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魯迅藥的教學反思篇一
今天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是關于魯迅愛惜時間的。本文從兩個方面寫了魯迅愛惜時間的:一方面是寫魯迅先生對自己的時間抓得很緊,就連一分鐘都不肯放過。他如饑似渴的學習知識,夜以繼日的勤奮工作,就連生病的時候,也想著病好后要什么,逝世的前三天,還在努力的工作。第二方面是寫魯迅愛惜別人的時間。他參加會議,從未遲到,就算是下著大雨,也準時趕到。因為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緣無故耗費別人的時間,和謀財害命沒什么兩樣。”
魯迅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家,他在三十年間,為我們寫作和翻譯了六百多萬字。魯迅為什么有那么多知識?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就是因為他將別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了工作和學習上。魯迅為了愛惜時間,總想在一定的時間內多做事情,他曾經說過:節約時間,就等于延長一個人的生命。要是這樣,魯迅的延長多少人的生命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魯迅在短暫的人生中,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這些是更好的體現了他人生的價值,所以珍惜時間,對于實現人生價值有重要的作用,只要我們每珍惜一分鐘的時間,時間久了,那得節約多少時間呀!像魯迅先生這樣珍惜時間的人可得有人在啊!
自古以來,凡是取得成就的人,他們沒有一位不是不珍惜時間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平均三天就有一項發明,正是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時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數學家陳景潤,夜以繼日,潛心于研究數學難題,光是演算的稿紙就有幾麻袋,但終于解開了這道難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臨死前還爭分奪秒地寫《資本論》;優秀共青團員張海迪,一個失去知覺的高位截癱患者,在不長時間里就掌握了日語、英語等幾門外語,完成了《海邊診所》的翻譯。
和這些名人相比,我可差遠了。以前我背課文總花上一兩個小時,一邊背課文一邊看電視或是聽音樂,總覺得自己一心可以二用,美得不得了。還有的時候,我只顧著看電視,媽媽喊我吃飯,我總說:等一會。非要在那兒磨蹭幾分鐘,媽媽又喊我吃飯,我又說:等一會。結果又在那磨蹭了幾分鐘,直至媽媽不耐煩地走過來強行關了電視,我才不得不乖乖地去吃飯。這種行為是多么不應該啊!以后我一定要改了這個壞毛病不可。
時間是無始無終的,可每個人的生命卻是有限的,屬于一個人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如果一個人的生命走到了盡頭,那么他所擁有的時間也即將宣告結束,人生短暫,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時間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很珍貴的,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
魯迅藥的教學反思篇二
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遇到了以下問題:
1.教學應當是“預設與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學中,我只顧著講教學設計步步為營地進行實施,對教學現場學生提出的一些疑問,以及產生的認識和感悟,沒有做到及時捕捉,只是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地點到,甚至忽略不計,沒有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更沒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資源。
2.“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由于學生基礎的差異,知識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對于這個問題的感悟也就處在不同的層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尋求惟一的答案——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銳的洞察和不失時機地充分利用,沒有真正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落實到教學行動中去。
因為上述原因,本課的教學顯得教條而不靈動。
其實,課堂上即時呈現的動態生成資源是格外可貴的,因為它反映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資源面前,倘若能及時調整教學預設,根據學生的不同感悟,組織教學,學生不才能不但讀懂、悟透,而且更有興趣,課堂也會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氣息。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永遠需要教師不斷提高應變能力,鍛煉教學智慧,增強教學技藝和魅力。
魯迅藥的教學反思篇三
在這堂課上,如果當時老師只是把“飽經風霜”的含義直接地解釋給學生聽,學生雖然知道了這個成語的意思,但不一定能深刻領悟到它的含義,并進而靈活運用它。再說,平時學生作文,一是常為沒有寫作材料發愁,覺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是寫出來的文章假話、空話、套話比較多,言不由衷、無病呻吟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因此,面對此情此景,我隨機應變,巧妙地利用了動態生成資源,使一個成語成了學生練筆的好素材。這樣做,不僅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且,讓學生通過聽、想、說、議的過程,把直觀感受和抽象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激發了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興趣。
自己的收獲和不足
上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要談反思,說實話,真不知從哪里說起。那么就按最土的方法,先談收獲,再分析不足和差距吧!
收獲,形成了一個理念:
本來選擇的課文是《景陽岡》,設計理念是抓住一個訓練點,即通過揣摩人物的語言和人物個性品質之間的關系,進而提高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最初設計的時候,沒覺得有不妥之處。試教過后,有些老師建議改課文,還挺老大不樂意的。假期里,看了從圖書館借來的一些雜志,尤其是拜讀了王淞舟《磨你千遍也不厭倦》的文章后,覺得這樣的設計,缺少人文氣息,有點像80年代的訓練課,而且中間環節通過研究劇本,表演的方式來學文,可能缺乏實效性,達不到想象當中在認真揣摩人物特點之后,進行再現,再創造的理想境界。
而從情感角度入手,先動學生的情,在濃濃的“情”場創設好之后,再進行語言文字也好,閱讀理解也好,都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為所有的知識、技能的學習都是為了更好的體會,感悟這個情字。一堂普通的語文課因為有了情感的浸淫而變得豐潤,令人回味。拿到一篇課文,一定要先緊緊把握住他的感情基調。這種感情也許出自于作者,也許出自于作品中的人物,也許出自于品味文章的讀者。只有先抓住了感情的線,才有可能在設計教案,安排步驟時,舍次而求主,舍形式而直奔關鍵。才能使課堂牢牢抓住聽者的心靈。
于是選擇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樣一篇,感情基調明顯,利于學生進行感悟的文章。這篇文章,既有作者周曄對作為伯父的魯迅先生濃濃的感激,思念之情,也有千千萬萬素不相識的以車夫和傭人阿三為例子呈現的人民大眾對魯迅的深沉的質樸的感情,更有,再了解這些,了解更多魯迅事例之后,讀者,也就是我們的老師和學生產生的對魯迅的敬佩,懷念之情。這些感情應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教師要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和學生一起烹制一桌濃濃的感情的盛宴。
然而,光有情感,你來我往,就像水上浮萍,沒有根基,課堂的時效性如何體現?在鉆研教材和繼續閱讀特級教師的真知灼見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感情不能高高得飄在空中,要找到那些最寄予作者情感,最能體會到,或觸摸到作者和主人公內心世界的那些詞,那些句,那些課外有益的材料,引領學生進行感悟。
總結一句話,這個理念就是,語文課要抓住情感的主旋律,上出語文性來!
不足,教案的設計和學生不能共鳴,課堂氣氛不活躍。自己的語言不夠生動。
魯迅藥的教學反思篇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的一篇懷念文章。
作者先寫由魯迅先生的逝世看到的場面引起的回憶,接著分別敘述了伯父魯迅生前的四件小事----“笑談水滸、趣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
在教學中,我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嘗試實踐、積極思考、大膽探索、發現知識。如:學習“談《水滸傳》”這一段,我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詞語或句子,通過獨立思考或同桌或四人小組討論,研讀,然后匯報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發現的問題,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在不斷的交流碰撞中,讓學生不斷地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中的含義,這就需要教師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
這里我及時地向學生介紹魯迅面對白色恐怖堅持斗爭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魯迅說這句話的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于同反動勢力作斗爭的品格。
還有,在學了談《水滸傳》這個故事后,學生只懂得魯迅對侄女的關心和愛護,還不能完全理解他對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幫助,這時我適時地給學生出示補充介紹魯迅關心幫助廣大青少年的圖片和解說,使學生能充分感悟魯迅關心愛護青少年的品格。
魯迅藥的教學反思篇五
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遇到了以下問題:
1、教學應當是預設與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學中,我只顧著講教學設計步步為營地進行實施,對教學現場學生提出的一些疑問,以及產生的認識和感悟,沒有做到及時捕捉,只是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地點到,甚至忽略不計,沒有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更沒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資源。
2、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由于學生基礎的差異,知識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對于這個問題的感悟也就處在不同的層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尋求惟一的答案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銳的洞察和不失時機地充分利用,沒有真正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落實到教學行動中去。
因為上述原因,本課的教學顯得教條而不靈動。
其實,課堂上即時呈現的動態生成資源是格外可貴的,因為它反映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資源面前,倘若能及時調整教學預設,根據學生的不同感悟,組織教學,學生不才能不但讀懂、悟透,而且更有興趣,課堂也會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氣息。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永遠需要教師不斷提高應變能力,鍛煉教學智慧,增強教學技藝和魅力。
魯迅藥的教學反思篇六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人教版11冊第5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都是關于魯迅的文章,有魯迅自己寫的《少年閏土》,也有他人對魯迅的回憶。本文就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在魯迅先生逝世九周年時寫下的一篇回憶錄。文中通過“趣談水滸”““笑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幾個小故事,反映出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他人想得多”的人。我覺得這堂課有這么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在教學中,我將課外的巴金先生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穿插在其中,講完了一個故事,就出示一段相應的段落讓學生讀一讀,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降低了難度,同時也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對魯迅先生的尊敬和愛戴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帶領學生品讀“救助車夫”這個故事,而在這個故事中,我又著重讓學生品讀著重描寫伯父救助車夫動作的句子,抓住一個“跪”字,我先讓學生來做一做跪的動作,然后讓學生談談這樣跪著的感覺,當學生談到這樣半跪著腳酸酸的、麻麻的時候,我再進行引申:伯父就這樣跪在車夫面前,跪了很長一段時間。接著讓學生從文本中找一找,從文本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父跪了很長一段時間。孩子們都能認真閱讀文本,從時間的變化、周曄的感覺、伯父的動作細致等不同的方面說明伯父跪了很長一段時間。通過這樣層層深入地挖掘,孩子們就從一個跪的動作,看出了伯父關心勞苦大眾。接著,我再讓學生談:“你覺得伯父這一跪,跪出了什么呢?”由于前面的鋪墊,在這一個環節上,學生都能從不同的方面談出自己的體會。有的學生說:“跪出了伯父的慈愛!”有的說:“跪出了伯父對勞苦大眾的關心。”還有的說跪:“跪出了伯父與勞動人民平等的關系。”……本句中,我從一個跪字入手,使得整個流程自然,達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這一段中,還有個重要的句子,就是小周曄看到伯父嘆息的一句話。在這句話的處理上,我著重是讓學生發揮想象,走進伯父的內心世界,讓學生來寫一寫當時的內心活動。通過前幾個故事的學習,以及教學中我穿插的伯父的資料的補充,學生對魯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魯迅先生的愛憎分明的個性,憂國憂民的情懷,因此,很自然地就能將先生此時此刻的無奈、擔憂、憎惡之情表達出來,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為了讓學生將情感更加深刻地表現出來,我沒有忘記語文教學中朗讀的重要性,因此在學完了這個故事之后,在音樂的伴奏下和孩子們進行了激情地跳讀,而這個跳讀的環節為這節課營造了一個很好的課堂氛圍,有效地將學生帶入文本之中,沉浸在伯父對敬佩與懷念之中。
我覺得自己在教學中存在這樣的不足:在教學中我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朗讀的指導上沒有真正的體現層次性,學生的朗讀并沒有因為我的指導而提升;同時,雖然我深知“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理念,但是在教學中我還是沒有大膽地放手,生怕學生不能體會文中的情感,牽引的太多,學生自己思考的空間太少了。而且,小組合作的討論有點流于形式。如果我在設計中能將小組合作環節讓學生充分地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我再針對學生的交流來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可能更加合適。總之,通過這一次的賽課,我覺得自己受益匪淺,今后在教材的把握上,我會有所取舍,充分考慮課堂的重難點,訓練也要有針對性,大膽放手,保證一課一得。
魯迅藥的教學反思篇七
章海玲2009年10月28日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采取反饋互動的備課思路,采用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擴大學生的參與面,提高學生的課堂活動密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合作學習高頻率地在課內互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思維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
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以下兩個部分:
第一課時:介紹魯迅的生平。初讀課文,理清層次。學習語文的一、二段,感受人民對魯迅的愛戴和魯迅先生對青少年的關心。
第二課時:繼續學習課文,進一步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朗讀練習。
本課教學以第二課時為主,內容是學習“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三個故事。在教學中,我力求通過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增加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創造一個互動反饋的交流環境,培養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協作精神,提高學習效率。
為了避免合作學習中的雜亂無序,課前,我本著“條件均衡、優勢互補”的原則,將班級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一個小組配備小組長,組織協調討論,使說的有次序,說的內容有小結,集體反饋、交流時,有代表承擔匯報小組討論的成果。
第二課時的教學,我由復習舊知引出全文總領句:“為什么伯父會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簡練的提問,將第一課時所學內容和本節課要學的內容緊緊聯系起來,體現系統性。然后總結上節課的學習方法“讀書找疑——互相質疑——合作解疑”作為本課教學的主線。比如讓學生輕聲讀“談碰壁”的故事時,學生在小組中提出問題:“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先讓小組組織討論,最后全班交流。魯迅先生所處的年代離現在學生的生活環境相距很遠,理解“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有很大的困難,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沒有空洞地講解,沒有包辦代替,而是采用了讓學生“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地讓學生從句子表面意思的理解引入深層次的理解。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適時地出示小資料,幫助學生探索句子中內含的意思。學生根據小資料的內容,深思了魯迅先生當時的處境,深刻地理解了句子的意思,這樣使每個學生均有收獲。 “關心女傭”屬于同一類故事,內容簡單,一讀即可。通過學習三個故事,使學生感受到魯迅愛憎分明的情感,從而在心中樹立起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形象,涌起無限愛戴之情。揭示出魯迅“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偉大人格,總結全文,照應開頭,給學生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至此學生自然理解了魯迅逝世時人們的悲痛心情,再讀第一段“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時就能入情入境,升華情感,讀出形、讀出味,讀出神,從而達到“情我交融,情我一致”的境界。
小組里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請其他小組幫助。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擴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內涵。
在學習第三個故事“救助車夫”時,第一小組和第四小組的同學都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不明白魯迅先生救助車夫之后,為什么變得那么嚴肅,還嘆氣。”學生提的這個問題是課文的難點之一。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我鼓勵學生以競爭的方式展開討論,激活學生思維,使后進生也有機會參與,有收獲。通過激烈的討論之后,學生紛紛舉手發言:
生甲:在當時的社會中,有錢人看不起拉車的人,把他們當牛當馬,魯迅先生對此非常憤慨。
生乙:魯迅先生從這個車夫的遭遇,似乎看到了全中國受苦受難的人,他救得了一人,救不了全中國受壓迫的勞苦大眾。
多么深刻的感悟啊!正是由于競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正是由于合作挖掘了學生中蘊藏的巨大潛力。
在各小組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是學習的一員,深入各組,了解學情、參與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充當參謀和指導者,將學生的討論引向深入,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自主探索,自主發展。在朗讀練習中老師也參與其中。如朗讀談論《水滸傳》這個故事時,師生合作讀伯父和我的話,讀好后問學生:周曄,你為什么聽了我的話比挨打挨罵還難受?學生馬上能體會到原來伯父是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批評我讀書馬虎。而且師生合作讀,入情入境,有利學生進入情境。
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迸發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詞語。
但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總是留下一絲遺憾。如在研究伯父救護車夫之后的神情動作時,我因為時間關系以讀帶過。還有設計的小練筆也沒有完成。在第三課時時,我又重新引導學生聯系當時的社會推想一下,伯父在當時的情況下會想些什么時,我適當地點撥,進行小練筆。于是,學生從天氣的陰冷寫到車夫的可憐,從一個車夫的窮困讀到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再引申到嚴重的社會問題??更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生活積累也會被激活,同學們聯系影視中的鏡頭想象創造,訴說這個車夫可能經歷的種種痛苦與磨難,真正讀懂了伯父的嘆息,一個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開在同學們眼前。
魯迅藥的教學反思篇八
本單元學習,第一課主要學"寫法",第二課主要學"讀法",最大的收獲莫過于帶著學生自主閱讀,自由匯報及提煉概括理解文本的過程了。課文雖然比較長,但導學的問題卻很簡單,一是作者回憶了伯父魯迅先生哪幾件事?從中你體會到魯迅是個怎樣的人?自主閱讀就此展開。
幾件事?從擬寫小標題開始,學生預習后,普遍提煉四個字標題,我們再壓縮,再思考,再歸整,四個小標題很快出來,學生上臺板書,不亦樂乎!
怎樣的人?從匯報讀書體會說起,聚焦段落,找到重點詞句,學生還是能說出個一二三,最有意思的就是標題后對應人物品質的提煉了,共同努力下,還是讓學生板書,并從中發現秘密,談水滸一一語重心長育后人;說碰壁一一借題笑罵世道昏;救車夫一一多少愛心多少恨;勸女傭一一關心別人忘自身。對齊,押韻,并能從中再提煉"愛憎分明",有思考的過程,更有收獲的快樂!樂在讀中!
重點的句?借匯報時機強調,如"還是我的記性好""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又如"清晰而嚴肅,嘆氣的表情",說一說,讀一讀,了解"話外音",初步感受魯迅以筆為武器,如何寫出文字的力量,如此可見一斑,學生能了解一些,但很深體會并沒有。
拓展的資料?借板書的梳理,我為學生深情朗讀,全班專注而投入地傾聽,蕭紅,巴金的文章與"我"的懷念,構成一個整體,魯迅先生深受人們的愛戴,因而那么多人懷念他,追悼他!學文至此,感動之情引發共鳴!
遺憾亦有!話說文章學得流暢,我本交排順著讀法走出來,為自己前一天的作文中選擇的事例,擬寫出小標題,檢測讀與寫的效果!無奈時間有限,思考的貫穿課內外鏈接讀與寫的環節未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