc6h12o6
[展示]牛、羊或馬等草食動物吃草的畫面。
[提問]草中的主要化學成份是什么?為什么牛、羊、馬等動物能以草為生?
[閱讀]學生閱讀教材p84
[講述]草等植物中含有纖維素,牛、羊、馬等草食性動物能分泌出使纖維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使纖維素最終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體內氧化為這些動物提供的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
[閱讀]學生閱讀教材p84,總結纖維素的用途。
[小結]學生自己列表歸納比較葡萄糖與果糖、蔗糖與麥芽糖、淀粉與纖維素的結構式、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異同。
[課外作業]查閱資料,介紹糖與人體健康,以網頁形式展示成果。
高中化學選修教案設計篇七
1、在情境設計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苯酚軟膏說明書中提煉出苯酚可能的化學性質,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降低了基本原理知識學習的枯燥性;寫苯酚與溴的反應方程式時,在給出產物2,4,6-三溴苯酚的情況下,讓學生判斷這個反應是取代反應還是加成反應,并且判斷其它產物等。
2、讓學生學會學習
在物理性質探究過程中,首先苯酚在室溫下水中溶解度小,那么加熱時會怎樣呢?室溫下在有機溶劑中又會怎樣呢?在氫氧化鈉溶液中還是混濁的么?這些承上啟下的過渡問題,引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在化學性質教學中,既然苯環對羥基的影響使苯酚顯弱酸性而不同于乙醇的性質,那么羥基會不會對苯基有影響使苯酚的性質不同于苯呢?這樣引出苯酚的取代反應。
3、學生體會到科研的一般方法和養成嚴謹的科研態度
(二)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實際情況,沒有讓學生完全放開探究,而是我設定了一些模塊和框架,同時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多種多樣,受實驗室條件的限制,無法一一滿足學生,使學生的探究受到限制。本來最佳的方式就是提供藥品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本人認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科學素質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是其中的一個切入口,是一種嘗試,要真正落實還必須結合傳統教學中好的方面,相輔相成地進行教學。
3、由于上課時間室內溫度較高,關于苯酚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實驗沒有作成功,只好作為學生課后實驗進行嘗試,本人個人認為事情都有兩面性,本次小魔術的失敗對于同學認識到化學實驗需要嚴謹的態度、認真細致的操作提供一個很好的“反面”范例,對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化學科研態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高中化學選修教案設計篇八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內容從知識結構上看,可分為四部分,即苯酚的結構特點、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它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用途。從教材整體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學化學里面,教材只重點介紹兩種物質—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簡單的芳香烴;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烴衍生物,又是酚類物質的代表。可見,《苯酚》在高中有機化學里面也處于較重要的地位。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內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學生在學習乙醇的過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團對有機物主要性質的決定性作用,對乙醇中官能團羥基的性質也已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這一基礎上緊接著安排苯酚知識的學習有其獨特的作用,既能聯系前面已學過的知識,又能為后面烴的衍生物的學習提供方法,作好鋪墊。而苯酚的結構與乙醇結構中都含羥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質有相似之處,但事實上苯酚與乙醇性質又存在不同。苯酚安排在此節既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又有對比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對比學習,使學生對酚羥基和醇羥基的性質將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理解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境有一定的相互影響,從而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更深層次地掌握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認知特征并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認識酚類物質,能夠識別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c、理解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比較、歸納等方法,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b、通過對結構決定性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教育;
c、培養學生關注化學與環境、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生活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苯酚的結構特點和化學性質。
難點:官能團-oh和苯環的相互影響
二、說教法與學法
1.學情分析
本節課前,學生已學完了烴、鹵代烴和烴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內容,對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特別是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系有一定的認識,能掌握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及操作能力。
苯酚結構與乙醇結構的相同點(都有羥基)為學生對苯酚性質的探究提供了基礎;苯酚結構中與乙醇的不同點(羥基與苯環相連)又為學生進一步探究提供了空間。因此,我將本節的內容設計成探究式教學模式,主要采用創設情景—探究實驗—理論推導—反思應用等教學方法,并充分利用實物感知、演示實驗和現代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給學生提供更多“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的機會,體現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
2.教法選擇
創設情景、實驗探究、理論探究
3.教學輔助手段
利用實物感知、教學模具和多媒體動畫演示
4.學法指導
和教法相呼應,引導學生采用觀察、對比、遷移、分析、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三、說教學過程
【情景一】新課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學來引入新課,先展示一段新聞:塑料奶瓶含有雙酚a奶瓶會誘發兒童性早熟,引出雙酚a的結構式(2,2-二(4-羥基苯基)丙烷,)進一步構建酚類物質的定義。由此引入本節所要學習的內容。接著借助對比醇的定義判斷是醇還是酚,讓學生學會區分醇和酚,加深理解。
【情景二】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質
展示苯酚軟膏以及苯酚軟膏的說明書,讓學生閱讀苯酚軟膏說明書。提問:從化學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質?再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引導學生初識苯酚,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指導學生動手做探究實驗一,根據苯酚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情況,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很容易主動地獲取苯酚物理性質的知識,傳統的教學一般是把物質的物理性質直接傳遞給學生,顯然,這些知識通過學生主動建構比教師將知識簡單地傳遞更易接受和掌握。
【探究實驗一】物理性質(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膚上如何處理?)
學生實驗:
(1)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色、態,并小心的聞它的氣味。
(2)溶解性實驗(溶劑分別為冷水、熱水和乙醇)
重點歸納出苯酚的色、態、味和溶解性。
【情景三】探究苯酚的化學性質
回顧情景二,提出問題1:在苯酚藥膏說明書中提到了“放置時間過長色澤變紅”,色澤變紅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們通過分析色澤變紅可能是苯酚與空氣中某些成分反應了,首先,我引導學生們分析空氣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與苯酚發生反應的物質是水和氧氣,設問:苯酚是與水反應而色澤變紅嗎?根據剛才的探究實驗一,學生很容易判斷出苯酚變紅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既然不是與水反應造成,那就是與氧氣反應造成的,說明了苯酚很容易被氧氣氧化。
【探究實驗二】苯酚的酸性
(1)驗證苯酚是否具有酸性?
提供試劑:石蕊試液、ph試紙、苯酚飽和溶液(約為1mol/l)。
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到苯酚溶液的ph大約在5-6,且渾濁的苯酚溶液滴加naoh溶液后變澄清,說明苯酚顯酸性。但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并不顯紅色,學生產生了疑問,苯酚既然是酸,為何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呢?引導學生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因此,苯酚又名石炭酸,那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教師演示實驗:向苯酚濁液滴加naoh溶液至澄清,再向溶液滴加hcl至溶液出現渾濁,說明苯酚的酸性比鹽酸的弱。接著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向co2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溶液會變紅,說明苯酚的酸性弱于h2co3。哪些酸可將苯酚鈉轉化為苯酚?這樣自然地過渡到co2與苯酚鈉的反應,此時苯酚鈉與co2的反應產物是na2co3還是nahco3?引導學生設計實驗確定苯酚鈉與co2的反應產物是苯酚和nahco3。
思考與交流:乙醇和苯酚都含有-oh,乙醇不顯酸性而苯酚顯酸性,這說明了什么?
分析:通過相同濃度的乙醇和苯酚的ph和結構簡式對比分析,對比苯酚和甲苯的.性質,得出結論苯環對有-oh活化作用,使苯酚具有弱酸性。
【探究實驗三】苯酚的取代反應
聯系前面已學的知識:苯與液溴的反應,推測:將濃溴水加入苯酚中會發生什么反應呢?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實驗三,根據已有知識學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應,那么,是幾元取代呢?引導學生回憶甲苯與濃硝酸反應的產物,類比類推苯酚與溴水反應的產物是三元取代。接著,我請學生回憶苯和液溴發生取代反應的條件和產物現象,并與該反應對比,哪個取代反應更容易?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苯酚更易取代,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這個事實,我從苯和苯酚的結構上對比說明,由于-oh對苯環的影響,使得苯酚中苯環上-oh鄰、對位碳原子上的氫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環的性質與苯的性質有了差異,加深對官能團對所處的化學環境有影響的理解。
【探究實驗四】探究苯酚的顯色反應
請學生演示fecl3與苯酚的顯色反應,此反應操作簡便,現象明顯,也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檢驗,這也是區別于醇的另一種性質。
性質小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用途
【情景四】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用于制造酚醛樹脂、染料、醫藥、農藥等,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條件。但其對人類的環境也帶來一定的危害,如有毒“香味”的玩具、以及輪船的苯酚泄漏事件,引導學生更加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情景五】學以致用,整合提升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帶著剛才的思考、討論的結果再次梳理思路,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最后通過酚類廢水處理的流程來運用本節課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