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聰明的阿凡提教案及反思篇一
分享閱讀《池塘》是通過小青蛙與其他動物的交談,刻畫了一幅池塘周圍環境的全景圖。我將教學重點放于動物的出場順序、場所的空間關系,青蛙的成長變化來幫助幼兒理解池塘周圍各場景特點以及空間的關系。
教學活動開始,我用謎語的形式導入封面上的主要人物“青蛙”。并提問:“小蝌蚪和青蛙有什么區別”從而讓幼兒知道青蛙就是由小蝌蚪變成的。由于分享閱讀的書名叫《池塘》,于是我提問:“青蛙是生活在哪里的?”引出今天要講的內容。出示封面,指讀書名,請幼兒觀察封面中的池塘周圍還有什么?接著閱讀圖畫。《池塘》這本書中每幅圖上都有與下一頁相關聯的部分,動物身上的果實暗示著他們來自何處,在景物的那一頁角落里都畫有下一場景,也預示著他們來自何處,會出現什么動物,我抓住讀本的這條主線。于是我在活動中提問“誰來了,它身上有什么?”引導幼兒觀察細節,隨后提問“它可能從哪兒來?你怎么知道的?”讓幼兒根據線索進行猜想,問題如此反復出現兩三次之后,幼兒就明白每一頁都有通往下一頁的`線索。
這次開展分享閱讀《池塘》教學活動我很不滿意,有點失敗,沒有自己設想的效果好,自己進行教學活動中發現了好多的問題。
(1)教學形式很單一,對幼兒吸引力不強,導致幼兒一開始閱讀圖畫積極性高,而越到后面教學活動幼兒專注力下降了很多。
(2)閱讀完圖畫揭開文字進行教學活動,自己覺得這種方式很枯燥,不知道何開展下去,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3)閱讀圖畫,請幼兒描述圖畫信息過程中,對于每頁圖畫信息提問時間沒有掌握好,導致后面幾頁沒有前半部分這么詳細,時間很趕。
(4)由于前半部分時間沒掌握好導致總結環節沒有進行。
通過這次分享閱讀教學活動,要不斷提高自己分享閱讀的教學能力我要做的是:
1.由于對分享閱讀經驗不足,我要多聽聽其他教師是如何進行教學活動并適當借鑒。
2.多和班主任交流,不懂的問題及時問班主任。
3.認真備好分享閱讀教學活動。
聰明的阿凡提教案及反思篇二
一、設計意圖:
當小雞遇到狐貍,似乎難以逃脫被吃入腹中的命運,可是在《聰明的小雞》這一讀本中,聰明的小雞憑借自己的機智勇敢,保持冷靜迅速想出妙招解救了自己!在許多孩子和家長心目中認為學習好就是聰明,然而現在的孩子遇到危險后臨危不亂、用自己的智慧戰勝別人的能力卻是微乎其微。希望藉由本次活動讓幼兒知道聰明有很多種,有學的聰明的、有玩的聰明的、有做的聰明的,然后在大書閱讀中采用對比閱讀的方法,通過對比性的觀察進行推理判斷,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最終讓幼兒獲得小雞急中生智戰勝狐貍的感性經驗。這些經驗的獲得對幼兒的成長也是很有幫助的。
二、活動內容:
活動目標:
1、熟悉故事內容,理解故事發展的過程和結構;
2、感知小雞發起比賽的真正用意,體會故事中的幽默和樂趣。
活動準備:
大書、狐貍頭飾、情節發展表、小雞狐貍圖卡。
活動過程:
(一)、游戲:狐貍和小雞,導入活動
1、師幼展開游戲:狐貍和小雞。
——師扮演狐貍,幼兒扮演小雞,小雞隨音樂自由捉小蟲,音樂停止,小雞趕緊回位,狐貍開始抓小雞。
2、討論:小雞遇上狐貍怎么辦?引出讀本。
(二)、圖畫閱讀:
1、封面閱讀:引導幼兒觀察故事角色及自然環境,并展開討論:
——小雞在哪兒遇到了狐貍?狐貍最想做什么?小雞又是怎么想的?小雞會不會唄吃掉?
2、逐頁閱讀畫面,觀察提問:
p2:小雞發現狐貍心情是怎樣的?狐貍會追小雞嗎?為什么?
p4:小雞現在怕狐貍嗎?小雞對狐貍說了什么?
p5:小雞、狐貍在干什么?小雞舉起了怎樣的樹枝?
p6:狐貍舉起的樹枝是什么樣的?它們正在干什么?舉重比賽是誰贏了?
p7:小雞在干什么?小雞和狐貍比賽跳高,誰會贏呢?
p8:小雞在干什么?狐貍會服氣嗎?會不會和小雞比聲音?
p9:誰的聲音大?畫面上誰出現了?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
p10:農夫為什么會出現?狐貍的心情怎樣?
p11:狐貍為什么要逃跑?小雞是否被吃掉了?它是怎么想的?
p12:小雞最終為什么獲勝了?
3、組織幼兒討論,給讀本命名。
——故事里有誰?這是一只怎樣的小雞?
——這個故事取什么名字最恰當?
(三)、總結分享
1、結合故事情節發展表,梳理故事情節;
——師出示情節發展表格,引導幼兒回顧故事內容,并邀請幼兒粘貼磁性圖卡,分別展示小雞和狐貍的比賽項目,輸贏狀況,梳理相關情節。
2、總結思考:小雞提出比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最后是誰贏了這場比賽?
三、活動反思與總結:
《聰明的小雞》對大班小朋友來說是一個既有親切感又有挑戰性的讀本,畫面里的信息遠遠超過了文字所要表達的信息,尤其是畫面上小雞豐富的表情變化就是讀本所要表達的思想。在本次教學中,通過讓幼兒逐頁閱讀,采用對比觀察的方法,為幼兒順利閱讀圖書找到了捷徑。
在大書閱讀活動過程中,我沒有運用過多的輔助材料,一本大書、一段音樂、一張情節發展表、幾張小雞和狐貍的卡片。這些簡單易操作的材料,大大的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綱要》中指出:教師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我對幼兒的回答給予積極的肯定,用開放性的提問讓幼兒自主發現、自主學習。分享閱讀最終倡導地就是自主閱讀,在本次教學活動中也融合了獨立閱讀和反復閱讀,符合大班幼兒的閱讀能力。
同時,閱讀是一個深入的過程,是要從表面的`圖和文逐步往圖書的主題、反映的問題和表達的思想方面過渡。本次活動也給我帶來了更多的啟示:
1、豐富幼兒前期經驗
《聰明的小雞》是一本情節跌宕的故事類讀本,在孩子閱讀此類讀本前,可引導幼兒閱讀一些故事性較強的讀本,了解故事的要素和寫作特點。而且,幼兒對“聰明”的感知比較狹窄,可以豐富幼兒的前期知識經驗,讓幼兒對“聰明”有更全面的了解。
2、“抓住兒童拋過來的球,并以某種方式拋還給他們”
在教學進行時,一切都是在發展的,不可能都如備課中預設好的一樣順,那么就要求教師能及時“抓住兒童拋過來的球,以適當的方式去接,并以某種方式把球拋還給他們”。當孩子發現問題、生成問題時,教師的有效回應便成為問題能否保持、開展、深入、解決的關鍵。我在組織閱讀活動中采用的回應方式包括:順勢情節回應、肯定鼓勵回應、追問拓展回應、師幼交換回應。
3、給予幼兒主動閱讀的空間
教師應根據幼兒發展需求,為幼兒創設想說、敢說、愿意說的寬松環境,從而激發幼兒進一步活動意愿,幫助孩子有效學習。并且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要時而觀察、時而引導、時而介入,關注幼兒表現,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多提開放性、推理性的問題,拓寬思路,教師也應允許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膽預設、猜想,并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重組自己的認知結構。
4、做幼兒的“共讀伙伴”
當教師以幼兒的“共讀伙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閱讀中去,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顆童心去理解他們時,最容易被幼兒接納。在總結分享環節中,我出示了一張情節發展表,讓幼兒和老師一起回顧故事內容,并邀請幼兒粘貼磁性圖卡,分別展示小雞和狐貍的比賽項目,輸贏狀況,梳理相關情節。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很高,而且自然的萌發了成就感,進而產生更強烈的學習欲望,樹立更強的自信心。
聰明的阿凡提教案及反思篇三
【導語】本站的會員“lasa333999”為你整理了“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聰明的烏龜》”范文,希望對你有參考作用。
一、說教材
《綱要》中指出: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表達的能力是幼兒園體驗表達領域中的重要目標。故事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充滿童趣,幼兒及易接受并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故事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活動,不僅能使幼兒增長知識和明白事理,而且還能發展幼兒的聽說能力。故事《聰明的烏龜》是一則幽默的童話故事,故事通過小烏龜救青蛙為引子,描述了一只烏龜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對付狐貍,最終戰勝狐貍,獲得自由的故事,使幼兒明白遇到事情要多動腦筋的道理。而且故事里的動物對話,會激發起幼兒學習藝術語言的欲望,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的作用,我跟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以布壚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本節活動設計了三個目標:
1、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感受故事有趣的情節。豐富詞匯:縮、連蹦帶跳。
2、積極參加活動,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通過分析教材,我認為本節活動的重點是:理解故事內容,了解故事情節。這則故事雖然是童話故事,但是故事中烏龜與狐貍的對白,形象地刻畫出一只貌似狡猾,實則愚蠢的狐貍形象和表面可憐,實則機智的烏龜形象,烏龜的機智能夠幫助幼兒懂得遇到事情要多動腦筋的道理。活動的難點是:能用恰當的語氣表現故事中角色的對話。在活動中,我以討論的方式幫助幼兒分析烏龜和狐貍的心理特點,從而為進行角色的人物對話奠定基礎。
三、說教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要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本次活動中教師除了以飽滿的情緒感染孩子,以啟發的提問引導孩子,還采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
1、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多媒體的運用,選用了課件的方式把故事的內容呈現給孩子看,引導幼兒感知圖片之間的相應關系,理解圖片的內容,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從而使幼兒對故事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
2、啟發提問法:幼兒的思維活動需要教師的激活,因此教師的提問要具有啟發性,引起幼兒的思考,培養其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
3、講述法: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能激發幼兒的情感共識,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幫助幼兒樹立簡單的是非觀念達到教育目的。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我注意控制語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揚頓挫的變化,采用不同的音色來講述不同事物的對話,從而較好的表達作品的感情。
此外,我還采用了賞識激勵法對本次活動加以整合,力求達到科學性、藝術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四、說學法
通過以上教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始終以聽說能力貫穿始終,以次解決幼兒在學習用連貫的語言說出對話時,能舉一反三,具有擴展語言的能力。
五、說過程
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與內容,我分三大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教師通過出示圖片,提出懸念,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第二環節,教師運用課件演示法,引導幼兒逐幅觀察課件,讓幼兒初步了解故事的內容,并發展幼兒的想象力。
第三環節,教師運用課件完整地講述故事,同時穿插直觀性提問和探索性提問,以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記憶。"這樣幼兒能克服不良的只求聽不求甚解的習慣。
本次活動后,我還準備進行以下延伸活動:
將故事錄音帶,頭飾放入語言區供幼兒講述和表演。
活動反思:
《聰明的烏龜》是一篇寓意很強、語言角色對比鮮明,形象生動的故事。通過故事中烏龜與狐貍的有趣對話,使得孩子懂得遇到困難和危險的時候,要機智、勇敢,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我根據故事中出現的動物、對話,進行了夸張的講述,語言的不斷渲染,使幼兒加深了對本次活動開展的興趣。這為幼兒對故事的深入理解做了好的鋪墊。活動中我提出了幾個開放性的問題,能讓幼兒展開更多豐富的聯想,推理假設出各種不同的情節發展,并且能夠大膽地表述出來,但在表達的過程中,幼兒小班幼兒的語言發展不夠完善,因此,部分幼兒的表達不夠完整。
如果在活動中能夠讓幼兒進行相關的情景表演,那么更能體現出氛圍,使幼兒不僅學習了故事中角色的簡單對話,更加深了對故事的理解。
大班語言水果公開課教案模板
幼兒園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兩個名字》含反思
幼兒園大班語言優秀公開課教案
大班語言公開課說反義詞教案
大班語言教學反思
聰明的阿凡提教案及反思篇四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語言活動教案及教學反思《聰明的烏龜》,歡迎閱讀與收藏。
1、了解故事的內容,學習故事里的對話,學習詞:縮、硬、殼。
2、能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意愿表演故事。
3、遇事能動腦筋、想辦法。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聰明的烏龜》教學掛圖一幅,狐貍、烏龜、青蛙的圖片及頭飾,烏龜的手偶。
(一)謎語導入
幼:烏龜。
師:你們知道烏龜主要生活在哪里嗎?
幼:烏龜主要生活在水里。
師:小朋友覺得烏龜聰明嗎?
幼:不聰明,因為它做什么都很慢。
師:葉老師今天要給小朋友講一個關于烏龜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聰明的`烏龜》。
(二)完整講述故事,幼兒了解故事的基本內容。
師:故事聽完了,老師有一些問題要問小朋友了。
提問:(1)故事的名字是什么?(《聰明的烏龜》)
(2)這個故事里都有誰?(烏龜、狐貍、青蛙)
(3)故事里發生了什么事情?
(三)看圖講述故事,理解故事內容,并學說故事里的對話。
師:小朋友看一看這是在哪里?(池塘邊)我們來看一看在池塘邊發生了什么事情。
(教師講述故事)
提問:(1)這個故事發生在什么哪里?(池塘邊)青蛙在池塘邊干什么?(捉害蟲)這時候誰出現了?(狐貍)狐貍想干什么?(想吃了青蛙)狐貍是怎樣靠近青蛙的?(輕輕地跑過去,(請幼兒模仿狐貍的動作))
(3)青蛙逃跑了,狐貍想干什么?烏龜是怎樣做的?
(4)烏龜躲在殼里,狐貍吃不到它,狐貍說了什么?
(6)狐貍要把烏龜扔進池塘里,烏龜真的害怕嗎?為什么?
(7)狐貍把烏龜扔進水里后發生了什么事情?狐貍最后怎么樣了?
(8)小朋友覺得故事里的烏龜是一只什么樣的烏龜呢?(聰明的烏龜,遇到事情的時候很冷靜、能動腦筋)
(9)烏龜很聰明,表現在哪些地方?(可以用故事里的對話來表現)
(四)表演故事
師:小朋友們喜歡這個故事嗎?小朋友們自己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在表演的時候要把小動物的動作、表情都表現出來。
總結:小朋友們小動物們誰更聰明呀?我們遇到困難或者危險的時候要怎么做呢?
這節活動中,我通過讓孩子觀察烏龜、傾聽故事、啟發提問等形式,幫孩子理解了故事內容,感受了烏龜的聰明,懂得在遇到危險時,有時可以用善意的謊言來保護自己。
大班的孩子大多能夠對一些簡單的故事進行復述,特別是故事中的語言,更能惟妙惟肖地進行模仿,但是對于一些比較長的故事,幼兒的復述能力相對小了很多。所以,針對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這個課時,我讓孩子們來表演這個故事,通過對故事的表演,加深印象,從而能更好的記住故事內容和其中的語言。對孩子來說,表演故事是他們感興趣的,但單調的模仿對話也會降低孩子的積極性。在活動前,我便準備了相應角色的胸飾,并設計了場景。活動中孩子的積極性很高,我首先讓孩子來練習角色對話;再請個別能力強的孩子在集體前表演,從我說旁邊變為其他看的孩子說旁邊;最后到小組分角色表演。這樣一層一層環環相扣,孩子更加直觀地理解了故事內容,感受了故事中角色的情緒變化。從而復述故事也就變得更加容易了。
聰明的阿凡提教案及反思篇五
《聰明的小雞》對大班小朋友來說是一個既有親切感又有挑戰性的讀本,畫面里的信息遠遠超過了文字所要表達的信息,尤其是畫面上小雞豐富的表情變化就是讀本所要表達的思想。在本次教學中,通過讓幼兒逐頁閱讀,采用對比觀察的方法,為幼兒順利閱讀圖書找到了捷徑。
在大書閱讀活動過程中,我沒有運用過多的輔助材料,一本大書、一段音樂、一張情節發展表、幾張小雞和狐貍的卡片。這些簡單易操作的材料,大大的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指南》中指出:教師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我對幼兒的回答給予積極的肯定,用開放性的提問讓幼兒自主發現、自主學習。分享閱讀最終倡導地就是自主閱讀,在本次教學活動中也融合了獨立閱讀和反復閱讀,符合大班幼兒的閱讀能力。
同時,閱讀是一個深入的過程,是要從表面的圖和文逐步往圖書的主題、反映的問題和表達的思想方面過渡。本次活動也給我帶來了更多的啟示:
1、豐富幼兒前期經驗
《聰明的小雞》是一本情節跌宕的故事類讀本,在孩子閱讀此類讀本前,可引導幼兒閱讀一些故事性較強的讀本,了解故事的要素和寫作特點。而且,幼兒對“聰明”的感知比較狹窄,可以豐富幼兒的前期知識經驗,讓幼兒對“聰明”有更全面的了解。
2、“抓住兒童拋過來的球,并以某種方式拋還給他們”
在教學進行時,一切都是在發展的,不可能都如備課中預設好的一樣順,那么就要求教師能及時“抓住兒童拋過來的球,以適當的方式去接,并以某種方式把球拋還給他們”。當孩子發現問題、生成問題時,教師的有效回應便成為問題能否保持、開展、深入、解決的關鍵。我在組織閱讀活動中采用的回應方式包括:順勢情節回應、肯定鼓勵回應、追問拓展回應、師幼交換回應。
3、給予幼兒主動閱讀的空間
教師應根據幼兒發展需求,為幼兒創設想說、敢說、愿意說的寬松環境,從而激發幼兒進一步活動意愿,幫助孩子有效學習。并且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要時而觀察、時而引導、時而介入,關注幼兒表現,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多提開放性、推理性的問題,拓寬思路,教師也應允許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膽預設、猜想,并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重組自己的認知結構。
4、做幼兒的“共讀伙伴”
當教師以幼兒的“共讀伙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閱讀中去,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顆童心去理解他們時,最容易被幼兒接納。在總結分享環節中,我出示了一張情節發展表,讓幼兒和老師一起回顧故事內容,并邀請幼兒粘貼磁性圖卡,分別展示小雞和狐貍的比賽項目,輸贏狀況,梳理相關情節。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很高,而且自然的萌發了成就感,進而產生更強烈的學習欲望,樹立更強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