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勤儉節約班會教學反思篇一
《保護水、節約水》的主題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課堂上借助圖片、視屏和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為主要依據,讓學生切身體驗水資源的缺乏和節約用水的必然性,從而激發學生從小事起節約每一滴水的意識,讓教育真正滲入學生的精神生活里,在學生的記憶中留下意義的印痕。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充分認識人類賴以生存的淡水資源的極度匱乏,激發學生節約用水的道德情感,制定切合現實生活的節水措施并能身體力行去實踐,養成良好的節水習慣,并確立珍惜人類資源的意識。教學中我緊扣重點,從感知水的重要性――感知水資源的匱乏――導行――情感升華這一主線,從而完成教學活動,一氣呵成!一節課下來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急于求進,沒有水到渠成。《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從而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沒有節水意識呢?事實就是孩子們對淡水資源的缺乏狀況很不了解,或者個別學生只是對一些統計數字的表面感知,所以孩子們根本不能認識到世界嚴重缺水。于是我決定用實際操作來激發孩子們對水哦深刻認識――剪一剪。
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第一刀拿掉30‰,再剪掉剩下的一大半,這時候同學們都覺得差不多了,再剪下去是不可能的,結果我讓學生自己把剩下的一點再分16份,同學們在使勁兒折,也折不到,不禁說:老師,分不到啊,好難啊!水太少了!學生被徹底地震撼了,操作觸動了學生的心靈,這就是活動打造的意境,更加緊密地將課本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讓品德課真實起來,讓品德課與生活接軌起來。通過這樣的教育,有助于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了水資源匱乏,節約用水的重要性。
但美中不足是,當學生在操作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說:“老師,好難折啊!”而我急于求成就板書:資源少。課后我想了想是過于著急,其實我還可以再環顧學生的操作,再緩一緩,再問:“為什么說很難折,這說明了什么呢?”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有肺腑之言,這樣就真正達到水到渠成的境界了!
二、在導行中的第一個環節中,我出示學生調查水污染情況的畫面,目的就是讓孩子在生活中感悟,回歸生活的大課堂。但我又犯了自己的老毛病:語言隨意、性子急。沒有很好的組織過渡語,讓環節更好的緊扣住,結果在活動中造成了我的語言和課件的聲音在同時進行,讓學生感覺到和混亂,一時半會都不知道那個好。看來,要想自己的課更完美,沒有過硬的語言功底是不行的,沒有平時的學習積累是行不通的。
三、教師評價語不夠豐富。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賞識。兒童的這種需要更為強烈。任何人都想得到別人的贊賞,每個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鼓勵。《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取激勵性的評價,盡量從正確加以引導。”是啊,我在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單一,沒能夠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參與性。比如:學生說:“小河曾經是魚兒的天堂,可如今卻成了它們的墳墓,好可憐啊!”我給予的評價是:“你的口才真好!”對于其他比較有創意或者是有見解的回答,我只能說:“你說得真好!你很留心生活等等。”課后想想:其實孩子的語言功底相當不錯,二年級的學生能用對比的手法說出優美的語句,我是否要用更貼切的評價語來激勵孩子呢?在準備比賽的前一天晚上,我在網上搜集了很多評價語言,希望能派上用場。可是當學生在說的時候,我就在思索用哪一句,但這樣就暴露我極大的`缺陷。評價語言的運用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的,它是靠我們平時學習中積累和運用中形成的,人家的評價語是針對他們自己的學生,而自己的學生跟他的評價語根本就對不上號!那么我在今后將不斷學習,改進,提高自己語言的魅力,在課堂上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四、學生積極性很高,熱情高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言善道,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表現欲強。還有很多精彩的語言出現:小河曾經是魚兒的天堂,可如今卻成了它們的墳墓,好可憐啊!是誰這么沒有公德心啊,把小河的衣服都搞臟了……孩子們的語言充滿童真和童趣,讓課堂充滿了活力!
五、課件簡潔,選擇的素材恰到好處。《新聞1+1》的錄象片段幫助學生從視覺上感受群眾缺水的困境,從側面凸水對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配樂感人,渲染到位,讓學生們從心底升騰起節水的思想意識。
新課標強調課堂應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吸取此次比賽的教訓,以學生為主,放手讓學生去學習,抓住重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牽一發而動全身,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勤儉節約班會教學反思篇二
?節約用水》要求學生了解水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水資源的寶貴。了解自來水的生產過程,知道水是來之不易的。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初步形成節約能源的意識。
本節課我從三方面對學生進行節約用水的教育。首先在課前給學生提出導向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調查,了解水資源的寶貴。并了解地球水資源和我國缺水現狀以及水的用途、各自家中、學校的生活用水情況。除此之外,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有哪些浪費水的現象,并提出響應的節水措施。其次是在課中引導學生思考、交流和探究,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愉悅、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運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令學生感悟到“節約用水”的現實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礎上介紹有關地球及我國水資源現狀相關的資料與數據,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觸動:水資源實在太缺乏了!然后讓學生思考:生活中我們的用水情況如何呢?讓學生匯報課前調查,發現浪費水的現象。再向學生講述故事《小水滴旅行記》,通過討論引導學生了解自來水的生產過程,懂得自來水來得真不容易,我們應當珍惜它。課后要求學生回家做個“滴水實驗”,用桶接滴水一天,看看有多少水,使學生直觀了解到,幾滴水看似微不足道,可是如果滴的人多了,滴的時間長了,就會有許多水白白浪費。并向家長宣傳節約用水的知識,讓學生成為小小監督員,從我做起,節約用水。
勤儉節約班會教學反思篇三
本冊書最后安排的綜合性學習學和做,主題是《節約用水》,通過學習要讓學生初步了解淡水資源嚴重匱乏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話題,了解我國是嚴重缺水的國家之一,樹立節約用水的環保觀念,并樂意宣傳。同時激發學生節約用水的道德情感,明確節約用水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節約用水的生活小事。為加深對節約用水的理解,學完后我分小組安排了“我與水”主題活動,小組活動內容安排如下:
1、交流話題:我與周圍世界中水的關系。
2、延伸范圍:水是什么、水的作用、特點、歷史文化中的水、藝術中的水、節約保護水資源。
3 認識水中的沉浮現象;
(1)了解周圍生活中水污染的現狀,初步了解一些水凈化方法;
(2)了解傣族的潑水節;
(3)了解并欣賞大禹治水的故事;
(4)創作水貼畫;
教學反思:
語文新課程要求,綜合性學習的指導應突出自主,合作和探究。重視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助與交流,倡導學生和教師創造性地設計和開展綜合學習活動。在確定合作學習主題后,我指導學生分好小組,確定學習活動的專題,安排好分工,思考主題內容。在學生的主持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其了解水活動的成果。同時我也指導學生展示其活動成果和學習活動中的歷程體驗,其中包括如何思考問題,搜集資料、做好準備,如何與別人合作交流開展活動、解決困難,使活動進行順利等等。不斷激發關于水問題的學習興趣。以上綜合性學習過程讓學生知道如何節約水,愛護水資源。我相信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相信學生有能力通過探索,自我表達和社會性互動建構自己的知識,讓他們圍繞感興趣的水問題展開合作討論,去發現水問題,去尋求解決水問題的辦法。
勤儉節約班會教學反思篇四
本節課以“保護水,節約水”為主題串聯本課,從“為什么要保護水?”到“節水金點子”,并布置長期作業,逐步落實到行動,體現了活動課的特點,注重了綜合性、活動性和實踐性的統一。這節課的設計層次清晰,環環相扣,案例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特別是水費單的巧妙運用,使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和感受。能把“撕紙小游戲”貫穿始終,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親身感受到水資源越來越少,對學生的震撼還是很大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設定準確,教師的角色定位把握得好,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非常高。再加上信息技術的恰當運用,如:大西北缺水視頻、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視頻等,有效地突破重難點,學生學習的效果很好。
一、《保護水,節約水》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水和我們的生活》中內容。教學中,我抓住活動課的`特點組織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本節課具有開放性、活動性、生活性、學生主體性的四個特點。具體的活動過程可分為:活動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活動二:通過觀察地球儀、分析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比例,從而了解淡水資源的稀少。活動三:聯系實際,交流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活動四:明理導行,節約用水,從我做起。突出了重點(了解淡水資源的缺少、被污染和浪費的情況。)突破了難點(培養學生樹立“保護水,節約水”的環保意識。)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活動中培養了品德,他們愛學、樂學、愿學,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
二、適時充分地利用電教手段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比空洞地說教有效地多,這也是本節的亮點。如:播放我國西北地區缺水的視頻,真人真事,感染力非常強,突出了淡水資源稀少的重點。播放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的視頻,讓學生親眼目睹了污水處理的過程,使學生看到國家和社會是非常重視保護水節約水的,從而指導學生個人保護水節約水的行為。
勤儉節約班會教學反思篇五
《保護水,節約水》是小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第五單元《水和我們的生活》中的主題三。在教學中,我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教學和教學方法。整個教學過程采用了看一看、說一說和議一議等教學方法。我除了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外,還根據本課程的特征,放飛學生,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讓教育在學校、社會、家庭之中,讓品質在老師、學生、家長的互動中形成,力求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學習。
教學《保護水,節約水》一課時,我收集了許多的江河湖海的圖片去吸引學生。通過這些圖片讓學生知道我們飲用水的來源。接著,我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先讓學生去喝一杯干凈的水,然后我再拿出一杯看上去臟兮兮的水,接著讓學生們去喝。結果沒有一個學生敢喝。我讓他們說出為什么不敢喝的原因,從而讓他們認識到水污染的危害。最后,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例子,讓學生明辨是非。增強學生保護水、節約水的責任感和意識。
面對孩子們一張張笑臉,我不由得想到那句話:“掌握知識,與其說是靠多次重復,不如說靠理解,靠內部的誘因,靠學生情緒狀態而達到的。”是啊,講了又講,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不如創設一個豐富多彩,富有啟發性,具有開放性的環境,讓孩子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去體驗、去感悟、去獲取。盡管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都曾經歷失敗,但學生們在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主動學習、探究的寶貴經驗,創造潛能得到開發。
雖然,活動的效果不錯。可是,仍然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例如: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還沒有充分體現出教材其中的一個特點――開放性。在引導學生寫一些提示標語、制定節水的計劃等方法來提醒身邊的人保護水、節約水的環節中,雖然有讓學生說了一些提示語,但是,讓學生去思考的空間不夠廣闊,時間不夠充分。所以,整個活動過程沒有充分地體現開放性這一個特點。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有待于今后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