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回顧和總結自己的閱讀成果,從而提高自身的思考和表達能力。下面是一些別具一格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激發大家的創作激情和獨特思維。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一
楊絳先生老年說的話必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她也悟出了很多很多道理,下面,我來就她的這本《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一書中結合她所說,說說我的看法。
走到了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對生活一定有很多的感悟,雖然她自己覺得自己老了,但是她并不是那種消極的人吧可以說。她說:“我們不能因為看不見而斷為不存在。”這是在討論鬼神的存在與不存在,也許鬼神是有的,也許鬼神也是沒有的。
“我認為,身后的事,無由得知,我的自問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這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我覺得人就應該要這樣,就事論事。
“每個人如回顧自己一生的經歷,會看到某事錯了,某事是不該的。但當時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無知,或虛榮,或驕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該做的沒做,犯了種種錯誤。而事情已經過去。靈性良心事后負疚抱愧,已追悔莫及。當時卻是不由自主。”或許每個人回顧自己的過往中都常常為自己的做的不好的事愧疚,包括我自己,但是我們總是在事后才會領悟,有的事情只有做過才知道會是怎樣,才會知道以后該是怎樣。我回顧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的時候,我也時常感到后悔愧疚,不好意思。然后又漸漸忘掉,除非經過某件事除非有人提起,又不會太注意這些不好的事,這真的是一種復雜的心理,可是認真來說,這又不是很復雜。
人各有命,或許我們的命好,或許我們的命不好。我們不能選擇我們一出生下來就有的環境,但是我們卻可以選擇我們自己以后的命。就像農村百姓殉國,也是自己選擇自己的命,這是一種高尚!
“聲名顯赫的人,死后沒多久,就被人淡忘了。淡忘倒也罷了,被不相識,不相知的人說長道短,甚至戲說,惡搞,沒完沒了,死而有知,必定不會舒服”可見后世人對死去的人的`評論,如果是贊揚,那必定會令人欣喜,如果是批評,那定會令人不舒服,說到這里,問題也來了,我們不能隨便評價別人,不能隨便請假某件事情的好壞。
我們常常在照鏡子的時候認為自己多么多么好看,認為鏡子里的自己有時候才是真正的自己,其實并不然,有的鏡子會把丑照成美,商場里的大鏡子一定是會把人照的美美的,不然怎么能夠讓顧客買衣服呢?我們自己單獨照鏡子的時候也是這種心理,自己總是好看的吧,鏡子里的自己多么多么好看。但是有時候我們只有真正的認清了自己,才能夠做一個足夠好的人。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二
《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書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的創作,前半部分的自問自答的形式,先探討了神鬼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全書的'大前提,如果不對大自然懷有敬畏之心,不尊重大自然的客觀規律,那么之后的靈魂、命運、信仰等問題根本無從談起。接著楊絳先生對本書所談的“人”進行了界定,即人世間每一個具體的人。并且每次談到一個新問題的時候都會先進性定義,如“靈魂”、“個性”、“本性”、“靈性良心”等。并且有問有答,內容層層遞進,絕沒有隨意的篇章,邏輯嚴密清晰。這本書不是學術論文,但是楊絳先生卻依然以作學術論文的態度和嚴謹對待。
如果問及崇拜的偶像,我必答楊絳先生無疑。在她身上總能看到閃光點。胡河清曾贊嘆:“錢鍾書、楊絳伉儷,可說是當代文學中的一雙名劍。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刀刃。”楊絳先生一生在探尋的過程中審視自我,關注內心,不讓生活拿走自己的想法,磨平其棱角,還要保持對自我的肯定與欣賞,保持對人生的努力與堅持,所以她的人生自帶光環,閃閃發光。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三
看了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摯樸,平實的語言。無華的語言中又充滿了哲理,引發讀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勞神父》讓我很有感觸。
這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寫的一本書,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機遇偶然的情況下讀完了它,最開始被吸引還是里面的鬼故事內容。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正如書名一樣直白:走在人生邊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進行對話一樣,有生死、有命運、有靈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個世紀,將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靜的述說著。
楊絳先生說,九歲那年勞神父跟她講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貼上了十七,八層廢紙,要求必須在回去的'火車上才能拆開。楊先生一直以為勞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勵她做人要堅定,勿受誘惑;到九十歲的某一夜晚才頓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帶回家,和爸媽一起分享,僅此而已。哈哈。實在有趣。
楊絳先生一生歷經坎坷磨難。到百歲之齡仍在學習反思,對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發透徹,返樸歸真。其實有時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想多了,不是嗎?沒有那么多的勵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說教,中心思想和內涵引申。
曾經有人問,為什么喜歡看米老鼠和唐老鴨,答案就是,好看。喜歡有時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簡,如日東升西落一樣平常。簡單就是快樂。
鬼打墻、鬼附身、古代刑場這些非常靈異的事情,在這本書里都進行詳細了描述,這些東西本不適合在這里被提及。書里面提及了楊絳先生年輕時候的一個同學,家里般進了非常大的一個院子,這個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個斷頭臺刑場。自從搬進去住之后,一家人接連變故,非常瘆人。從一個老人家的說出這些,說實話,我是信的。楊絳先生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人的信念都進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養。人的可貴之處在于人的本身,無盡的苦惱。“曾為靈性良心奮斗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最妙曼的”。
讀完《走到人生邊上》,感嘆楊絳女士在九十多歲的高齡下,那么平靜的對待生活、平靜的思考。作者一輩子經歷了非常多的苦難,生離死別,到臨了對人生看的無比通透,無比豁達。這種心態,是令人無比讓人敬佩的。
活下去。也希望每個人的晚年能夠有幸福快樂的回憶。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四
花了一天的時間讀完這本《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對楊絳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欽佩。
首先,該書是在楊絳先生96歲時寫成,也許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已經病臥于床,無心學術,抑或是早已命歸西天,去了另一個世界。可又正是這個年紀,正是走到人生邊上的時候,對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楊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下這一本書。
對于人生一世到底有何價值,楊絳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個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貢獻,而是本身身為人、身為萬物之靈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真正價值所在,才不會因建功立業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默默無聞而自怨自艾。
書中也提到了對善惡的思考,性善和性惡,兩個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爭論。現在或許大都相信性惡論,于是出現各種各樣的"信任危機",就拿我們來說,好逸惡勞就是我們經常表現出來的惡。不到最后關頭絕不完成任務甚至到了最后關頭也完不成,這種現象叫"懶癌",在多少人身上,懶癌體現得淋漓盡致。而楊先生在書中則是從人的本性出發,提出人的靈性良心是主宰著人之善惡的關鍵。靈性良心占上風,人們就可克制住小我,控制住貪逸的本性,靈性良心被棄置,那這個人的良心也就輸了,內心的欲望膨脹,往往變成極惡之人諸如希特樂,墨索里尼之類。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惡的,怎樣也變不回好的,這也是我自己認同的。
讓我最有感觸的是《人生實苦》、《人需要鍛煉》、《修身之道》這幾篇文章,真的都是人生的大智慧。這幾篇文章,無論什么時候去讀,都不會過時,講的非常精準到位,我記得楊先生在書里不止一次提過,走到人生邊上,往前走和往后看,而她寫這本書,就是為了把人生的意義用自己的理解和讀者分享,能夠有幸讀到楊先生的這本書,也是一大幸事。
這本書有一個特點,前半部是哲學命題居多,解釋了很多哲學問題,后半部收錄了楊先生寫的小說,散文、議論文。由此可見,楊先生的文學修養之高,無論什么文學體裁都駕馭自如,之前知道錢鐘書先生的學識淵博,讀了這本書之后,才對楊先生的學識大為贊嘆。好多年前看過楊先生的《我們仨》,時隔多年,再次拿起楊先生的書時,先生已經駕鶴西去了,楊先生是一位思想和道德極高的學者,我從內心深處崇敬她。
這本書里我看到一個對我來說蠻有趣的內容,就是楊先生小學的時候,關于星期的描述,是以行星的名字命名的,星期日叫做日曜日,有“月、火、水、木、金、土”這個倒是意外的收獲,日本現在的星期描述原來出處是從我們國家傳過去的,讓我恍然大悟。我真沒想到看楊先生的書,能夠讓我多了這個知識點,也算是意外之舉。
我慶幸我還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問題可以從現在開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們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過來的,是可以變勤奮的。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五
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按基督教的說法,人生一世是考驗。人死了,好人的靈魂升天。不好不壞又好又壞的人,靈魂受到了該當的懲罰,或得到充分的凈化之后,例如經過煉獄里的燒煉,也能升天。我認為這種考驗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賦不同。有人生在富裕的家里,又天生性情和順,生活幸運,做一個好人很現成。若處境貧困,生性頑劣,生活艱苦,墮落比較容易。
佛家輪回之說,說來也有道理。考驗一次不夠,再來一次。但因果之說,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個因是什么呢?當然,各種宗教的各種說法,都不屬我自問自答的探索。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不過,宗教講的是來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來世的事,我只求知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一輩子,能有什么價值。
匹夫匹婦,各有品德。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養。俗語:“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價值。修來的功德不在肉體上而在靈魂上。所以,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價值觀,而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其實,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純由理性推斷出來的。人類天生對大自然有敬畏之心。統治者只是借人類對神明的敬畏,順水推舟,因勢利導,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儀式。虔信宗教的,不限于愚夫愚婦。大智大慧的人、大哲學家、大科學家、大文學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誠,遠勝于愚夫愚婦。
一個人有了信仰,對人生才能有正確的價值觀。佛家愛說人生如空花泡影,一切皆空。佛家否定一切,唯獨對信心肯定又肯定。“若復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凈信者……得如是無量福德……若復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為什么呢?因為我佛無相,非但看不見,也無從想象。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宿根”“宿慧”,也就是說,需有經久的鍛煉。如能把信仰傳授于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無量。
我站在人生邊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價值。人活一輩子,鍛煉了一輩子,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成績。能有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離開人世了。靈魂既然不死,就和靈魂自稱的“我”,還在一處呢。
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質也不相同的靈魂。有關這些靈魂的問題,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亂想罷了。我無從問起,也無從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為不知。”我的自問自答,只可以到此為止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六
其實我每次看到楊絳的新消息都會慘叫一聲說,她怎么還沒死?!不是不喜歡她,實在是憐她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孤單。她曾經翻譯蘭德詩“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她已經準備好了。
我想,死亡之于她,也許真像一個“暑假”,必然是要來的,來了很好;暫時沒有來,那么就安心地等著吧。而在這等待的過程中,她也不甘心讓時光荒廢,讓思維混沌,于是她做些想些有意思的事。
既然她關于生死鬼神的探問對我而言并無新意思,印象稍深的`反而是她講的一系列老故事(勞神父對小姑娘曲折的心意真讓人感動)。還有那個關于死后以怎樣的相貌去見親人。她愿意以十五六歲時清秀小姑娘的相貌與先去者見面,但父親,母親,丈夫,女兒眼中的她各自不同。唯可安慰的是,死去之后,大家都是以靈魂相會,而無關相貌了。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七
看了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摯樸,平實的語言。無華的語言中又充滿了哲理,引發讀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勞神父》讓我很有感觸。
勿受誘惑;到九十歲的某一夜晚才頓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帶回家,和爸媽一起分享,僅此而已。哈哈。實在有趣。
楊絳先生一生歷經坎坷磨難。到百歲之齡仍在學習反思,對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發透徹,返樸歸真。其實有時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想多了,不是嗎?沒有那么多的勵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說教,中心思想和內涵引申。
曾經有人問,為什么喜歡看米老鼠和唐老鴨,答案就是,好看。喜歡有時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簡,如日東升西落一樣平常。簡單就是快樂。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八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在九十六歲時候寫的,寫了兩年。
我驚嘆于先生在九十六歲的高齡思維還如此清晰敏捷,書中的引經據典想必是閱讀了很多的書籍,查閱了很多資料。
想來或許學習、閱讀和思考是保持大腦活力的良方。
讀過楊先生的《我們仨》,知道了學者之家的一些趣事,不禁感嘆經歷過人生大風大浪的學者也有著平常人家的家庭瑣事和樂趣。
在我看來,楊先生也是樂觀之人,雖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遇到沒有太多生活常識的錢鐘書,也能挽起袖子做羹湯,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嬌小的身軀散發著強大的力量為他們的小家遮風擋雨。
《寫到人生邊上》是楊先生對生死、鬼神、人的本性以及靈與肉的思考,楊先生找來很多的資料來回答自己的問題,雖然沒有給出非常明確的答案,但是卻可以引起讀者的很多思考。
在書中楊先生說到“靈性良心不能壓倒血肉之軀,只能適度讓步。靈性良心完全占上風的不多。肉體之軀吞沒靈性良心的倒也不少。而最常見的,是不同程度的妥協”。
有些人雖然有各種欲望,但是為人卻能堅守自己的底線,活得很坦然。但也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昧著良心去坑害別人,這就是肉體之軀吞沒靈性良心。
楊先生也相信人性本善,所謂修養就是憑借靈性良心來克制自己。這是一種功力,在修煉中逐漸增強,逐漸堅定。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很多的機會來修煉自己的,尤其在如今經濟飛速發展,充滿金錢誘惑的社會。克制蓬勃的欲望,真是非常需要定力,這種定力也會根據自己的不斷努力而變得更加的堅定。
但是楊先生也說“靈性良心完全消滅肉欲,可說辦不到”,這也就是人們常常說的“人性”。
楊先生在書中寫到“我們思考問題,不能輕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輕心大意的否定。這樣,我們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宮,在迷茫中懷疑、失望而絕望了。我們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設想其中或有緣故。因為上天的神明,豈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這給我一個很好的提示,真的遇到思考不通的問題,我們其實可以放一放,人生如此安排自有道理,只是人之愚昧豈能參透生命的真諦。
如此看來,所有的疑惑倒也可以如實的去面對,往后走一走再回頭看或許也能找到答案。
“修身——鍛煉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萬物的目的,該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惡雜糅,還需鍛煉出純正的品色來,才有價值。這個苦惱的人世,恰好是鍛煉人的處所,好比煉鋼的工廠,或教練運動員的操場,或教育學生的教室。這也說明,人生實苦確是有緣故的。”我特別喜歡這句話,這就是先生的大智慧。
先生一輩子經歷很多的苦難,面對很多生離死別,卻如此通透的看待人生,這是如何的豁達。讀書也好,思考也好,都是為了能獲得智慧,讓自己在面對任何阻礙和困難的時候都能像先生那般從容的面對。
即使過程非常的難受,結果或許也不盡人意,但是把它當成自己鍛煉靈性良心的道具,這就是另一種境界。如先生所說“受鍛煉的是肉體,由肉體的媒介,鍛煉出來的是精神”。
這本書最后的注釋,講了幾個平常的故事,都挺有意思的。我特別喜歡勞神父的故事,當我看完這本書還把勞神父的故事講給七歲的兒子聽,對于他將來是否能記住我不做期待,我只是想通過講出來而讓自己更記住這個寓意深長的故事。
楊先生九歲那年,勞神父送給她一盒用十八層廢紙包裹住的精美糖盒的寓意,雖然楊先生說她到九十歲才明白勞神父的心意,但是她到九十六歲仍然能記住勞神父給他講的故事,并對九十年前的過往記憶如此深刻,說明這件事本身在她的人生中已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走到人生邊上》是一位智慧老人在晚年的思考,雖然對于中年的我們來說人生還很長,但是從先生這些自問自答中我們能獲得一些認知,讓自己對生命和自然充滿敬畏。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九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之時的著作,其首次坦陳自己對于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隨筆對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證。此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楊絳先生對鬼與神、關于人、靈與肉等問題的思考與認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組成的。
對于這本書我所感受到的是對楊絳先生的敬意。作為一位96歲高齡老人,在躺在醫院病床上時還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與大部分中國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輝。
在中國,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將、嘮家常、東家長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務。好似他們的生活千篇一律,就這樣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一天又一天的過,然后等到生命的盡頭。如果真的就是這樣過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這樣。往往伴隨著的是,身體的疾病、奮不顧身的扎入后一輩的生活中,比如帶孫子,管下一代。要么就是覺得孩子不孝啊之類的。當我的身邊大部分都是這樣的老人時,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變老了,我會變成他們這樣嗎?若是這樣有何意義?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獻給了家庭,孩子。然后對孩子說我這么苦這么累都是因為你啊。弄得孩子又無奈又氣憤。
為什么喜歡楊絳先生?因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經歷中讓我感受到活著可以這么好,這么有希望。如今楊絳先生一百多歲了,歲月的風塵難掩她的風華。我的手機中保留了她頭發花白卻任然埋頭書中認真寫作的照片。這一幕非常打動我。我希望能當我老去的時候,我可以像她一樣,充實淡然的朝天國進發。
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在九十多歲高齡時的著作。鬼神,靈魂與肉身這些在中國民間中議論千年不斷的東西出現在這本書中。楊絳先生想明白自己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么。《走到人生邊上》的前言中,楊絳先生這樣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了,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從這一段話可以知道,楊絳先生的這本書分兩個部分,一個是人生的'價值,一個是靈魂的去向。
楊絳先生提出人生的價值在于靈魂對肉體的支配。這兩者在同一個個體中相互斗爭又相互統一。人的本性中包含的懶,貪,色等七惡,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所以這兩者相遇時,人就會出現各種煩惱憂慮,若處理不當自會有一些心理的問題。而當人的肉體經過千錘百煉擁有足夠的靈性良心時,人就會要求自己不斷的完善自身,驅動自己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所以人生在世遇到的一切困難需要我們坦然面對,因為人肉體上的磨練會得到靈魂價值上的累加,靈魂的價值長久不滅。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
一位百歲老人的人生感悟,向前是人生清零的邊界,向后是這一生的酸甜苦辣,書中所寫的關于肉身與靈魂的看法,關于人間百態的點滴感悟,凡此道來的娓娓話語都值得我們去深思。
關于生命的思考,楊絳先生本人也在苦苦追尋,肉身在不斷衰老,而靈魂卻在不斷升華,當身體走向盡頭的時候,靈魂又該如何安放?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生命是無止境的。
關于教育,楊絳先生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而不是耳提面命式的,她本人的成長歷程及女兒的成長都是最好的印證。關于婚姻,楊絳先生認為無論何時相互理解都是首要的,夫妻首先應該是知心朋友,若不知心,怎會久伴。
生命是一條孤獨的河流,每一程都會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對于我來說,二十多歲的年紀,談一輩子太長,談人生閱歷太淺,能做好的只是堅定腳下的路,無愧于那一份赤子之心,走在人生邊上,啟迪心靈,走在人生路上,回首不忘初心。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一
此書共分為兩部分,在書中楊絳女士關注了神和鬼的問題,人的靈魂、個性、本性,靈與肉的斗爭和統一,命與天命以及人類的文明等問題。融會了文學、哲學、倫理學精神分析等學科的知識,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一部分則由注釋《寫在人生邊上》多篇散文構成。在《論語趣》一文中,楊絳女士提到,錢鐘書先生和她都認為,孔子最喜歡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顏回,最不喜歡的是不懂裝懂、大膽胡說的宰予。
“有修養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響他的判斷選擇。要等感情得到了相當的滿足或發泄,平靜下來,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驅使。”這是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一書中出現的一句話,也是我讀完這本書后記憶最深的一句話。
人生路慢慢,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誰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會經歷什么,但是唯一能讓自己掌控的也就只有自身的修養了。其實對于我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來說,我并不能說自己有多好的修養,但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我就特別崇拜他們。
在我看來,修養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以前我是個非常沖動的人,在遇到任何意外事情的時候,都非常慌張,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的時候,總是非常的情緒化。其實這些毛病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改。直到有一次,和一個變化很大的'朋友聊天時,他談起說他在“修身養性”,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書。其中有一本就是今天談到的《走到人生邊上》。我這個朋友以前就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結果因為一次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之后性格大變,開始看起書來。他曾跟我說過,楊絳先生是一個非常來不起的人物,她所經歷的一切,好像是在告訴我們這代年輕人要熱愛生活,并且要懂得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義,而在為人處世當中,一定要謙遜,做一個有修養的人。也正是因為朋友的變化,讓我對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領悟。也讓我在參軍之后,不再像從前一樣的浮躁,當然在親自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發現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遠遠比朋友口中所談論的要多得多。
一個人的素養往往體現這個人的待人處事方面,有人說你“公德心”、“道德感”其實這都和我們的素養息息相關。老師要講師德,軍人也是一樣的,各行各業都有各種職業道德,這也是我們必須要遵守的,現在作為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我也應該隨時管理好自己,隨時對自己有高要求,做一個有素質的軍人。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二
沒考進編前,想方設法,勞心費力,流了汗、流了淚,想沖進體制的城里;而如今,在機關七年有余、入編四年有余,這個“城里人”也想逃出來,因為看到了體制的僵化、工具人、毫無新意、磨滅個性、因循守舊,時常想要逃到城外,呼吸新鮮、新奇、自由的空氣,于是愛上了寫作、日更、大自然、運動、閱讀、冥想,哈哈哈,不亦樂乎。
婚姻也是,以前從小到大,單戀、單相思、沖動表白的次數,不勝枚舉,而和黃先生,相識不到一個月,就戀愛了,談了三年,就領證結婚了,婚了兩年,寶寶就來了,如今寶寶快三歲了,我們也在一起快八年了。八年了,他沒大吼過我一聲,這好脾氣,是我修來的福氣。八年了,他給我講過數不清的笑話,而我,逗他的時刻,卻掐指可數。
現在,我們待在一起越久,默契越深,尊重越多,相處越自在、自然。感恩他,感恩這個陪了我八年的人。
雖然這路上,見過形形色色的各路優秀、高富帥,越發沒進我的法眼,至此我也不想跳出這婚姻的圍墻,因為城里足夠的安全、自在,這仿佛就是婚姻和愛情的意義吧。
縱使在不同的維度,你不是最優秀的那個,那又何妨,只需你是最適合我的,我是最適合你的,就好了。兩個人的事,兩個人說了算,別人說了不算,也說了沒用。
親密關系的構建,馬斯洛的第一需求,安全與尊重,全占了,謝謝您,有你真好。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三
讀完《走到人生邊上》后,不得不感嘆:這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前輩,96歲,老病相催,在人生暮年依然不忘自己對真理、生死、對命運、對人生價值的思考追問并克服很多的困難寫下來幫助后人,現將讀后感如下。
《走到人生邊上》是一本對人性和生活探討的哲理性散文集。在書的前言部分,楊先生的開篇就直指“死”字,她寫道:我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中外一律都用這種詞兒軟化那個不受歡迎而無可避免的“死”字。楊先生在九十多歲的高齡,能灑脫地面對將來不可避免的“走了”,是一種超我的人生境界。
楊絳先生提到所謂的“靈”與“肉”的斗爭和統一,當“靈”即理性一面占據上風,便是顯示了我們作為智者的一面,是人性戰勝獸性的時候;當“肉”即獸欲占據上風之時,便是顯示我們也是動物中的一員的本性。作為一個人,我們也是時刻處在矛盾與斗爭之中。人一生的修養與鍛煉,即是“靈”的鍛煉,也是”肉“的鍛煉。”如要鍛煉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須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如同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其實,也就是我們老祖宗一直提倡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書中,楊先生談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體需要鍛煉,人的品德需要修煉。她說:人的軀體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燒。可是人的靈性良心,愈煉愈強。要想成為堂堂君子,必須經過磨練,同時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沒有這兩點,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個高的層次。那么,聯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坎坷坷,當時覺得是多么的痛苦不堪,回頭看,又何嘗不是上蒼送的禮物,感恩上蒼賜予的考驗,感恩出現在生命中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尤其表面讓我飽受磨難,實質讓我有機會不斷感悟生命,完善人性的,變著各種花樣出現在我生命中的人和事。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四
這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寫的一本書,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機遇偶然的情況下讀完了它,最開始被吸引還是里面的鬼故事內容。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正如書名一樣直白:走在人生邊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進行對話一樣,有生死、有命運、有靈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個世紀,將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靜的述說著。
鬼打墻、鬼附身、古代刑場這些非常靈異的事情,在這本書里都進行詳細了描述,這些東西本不適合在這里被提及。書里面提及了楊絳先生年輕時候的一個同學,家里般進了非常大的一個院子,這個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個斷頭臺刑場。自從搬進去住之后,一家人接連變故,非常}人。從一個老人家的說出這些,說實話,我是信的。楊絳先生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人的信念都進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養。人的可貴之處在于人的本身,無盡的苦惱。“曾為靈性良心奮斗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最妙曼的”。
讀完《走到人生邊上》,感嘆楊絳女士在九十多歲的高齡下,那么平靜的對待生活、平靜的思考。作者一輩子經歷了非常多的苦難,生離死別,到臨了對人生看的無比通透,無比豁達。這種心態,是令人無比讓人敬佩的。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五
看了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摯樸,平實的語言。無華的語言中又充滿了哲理,引發讀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勞神父》讓我很有感觸。
楊絳先生說,九歲那年勞神父跟她講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貼上了十七,八層廢紙,要求必須在回去的火車上才能拆開。楊先生一直以為勞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勵她做人要堅定,勿受誘惑;到九十歲的某一夜晚才頓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帶回家,和爸媽一起分享,僅此而已。哈哈。實在有趣。
楊絳先生一生歷經坎坷磨難。到百歲之齡仍在學習反思,對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發透徹,返樸歸真。其實有時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想多了,不是嗎?沒有那么多的勵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說教,中心思想和內涵引申。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六
其實,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純由理性推斷出來的。――楊絳《走到人生邊上》。
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這就是所謂“妥協”。――楊絳《走到人生邊上》。
每個人如回顧自己一生的經歷,會看到某事錯了,某事是不該的。但當時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無知,或虛榮,或驕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該做的沒做,犯了種種錯誤。而事實已成過去。靈性良知事后負疚抱愧,已追悔莫及,當時卻是不由自主。
[
]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七
楊絳楊先生,我在國館中看過對她的介紹,也在高中語文閱讀中看過她的性格,同樣在微博里瞥見說能被稱為先生的女子為數不多。《走到人生邊上》,楊先生高壽,即便是老了,腿腳不靈活也依然堅持寫作和閱讀。她在承受了阿媛和錢鐘書先后離世的慘痛后,“我們仨”走散了,卻也依然沒有消極。她說,“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陪,聊以自豪吧!”。讓我想到王小波,萬壽寺里失憶的年輕人也同樣有一顆樂觀的心和自嘲的勇氣,我崇敬這些人。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八
這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寫的一本書,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機遇偶然的情況下讀完了它,最開始被吸引還是里面的鬼故事內容。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正如書名一樣直白:走在人生邊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進行對話一樣,有生死、有命運、有靈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個世紀,將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靜的述說著。
鬼打墻、鬼附身、古代刑場這些非常靈異的事情,在這本書里都進行詳細了描述,這些東西本不適合在這里被提及。書里面提及了楊絳先生年輕時候的一個同學,家里般進了非常大的一個院子,這個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個斷頭臺刑場。自從搬進去住之后,一家人接連變故,非常瘆人。從一個老人家的說出這些,說實話,我是信的。楊絳先生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人的信念都進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養。人的可貴之處在于人的本身,無盡的苦惱。“曾為靈性良心奮斗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最妙曼的”。
讀完《走到人生邊上》,感嘆楊絳女士在九十多歲的高齡下,那么平靜的對待生活、平靜的思考。作者一輩子經歷了非常多的苦難,生離死別,到臨了對人生看的無比通透,無比豁達。這種心態,是令人無比讓人敬佩的。
作者:華琴。
楊絳楊先生,我在國館中看過對她的介紹,也在高中語文閱讀中看過她的性格,同樣在微博里瞥見說能被稱為先生的女子為數不多。《走到人生邊上》,楊先生高壽,即便是老了,腿腳不靈活也依然堅持寫作和閱讀。她在承受了阿媛和錢鐘書先后離世的慘痛后,“我們仨”走散了,卻也依然沒有消極。她說,“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陪,聊以自豪吧!”。讓我想到王小波,萬壽寺里失憶的年輕人也同樣有一顆樂觀的心和自嘲的勇氣,我崇敬這些人。
她分析肉體和靈魂的關系,也論神與鬼的問題。在一個無所牽掛的老人心中,會想到這些問題,那么答案也應該是一輩子的事情。何其有幸可以讀完一個人一輩子的思想,只是這其中的感悟,就像勞神父給楊絳的那盒巧克力,她九歲聽到的話,一直到九十歲才恍然大悟。你說孔子到底有沒有女兒呢?如果有他對他女兒又是如何呢?
今天天氣有點冷,讓我讀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世上哪有那么多功名顯赫之人。你我不過皆為凡人,所以即便如此我們也是有著自己的快樂,即使后人記不住你。那么我們又何苦為了身后名而勞神呢?大抵俯仰無愧于天地即可。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九
《走到人生上》一書于20xx年看了一點以沒多大興趣結了尾,20xx年的一月份再次拾起這本書,就沒再放下了。想知道楊絳先生在人生邊上的自問自答,期望能帶給我一些認識和思考。
整本書下來,楊絳先生的謙虛,她看問題的透徹,她一直尋求答案的態度,她一直修煉自己的努力,讓人越發的敬愛她。
命與天命,人性,神鬼,人類的文明,人需要鍛煉,修身之道,人生的價值等等問題她都做了回答,有些又好像沒有回答,很多問題,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需要的是你去探索去發現。回答不了的問題就交給時間,大約知道問題的答案就去實踐,去證實。特別認同先生在人生的價值里的回答,人活了一輩子,鍛煉了一輩子能有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是的,無論是生活里哪一方面的鍛煉,能做到有成績,也算沒有白來一遭。
人生有命,有的人一生下來就含著金鑰匙,有的人吃喝溫飽會成為問題,各有各的命。一直不太喜歡命由天定這個詞,生活中好像很多事情自己都不由自主,但是實際關鍵的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是自己的認知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需求去做這個主。相對而言我更喜歡性格決定命運這個詞。生下來的條件,沒有辦法去改變,但是你可以通過努力,通過鍛煉通過好的性格去改變你的命運。
一直認為自由是不受約束,不需要忍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現在看來,我的自由太表象了。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辯證的統一。含忍是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學會含忍。就覺得打開了另一塊未知的思維,好像莫名覺得有點兒道理。雖然我還無從解釋。
或許是覺得不需要忍受的生活不存在吧,自由必然是跨過這個區域在某個我看不到的地方。
文章里也有不那么認同的一些觀點,意見暫時保留,看看伴隨時光的流逝會發生一點什么變化吧。
人生一世,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經過時間的洗禮,越來越贊同認識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去發現自己的內心,達到自己真正舒適安逸自由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