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在閱讀過程中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感受的文字記錄,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消化書籍中的知識和思想。以下是一些讀者的讀后感體會,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書籍的內容進行了精彩的總結和評價。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一
高中就偏愛《蘭亭集序》這篇課文,當時讀來只覺得精短清透,字句順滑如潤卻無雕鑿之跡,稱得上是即興之作中的上乘作品。對于“蘭亭“這個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滿神秘的.向往之情。遙想在山水環抱、詩酒交融的幽境里灑墨揮毫,落出飄如浮云,矯如驚龍的精致書畫,是何等閑適風雅!
再讀《蘭亭集序》時,除了品嘗仍愛的清洗文風之外,更多追索的是文中的深層含義。蘭亭位于浙江紹興的蘭渚山下,生于得天獨厚的水鄉之地;又恰逢天朗無云、草暖風微,群賢畢至,大家一齊探討人生,是不由得對生命好處發出刨根追問,對人生的各種境遇作出總結歸納的。蘭亭,這樣一個巧致的名字,讓人聯想到一位蕙質蘭心的女子從煙雨江南中秉著骨竹傘款步過橋,抑或是輕裘緩帶的墨客騷人把盞臨風,倚亭望月,感嘆吟詠……然而,作者對于生命根本的詰問不是如此悠閑唯美、附庸風雅的,而是苦悶的、反復的、令人百思輾轉的。《蘭亭集》是與會的41位詩人的結集,也是41個人的思考結晶。
之后查了資料,探索到了蘭亭的真實境地:蘭亭門前,有“鵝池”兩字,各成風格,是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倆共同書寫的。王羲之的一筆絕妙書法的精髓,就是從鵝的形體上,悟出真諦來的。順著小徑前行,迎面的是一亭,一痕痕沉沉的歷史的斑跡顯現出來。內一石碑上書“蘭亭”二字,系清康熙手書。西側是“樂池”,臨池有“俯仰亭”。東側為流觴亭,亭內有“曲水邀歡處”一匾,正下懸唐名畫家李公麟的《蘭亭修禊圖》。
一條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鏡,在竹影樹蔭下緩緩并帶著輕快的節奏逶迤流過,流得那樣灑脫自在。幾只時而盤旋、時而俯沖的蝴蝶,幾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在這樣的環境中,發出的人生感嘆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小問小論。對于我們學園林的人來說,如何開創一爿曲徑通幽宛自天開的富有人性化、情趣化且恬淡文雅的園林天地,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古人往往是最好的老師,它告訴我們精神和性靈的力量是強大的。
在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期,是一個政治恐怖、國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時段。魏晉的文章普遍受到了玄學文化及儒道釋三教合流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廣泛影響,反映現實生活。文人們喜愛親近自然、逸情自然,探討自然觀和人生觀,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我最愛這兩句——“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這兩種人生態度都是值得欣佩欣賞的,是生命最美妙的音樂。若能在期望中存儲抱負,或在寄托中充實自己、找到人生的樂趣享受生命付出熱情,就是在用生命抒寫自己的故事傳奇,都值得欣慰。
蘭亭中這次文人聚集,沒有多么高深的影響,但他們的真性情和高雅情趣確實是現代人望塵莫及的。靜坐在坦白寬廣的天地山水間,想想歡樂成過往,新戀換舊愛,美麗總是短暫的,似乎什么都是無法永久停留。死死生生,人在追尋什么?生的好處到底是什么?王羲之真誠如水,向自然提出了追問,他只提出問題,答案沒有果斷得出,而是讓人去猜想、去揣度,余味深長。他這種冷靜又熱情的人生態度、對生命好處的尋找實在令人感動。愿自己有一天,也能在自然中有一番徹悟,有一番天真又深刻偏僻的追問。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二
《蘭亭集序》字的靈氣不止表現在書道形態上,文風同樣燦若云霞,這明媚入水的佳作仿佛如用以流觴的溪流一樣汩汩而出,來看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蘭亭集序》讀后感:
初讀《蘭亭集序》于初中課本,彼時詞意尚且不熟,讀之朗朗上口逐將古文熟記于心。
最近熱衷于小楷書法,獨愛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其書法體式"飄若浮云,嬌若驚龍",賞心悅目之時,逐筆臨摹王家任先生的小楷作品《蘭亭集序》,其一撇一捺,筆法精湛,亦不乏揖讓趣味,臨摹更是饒有意趣。
透過筆墨丹青,無不被其優美流暢的語言藝術、清麗淡雅的意境所折服,無論是"天下第一行書"還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都在美的歷史里已經不朽。
陽春三月,微風和煦,一群文人們在盈盈笑意中走向了春天,親近自然。
原本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可惜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代,則國家分裂,民不聊生。
而眾賢才匯聚于會稽山陰的蘭亭,便是他們理想中的"桃花源".于是乎他們陶醉于清風美酒意,古韻渺渺中,飲酒賦詩,感悟人生。
永和九年的暮春,萬事萬物萌發勃勃生機。
他們在宜人風光中舉行修禊儀式。
喝酒寫詩,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意。
自然的景物給他人一種超世脫俗的感覺。
恰逢天朗無云,惠風和暢,好山好水之中,風景秀麗,仰首宇宙是如此浩大,俯視大地萬物這般繁多。
眾人詩興大發,爭相吟詩作對,年輕瀟灑的王羲之在這群文人墨客中顯得格外出眾,在眾人的推薦之下,已有幾分醉意的王羲之,拿起筆揮墨灑毫,揮灑而就,千古名篇《蘭亭集序》便躍然紙上。
山水竹林、天朗氣清、暖陽微風,給人呈現出一個極美的"世外桃源"的情景。
仿佛置身仙境之中,多么令人神往。
此情此景,無不令人心生感慨,詩人心靈深處的傷感隨即而來,亂世之中對生死的思考一時將興高采烈、吟詩作賦酣暢淋漓的王羲之籠罩,隨即感慨"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的確,人生的快樂是極其有限的,到快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很乏味。
而時光飛逝,過往的一切都將成為歷史,應該珍惜時間,熱愛生活。
在歲月的長河里,人生的確如此白駒過隙,歲月的年輪終將駛向終點。
然而,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喜好不同,命運不同,結局更不同,最終還是化為塵土,草木同朽。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字里行間無不體現出王羲之對生活的眷戀與熱愛。
在歷史的洪流中,他們生活在戰亂年代,越是戰火紛飛,就越對生死與美好的事物心懷向往、渴望之極。
他想賦予人生意義,給生命一個說法,然而人生的意義何在?
果真有意義否?若有,意義安在哉?
有些人活著,卻如同蠅營狗茍,無法享受生命的價值,只當人生是一場徒勞。
泰戈爾說:生命如同渡過一重大海,向著彼岸各奔前程。
只有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時候,才會有所感悟。
而今,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生活亦如此幸福美好。
此時,我們年輕,無懼于未來,青春年少的我們,沐浴在青春的光芒中,應珍惜當下,珍惜眼前"美景",方可不在晚年而唉聲嘆氣、后悔莫及。
享受著這樣的時刻,品嘗拼搏的滋味,不再彷徨著,迷茫不前。
向著夢想的遠方去追逐,在青春譜寫自己的"蘭亭"美景。
作者簡介:王小奇,筆名星宇,甘肅平涼人,現就讀于天水師范學院。
瀚海潮文學社成員,熱愛讀書,喜歡用文字去抒寫世間的真情,去感受文字給予的溫暖,喜歡散文、詩歌,鐘情書法。
散文作品有《那一縷陽光》,詩歌作品《等待》。
書法作品在中文學院書法大賽中獲獎。
唯愿墨香能沁入心脾,愿文字能陶冶情操!
舊歷三月三日,重覽《蘭亭集序》,猶如吹皺春池,漣漪四起,全文凡324字,反復賞讀,果如羲之先生所言,每每有感于斯文。
今年上巳,亦如千年之前,惠風和暢,天朗氣清。
此時正值暮春之初,書圣先生肯定又會興致勃勃地邀上朋友們進入山林,流觴曲水,揮毫筑筆,吟詩結對了。
可如今,他已長眠于深愛的自然山林之中,再喚不起,"死生亦大矣",作為物質的肉身,最終總不能與自然規律抗拒,這也是先生興感之由吧。
只是,先生作為書圣的精神,卻跨越古今,令后人感懷。
后人大概只知道王羲之先生是一位書法家,著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其他恐不甚了解,總是這樣,從此時追溯遙遠的彼時,世事滄桑,年華總會砍去許多無關緊要的枝蔓,留下最經典的部分,這往往是歷史選擇的必然。
且看《蘭亭集序》字字句句,真是一座袖珍的書藝殿堂,尺幅之中,蘊藏無盡美好。
唐太宗曾嘆"點曳之工,裁成之妙";黃庭堅贊"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后人唱著"蘭亭臨帖,行筆如行云流水".
《蘭亭集序》書法的美表現在每一個細部,無論橫,豎,點,撇,勾,折,捺,極盡用筆使風之妙,每一個字都有著鮮活的生命,或坐,或臥,或行,或走,或舞,或歌,儀態萬千,眾象畢現,大小參差,長短配合,錯落有致。
序中二十多個"之"字,無一雷同,各具風韻,氣脈貫通,像一條華美的絲絳,將一顆顆珠璣串聯,變成了一件嘆為觀止的藝術品,閃耀在歷史的篇章里。
可惜《蘭亭集序》真跡已不知所蹤,最盛傳的說法是唐太宗李世民至死對《蘭亭集序》戀戀不舍,將真跡隨其共葬昭陵,永遠與之相伴。
南宋大詩人陸游作詩感嘆:"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
"后世各名家雖爭相竭力模仿,卻未能得其全。
宋代姜燮酷愛《蘭亭集序》,日日研讀,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蘭亭集序》藝術奧妙的深邃。
《蘭亭集序》是中華書法史上一部彪炳千秋的杰作,樹立了新的審美典范,解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蘭亭集序》字的靈氣不止表現在書道形態上,文風同樣燦若云霞,這明媚入水的佳作仿佛如用以流觴的溪流一樣汩汩而出。
開篇先交代修禊盛事,接著不勝感慨地將目光放在自然山水上。
青巒疊翠,秀峰懷抱,境界清幽,寫林寫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棄其碧綠蒼翠,極力營造出一種鮮盈,雅致的清淡格調。
一汪碧藍,幾許澄澈,給人恰逢其時的美感,這樣的山水,正可以涵養淡泊,寧靜的心性,文字格調的清淡正是先生人格性情的體現。
他對山水一往情深,"從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山林之美,為他的精神賦予強烈的生命活力。
晉人之美,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評,有著"人格的唯美主義".儀表上,此時的士人們服食五十散成風,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以為時尚。
精神上,隨著故土的南遷,在經歷了一番痛苦的心靈煎熬之后,他們轉向了一直與自己相通相感的自然,青山綠水成了他們傷痕累累的心靈最后的家園,大抵從漢末以來,士人們從關心政治,砥礪名教和積極入仕的`思想,轉變為不問政治,逃避現實,以求明哲保身;同時,以老,莊,易為內容的玄學思想開始興盛。
東晉的士人不比百年前竹林七賢們的剛烈怪誕恣意,他們的方式更為柔和許多,在山水間悠哉游哉,返回自己的心靈,將自己的內心, 性情變得非常純粹,毫無功利色彩,盡情發揮著藝術情懷,造就了精神異常豐富的時代。
王羲之先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構造著自己的精神山水家園。
然"晉人雖超,未能忘情",羲之先生雖欣賞著這江南溫潤明秀的山水,但到底意難平。
當世,王,謝,庾,桓是東晉四大望族,他又是大政治家王導的從子,不可避免地參與了許多政治事件。
"觸景興懷,俯仰之間若有余痛",羲之先生做不到徹底的曠達,對寄情山水的人生還是"惘惘不甘,忽忽若失".在《蘭亭詩》中,"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強烈的表達了他的志向。
他雖在老莊的高逸曠達中得到一些解脫,但他否定"一死生,齊彭殤"的空洞虛無的遁世思想,而且飽含著復雜的入世心態,存著希望和壯志難酬的情結。
關于這一點,韓愈說得更透徹具體"一死生,解外膠。
是其為心,必泊然無所起;其于世,必淡然無所嗜。
泊與淡相遭;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拾。
"王羲之先生與韓愈同是受儒釋道所影響的文人,同在官場與山水中有著漫漫的浮沉。
山水是文人們永恒的生命綠色,人與山川的相感,源于中國古代文人覺醒得相當早的生命意識。
孔圣人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又有樂山樂水之論;羲之先生稍后的陶淵明大聲地發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吶喊;東坡居士與友人"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怡然自得……如若,史事變更,羲之先生未搬離山東,不受江南的熏染,恐他筆下流動的風采非今日所見的蒼翠清淡了。
山水給文人們以別樣的因緣靈感,外在表現行于紙上。
文人們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深于情者,不僅對宇宙人生體會到至深的無名的哀感,擴而充之,可以成為耶穌、釋迦的悲天憫人。
此時,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一旦對自然抱有了無限深情,哲人心靈與自然山川便仿佛相通了,渺渺于懷,念念不忘,一往而情深。
我們到底是自然的孩子,自然以其無限的包容力感召著我們。
現臨文嗟悼,喻之于懷。
雖世殊事異,總令人感懷。
寫下《蘭亭集序》后三年,王羲之稱病去官,并在父母墓前發誓終不再入仕,與東土人士營山水弋釣之樂,并慷慨地說:"我卒當以樂死",徹底走入了山林,進入了自然的懷抱。
千年一瞬,時光流逝,現如今高樓林立,世事變遷,柔順的羊毫早被硬筆和賦予變化的鍵盤替代,流觴曲水這樣的雅事再不復見。
墨香難覓,書道罕至。
盡管深知每個時代有總有每個時代的趣好,但每看到風起云動,花謝花飛,總有與歷史交匯之感,難免發古之幽情,無論是書法還是文學,探求內心的追求總不該被淡漠。
太匆匆,令人悵惘和惋惜。
行行重重行行,對生命自然的深情將一直被后世追尋。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三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磯珠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它打破成規,自辟徑蹊,不落案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國學經典是古代圣賢思想、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就如同一顆明珠,在時光流逝中熠熠生輝,在風雨激蕩中璀琛奪目!作為時代的弄潮兒的我們,更要多讀圣賢書,讓國學經典伴我成長。
千六百五十六年前暮春三月的一天,一群人來到一個叫蘭亭的地方集會宴飲。曲水流觴,逸興遄飛,坐中俊才豪杰,各個把酒臨風,即席吟詠,好不熱鬧。參加的人或許不知道,這一場熱鬧,竟然能永載史冊,而浙江紹興的老農,更不敢想象這個叫蘭亭的.地方會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化標簽。畢竟,才子佳人相邀聚會,政客富賈附庸風雅,在習慣于山水寄情詩賦抒懷的古代中國,是再平常不過的了。
《蘭亭集序》這篇文章,昭明文選里沒有登錄,古文觀止里卻赫然在目,這是很令人不解的地方,而《世說新語》里雖有錄入,卻比現在的《蘭亭集序》少了二百多個字,也留下一個大疑問。所以,在郭沫若先生為此大打筆墨官司之后,我們確實很難在文章內容上作什么評價。
“死生亦大矣”,是對六朝明理的沉痛反對,“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是對老莊清談的無情撻伐,這些思想即便是后人附會,我們也可以記到王右軍的頭上,因為憑右軍的性情和作為,是完全可以擔當這樣的責任的。
可惜的是孫綽、謝安等諸多高明之輩,他們在蘭亭上寫的詩,卻被一紙序文遮蔽到毫無光彩,連陪襯都很勉強,這真讓我們扼腕嘆息。所以,我有時不免想,如果遇見子安或逸少這樣的人,盡量還是少說話,留個名頭,甘心情愿地做一片綠葉也算是幸運的了。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四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奠基了中華文明的博大;多少文人墨客血淚的凝聚,鑄就了中華文明的精深;篇篇傳世永恒的經典,成就了中華文明的璀碟。
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孕育了無數文化瑰寶。指尖在泛著歷史氣息的書頁輕擾,身心在經典韶韻中升華。
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集》更是其精華所在,靈魂所托,它在浩瀚中華文明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盞古燈,悠悠古道,盈盈茶香,漸漸神迷,將我帶到千年前的晉朝。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不少名士相約在此,談玄論道,放浪形骸,真可謂“人杰地靈”之處。
或許真的'如此巧合,我與“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在蘭亭相遇。他醉意朦朧,但只見他潑墨揮筆,一氣呵成,一篇不朽之作己成。那是飽含熱血的真摯,是蘊含真諦的感悟!
雖我與他不相識,我卻能看出他“此地有崇山峻嶺”的快樂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己為陳跡”乃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但他們崇信莊子,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王羲之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五
讀《蘭亭集序》,除了品嘗仍愛的清洗文風之外,更多追索的是文中的深層含義。蘭亭位于浙江紹興的蘭渚山下,生于得天獨厚的水鄉之地;又恰逢天朗無云、草暖風微,群賢畢至,大家一齊探討人生,是不由得對生命好處發出刨根追問,對人生的各種境遇作出總結歸納的。蘭亭,這樣一個巧致的名字,讓人聯想到一位蕙質蘭心的女子從煙雨江南中秉著骨竹傘款步過橋,抑或是輕裘緩帶的墨客騷人把盞臨風,倚亭望月,感嘆吟詠……然而,作者對于生命根本的詰問不是如此悠閑唯美、附庸風雅的,而是苦悶的、反復的、令人百思輾轉的。《蘭亭集》是與會的41位詩人的結集,也是41個人的思考結晶。
之后查了資料,探索到了蘭亭的真實境地:蘭亭門前,有“鵝池”兩字,各成風格,是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倆共同書寫的。王羲之的一筆絕妙書法的精髓,就是從鵝的形體上,悟出真諦來的。順著小徑前行,迎面的是一亭,一痕痕沉沉的歷史的斑跡顯現出來。內一石碑上書“蘭亭”二字,系清康熙手書。西側是“樂池”,臨池有“俯仰亭”。東側為流觴亭,亭內有“曲水邀歡處”一匾,正下懸唐名畫家李公麟的《蘭亭修禊圖》。一條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鏡,在竹影樹蔭下緩緩并帶著輕快的節奏逶迤流過,流得那樣灑脫自在。幾只時而盤旋、時而俯沖的蝴蝶,幾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在這樣的環境中,發出的人生感嘆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小問小論。對于我們學園林的人來說,如何開創一爿曲徑通幽宛自天開的富有人性化、情趣化且恬淡文雅的園林天地,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古人往往是最好的老師,它告訴我們精神和性靈的力量是強大的。
在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期,是一個政治恐怖、國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時段。魏晉的文章普遍受到了玄學文化及儒道釋三教合流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廣泛影響,反映現實生活。文人們喜愛親近自然、逸情自然,探討自然觀和人生觀,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我最愛這兩句――“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這兩種人生態度都是值得欣佩欣賞的,是生命最美妙的音樂。若能在期望中存儲抱負,或在寄托中充實自己、找到人生的樂趣享受生命付出熱情,就是在用生命抒寫自己的故事傳奇,都值得欣慰。
蘭亭中這次文人聚集,沒有多么高深的影響,但他們的真性情和高雅情趣確實是現代人望塵莫及的。靜坐在坦白寬廣的天地山水間,想想歡樂成過往,新戀換舊愛,美麗總是短暫的,似乎什么都是無法永久停留。死死生生,人在追尋什么?生的好處到底是什么?王羲之真誠如水,向自然提出了追問,他只提出問題,答案沒有果斷得出,而是讓人去猜想、去揣度,余味深長。他這種冷靜又熱情的人生態度、對生命好處的尋找實在令人感動。愿自己有一天,也能在自然中有一番徹悟,有一番天真又深刻偏僻的追問。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六
看了《蘭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活著。正如泰戈爾所說:“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時光。曾經坐在電腦旁邊,幾個小時不停地玩著游戲,還津津有味,不亦樂乎;曾經和同學們出外游玩,吃喝打鬧,還以為年輕便是如此;曾經坐在桌子旁,對著書本一籌莫展,還覺得時間是如此漫長……我真為自己感到羞愧!()。
“花開時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時間如白駒過隙,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是激起千層大浪,還是默默無聞,隨之而逝?美好的生命是易逝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條單薄而蒼白的線已經成了過去,現在我們要用生命繪出一幅唯美的畫卷dd一朵燦爛的夏花!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七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告訴了我們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蘭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活著。正如泰戈爾所說:“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時光。曾經坐在電腦旁邊,幾個小時不停地玩著游戲,還津津有味,不亦樂乎;曾經和同學們出外游玩,吃喝打鬧,還以為年輕便是如此;曾經坐在桌子旁,對著書本一籌莫展,還覺得時間是如此漫長……我真為自己感到羞愧!
“花開時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時間如白駒過隙,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是激起千層大浪,還是默默無聞,隨之而逝?美好的生命是易逝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條單薄而蒼白的線已經成了過去,現在我們要用生命繪出一幅唯美的畫卷——一朵燦爛的夏花!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八
永和九年的晚春,似乎擁有著一種別樣的情懷。
都說晚春不及初春,不曾有“柳條將舒未舒”,也看不見“銀裝素裹”,就連風箏也沒有人去放。那時的人們,和現在的人一樣,都敬畏神明,那時的人們,會在這個時節,做禊事,幾個人三兩成群,一起祈福消災。
那天,像往常,陽光正好,微風不燥,還未到初夏,山上便是郁郁蔥蔥,泉水順著山路流到山下,一群詩人,就在這種仙境下,飲酒作詩。
“姹紫嫣紅”是朱熹的感受,“終期于盡”,卻是他的感受,這本不符合這富有生命力的春天。不過仔細想想,卻也有合理之處。他畢竟經歷了大半生,在暮年,借著這酒勁,得以抒發懷抱,果真應了那句“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蔥蘢的'樹林,未能深埋此情感,反倒是他越發有所感慨,眾人,成了他的陪襯。
晚春,是春天的暮年。而那時也是他的暮年,他同壯年的樹木,萬年的春山,和一群正處于青年的賢才,分享著“昔人之感”,暮春,他知天命,說:“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他借著酒,借著詩,借著眾人之口,抒其所懷,暮春是他的知音,縱使暮春有著青山綠樹,也擋不住時間的流逝。時間在他臉上流過,如同水流,留下道道痕跡。
惠風拂過,將所做的文章卷入宣紙,連同那年的暮春。
那年的晚春,與常年無異,卻多了份愁,多了份永世的愁。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九
景趣之美:《蘭亭集序》屬寫景抒懷之作,但其真正描述自然風景的語句并不多。原因在于作者寫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不為形而為意,不重實而重虛,即以最少的筆墨,創造一種最能體現自我審美追求、最便于抒發獨特情理的清淡脫俗而又空靈虛凈的意境。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便是文章第一段、也是全文最迷人的有關自然風景的兩句描述。前句不寫水美山肥、青山疊翠,也不寫綠水白浪、彩石麗魚,而是避開一切具體的色彩,用最簡潔的線條、最少的筆墨、最清淡的語言,極寫山高林茂竹修長、水清流激映蘭亭的和諧與疏朗。
水是山的靈魂,山是水的骨肉。唯其水美,方使林茂竹秀;緣何山崇嶺峻,只因清流映帶。正如某些古代山水畫一樣,看似無色,其實有意,看似簡單,其實搞笑,這既是作者獨特的審美意趣之所在,也是時代審美精神的體現。魏晉時期,思想界崇尚老莊,高談玄理,在山水描述中,往往表現為一種清淡空靈的意象美。后句寫天氣與風力的描述更突出了人對自然的一種感悟與親近,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其景中清凈淡雅,舒適宜人的靈性美,絕非鳥語花香、蟲鳴蝶舞的艷麗與歡快所能比及。
這種以少勝多、以虛當實、以簡馭繁的寫法,除了表現作者的審美趣味而外,更重要的是以留白的方式,為蘭亭盛會中曲水流觴的禊祓之事帶給了一個適宜的背景,有利于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整體情趣與理趣的闡發。這也是作者寫景的意趣之所在。
情趣之美:從文章的整體結構來看,本文情感呈現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而且“樂”“痛”“悲”“感”有張有弛,情趣超凡。作者寫景記事,意在抒情。流觴曲水,暢敘幽情,其樂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氣清,游目騁懷,仰觀俯察,亦視聽之娛。這是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所產生的生理上的一種快感,是一種比較淺的感官享受,當屬一種本能的體現,所以作者感到“信可樂也”。比這種自然的情趣美更深的是一種人生社會的情趣美。無論靜躁,無論內外,人之相與,欣然所遇,快然自足,事過境遷,感慨萬千。由此及彼,不難想象,人之一生,修短隨化,終歸于盡。拋開一切的事務,無論多大的情懷,應對無奈的死生,孰不覺其痛哉!
這種生命的感悟,表面看來與前文之樂截然相反,其實,這正是由耳目之樂聯想到了人世間的一切快樂及其快樂過后的感慨,并緊承其懷,想到死生,頓生痛感,此等情懷,絕非俗人所感。
第三段先言“悲”,后得“感”。“悲”不是簡單地對前文“死生亦大矣”的痛感的強調,而是為人類永遠無法超越的認識上的局限性而感到悲傷。具體說來,包含兩層意思。不明白為什么昔人興感之由與自己能如符契一般相吻合,因此只能臨文嗟悼,嘆息不已,此其一也。明知時人崇尚的老莊思想中視生死為同一是荒誕和虛幻的,可后人依然會和今人有同樣的感慨。
文中“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觴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許多人以為此處之悲仍為死生,其實不然。那里的“悲”系指人類對死生認識上的局限性,即對當時社會文人士族借老莊思想來逃避現實,逸情山水,麻醉自己,漠視生命的態度,而且這種無法擺脫的認識上的局限性古今同一,此為其二。
結尾的“感”出自“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由“悲”類推而來。正因為古人和今人在認識上有不可抗拒的共性,所以蘭亭盛會的詩文也將使之后的讀者產生同樣的感觸,即情感上的共鳴。文情至此,作者的“悲”與“痛”就應說已經被“感”所代替,轉變為一種相對平和舒緩,甚至趨于欣慰或愉悅的狀態,進而使文章的情感走向與開頭的“樂”產生呼應的跡象,使文章感情境界得到升華,較之前文的視聽之娛,當屬難得的精神享受或超凡的情趣轉化。
理趣之美,在于文章二三段快然自足、倦然有感和臨文嗟悼、世殊致一中所蘊涵的人生哲理與人文價值。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十
王羲之《蘭亭集序》墨跡,乃天下第一行書,其文字亦屬天下之第一美文也。品讀文中寫景、抒情、寓理之與眾不同的語言,不難感知其趣味之純正與高雅脫俗。
生活在當今社會,我們并沒有像王羲之那時的社會壓力,所以我們就應活得更自在。“既來之,則安之”,既然擁有了享受生活的權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將要失去時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們雖沒有王羲之那樣獨特的見解,但只要我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那么我想我們也是幸福的,因為冥冥之中我們已詮釋了自己生命的真諦,如果能夠這樣,那就足夠了。
昨日是已走過的,明天是即將走過的,唯有這天正在走過……生命數十載,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能一帆風順地走完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為之付出,拼搏過,曾珍惜過,那也必將是無怨無悔!
我們并不能夠去改寫歷史,也不能夠預知未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珍愛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著,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創造那無盡的回憶與歡樂。請珍惜這絕無僅有的機會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著的好處……因為,只有懂得生命真諦的人,才能夠將短暫的生命延長!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十一
文中作者在蘭亭集會上心情愉悅,此時的他卻突然領悟到,快樂時光的短暫。“死生亦大矣”表明了王羲之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我想每個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開”,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現在,盡情地享受在“生”的樂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暢談志趣抱負;可是同時代有的人卻隨著自己的性情、愛好,不受拘束,放縱無羈的生活,這是他們所追求的。當他們沉浸在自得、愉悅時,衰老卻在背后不知不覺地到來,于是,人們感嘆人生無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知道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為他無法改變下一刻的事態變遷。
對人生的倔強執著,對死的厭惡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們痛恨時間的一去不復返。哪怕是回頭看看走過的足跡的機會都沒有,它無情地朝著沒有盡頭的終點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傷心的淚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聞不問,只是冷酷的走著,把我們甩在一邊。
為什么人會有生老病死?為什么我們不可以掌控命運?好想永遠停留在此刻,這幸福的瞬間,然后把所以令人煩惱的東西都趕走,只留下美好的。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十二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品讀既是書法瑰寶又是優美散文的《蘭亭集序》,正如詩人所云:“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們的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于是他們“引以為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然后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真是快哉!
讀到這里,似乎時光倒轉,回到蘭亭集會上,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我找尋王羲之,哦,他乘著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他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實在是人生的極致。
世俗中的人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又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這種“痛”,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度。“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暢談。“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不少人或談玄悟道,或歸隱山林。但我們不禁要問:這兩種人生態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度,比如,就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王羲之自己怎么看呢?他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意思是我到現在才知道,把生與死等同起來是多么荒誕,把長命與夭亡看做一回事純是無稽之談。他“悲”古人,因為他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他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他的文章,猶如他讀古人的文章一樣,王羲之詢問古今,發出悲嘆。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后之賢者”,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他們憑借自己的精神與成就獲得了永恒的生命。曹操在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李白留下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的悲嘆,但是他吞吐出盛唐華章。蘇軾發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悲嘆,但是他卻為人類留下了無數精美的篇章。再看看王羲之,他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所以說,此文是王羲之在良辰美景面前一種理性的思考,他感嘆人生苦短,是在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時光,不能沉溺于樂事之中,要對自己的狀態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十三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蘭亭集序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花開時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時間如白駒過隙,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是激起千層大浪,還是默默無聞,隨之而逝景趣之美:《蘭亭集序》屬寫景抒懷之作,但其真正描述自然風景的語句并不多。原因在于作者寫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不為形而為意,不重實而重虛,即以最少的筆墨,創造一種最能體現自我審美追求、最便于抒發獨特情理的清淡脫俗而又空靈虛凈的意境。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便是文章第一段、也是全文最迷人的有關自然風景的兩句描述。前句不寫水美山肥、青山疊翠,也不寫綠水白浪、彩石麗魚,而是避開一切具體的色彩,用最簡潔的線條、最少的筆墨、最清淡的語言,極寫山高林茂竹修長、水清流激映蘭亭的和諧與疏朗。
水是山的靈魂,山是水的骨肉。唯其水美,方使林茂竹秀;緣何山崇嶺峻,只因清流映帶。正如某些古代山水畫一樣,看似無色,其實有意,看似簡單,其實搞笑,這既是作者獨特的審美意趣之所在,也是時代審美精神的體現。魏晉時期,思想界崇尚老莊,高談玄理,在山水描述中,往往表現為一種清淡空靈的意象美。后句寫天氣與風力的描述更突出了人對自然的一種感悟與親近,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其景中清凈淡雅,舒適宜人的靈性美,絕非鳥語花香、蟲鳴蝶舞的艷麗與歡快所能比及。
這種以少勝多、以虛當實、以簡馭繁的寫法,除了表現作者的審美趣味而外,更重要的是以留白的方式,為蘭亭盛會中曲水流觴的禊祓之事帶給了一個適宜的背景,有利于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整體情趣與理趣的闡發。這也是作者寫景的意趣之所在。
情趣之美:從文章的整體結構來看,本文情感呈現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而且“樂”“痛”“悲”“感”有張有弛,情趣超凡。作者寫景記事,意在抒情。流觴曲水,暢敘幽情,其樂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氣清,游目騁懷,仰觀俯察,亦視聽之娛。這是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所產生的生理上的一種快感,是一種比較淺的感官享受,當屬一種本能的體現,所以作者感到“信可樂也”。比這種自然的情趣美更深的是一種人生社會的情趣美。無論靜躁,無論內外,人之相與,欣然所遇,快然自足,事過境遷,感慨萬千。由此及彼,不難想象,人之一生,修短隨化,終歸于盡。拋開一切的事務,無論多大的情懷,應對無奈的死生,孰不覺其痛哉!
這種生命的感悟,表面看來與前文之樂截然相反,其實,這正是由耳目之樂聯想到了人世間的一切快樂及其快樂過后的感慨,并緊承其懷,想到死生,頓生痛感,此等情懷,絕非俗人所感。
第三段先言“悲”,后得“感”。“悲”不是簡單地對前文“死生亦大矣”的痛感的強調,而是為人類永遠無法超越的認識上的局限性而感到悲傷。具體說來,包含兩層意思。不明白為什么昔人興感之由與自己能如符契一般相吻合,因此只能臨文嗟悼,嘆息不已,此其一也。明知時人崇尚的老莊思想中視生死為同一是荒誕和虛幻的,可后人依然會和今人有同樣的.感慨。
文中“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觴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許多人以為此處之悲仍為死生,其實不然。那里的“悲”系指人類對死生認識上的局限性,即對當時社會文人士族借老莊思想來逃避現實,逸情山水,麻醉自己,漠視生命的態度,而且這種無法擺脫的認識上的局限性古今同一,此為其二。
結尾的“感”出自“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由“悲”類推而來。正因為古人和今人在認識上有不可抗拒的共性,所以蘭亭盛會的詩文也將使之后的讀者產生同樣的感觸,即情感上的共鳴。文情至此,作者的“悲”與“痛”就應說已經被“感”所代替,轉變為一種相對平和舒緩,甚至趨于欣慰或愉悅的狀態,進而使文章的情感走向與開頭的“樂”產生呼應的跡象,使文章感情境界得到升華,較之前文的視聽之娛,當屬難得的精神享受或超凡的情趣轉化。
理趣之美:理趣之美,在于文章二三段快然自足、倦然有感和臨文嗟悼、世殊致一中所蘊涵的人生哲理與人文價值。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十四
《蘭亭集序》這個名揚千古的古代文章,人人都說好,可我這個性格促使我說:“《蘭亭集序》有什么好的,不就是個古代文章嗎?寫的好我才不信呢。再說了,那些字看都看不懂,現在的人看他只能說它土!”我也就這樣被媽媽一腳踢進了張老師的國學班。現在再回想起來那叫一個經典。
《蘭亭集序》總共有三個自然段,我看了兩遍后發現它只講了兩個事情。
第一事是講: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蘭亭集會,玩幾個游戲又感嘆今天的天氣。
我覺著《蘭亭集序》的第一句也就是形容天氣的那一句,當你在晴天時朗誦起來會有一種心情舒暢的感覺。這句詩是這樣的: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聘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之前我只說了這句是介紹天氣的,可沒喲最先說具體意思: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習習,抬頭可以觀賞浩大的天空,俯身以考察眾多的物類,縱目游賞,胸襟打開,極盡耳目視聽的歡悅,的確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第一段就到此為止。
第二段實在感嘆人生,以及人與人之間千差萬別的區別。
王羲之從游玩一直寫到人生的生死,句句都是經典,怎么能叫土?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十五
歲月在飄逝中永無聲息。某一刻,我們也會兩鬢斑白容顏蒼老。而歲月沒有痕跡,痕跡都在我們的生命里。
我常常心里泛起一絲愁緒。人活在世上,為了幸福、快樂所追求的美好,到后來卻總是會消失、會厭倦。我們總是情不自禁的沉浸在快樂里,過后又有種深深的惦記。我們永遠都不會滿足、永遠都不會適可而止。但是,無論是有價值無價值,最后彼此的生命還是都化為烏有。
作者也會感慨,這些美好的東西總是會逝去。無論性格不同,愛好不同,每個人的追求總是自己認為美好的。但是,時間總是眨眼間,我們很快會老的。老了后,連同著自己的一生,或喜或悲,都會永遠的終止。
文章彌漫了憂傷感慨的氣息。文字間貌似滲透出一種淡淡的頹廢,面對只有死的結果,誰又會不斷的欣喜?表面上消極的情緒令人頹唐不安。其文里,卻非淺嘗輒止的只是一種情緒。面對短暫而又有限的生命,我們應該去盡力盡心創造出自己命途的價值。面對容易逝去的時間,我們應該愈加的珍惜,利用好有限的每一分每一秒。
“死與生”自古以來便是世間的大事,自古以來也是多少人思想最深處的筆鋒。我們該如何對待?從以前到現在到未來。生命永遠無休止的輪回,我們也只是不住的感慨。
珍惜有生之年,執著的在命途里奔波,為了自己短暫的生命而努力進取!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十六
王熙智《蘭亭集序》墨子是天下第一部行書,其文字也屬于天下第一美文。讀文章、書、經、書、理與眾不同的語言,很容易感受到其趣味的純凈和高雅的脫俗。(另一方面)。
萬春、郡縣將在山陰的蘭亭依靠兩岸的崇山峻嶺在武林水竹中穿行。(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希望)聽著清脆的聲音和動蕩的怒吼,在美麗的山水畫中盡情地敘述幽情,普通的味道不在心中。但是這音高之間無限的快樂也能突出惆悵。(快樂)。
“歡樂,俯仰之間,已經過陣了,還感覺不到興,條件維修手語,最終完成!”作家感嘆生命的短暫,說:“虛心知道生x,以風氣為妄作。”可見作家對生命的.熱愛的重要性。
x亡,我們害怕。即使碰在那個衣角上,我們也感到慌張,希望盡可能遠,總是繞著某個角落不要看到它。(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衣角、衣角、衣角、衣角)生來就有留戀。年輕的時候我們忘記了對這個世界的關心。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總是想睜開眼睛看看這個會疏遠我的世界。(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人們總是這樣。失去的時候后悔沒有珍惜眼前的完美,只剩下嘆息,抱怨當時的無知。(另一方面)。
時間就像白馬一樣,在時間的長河中,我們不知是掀起千層大浪,還是默默無聞,完美的生命很容易消失。我們要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鐘。(時間)。
“訪客后,也感到溫柔。在這個充滿無限生機的世界里,我們要以更加樂觀的心態拋棄無用的想象,迎接完美的明天。(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希望如此)。)你不必邀請郡縣游覽蘭亭。不需要看一眼英、出口場、宇宙,也不需要往下看類別。只要你身邊流動的1分1秒就可以了。讓時間成為你人生中最好的伴侶,讓時間充實你的生活,填補人生的無常,人生的短暫遺憾。)。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十七
死,我們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們也驚慌不已,所以我們盡可能地遠離,希望一直不會在某個轉彎路口,碰見它。
生,我們留戀;在年輕時,我們忘卻關注這個世界;年老后,我們多想一直睜著眼睛,多想看看這我即將遠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總是這樣,在失去之時才后悔當初沒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聲嘆氣,抱怨當時的無知。
文中作者在蘭亭集會上心情愉悅,此時的他卻突然領悟到,快樂時光的短暫。“死生亦大矣”表明了王羲之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我想每個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開”,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現在,盡情地享受在“生”的樂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暢談志趣抱負;可是同時代有的人卻隨著自己的性情、愛好,不受拘束,放縱無羈的生活,這是他們所追求的。當他們沉浸在自得、愉悅時,衰老卻在背后不知不覺地到來,于是,人們感嘆人生無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知道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為他無法改變下一刻的事態變遷。
對人生的倔強執著,對死的厭惡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們痛恨時間的一去不復返。哪怕是回頭看看走過的足跡的機會都沒有,它無情地朝著沒有盡頭的終點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傷心的淚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聞不問,只是冷酷的走著,把我們甩在一邊。
為什么人會有生老病死?為什么我們不可以掌控命運?好想永遠停留在此刻,這幸福的瞬間,然后把所以令人煩惱的東西都趕走,只留下美好的。
但我們只有無奈地搖頭。
有所觀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實我的人生!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十八
讀完《蘭亭集序》,首先想到的還是生與死的問題。
王羲之在文章中寫明了自己的生死觀,在他看來,對生的執著、對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他認為,死和生具有同樣重大的意義。
作者由生想到死,感嘆人生無常,但又不是消極的心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出他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惜。
生老病死,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客觀規律,然而我們都畏懼死亡,可是死亡并沒有因為我們整天擔心它,它就會偏愛我們而不來找我們。我想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試著換個心態去生活。
上帝給予我們的都是公平的,最初的我們都是一樣的。但是為什么有人生活的富足,而有人卻只能沿街乞討?是因為他們的目標不同。有人志向遠大,就會為之奮斗,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也不放棄。而那些稍有不順就停滯不前的人就只會抱怨命運的不公,永遠都抱著一顆悲觀的心生活,生命里怎么會有燦爛的陽光呢?所以,保持樂觀的、積極的心態尤為重要。
雙手高位截肢的劉偉創造了達人秀冠軍的奇跡,沒有手,卻用腳彈奏出了常人用手都很難彈出的優美曲子,是什么讓他做到的?是毅力和一顆樂觀的心!他說:“要么趕緊死,要么精彩地活著!”正是這種樂觀的心態讓他取得了成功。
人總是會死的,再多的擔心也是無濟于事。與其整天都活在畏懼死亡的陰影里,還不如換個心態,去做點有意義的事,實現生命的價值。既然父母賦予我們生的權利,我們就有義務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十九
《蘭亭集序》一文當中講述了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文人義士來到這里修契。并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中,眾皆列坐曲水兩側,將酒觴置于清流之上,詩人們即興做詩的宏觀場面。
作者因此有感而發,表達了他的生死觀,批判了古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觀點,這一點是很值的稱頌的。
作者覺得,當人們在陶醉于一時的快樂和追求滿足的'同時,卻不知老之將至,隨著時光的流逝,感嘆便油然而生,過去的快樂已為陳跡。在這其中,作者也無不流露出無奈悲哀的情緒,在這方面我不同意作者的觀點。
雖然,死對于人們來說無疑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可這又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當一個人感嘆自己將要離開人世時,何不想想,既然死已是定綠,何不利用剩余的時間去充實自己,讓自己變得快樂起來,而是在那兒獨自的悲哀與惆悵。這樣只能消磨自己的時光,加快自己的死亡速度。
雖然,快樂不會伴你終身,但你畢竟快樂過。當你去追求自己所喜愛的人或事物,雖然歷盡搓(挫)折,但你也為此而感到高興,因為他們是你激情燃燒的導火線。當時光流逝,老之將至時,回顧往昔,不論快樂還是悲傷,總會給你即將逝去的生命帶來欣慰和快感。
蘭亭集讀后感讀蘭亭集序有感(優質20篇)篇二十
死,我們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們也驚慌不已,所以我們盡可能地遠離,期望一向不會在某個轉彎路口,碰見它。
生,我們留戀;在年輕時,我們忘卻關注這個世界;年老后,我們多想一向睜著眼睛,多想看看這我即將遠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總是這樣,在失去之時才后悔當初沒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聲嘆氣,抱怨當時的無知。
文中作者在蘭亭集會上情緒愉悅,此時的他卻突然領悟到,歡樂時光的短暫。“死生亦大矣”證明了王羲之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我想每個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開”,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此刻,盡情地享受在“生”的樂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暢談志趣抱負;可是同時代有的人卻隨著自我的性情、愛好,不受拘束,放縱無羈的生活,這是他們所追求的。當他們沉浸在自得、愉悅時,衰老卻在背后不知不覺地到來,于是,人們感嘆人生無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明白僅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為他無法改變下一刻的事態變遷。
對人生的倔強執著,對死的厭惡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們痛恨時間的一去不復返。哪怕是回頭看看走過的足跡的機會都沒有,它無情地朝著沒有盡頭的終點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悲哀的淚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聞不問,只是冷酷的走著,把我們甩在一邊。
為什么人會有生老病死為什么我們不能夠掌控命運好想永遠停留在此刻,這幸福的瞬間,然后把所以令人煩惱的東西都趕走,只留下完美的。
但我們僅有無奈地搖頭。
有所觀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實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