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的編寫需要教師充分研究教材,靈活運用教育教學理論。教案中的教學活動要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一
1、初步學習利用自然物,對物體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進行測量。
2、大膽的用語言表述測量的結果,體驗合作測量帶來的愉悅。
重點難點活動重點:掌握對物體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進行測量。
能與同伴合作進行測量活動。
不同長度的積木、吸管、書本、紙條等材料若干,記錄表、白板筆若干,課件。
一、故事情景導入,引出主題。
師:在《飛奪瀘定橋》的故事中,瀘定橋被敵軍炸毀了,我軍在作戰路線中需要通過瀘定橋去攻打敵軍,所以紅軍叔叔們決定修復瀘定橋。
提問:紅軍叔叔交給小小兵們一個任務,幫他們一起修橋梁。
二、“作戰路線有多長?”幼兒嘗試測量。
(一)鼓勵幼兒用自然物(如長度相同的紙條、布袋等)進行直線距離的測量。
1、請幼兒觀察測量材料,嘗試用一種測量材料;
2、幼兒嘗試測量,教師觀察;
3、鼓勵別幼兒分享自己的測量方法及結果,引導幼兒發現測量中的問題。
(二)教師向幼兒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1、觀看課件,了解測量的.要領:頂端要對齊,末尾做標記,首尾要相接,結果要記錄;
2、教師小結及介紹測量方法和測量統計表的使用方法。
(三)幼兒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再次測量,討論交流并小結。
1、讓幼兒明確測量的要求及規則;
2、幼兒嘗試操作進行測量;
3、幼兒交流討論測量的結果;
4、教師做小結。
三、游戲“橋梁有多長”感知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3、交流討論測量結果,引導幼兒感知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間的關系;
4、教師小結:測量工具長,測量次數少,測量工具短,測量次數多。
四、結束部分。
教師提出帶領幼兒一起去戶外幫紅軍叔叔測量鋪橋工具,活動自然結束。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二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體驗測量活動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
測量工具:繩子、長棍、紙筒、筆。
記錄表。
一、教師通過組織幼兒討論身高、體重引出課題,知道測量要借助工具。
二、基本過程:
1、邀請幼兒測量桌子的長度,初步探索自然測量的.基本方法。
(1)請幼兒討論除了尺子還可以用哪些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幼兒說出各種自然測量工具(長棍、繩子、筆等)。
(2)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自由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
(3)請多名幼兒演示不同的測量的方法,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準確。
2、教師示范演示首尾相接測量法,引導幼兒掌握其中要領。
(2)教師講解、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請幼兒操作。
3、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進行自主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表的填寫。
4、對用不同工具測量出的結果進行比較,引導幼兒發現: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量的次數越多(自然結束)。
借助自然測量工具測量環境中的其他事物。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三
測量是數學在真實世界中的一個重要的應用。《綱要》指出:“讓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樂趣”。本次活動源于幼兒真實的生活,從最近我園種植地里的甘蔗成熟后對甘蔗長度的討論引發,內容抓住孩子的興趣,貼近其最近發展區水平。活動中,從創設“很多――一個――沒有”測量物的問題情境入手,步步推進,引導幼兒通過猜測討論、觀察比較、實驗操作、交流分享等方法,幫助幼兒在與熟悉的自然測量物:樹葉、胡蘿卜等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發現和建構對測量的直接經驗,積累學習感受,建構數學知識,同時也積累各種解決問題的經驗并激發其探索精神與愿望,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
1、嘗試用不同的測量物測量長度,感知多種測量方法。
2、引發幼兒對使用生活中常見自然物進行測量的興趣。
重點:在探索中學習感受多種測量方法。
難點:測量工具只有一件時,怎樣學會正確做標記的方法完成測量。
ppt課件;樹葉、胡蘿卜若干;黑板等。
(價值分析:用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引發幼兒探究的興趣)
種植地里的甘蔗寶寶,很想知道自己到底長得有多高?蚯蚓們是他的好朋友,大家自告奮勇來幫忙,為它量量到底已經長得多高了。
蚯蚓們開始到處找材料為甘蔗寶寶量身體,你們說可以找哪些材料呢?
(價值分析:多種測量方法、問題的設疑,讓孩子們在一次次的完成任務的快樂中,迎接新的挑戰,積累對測量的直接經驗。)
幼兒操作,交流分享
分析測量要點:
從頭至尾
樹葉要像好朋友似的緊緊挨著
排成一直線
幼兒操作,交流分享
關鍵問題:胡蘿卜從哪里開始放?為什么要做記號?
分析測量要點: 從頭至尾
首尾相連(做好標記)
一邊量一邊數
幼兒操作,交流分享
分析測量要點:當沒有材料時用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也能測量,是最簡單、方便的測量工具。
(價值分析:進一步引發幼兒對生活中測量的關注,不斷積累新經驗)
生活中還有哪些簡單、方便的測量好方法。如:尺等。
這個大班數活動來源于幼兒真實的生活。它所選用的測量工具和測量物都來自于幼兒日常接觸的生活中的物品。因此在活動中,我覺得幼兒對材料操作很熟練,避免了材料本身由于陌生引起的無關探索的干擾。活動的整體設計是層層推進的,從創設“很多――一個――沒有”測量物的問題情境入手,引發幼兒一步一步探索新的測量方法,在這其中幼兒能積極開動腦筋,相互討論、大膽猜測,將日常的生活經驗運用其中,事實上最終孩子們找到了全部適宜的測量方法,在活動中獲得了探索成功地滿足。在建構數學知識的同時也積累各種解決問題的經驗,并激發其探索精神與愿望,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
活動中不足的地方是,我對于提問的設計還不能很好地做到引導幼兒推進猜測、進一步思考,在本活動的難點部分:測量工具只有一件時,怎樣學會正確做標記的方法完成測量。花了較長時間在這個環節上,致使整個活動時間上略有超出。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四
1,探索測量的工具及方法、能以自然物為單位記錄測量結果。
2,能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
3,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游戲,培養思維的逆反性。
4,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1,有過測量圖形邊長的經驗。
2,紙盒、墊子、棍子、長條積木、繩子等,幼兒記錄單、筆。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自然測量長度的基本方法;培養孩子們多數學活動的興趣。
一,提出問題,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可以用于測量的自然物體。幼兒每說出一種材料,教師就追問幼兒該材料的使用方法。如:“箱子怎么量身高呢?你打算怎么做?只要把箱子摞起來就能知道小朋友的身高嗎?”“積木怎么量身高?你認為積木豎著放會怎樣?怎樣放不倒,又可以量出身高?”
二,教師提供材料,引導幼兒分組探索測量的方法。
1,師:你認為哪種材料合適,你就去試一試。如果材料很少,但想用它的人卻很多那該怎么辦?(教師引導幼兒學習分工合作使用同一種材料。)。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幼兒測量的方法。
三,討論解決測量中遇到的困難,進一步明確測量的方法。
1,教師鼓勵幼兒說出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難。
2,幼兒相互交流解決問題的辦法。
3,教師展示一組幼兒測量的方法,引導幼兒觀察存在的問題。
4,教師引導幼兒進一步明確測量身高的具體方法。
四,幼兒再次探索并記錄測量結果。
1,師:等會小朋友再去量,想一想怎樣量身高才準確。這次量過身高之后,不僅要把你用了什么材料,是用什么方法量的記錄下來,還要把你有多高用數字和標記記錄下來。
2,幼兒操作,教師個別引導。
五,展示幼兒記錄,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引導幼兒從記錄上發現同伴使用了哪些材……。
2,讓幼兒相互介紹自己測量的方法。
3,教師提出幼兒在測量中或記錄中遇到的問題,讓幼兒活動后思考。
1針對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帶他們進一步探索。
2認識更多的測量工具。
1,孩子們在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中結束了本次活動,加深了孩子們對物體量的認識及對不同量測量工具的了解;,雖然參與性很高,但對與我們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本次活動的難度較大,尤其是在記錄活動環節。因為平時的教學活動在這方面我沒有細心指導,忽略了這方面能力的培養,所以孩子們記錄起來很困難。
2、給幼兒與同伴足夠交流、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五
1、初步了解使用體重儀和量身高的儀器。
2、嘗試量身高稱體重,在活動中,感受幫助別人體檢的樂趣。
體重儀(帶有量身高的儀器)一臺。
1、教師:大家想想,我們保健室的老師給你們體檢的時候,會檢查哪些。
項目呢?
2、幼兒回憶以往經驗并回答,
教師從幼兒的回答中提取出量體重和測身高兩個方面。
1.出示體檢用的儀器。
這是什么?它們是用來做什么的呢?誰會用它呢?
2.請個別幼兒上來嘗試演示使用量體重和測身高的儀器。
3.幼兒討論正確的使用方法。
1.我們今天要稱體重、量身高,請大家一起來幫忙,
我們應該怎么看測量的結果呢?
2.幼兒自由述說自己的經驗,知道要看儀器上面的刻度。
教師:我們測身高時應該怎樣站呢?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六
1、樂意用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體驗測量在生活的應用。
2、在探索比較中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3、在活動中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及判斷能力。
4、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1、幼兒已有用等長的量具一一排列擺放進行測量的經驗。
2、長短不一的學具如:尺子、繩子、小棒、積塑、紙條等;筆、測量記錄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動場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一、組織幼兒參觀《白雪公主》故事場景,設置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測量興趣。
二、幼兒嘗試解決問題——量地磚,探索正確測量的方法。
2、幼兒嘗試用相同的工具測量。
3、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的結果,探討發現測量的正確方法。
討論:選擇相同的工具測量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方法: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用筆(拇指)畫個記號,首尾相連。
三、幼兒嘗試解決問題——量床,探索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寬度和長度?
2、教師介紹測量記錄表。
3、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
師巡回觀察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4、引導幼兒交流測量的結果,并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積累測量經驗。
討論:量相同的位置測量結果一樣嗎?為什么?
小結:測量工具越長,測得的結果越小;測量工具越短,測得的結果越大。
四、活動延伸:引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2—3種測量工具給周圍生活中的物品測量,積累測量經驗。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七
1.了解測量的概念、條件和方法,形成比較的概念。
2.探索不同的測量方法,通過比較進行記錄。
1.圖片素材:量身高(活動前粘貼在教室的墻壁上)。
2.塑料繩、卡紙、紙繩、皮尺等。
幼兒園課件。
一、情景談話導入。
教師:小朋友現在已經上大班了,比上中班的時候,個子又長高了。
你們知道自己長高了多少嗎?
二、提問讓幼兒產生測量興趣。
1.你們知道自己有多高嗎?
讓幼兒互相說一說,教師了解幼兒掌握身高的情況。
2.你們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你有多高呢?
三、幼兒討論。
幼兒每想出一種辦法,教師就進行操作演示,進行測量。
2.引導幼兒比較分析各種測量辦法,找出最精確的測量辦法。
四、幼兒測量。
1.你們知道我們班哪位小朋友最高嗎?我們一起來測量一下就知道了。
2.請小朋友準備好記錄紙。
幼兒分別來到測量板前,站直身體進行測量,教師讀身高數字,幼兒記錄。
3.體驗。
請每位幼兒找一位好朋友進行測量,并告訴對方測量結果。
小結:我們想比較某件事物的長短光靠目測是不準確的,
要用適合的測量工具,才能準確的知道。
你們想知道爸爸媽媽的身高嗎,回家你給爸爸媽媽測量一下好嗎?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八
2.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幾何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估計能力和互助合作學習精神;。
4.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進行熱愛學校、保護校園環境的思想教育。
引導學生提出:在教室里測量“地面的長、寬和面積”、“課桌面的長、寬和面積”、“黑板的長、寬和面積”、“窗戶的長、寬和面積”以及“操場的長、寬和面積”等。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
要求每個小組自主選擇兩個項目進行測量,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兩人測量,一個報數據,一個記錄。
2.教師參與活動和引導。
學生在實際測量時,教師要參與每個小組的活動并適當進行一些引導,學生在測量過程中可能會有些疑問,如當學生提出黑板的長和寬不夠量整分米時該怎么辦?教師可以向學生說明量到最后不夠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也就是滿5厘米的,分米數加1,不滿5厘米的舍去。
3.填好下表(每個小組完成兩項)。
4.組織交流討論。
(1)在實際測量時,你是怎樣選擇計量單位的,為什么?你如何選擇起點和終點?
(2)如果給教室的地板鋪上邊長為40厘米的正方形瓷磚,大約需要多少塊?
室內活動后,教師組織學生到教室外去參加實際測量活動,以培養實踐能力和發展空間觀念。各小組按規定的測量順序到達測量地點,兩人測量,一個報數據,一個記錄。
1.小組活動。
活動二:選擇100米以內的一段距離,先目測,再步測,然后用工具測量。最后比較目測和步測的結果與實際用工具測量的結果各相差多少。
活動三:用步測量出操場或一塊長方形地的長和寬,并求出它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
2.組織交流討論。
用目測、步測和工具測量距離時,應注意什么?哪一種方法更準確?
教師先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小組自評、組間互評,然后教師對本次活動進行綜合評價和小結,以激發學生的實踐探索熱情,讓學生體驗到實踐活動成功的喜悅。
每小組寫一份本次實踐活動報告,包括測量項目、測量方法、測量數據和測量結果比較、分析等。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九
一、活動目標:
1、樂意用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體驗測量在生活的應用。
2、在探索比較中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3、在活動中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及判斷能力。
4、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5、培養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二、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用等長的量具一一排列擺放進行測量的經驗。
2、長短不一的學具如:尺子、繩子、小棒、積塑、紙條等;筆、測量記錄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動場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參觀《白雪公主》故事場景,設置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測量興趣。
二、幼兒嘗試解決問題——量地磚,探索正確測量的方法。
2、幼兒嘗試用相同的工具測量。
3、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的結果,探討發現測量的正確方法。
討論:選擇相同的工具測量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方法: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用筆(拇指)畫個記號,首尾相連。
三、幼兒嘗試解決問題——量床,探索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寬度和長度?
2、教師介紹測量記錄表。
3、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
師巡回觀察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4、引導幼兒交流測量的結果,并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積累測量經驗。
討論:量相同的位置測量結果一樣嗎?為什么?
小結:測量工具越長,測得的結果越小;測量工具越短,測得的結果越大。
四、活動延伸:引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2—3種測量工具給周圍生活中的物品測量,積累測量經驗。
教學反思。
學前階段的幼兒,對與數的概念理解難掌握,測量的意義難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加上讓幼兒自己操作自己動手來尋求答案,讓幼兒真正了解測量的樂趣。這一活動幼兒比較興趣參與活動,但是測量結果的記錄有所欠佳。對于這一活動我進行了反思:雖然幼兒樂與參與了活動,但是實踐過程操作能力還不夠強。在以后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多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十
1、能夠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3、同伴之間能相互合作,大膽的交流。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測量工具(各種長棍、尺、繩子、紙盒等)、筆、記錄紙、黑板、摸箱、標記
1、導入:將幼兒分成五組,進行跑步比賽。
師:你們知道剛才跑了有多遠?有什么辦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測量要求:這里有許多材料,每組商量一下選一種材料進行測量,并將測量的工具和結果記錄下來交給老師。
3、幼兒第一次嘗試測量,教師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并指導幼兒與同伴合作。
4、請測量方法正誤的兩組幼兒分別演示,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精確。老師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是第二次測量的開始,依次接著量)。如幼兒測量的都正確,也請一位幼兒示范,教師加以解釋。
5、請幼兒反思剛才本組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進行第二次測量驗證第一次的測量結果。
6、請每組推選一位幼兒介紹本組的測量結果。
7、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思考: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因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長、有的短,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8、游戲:找寶藏。第三次嘗試測量。
幼兒從摸箱里摸出一張畫有寶藏地點的標記圖,根據圖進行測量,找到寶藏。
幼兒對與數的概念理解難掌握,測量的意義難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加上讓幼兒自己操作自己動手來尋求答案,讓幼兒真正了解測量的樂趣。這一活動幼兒比較興趣參與活動,但是測量結果的記錄有所欠佳。雖然幼兒樂與參與了活動,但是實踐過程操作能力還不夠強。在以后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多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十一
教學目的:
1、學習自然測量長度的方法,嘗試測量周圍的物品并表達測量結果。
2、了解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3、初步懂得根據測量對象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鉛筆、長條積木、吸管、紙條等)、筆、記錄表、黑板、粉筆、抹布等。
教學過程:
一、引題:小貓想請小朋友幫個忙,,它想去吃魚,這有兩條路可走請小朋友為它找一條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測的方法回答了問題)下面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方法來檢驗你們用目測法判斷的是否正確那就是自然測量。
二、量一量。
1、教師用紙棒(測量工具)示范量一下。
師:剛才小老師是怎樣測量的誰會說說。
生:用一個小紙棒。
師:你說了老師想說的了,這個叫測量工具。
師:還有誰看仔細了,請他來說說。
生:對著那條路量的。
生:有做記號的。
師:你們都說得更好了,觀察得更認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記號了,還有要補充的嗎?還有一個小朋友沒有發現。
師:那老師來告訴你。
2、師再演示,一邊講解一邊操作(強調注意測量時應注意的事項。測量時工具要和被量的物體一邊要對齊,每次測量都應做記號,測量中不能留有間隙,也不能重復測量)。這就要自然測量。
3、出示記錄表,講解如何使用并記錄次數。
4、幼兒用同種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師:請小朋友用紙棒這個測量工具量一個桌子的長和寬,并在記錄表上記錄。
(1)幼兒嘗試用鉛筆測量并在表(一)做記錄。
(2)請全班幼兒展示記錄表,集體驗證測量結果。
師:請小朋友來說說長量了幾次?寬量了幾次?為什么?
生:因為他們桌子長所以量的就長,寬更短就量得少。
師小結:剛才這個小朋友說得很好,動腦筋了,當我們用同種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物體,次數多的較長,次數少的較短。
5、幼兒用不同的工具測量黑板的長度。
師:老師這還有許多的不同的測量工具,請小朋友量一量并做好記錄。
(1)幼兒嘗試選擇三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并在表(二)做記錄。
師:小朋友都量好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咦,大家的結果都一樣嗎?為什么。
師:對,結果不一樣,因為你們用了不同的測量工具。
(2)請幼兒說說自己用了什么工具,各測量了幾次。
生:我用了毛線來量,量了4次。
生:我用筆來量,量了6次。
師:我們來比一比這兩個工具,你發現了什么?
生:毛線長,筆更短。
小結:原來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6、幼兒說說:還有什么東西可以當測量工具?
三、結束活動。
請小朋友回家的時候用自然測量的辦法量量家里家具電器等。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十二
1、感受并體驗遠近的含義,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學習用目測、工具等方法測量遠近,并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3、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相對量工具不同,測得數量也不同,訓練思維性。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2、難點:理解測量的數量越多路線越遠,測量的數量越少路線越近、
水彩筆,表格每人一份。測量工具:硬紙條、繩子。線路圖。
(1)每組請一名幼兒代表比賽立定跳遠,下面的小朋友當裁判。
(2)勝利的幼兒跟勝利的幼兒再比一次。宣布冠軍是×隊的小朋友。
2、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的物體,知道它們距離小朋友的遠近是不同的。
(1)以自身為中心辨別遠近。
(2)以客體為中心辨別遠近。
(3)教師小結:剛才我們都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物體離我們的遠和近呢?(引導幼兒說出用眼睛看到的)這種用眼睛看,可以比較出物體的遠近的方法我們叫做目測法。
師:運動會馬上就要開始了,小動物們也想邀請我們大二班的小朋友去觀看比賽。現在請小朋友坐好,我們要準備出發了。
3、(1)師:用眼睛看比較不出來的,我們還能用什么方法來判斷路線的遠近呢?(請幼兒講講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繩子、積木等)今天,老師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兩種測量工具,你們看看老師都帶來了什么東西?(出示紙條和繩子)。
(2)回顧測量方法:那我們用工具應該怎樣測量東西呢?(幼兒講述)先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用粉筆在工具的末尾做一個記號,然后再從這個記號接著量,中間不能留空隙,量一次數一次記住量了多少次。
(3)幼兒自選測量工具。
(4)教師提出要求。
(5)幼兒自選工具測量,老師巡視指導。提醒幼兒要把結果記錄下來。
(6)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的結果,教師小結。
(7)換測量工具做好記錄。
(8)檢驗幼兒測量的結果。教師小結。
5、教師小結。
師:今天我們都用了哪些方法比較物體和路線的遠近呢?(目測、工具測量的方法)我們生活周圍還有許多離我們遠近不同的東西,回去以后,小朋友可以用我們今天學過的'方法試一試。
這節活動不僅要讓幼兒了解遠近的含義,而且還要對遠近進行測量。在這兩個重點如何把握平衡呢?在活動之前我一點把握都沒有。剛開始時我利用班上的人和物用目測的方法進行遠近的比較。幼兒非常感興趣,而且也能很快的掌握了遠近的含義。
然而在用工具測量時卻出現了問題。第一,為了讓幼兒不能用目測的方法來測量路的遠近而引起用工具測量的方法,我把兩條路畫成了不同的兩條曲線。可沒想到卻給自己帶來了麻煩。因為幼兒從直觀的遠近而變成了平面的遠近,幼兒的思維一下子沒有轉換過來。而為了轉變他們的概念,我花了不少時間。第二,給幼兒操作的路線圖我都采用了曲線,后來才發現,用直線圖更方便操作。第三,不少幼兒用工具測量的方法不對,而我不應該在活動中把測量的方法再拎出來復習,要是做活動前的準備活動就更好了。
在活動之前,應該考慮得更全面,更周到一些。那樣活動會更成功的。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十三
(一)、引題:創設游戲情景,幼兒自主探索。
引導語:剛才我們在玩什么游戲呀?你們知道每塊獨木橋有多長嗎?怎樣才知道?
請小朋友用你們自己準備的測量工具來量一量每塊獨木橋的長度,并把你用的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記在記錄卡上。
1、幼兒測量獨木橋的長度。
2、交流:
(1)你是用什么工具量的?量了幾次?
(2)老師也用你的工具來量一量,為什么我們用的工具一樣而測量的結果結果卻不一樣?
(3)我們應該怎么測量呢?
引導幼兒發現測量中的問題。
小結:我們要先找到起點,沿邊測量,不要偏離,不能重疊,首尾相連,而且還要做好記號。
(二)、探索:測量并記錄。
(1)提供一樣的測量工具幼兒來測量獨木橋的長。
(2)師巡回觀察、傾聽、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將幼兒的測量結果展示在展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
(4)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并與同伴對比有什么發現?小結:先找到最起點開始量,一個接一個,量到了最后,數一數一共量了多少次,最后做好做好了記錄。(三)、二次探索,購買材料。
引導語:接下來我們用學到的測量方法去材料鋪買長度一樣的材料來修鋪獨木橋。
(四)、活動延伸:
幼兒自主選擇周圍的物體測量,師重點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和記錄。
你還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長?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十四
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需要。如:在質疑可以從哪些方面測量樹葉時,學生可能提出測量樹葉的質量,因此安排了學習用簡易天平測量樹葉的質量。
2、教學目標明確、結構嚴謹、層次清晰,選用工具、使用方法恰當,教態自然、學生聽的清楚,學生探究與教師指導相結合較好,教學效果不錯。
3、小組實驗時老師應指導做好分工合作的工作,有利提高課堂功能效率。
4、重視學生探究技能的教學,合理利用電腦課件幫助教學。(估測面積和簡易天平的使用)。
5、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測量技能,通過測量樹葉的長、寬、周長、面積、質量等使學生掌握使用尺子、天平、繩子等工具測量物體的技能,并把這些技能應用于生活實踐中。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十五
我園自然的環境資源十分豐富,每到暖和的春季姑娘到來時,花兒競相開放,小樹披上新裝,孩子會在樹樁上玩耍,一旁的粗細不同的樹,更是孩子最親密的好朋友,不管是放學時還是戶外活動時,總看到孩子們興致勃勃的和幾個好伙伴玩著,有時候孩子們對季節引起小樹的變化都非常的感興趣,當然也有的孩子會問老師樹上的年輪,比較大樹哪個更粗壯,結合孩子們的好奇心,我們開展了本次活動。
1、通過自由探索,體驗多樣粗細測量,理解首尾相接的測量方法。
2、能完整講述自己的發現,通過活動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3、從小樹立愛護樹木的意識。
絲帶、穿成串的回形針、水彩筆、記錄表若干,1—8的數字卡片,
一、開始部分。
(一)談話導入,引出粗細測量的游戲:
1、教師提問:
(1)我們這是在哪?
(2)春天的小樹林漂亮嗎?大樹多不多?
(3)認識這些樹嗎?這些樹一樣嗎?哪里不一樣呢?
2、引導幼兒大膽表述。
3、教師小結:春天的小樹林很美,各種各樣的樹木,樹樁都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4、引出“誰粗誰細”的游戲。
出示1—8的數字卡片,教師:我們今天來玩一個游戲“誰粗誰細”,在玩游戲前我們得先邀請樹林里的一個好朋友,可以是一顆樹也可以是一個大樹樁,請兩個小朋友為一組,拿著一張數字卡片,選擇好了就將數字卡片貼在上面。
二、基本部分。
(一)體驗多種粗細測量方法,感受測量的樂趣。
1、體驗目測的方法判斷樹木的粗細,
(1)教師提問:
a、它們一樣粗嗎?你怎么知道不一樣粗?
b、用了什么方法?(目測)。
c、用目測的方法來比較哪個樹最粗?哪個樹最細?
(2)討論:用目測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嗎?
(3)師幼小結:目測的方法非常不錯,不過不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
2、、幼兒集體操作:探索找出比較粗細的多種方法,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幼兒集體操作:探索找出比較粗細的多種方法。
a、教師提問:有什么的方法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呢?
b、請幼兒找一顆樹探索粗細測量的方法,教師在一旁指導。
(2、)運用身體不同部位測量,初步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a、教師提問:你找到了什么方法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呢?(用手量的方法)。
b、幼兒找一顆樹試一試,教師在一旁指導。
c、教師提問:他是怎么量的'?手指兩端伸到最長了嗎?
d、引導幼兒將手指兩端伸到最長再次測量,其他幼兒數測量結果。
e、討論:為什么兩次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f、教師小結:兩次測量時手的長度不同,測量次數不同。
g、教師嘗試用手測量,幼兒數測量結果。
h、討論:為什么師幼兩次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i、教師小結:原來同樣量這棵樹,我們手的長度不一樣,測量的次數也不一樣,這個方法不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
(2)幼兒體驗用雙手環抱的方法,感知測量工具與結果的關系。
a、教師提問:還有什么的好方法能準確比較路段的長短呢?(雙手環抱)。
b、引導幼兒找一顆樹試一試,教師在一旁指導。
c、教師嘗試用雙手環抱測量,幼兒記錄測量結果。
d、討論:為什么師幼兩次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3、出示測量工具,探索測量方法。
(1)出示測量工具,幼兒體驗工具測量,學習使用工具測量的方法、
a、師提問:
(a)我們還可以用什么辦法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
(b)知道哪些測量工具?
b、教師小結:原來測量工具有這么多,卷尺、毛線等等,都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測量、
c、出示絲帶、穿成串的回形針,師提問:
(a)這是什么?
(b)它可以怎么做測量?
d、幼兒集體操作:探索用絲帶、穿成串的回形針測量小路的方法,教師巡回指導。
e、教師請幼兒講述、示范自己找到的測量方法。(一段絲帶連一段絲帶量、用手指做標記量……)。
f、教師總結幼兒找到的方法并正確示范:翻轉的測量方法。
翻轉的方法:測量時要從起點開始,頂端對齊,末尾翻轉到另一端,記住保持是一條直線,收尾相接,末尾翻轉到另一端,保持是一條直線。
g、幼兒自由練習,鞏固方法。
(2)幼兒集體操作:兩人一組合作測量,記錄測量結果。
a、教師:現在兩個小朋友為一組,分別用絲帶、穿成串的回形針量一量一個路段,看一看有什么不一樣!
b、幼兒兩人一組合作測量一個路段,記錄測量結果。
c、教師巡回指導。
d、幼兒講述粗細測量的結果。
三、結束部分。
樹立從小愛護樹木的意識。
(1)討論:怎樣保護我們的樹朋友,
(2)組織幼兒互相討論。
(3)教師小結: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保護樹木要靠大家來完成,我們可以種植小樹苗,給樹苗澆水、施肥、捉害蟲、修剪葉子,不亂折樹枝,不爬樹等方式保護樹木,為了增強大家的環保意識,我們國家就將每年的3月12日做為中國植樹。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十六
新《綱要》中指出數學教育的新目標是“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從小朋友的生活經驗出發,運用孩子常見的東西為工具,以孩子身邊的實物為對象,設計了《學測量》這個活動,讓幼兒用各種測量工具來學習測量身邊的事物,引導幼兒在操作中體會到數學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1、引導幼兒大膽的嘗試用各種工具學習測量。
2、認識標準與非標準的測量工具,選擇適合的工具去測量不同的事物。
尺、回形針、牙簽、毛線等人手一份,測量作業單人手一張。
計算
一、通過故事引出課題。
1、教師講故事一遍,提問:我們可以想個什么辦法來幫助這三兄弟呢?
二、認識測量工具,學習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1、請幼兒說說可以用哪些東西來測量?
2、教師介紹標準與非標準的測量工具、講解測量的方法以及相對應的記錄方法。
3、教師分配任務,幼兒自由操作。
4、小結。請小朋友說說你是測量什么的?用什么工具測量的?
三、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1、請幼兒討論:測量到最后,不能正好量完,有的多出一點,有的不到了一點,這樣該怎么來記錄。
四、活動延伸。
表揚鼓勵幼兒的表現,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第一環節主要是通過故事來激發幼兒的興趣,提高幼兒的積極性。
第二環節是讓幼兒認識各種測量工具,通過自己身邊所熟悉的事物進行測量,每個幼兒都能大膽的運用各種測量工具測量。
第三環節主要是引導幼兒去發現問題,知道有了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通過測量三兄弟的土地,讓幼兒明白在測量過程中要選擇適合的工具,這樣才會更方便,更有效。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十七
1.學習用目測和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區別物體的遠近,并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量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3.感受測量的樂趣。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1.教具:大圖紙和記錄表,記號筆。
2.操作材料:人手一張操作紙,一支筆。每桌一份操作材料(圍棋子、方積木、吸管若干)。
一、導入。
教師:“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故事里誰贏了?”
教師:“兔子不服氣,今天約了烏龜進行三項全能比賽,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二、目測遠近。
第一場:游泳比賽。
比賽規則:一分鐘,誰游得遠,誰就獲勝。
教師:“誰游得遠?”“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師小結:“用眼睛一下子就能看出來誰遠誰近,這種測量方法叫目測。”
現學現用。
第一局:烏龜獲勝。
三、第一次操作:比較遠近。
第二場:跑步比賽。
1.介紹跑道及跑步規則。
2.教師:“一分鐘到了,誰跑得遠?你為什么這么猜?”
教師:“彎道中,目測得出的結論不一定正確。怎么準備知道跑了多遠?”
“可以用什么量?”
介紹尺子。
介紹棋子測量。
3.幼兒操作。
4.交流。
教師:“誰遠?為什么?”
教師小結:“比較遠近時,要用同一種工具進行測量,測得的數字大,說明這段距離遠;測得的數字小,說明這段距離近。”
第二局:兔子獲勝。
四、第二次操作:同一距離不同工具。
第三場:跳遠比賽。
1.教師:“用三種工具記錄兔子的成績。”
2.幼兒操作。
3.交流操作結果。
教師:“為什么測得的數字不一樣?”
教師總結:“測量同一段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也不同。工具越短,需要數量越多;工具越長,需要數量越少。”
教師:“烏龜因不會跳遠放棄比賽。”
第三局:兔子獲勝。
五、結束。
三局兩勝,兔子贏得比賽。
教師:“除了剛才我們使用的這些工具,還有很多其他工具,我們的小腳、小手也能用來測量!我們下樓去試一試!”
《綱要》提出的:“引導幼兒體會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初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幼兒參加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數學規律的愿望。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活動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十八
1、首先通過幾個感官難以判斷的例子,說明有些時候認識物體只憑感官并不可靠,從而引出“用工具測量”這個課題。2、這節課主要讓學生測量樹葉,測量什么?用什么工具測量?怎樣測量?讓學生自己討論。
3、考慮到學生可能會說測量葉子的質量,因此老師在這節課安排了學習使用簡易天平,將教材順序進行調整。
4、對于較困難的項目,如:估算面積、簡易天平的使用,老師通過電腦課件給予介紹,供學生參考。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匯總19篇)篇十九
1、能夠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測量工具(各種長棍、尺、繩子、紙盒等)、筆、記錄紙、黑板、摸箱、標記。
1、導入:將幼兒分成五組,進行跑步比賽。
師:你們知道剛才跑了有多遠?有什么辦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測量要求:這里有許多材料,每組商量一下選一種材料進行測量,并將測量的工具和結果記錄下來交給老師。
3、幼兒第一次嘗試測量,教師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并指導幼兒與同伴合作。
4、請測量方法正誤的兩組幼兒分別演示,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精確。老師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是第二次測量的開始,依次接著量)。如幼兒測量的都正確,也請一位幼兒示范,教師加以解釋。
5、請幼兒反思剛才本組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進行第二次測量驗證第一次的測量結果。
6、請每組推選一位幼兒介紹本組的測量結果。
7、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思考: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因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長、有的短,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8、游戲:找寶藏。第三次嘗試測量。
幼兒從摸箱里摸出一張畫有寶藏地點的`標記圖,根據圖進行測量,找到寶藏。
9、結束小結:
幼兒對與數的概念理解難掌握,測量的意義難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加上讓幼兒自己操作自己動手來尋求答案,讓幼兒真正了解測量的樂趣。這一活動幼兒比較興趣參與活動,但是測量結果的記錄有所欠佳。雖然幼兒樂與參與了活動,但是實踐過程操作能力還不夠強。在以后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多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