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沉香救母小學課文篇一
《沉香救母(二)》是上個故事的續篇,沉香練就了一身高強的武藝,一心要去救母。在教學中,我還是讓學生體驗人物情感,和沉香對話。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沉香吃盡千辛萬苦向華山奔去。這一段話,我請學生反復朗讀,想像自己看到的畫面。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想像,有些孩子回想到了《青蛙看海》中堅持不懈的小青蛙,想到了《大禹治水》中不辭辛勞,走遍千山萬水的大禹,他們想到了“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山高路陡”等詞語。
他們看到了在茫茫沙漠中、在崇山峻嶺間、在荊棘叢生的荒野里沉香那瘦小的身影。接著,我就請學生把自己想像成沉香,接受老師的采訪。沉香啊,你的腳上怎么有這么多的血泡,你疼嗎?你的身上怎么有這么多的血痕,你疼嗎?你遇到了這么多的困難,你有沒有想過要放棄啊?在想像中,沉香的形象越發豐滿了,在對話交流中,沉香的孝心也越發令人感動了。所以在課的最后,我讓學生表演沉香母子相見時的情景時,孩子們都演得比較深情。
沉香救母小學課文篇二
《沉香救母》這篇課文學生都很熟悉,故事主要反映了沉香的救母心切,不畏艱難萬險,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誠之心。
小朋友們絕大都數都看過動畫片《寶蓮燈》,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問題是怎樣讓孩子走進文本,深入的體會沉香對母親的這一片赤誠之心。我主要抓住了兩個自然段進行了細致地教學。
在故事(一)中,對課文的第四自然段采用了設計情境填空,對課文內容進行補白、想象的教學形式,我設計的情境填空是:(1)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可沉香還在,他的小手已經被凍得滿是凍瘡,可他還是緊握,。(2)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沉香好幾次被曬得,師父看了心疼不已,好幾次讓他,可他還是。通過這些對課文內容的.補白,學生對文章的閱讀不再是游離于表面,而能觸摸到一些具體可感的內容,對把握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幫助。
在故事(二)中,對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進行了細致地處理,首先讓學生找找最感動人的句子。學生的答案各不相同,說一、二、三句的都有。在交流第一句時,我為學生補充了成語“千山萬水”,正好體會了沉香為了救媽媽所行的路途遙遠。在交流第二句時,我問學生你渴了喝什么?餓了吃什么?學生的回答正好與沉香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從中他們感受到的是沉香的生活太艱辛了。在交流第三句時,我先問沉香不在乎什么?而后,我又設計了填空:看著腳上的血泡和身上的血痕,沉香心里想。到這里為止沉香的孝心,我想對于學生而言已經是鮮明可感,躍然紙上了。
沉香救母小學課文篇三
今天上課時,一個學生突然問我“‘再三’是什么意思?”其他的學生就有馬上拿出字典翻找的,但是他們很快就迷惑了,因為字典上的解釋他們并不理解。我突然發現,解釋詞語,以詞解詞,教學參考書(或是字典詞典)上怎么說,原封不動到交給學生,結果學生記住的是一些似懂非懂的詞義解釋,印象并不深刻。
心理研究表明,小學生思維的主要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而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感性經驗想聯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更是以具體體形象思維為主,思考問題更是離不開事物的具體形象。
經過這一思考,我決定丟開教參和詞典,讓學生們通過形象的動作和表演來體會。兩個學生分別演沉香和爸爸,一個學生先問:“爸爸,我長這么大還沒有見過媽媽呢,我的媽媽呢?”“爸爸”嘆了口氣,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沉香”又問,“爸爸,我都那么大了,究竟我的媽媽在哪里?”“爸爸”看了看沉香,還是沒有做聲。又過了一會兒,“沉香”又著急的問:“爸爸,人家都有媽媽,為什么我沒有?我到底有沒有媽媽,您告訴我呀!”“爸爸”無奈的搖搖頭,終于講出了真相。經過了這兩個同學的表演,其他同學馬上對“再三”這個詞語有了深刻的印象,他們也體會了這個詞的意思。這樣的解釋詞語的方法,比單調的查字典要來得有趣多了!
沉香救母小學課文篇四
皮亞杰說過:在教學過程中,兒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實活動,教育就不會成功。教學設計時我并沒有刻意去抓“蒼老”一詞。但學生有這個疑問,且可作為文章的突破口。我也就順水推舟。不想,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的回答是那么的踴躍,那么的深刻。他們的回答,使我更深的認識了二年級孩子的認知能力。
和不畏千難萬險做了很好的做了鋪墊。也正因此懂得了小沉香默默攥緊了拳頭這一舉動。
沉香救母小學課文篇五
我在教《沉香救母》一課時,根據教案,我讓學生自由讀完第三自然段:爸爸看出了兒子的心思,便說:“二郎神心狠手辣,神通廣大,你才是個8歲的孩子,怎么能對付得了他呢?”沉香看著蒼老的爸爸,默默地攥緊了拳頭。讀完后我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不知是這個問題設計的太過籠統還是要求過高了,學生的回答不盡如意,就在這時,吳正濤站起來回答:“沉香才8歲,為什么他的爸爸是蒼老的爸爸?”應該說他的回答滑離了所提問題的軌道,可就是他的回答改變了我原來的教學設計,因為我想到了薛法根老師的課,想到了他富有特色的讀中悟,悟中讀,我何不讓學生根據字詞來體會呢?我懷著嘗試的忐忑心情,讓學生先回答了吳正濤的問題,有學生說因為沉香一直跟著爸爸過日子,爸爸很操勞,所以蒼老了,也有學生說爸爸常常思念媽媽,心里很難過才會這樣的……學生的回答消除了我的惶恐,我就請學生根據“默默”一詞說說自己的理解,還讓學生談了對“攥緊”一詞的體會,學生說的頭頭是道,跟剛才的沉悶判若兩回事。
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如果能有效地進行字詞訓練,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詞義,還能幫助學生深入課文,與文本對話。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抓住“再三、含著眼淚、恨不得、馬上”等關鍵詞來引導學生體會藏在父親心中很久的苦痛和小沉香知道真相后又難過又氣憤的心情。為了讓學生深入文本,深刻體會人物的`內心,我創設情境,讓學生扮演沉香,而我則扮演爸爸,表演沉香的再三追問。一個學生先問:“爸爸,我長這么大還沒有見過媽媽呢,我的媽媽呢?”“爸爸”嘆了口氣,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沉香”又問,“爸爸,我都那么大了,究竟我的媽媽在哪里?”“爸爸”看了看沉香,哎,這事情說來話長呀。你小孩子家是不懂的。又過了一會兒,“沉香”又著急地問:“爸爸,你快說要,我這么大了,人家都有媽媽,為什么我沒有?我到底有沒有媽媽,您告訴我呀!”“爸爸”無奈的搖搖頭,你這孩子怎么那么煩人呀?”“我就這樣,你告訴我,我就不煩你了!”爸爸說:“你媽媽是個善良美麗的女神,因為向往人間美好的生活,被你舅舅二郎神壓在了華山腳下,讓我們今生不得團聚呀!”經過了這樣的表演,學生對“再三追問”這個詞語有了深刻的印象,也更能體會到沉香的氣憤和解救媽媽的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