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種表達思想的藝術形式,它可以展現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深度。在這些優秀作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用恰當的句式和詞匯,構建出了精彩的表達和形象。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一
我喜歡傳統文化,比如春節﹑元宵節﹑國慶節……我都喜歡,但我最喜歡的要數中秋節了!
每年八月十五日就是中秋節,一到這個節日遠方的親人就都回來了,在家里的人早早就做準備,這個節日吃的.都是圓的,月餅圓圓的,像天上的月亮,代表家人團團圓圓。
月餅的口味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白糖的、豆沙的、果脯的、五仁的……每種都是甜甜蜜蜜,每家買時都要買好幾種,不僅僅是為了品嘗,主要是為了慶祝團圓、慶豐收、也為了家人都興旺。
這個節日年齡大的人還在月圓時,在桌子上擺上各種月餅、水果和酒來供奉月亮期望親人平安。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二
今天,我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班隊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今天的主持人是徐雨馨和朱怡佳。
中國傳統文化可有意思啦!剪紙藝術就像是一顆燦爛的明珠。我先介紹許洲晨的剪紙藝術吧!有栩栩如生的房子;有幾個人在一起吃飯,吃得可香了;還有的是枕著磚頭睡覺,我們枕枕頭睡,他們枕磚頭睡,不怕硬,真有意思。
最有趣的是拉面鋪,拉面鋪的招牌很大,非常引人注目,她們拉的拉面,一根有一米多長,有一個硬幣那么厚,足夠一個人吃一頓了。許洲晨的剪紙藝術真讓我大開眼界。
任言暉她們表演寓言兩則,也很不錯。我喜歡那則“‘聰明’的小毛驢”,小毛驢聰明反被聰明誤。
還有的同學表演了書法、小品、郵票介紹等,真是豐富多彩。
今天的班會課讓我懂得了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有許許多多,我們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我愛我們的祖國。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三
風箏在我國由來已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我異常喜歡它。
有一天,媽媽帶著我到鳳凰廣場上放風箏,我高興地說:“好啊!”到了鳳凰廣場,天上已經有許多風箏了,有灰太狼的、喜羊羊的,還有孫悟空的。
我也迫不及待地打開我的口袋,一只“燕子”探出頭來,好像在對我說:我要在天空中飛翔,我要飛!我要飛!
我把我的風箏扔向天空中,然后拼命地跑了起來,風箏越飛越高,幾乎把所有的風箏都落在背后,我十分高興,想與別人一齊分享。
可是,風箏突然降落,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我的心境十分失落,垂頭喪氣地坐在地上。這時,媽媽走過來,微笑著對我說:“沒關系,放風箏的時候要找風向最大的一面……”
我立刻站起來,又重新放了起來。最終,我的風箏最終在天空中翱翔了。
在傳承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同時,放風箏讓我嘗試過了失敗,更讓我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四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多了,有文學、藝術、舞蹈、美術、體育等等……今天,我來講講我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生活中有許多傳統文化,比如:端午節、賽龍舟、中秋節賞月、元宵節吃餃子、春節放鞭炮。
就拿“春節放鞭炮”來說吧!過年為什么要放鞭炮呢?原來傳說從前,有個叫“年”的怪獸,每年大年三十就會到村子里去危害人類。村里的人大驚失色,嚇得魂飛魄散,卻毫無還手之力,只好能躲一天是一天。因為“年”一次能吃掉整個村子的人,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有一年,這個叫“年”的怪獸又來了。天漸漸黑了,一位大膽的老人點起火堆,頓時熊熊大火燃燒了起來。就當火快滅時,一個小孩子找了根竹節扔進火堆,那時“年”正要吃人,被這突然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響,嚇得狼狽地落荒而逃。
雖然從此“年”不來了,但人們仍舊擔心它還會再來騷擾。就這樣,“過年放鞭炮”的習俗就形成了。
過年時,大家除了放鞭炮,還要吃水餃。老師說:“餃子”就是“交子”,意思是說舊年向新的一年交替。而古人在餃子里放一枚銅板,誰第一個吃到裝有銅板的餃子,就意寓著今年會很幸運。現在的人們,覺得這樣不衛生,改用裝一顆蜜糖。
春節還要倒貼“福”字,因為象征著幸福到了。
我知道中國的剪紙起源于漢朝,至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精熟,然而真正繁盛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紙多在鄉間,以剪刀鉸出為主,趣味渾樸天然,都是出自農家婦女之手,剪紙藝人為了省工,一刀多張便改為刻刀雕刻為主,風格轉向精巧,藝人也就不止于婦女了,然而,時代更迭生活改變和審美轉化,傳統民間藝術漸漸不能適應現實需要,所以,現代新興剪紙藝術孕育而生。
剪紙是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藝術,它用手工刻制,再點染以明快鮮麗色彩而成,勞動人民把它作為年節的裝飾,貼在紙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傳統的窗花所表現的內容,主要有戲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蟲魚獸,以及一些吉祥諧音的物象,洋溢著歡快,健康和熱愛生活的情感深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剪紙是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藝術,它用手工刻制,再點染以明快鮮麗色彩而成,勞動人民把它作為年節的裝飾,貼在紙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傳統的窗花所表現的內容,主要有戲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蟲魚獸,以及一些吉祥諧音的物象,洋溢著歡快,健康和熱愛生活的情感深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中秋節,相信你都知道,我們這還有一個習俗——博餅。你那沒有吧?來聽聽吧!
快去博餅吧!記住:要有六個骰子,一個四是一秀,兩個四是二舉,四個一樣的(除了四個四)是四進,三個四是三紅,六個數都有的是對堂,狀元就是四個四,五個一樣的是五子,六個四是滿堂紅!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多了,有文學、藝術、舞蹈、美術、體育等等……今天,我來講講我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民間藝術自古以來就有載歌載舞的傳統,如漢族北方的快歌,南方的花燈等民間舞蹈。手上拿著手絹、扇子、花綢、頭上戴的帽子、面具、腰里綁的腰鼓、腰鈴、腳踏的高蹺。還有中國的民族舞蹈一般都以一個故事為依據,舞蹈刻畫的人物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許多許多。我們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我愛我們的祖國。
我們應該像保護國寶大熊貓一樣,動員一切力量,動用一切手段,把中華優秀文化的香火接觸下去。
中華民族有很多很多的'傳統文化,如:剪紙藝術、陶瓷藝術,傳統節日和國畫等。
就說傳統節日吧。我們以中秋節為例。每當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農村的老人就特別高興,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馬上可以和外出打工的孩子們團圓了,因此中秋節又叫團圓節。既然是過中秋節,當然缺不了看月亮和吃月餅的活動了。月亮比平時的更圓,更明亮,所以中秋節又稱月夕,八月節。
中秋優良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把它繼承下去,并且把它發揚光大。
在我們中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過春節。從進入臘月,市場上到處都有很多很多的年貨,為節日增加了喜慶的氣氛。
進入年貨市場,占了很大部分的是春聯,春聯有各種各樣的,有的上面寫著大大的“福”字和“招財進寶”;有的寫著“歲歲皆如意,年年盡平安”、“江山萬里如畫,神州四時皆春”等等一些歡樂祥和的話語!每家都會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春聯買回去,等待大年三十那天貼上去!
走過賣春聯的,就進入了賣煙花爆竹的地方,那里有“花中花”“坦克車”這些全部是孩子們玩的。還有一些大人放的,有“孔雀開屏”“大禮花彈”“絢麗多彩”“吉祥富貴”等等。鞭炮的數量也很多,有1000的有2000的還有10000的,這些全都是引人注目的年貨,家家必備。
我愛春節,我愛春聯,我還愛鞭炮!!!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五
中國皮影藝術是中華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娛樂形式。千余年耒,她為中華大地生生不息的兒女增添了無數年節與豐收的喜悅,寄托了對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對未來無窮的向往。它是歷代廣大民眾的精神食糧。
過去在農村、廠礦、部隊、機關、學校都常有業余皮影戲社團組織,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
我國先民所發明的皮影戲,是利用幕影原理,將表演的影子與音樂伴湊和說唱配音聯合運用最早的一種視影藝術。國際電影史理論界公認,皮影戲藝術是后來發明電影的先導。
在當代的電影藝術中,皮影技術還為動畫制作提供了一種新的便捷工藝手段,為美術片創出了新品種。從1958年第一部皮影美術片《豬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來部吸取皮影表現技法的美術片問世。
皮影戲自古也是隨軍的一種娛樂工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內皮影藝人也曾奔赴前線陣地進行慰問演出。在抗日戰爭和土改時期,不少皮影藝人配合時局編演新戲,成為宣傳革命的輕騎。
中國皮影藝術之中,還蘊涵著許多歷史信息。學者們可從中研究中國歷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問題。
在今天,雖然人們已經遠離了皮影,但是只要我們找到皮影藝術的精髓,她仍然會回到我們的身邊。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六
咱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傳統文化——剪紙啦!
剪紙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禮花、鞋花、門筏、灣州布影、斗香花、剪紙團花、剪紙旗幡、剪紙漢字、剪紙圖畫等等。我次就只介紹介紹剪紙圖畫、剪紙漢字和剪紙旗幡。
剪紙漢字也是先拿出一張紙,然后在上面剪出一些漢字,還可以剪藝術字呢!我也曾經剪過,非常的漂亮,不信,你自己試試!你看了準會說很好看,因為這是以前傳下來的嗎!
剪紙旗幡我也做過,(是照自己的方式做的)我先拿來一條1分米的棍子,再拿來一張紙,吧之間成一個三角形的形狀,(自己看一下該剪多大)最后再把紙粘上去。就做成了,你試試吧!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七
今天,我們在品德與社會課上講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有農業文化,有宮廷文化,諸子百家、琴棋書畫、中國傳統節日······我們漢民族的傳統節日有50多個,像春節、元宵節、花神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除夕節、臘八節······今天,我就來講講除夕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長得非常兇猛,經常出來傷害人類。人們都非常害怕,紛紛逃往深山躲避“夕”得傷害。
這年除夕,“夕”出來害人。桃花村的村民收拾行李,準備逃亡。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這個孩子濃眉大眼,漂亮可人。小孩來到村東頭,問一位老婆婆為何驚慌,老婆婆告訴“夕”的故事,并勸他也上山躲避,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年,讓我在你家待一個晚上,我一定把夕趕走。”老婆婆不信,又勸他上山躲避。年笑而不語。老婆婆沒辦法,只好一個人走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聲音。夕不敢再往前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聲。這時,門開了,年身披紅袍,哈哈大笑。夕狼狽地逃跑了。
第二天,避難的村民回來見村內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情述說了年的承諾。大家一起涌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內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的紅燭還發著余光。鄉親們欣喜若狂,慶賀吉祥的來臨,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的方法。為此大家紛紛趕去拜會年,這就是現在的拜年,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就叫除夕。
我準備的不錯吧。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八
咦,大家為什么那么喜歡踢毽子呢?踢毽子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帶著這些疑問,我上網去查閱了有關資料,也向爸爸媽媽請教,心中的疑問才解開了。
我從網上了解到,踢毽子起源于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一項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深受小孩子的喜愛,婦女也十分喜歡。有位詞人曾贊美女子踢毽子比踢足球還巧妙,比下棋還有趣味。
古代的毽子制作非常簡便,用一小塊布,包上一枚銅錢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開口的鵝毛管子,用針線縫牢,成為底座,再在未剪開的鵝毛管子上端里,插上七八根雞毛就做成了。現在商店里或地攤上也有現成的毽子賣,不過,其底座往往是橡皮的,彈性大,踢重了穩定性比較差。而我們爸爸媽媽小時候踢的毽子是用紙做的,把廢紙片剪成細細的長條條,在中間一扎,一個球形狀的紙毽子就做好了。聽媽媽說,踢起來可穩了。有趣的是,我們現在踢好后,地上留下了一地雞毛,爸爸媽媽小時候呢,地上留下的是長長的白條條。秋風一吹,它們都會飄飄悠悠。
踢毽子還是我們學校的一個特色體育項目呢,我們學校的每一個小朋友都要達標過關。我從進入茅小的第一天起就開始練習踢毽子了。剛開始,我踢一腳,毽子就飛得老遠,再也接不住第二腳了。我不放棄,只要有空就練。別人踢的時候,我暗中觀察他們的腳法。過了一個多月,我終于能連續踢十幾個了。我們班的一個女生那時已經能連續踢一百多個了。在一次踢毽子比賽中,一位五年級的大哥哥連續踢了一千多個,打破了我校的吉尼斯記錄呢!我非常羨慕。媽媽說:“只要多練習,熟能生巧,你也行的!”
踢毽子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培養毅力,還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樂趣。我想,這項活動一定能流傳很久很久。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九
做法:
1.紫薯2個蒸熟研成泥。并加入面粉,牛奶,發酵粉。
2.發酵至2倍大小即可。南瓜蒸熟研成泥。
3.加入面粉,牛奶,發酵粉。發酵至2-3倍大小即可。
4.用發酵后南瓜面包上紫薯泥即可。其他的自己參照圖樣做就是了。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十
餃子是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用面粉做成又薄有軟的餃子皮,包上鮮肉、蔬菜等餡子,燒開水下鍋煮至浮在水面就可以享受鮮美的餃子了。聽說餃子是我國著名的醫師張仲景首先發明的,原名嬌耳。張仲景辭官回鄉正值冬至,天氣嚴寒,他在回家的路上看見老百姓饑寒交迫,兩只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
張仲景冥思苦想,便在地上支起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驅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后連湯帶食給窮人吃。老百姓從冬至一直吃到除夕,終于抵御了傷寒,漸漸康復。每到逢年過節,北方人喜歡吃餃子,因為餃子代表團圓、吉祥、如意。我也喜歡吃餃子,媽媽常常包肉餃子。買來五花肉剁成肉餡,加上一些香菜和佐料,第一步就做完了。
接下來就是和面,面團要多次揉搓,這樣面就變得柔和了。媽媽拿著又長又粗的面杖搟成薄薄的圓皮。我迫不及待跑過去,拿一張餃子皮托在手上,把肉餡裝進皮里,對折捏緊邊兒,正要給媽媽炫耀呢,卻一下子掉到地上,心里很失望。我下定決心:下次一定要小心地包。我和媽媽包了很多,一排排餃子像一個個元寶吃飽了肚子朝我笑呢。
餃子爭先恐后地跳到鍋里,上下翻滾,快樂地洗澡呢。過了一會兒,一盆香噴噴的餃子盛上來了,我狼吞虎咽啊!我親手做的餃子真香!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十一
窗外,雪花如一朵一朵梅花開在樹枝上;如一只一只玉蝴蝶飛到人家的屋檐上;最后落在大地上。冬天,已經悄悄來臨。年味,已經悄悄降臨。晨曦,花炮已發出“嗤嗤”聲響。隨著一聲巨響;炸出一對大紅燈籠掛在屋檐上;炸來幾個鎏金大字貼在門楣上;炸成一個福娃笑著從門里走出來······村外的小路上全是穿著新衣服提著花饃走親戚的行人。村里村外的空氣里彌漫著令人陶醉的麥香。
花饃,俗稱面花、禮饃,是陜西關中地區婦女用面制作的手工工藝品。相傳,它起源于遠古農耕時期。凡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喜得貴子、老人賀壽、家家戶戶都要用最好的面粉制作最漂亮的花饃寄托最美好的祝福。
記憶中,臘月一到鄉下人便忙著準備蒸花饃。母親忙著準備蒸花饃用的剪刀、梳子、竹簽、毛筆、食用色素、紅棗、黑豆、綠豆······從早到晚,父親忙著準備蒸花饃用的柴火。在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父親拉著麥子去村西頭磨面。父親在磨面時反復說:“這是過年蒸花饃用的面,一定要磨白一點!要不,可就要丟人現眼啦!”。
記憶中,每年臘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戶戶的上空漂浮著裊裊炊煙。整個村莊都被一種奇異的香氣包裹著。家家戶戶已經開始蒸花饃。母親在蒸花饃的前幾天就把干酵母泡上,等干酵母泡好以后就開始和面。和好的面放進一個深口的大瓷盆里。北方的臘月天天氣特別冷,母親為了讓面團發得快一些,好一些,常常將瓷盆放在煤爐旁。瓷盆上先蒙上一層白布,再蓋上厚厚的棉被。深夜,我常常看見母親弓著腰換煤球。第二天一大早,我看見父親坐在大鍋前生火。我坐在火爐旁邊看母親蒸花饃。母親把昨天晚上放在火爐旁邊的瓷盆端下,把發好的面團倒在案板上。母親根據以往的經驗在面團里加上適量的堿面,然后揉來揉去,直至堿面均勻面團光滑。母親開始做每年走親戚朋友必須拿的花卷和油角角。母親先用菜刀把面團切成一小段一小段,再搓成一長條一長條,再搟成薄餅,然后撒上一點蔥絲、辣片、花椒面、油、鹽之類的調料,最后用手輕輕一擰,一朵牡丹花便出現在眼前。不大一會兒,案板上已是春天,已是鮮花盛開的世界。母親指著案板上的花卷反問我:“你知道我為什么做花卷嗎?”我搖搖頭說:“不知道。”母親接著說:“這叫牡丹花開富貴家。”母親接著做油角角。母親從揉好的面團里取下兩個拳頭一般大的面團,再揉成球形,再壓扁搟平,然后在面片中央放上油、蔥絲、鹽之類的混合物,最后兩手一合彎彎的油角角做成了。母親說:“你看我做的像不像小牛的兩只犄角?”我說:“像極了!”母親笑著說:“你知道我為什么做油角角嗎?”我半晌回答不出來。母親說:“中國人多么像一頭勤勞的老黃牛!正月天,走親訪友帶上它,祝愿親朋好友的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家里會富的流油!”母親做的最拿手的是雙魚花饃。她從揉好的面團里取下兩塊碗一般大的面團,再揉成長條形,再把面團捏成魚形,再在前面用剪刀一剪,魚嘴出現了;再在后面一剪,魚尾出現了;再用兩顆紅棗一壓,魚兒在小溪里快速游動起來。母親指著一對魚花饃說:“這叫連年有余。”母親最喜歡做的是二龍戲珠花饃和十二生肖花饃。母親先在案板上撒下一層厚厚的黃色玉米面,再從揉好的面團上取下一個茶壺一般大的面團,再揉來揉去,直到面團成了均勻的`黃色。母親用菜刀剁成大小不同的三小段。母親先把其中兩段揉成長圓形;再捏成龍的樣子;再用剪刀一剪,龍張開大嘴好像要騰飛;再用一小段做龍的犄角和龍爪,再在碗里沾一點水,輕輕一粘;再用黑豆當做龍的眼睛,輕輕一按;最后在二龍中間放一顆紅棗;二龍真的像是在云霧中嬉戲一顆紅紅的珍珠。母親接著做十二生肖花饃。不大一會兒工夫,案板上全是面做的雞、牛、羊、馬、狗······母親指著案板上的二龍戲珠花饃和十二生肖花饃說:“這些花饃是祭祀祖先用的貢品。你們永遠不要忘記我們是龍的傳人!你們要努力做一條騰飛的龍,而不要做一條小蟲!”
蒸花饃有一道工序很重要燒鍋。一般來說,先要用大火焼,待鍋四周圍氣冒園后,然后用小火焼,大約焼四十幾分鐘,花饃就蒸好了。這樣蒸出來的花饃又大又白,又松又軟,又好吃又好看。在揭開鍋蓋之前,父親要用小碳銑盛著紅紅的碳火沿著鍋臺轉一圈說:“列祖、列宗等花饃涼了以后,你們撿最白的最大的吃!”這時,整個屋子里霧氣籠罩,香氣襲人。我像是在云霧繚繞的天宮。宮殿的大門外,那一片片牡丹花開得正旺,公雞正站在梅花樹上伸長脖子,遠處的山上早已繁花似錦,小猴子正在樹上跳來跳去······等花饃涼了,母親用毛筆沾上食用色素開始描繪。
我在前幾天的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陜西關中地區的花饃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我很高興。我仿佛看見鄉下那些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農家婦女正在蒸花饃。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十二
我國有許多傳統工藝,比如:陶瓷、戲劇、國畫、剪紙等四種工藝。
我最喜歡的是剪紙,剪紙又叫窗花、剪花。我試著剪了一張窗花,可是剪不像樣。我學了幾天,終于,剪得窗花像樣了,我拿給媽媽看了看,媽媽說:“你可要加一把勁,一定要把窗花剪好,過幾天后你就比賽了!”我就每天早上剪窗花,每個星期要剪七張。就這樣,我剪窗花的藝術越來越好。去年,媽媽讓我和我一樣大的小朋友比賽剪花。在兩分鐘的時間內剪出一張牛羊窗花,貼在窗戶上。
比賽開始了,我和那一個小朋友都拿起一張紙,飛快地剪了起來。最后,我剪出了栩栩如生的`牛羊圖。我的爸爸媽媽都歡呼了起來,我也高興地蹦了起來。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十三
4月5日前后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xx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尸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后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謚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尸體吃了,后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農歷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結彩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中元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大約是在梁武帝時(六世紀上半葉)始設“盂蘭盆齋”的。現在,設“盂蘭盆”的在民間少見,但放河燈的習俗卻仍在一些地區流傳下來。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游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制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團圓歡聚。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后興起的節日。“重陽”、“重九”之名,肇于三國時代。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一是登高,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游歷的好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農歷九月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觀賞千姿萬態的秋菊,喝幾盅菊花酒,也重陽節的樂事。四是食重陽糕。人們把糧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食之謂可步步高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
農歷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早先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來成為民間習俗,以示五谷豐登。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十四
《》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5單元口語交際中的內容。
我在設計本節口語交際課時,首先煩惱的是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畢竟“文化”是個很大的范疇,“傳統”又是個很抽象的詞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專門找時間向孩子們簡單介紹了一下,并把抽象的傳統文化分成了五類,分別是傳統節日、傳統服飾、傳統藝術、神話故事、傳統美食,讓孩子們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項進行探究,并且自己推舉組長、副組長,定時交流。由于選擇傳統美食的同學人數太多,又不忍打擊他們的積極性,拆散他們,于是干脆分成兩個傳統美食組。
這節課如果上成常規課,在一節課內進行所有的內容,孩子們的認識會很膚淺,停留在表面,效果就出不來。我上網查找了一下資料,覺得這次口語交際課可以結合語文綜合性學習來進行。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如何指導學生整理搜集到的信息,如何有條理,有感情地向別人解說就成了大難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建議每個學習小組要定時交流,把交流到的資料整合成成幻燈片,根據幻燈片的先后進行解說。幻燈片的使用,無疑是給孩子一個說話思路,交流起來就更有條理了,同時也鍛煉了他們小組合作的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為了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交際活動,樂于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和才能,我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都交給孩子們,由孩子自己去邀請別人提問,進行解說,或者邀請別的孩子進行補充發言,老師退居幕后,偶爾點撥一下。本節口語交際課,課前準備花了較長的時間,但三年級的孩子畢竟年紀尚小,口語交際上還是會存在不夠自信、說話不夠條理等地方,這就要求上課的老師要創設較為輕松地氛圍,多鼓勵、多引導孩子去說、去交流。有時孩子說得不夠完整,教師也要通過適當提問的方式鼓勵他說完整,在這方面我還要更加努力。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十五
中國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如:書法、中國結、京戲、臉譜、武術、刺繡、皮影、如意、象棋等等,今天就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節吧!
中國節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飾品。它的年代久遠,始于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它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始于唐宋時期。到清明時期人們開始給中國結命名并賦于它豐富的內涵。比如,方勝結代表方勝平安;如意結代表吉祥如意;雙魚結代表年年有余。
通過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我感覺作為一個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需要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從每一個人做起,清明時掃墓、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這些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讓我們都來學習并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吧!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十六
剪紙是一門藝術,但很少有人懂它。此刻我就來給大家說一下剪紙吧!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證,證實它的歷史能夠追溯到公元前161100年。過去剪紙常用于民俗活動和宗教儀式。而此刻,剪紙更多地是用于裝飾,也能夠作為禮物贈送給親朋好友。
由于地域的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等的不一樣,全國各地剪紙存在不一樣的風格,而廣東佛山剪紙就是其中的一種。佛山剪紙歷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朝時期。從明代起佛山剪紙藝術在民間廣泛流傳,并遠銷南洋各國。佛山剪紙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的不一樣,分別有銅襯、紙襯、紙寫、銅寫、銀寫、木刻套印、銅鑿、染色、純色等九大類。剪紙分為陰刻和陽刻兩種不一樣的剪紙表現方法,能夠剪人物、花草、動物等。
要想學好剪紙,先要學好它的基本功:繪畫,等繪畫過關后就能夠開始領悟最簡單的用剪刀來剪。剪紙藝術中的基本符號有小圓孔、月牙形、鋸齒形、柳葉形、水滴形和三角形。等繪畫和用剪刀剪的基本功都練得很好之后,就能夠嘗試著用刻刀刻了,但是用刻刀時必須要十分留意。
我以前所就讀的學校三年前就開始開設了剪紙這門學科,因此學校的同學和老師的剪紙都十分出色。《圣誕琴聲》、《收獲》、《花舞》等作品都是咱們學校的師生精心創作出來的,在多次剪紙比賽中獲獎。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初三(優秀17篇)篇十七
生活中有許多傳統文化,比如:端午節賽龍舟,春節吃餃子……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春節倒貼福字的來歷。
從前,有一個大官,他命令大家在過年的時候貼福字。在一次過年,那位大官想了解了解百姓過得怎么樣。大官走在大街上,他發現了一位人家把福字倒著貼,于是,那位大官叫士兵把他們全家抓進了府里。大官審問其中一人,道:“你怎么把福字倒貼了?”那人顫抖著說:“大人,把福字倒貼,讀起來就是福到,所以小人就自作主張將福字倒貼了……”大人聽了,感覺很有道理,不但沒有罰他們一家,還獎勵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