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學語文桂林山水教學反思篇一
《桂林山水》這一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作者緊扣桂林山水的特點,敘述了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字里行間洋溢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
我設計的這堂課,旨在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和感悟,讓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體會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在讀和賞析中,讓學生達成共識: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諧的。我們人置身于這樣的美景中,心曠神怡,人與自然也是和諧共存的。
我在課間談話時用一則小故事引入,來縮短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學生沒有去過桂林,所以我播放了介紹桂林風光的錄像,學生欣賞后請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夸一夸桂林的山和水。有了直觀的感受,學生的感悟自然更深。有的說:“桂林山水多美啊,名不虛傳。”有的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雖然學生在欣賞時,非常的投入,但要表達的學生似乎并不多。
桂林的水獨一無二,桂林的山與眾不同,都很美。我上的時候是按順序從水到山,按部就班。自由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筆劃出來,好好地練一練,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說說你為什么這么讀。當學生感悟得很不錯,能用聲情并茂的朗讀來表現他感受到的美時,就追問學生:你是怎么讀好的?朗讀時,你感悟到些什么?或是問其他的學生:聽了他的朗讀,你覺得他是怎么處理才讀得這般好?經過學生的討論,談自己的感悟后,學生逐漸入情入境,對文本的感悟更深,朗讀起來也十分投入,深深地陶醉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中。現在想來這樣設計是否更好。考慮到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覺得應該請學生在兩者之間選擇其一,自己去讀去感悟,說說喜歡的理由。但因為個人引導的欠缺,特別是學習“山”那部分時,有“走過場”的感覺。如果有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去讀去感悟,相信他們會讀出更多的精彩,更多獨特的感悟。
我沿著教材的內容線索在學生激動的情感狀態下,設置一個創造性訓練,為學生創設可運用自己理解、自己感受、自己評價,用自己語言敘述、想象的空間。這是體驗者以自己的情感結構、價值取向去生成自己對事物的獨特的領悟,學生通過深入地想象和思考,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自己對桂林山水的感受,從這里可看出激情越豐富,想象就越活躍,思維創造也越能得以充分發揮。
小學語文桂林山水教學反思篇二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課文生動形象的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贊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認為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到位:
1、將信息技術與本課進行有效融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點。
學生都沒有去過桂林,因此讓學生通過閱讀文字去想象桂林山水的美,有一定的難度。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通過圖片、音樂等直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然后再通過閱讀文字去進一步體會桂林山水的美,在此基礎上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
2、以讀代講,以讀促悟,在閱讀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學生自由讀,齊讀,教師范讀,引讀,指名學生讀。讓學生在品讀、誦讀中讀出語感,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
3、讀寫結合,學習表達方法,運用表達方法。
學習之后,引導學生發現二、三段的在表達方法方面上特點,學生感悟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對比的手法給讀者描繪了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然后讓學生通過小練筆,鞏固所學,拓展課外,學會將所學的修辭方法、表達方法加以應用,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但這節課也有些許遺憾,課前調動學生不夠,導致在某些環節,學生有點畏縮,如果能鼓勵性語言再豐富一點,再煽情一點,我想效果一定會更好,今后我將在學生的評價方面更用心地學習,期待上出更加精彩的語文課!
小學語文桂林山水教學反思篇三
《桂林山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文章以生動形象的筆法描繪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風光,文章短小精悍、結構明了,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寫作:開頭以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二三自然段分別寫桂林的山與水,最后一自然段進行總結。
文章一大特點就是二、三自然段句式相同,有利于學生記憶。當然對于四年級的學生模仿課文例段,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卻是一個難點。設計教學過程時,第一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讀通課文,學習生字新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進入分段研讀階段,然后把指導背誦與理清文章的結構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練習背誦。最后,讓學生讀一讀閱讀鏈接,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也寫一首詩描寫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真正教學過后發現自己的教學過程當中存在諸多不足。
這一課內容簡短,結構清晰,只有四個自然段,我想對于讀通課文不會太難,所以,沒有布置學生預習。以至第一課時在讀通課文這一環節學生錯誤百出,費時太多,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學習生字新詞沒有很扎實地完成。
在第二課時學習第二自然段環節,我先讓學生了解漓江水的特點,然后說說你從這一段話有什么發現,學生各抒己見,不用老師講解,就把作者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總結了出來。接下來,我要求學生仿照這樣的句式,來說一段話。這可難倒了學生。課后反思這一環節,感覺自己有些操之過急,在學生剛剛接觸,了解到排比句,就讓他們來寫,確實難度太大。我應該在學習完第三自然段后,在學生對這種句式有了更深刻地體會后,再來試著說一說,寫一寫。我想效果會好得多。
本課語言優美生動,適合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來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體會作者的感情。但由于沒有把時間合理地利用,以至在學生體會寫法上過于繁瑣,沒有好好地讓學生讀書,當然也就更談不上讓學生背誦,讓閱讀“閱讀鏈接”后進行鞏固延伸成了一紙空文。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想在時間安排、環節設計中都要認真思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課文內容的重點出發,力使自己的教學簡單有。
小學語文桂林山水教學反思篇四
《桂林山水》這一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作者緊扣桂林山水的特點,敘述了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字里行間洋溢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
這堂課,旨在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和感悟,讓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體會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在讀和賞析中,讓學生達成共識: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諧的。我們人置身于這樣的美景中,心曠神怡,人與自然也是和諧共存的。
教師在課間談話時用一則小故事引入,來縮短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學生沒有去過桂林,所以我播放了介紹桂林風光的錄像,學生欣賞后請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夸一夸桂林的山和水。有了直觀的感受,學生的感悟自然更深。有的說:“桂林山水多美啊,名不虛傳。”有的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雖然學生在欣賞時,非常的投入,但要表達的學生似乎并不多。
桂林的水獨一無二,桂林的山與眾不同,都很美。教師上的時候是按順序從水到山,按部就班。自由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筆劃出來,好好地練一練,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說說你為什么這么讀。當學生感悟得很不錯,能用聲情并茂的朗讀來表現他感受到的美時,就追問學生:你是怎么讀好的?朗讀時,你感悟到些什么?或是問其他的學生:聽了他的朗讀,你覺得他是怎么處理才讀得這般好?經過學生的討論,談自己的感悟后,學生逐漸入情入境,對文本的感悟更深,朗讀起來也十分投入,深深地陶醉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中。現在想來這樣設計是否更好。考慮到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覺得應該請學生在兩者之間選擇其一,自己去讀去感悟,說說喜歡的理由。但因為個人引導的欠缺,特別是學習“山”那部分時,有“走過場”的感覺。如果有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去讀去感悟,相信他們會讀出更多的精彩,更多獨特的感悟。
教師沿著教材的內容線索在學生激動的情感狀態下,設置一個創造性訓練,為學生創設可運用自己理解、自己感受、自己評價,用自己語言敘述、想象的空間。這是體驗者以自己的情感結構、價值取向去生成自己對事物的獨特的領悟,學生通過深入地想象和思考,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自己對桂林山水的感受,從這里可看出激情越豐富,想象就越活躍,思維創造也越能得以充分發揮。
小學語文桂林山水教學反思篇五
《桂林山水》是冀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寫景的經典之作,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緊扣桂林山水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學習這篇課文,首先讓學生知道作者的寫作順序。課文一開頭就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第2、3段圍繞這一句分別寫了漓江的水靜、清、綠和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第四自然段寫了桂林的洞奇絕,第五段寫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所獲得的總體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結尾。抓主線,使學生快速理解課文,提高了課堂效率。
在教學中,根據新課標“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的要求,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思考,讀中有感悟。學生能夠帶著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語感也隨之產生。在本堂課中,我能夠做到細致的指導朗讀,通過指導,讓學生能夠感受桂林山水獨特的美。
在學習課文之后,我將本課中排比的修辭方法提煉出來,讓學生深刻理解排比方法的運用,然后仿照文章的句子寫一寫身邊的美景,讓孩子在觀察身邊事物的同時也激發孩子寫作的興趣。
當然,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
情景創設方面做得不到位,不能將學生充分調動起來,鼓勵性語言不多,沒能關注全體學生,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也沒能指導學生背誦,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我不能進行有效要求與指導,使得學生合作的效果不是很好。
以上就是我對《桂林山水》一課的教學反思,在日后工作中,我將更加細致的設計,對于學生嚴格要求,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努力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桂林山水教學反思篇六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審美過程是一種見情、見性、見靈、見神韻活動,靠的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魯迅說,文學作品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審美從文章三美入手。
1、讀出音樂美、形象美。以一個游覽者從容、輕松語氣語速朗讀,突出幾處強調重音,如“卻從沒見過”、“靜、清、綠”、“奇、秀、險”等。注意以上幾點,分小組讀課文,在讀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感受到一連串意象的美。
2、配樂讀課文使學生審美感受又進一層。
葉圣陶說:“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這指的是對文章的鑒賞,鑒賞什么呢,既要賞其美,又要鑒其妙。可以從語言聲音節奏、色彩氛圍、語調語序中推敲品味,體察作者怎樣精確、省儉、傳神運用語言,體察運用語言之妙。新課改指出語文教學中要培養良好語感。語感訓練除了語文實踐外,還需語感分析,析語言之妙。
首先讓學生劃出你認為好的語句,并用“這句話好,因為______________”句式說話。有的說我認為“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名不相連,像老人、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這句話好,因為它的比喻真巧妙。
有的同學說我認為“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這句話好,因為這句話中峰巒雄偉,紅葉似火詞語用得好。
古人讀書非常重視背誦,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到四書五經無一例外要求背誦。背是古人學習“千古真經”。一些精品應引導學生先吞下去,為其打下精神底子,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豐富積累,培養語感。《桂林山水》其優美語言,豐富詞匯,以及其中表現出的優美意境,是語言中精品,應引導背誦,怎么背誦,有其方法,通過篩選信息,選擇主要信息進入意識是背誦的主要方法。
我想新理念如何與課堂教學結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漸進,需要不斷琢磨反思。但我的追求始終不諭,希望能成為新理念通往課堂教學實踐的一座橋梁。
小學語文桂林山水教學反思篇七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課文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贊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篇文章是訓練用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好例子。課文內容描述生動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是學生學習習作的典范。
通過上學期的期末考試發現,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待于提高,所以打算本學期從課內入手,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這篇文章是訓練用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好例子。教學時,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完成題目:
a、這篇文章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______。
b、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寫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寫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點。
第三段:總起來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訓練,教師的引導,學生很輕松的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為下文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教學第二段時,先讓學生邊讀邊圈出漓江水特點的詞語,并用波浪線畫出具體描寫的句子,邊讀邊想象桂林水的美,這樣學生對漓江水有了大體的印象。接著分析描寫漓江水特點:靜、清、綠,一是“靜”,從感覺上來寫;二是“清”,從視覺上來寫;三是“綠”,運用比喻,從想像上來寫。又讓學生通過句子的比較具體感受漓江的水怎樣靜、清、綠,這樣,層層剖析,步步深入,由語言的變化帶動情感的升華,體會贊嘆之情,體會漓江水的獨特美。最后通過品讀,學生更真切地感受水靜、清、綠的特點。
漓江的山與桂林的水在寫作方法上是相同的,根據這個相同點,在教學桂林的山時,總結學習漓江水方法:讀——找——品——誦,并引導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寫了桂林山的特點:奇、險、秀,抓住關鍵詞,如“拔地而起、奇峰羅列、色彩明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理解感受桂林的山怎樣奇、秀、險,最后通過朗讀感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第二段是寫漓江的水,由大海和西湖引出漓江,突出它與眾不同的特點,然后從三個方面具體描繪了漓江的水的特點,這三個句子,都是表現漓江的靜態特點,構成排比,整齊勻稱,節奏明快,給人以美的享受。段落的結尾一句,是寫漓江的動態特點,將船的“前進”與岸的“后移”進行比較,并統一起來,富有韻味。
第三段是寫桂林的山,也是先由泰山和香山引出桂林的山,然后從三方面具體描寫桂林山的特點,而且,每一個特點之中都運用了比喻,增加了形象的美感,很有吸引力。
學習之后,引導學生發現二、三段的在表達方法方面上特點,學生感悟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對比的手法給讀者描繪了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1。少數學生還處于假期散漫的狀態,思維能力有些慢。
2。如能在課堂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效果會好些。
在以后的教學中,還要認真思考,不斷琢磨反思,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課文內容的重點出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小學語文桂林山水教學反思篇八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要求教師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同時,要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設計導語的目的在于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我以教師帶引,學生參議的方法進行本文導語。老師: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她有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白浪滔天的萬里大川,望無際的良田沃野。星羅棋布的島嶼湖泊你游覽過或了解到我國有哪些美景嗎?在同學們的回憶介紹下,祖國的秀麗風景一幅幅盡現眼前。大家感受到祖國遼闊廣大,山河壯麗。老師接著說:尤其是我國南方有以山青水秀的風景而聞名于世,那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然后請到過桂林的兩位同學談觀后感。經過師生感情描述的語言,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油然產生美的遐想,心駐神往。位同學談聽后感時說:它那樣美,我真想去。老師緊攔接說:現在,讓老師作導游帶你們去游覽桂林山水吧。由此來,推動著學生進行新知識的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朗讀的方式感染學生是激發學生審美情趣的種重要手段。因此我將自己讀,身臨其境的境界給學生范讀,在分析課文當中加強帶領、指導學生朗讀,有接力讀、個別讀、小組讀、齊讀,使不少學生從中感受美的語言、美的節奏、美的意境。例如:指點學生用雄壯、渾厚的重音朗讀大海的水波瀾壯闊,感染到浩渺無邊的大海有著動的、喧鬧的動態美;再用輕柔的聲音讀西湖的水水平如鏡,感染到那種無聲無息的恬靜的美。重讀卻、這樣就轉入到桂林的水和山,造成了浪高浪的感覺,給人以一景更比一景美的印象。文中的排比句是重點朗讀部分,我特別運用了師生接力讀法,師:漓江的水(山),生:真透過包含感情的真字,領會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贊美和熱愛之情。而且,排比句有它的節奏美,讀起來又流暢,又有氣勢,這更襯托出桂林山水的美。
美育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具有形象性。人們在欣賞各種美的事物而產生美感時。總是有賴于直觀的形象。只有通過生動具體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它內在的本質,從而得到情感的愉快。在教學時,我以圖像為主來展示形象美。學生借用圖像欣賞景美,深比美。首先,學課文前指導學生觀察插圖;接著是在講解中根據文描述以勾勒畫板書,充分突出桂林山水的特點.構成了幅栩栩如生的美麗圖畫;最后是在理解課文內容后顯昧活動幻燈片,慢慢拉動桂林山水的美景逼真地呈現于眼前,由于圖像是活動的,引人入情入景,同是畫面,但一次比一次形象.既增加了課文的表現能力,又能使學生深深感受到祖國山河秀麗多姿。從而產生熾熱的愛國之情。
想象是人腦對記憶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兩形成和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在教師指點下,學生通過觀察。理解課文,獲得表象和情節的依據,便可進行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補充和豐富畫面上的形象和,情節,使畫面活起來。學此文后我安排學生展開想象,并播放相應的曲子《讓我們蕩起雙槳》渲染氣氛,學生的想象在頭腦中出現美的情境,如置身于漓江江面上,他們各抒情懷,繪聲繪色地描繪,有的說那位老人伸展雙臂,滿臉笑容地歡迎八方游客;有的說象鼻山猶如一只巨象,貪婪地吮吸著清涼甘甜的江水;有的說見到江中活潑的魚兒;還有駱駝,岸邊綠樹紅花。像進入了人間仙境般。
小學語文桂林山水教學反思篇九
《桂林山水》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對于這一課,我并不陌生,它是原先六年級教材里的一篇文章,我曾教學過一次。但那是針對六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和領悟能力已有一定的水平,課文的重點、難點很好掌握。對于四年級的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不是難事,但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模仿課文例段,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卻是一個難點。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設計教學過程時,第一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讀通課文,學習生字新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進入分段研讀階段,然后把指導背誦與理清文章的結構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練習背誦。最后,讓學生讀一讀閱讀鏈接,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并引導學生結合這首詩的內容,進行再創造,也寫一首詩描寫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設計歸設計,真正教學過后,才發現自己的教學過程當中存在諸多不足。
在第二課時學習第二自然段環節,我先讓學生了解漓江水的特點,然后說說你從這一段話有什么發現,學生各抒己見,不用老師講解,就把作者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總結了出來。接下來,我要求學生仿照這樣的句式,來說一段話。這可難倒了學生,教室里一片寂靜,好半天,才有一個學生舉起小手,站起來說了一段不太完整的句子。課后,我反思這一環節,感覺自己有些操之過急,在學生剛剛接觸,了解到排比句,就讓他們來寫,確實難度太大。我應該在學習完第三自然段后,在學生對這種句式有了更深刻地體會后,再來試著說一說,寫一寫。我想效果會好得多。
本課語言優美生動,適合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來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體會作者的感情。但由于沒有把時間合理地利用,以至在學生體會寫法上過于繁瑣,沒有好好地讓學生讀書,當然也就更談不上讓學生背誦,讓學生閱讀“閱讀鏈接”后進行再創造也成了一紙空文。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想在時間安排、環節設計中都要認真思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課文內容的重點出發,力使自己的教學簡單有效。
小學語文桂林山水教學反思篇十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文章,作者緊扣桂林山水的特點,敘述了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除了個別新詞需查字典以外,就是引用的兩句話,也能夠通過自學自悟來進行理解。
我設計的這堂課,旨在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和感悟,讓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體會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在讀和賞析中,讓學生達成共識:
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諧的。我們置身于這樣的美景中,心曠神怡,人與自然也是和諧共存的。由于孩子們課前都進行了預習,給課堂學習帶來了較好的效果。表現在幾個方面:
1、朗讀課文時都比較流利,即使是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也都從檢查中發現有了很大的進步。
2、課堂上對課文進行分析理解時,幾個同學很快就對課文的脈絡,,也由此看出孩子們的確在閱讀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礎和水平。
3、背誦的情況很好,絕大部分學生的背誦都能過關并能接受老師和全班同學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