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蘇教版認識千米教學反思篇一
《望月》是一篇極其富有詩意和童話色彩的文章,所以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情境,讓詩意在課堂中流淌,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教學:
一、賞――江中月的多姿多彩。
文章第二自然段所描繪的江中月色靜謐而美好,在教學中,我通過音樂《春江花月夜》,借助美麗的月夜江景圖,加上聲情并茂的描述,讓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學生在自讀體會時能抓住“安詳”、“千點萬點”、“晶瑩閃爍”、“隱隱約約”等關鍵詞語,感受到月夜江景的的寧靜之美、動態之美、顏色之美。有了這樣的感受,學生朗讀的時候聲情并茂,能把月夜的迷人朗讀得很到位。但這一小節是課文的重點段落,在教學中所花的時間偏少,學生能找到關鍵詞語理解課文,但是老師對文本挖掘的深度不夠,在課堂上體現不出老師的指導作用。
二、誦――詩中月的多情多愁。
舅舅和小外甥的對詩,在教學設計中我力求讓學生進入對詩的情境中去,對于詩句的誦讀分為兩次,一讀,整體把握,讀熟詩句,二讀,理解詩句情感之后,帶著表情,動作、語氣來讀。但是在這一段落的教學中,在理解詩句中的月亮寄托這是人怎樣的感情,所花的時間太多,理解得太細,脫離了這堂課的目標,是讓學生對詩,體會這種沐浴在詩和月光中的清幽曠遠的意境,而不是理解詩句。對詩句的情感,點到為止就行了。
三、喻――心中月的多趣多變。
小外甥心中的月亮很獨特,充滿童趣,這一環節的教學還是比較好的,特別是小練筆:“同學們,你們也和小外甥一樣的年齡,一樣的聰明可愛,一樣的充滿幻想,那么,你眼中的月亮像什么呢?拿起你的筆,把你心中的月亮也寫成一首童話般的詩。”學生的想象出乎我的意料,原以為學生只會寫月亮像鐮刀,像小船,像眉毛,可是他們的回答卻讓我驚喜:
月亮像什么?像路燈,在夜晚,它為我們照明,即使夜深了,它仍然那么亮,不忍心離去,不忍心讓大地黑暗一片。
月亮像什么?像月餅,美味的月餅。每天,星星在不斷地吃月餅。日積月累,月餅越來越小了,而星星卻長胖了。忽然有一天,月餅變圓了,而星星還在吃月餅,這樣的事,每個月都在發生。
月亮像什么?像小船,月亮女神坐在上面,每到夜晚――就會默默地注視著我們。讓我們不再為黑夜而害怕,不再為黑夜走路而苦惱,給大地一片光明。
月亮像什么?像鏡子,龐大的鏡子,在夜晚,它便照亮大地,用柔和的光線,寄托它對我們的思念。
…………
蘇教版認識千米教學反思篇二
《望月》是著名作家趙麗宏的散文。這是一篇構思獨特、感情真摯的散文。文章主要寫了“我”在甲板上欣賞月亮時,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誦寫月亮的詩句以及小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閱讀這樣的作品,讓學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在教學中,我確立營造情境,重讀感悟的教學策略,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引導,逐步提高學習的要求。
1、讓學生在碰撞中愈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結構和大意。教學中,圍繞“全文可分為幾大板塊,每塊分別講了什么?”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討論,學生在觀點的碰撞中逐步明細文章的寫作順序和重要內容。對于一些過渡句的歸屬,也及時采用讀讀議議的方法來明確。這樣的碰撞與交流代替了教師的講授,讓學生經歷這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雖然有些磕磕絆絆,但這樣的學習經歷卻是十分值得和有意義的。
蘇教版認識千米教學反思篇三
這次姜校長來聽課時我正好講《平方千米》這一課。其實,這節課我是跟平時一樣準備好的,但不知道為什么孩子們好像心思進入不了我的課堂。在完成練習第六題“按從小到大的順序說說已經學過的面積單位及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時,孩子們的反應很慢,讓我覺得不可思議。要知道,前一天《認識公頃》,我已經將面積單位從平方厘米到平方米都復習過,怎么才過了一天就忘光了?其實我也是知道今天有領導來聽課,所以前一天復習時更詳細。
課后,姜校長來給我評課。首先照例是一大堆好話,然后是重點,我聽到頗有同感。
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我們可以在紙上借助直尺畫出來,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可以比較。
一平方米也可以看我們的黑板(約35平方米),也可以看地磚。
一公頃我們可以有參照物,站在后窗可以看到后操場的全景,它的面積大約是0.5公頃,兩個這么大的土地面積就是一公頃。
可是一平方千米呢?它大約是200個我們學校的操場那么大,大約有25個我們學校的占地面積那么大。可是它畢竟是用來表示大土地面積的單位,那有多大呢?姜校長建議我找一找南通市的占地面積,通州區的占地面積,金沙鎮的占地面積,這樣,雖然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但至少孩子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會有點興趣,關注度高了,自然理解力會有所提高。
另外,姜校長還建議說要讓學生了解1平方千米就是1平方公里。雖然書上沒有這個知識點,但是1千米就是1公里,這是在教學《認識千米》時書上介紹的,而且我們國家計量較大的土地面積一般用平方公里作單位。所以很有必要。
蘇教版認識千米教學反思篇四
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成功之處在于以下幾點:
《認識平方千米》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頃和常見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以及掌握了它們之間的進率并且會進行單位間的換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為此復習題:口答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和求邊長為1厘米、1分米、1米、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讓學生發現面積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邊長分別為1厘米、1分米、1米,為接下來的“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或“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邊長是1千米(1000米)”的新知的學習搭建了一個階梯,使知識能夠順利遷移和過渡。
如:欣賞美麗的風景圖,找找新的面積單位的環節。學生在看著優美的大自然,感受著九寨溝、杭州西湖的美麗,三峽水庫的遼闊,體會著植樹造林的.重要意義的同時,發現新的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平方千米”,進而探究平方千米這個大的土地面積。知識雖新、雖陌生,可伴隨者優美的音樂和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的感官享受中出現,一切卻變得那么的自然與深刻。
“1平方千米”比較大、比較抽象,要感受它的實際大小并不容易。通過地圖、衛星導航圖去舉例、分析校園附近的路段及大家熟悉的建筑物之間的距離,從而想像由這些路線所圍起來的圖形的面積。這里教學手段鮮活、具有科學性,吸引了學生的目光,激發了他們探討的興趣。
教學中不管從時間的長短去感受面積的大小,還是閉上眼睛去想像,還是到最后的以大家熟悉的中山體育場為參照,想像它的4倍的大小,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能深刻認識1平方千米的實際含義。同時這一設計充分體現了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反映出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從而營造出生動活潑且富有意義的課堂氛圍。
需改進的地方:
由于是借班上課,不了解學生的基礎,也沒考慮到平方米與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比較大,要轉換它們的大小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導致在做單位的轉換這一練習時用時較長,部分學生感到吃力。為此以后上此課時,復習中該增加:一個數擴大或縮小整十、整百、整千等等倍時,小數點該如何移動這類題。
蘇教版認識千米教學反思篇五
課前我先讓學生回憶幾個常見的面積單位以及其含義,板書1平方厘米=1厘米×1厘米,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平方米=1米×1米,1公頃=100米×100米。隨后,我再問學生:“有沒有比公頃還大的面積單位?”學生通過預習知道“平方千米”,也知道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邊長是10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
在練習中,學生對于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換算非常混淆,需要花力氣去講和練。
蘇教版認識千米教學反思篇六
對于這節課的設計,我要感謝我的校長及數學教研組的老師們,沒有他們的幫助,我根本不知從何入手,特別是我的校長不顧下班后的疲憊一字一句的給我改設計,當我回到家我就在想:“她的一天該有多累啊?現在是不是靠在沙發上睡著了呢?”我想出的任何感謝的詞語都不足以表達我的心情。
課前我首先讓學生搜集了比較大的土地面積,課上進行匯報,給學生提出疑問,你發現了什么?又讓學生回憶了有關面積單位的知識,然后在設計一些較大的土地面積問:“還用以前的面積單位合適嗎”,然后引出課題并板書。
讓學生感受到100個這樣的正方形面積為1公頃,而10000個這樣正方形的面積為1平方千米,通過視頻讓學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概念,并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
緊接著進行1平方千米的概念、實際意義以及二者之間的聯系的教學。
1平方千米在教室里、書本上是不可能達到的。
只能通過數字和空間想象來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從而使學生的印象得以深刻。
從這一節課中我體會到數學實踐活動在學生理解數學概念、鞏固課堂所學、培養動手操作能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當學生面對某一個知識點時,學生會遇到一些困難,做為教師,就是要找到好辦法,讓他們學會知識。
但是有些內容只能通過學生的理解,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這些知識才能逐漸被學生融會貫通而加以熟練的應用。
蘇教版認識千米教學反思篇七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給我感悟最深的是,有些教學內容學生自己能夠去解決的教師用不著去教,應該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探索的'作用。“通分”這節內容,本身比較簡單,它的簡單之處,不僅僅在于教材本身,而是學生先前已有“分數的基本性質”,“求最小公倍數”以及“分數大小比較”這些知識底蘊。因此,教學中,我先通過復習引新后,然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如何去“通分”,理解什么是“通分”。例如:先讓學生做一做,后在小組中議一議,再翻開書看一看,這樣學自然就掌握了什么叫“通分”,怎樣去“通分”,教師只是點撥一下“通分”的關鍵一步在哪里。值得注意的地方在哪里?通分中應用了哪些知識,這就可以了,這樣下來,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得益實惠,效果顯著。當然,在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時,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比如化成分子相同或化成小數也可以!
蘇教版認識千米教學反思篇八
一、教學重難點:
1、認識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了解它們的特點。
2、認識三個新偏旁,“落”、“進”的書寫是難點。
二、重難點突破:
夏老師:詩歌描寫了雨點落進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狀態,結合觀察圖畫,認識雨點“在池塘里睡覺、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躍”的不同特點。朗讀詩歌的時候抓住表示雨點形態的詞語,讀出雨點的樣子來。
張老師:揭示課題的時候可以出示一段雨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雨景,或欣賞一首雨點的歌曲,結合觀察圖畫,讓學生說說雨點落進了哪些地方:樣子有什么不同?讓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訓練邊讀邊想的學習習慣。字音注意讀準:“散”是平舌音,睡覺的“睡”是翹舌音,落進的進是前鼻音。在學生初讀過課文后,指名小朋友朗讀課文,評價要鼓勵性,讓孩子們一起評價,學習評價。
陶老師:學生難以區分平舌音和翹舌音,還有前鼻音和后鼻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急于求成的方法是沒有的,只有堅持讀音糾正和要求家庭中講準確的普通話,重視普通話的發音正確。
周老師:看圖認識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感受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的動態,可以讓小朋友一起動一動,讀好詞語就讀好了句子,才能讀好詩歌。
三、練習設計
1、把詩歌朗誦給全家人聽。
2、觀察池塘、小河、海洋、江河的畫面或者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