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作文應(yīng)該具備獨特的創(chuàng)新精神,有新穎的觀點和獨特的表達方式,能夠給人以新鮮感和沖擊力。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些優(yōu)秀作文,感受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初中生成語故事(優(yōu)秀16篇)篇一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初中生成語故事(優(yōu)秀16篇)篇二
劉邦的確也有獨霸天下的野心,當然很不服氣,其他將領(lǐng)對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盤也都不滿。可是,懾于項羽的威勢,大家都不敢違抗,只得聽從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劉邦也不得不暫時領(lǐng)兵西上,開往南鄭,并且接受張良的計策,把一路走過的幾百里棧道全部燒毀。棧道,是在險峻的懸崖上用木材架設(shè)的通道。燒毀棧道的目的是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為了迷惑項羽,使他以為劉邦真的不打算出來了,從而松懈對劉邦的戒備。
劉邦到了南鄭,發(fā)現(xiàn)部下有一位才能出眾的軍事家,那就是韓信。劉邦就拜韓信為大將,請他策劃向東發(fā)展、奪取天下的軍事部署。
韓信的第一步計劃是,先奪取關(guān)中,打開東進的大門,建立興漢滅楚的根據(jù)地。于是派出幾百名官兵去修復棧道。這時,守著關(guān)中西部的章邯聽到了這個消息,不禁笑道:“誰叫你們把棧道燒毀的!你們自己斷絕了出路,現(xiàn)在又來修復,這么大的工程,只派幾百個士兵,看你們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對于劉邦和韓信的這一行動,根本沒有引起重視。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緊急報告,說劉邦的大軍已攻入關(guān)中,陳倉(在今陜西寶雞市東)被占,守將被殺。章邯起初還不相信,以為是謠言,等到證實的時候,慌忙領(lǐng)兵抵抗,已經(jīng)來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殺,駐守關(guān)中東部的司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繼投降。號稱三秦的關(guān)中地區(qū)于是一下子被劉邦全部占領(lǐng)了。
原來韓信表面上派兵修復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的姿態(tài),實際上卻和劉邦統(tǒng)率主力部隊,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趁章邯不備取得了勝利。這就叫做“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由于這個歷史故事,后來形容瞞著人偷偷摸摸地活動,并達到了目的,就叫“暗渡陳倉”或者“陳倉暗渡”。
韓信這個計策,當初張良建議燒毀棧道的時候就曾向劉邦說過。劉邦見他們兩人先后所定的計策竟然完全一樣,高興地說:“英雄所見,畢竟略同!”由此,后來又形成了“英雄所見略同”或“所見略同”這句成語,和成語“不謀而合”(事先未經(jīng)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態(tài)度完全一致)的含義相同。
初中生成語故事(優(yōu)秀16篇)篇三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后,昏庸無能的阿斗繼位,他只知享樂,把國內(nèi)的軍政大權(quán)交給。
諸葛亮。
處理。諸葛亮一面聯(lián)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兩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給阿斗寫《后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國時期,劉備派老將黃忠率兵去襲擊曹操的糧草大軍,被曹操包圍,趙云前去解圍,被曹操追殺。趙云兵少勢弱,他敞開營門,偃旗息鼓,只身站在營門口,曹操怕中計就撤退,被趙云的士兵伏擊,趙云趁機追擊,把曹軍打得大敗。
三國時期,曹操的小兒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筆雋美,深受曹操的喜歡。他的哥哥曹丕廢掉漢獻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詩,曹植作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于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戰(zhàn)國時期,滕文公從楚國路經(jīng)宋國時會見。
孟子。
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還要他截長補短發(fā)揮地區(qū)優(yōu)勢以仁政來治理天下滕國可以成為一個強國。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論未置可否只是微笑應(yīng)付。
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從小開始學習寫字、繪畫,聰明過人,深得父親的喜愛。一次父親的朋友及門生在玩骰子時,王獻之在旁觀看,說了一句“南風不競!”門生聽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窺豹,只看到一個斑點。”
我國古代哲學家。
莊子。
在自己著作中曾經(jīng)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忘與!”意思是說,莊周作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xiàn),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覺得非常快活得意,簡直忘記了世界還有莊周這么一個人。襄王聽了莊辛的話,感到振奮,封他為陽陵君,采用了他的計謀,收復了不少失地。
唐朝詩人李賀不愿暴露他的皇室遠親身分,只身參加科舉做了小官。他在詩歌上卻花費了全部的精力與心血,他經(jīng)常命書童背一個袋子裝他路上偶得的詩句,他的“長歌破衣襟,短歌斷白發(fā)”堪稱他治學的寫照,他母親認為他是在吐心。
戰(zhàn)國末期趙國哲學家荀況在《勸學》中講到:學習同鏤金石一樣,刻一下就停下手來,爛木頭也刻不斷,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屬和石頭,也可以把它們刻穿,所以學習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會有成效。
春秋末期大思想家。
孔子。
大力提倡“仁政”,并認為仁必須要以禮為規(guī)范,因此他日常的一舉一動都力求按周禮去做,在家說話溫和恭順,與下大夫談話時無所顧忌,侃侃而談,而上大夫或國君談話時和顏悅色,十分謙遜,嚴格按周禮行事。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lǐng)弟子們周游列國,經(jīng)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shù)刈×藥自拢茏臃t問孔子怎樣干農(nóng)活。孔子心里不高興,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nóng)。樊遲只好向當?shù)剞r(nóng)民請教,終于種出了葫蘆、扁豆等瓜菜。
春秋時期,強大的楚國包圍了弱小的宋國都城,宋國大帥華元誓死守城不降,楚軍存糧不多,車夫申叔向楚莊王獻計,要士兵蓋房種地,裝做長住的樣子。華元急了,偷偷潛入楚軍統(tǒng)帥子反的營帳,說城里缺糧人們易子而食。于是兩軍講和。
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記載:一個漁夫只身劃船進入一山洞,發(fā)現(xiàn)一座桃源,這里的居民男耕女織,大人小孩均參加勞動,沒有賦稅和徭役,人們的關(guān)系十分淳樸親切,到處是一遍安樂祥和的氣氛,與外面的世界隔絕。
北宋初年,校書郎賈黃中為官清廉正直,而且十分愛護老百姓。他任宣州太守時用自家的米救活上千的災(zāi)民。他發(fā)現(xiàn)價值連城的寶物,立即上交給宋太宗,受到宋太宗的嘉獎。宋太宗安排他去外地任職時告誡他做事小心翼翼,但不能過分。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派大司馬吳漢與征南大將軍岑彭去攻打在成都稱帝的公孫述,漢軍進兵神速,與公孫述進行了殊死搏斗才攻占成都,吳漢下令屠城。劉秀指責他,說老百姓家里有破掃帚也價值千金,不能掠奪他們的財產(chǎn)失去民心。
初中生成語故事(優(yōu)秀16篇)篇四
周穆王到西部去巡視,途中遇到一個技藝高超的工匠,名叫偃師。周穆王問他:“聽說你是一個很能干的工匠,你到底有些什么本領(lǐng),偃師回答說:“君王叫我造什么,我就能造出什么。現(xiàn)在我已造了一個東西,就請您先看看這個東西吧。”第二天,偃師帶了一個假人來見穆王;并說:“這是我造的能歌善舞的假人,它能為君王表演歌舞。”
偃師按了一下假人的下巴,它就唱起歌來,這歌的旋律很悅耳。偃師又按了一下假人的手臂,它就隨著歌聲,跳起合乎節(jié)奏的舞來,表演的動作和姿態(tài)千變?nèi)f化。
表演結(jié)束后,穆王叫偃師把假人拆開一看,里面有肝、膽、心、肺、腎、胃、腸等,但它們都是用皮、木、膠、漆和各色顏料制成的;筋絡(luò)、骨頭、皮膚、牙齒、頭發(fā)等,也都是假的。拆完后,偃師又把這些東西重新裝上去。裝完后,假人眨了眨眼,又變成可以活動的“人”了。心臟取出來,它就不能開口說話了;取出它的肝臟,它的雙眼就看不見東西了;把腎拿走,它就不能走路了。
看到這里,穆王贊嘆道:“啊,人——是多么靈巧神妙啊,簡直可以跟創(chuàng)造萬物的天帝相比了!”
曹植是曹操第三個兒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有非凡的文學才華。曹操曾幾次打算把他立為魏世子,繼承自己的事業(yè)。
曹操第二個兒子曹丕一心想當魏世子,一些擁護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說他的好話,最后終于促使曹操改變主意,立曹丕為魏世子。
為了穩(wěn)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盡方法使曹操對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隨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幾次遭到曹操處罰,從而沒有機會使曹操改變對他的看法。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xx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繼任丞相。就在這一年,曹丕廢獻帝自立為帝(即魏文帝)。
曹丕稱帝后,借口曹植在父喪期間禮儀不當,把他拿下問罪。這罪犯得很重,當時要被處死。在審問的時候,曹丕指責他仗自己有才學,故意蔑視禮法,接著說:“父親在世時,常夸你的詩文,我一直懷疑有人為你代筆。今天限你六步成詩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問你死罪!”
曹植點點頭,說:“請皇上賜題。”
“就以兄弟為題,但不許出現(xiàn)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付,便邁開腳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德寂以為計。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來豆梗當柴燒。豆梗在鍋下呼呼燃燒,豆子在鍋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倆都是一條根上長出來的,為什么這樣狠心地煮我不輕饒?”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聽了,羞愧難當,免去了他的死罪,將他貶為安鄉(xiāng)侯,曹植七步成詩的事很快傳開,人們也因此而稱贊他有“七步之才”。
“拋磚引玉”這則成語的拋是扔,投。拋出磚去,引回玉來。常被用為以自已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或文字,引出別人的高見或佳作的謙辭。墼子:生磚,即土坯。
這個成語來源于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趙州東院從諗撣師》,大眾晚參,師云:“今夜答話,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便出,禮拜。諗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
唐代高僧從諗撣師,主持趙郡觀音院多年。相傳他對僧徒參禪要求極嚴,必需人人靜坐斂心,集中專注,絕不理會外界的任何干擾,達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動的入定境界。有一天,眾僧晚參,從諗禪師故意說:“今夜答話,有聞法解悟者出來。”
此時徒眾理應(yīng)個個盤腿正坐,閉目凝心,不動不搖。恰恰有個小僧沉不住氣,竟以解問者自居,走出禮拜。從諗撣師瞟了他一眼,緩聲說道:“剛才拋磚引玉,卻引來一塊比磚還不如的土坯!”
另外,有一個拋磚引玉的故事。據(jù)《歷代詩話》、《談證》等書記述:唐代詩人趙嘏,以佳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博得大詩人杜牧的贊賞,人們因此稱趙嘏為“趙倚樓”,當時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詩人,一向仰慕趙嘏的詩才。他聽說趙嘏來到吳地,料他一定會去靈巖寺游覽,便先趕到靈巖,在寺前山墻上題詩兩句,希望趙嘏看到后能添補兩句,續(xù)成一首。果然趙嘏游覽靈巖寺看到墻上兩句詩,不由詩興勃發(fā),順手在后面續(xù)了兩句,補成一首完整的絕詩。常建的詩沒有趙嘏寫得好,他以較差的詩句引出趙嘏的佳句,后人便把這種做法叫作“拋磚引玉”。其實,常建、趙嘏并非同時代人,他們各自的活動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續(xù)詩之說不可信,只是由于這段故事很出名,人們也就承認它是成語“拋磚引玉”的出處之一。
很久以前,在中國貴州沒有驢子這種動物,大家都不知道驢子長什么樣子。有一天,有一個人從別的地方運了一頭驢子到貴州,他把驢子放在山腳下,山里的老虎遠遠看到驢子在叫,心想:“這是哪來的怪物呀!看它的樣子好像很厲害,我還是離他遠一點比較。
安全。
”過了一段。
時間。
老虎看到驢子每天就是走來走去、偶而叫幾聲!老虎心里又想:“這個家伙個子是很大不曉得會些什么我來試試它!”老虎就偷偷地走到驢子身邊故意碰了驢子一下驢子被碰了以后非常生氣:“你干嘛碰我呀!”說完就舉起腳來踢老虎一次、二次三次每次都沒踢中老虎這才發(fā)現(xiàn):“這個驢子只會用腳踢人根本沒什么本事嘛!”于是老虎就張大嘴要把驢子吃掉驢子嚇的大叫:“你不要靠過來喔!我會踢人喔!”老虎大笑說:“你會的不過就是踢人我還會吃人呢!”老虎說完就把驢子給吃到肚子里去了!后來大家就把這只貴州的驢子被老虎吃掉的事變成“黔驢之技”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的點子、方法都很普通沒有特殊的地方!另外也有人把這句成語說成“黔驢技窮”!
從前,有個嗜好玩馬的國君,想用千金重價征求千里馬。過了三年,仍無一點收獲。這時,宮里一個職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奮勇地站出來說:“請您把這個差使交給我吧!”國君點頭同意。不到三個月,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馬,可是當他要買馬時,這匹千里馬卻死了。他思慮了一會幾,仍然花費500金,將死馬的尸骨買了回來。他帶著千里馬的尸骨回宮向國君復命時,國君見是馬的尸骨,非常生氣,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馬,你買這死馬回來有什么用?不是白費了500金嗎!”侍臣笑道:“請國君息怒,金不是白費的。一匹死馬您都愿意昂價買了,這消息傳開,人們都會相信您是真心實意喜愛良馬的國君,而且識貨,說話算活。這樣,一定有人自己上門獻馬。”后來,不出一年,國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別人主動獻來的千里馬。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jīng)質(zhì)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乘涼,并且自言自語地說:“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么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后,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fā)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來勸他說:“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么會塌下來呢?再說即使真地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fā)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可是,無論人家怎么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后來的人就根據(jù)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初中生成語故事(優(yōu)秀16篇)篇五
楚有養(yǎng)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fā)百中。
故事秦國的名將白起,領(lǐng)兵前去攻打魏國,有個名叫蘇厲的謀士獲悉后,趕緊去見周朝的國君,提醒他說:“如果魏國被秦軍占領(lǐng),您的處境就危險了。”原來,這時周朝的國君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對各諸侯國已沒有管轄權(quán)。魏國如被秦國攻滅,秦國的勢力將更強大,對周天子的威脅也更大。周天子問蘇厲怎么辦,蘇厲建議周天子趕快派人去勸說白起停止進攻,并給白起講一個故事。蘇厲介紹了一個應(yīng)該向白起講的故事:楚國有個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yǎng)由基。此人年輕時就勇力過人,練成了一手好箭法。當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長射箭。一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圍著觀看。靶子設(shè)在五十步外,那里撐起一塊板,板上有一個紅心。潘虎拉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紅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采聲。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養(yǎng)由基拱拱手,表示請他指教。養(yǎng)由基環(huán)視一下四周,說:“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大近、太大了,還是射百步外的柳葉吧!”說罷,他指著百步外的一棵楊柳樹,叫人在樹上選一片葉子,涂上紅色作為靶子。接著,他拉開弓,“唆”的一聲射去,結(jié)果箭鏈正好貫穿在這片楊柳葉的中心。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lǐng),但又不相信養(yǎng)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葉,便走到那棵楊柳樹下;選擇了三片楊柳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yǎng)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養(yǎng)由基走前幾步,看清了編號,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嗖”、“嗖”、“嗖”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楊柳葉。這一來,喝采聲雷動,潘虎也口服心服。就在一片喝采聲中,有個人在養(yǎng)由基身旁冷冷他說:“喂,有了百步穿揚的本領(lǐng),才可以教他射箭了!”養(yǎng)由基聽此人口氣這么大,不禁生氣地轉(zhuǎn)過身去問道:“你準備怎樣教我射箭?”那人平靜他說:“我并不是來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發(fā)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影響。一個真正善于射箭的人,應(yīng)當注意保持名聲!”養(yǎng)由基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謝。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蘇厲介紹的向白起講了上面這個故事。白起聽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戰(zhàn)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zhàn),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國的進攻。這個故事還引申出另一條成語“百發(fā)百中”。
初中生成語故事(優(yōu)秀16篇)篇六
“南柯一夢”這則成語的南柯是南面的大樹枝。
這個成語來源于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唐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寫淳于棼醉后夢入大槐安國,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盡榮華富貴,醒后發(fā)覺原是一夢,一切全屬虛幻。后人因此用“南柯一夢”借喻世間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場空夢。現(xiàn)在常比喻為一場空歡喜。
相傳唐代有個姓淳于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節(jié)。
一天適逢生日,他在門前大槐樹下擺宴和朋友飲酒作樂,喝得爛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仿佛有兩個紫衣使者請他上車,馬車朝大槐樹下一個樹洞馳去。但見洞中晴天麗日,另有世界。車行數(shù)十里,行人不絕于途,景色繁華,前方朱門懸著金匾,上書“大槐安國”,有丞相出門相迎,告稱國君愿將公主許配,招他為駙馬。
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覺已成婚禮,與金枝公主結(jié)親,并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于棼到任后勤政愛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前后二十年,上獲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擁戴。這時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顯赫,家庭美滿,萬分得意。
不料檀蘿國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拒敵,屢戰(zhàn)屢敗;金枝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連遭不測,辭去太守職務(wù),扶柩回京,從此失去國君寵信。他心中悒悒不樂,君王準他回故里探親,仍由兩名紫衣使者送行。車出洞穴,家鄉(xiāng)山川依舊。淳于棼返回家中,只見自己身子睡在廊下,不由嚇了一跳,驚醒過來,眼前仆人正在打掃院子,兩位友人在一旁洗腳,落日余暉還留在墻上,而夢中經(jīng)歷好像已經(jīng)整整過了一輩子。
淳于棼把夢境告訴眾人,大家感到十分驚奇,一齊尋到大槐樹下,果然掘出個很大的螞蟻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蟻穴一個。夢中“南柯郡”、“槐安國”,其實原來如此!
“南轅北轍”這則成語的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jié)果離目標越來越遠。
這個成語來源于《戰(zhàn)國策.魏策四》,今者臣來,見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戰(zhàn)國后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季梁對安厘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
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給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越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
”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yè),一舉一動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樹立權(quán)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已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yè)的目標越來越遠!”
魏安厘王聽了這一席話,深感季梁給他點明了重要的道理,便決心停止伐趙。
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后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轍”,并引申出另一個成語“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
“鳥盡弓藏”這則成語的意思是鳥給打光了,打鳥的彈弓就被。
收藏。
起來。比喻事成之后,功臣被廢棄或遭害。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越世家》,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zhuǎn)弱為強,終于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xù)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范蠢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zhàn)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鏟除。兩位大夫為什么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已留點余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只好拔劍自刎。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fā)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
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文種此時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
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樓”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初中生成語故事(優(yōu)秀16篇)篇七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位于晉國東部的一個弱小國家——衛(wèi)國,長期以來受著強大晉國的壓迫,苦不堪言。這個時候衛(wèi)國的國君——衛(wèi)靈公,毅然投靠了與晉國同樣強大的齊國,締約結(jié)盟。這種做法令當時晉國的執(zhí)政卿趙鞅十分惱怒,集結(jié)大軍準備討伐衛(wèi)國,大軍出發(fā)前,趙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衛(wèi)國,暗中調(diào)查衛(wèi)國內(nèi)部的情況,并約好在一個月后回來報告,可是,一個月,兩個月很快過去了,史默仍舊沒有消息,趙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況,晉國內(nèi)部也開始議論紛紛,史默已經(jīng)被衛(wèi)國殺害,不可能再回來了。
初中生成語故事(優(yōu)秀16篇)篇八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完整保全。比喻寧愿保持高尚的氣節(jié)死去,而不愿屈辱地活著。
這個成語來源于《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qū)幙捎袼椋荒芡呷?/p>
公元550年,北朝東魏的孝靜帝被迫將帝位讓給專橫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從此,北齊代替了東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靜帝及其三個兒子,來個斬草除根。
高洋當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現(xiàn)了日食。他擔心這是一個不祥之兆:自己篡奪的皇位快保不住了。于是,把一個親信召來問道:“西漢末年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么后來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來?”那親信說不清這是什么道理,隨便回答說:“陛下,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為他沒有把劉氏宗室人員斬盡殺絕。”
殘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親信的話,馬上又開了殺戒:把東魏宗室近親44家共700多人全部處死,連嬰兒也無一幸免。
消息傳開后,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時候高洋的屠刀會砍到他們頭上。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準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氣憤地說:“怎么能用拋棄本宗、改為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qū)幙勺鲇衿鞅淮蛩椋辉缸鎏掌鞯帽HN覍幵杆蓝3謿夤?jié),不愿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話報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將他處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賜他姓高,并且升了官。
但是,殘酷的屠殺不能挽救北齊搖搖欲墜的政權(quán)。三個月后,高洋因病死去。再過18年,北齊王朝也壽終正寢了。
“牛鼎烹雞”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對有才的人使用不當,大材小用。
這個成語來源于《后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小汁則熬而不可熟。
東漢末年,在陳留地方有位叫邊讓的人,很有名氣。大將軍何進便將他招來,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議郎蔡邕聽說邊讓在何進那里,心想:“邊讓這個人才學不凡,應(yīng)該作更高一些的官。”便親自到何進家里去,勸說他把邊讓推薦出去,讓他擔任再大些的官。
蔡邕說:“我看邊讓這個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聰明賢智,心通性達,非禮不動,非法不言,實在是難得的奇才呵。俗語說,‘用煮牛的大鍋來煮一只小雞,水放多了,味道沒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則煮不熟,更不能吃了。’這說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現(xiàn)在憂慮的是,這個煮牛的大鍋沒有用來煮牛,希望將軍仔細考慮一下,給邊讓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
這則成語的冠是帽子。憤怒得頭發(fā)直豎,頂起帽子。比喻極度憤怒。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授壁,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
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這塊壁是春秋時楚人卞和發(fā)現(xiàn)的,所以稱為和氏璧。不料,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jù)為己有。于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愿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同大臣們商量了半天,也沒有個結(jié)果。再說,也找不到一個能隨機應(yīng)變的使者,到秦國去交涉這件事。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并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換15座城池。藺相如說:“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yīng)。”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肯把15座城給我,那怎么辦?”
“秦王已經(jīng)許了愿,如趙國不答應(yīng),就理虧了;而趙國如果把壁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無理。兩方面比較一下,寧可答應(yīng)秦王的要求,讓他承擔不講道理的責任。”
就這樣,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秦王得知他來后,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接見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個臨時居住的宮室里召見藺相如。他接過璧后,非常高興,看了又看,又遞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現(xiàn)在又見他只管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馬上退后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fā)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后,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后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應(yīng)齋戒五天后受璧。但藺相如預(yù)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后,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初中生成語故事(優(yōu)秀16篇)篇九
東吳后期的名將陸抗,二十歲時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帶領(lǐng)他父親陸遜留下的部眾五千人。公元264年,孫皓當了東吳的國君,三十八歲的陸抗擔任鎮(zhèn)軍大將軍。當時,東吳的朝政非常腐敗。孫皓荒淫暴虐,宮女有好幾千人,還向民間掠奪;又用剝面皮、鑿眼睛籌酷刑任意殺人。陸抗對孫皓的所作所為非常不滿,多次上疏,勸諫他對外加強防守,對內(nèi)改善政治,以增強國力。他曾在奏疏中一次陳述當前應(yīng)做的事達十六件之多。但是,孫皓對他的建議置之不理。
公元272年,鎮(zhèn)守西陵的吳將步闡投降晉朝。陸抗得知后、立即率軍征討步闡。他知道晉軍一定會來接應(yīng)步闡,因此命令軍民在西陵外圍修筑一道堅固的圍墻。
吳將多次要求攻打西陵,但陸抗總是不許。等到工事完成;晉軍已經(jīng)趕到西陵接應(yīng)步闡,陸抗率軍擊退來援的晉軍,再向西陵發(fā)起猛攻,很快攻進城內(nèi),將叛將步闡殺死。當時,晉朝的車騎將軍羊枯鎮(zhèn)守襄陽。他見陸抗能攻善守,知道要打敗東吳并不容易,因此對東吳采取和解策略:部下掠奪了東吳的孩子,他下令放回;行軍到東吳邊境,收割了東吳方面的莊稼,就送絹帛給東吳作抵償,獵獲的禽獸已被吳人打傷,就送還東吳。
陸抗明白羊枯的用意,也用同樣的態(tài)度對待晉商。兩人還經(jīng)常派使者往來,互相表示友好。因此,吳、晉一部分邊境地帶一時出現(xiàn)了和好的局面。孫皓聽說那里的邊境和好,很不高興,派人責問陸抗。陸抗回話說:“一鄉(xiāng)一縣尚且不能沒有信義,何況大國呢!我如果不這樣做,反而會顯出羊枯很有威德,對他沒有什么損害。”孫皓聽了,無話可說;但他還是想出兵攻晉。陸抗見軍隊不斷出動,百姓精疲力竭,便向?qū)O皓上疏說。
“現(xiàn)在,朝廷不從事富國強兵,加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儲備糧食,讓有才能的人發(fā)揮作用,使各級官署不荒怠職守,嚴明升遷制度以激勵百官,審慎實施刑罰以警戒百姓,用道德教導官吏,以仁義安撫百姓,反而聽任眾將追求名聲,用盡所有兵力,好戰(zhàn)不止,耗費的資財動以萬計,士兵疲勞不堪。
這樣,敵人沒有削弱,而我們自己倒象生了一場大病。”陸抗還鄭重指出,吳、晉兩國實力不同,今天即使出兵獲勝,也得不償失。所以,應(yīng)該停止用兵,積蓄力量,以待時機。
”但是,孫皓對陸抗的這些忠告都聽不進去。后來陸抗去世,晉軍討伐東吳,沿著長江順流東下,勢如破竹,吳國終于被晉所滅亡。
初中生成語故事大全精選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晉靈公生性殘暴,時常借故殺人。一天,廚師送上來熊掌燉得不透,他就殘忍地當場把廚師處死。兩個宮人奉命把尸體裝在筐里,抬到宮外去埋葬。
正好,尸體被趙盾、士季兩位正直的大臣看見。他們了解情況后,非常氣憤,決定進宮去勸諫晉靈公。士季先去朝見,晉靈公從他的神色中看出是為自己殺廚師這件事而來的,便假裝沒有看見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來到屋檐下,晉靈公才瞟了他一眼,輕描淡寫地說:“我已經(jīng)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聽他這樣說,也就用溫和的態(tài)度道:“誰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確的勸諫,就是一個好的國君。”
但是,晉靈公并非是真正認識自己的過錯,行為殘暴依然故我。相國趙盾屢次勸諫,他不僅不聽,反而十分討厭,竟派刺客去暗殺趙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殺害正宜忠貞的趙盾,寧可自殺。晉靈公見此事不成,便改變方法,假意請趙盾進宮赴宴,準備在席間殺他。但結(jié)果趙盾被衛(wèi)士救出,他的陰謀又未能得逞。最后,這個作惡多端的國君,終于被一個名叫趙穿的人殺死。
宋朝大書法家,大畫家米芾的兒子米友仁(字元暉),家學淵源,也和他父親一樣,既寫得一手好字,又長于作畫,尤其非常喜愛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別人的船上,看見王羲之真筆字帖,歡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畫交換,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著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虧別人很快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
他有一樣很大的本頒,便是學會模仿古人的畫品。他在漣水的時候,曾經(jīng)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圖”描摹。后來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還給人,這人當時沒有覺察出來。拿著走了。直至過了好多日才來討還原本。
米友仁問他怎么看得出來,那人回答說:“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還我的這一幅卻沒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畫品,很少被人發(fā)覺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經(jīng)常千方百計向人借古畫描摹;而摹完以后,總是拿樣本和真本一齊送給主人,請主人自己選擇。
由與他摹仿古畫的技藝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樣,主人往往把模本當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獲得了許多名貴的真本古畫。
米友仁是一個有才能的藝術(shù)家,值得人們敬仰,又是一個古畫的愛好者和欣賞者,讓人們更加知道古畫的妙處和價值,可是他用那種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換取別人真本的行為,卻是叫人鄙棄和不恥的。所以有人把他這種用巧妙方法騙取別人真本古畫的行為,叫做“巧偷豪奪”。后來的人又從此引伸成“巧取豪奪”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人以不正當?shù)那擅罘椒ǎ鹑∽约翰粦?yīng)得的財物。“巧取”,騙取也;“豪奪”,搶占也。而用此種方法攫取財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奪,故所得多多”見(“清波雜志”)之語,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么佛事,騙取無知的人的財物。攫取私有,這便是“巧取豪奪”了。
初中生成語故事(優(yōu)秀16篇)篇十
侍從:"大王宣顏蜀進殿。"
宣王:"顏蜀,走過來。"
顏署:"大王,走過來。"
大臣:"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讓你過來,你不可以叫大王過來,這怎么行呢?"顏蜀:"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quán)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權(quán)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宣王:"到底是君主尊貴好是士人尊貴?"顏蜀:"當然是士人尊貴,君主并不尊貴!"宣王:"你說這話有根據(jù)嗎?"
顏蜀:"當然有,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jīng)下過一道命令說:"高士柳下季墳?zāi)刮迨揭詢?nèi)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令"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他為萬戶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竟然連一死的士人墳?zāi)苟疾蝗绨 ?
大臣:"顏蜀,過來!顏蜀,過來!我們大王擁有千乘之國,東西南北誰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你們士人太卑鄙了!"顏蜀:"你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的時候,請侯有萬國之多,這是為什么呢?以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請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是是否得失的關(guān)鍵。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各實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主要以不經(jīng)常向人請教為羞辱,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宣王;"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喲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你的學生,今后您就住在我這里,我保證您飲食有肉吃,出門有車乘,您夫人和子女個個會衣著華麗。"顏蜀;"玉,愿來產(chǎn)與山中,如果一經(jīng)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xiāng)僻壤,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風貌和內(nèi)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請愿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wěn)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平安度日,并不比群歸差。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是大王,而盡忠宣言的是我顏蜀。"
初中生成語故事(優(yōu)秀16篇)篇十一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于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后負責處理。趙威后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后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zhì),然后再出兵。趙威后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初中生成語故事(優(yōu)秀16篇)篇十二
話說最早的天地本是合在一起的,宇宙本是一團混沌。在這片混沌中沉睡著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盤古。他的身邊放著一把樣子古怪的斧頭。直到有一天盤古忽然醒來,但是覺得自己所在的空間是那么的壓抑,于是拿起身旁的斧頭對著周圍的空間一氣亂揮,也不知道揮了多久,反正是把天和地給明確的劃分出來了。
但是天與地分開沒多久就又開始慢慢合攏,盤古就用自己的身體來支撐著天與地,就這樣支撐了很久很久,天與地的位置已經(jīng)被固定住了,但是偉大的盤古卻因疲勞過度,累死了。他死后身體開始變化,骨骼變成了山脈和丘陵,肉身變成了平原和盆地,血和汗水變成了江海,毛發(fā)變成了森林,草原和沼澤。他的元神到了天與地的中心處,卻因疲倦睡去。
在盤古肉身化為大地之后,大地上出現(xiàn)了很多種生物。多了很多年之后,大地上出現(xiàn)了一位同樣偉大的人物——女媧。女媧發(fā)現(xiàn)大地雖然有了很多生靈,但是它們?nèi)鄙僦鴦?chuàng)造能力,于是女媧便用黃泥按照自己的摸樣捏出了很多小人,因為女媧覺得創(chuàng)造的這些人應(yīng)該和自己有點區(qū)別才是,所以把泥人的尾巴改成了兩條后肢(雙足)。之后用施放了法術(shù)將這些小人變成有生命的活人,并且這些人都具有自己獨立的思想。
炎帝有一個善良,可愛的小女兒,名字叫精衛(wèi)。她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希望見道無邊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長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終于在她認為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時候,她悄悄的離開了部落。最終她找到了大海,她為大海的偉大而陶醉,正當她奔向大海的時候,大海同樣卷著巨浪奔向精衛(wèi)。最后,大海把精衛(wèi)帶走了,帶著她離開了這個世界。精衛(wèi)死前那一刻才醒悟過來。精衛(wèi)的靈魂因為憤怒而化做一只青鳥,精衛(wèi)為了報復大海,決定把大海填平,于是就日以繼夜的含著西山的石頭去填海。
共工撞翻不周山,洞開天門的事被女媧測算到后便從九重天下凡來制止來自天門的洪水。女媧四處收集五色石,再以五色石煉制成補天石。用補天石將天門補上。
多年以后(堯帝在位時),天下大旱,原因很簡單,天上同時出現(xiàn)十個太陽。后羿為解決大旱問題,自己鍛煉出一把威力無限的巨弓。后羿在弓上注入法力。然后攜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無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個太陽全射下來,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來,大地將陷入無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個太陽在天上。
很久很久以前,鳳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鳥,羽毛也很平常,絲毫不象傳說中的那般光彩奪目。但它有一個優(yōu)點:它很勤勞,不像別的鳥那樣吃飽了就知道玩,而是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將別的鳥扔掉的果實都一顆一顆撿起來,收藏在洞里。
這有什么意思呀?這不是財迷精,大傻瓜嗎?可別小看了這種貯藏食物的行為,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可發(fā)揮大用處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覓不到食物,都餓的頭昏眼花,快支撐不下去了。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干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大家,和大家共渡難關(guān)。
旱災(zāi)過后,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并一致推舉它為鳥王。
以后,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初中生成語故事(優(yōu)秀16篇)篇十三
“聞雞起舞”的雞是指雞鳴,舞是舞劍、習武。它說的是晉代人祖逖的故事。
祖逖不怎么講究儀表,但卻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歡讀書,后來發(fā)憤攻讀,學問大有長進,他與劉琨一道擔任過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里經(jīng)常同蓋一床被子談?wù)搰掖笫拢劦郊拥牡胤剑词故前胍挂惨饋怼?/p>
一次半夜里忽然聽到雞叫,祖逖踢醒劉琨說:“這是吉祥的聲音呀!”邊說邊下床,走到院子里舞起劍來。
晉元帝時,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際,他叩著船槳發(fā)誓說:“不收復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為人!”渡江以后,他率領(lǐng)部下與石勒的軍隊相持,收復了不少失地,恢復了東晉黃河以南的許多領(lǐng)地。
“聞雞起舞”,后來形容有志之士及時奮發(fā)自勵。
初中生成語故事(優(yōu)秀16篇)篇十四
【求田問舍】舍:房子。多方購買田地,到處問詢屋價。指只知道置產(chǎn)業(yè),謀求個人私利。比喻沒有遠大的志向。
出自于:《三國志·魏書·陳登傳》: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
劉禪
【樂不思蜀】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huán)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huán)境中去。
263年劉禪投降曹魏,受封為安樂公,和一些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有一天,司馬昭宴請劉禪,吩咐演奏蜀樂,并歌舞助興。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低頭流淚。只有劉禪怡然自若。司馬昭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
晉武帝司馬炎
【羊車望幸】意為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或者寵愛。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有粉黛近萬,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臨幸哪個妃子,就成為一個讓他十分頭疼的問題。于是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坐著羊車,讓羊在宮苑里隨意行走,羊車停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寵幸嬪妃。有個聰明的宮人便把竹枝插在門上,把鹽水灑在地上,羊因為喜歡鹽水的味道,停下吃食,于是羊車就停在她的宮門口。
晉惠帝司馬衷
【何不食肉糜】意為對事物沒有全面認知,也指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人對別人的處境或行為妄加評論或建議。
《晉書·惠帝紀》記載: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qū)υ唬骸霸诠俚貫楣伲谒降貫樗健!奔疤煜禄膩y,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
晉明帝司馬紹
【日近長安遠】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多寓功名事業(yè)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實現(xiàn)之意。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夙惠》,其中典故為:晉明帝年少時,坐在元帝的膝蓋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就問明帝:“你覺得長安和太陽哪個遠?”明帝回答:“太陽遠,沒有聽說有人從太陽那里來。”元帝感到驚奇。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舉行宴會,重新問他,他卻回答說:“太陽近。”元帝吃驚:“你怎么跟昨天說的不一樣呢?”明帝回答說:“抬頭只看得見太陽,看不見長安。”
煙花
前秦世祖皇帝苻堅
【投鞭斷流】把所有的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斷水流。比喻人馬眾多,兵力強大。
出處:《晉書》卷一百十四〈苻堅載記下〉,典故為:苻堅即位后想消滅東晉,遭朝中大臣勸諫,指出東晉有長江天險,不易攻下,但驕傲的苻堅回應(yīng):“我坐擁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長江,足可把長江水斷流,長江天險還有什麼好怕的?”
后趙開國皇帝石勒
【鹿死誰手】鹿:獵取的對象,比喻爭奪的政權(quán)。原比喻不知政權(quán)會落在誰的手里。現(xiàn)在也泛指在競賽中不知誰會取得最后的勝利。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石勒載記下》。典故:十六國時期的后趙開國皇帝石勒評價自己說:“我如遇到漢高祖,必當北面而事奉他,與韓信、彭越并肩齊驅(qū)而爭為人先。倘若遇到光武帝劉秀,當共同馳騁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北齊顯祖文宣皇帝高洋
【快刀斬亂麻】
隋文帝楊堅
【一衣帶水】像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間隔,后泛指江、河等水面不足以限制人們的交通與交往。“水”原指長江。
出處:《南史·陳紀下》:“隋文帝謂仆射高熲曰:‘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隋文帝在588年冬下令伐陳。出發(fā)前,他對高颎說:“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夠因為一條像衣服帶子一樣狹窄的長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嗎?”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晉王楊廣為元帥,率領(lǐng)五十萬大軍渡江南下,向陳朝的都城建康發(fā)動猛烈的進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獲了陳后主,滅掉了陳朝。
唐高祖李淵
【雀屏中選】雀屏:畫有孔雀的門屏。指得選為女婿。
出處:《舊唐書·高祖竇皇后傳》典故:李淵善于騎射,其妻竇皇后未嫁時為貴族女,明艷照人。其父北周大將竇毅舉辦射箭之賽,比武招親,要求求親的公子們以射中雀屏上的孔雀為標準。李淵竟然兩發(fā)各中一目(孔雀眼睛),而娶得竇氏,這段佳話流傳后世成為成語“雀屏中選”。
唐太宗李世民
【小鳥依人】依:依戀。像小鳥那樣依傍著人。現(xiàn)用于形容女孩子嬌小可愛的樣子。
出處:《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褚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既寫忠誠,甚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
典故: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將朝中大臣評論一番,最后說到了褚遂良。唐太宗說:“褚遂良在學問方面大有長進,性格很剛直,對朝廷忠心,對我很有感情;平時一副飛鳥依人的模樣,我很是憐愛他啊!”
宋太祖趙匡胤
【黃袍加身】黃袍:也稱龍袍,指古代皇帝的袍服。指政變后奪得政權(quán)。也指登上帝位。
出自:《宋史·太祖紀一》。典故:后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北漢勾結(jié)契丹入寇,趙匡胤 出師御之,兵次陳橋驛 ,在趙普、石守信等策劃下,發(fā)動兵變,黃袍加身,擁立趙匡胤即帝位,改國號為宋。史稱“陳橋兵變”。
宋太宗趙光義
【開卷有益】開卷:打開書本,指讀書;益:好處,收獲。讀書總有好處。
出處: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文儒》卷六:太宗日閱《御賢》三卷,因事有閥,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典故:宋太宗常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由于他堅持每天閱讀三卷《太平御覽》,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十分得心應(yīng)手。當時的大臣們見皇帝如此勤奮讀書,也紛紛效仿,所以當時讀書的風氣很盛。
初中生成語故事(優(yōu)秀16篇)篇十五
安然無恙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fā)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zāi)禍。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于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后負責處理。趙威后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后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zhì),然后再出兵。趙威后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后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初中生成語故事(優(yōu)秀16篇)篇十六
我國古時有一位善歌者韓娥,韓國人。一次她經(jīng)過齊國,因路費用盡,便在齊國都城(臨淄,今屬山東)的雍門賣唱籌資。韓娥聲音清脆嘹亮,婉轉(zhuǎn)悠揚,十分動人。這次演唱,轟動全城。唱完以后,聽眾還聚在雍門,徘徊留戀,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韓娥,請她再來演唱。
可是旅店老板卻對韓娥很不禮貌,韓娥忍不住放聲大哭。哭聲悲傷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動得流下淚來。由于韓娥的歌聲,婉轉(zhuǎn)動聽,唱完以后兩三天,似乎還有遺留的歌聲,在屋梁間繚繞飄蕩,一連三天,大家都難過得吃不下飯。當人們聽說韓娥已經(jīng)出城離去時,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韓娥不便違拗百姓的要求,便回來為大家繼續(xù)演唱了一次。聽眾很高興,幾天來的悲傷情緒一掃而空。《列子·湯問》在描寫這一情節(jié)時說“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從此,人們稱贊歌聲或音樂的美妙,余音不絕,就常用“繞梁三日”來比喻。
【出處】《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釋讀】形容歌聲優(yōu)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