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要具備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能夠給讀者帶來新的見解。以下是一些寫作水平較高的優秀作文,供大家學習和參考。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模板16篇)篇一
大千世界,奇觀多處有云南石林、黃山,錢塘江大潮等奇觀讓我們驚嘆不已。可是這些事物都比不過世界八大奇跡之秦始皇陵兵馬俑。
暑假期間我隨著爺爺奶奶和幾個哥哥去了一趟秦始皇陵兵馬俑。
七月二十五日的上午,夏日炎。我們那輛要去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人太多我們好不容易的擠上車。在去的路上,風景非常優美,沒來看過的人對這里的風景贊嘆著。風景如詩如畫一絲微風吹到花兒那就像柔軟的絲線扭來扭去。花兒五顏六色讓人看了眼花繚亂。小草非常茂盛,到現在還有水珠在草那綠油油的,金銀透剔的,讓人眼睛睜都睜不開。微風一吹樹發出噼里啪啦的響聲讓人聽了舒心。車到站了,我下來看見了許多少,真是人山人海連一個能站穩的地方都沒有。一眼望去男的、女的、老的、年幼的甚至連外國人都來參觀了。
一踏進大門發現秦始皇陵兵馬俑這幾個醒目的字金光閃閃。這里的樹為人乘涼,中間有一個巨大花壇。
秦始皇陵兵馬俑有三個俑,共一千八百多個俑人。已經掘土出來七百個。這些俑人里面有將軍俑、軍土俑、車馬俑和軍吏俑。這些人物身份不同,騎著不同的馬,穿著不同的衣服。我仔細觀察,發現最前面的是將軍俑,他們騎著“寶馬”持著寶劍威風凜凜。后面的沒有盔不過他們挺立著,精神抖擻這應該是軍土俑……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這些肯定是最小的一層官。走到后面,聽著導游的訴說看著文字,我仿佛身臨其境在這的古戰場上。我覺到了一股可以讓我沖鋒,讓我廝殺的感覺。
這些俑人都是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做出來,在科技不是很發達的兩年前,這些工匠作出令人驚嘆的俑人,這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才華。
下午我戀戀不舍的和爺爺奶奶離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路上我心浪翻滾思緒萬千。我想,我們中華民族真不愧為一個有著燦爛文化遺產的偉大民族。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模板16篇)篇二
暑假到了,如果你讓我推薦一處最有意思的景點,那么我一定首推秦始皇陵兵馬俑。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自1974年在西安出土以后,已經成為西安的一張璀璨的名片。
說起兵馬俑,就要追溯到秦朝的歷史。據說當時秦始皇聽取了李斯的見建議,決定用兵馬俑作為他的陪葬品。于是,工匠們用泥巴做成陶俑的各個部件,再組裝好,最后放入熔爐燒制成真人大小。這些陶俑大多是士兵的模樣,但是由于等級不同,職責不同,所以衣著配飾不同,姿態各異。特別是它們的面部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俗稱“千人千面”。
兵馬俑主要分布在三個坑里。1號坑是三個坑里最壯觀的,坑內面積足足有兩個足球場那么大,據說有六千多個兵馬俑呢!它們組成了一只龐大的軍隊,默默地守護著秦始皇陵。
2號坑是秦始皇的精英特種部隊。但是并沒有全部挖掘,只挖掘了一部分,剩下的會等到以后的文物保護工作更成熟了再進行。
3號坑雖然小,但是卻是全軍的指揮部。還有四匹體型健碩的駿馬巍然挺立著,似乎已勒緊了韁繩,正準備拽著戰車奔向戰場,好不威風。
當你兩只腳邁進秦始皇地陵,看到坑中那一行行一列列排得整整齊齊的兵馬俑時,你的心中一定會滿懷敬意,由衷感嘆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幾千年前的秦朝工匠們居然能創造出如此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說實話,我當時的心都在顫抖,看著它們默默地豎起了大拇指。
有三尊陶俑你一定要擦亮眼睛欣賞。第一尊就是大名鼎鼎的將軍俑。它身材高大,身高在180厘米到190厘米之間,手里仿佛握著一把寒光粼粼的寶劍。雖然寶劍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它衣著華美,紋飾精巧,姿態從容,表情泰然自若,很有大將風度。兩胡子微微翹起,好像士兵們匯報了勝利的消息,他正得得意洋洋。
離將軍俑不遠,緊接著你會看到旁邊超酷的跪射俑。它同樣身披戰甲,整裝待發。和將軍俑不同,它的姿態呈跪式,顯得更加生動。兩手一上一下,似乎緊緊握著弩弓,兩眼炯炯有神盯著前方,十分警惕。跪射俑和立射俑都屬于弩兵俑。
兵馬俑不僅是中華藝術的瑰寶,而且在世界雕塑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它值得向每一個人隆重推薦!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模板16篇)篇三
一想到要去兵馬俑,世界的第八大奇跡,我就激動萬分。一大早就起來了,飛快地吃完早餐就出發了。
爸爸公司的司機開車送我們去的,路上大約一小時左右。路上,我一直在納悶,有著世界第八大奇跡美稱的兵馬俑,會有著怎樣的神奇?可,一進大門,我就被它的壯觀驚呆了:威武的秦始皇塑像就站在面前,讓站在他面前的人顯得特別的渺小。
兵馬俑是建在驪山山腳下的,“驪”是西北的一種個兒不大,跑的卻非常快的馬。我們首先進入了展廳,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展出的一種馬車,那種馬車說是官員的家眷乘坐的,馬車里面冬暖夏涼,是最早的空調。哦,這里的馬差不多都是當時真馬的一半大小。
然后我們來到一號坑,壯觀的兵馬俑馬上映入我的眼簾,坑里的兵馬俑形態無一相同:有的眺望遠方,似乎在思念遠方的親人,不知能否和親人見面;有的在低首沉思,似乎在思索一條策略能夠萬無一失,打敗敵人;有的握緊拳頭,等著出征的號聲,等著為國效力!走近他們身旁,似乎還能聽到他們微弱的呼吸聲。
兵馬俑,凝結著我們中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文化。真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啊。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模板16篇)篇四
去年的冬天,我來到了被譽為天府之國的西安。
在這里我參觀了許多景點,像秦始皇陵、兵馬俑、大雁塔等等,但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秦始皇陵和兵馬俑。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臨潼區,走進景區就看到一尊巨大的秦始皇雕像,那雕像神情莊重、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當年有著百萬雄兵、戰車千乘的秦始皇站在那里。
進了景區大門,有好多岔路,我們在導游的指引下走進了傭坑。傭坑有三個,一號坑的面積、規模最大。這里游人如織,坑里還有許多的考古學家在這里考古。
走到近處,這些兵馬俑一個個栩栩如生,神態各異,有持劍的,有拿弓的,有駕車的……。
兵馬俑非常逼真,他們的表情都非常嚴肅,但是又各不相同,有的微微頷首,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人;有的眼如銅鈴,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緊握雙拳,勇武干練,好像隨時準備出征;有的凝望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仿佛把我帶進來當時的戰場。
這次旅行,我感受到了古代人的聰明才智,這些兵馬俑,都是古人用智慧一個個雕刻出來的,他們給后人留下了如此壯觀的景觀,給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了很大幫助,真讓人欽佩,贊嘆!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模板16篇)篇五
從小聽過太多對秦始皇兵馬俑的溢美之詞,心中一直無限神往。這個暑假,我終于得償所愿,飛向了十三朝古都西安,與這些千年古物來了個親密接觸。
剛下飛機,我們顧不上旅途的疲勞,便迫不及待地奔向了秦始皇陵,渴望瞻仰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跟著導游興匆匆地跨進了陶俑最多,也最壯觀的一號大廳,走進廳內,我終于體會到了什么叫“震撼”!放眼望去,在這個拱形的大廳里陳列著上千個排列整齊的陶俑。在那么多的陶俑中,竟然沒有兩個的身材、面貌和服飾是完全相同的,令我不禁佩服起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才干來。
一號坑的布局十分嚴謹,最前面的是前鋒,即武士俑,他門的身高約1。8米,體格十分健壯,身上穿著戰袍,套著鎧甲,腳上蹬著前端上翹的戰靴,頭發都被綰成了偏向右側的發髻。有的擎著利劍,有的拿著盾牌,個個都目光炯炯,注視著前方。跟在后面的是一群身穿鎧甲的步兵,平均1。9米高,每一個步兵俑都神態各異:有的緊握雙拳,隨時準備作戰;有的緊蹙著眉頭,正在思考著接下去的戰略;有的面帶微笑,似乎在為打贏了勝仗而高興;還有的則凝視著前方,像在思念著遠方的親人們……在步兵俑里間雜著許多或膘肥體壯或精瘦干練的馬匹,有的還舉起前蹄,好像正準備出征呢。而獨自站在每列最前面的陶俑,好似正在指揮身后的士兵行進,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可以獨當一面的將軍。站在俑坑邊上,看著這恢弘的場面,我仿佛置身于兩千多年前的戰場,聽到了那激蕩的號角聲,隆隆的鼓聲,看到了萬馬奔騰的豪邁場面。
看完了一號大廳,我們又參觀了二號廳和三號廳。那兩個坑中,有歷經千年仍不減銳利的寶劍,有形象逼真用青銅制造的馬車,甚至還有未出土的彩色陶俑……據導游介紹,三號坑的結構很復雜,但兵馬俑卻很少,而且大多還沒有被挖掘出來,我順著她的介紹找尋,竟然發現了一個半截身子埋在土里只露出腦袋的馬匹。
邁出秦始皇兵馬俑的大門,我真是感慨萬千!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孕育了多少勤勞智慧的人民啊!這些兵馬俑,不僅僅是一件件藝術品,更是人類智慧和汗水的結晶,象征著我們泱泱古國的燦爛文化。我為身為中國人而自豪!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模板16篇)篇六
暑假里,我一游西安,參觀了秦始皇兵馬俑。
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周圍的大型陪葬俑陣,在古今中外的雕塑是的,它的發現震驚世界。法國總統希拉克曾留言說:“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果真如此。走進兵馬俑的1號坑,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象,我真的是嘆為觀止了。
聽導游講,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的1.9米。陶馬俑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都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的。
我細細的觀察了兵馬俑一番,這才發現兵馬俑塑像的精致:俑的頭發都是一根一根刻出來的,眉眼鼻口逼真的像真人。俑的鎧甲層層密密,疊在一起。導游解說道:兵馬的鎧甲設計都是有目的的。這樣設計,戰斗沖鋒起來,人不會受到鎧甲的束縛,可以輕松應戰。哦,原來如此。可是真人需要用這樣的鎧甲,竟然連陶俑都“穿”這么精致的鎧甲,秦始皇對兵馬俑的設計可真是嚴格啊。導游告訴我:這鎧甲還不算點什么,你細細的看每個兵馬俑吧。我照做了。我發現每個兵馬俑的神情、姿態都各不相同。發現了吧?!導游笑著說,這1、2、3號坑中的這么多兵馬俑,沒有一個是一模一樣的!噢,我很驚嘆。
我們同著導游,一個坑一個坑參觀過去。這些兵馬俑相貌各異:有的沉穩剛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有的兇神惡煞,真可謂是栩栩如生。那些穿窄袖戰袍外套,披掛齊腰短甲,腳登緊帶獸皮鞋,頭戴防風帽的,顯然是些機警的騎兵。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
導游講解道:原來這些都是彩陶的兵馬俑,可是出土的后三天,這些顏色都氧化掉了,真是可惜。我覺得彩陶的兵馬俑一定更神奇,更逼真吧。
……。
走出兵馬俑坑,我的心中十分激動。終于一覽兵馬俑坑的壯觀景象了,它展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沒錯,沒有看兵馬俑就不算到過西安!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模板16篇)篇七
去秦始皇陵,一直是我的一大愿望。直到去年寒假我才如愿以償,去了秦始皇陵。
一大早,我們坐上了大巴車,早早地來到了秦始皇陵。雖然我們早早地來到目的地,可還是人山人海。看著越來越多的人,啊!這些人手拉手在一起是不是可以環繞地球一周啊?我們排好隊,等了一個小時以后,終于等到我們入場了。我心里早就等不及了,我恨不得一下沖進去看看。秦始皇陵到底是怎樣的呢?它為什么那么出名呢?這些都是我心中的疑問。希望在這次參觀中能解開我心中的疑問。
我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來到了一號坑。我看到坑中的兵馬后,第一就想到了辛棄疾的名句: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那氣勢可不是一般人可以領略到的。仔細一看,每一個人表情、面相都是不一樣的。那些小泥人有的微笑,有的嚴肅,有的似乎不怎么高興。雖說表情大致分為三類,可微笑中也有差異,嚴肅中也有差異。不怎么高興的,差異就大了,有的傷心,有的是無奈,也有的在哭泣。這些人做工細致,不僅面相、表情不同,就連服裝也是不同的,可見在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藝。真是讓人嘆為觀止啊!
接著我們跟著講解員來到了二號坑。在路上講解員告訴我們:“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怪不得剛才在一號坑我會被它的氣勢所震撼。二號坑多是一些帶有戰車戰巴的車兵俑。它們有的駕車,有的站在戰車上,還有的騎在馬背上。之前說到它比一號坑小,可面積小,氣勢也是毫不遜色的。
時間過得真快,一眨眼功夫我們就參觀完了所在的俑坑,可講解員告訴我們:“我們今天看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卻是被埋在泥土中。因為技術的原因,我們無法把它給保存好。”不過我相信總有一天那些被埋在土里的俑坑一定會重見天日,在那時它將不是世界十大古墓中名列第二,而是名列第一。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模板16篇)篇八
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驪山北麓。這座恢弘的陵墓修建于兩千多年以前,其中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是皇陵已發掘的部分當中最令人震撼的,也是我要介紹的主要部分。它是當代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規模宏大,目前已經發掘了三個俑坑,總面積達20000多平方米,出土兵馬俑8000多件,各種青銅兵器上萬件。
三個俑坑當中規模最大的是一號坑,它東西有200多米長,南北有60多米寬,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馬俑也最多,有6000多個。它們一行行、一列列排成了巨大整齊的長方形軍陣。俑坑的東端有210個與真人一樣高的陶武士俑,它們神態、服飾、發型各不相同,排成三行,每行70個人,其中除了三個首領身穿戰甲外,其它人都束發穿短衣,挽弓挎箭,手拿弩機,就像整裝待發的前鋒部隊。后面就是6000個鎧甲俑,形成的主體部隊和30多乘駟馬戰車組成的主體部隊,鎧甲俑個個手執三米左右的矛、戈、戟等長兵器,浩浩蕩蕩,即將出征。俑坑的南北兩側和兩端,還各有一列武士俑,神態凜然,像衛隊一樣。除此之外,俑坑中還有各類青銅兵器和鐵器等。
二號坑在一號坑的東北側,三號坑在一號坑的西端,二號坑中的兵種更為齊全,軍陣也最為壯觀,是游客們通常參觀的俑坑。三號坑中兵馬俑較少,從布局看,似乎要建為指揮部,但當時并沒有建造完成。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生動地再現了秦朝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站在這里仿佛能看到秦王朝的軍隊正跨越歷史的長河,威風凜凜地向我們走來。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模板16篇)篇九
從西安建國飯店出發,爸爸駕駛著我們的“白龍馬”——我們的私家車,過二環,上高速,經臨鐘鎮、驪山,歷時一個多小時,我們就到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博物館分一、二、三號展廳和七號坑出土物品展廳。來到一號坑,我們看到排列整齊的俑士們各不相同。有一臉稚氣的新兵和一臉嚴肅的老兵。瞧!這個俑站得像一棵松樹,身上穿著沉重的鎧甲,把那睜不大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敵人來進攻。還有這個!這個俑半跪著,一臉喪氣,也許是做錯了什么正求饒呢!
二號展廳里也是武士俑們,三號展廳里都是戰車馬。這些戰車馬有的一臉傲氣,似乎剛協助武士們打過勝仗凱旋歸。七號坑出土的物品最多了,它們統一放置在一個展廳里供我們參觀。里面有青銅鵝、銅車馬、各種古代兵器等等。
這次取經之路,又讓我長了許多見識。
俗話說得好,沒看過秦兵馬俑,不算去過中國。現在我們前往西安,那里震撼人心的秦兵馬俑,是一只威武之師。
兵馬俑里將軍俑久經沙場重任在肩。武士俑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50個籃球聲那么大,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有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
現在我們正在參觀兵馬俑,看,那是將軍俑,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歇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真壯觀!看那邊,武士俑自信滿滿地站在地上,它們平均身高約1.8米,體格健壯,體形勻稱,它們身穿戰袍,披持鎧甲,看上去已經做好了準備,隨時要上戰場。
兵馬俑,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物,我說也說不完,有時間你們慢慢去游賞吧!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模板16篇)篇十
西安是陜西的省會。這里是我國的中心,也是秦始皇曾居住過的地方。這里還藏著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
兵馬俑當時是一個男人去打水時發現的。據說秦始皇命人把兵馬俑做完以后,為了不泄露秘密,居然殺了做兵馬俑的人,近70萬!
兵馬俑真是名不虛求,就連最小的3號坑也讓我們驚嘆不已。
先說一下最小的3號坑。這坑里有廚房、機房等等,是個模擬工作間。里面有很多也是個工具間。
2號坑也非常“牛”。2號比3號要大,有許多兵馬俑還在修復中。里面有各種各樣的士兵和將軍。先說地位最低的立射俑。立射俑之所以叫立射,是因為他左手持弓,右手拿箭,而且是站著射箭。其次是跪射俑,他是射箭手,只不過是跪著射的。這兩種射箭手的地位非常低,尤其是立射俑,他身上沒有鎧甲。將軍是里面地位最高的。他的肚子很大,就是所謂的將軍肚。肚子越大,地位越高。
1號坑最大最壯觀,里面的兵馬俑數也數不完,相當壯觀。
告別了兵馬俑,再回想一下,才覺得秦始皇多么厲害呀!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模板16篇)篇十一
秦始皇兵馬俑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以東約15000米處,它是世界第一大奇跡,在1987年12月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奉始皇兵馬俑規模龐大。它含有四個俑坑,每個俑坑都呈長方形,四個面每一個面都有斜坡門道,其中身穿一號坑的東端排列著全身穿著戰袍的戰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計204人,組成了方陣的后衛。排列著38路戰車和縱隊,組成了軍隊的主體。發掘出了220余陶馬俑,陶馬12匹。
秦始皇兵馬俑的建筑結構特別。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在一號俑坑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分別是二號坑和三號坑兵馬俑坑是從地面一個深約5米挖的大坑,在坑中筑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墻。在土隔墻上密集的搭蓋棚木,鋪上葦席,再蓋上黃土,把陶俑、陶馬放入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門道,就形成了地下建筑。
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文物更是種類繁多。有馭手俑、車馬、鞍馬、軍吏俑、騎兵俑、武土俑、立射俑和跪射俑等。其中跪射俑和立射俑一樣都出于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立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一發影、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著地,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弓狀,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縱動作。還有陶馬,一個個都做得栩栩如生,和真馬相似,身長約2。10米,俑高1。72米。它們舉頸仰首,張口作嘶鳴狀,兩側的驕馬脖頸分別向外側微微扭轉,躍躍欲行,異常神駿。
秦始皇兵馬俑真不愧是我國文化遺產。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模板16篇)篇十二
秦始皇陵是中國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國第一個規模最大布局講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寢。兵馬俑就在里面。
秦始皇下令要李斯征集數千對男孩女孩給自己陪葬。李斯嚇得目瞪口呆,他想:“如果征集這么多人,老百姓可能會造反。”就建議秦始皇用陶做成人的形狀。秦始皇同意了,他要求要和真人真馬大小相同。可是工匠們只燒過磚瓦,誰都沒有燒過陶人。所以做了幾次都沒有成功。因此有一百多名工匠被砍了頭。最后一個老工匠想出了一個辦法。臨死之前告訴了自己的兒子并要他照辦。終于,陶人做成功了。
秦始皇13歲即位時就開始為他自己在驪山修建陵墓,統一六國后,又從各地征伐了十萬多人繼續修建,直到他50歲死去,共建了37年。
兵馬俑在中國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
文檔為doc格式。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模板16篇)篇十三
暑假里,我一游西安,參觀了秦始皇兵馬俑。
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周圍的大型陪葬俑陣,在古今中外的雕塑是的,它的發現震驚世界。法國總統希拉克曾留言說:“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果真如此。走進兵馬俑的1號坑,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象,我真的是嘆為觀止了。
聽導游講,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的1.9米。陶馬俑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都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的。
我細細的觀察了兵馬俑一番,這才發現兵馬俑塑像的精致:俑的頭發都是一根一根刻出來的,眉眼鼻口逼真的像真人。俑的鎧甲層層密密,疊在一起。導游解說道:兵馬的鎧甲設計都是有目的的。這樣設計,戰斗沖鋒起來,人不會受到鎧甲的束縛,可以輕松應戰。哦,原來如此。可是真人需要用這樣的鎧甲,竟然連陶俑都“穿”這么精致的鎧甲,秦始皇對兵馬俑的設計可真是嚴格啊。導游告訴我:這鎧甲還不算點什么,你細細的看每個兵馬俑吧。我照做了。我發現每個兵馬俑的神情、姿態都各不相同。發現了吧?!導游笑著說,這1、2、3號坑中的這么多兵馬俑,沒有一個是一模一樣的!噢,我很驚嘆。
我們同著導游,一個坑一個坑參觀過去。這些兵馬俑相貌各異:有的沉穩剛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有的兇神惡煞,真可謂是栩栩如生。那些穿窄袖戰袍外套,披掛齊腰短甲,腳登緊帶獸皮鞋,頭戴防風帽的,顯然是些機警的騎兵。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
導游講解道:原來這些都是彩陶的兵馬俑,可是出土的后三天,這些顏色都氧化掉了,真是可惜。我覺得彩陶的兵馬俑一定更神奇,更逼真吧。
走出兵馬俑坑,我的心中十分激動。終于一覽兵馬俑坑的壯觀景象了,它展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沒錯,沒有看兵馬俑就不算到過西安!
文檔為doc格式。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模板16篇)篇十四
秦兵馬俑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一處大型兵馬俑陪葬坑,它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不論從它的歷史,建筑規模,還是藝術效果都向人們展示了東方文化的燦爛,也毫不遜色于世界七大奇跡。
兵馬俑是1974年3月,西楊村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這一發現震驚世界,1987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目錄。
秦兵馬俑坐西向東,而這個方位在秦漢時期是最為尊貴的,它的位置在距離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區城以東的驪山之北。現已挖出的三坑成品字形排列,1號坑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總體呈長方形,四面都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2號坑和3號坑。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三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其中。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在挖掘出的真人真馬相仿的陶俑500余件,陶馬24匹,木質戰車6乘和大批青銅兵器車馬器,1978年法國前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八大奇跡,而且秦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陶勇不但規模宏大,而且姿態各異,個性鮮明。
坑里的兵馬都是由陶土燒制而成,但經過空氣氧化影響,數分鐘內即剝落掉色,只剩下我們看到的陶土色,雖然經歷了2000余年的滄桑,但仍殺氣騰騰,威風凜凜,簡直就像一只復活的軍團,只見他們軍容整齊,氣勢雄偉,且每一名士兵的表情都無比威嚴,但又充滿了殺氣,前鋒行動敏捷,中軍浩浩蕩蕩,后軍緊隨其后。在這人喊馬嘶,塵土飛揚中,秦國的虎狼之師,讓六國軍隊聞風喪膽。
再看左右兩坑的陶俑,雖然不如中間的陪葬坑的面積與規模浩大,但陶俑的栩栩如生,卻讓人贊嘆。
在我看后的震撼之余,對秦俑中的士兵為統一天下而不懼死亡的品質和勇氣感到敬佩。一代偉人秦始皇嬴政橫掃六國統一華夏的非凡氣度和魄力,仍不失為我們今天克服前路上的障礙的巨大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沒有這種魄力是不行的!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模板16篇)篇十五
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而秦朝的第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他廢除分封制,統一度量衡……提到他,就不得不提到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
時間如梭,幾千年眨眼間過去了,1974年,隨著土塊的松動,一束光照進了地下世界,兵馬俑重見光明,得以現在這個樣子呈現在我們面前。走進兵馬俑博物館,你首先會看到1號和2號銅車馬,它們披著青綠色的外殼,由多匹馬拉著,看上去蓄勢待發,隨時都要上戰場拼死一搏。
告別銅車馬,展現在你眼前的是1號坑,兵馬俑形態各異,有的單膝脆地、有的挺胸抬頭、有的拔劍欲刺……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兵馬俑有的穿鎧甲,有的穿普通的衣服,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級別不同的原因,秦朝沒有那么多的盔甲,普通的士兵只能穿著自己從家里帶的衣服,一方面省了打造的錢,另一方面更加輕便,作戰時十分靈活。
看完了1號坑,接下來則是2號坑,2號坑相比其他兩個坑來說,絕對是最為壯觀的了,不僅有步兵、騎兵、弩兵組成的多軍種部隊,甚至還有陶馬和戰車!各式各樣的兵器也數不勝數,青銅劍、長矛、銅盾,栩栩如生,使你仿佛置身于秦朝的軍營。最傳神的,還要屬一尊跪射俑,它左腿著地,右腿扎起馬步,右手放在腰間,左手微微舉起作射箭狀,只可惜弓箭不幸丟失,世人無法看見它最帥氣的模樣。
兵馬俑,曾光鮮亮麗,在時間的流逝中,夕日的輝煌漸漸褪去,但它們那勇往直前的忠心并未褪去,它們見證了那個鐵馬金戈的動蕩時代,縱觀了風起云涌的一代王朝。它們,將繼續守護著,屬于它們的一方傳奇。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模板16篇)篇十六
兵馬俑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它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兵馬俑坑位于西安東郊臨潼區的驪北側,它屬于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最早發現的是1號兵馬俑坑,它距離陵園的東側大概1500米,東西長約230米,南北寬約62米,深約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有兩個足球場那么大,真是令人吃驚。說起來,兵馬俑的歷史可長了呢,它是公元前221年鑄造的,距今已經有2243年了!
兵馬俑規模很大,有1、2、3號坑,里面的兵馬俑各具特色。它們和常人一樣高,最典型的可以分為將軍俑和文官俑兩大類。將軍俑高大魁梧,頭上戴著雙卷尾冠,腳上穿的是雙口翹尖鞋,身上穿著雙重長儒,外面披著如同鱗般的鎧甲,昂首挺胸,神情莊嚴又嚴肅,眼睛目視前方。它們手上有的握著長長的寶劍,有的揮動長戈,好像一聲令下,它們便會奮力前沖,英勇殺敵。但是文官俑就不一樣了,它們頭上戴著烏紗,身上穿著長袍,腰邊還系著寬帶,神情雖不像將軍俑那么莊嚴,但十分安詳,有濃濃的儒雅之風。面對它們,讓我們仿佛穿越了歷史,看到了真正的秦朝官員。看著這些氣勢磅礴的兵馬俑,我們足以想象到當時的秦國是多么富有,也讓我們看到了秦始皇的偉大,他不但在當時統一了中國,而且還統一了貨幣和度量衡,他所做的這些功績實在令我們后人佩服。
更精致更偉大的是兵馬俑銅車馬,它可是20世紀考古史上發現的結構最復雜、形體最龐大的古代青銅器,被譽為“青銅之冠”。銅車馬傘蓋厚約0。1~0。4厘米,面積大小分別為1。12和2。3平方米,非常漂亮,栩栩如生。在博物館燈光的照射下,銅車的全身光彩熠熠,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藝,看了忍不住連連拍照。
兵馬俑不僅是一個“奇跡”,更是一筆全世界人民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我為我們中華民族有如此的“奇跡”而深感驕傲與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