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馬說課堂設計篇一
“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實踐研究——多種課型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語文課程的性質做了明確的界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睂W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的獨當之任,而以閱讀教學為主要載體的語文教學,并沒有很好地落實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為此,小學語文一、二、四年級教師和青青子衿專業社群的教師,圍繞“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實踐研究——多種課型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了小課題的研究,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年來,我們按照計劃有步驟地對“詩歌散文”、“童話神話”、“寫人敘事”、“寫景狀物”四類課文進行了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同時,也發現緊緊建立在課型的角度研究語言文字的運用,存在著局限性和片面性。為此,我們將原計劃一年完成的小課題研究,延長至兩年,以便更好地落實課標精神,把握教學規律。
1.研究特點,發現規律。明確了“低中年級詩歌散文類課文”和“童話神話類課文”語言表達的特點,明確了學習這兩類課文語言文字運用的一般規律。
2.初讀課文,感受語言。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的內容、語言特點,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課文的美,語言的美。配樂朗誦、范讀、賞讀都是常用的方法。先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最后談感受、想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樣的讀以外,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具體有效的朗讀指導,加深學生感受。
3.理解課文,品味詞語。語文學習應該是先有語言文字再有思想內容,再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進行深層次理解,這時要善于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4.深入文本,品味語言。文章有些詞語抽象概括了具體的事物,如果僅僅停留在對字面的分析上,學生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指導學生閱讀,可以有選擇的做具體的深入文本,對語言進行品析、演繹。
5.積累語言,學習運用。學生的語言發展是有規律的,要經歷識字、理解、積累運用的過程。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不能孤立的進行,應把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行有效地整合,使語言訓練的內容相互聯系,訓練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渾然一體的教學過程。
1.課程意識的缺失。閱讀教學處于封閉狀態,與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教學板塊嚴重隔離,偶爾看到讀寫結合,也是停留在表層。
2.目標意識的淡化。教師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領1
悟方面,課程總目標、學段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缺乏整合與聯系。
3.單元意識的缺乏。教師處理教材簡單化,閱讀教學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篇”為單位的,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是各自為政,沒有站在單元主題的視野下來確定每篇課文教學的側重點。
4.課內外結合的簡單化。許多教師在處理課內外結合的時候視野不夠開闊,課內外閱讀界限過于明確,多側重于內容的拓展,學生課外閱讀實踐不能向深層次發展。
?????? 1.課程意識,指對課程的敏感程度,它蘊涵著對課程理論的自我建構意識、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等幾方面。處于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其課程意識的強弱程度直接影響著教改的成敗及教學質量的高低。課程意識意味著“教師即課程”,教師是課程的動態構建者、課程的生成者。課程意識影響著教師的教育理念。作為教育領域的一種意識形態的“課程哲學”,是教師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目標意識,指人在言語行為及其過程中,有意識地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標準。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模式等教學的各個方面。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或者說,它是教學的靈魂,支撐著教學的全過程,決定教與學的方向。顧泠沅教授指出:“現代教學研究中,教學目標占據的地位日益重要,幾乎成了全部教學活動的依據?!卞X夢龍先生也曾說過:“目標的提出,是教學活動的起點,目標明確集中,學生達成度高,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標志?!苯處熤挥忻鞔_教學目標在教學中的決定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標,過程實施目標,促使課堂教學有效展開。
3.綜合能力,指對人能夠同時對知識網絡,語言表達,身體協調自由靈活操控的能力。所謂綜合能力,指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謂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是以上五種能力形成的綜合能力。
1.常規教研課題化
主題: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策略研究
共進行了三個年級的12次主題式常規教研活動。
(1)專題講座:
一年:《今天,我們怎么教語文》
二年:《讓二年級語文教學承上啟下》
四年:《閱讀教學走向何方》
(2)課例觀摩研討:
2
一年《畫家鄉》
二年《丑小鴨》
四年《觸摸春天》
(3)各年級“我的一招”征集及經驗介紹
(4)期末復習指導
一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說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二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說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四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說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2.區域集體備課課題化
一年級:(1)主題:《探索識字規律發展兒童語言》
(2)主題:《抓好詞語教學發展兒童語言》
(3)主題:《有效朗讀指導發展兒童語言》
二年級:(1)主題:《閱讀教學訓練的常態模式》
(2)主題:《教課文?還是教語文?》
(3)主題:《通過句子訓練提高運能能力》
四年級:(1)主題:《積累運用教學的一般流程》
(2)主題:《各種段落教學的遷移運用》
(3)主題:《學生如何學習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3.社群活動課題化
1.明確了“中高年級敘事寫人類課文”的一般教學規律,即“揭題質疑,感受特點”、“初讀感知,交流體會”、“詞語牽動,引入深思”、“二次質疑,發現矛盾”、“深入讀書,學習語言”。
2.總結了“低年級閱讀教學”學習語言運用的規律。
(1)內容上,“抓字詞”牽動理解推敲,“抓重點”生成畫面情感,“抓空白”促進想象思維,“抓語段”掌握積累表達。
(2)策略上,落實以讀帶講,體現讀與看相結合,讀與思相結合,讀與說相結合,讀與演相結合,讀與畫相結合,讀與寫相結合。
4.整理了小學1—5年級,閱讀教學教學設計、教學課件、作業設計。
1.如何發揮母語教育的優勢。
教學中,教師常常機械落實教學目標,主觀臆斷學生的需要,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就不斷訓練,忽視學生的已有經驗及生活常識,忽視學生的感悟、體驗等學習能力。
2.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理解。
思維是學習的最高境界。目前的語文教學,教師落實知識用力多,對于字音的辨析、詞語的理解、句式的表達訓練得多,而對于訓練學生如何提問,如何發現,如何思考,如何概括訓練少。
馬說課堂設計篇二
一、闡述研究的主題與內容
1、確定研究主題
說明課例研究小組期望解決的教學課題(主題)是什么,研究這一主題的意義與價值。
2、選定研究課例
在教材分析的基礎上,確定選擇哪節課作為課例,闡述這節課的教學主題與研究課題之間的關系,明確通過對這節課的研究希望解決的具體問題有哪些。
二、呈現課例研究過程
這部分主要概述課例研究實踐的展開過程。課例研究是個系統的教學改進過程,需要有多輪的研究課,因此報告中這部分的寫作就要反映每輪教學實踐的情況。呈現每節課圍繞課例研究主題的設計側重點,問題解決的情況以及出現的新問題。
1、學情分析和教材解讀的深入
學情分析和教材解讀是教學設計的基礎,課例研究過程也是學情分析和教材解讀不斷深化的過程。課例研究報告中要具體呈現每輪教學設計過程中課例研究團隊在學情分析和教材解讀方面的主要變化。學情分析突出對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和學習狀態的把握不斷具體、準確;教材解讀著重展示幾輪課例研究過程中教學內容選定方面的變化,并給出具體的說明。
2、教學設計的變化(備課的變化)
這部分要避免照搬教案,而是重在闡明每輪的研究課的具體教學流程設計上的明顯變化(可通過案例對比并簡單解析),具體描述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關注點的優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
3、概要呈現課堂教學過程的變化(課堂教學實際過程的變化)
這部分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個課例研究報告的重點,撰寫的過程是研究團隊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再分析、尋找問題解決策略的心路歷程。報告中這部分的寫作要圍繞課例研究的主題,針對各輪研究課的具體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來展開,而不是再現課堂教學實錄,呈現針對每節課出現的問題研究改進的過程。比如在該輪教學實踐中出現了哪些問題,需要對教學設計做出哪些修改等,可以以主要環節或教學片斷的形式呈現,有前后對比、改進并分析。在寫作中要注意加入適當的課堂教學案例,將遇到的問題與反映課堂教學的真實案例材料相互印證。
4、課堂觀察的重點與工具
概要介紹課例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在課堂觀察方面的總體思路。包括課堂-1-
觀察指導與要求,研究成員分工,課堂觀察展開的維度、具體的觀察重點以及采用的觀察工具(量表)等。
三、課例研究的成效與反思
1、課堂教學的成效
課例研究最終指向教學的改進,因此在報告中要通過對教學效果總結來反映教學改進的情況。這部分可以分別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而去考察。
(1)從學生的角度看,一方面可以考察他們的課堂表現,根據觀察記錄說明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和具體表現(參與狀態、思維發展、學習體驗等方面),尤其要突出的是不同輪次的教學中學生表現的變化情況。另一方面也叫以對學生實施教學后測,根據學生教學后測中的表現以及與前測情況的比較,來推斷課堂是否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了學習內容。
(2)從教師的角度看,檢討教學成效主要以呈現教師從教學中所吸取的經驗和教訓為主,這些經驗和教訓是課例研究小組集體研討與執教教師自我反思的結果。課例研究小組應該有意識地總結教學的核心經驗,以便指導教師感知其他的教學情境,提高教學能力。
2、課例研究的主要成果與結論
根據課例研究的主題,闡述對這一問題的新的理解和認識,列舉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策略和具體方法,明確后續研究跟進措施與要求??梢詮睦蠋煛W生等角度進行策略和方法的總結。
3、課例研究反思
(1)對課例研究設計、組織、實施過程的反思及建議,比如在研究程序設計和具體操作方法方面有哪些得失,可以如何改進等。
(2)教師參與課例研究過程的經驗、收獲與反思
馬說課堂設計篇三
一、課例研究——喚醒教師的主題意識
在雅典德爾斐神廟的門楣上刻著這么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英國大作家莎士比亞說過“最重要的是:成為本真的你”。任何一個教師,那怕是一個高明的教師,在其執教的過程中也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課例研究中執教教師通過虛心的審視和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決策和教學結果,可以有效地糾正教學觀念、教學行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提高自我覺察水平和教學監控能力。
二、課例研究——分享教育智慧
就執教教師而言,課例首先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里,呈現了一個真實的自己的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而這一面“鏡子”讓每位教師都來“照”,都用這面“鏡子”照到了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要實現專業成長,必須要學會在了解自己中暢所欲言,提出教學中的疑惑不解,每一位教師則通過細致的診斷,結合自身的經驗,給出認為合理的建議。教師又會對其所給建議生成新的問題,如此問題套問題,最終提煉精華,集體的智慧得以分享。
三、課例研究——真正讓教師主動反思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在課例打磨過程中,參與的每一位教師,對組中每個成員的問題都經過了思量,揣摩,有的會在瞬間,有的則會在教學之余反思自己的教學,可以說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也是回顧教學——分析成敗——查找原因——尋求對策——以利后行的過程。在課例研究中,我體會到,只要給教師一個平臺,便能使其盡顯其才華;給教師一個臺階,就能使其登高望遠。教師的專業成長道路何其漫長,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只要不懈努力,收獲會更多。
也談課例研究中的問題解決策略
課例研究關注教師的親身體驗,更注重問題解決活動的價值。更多的是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獲得發展。其中重要的一點在于使學生學習一些問題解決的基本策略,體驗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某些策略。除此之外,通過問題解決可以使學生體會數學廣泛的實用性和價值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我認為小學階段解決問題的策略還可以有:
1、轉化
六年級下冊轉化策略的教學
師:回顧一下,我們曾經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哪些問題?生1: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生2: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時,把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生3:推導圓面積公式時,把圓轉化成長方形。
生4:推導圓柱體積公式時,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
師:那在數的計算方面有沒有運用轉化策略的例子啊?
生1:計算小數乘法時,把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
生2:計算分數除法時,把分數除法轉化成分數乘法。生3: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隨機電腦演示。
師:從同學們所舉的這些例子看來,轉化能幫助我們解決什么問題?
生:轉化能幫助我們把新問題都轉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經解決過的舊問題,更方便我們解決問題。
在學習過程用“轉化”這樣一條主線將圖形與數的運算串起來,使學生感受了數學學習的脈絡,體會到轉化策略的實際價值。這樣,當學生遇到新的數學問題時,就會自覺運用轉化的思想,在頭腦中檢索學過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將新的問題變成學過的問題。
2、比較
例如,四年級(下冊)“畫圖”策略的第二課時是運用畫線段圖的策略解決行程問題。教學中,學生同時運用了畫圖與列表的策略,教師引導學生比較“解決行程問題應用哪種策略比較好”,讓學生在不同策略的比較中明確優化的策略。
3、替換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學習公倍數與公因數時有這樣一個問題:已知a=b+1,則a與b的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是---,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數替換a,b的值,使學生明白a,b的關系找到問題答案。
馬說課堂設計篇四
本節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系;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于實踐而又作用于實踐的辯證關系。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于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二、教法和學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設情境,實驗引入: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么叫摩擦力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并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中,滑動摩擦是初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導入到本節第二個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1)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于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局限于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復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方向有關?是否于表面積的大小有關?并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后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說說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3)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里運用了什么知識?(二力平衡知識)。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后,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后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后,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量控制法”。接著再講述:“變量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于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于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于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后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而且學生們已經通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對于這個問題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還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并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只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并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么樣呢?并讓學生在課后完成“迷你小實驗”,并將討論的內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5.以分組搶答形式完成一些課堂反饋題:
6.請一位同學朗讀下面小文章,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7.課后作業:
(1)以“假如沒有摩擦”為題,寫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
馬說課堂設計篇五
(1)教師缺乏在操作過程中對操作難度的調控的技巧,調控能力有待加強。
(2)教師忽視了在操作過程中操作時間的調控。課堂上操作時間過長而導致操作混亂,操作時間過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傾向。
(3)教師不能全面有效的調控操作過程,致使學生操作沒有方向,思維沒有目標,不能準確全面地認識和掌握新知。
(4)學生對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參差不齊,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標不明、興趣轉移、手腦不能并用等現象。
因此,我校數學教研組針對以上問題確定以“在操作中體驗知識的生成”為小專題的研究,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課例開展了同課異構小專題研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