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高一地球運動教學反思篇一
從去年開始,通過郭思樂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視頻中讓我認識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課堂,什么才是讓學生快樂學習的教學模式。于是我開始對生本教學進行嘗試與實踐。最初面對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讓學生體會生本的快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就成為我備課的主題。
在09 年一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不斷的嘗試,但在嘗試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困難,例如課堂秩序混亂,教學進度緩慢,學生知識掌握水平低等等,說實話我很快就要選擇了放棄。但是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進的地區學習經驗,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來越成熟,這似乎又讓我燃起了信心,并決心要把它做好。
非常幸運學校能給我這樣一次機會,讓我再次投入高一的生本教育中,于是,我把我學習到的經驗,一點一點的應用的生本教學中。起初學生不懂什么叫生本,不知道怎么預習,不知道怎么上課,不知道怎么去參與課堂的活動,于是我一步一步的讓他們認識如何去預習,并能有質量的完成學案,如何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和分享個人的研究成果,如何去正確表達講解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可以說,在一步一步的鍛煉下,學生們逐漸了解了地理課堂的教學模式。
在同學們對生本有了一定的熟悉時,學校安排我上一節生本課,說實話,我心里真是很沒有底,因為按照進度我正趕上高中地理難度比較大、又十分重要的一個內容--- 《地球的運動》,這節課是考試常考并題型多變的一節內容。之所以說它難,除了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之外,相關的知識準備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比如經緯網的知識、立體幾何知識、日照圖的判讀、世界地理知識以及一些生活常識等。
為了能上好這節課,我首先對本節課的教材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這一節課包括有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產生的地理意義。把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一些基本特征搞清楚,是學習和理解整節內容的基礎。
本節課難點:一是恒星日和太陽日的區別和聯系;二是理解地球運動是自傳和公轉的疊加運動,黃赤交角的產生,以及二分二至日位置的判斷。
對于第一個難點,課本為了減輕難度,把恒星日和太陽日放于小字活動部分。但是我認為既然提到了兩個不同的參考標準,就有必要讓他們去了解其中的原理。當然理解他們的區別的關鍵又在于能夠否理解遙遠的恒星發出的光是平行光這個道理。
對于第二個難點,突破口在于地軸和黃道平面存在夾角,根據二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幾何運算,讓學生推算出黃赤交角的產生,進而明確直射點在回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形成了二分二至日。對于二分二至日的判讀,突破口在于先判斷二至日,后根據公轉方向確定二分日。
在分析完本節課的知識體系和重難點之后,我開始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模式,在我設計學案時,有針對行的把本節內容劃分成六大塊,便于每個小組都能對其中一塊內容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分析。第一個題板塊是關鍵詞解讀。因為地理每節課都有新的名詞出現,也只有把地理術語都能懂了,學生才能深入的理解本節課的內容。第二、第三個板塊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特點。此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基礎,同時也是本節課內容的關鍵。第四板塊討論黃赤交角的產生,以及分析研究黃赤交角發生變化時會引起什么變化。第五板塊和第六板塊是本節課知識的升華,即分析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說實話對于第五、六兩大板塊我在上課前還是心有余悸,害怕學生沒有思路,完全找不到突破口。于是我在課堂小組討論的時候,非常關注承擔此部分內容的小組,但讓我驚奇的發現,孩子們在各抒己見和激烈論證后,竟然把這個最難理解的問題討論的一清二楚。
可以說這一節課下來,又讓我鼓起了對生本教育的信心。在張校長的點評下和自我反思后,我也找到了我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
1、在小組分享成果時,應該更多的調動同學參與進來,同時,讓在座位上“留守”的同學承擔起質疑其他組分享的成果的任務。
2、對于學案的預習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預習和理解。
3、更加大膽的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小組討論的力量。
以上是本節課帶給我的一些思考,可以說生本教學實踐使我逐漸解決了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困惑,學生通過自發主動的學習,在課前課后大量地查閱資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內化學習內容,自身去品嘗知識的“ 原汁原味” 而不是無奈地“ 咽啃” 教師已“ 咀嚼” 好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走近地理,喜愛地理這門科學,盡管生本教育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將和同仁們一起慢慢摸索,力爭使其較好地應用于地理教學。
高一地球運動教學反思篇二
1、抓住本節的主線——日地關系與太陽直射點及其變化,如地球的繞日公轉過程中,由于繞日軌道是橢圓,太陽位于其中一焦點中,造成一年中地球離太陽的位置有兩個特殊位置,近日點與遠日點,地球自轉時選取的參考點不同,造成太陽日與恒星日兩個自轉周期。由于某一時刻,只能有一點看到太陽位置最高,該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2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其直射特定緯線,對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影響很大,例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該半球白晝時間長,直射點所在半球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直射點位于回歸線時正當該半球的白晝最長或最短的一天,直射點某緯線時。該地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在該日正午太陽高度從直射緯線向南北遞減。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也與白晝時間的漸變、回歸線以南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的漸變,極圈內極晝極夜出現范圍的漸變有密切相關。
4、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突破本節中黃赤交角與太陽直射點移動的關系,晝夜長短變化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等等教學難點,利用多媒體動畫等工具,直觀反映地球運動過程,化繁為簡,啟發學生思維,并能解決教學容量多與課時不足的矛盾。
高一地球運動教學反思篇三
面對著新一屆的孩子,課是人非。這屆孩子是6歲開始上小學,明顯比以前的新生要小,剛開始中學生活,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比較差,有些孩子連課前準備都不知道準備些什么,每次課前我都要早到幾分鐘叮囑他們把地球儀、書、地圖冊、填充圖冊、筆記本準備好,看看他們還有什么問題沒弄明白,我能體會現在的孩子累,還有一種感覺就是他們生活在眾人的關心、關注和關愛之下,缺少主動性。
但是學到地球的運動,我還是有點高估了他們,本以為在小學科學課上學到的知識,地球自自轉的方向、周期,可是他們卻一無所知。沒有辦法,只有慢慢地邊講邊演示,讓學生跟我一起操作。
我在設計本節課的導言的時候我是這樣說的:同學們,當遇見一件事情不可能實現時我們通常會說這樣一句話,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那么有誰見過太陽從西邊出來?太陽有可能從西邊升起來嗎?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地球的運動。后來聽了組內年輕老師的課,也給了我啟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年也是由一天天組成,一天又是由晝和夜構成的,白天過后是黑夜,黑夜過后又是白天。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導出標題。后來我在不同的班級也嘗試過,效果還是不錯的。其實不管是用哪種方法,只要從學生身邊入手,激發他們的探求欲望,就達到目的了。
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和時間的差異,學生對晝夜交替很容易理解,對時間的差異根據課標要求知道這種現象就可以了,因此我調查學生是否有去過云南、新疆等西部省區旅游的,去過的同學給大家講講那邊的作息時間和我們有什么不同,也有的孩子家里親友在新疆,這種體會就更深了;通過孩子的親身體驗來理解這個難點,結合我們平時用的北京時間,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并且創造了我和學生一起探討交流的時間,雖然時間緊張了點,累了點,但是看到孩子們那個興奮勁,也覺得真的值了。為了不至于太枯燥,中間我穿插了一個故事:話說某年的4月10日9點多,一位老大爺持著一張中獎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花旗銀行要求兌現,遭到銀行拒絕,因為按照規定,中獎領款日期是4月9日,老人痛惜不已,這時一位青年對老人說:這張廢票3000美元賣給我吧,當然老人求之不得還有人愿意花錢買廢票,真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這位青年人拿著廢票馬上乘飛機從馬紹爾機場飛往檀香山,1小時后降落在檀香山機場,這時當地時間是4月9日11點,青年人拿3000美元換了80000美元,死票變活。這是怎么回事呢?上飛機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一下飛機就變成4月9日,難道時光可以逆轉?讓我們揭開這個時差的奧秘。
地球的公轉這部分有的班級用不了大屏幕,課件演示不了,我只好現象演示,雖然不是那么逼真形象,可也能夠說明問題。在講桌上我用水瓶充當光源,一邊撥動地球儀自轉,一邊公轉,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地球公轉有什么特點,學生明確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方向保持不變,公轉軌道是橢圓形。進而通過講角直射、斜射,還是要演示、畫圖、講角四季的形成。累,希望孩子們能懂,其實有點講難了,希望他們能有個牢固的基礎,有個印象,就沒白挨累。
高一地球運動教學反思篇四
肯定的地方:
1.利用學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體輔助教學,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
2.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引導學生思考本課學習與前兩節知識的聯系,做到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課堂設置了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效果較好,能幫助學生如何思考問題并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學習中注重了基礎知識的強化和讀圖、識圖析圖、能力的培養。
有待改進的地方:
1.應充分留給學生多的'活動時間和自主探究的機會。
2.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高一地球運動教學反思篇五
地球的運動這節課知識點多,難度大,空間思維想象能力要求較高。對于初一學生來說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處在起步階段,并且地理基礎較差,因此,在上本節課時對我和學生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是課堂中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和正確的回答我提出的問題,讓我獲得了成功。
本節主要內容是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以及產生的地理現象。地球運動是地理環境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變化的基礎,并影響到人類活動。一直以來,因其抽象、空間概念強,形成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時,我參考了幾個優秀的教案,結合我的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從中整理了一些切合自己的東西。整個一堂課,從教學目標的達成來看,知識點覆蓋到位,學生基本上能在課堂上掌握本堂課的內容。從教學流程上來看,本堂課由淺入深,逐一講解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方向、周期和意義,思路清晰,重難點把握較適當。從師生互動來講,我采用了講授法、演示法、探究式教學法,借助地球儀給學生參與課堂創造了較好的條件,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從以上幾點來衡量,我認為我的課主要主要做好了以下幾點:
一、內容的取舍,把握住了難度和深度,做到了復雜的知識簡單化,重現象描述,輕原理分析。
二、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感受,將所學習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三、探究式教學方法貫穿始終,將地球儀這一重要教具很好的運用到教學中,讓學生從我的演示中自己探究出地球運動的一些基本知識,并從微觀角度觀察到地球的運動。
四、讓學生積極參與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從而更好的理解本節課要求學生掌握的`重點內容。
但是在課后的反思中與其他老師交流和詢問學生時,我也發現了一些我的課的不足之處,主要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比較生硬,這一點也是我上課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關于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時間的差異一點出現的太唐突,此處課本上有個活動沒有利用好,應當給學生作出相應的更詳細的講解讓學生理解。
二、本節課的容量太大,由于沒有及時和老教師溝通導致本節課講的東西過多,在我下節課提問中發現學生沒有完全消化。所以,我認為應該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這節課應該怎么講應該講多少。
三、時間把握的不是很好,本節課的兩個目標都是重難點,我留給學生記憶掌握的時間過短,并且沒有留給學生太多的做練習的時間,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講的太多,導致檢查結果不是很理想。
四、由于內容太多,一節課設計的活動太少,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太少,不能更好地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