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弟子規教后反思篇一
優點:
1、本節課設計和從前相比更為充分多樣,課堂氣氛很好。幼兒可以通過趣味學習來記住知識懂得道理。
2、語言課中融入舞蹈、音樂培養幼兒的藝術氣息,培養他們的素質、氣質和多方面思維。
缺點:
1、課堂上動畫的.時間有點長重點不突出。
2、課堂上應該多讓幼兒說、聽、看。
3、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夠緊湊。
弟子規教后反思篇二
我們班在沒開展“誦讀經典詩文”這門課前,我們班有些學生在課間的舉動很隨意,就如書上寫的:“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上到這些內容時,我覺得很有必要糾正學生這些不良的行為。因為課堂教學是進行“誦讀經典詩文”重要途徑之一,如何發揮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驗,我主要堅持“三個認真”。
一、認真鉆研教材,明確《弟子規 》教育的結合點
二、認真設計教學過程,增強《弟子規》教育的實效性。
教學中,我把教育作為課堂的主要目標,緊緊圍繞“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這三句話的思想教育內容展開,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真正明白如何去為人處世,切實把思想教育的核心牢牢抓住。
三、認真開展以《弟子規 》為內容的班級活動,鞏固教學實驗效果。
課堂上我設計了運用《弟子規》的環節,要求學生根據特定的環境,使用恰當的《弟子規》語言,來規勸或贊揚別人。這個環節主要是促進《弟子規》的運用,真正讓《弟子規》學習落實在學生的行動中,使《弟子規》得思想深深在學生心中扎根。
弟子規教后反思篇三
我們班在沒開展“誦讀經典詩文”這門課前,我們班有些幼兒在課間的舉動很隨意,就如書上寫的:“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上到這些內容時,我覺得很有必要糾正幼兒這些不良的行為。因為課堂教學是進行“誦讀經典詩文”重要途徑之一,如何發揮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驗,我主要堅持“三個認真”。
教學中,我把教育作為課堂的主要目標,緊緊圍繞“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這三句話的思想教育內容展開,和幼兒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幼兒真正明白如何去為人處世,切實把思想教育的核心牢牢抓住。
課堂上我設計了運用《弟子規》的環節,要求幼兒根據特定的環境,使用恰當的《弟子規》語言,來規勸或贊揚別人。這個環節主要是促進《弟子規》的運用,真正讓《弟子規》學習落實在幼兒的行動中,使《弟子規》得思想深深在幼兒心中扎根。
弟子規教后反思篇四
第一次讀《弟子規》,首先喜歡上的是它獨特的音韻結構,它十分押韻而且簡潔明快,深受人們的喜愛。布置孩子們閱讀,孩子們也非常喜歡,讀來朗朗上口。由于節奏感非常強,孩子們常常和我一起和著節拍一邊誦讀一邊打節拍。
第二次引導孩子們繼續深入誦讀《弟子規》,對《弟子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后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弟子規》一書內容簡明通俗,不談空洞理論和教條,而是教導基本的品德修養、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應有的禮節。《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范。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
但是正如和孩子們在課上學習和探討時體會到的一樣,雖然能夠初步對于詩文的意思有所了解和感悟,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日常生活的點滴行為中去。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在更加深入的誦讀中,作為一名教師,我不禁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作為教師,要教育孩子們落實到行為中,那么我們自己又做得如何呢?反思自己,作為一個母親、作為一個教師,教育孩子要從點滴做起,再小的事情都要將正確的做法先告訴孩子,身為父母、教師一定教給孩子如何去做。細至吃飯穿衣要學,行住坐臥要學,在里面學惜物,學敬物,學威儀,學自尊而尊人。
當我們抱怨現在的孩子對長輩無禮,對父母、老師不尊重時,殊不知這些不是孩子的錯,而是我們這些作為家長、作為教師教育失職。教師更應以身作則,處處體現古圣先賢的教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言行到舉止,教師處處要謹慎,應帶頭做到最好,在學生面前,教師就是一個道德的示范者,真正做到為人師表。教師為人師表是一種有形的榜樣,是一股巨大的道德力量,對學生是一種無聲的命令。反之,只是一味地說教,而自己不去身體力行,只能是事倍功半。當老師、家長不知道如何做或自以為是的時候,如何去教育孩子呢?如何去引導孩子呢?如果說一套做一套,只會讓孩子看到大人的虛偽,而不會真正從內心接受。由此,我想到了在校園生活中的兩個細節:其一,我們一直對孩子說,見到垃圾要主動撿起來,但事實上很多時候,作為教師,只是對孩子大呼小叫,指揮孩子去撿起垃圾,自己卻舍不得彎下“尊貴”的腰;其二,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友愛他人,卻常常在孩子們到辦公室來找教師談話的時候,一邊忙著改作業,一邊頭也不抬起地聽孩子的話語……這樣的言行,在學了《弟子規》以后,再度想起,實在覺得非常汗顏!因此,我們做為教師,作為家長的就應時時以嚴格要求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盡心盡力地付出,這樣在潛移默化之中孩子已經在改變了。自己在以后要多抽出些時間閱讀祖國的傳統文化書籍,吸取其精華,并運用于自身的工作與生活中,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得到傳承,發揚光大。
我和孩子們決定以《弟子規》為人生的指南,踏踏實實學習,認認真真做人。
弟子規教后反思篇五
我擔任大一班班主任開始,我就以《弟子規》課程作為我教育的特色教材,并帶領著孩子去理解其中蘊涵的深刻道理。然而,弟子規里面的文字較多,意義也較深;孩子只是簡單的來學,也許會讓他們感覺到有些枯燥,我們要怎么樣讓幼兒能快樂的來學習國學《弟子規》,激發他們的興趣呢?這成了我思考的問題,通過與有經驗的教師們進行的探討,我對如何更好的開展《弟子規》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與認識,并制定了教學方案,從中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經過近半年的學習,孩子們在《弟子規》的學習上也頗有成效。所以,在本次集團幼教中心組織了班主任老師公開課活動上,我也特意選擇了國學《弟子規》的教學。
本次教學活動,我帶領幼兒學習了“用人物,須明求,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這段話的意思是:借用他人的物品,一定要先取得別人的同意,才可以取用,用完了要立刻歸還,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時,就不難了,因為人家知道你是個講信用的人。按照本班幼兒之前對弟子規學習的情況,我把本課目標定為理解本課內容并進行識記。
在課程設計上,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幫助理解本課內容,利用相關故事來引出本課內容所蘊涵的道理。在故事的環節中,孩子們大多能了解故事大意及故事所講述的道理——要做個有信用的人。
在學習理解弟子規內容的環節,逐句幫助幼兒理解。由于幼兒年齡的特點還不能舉一反三,而故事是講“借書”的,很多幼兒在理解弟子規內容的時候,一直說“借別人書的時候…還別人書的時候…”教師在此時做適當引導,在借別人東西的時候該怎么做,而不僅僅指借書。
在字句的理解上,因為沒有對“用人物”和“借人物”進行比較分析,所以很多孩子到學完了,還不能明白“用人物”和“借人物”的區別。這是課堂中比較明顯的一個失誤。建議在這個地方把這兩句話解釋一下,“用人物”是指需要用到別人東西的時候,即還沒有借到,而“借人物”是指借用了別人的東西,即已經借到手了。同時請幼兒進行復述來加深理解。
在跟老師學念弟子規的環節中,利用集體、分組、個人等多種方法來幫助幼兒進行識記,同時還邀請幼兒擔任小老師來進行朗誦。但在這個環節中,上臺的幼兒是屬于能力較強的幼兒,可他們也都是看著字讀出來的,我卻沒有把握好孩子的掌握情況,在孩子們還沒有完全掌握的情況下,就結束了新課時的教授,讓識記這個目標沒有達到。建議在下次檢驗孩子識記情況的時,不讓幼兒看到原文,這樣就便于教師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也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進度。
結束環節是通過復習以前學過的內容連接上今天的學習內容。對于以前的學習內容,孩子們都掌握得比較好,所以孩子們表現的情緒一下上來了,雖然我還是想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展示,但大多孩子都是迫不及待的要向大家展示自己,所以就在進行了幾個個別朗誦后,就進行集體朗誦了,但因為我帶著前面的幼兒出了教室,所以說連接的這一部分也是沒有達到的。建議下次復習和連接新內容的時候,弟子規從中間部分開始復習,就能很快跟新授內容連接上。
總之,在這次活動過程中,讓我也發現了自己的諸多不足,希望各位專家和領導給予指導,讓我找到更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國學的學習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