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注重細節的描寫,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小編為大家搜集了一些優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寫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啟示。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一
今天是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今天既是端午節又是我媽媽的生日,我們揭開了鍋蓋,熱氣迎面而來,一個個又大又香的粽子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屋里滿是粽子的香味。
我們拿出了幾個粽子,放在盆子里面,涼了一會兒,我們便開始吃香噴噴的粽子。吃完了大家都稱贊這個粽子很好吃,好像不管吃多少都不會吃膩。
中午,天氣炎熱,我們在樹林中乘涼時都能聞到的粽子的香味,仿佛這種香味能飄千里一樣,我們一家人都沉醉在了粽子的香氣中。
傍晚,一家人吃完蛋糕后,又吃了幾個粽子節的粽子,越吃越香,好像比蛋糕還美味,當然我們家的小狗也都沉醉在了這香氣中,都想嘗嘗這傳說中的粽子。
夜晚,我獨自一人在床上看著月亮,想象著人們賽龍舟的景象,漸漸地進入夢鄉。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二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我看見奶奶正在包粽子,就纏著奶奶教我包粽子。
奶奶見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包粽子。就勉為其難的給我一片粽葉,我開心的像小兔子一樣跳了起來,因為奶奶終于答應教我包粽子了。
開始包粽子了,奶奶說:“首先把兩張粽葉重疊,折成漏斗的形狀。”我按照奶奶教的方法拿出兩張粽葉折成漏斗狀。緊接著放一些糯米,我認真的聽奶奶說的一字一句照做將少量的糯米放入粽葉。奶奶緊接著說:“然后將事先準備好的糖棗放入。”我依舊照做。再在糖棗上放一層糯米,直到看不見棗才肯罷休。奶奶說:“再用力將粽葉裹緊。”我不會,只好看著奶奶的樣子,奶奶嫻熟的將粽葉包好。奶奶看看我又看看我手中的粽子說:“你也試試。”我模仿著奶奶的樣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把粽葉裹好了。奶奶又說:“最后也是最關鍵的的一步用繩子把包好的粽子勒緊。”可是我怎么也系不好,只好求助奶奶幫我系一下了。奶奶說:“如果不系好的話煮粽子的時候就能把粽子煮爛了那就不好吃了。”
終于包好了,我拿著包好的粽子跑到媽媽面前讓媽媽看,媽媽一邊摸著我的頭一邊說:“我的寶貝真聰明都學會包粽子了。”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三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相傳古代詩人屈原就在這天投江,后人為了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有吃粽子、插艾葉,戴香囊、賽龍舟等風俗。
端午節這天,老媽一大早就把我從溫暖的被窩里拽了起來,嚷嚷道:“快起來,學包粽子了”。我慵懶地坐起來整理著頭發,慢吞吞地洗漱。等這一切都進行完,我默默地走到餐桌旁,看到桌子上昨天就泡上的江米,花生,紅豆,還有幾天前就買好的蜜棗問媽媽:“我干啥呀?”媽媽說:“你拿上透明膠跟著爸爸先把艾葉插門上。”“好嘞!我爽快地答應著。”艾葉的味道非常香,我喜歡它的味道,而且它還防蚊蟲呢。接下來就是包粽子了,起初,我是一點也不會,手足無措的站在那里,傻傻地看著爸爸媽媽在包粽子,看了一會兒,感覺也沒那么難,我也學著媽媽拿起兩張粽葉疊在一起,然后用手捏住粽葉的兩端,卷成漏斗形,可是粽葉不聽我使喚,卷出來的形狀奇奇怪怪的,媽媽看到后手把手的交我,還一直鼓勵我。好了,漏斗形弄好了,我抓了一小把江米,放上三個花生,一個蜜棗,當我蓋上粽子葉準備用繩子扎的時候,手抓不住粽子松開了,里面的東西全撒了出來,我有點生氣,氣自己太笨了。媽媽再次鼓勵我:“你再試一次,可以用牙齒咬著繩子,一只手抓粽子,一只手纏粽子,這樣你手上就有勁了。”我又開始了第二次嘗試,前面的動作已經熟練掌握,到了后面,我怕還弄不好,我沒有放那么多東西有點扁扁的,媽媽也一直提醒我慢點,不要急。我用了媽媽交給我的方法,拿著繩子,抓緊粽子,在粽子外面纏了好幾圈,最后扎緊打結,終于包好了一個。拿給媽媽看,媽媽一直夸我,我心里美滋滋的。
“呼”我們總算包完了全部,累死我了。想著以前都是媽媽自己一個人提前準備材料,一個人包。我感覺到了媽媽的辛苦,媽媽的累。媽媽說“休息休息,等著吃粽子吧,自己包的吃著更香。”“出鍋嘍”隨著爸爸地喊聲,我們聞著粽香味走過去,一人拿了一個自己包的品嘗起來,好香呀!
端午節這天,我們一家人邊吃自己包的粽子,邊看電視,其樂融融。我一連吃了三個,嗯,還是自己做的東西最好吃。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四
端午,端午,粽葉飄香;端午,端午,張掛菖蒲;端午,端午,遍插艾葉;端午,端午,共賽龍舟。
“五月五,是端午。”青翠欲滴的菖蒲和艾葉舒展著身體,咧著嘴微笑,不禁“垂延三尺”,陷入其中。
傳說,詩人屈原為國殉情,投江自殺。老百姓豈能舍得大詩人離開美好的世界呢?于是,大家就劃著龍舟,費盡心思地找了起來。有一天,雨下得很大,人們找到洞庭湖,湖邊的居民一聽也加入了這個行動,趕著時間找啊找,最終還是沒有結果。劃船行動就演變成賽龍舟。
既然屈原大詩人的遺體無處可尋,那我們也不能讓魚兒侵蝕他的肉體啊!人們思念屈原,為了不讓魚兒吃屈原,就用粽葉包米,彩繩打結,裹三棱狀,投入江中,久而久之,就演變成端午的即興小吃————粽子。
濃郁的香氣撲鼻而來,粽葉的清新纏綿著糯米,無一不體現出中華兒女的情真意切,念古懷舊。
五月,是一個毒月;五日呢,是惡日。在惡日,將有五毒入侵,迷信的人們把艾葉,菖蒲插掛門前,用雄黃在額頭寫“王”字,并改動節日名:“端五”化“端午”,以避不吉利的“五”,祈求平平安安。
端午,端午。五湖四海,有我們的端午;烈日炎炎,有我們的端午;青青粽葉,有我們的端午;把把菖蒲“劍”,離不開我們的端午!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五
月光灑下,我趴在窗前,仿佛又回到那年,回到了那粽味飄香的廚房,看著奶奶擺弄著手中的粽子。
“奶奶,好香啊!”我眨著眼睛,與奶奶有著說不完的話。奶奶說:“以前,養你爸爸那幾兄弟,我靈活的手可幫了不少忙,搬到了城里,人也老了,手也就不靈活咯!”奶奶包的粽子從來都是一絲不茍的,她早早地起床,去市場買上好的臘肉、花生與八角等食材,整整花上兩三個小時。在以前,爸爸就告訴我,奶奶賣粽子絕不賣一只雜貨,從來都不貪小便宜,只做最好、最有誠信的粽子。
只見奶奶戴著袖套的手上下飛舞,像極了白蝴蝶,奶奶將糯米和餡一點一點地摻和在一起,時不時撈起糖和鹽放入其中,嘴里還哼著舊時的曲子,好像回到了她的最初。半晌,奶奶微微一笑,快速地將粽子包了起來,放入蒸鍋小火慢燒。
一會兒,廚房里便四處飄香,那盈滿了廚房的粽香,便從我的鼻腔沁了進去,一陣清爽,直入心田,如同一顆糖,蜜進了腦海里。
奶奶終于揭開鍋蓋,我早已按捺不住,伸出手就想去抓,奶奶趕忙說:“燙呀!”我只好把手收了回來,但卻無法阻止粽香在心中飄蕩。奶奶拿了兩塊布,將盛著粽子的小碗拿出來,用竹筷扒開粽葉,夾了一口到我嘴里,糯米糯軟至極,滿嘴里都是幸福的味道,吞下去,糯米經過喉嚨,帶來了的無盡溫暖。“奶奶,你也吃呀!”我一臉歡樂地鬧著,奶奶卻只是摸了摸我的頭,說:“唉,老啦,不適合吃甜食。”我一臉難受,但奶奶卻說:“奶奶看著你吃,心里呀,就比吃了蜜還甜。”
奶奶的為人處事,我永遠記在心里,事事都講誠信,絕不干違背道德的事情,奶奶的所作所為為我鋪了一條又寬又長的道路。現如今奶奶雖然離我而去了,但我知道,是她讓我生命的小樹快速成長,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更加壯碩和美麗。
為人若精誠,總能勝人一籌;縱清歡百味,不抵一縷粽香。我從未吃過與奶奶包的味道一樣的粽子,但我卻把它的味道狠狠地記在了心中,就像奶奶的樣子一樣。
月光傾落,那是光,似乎帶著奶奶的模樣飛奔而來,而且還有……。
那縷迷人的,粽香!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六
端午節這天,人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葛藤等。而我也“大飽口福”,會品嘗到外婆給我包的各種風味的粽子。但今年,我想自己學著包粽子。正好,梅州日報社和梅州錦繡國際聯合舉辦了“親子包粽子”活動,我懷著興奮的心情報名參加了。
活動現場,包粽子的桌子上擺滿了粽葉、餡料等原材料。只見師傅正在示范如何包粽子。只見他先把粽葉卷成一個“漏斗”,再把糯米和紅豆舀在“漏斗”里面,然后把漏斗上面多出來的粽葉蓋緊、對折裹在另一邊,攏成一個四個角的形狀,最后用繩子捆牢、系緊,一個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包好了。
我也迫不及待地想試試。我按照師傅的步驟做了起來,可卻是“粽子好吃,粽難做”:不是粽葉卷不好,就是糯米包不緊,弄得我大汗淋漓。有幾次我都試圖放棄,但一想到回到家就能吃上自己做的美味粽子,便振作起來,耐心地包,最后,終于包好了一個像樣的粽子。
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便是煮粽子,我把粽子放進鍋里煮,一個小時過后,粽子的香味便溢滿整個屋子。我想立刻品嘗,但轉念一想,明天就是父親節了,我便把粽子送到爸爸面前說:“爸爸,父親節快樂,請品嘗我親手包的粽子。”爸爸又驚又喜,嘗了一口,不禁贊嘆:“哇,真美味呀!”我的心里比吃了蜜還甜。今年的端午節,我過得充實有意義!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七
其實海不寬,此岸到彼岸,其實夢很淺,萬物皆自然,其實天很藍,陰云總要散,其實淚也甜,祝你心如愿,我的想法很簡單,只要你快樂!祝端午節開心!
人生中總有一些讓人難以忘懷的朋友,生活中總有些讓人無法忘記的日子,有緣相識,從陌生到熟悉!雖然沒有時刻問候,卻一刻未曾忘記!預祝端午節快樂!
粽子香香,引來好一切美好。龍舟劃劃,趕走所有煩惱。大家齊聚,共度歡樂時刻。快樂日子,祝福多多,愿你端午節快樂,好運粽在身邊,幸福滿舟圍!
端午到,為你“端”來一生的幸福,為你“端”來一世的甜蜜,為你“端”來一年的平安,為你“端”來一季的健康,為你“端”來一天的吉祥,祝你端午節安康!
端午節短信:我非粽葉你非米,卻依然要一層一層裹住你,你非牙齒我非米,卻依然要一生一世粘著你,粽中有米終有數,可我對你的祝福數不盡,祝你端午節快樂!
風柔,雨潤,花好,月圓;良晨美景年年伴,幸福生活天天隨!冬去,春來,似水,如煙;流年不復返,人生需盡歡!說一聲吉祥道一聲平安,祝端午節快樂!
葉葉層疊,好運不絕;米米緊粘,幸福綿綿;線線纏繞,快樂擁抱;水水相融,情意濃濃;粽粽連結,祝福不歇!端午佳節快樂!
端午節,我用平安作粽葉,用吉祥作糯米,用愛心作爐灶,用甜美作湯水,用熱情作柴火煮一鍋幸福粽子送給你。收到者請吱嘎一聲!
端午我要長長久久包著你。
有人牽掛的漂泊不叫流浪,有人陪伴的哭泣不叫悲傷,有人珍惜的感情叫做摯愛,有人分享的快樂叫做幸福,祝愿你幸福,端午節快樂!
心愿是風,快樂是帆,祝福是船!心愿的風吹著快樂的帆載滿祝福的船,飄向幸福的`你,輕輕地對你說:你快樂所以我快樂!端午節快樂!
幸福!
心在哪里,哪里就有鮮花;志在哪里,哪里就有輝煌;愛在哪里,哪里就有情趣;夢在哪里,哪里就有彩虹;你在哪里,哪里就有歡樂!祝端午節快樂!
提前送你一包粽子:青青的葉兒是純潔的友誼;紅白的餡兒是無盡的關懷;下鍋后是浪漫;咬開后是溫馨;吃起來是甜蜜。祝你開心每一刻,平安每一天!
端午節又到,粽香又飄揚。糯米加紅棗,穿上艾葉衣。扎個紅腰帶,漂亮又大方。洗個熱水澡,清爽又宜人。端午送祝福,實惠又吉祥。端午節快樂!
粽子里面都是米,我的心里最想你!吃口粽子暖心底,想你時候最歡喜!借助端午祝福你,愿你好運好福氣!幸福永遠粘著你,平安永遠陪伴你!端午節快樂!
一句平淡如水問候,很輕;一聲平常如紙祝福,很真;采一片清香的粽葉,包一顆香甜的粽子,裝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給你:祝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到了,我要送你一件外套:口袋叫溫暖,領子叫關懷,袖子叫體貼,扣子叫思念;讓這件外套緊緊伴著你度過每分每秒,祝端午節快樂!
端著夏日的清涼,端著錦繡的心情,端著真誠的祝福,我在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提前為你“端”上祝福:祝你幸福安康,萬事如意,端午快樂!
端午到了,我用幸福米,發財棗,開心果,美麗豆,美滿仁,健康糖,無憂水,做成一個大粽子送給你,愿你的日子就像它一樣甜蜜,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為你包一個甜蜜的粽子,裹著我真心的祝福,愿你健康平安;為你做一個美麗的香囊,織著我深情的祝愿,愿你快樂幸福。祝你端午節愉快!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八
端午節那天,我和爺爺清早就到商場買了粽子和咸雞蛋,然后,帶上粽子和雞蛋、飲料,一同去圖書館看書了。從我記事的時候起,每年不是到公園、景點玩玩,就是坐在家里看電視或寫作業,或讀讀課外書,和平時的雙休日沒有多大區別。
我的爸爸媽媽遠在廣東打工,從不回家和我們一起過節,每逢年節,我就忍不住會問爺爺小時候怎么過的,爺爺總是興奮地告訴我。比如今年端午節那天,爺爺又向我訴說著他童年時期過端午節的情況。
在農歷初四日或更前一、兩天,村上的人們就準備著“節貨”。包粽子、割艾葉、挖菖莆、割牡荊枝條。把艾葉、菖莆、荊條放在家里,留著節日備用。此外,還要煮雞蛋、染紅蛋、做香包,節日氣氛濃濃的。
端午節早上起床,家庭主婦就拿牡荊條趕蚊子,這個儀式過后,大家就到池塘里洗臉,然后,家家戶戶在大門口掛上菖莆、艾葉,用雄黃粉和燒酒,在大門、房門上寫上“王”字,多余的就灑在屋內角落,說是能避蟲蛇。村民們還會敬香、點蠟燭、放鞭炮,非常熱鬧。小朋友們則掛上紅網蛋袋,互相斗蛋玩,看誰的蛋堅硬,碰不破的就是“蛋王”。為了得到蛋王,爺爺會提前給雞、鴨、鵝喂稻谷,生下的蛋殼厚、堅硬。這年,全村孩子的蛋都被爺爺斗破了。其中有個小孩就找了塊圓石頭,涂上白粉筆,趁爺爺不注意想來碰爺爺的蛋,爺爺就叫他“癩皮狗”,大家哄堂大笑,一起喊他“癩皮狗”,樂得個個前仰后翻,開心極了。
吃過午宴,人們就去村旁河堤上看龍船比賽,兩岸人山人海,龍船上的水手都是附近村的男青年。水面上,幾條龍船隨著鑼鼓聲在飛駛,岸上的人們歡呼雀躍,大聲喊著:“加油啊,劃啊!”龍尾上的掌舵人,拼命用力壓梢櫓,這叫作“超兜”,那船就像箭一樣向前竄,真好看。
聽爺爺這么一講,我也如身臨其境,但現實的我是聽著熱鬧的節日,過著冷靜的節日,我羨慕爺爺童年時的端午節,我也真想親身過一次爺爺童年時的端午節。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九
全世界有很多節日,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我的家鄉韶關也以其獨特的方式過著屬于我們的傳統節日。在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粽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為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于自家包的,對于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為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粽子。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劃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劃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眾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群眾頂著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為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后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連肚子也是想家的,心里裝著親戚們,肚子用來想家里的美食。當然,也會想到那位與端午有關的詩人——屈原。那種悲苦的命運,讓人對他同情,對他懷念,于是,便有了端午,便有人祭奠他,一遍一遍。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梅堯臣的這首《五月五日》,寫的就是屈原,那種悲哀,那種凄涼,那種孤獨,那種感傷,讓人也跟著憂愁。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雖說有些神化,但一位詩人,能夠被人們近兩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著實令人敬仰。
又到端午,又聞粽香,又祭屈原。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有很多種說法呢!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十
又到粽葉飄香時,這一段時間里,我免不了大飽口福,所以我特別喜歡端午節。
這一天,我早早的起床和媽媽準備包粽子。我從廚房里拿來昨晚準備好的粽葉。對了,粽葉在我們這里的土名又叫“大柴葉子”,一聽就很有趣。媽媽又端來一大盆浸泡一會的糯米,說泡糯米是為了讓糯米容易煮熟而且會更香甜。當然還有我喜歡的:紅棗,花生,紅豆,葡萄干,讓粽子更加好吃。
準備開包了,媽媽熟練的把四片粽葉疊成一個漏斗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放紅棗,再在上面撒一層糯米,這樣讓紅棗的甜味傳遍整個粽子。我看媽媽包的那么好,也想大顯身手一番。我拿起粽葉有模有樣的包了起來,開頭很順利,可是到最后我卻包成了一個“四不像”。媽媽看見不禁笑了起來,“我來教你吧。”媽媽做一個步驟我也做一個,最后和媽媽包的一樣好。這也應了那句話“有志者事竟成。”后來我越包越好,很快把包粽子的任務完成了。下面該煮粽子了,媽媽倒了一盆清水在鍋中,把粽子下滿了鍋。不一會兒,滿屋子都是粽香味,讓人口水流的三千尺。我讓媽媽拿出來讓我嘗,媽媽說我是個“小饞貓”,要待會兒會更香,我不好意思的紅了臉。原來煮粽子的時間越長越好,糯米會又香又甜。終于好了,我迫不及待的拿出一個粽子和著白糖來吃,更有味兒。
這次端午節我比以前都開心,不僅吃到了美味可口的粽子,而且學會了如何包粽子。我希望下一次端午節快點到來。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十一
今天是端午節,一個傳統的節日。關于它,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呢!
戰國時期,有一個忠臣名叫屈原,很受楚懷王的尊敬,但有許多小人經常在楚懷王面前詆毀屈原,于是楚懷王就漸漸疏遠了他。不久,秦國攻入了楚國,并叫楚懷王議和,屈原勸楚懷王不要上當,但楚懷王不聽,還把屈原趕出都城。楚懷王上了當,幾年后就死了,屈原悲痛萬分,自己投了倪羅江。人們為了紀念他,便把五月初五定位端午節。
端午節這天,大家都要劃龍舟、吃粽子、吃五黃,我們家也不例外。媽媽買了很多粽子,當我每次看見時,都會饞得流口水。外婆又煮了一大鍋的豌豆飯,有綠油油的豌豆、有奇形怪狀的肉丁、有黑不溜秋的香菇丁、還有紅紅的香腸丁,看起來誘人極了,我狼吞虎咽地吃了兩碗。
除此之外,我們家還要自己做香囊呢!媽媽買來一些繡著平安的小綢袋,共有4種顏色,又買來十味中藥磨成粉。準備好材料后,媽媽和我就開工了。首先把綢袋上的拉繩一個個剪斷,抽出,接著小心翼翼地把香粉用棉花包緊,裝入小綢袋中。然后,用彩色的線縫死袋口。最后,再在口子上縫上拉環,再在香囊的下端穿上一顆珠子縫上一個流蘇,一個香囊就完工啦!我和媽媽在床頭、房門、柜子上都掛上了香囊,房間里充滿了淡淡的中藥的香味,有了它,既給房間添色不少,又可以防蚊蟲叮咬,真是一舉兩得啊!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十二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端午節來臨的時候,就會有許多的節目,最有名的就是包粽子跟賽龍舟啦。下面是語文迷為大家整理的話端午的作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來臨了,在這個古香古色的傳統節日來臨之際,我仿佛又聞到了那飄香四溢的粽香,似乎又看到那相互追逐的龍舟......
說起粽子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去年媽媽教我包粽子的情景。那是接近端午節前的一個星期天,媽媽告訴我要包粽子,我一聽興奮得跳起來說:“媽媽,快點,快點,我要學。”媽媽說:“別急,別急,要先準備材料呢。”說時媽媽把準備好的材料拿出來給我看,我一看:“哇,好豐富哦!媽媽,應該怎么弄,快教我。”原來媽媽準備了:粽葉、糯米、五花肉、香腸、蛋、香菇、蓮子、紅豆、花生等讓我流口水的食物,瞧,是不是很豐富!媽媽說:“胤胤,包粽子是很費功夫的,就看你有沒有耐心哦。”“噢,媽媽您可別小瞧我,我可有一雙靈巧的手,您等著瞧吧。”我看著那些食材信心十足地說。“那好吧,你就跟著媽媽學包粽子咯,可是要等吃過午飯以后再包。”“為什么呢?”“因為要把這些食材先浸泡一下,這可是重要步驟哦,你就耐心地等等吧。”“哦,那我要趕快吃飯了。”
吃過午飯我便興趣濃濃地找媽媽:“媽媽,好了嗎?可以弄了嗎?”媽媽說:“應該可以了,我要先把那些食材炒一下,你去把那邊桌子整理好。”“遵命,親愛的老媽。”我愉快地哼著小曲,輕快地跑到桌子旁,開始整理。“整理完畢,媽媽,您弄好了嗎?”“好了,好了。”說著,媽媽把那些炒好的食材端到桌子上。“終于要開始包粽子咯。”我高聲歡呼著。
媽媽拿起粽葉開始教我怎樣包粽子,可我看著那些炒好的食材,香氣撲鼻引得我注意力一直不能集中,根本不知媽媽在說什么。媽媽一看我這樣就說:“剛才還吵著要學包粽子呢,怎么現在又不學了?”我一聽,趕緊解釋說:“才不是呢,因為您炒得太香了,我才忍不住走神了嘛。”媽媽看著我,偷笑著:“那現在正式開始了嗎?”“哦,好吧,好吧。”我口是心非地回答。雖然這樣,我還是努力地把注意力拉回來。媽媽熟練地拿起粽葉告訴我:“先把粽葉折成一個小碗狀,先加入少許糯米及配料,中間放一塊五花肉,上面再加入糯米,包好再用棉線扎緊,這樣就好了,你來弄弄看。”我一看覺得簡單極了,就說:“我會弄,我會弄。”可當我把粽葉拿在手上時,怎么也弄不好,沾得滿手都是米和油。“嗨,怎么那么難弄呢?”我氣得直跳腳。媽媽耐心地教我怎樣包,經過我一番努力,終于包出了一個四不像的粽子。不過,我總算是包出來了。當媽媽從鍋里拿出我那個四不像粽子時,感覺還蠻挺有成就感的。
學包粽子真是趣味無窮啊!而這次包粽子不僅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不管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和信心,才能成功;同時也讓我借這次機會更加貼近生活,領悟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端午節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節日,每年,人們都將在這一天包粽子,插艾草,賽龍舟,懷念愛國詩人屈原。今年,外婆又要包粽子給全家吃,我很好奇,粽子究竟是怎么包的?我決定向外婆請教,自已也包出幾個好吃的粽子來。
一大早,外婆就忙開了,我也趕緊過去幫忙。外婆先將糯米淘好,放在一個大盆里,又準備了好多塊腌肉,幾個蛋黃。由于還要包肉粽,因此外婆又拿來醬油,往米盆里倒了些許,攪拌了幾下,米馬上就變成了醬油色,接下來,就要開始包了。
外婆先拿好一張箬葉,手把手教我。她拿住箬葉的兩端,卷成一個漏斗狀,往這里面加了三大勺米,又在米的中間放上一塊咸肉,然后將它撫平,看不出一點兒向上凸的痕跡,再將沒有碰到米的箬葉向前折,再將多余的部分向兩邊折,用手將它捏住。這樣,一個粽子就成形了。接下來,就要在粽子外面縛上白紗線,防止粽子里面的米漏出來。我先在粽子偏上方的地方繞了幾圈,又在下方更緊地繞了幾圈,最后,把繩子的頭和尾打一個死結,一個粽子就完美誕生了!我興奮極了,也按照剛才的步驟去做,可是,剛要將肉放進去,“嘩啦”,一下,我手里的箬葉松了,將米全倒了出來。我并沒有灰心,又繼續包起來,可箬葉就是不給我面子,剛包好,要系繩子了,“沙沙沙”我的“漏斗”漏了,幸好我眼疾手快,將米還有肉全倒在了邊上的米盆里,這下,我可真是大冬天吃雪糕——涼透心了。外婆過來安慰我:“每件事都有從不會到會的過程,慢慢來,會包好的。”我又振作起來,經過了十分鐘的努力,我終于親手包好了第一個粽子!之后,我越包越熟練,看著一個個自已包的粽子,我的心里樂開了花,在這個端午節,我學會包粽子了!
端午節那天,滿屋子都是一股淡淡的粽香,我吃著自已包的粽子,我想這一定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粽子。端午粽飄香,粽子香,學包粽子的過程更香!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端午節來臨的時候,就會有許多的節目,列如: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吃雞蛋……然而,在今年的端午節里,我學會了一樣東西——包粽子。
“包錯了,哎呀,又包錯了。”“你包了多少?讓我來數數。”“哈哈”一陣陣歡笑聲。埋怨聲。高興聲……不時從這兒那兒飛揚開來。“咿,是哪兒傳來的聲音?”哈哈!結果是五年級五班在包粽子呀。
我愛吃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親手動手過,知道今天,我才算大看眼界。
我乖乖的坐在老師旁邊耳染目睹,認為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不學自通,誰知,在老師示范的過程中,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臉老師都包了“好幾百個”才包好一個。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以前包粽子的樣兒這出一個圓柱形來,再在折好的角里放上一點已侵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塊臘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的還要順利的完成一半。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老周替我解了圍——割掉了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哈哈,經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后的,也是追簡單的步驟——扎粽子。小k,看我大顯身手,我拿出一個繩子,將繩子圍繞了幾圈,好了,開始扎,我用嘴咬住繩子的另一半,用手拿住一半,扎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
只聽“嘩啦”一聲,粽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一粒的掉在地上。看來包粽子真不是這么好包。
最后,在同學們的歡聲笑語中結束了……通過這一次包粽子活動,我明白了做事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廢。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十三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平易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經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年齡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期,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到今天,每一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卵黃等多種餡料,此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尚,千世紀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并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聽媽媽說:“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這一天要吃粽子的。”說完就去買粽子了。
過了一會兒,媽媽買歸來一袋粽子。我迫不及待的去吃粽子,我看到了粽子是三角學形的,表面是用綠顏色的竹葉包著,我逐層剝開,越往內里葉色越黃,內里就是1個白白的、胖胖的大粽子。這類滋味真噴鼻啊,真是噴鼻氣撲鼻呀!我還沒吃到粽子就被粽子迷倒了。終于可以吃粽子了,咬一口粽子,嘴里感覺甜甜的、粘粘的、軟綿綿的,就像是吃了草棉糖一樣,舒暢極了!內里還有兩個大棗,棗比蜜還甜!就如許我把粽子全都消滅了。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十四
太陽泛著金黃的光芒親吻著無垠的海面,我,來到海邊。陣陣海浪與我的心共鳴。
海水似乎從遙遠的另一邊趕來,被海精靈悄悄推來。它慢慢會攏,碰到高起的石塊,霎那之間,一朵朵晶瑩潔白的浪花出現,伴隨陣陣海浪之音,它們融合在一起,在蔚藍的舞臺演繹。
突然一個浪頭勢不可擋地涌過來,后面還有幾個跟隨的浪頭,它們一起沖過來,朝海邊的巖石沖過來,眨眼之間,“嘭”一聲巨響,海浪被巖石擊得粉身碎骨,化作一滴滴細小的翡翠水滴,重新落入到大海的懷抱。我閉上眼睛聆聽著,那仿佛是是一聲巨響,在我的心頭猛然一擊,腦海里忽然涌現千軍萬馬與敵人對抗,氣勢磅礡的戰士無所畏懼,朝著強大的敵軍發起進攻,他們永遠不會放棄,吶喊著,沖擊著。像一個硝煙彌漫的戰場,一聲聲馬啼,一聲聲口號,一聲聲刀劍碰撞、火炮轟鳴的聲音,都仿佛真從我的耳邊傳過。這大海啊,原來就是沙場,是英雄的向往。
繼續聆聽,海又變得平靜,海浪翻涌,仿佛在傾訴、仿佛在呢喃。人生不就是這樣嗎?跌宕起伏,時高昂時低沉,有時充滿歡樂色彩,有時又氤氨傷感氣息。舒緩的潮水聲讓我聽到了母親在耳邊的溫暖囑咐,父親在電話里親切的問候,風吹過老家那棵大樹的嘩嘩聲音……日子一天天溜走,我聽到爸媽拄拐杖的嗒嗒聲,孩子繞我膝下的`笑聲,時鐘總是無情,滴滴嗒嗒,一刻不停。海水退潮、漲潮,一天一天也就這么過去,靜謐美好。
依舊在聆聽,海水煥發活力,唱著一串串歡樂的歌謠,從遙遠的另一邊蹦蹦跳跳地過來,“嘩——嘩——”,我聽見了一個窈窕淑女采茶時唱民謠的聲音,悠揚回轉;聽見農民辛苦耕地時與隔著幾塊田的農人聊天的聲音,明媚爽朗;聽見幼兒園的孩子背著小書包和爺爺說再見的聲音,清亮嬌柔;聽見家人圍坐在一起說笑的聲音,暖人心扉。生活如此多嬌,快樂得似乎永遠不會有悲傷。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十五
端午節有很多習俗,比如:掛艾草、菖蒲;吃五黃;賽龍舟……還有我最喜歡的`粽子。
別小看這小小的粽子,它有著大大的歷史呢。傳說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殺后,人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吃他的軀體,就將裝有米的竹筒扔進江中,喂魚喂蝦。后來,屈原托夢告訴人們,說江里的蛟龍偷走了米,讓人們改用蛟龍最怕的粽葉和五色線捆綁。慢慢的,就有了在屈原投江自殺的那一天,也就是農歷五月初五,人們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的口味有很多,根據不同的餡料,有蓮子粽、豆沙粽、火腿粽、蛋黃粽、肉松粽……這些用糯米做成的粽子口感細膩,卻不粘口,吃的時候會有一股粽葉的清香。這美味的粽子,配上氣味清新的粽葉,真是美妙極了,那味道讓人一輩子銘記在心。
粽子不僅口味多樣,而且形態各異、大小不一呢!上海的一些飯店的粽子才手指這么大,50克糯米可做4只粽子;而廣東一帶的粽子以大聞名,最平常的1只粽子4個年輕人也吃不下。粽子在不同的地方所呈現的樣子也不同。浙江寧波有四角形的粽子;湖州有有趣的枕頭粽;嘉興的三角粽;上海的五角粽……不同形態的粽子個個討人喜愛,令人垂涎欲滴。
端午節的時候,很多家庭都會自己包粽子,一家人齊動手,其樂融融。粽子,已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文化傳承,體現了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十六
今天是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提前幾天媽媽就買好了粽葉、紅棗、花生、還有香腸。全家起了個大早開始包粽子,包粽子看起來簡單,包起來可有點難了,我好不容易包出了一個粽子,卻像個“受傷的兵”,東倒西歪,好不容易扶起來又倒下了。媽媽看看不像樣子的粽子拿過棕葉教起我來:“包粽子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急,把葉片上下疊好,注意別拿反了,把粽子葉靠近葉尖的那一半折成三角斗裝,手心向上用拇指壓住折過來的葉尖部分,其余四指在葉子下面拖住,先放一顆紅棗把尖部堵嚴,再放入江米蓋住紅棗,再把棕葉長出來的部分折回來蓋住包嚴,在拿繩子捆好扎緊,多余的葉和線剪掉。”
我聽了心想小小的粽子還有那么多學問,還是乖乖學吧!我把兩個差不多大的粽葉按順序疊好,做成了漏斗狀,先放了一顆棗再放入糯米,三繞四卷,哈哈!一位大將軍出現了,給他系上腰帶他更神氣了!
中午,吃著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真實又香又甜啊!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十七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鄉泉州,每年的端午節,也有這樣一道傳統美食——粽子。
端午節這天,我和媽媽來到東街的‘‘阿婆肉粽’’吃粽子。我們點了一份招牌肉粽,不久,服務員就端上了肉粽。只見一個白色的瓷碗被一個大大的粽子幾乎占據了所有的空間。粽子寶寶穿著粽葉做成的衣服,被細繩子五花大綁著。松開繩子,剝掉粽葉,一股香氣撲鼻而來。哇,黃澄澄的糯米,金黃的雞蛋,肥嫩的五花肉,傘狀的香菇,看起來好漂亮,真令人胃口大開!挖下一勺,輕輕吹散熱氣,放進嘴里,一嚼,哇,滿口生香!糯米、雞蛋、香菇都飽浸了五花肉的香氣和油脂,而五花肉在奉獻自己“一身肥膘”的同時,更顯得肥而不膩。這些材料組成了最佳美味隊,好吃得讓我停不下嘴,不一會兒,我就把整個粽子消滅了!
這時,媽媽告訴我:“妍兒,你知道粽子是怎么來的嗎?說起來,這和楚國時的大詩人——屈原有一定的關系呢!當年,很多小人向皇上誣告屈原,屈原被冤枉后,覺得報國無門,便跳江自殺了。人們的欽佩之情。就用包好的粽子投入江內,希望魚蝦不要咬屈原的遺體,也以此紀念屈原。”“哦,原來是這么一回事。”我聽了以后,心底油然升起對屈原的欽佩之情。
我愛家鄉美味的粽子。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優質18篇)篇十八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并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后,龍顏大喜,贊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只粽子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種顏色的絲線扎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兒媳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說法。
清代詩人吳曼云也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云膚白,笑說廚娘藕復松。”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咸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另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還有一頭甜一頭咸、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時至端午到來之際,滿街滿巷粽子飄香。有時候看著有些店鋪現做現賣,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我湊上前去看個究竟,你看,他們首先,將兩片竹葉疊起來,折疊成漏斗形狀。旁邊還有師傅提醒著,注意,卷的時候要盡量地緊,否則煮的時候會漏米。
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點水,然后將余下的粽子葉蓋在漏斗的大口上,現在粽子變成了一個三角錐形,再用剩下的粽子葉把粽子裹緊。最后用繩子或馬蘭葉把粽子綁緊。
其中有一位小師傅一本正經的自言自語,這一步非常關鍵,說著簡單,做起來難。小小的粽子葉很“調皮”,就是不聽話,“捉弄”你好半天。就在你想把粽子裹緊時,里頭總是有米漏出來,最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包好了粽子。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與屈原相關,屈原,名平,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秭歸(今湖北宜昌),是戰國時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懷王時,屈原官至三閭大夫,掌管王族事務。又任左徒,經常參與國家內政外交大事的決策。他提倡“美政”,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以圖振興楚國。但因受貴族排擠毀謗,被楚懷王免職流放于漢北山野。至楚頃襄王時,又被流放到湖南。
屈原流放湖南后,先是過洞庭溯沅水西行,一直到達湘西的溆浦。溆浦是沅水中上游最大的河谷盆地,四周是崇山峻嶺,中部是開闊的平地,物產頗為豐富,是楚國黔中郡的重鎮。黔中郡位于楚國西南部,出產的黃金、丹砂、銅等物資,是楚國經濟的生命線。同時,黔中郡又是阻擋秦國取道巴蜀包抄楚國的軍事要沖,拱衛郢都的后防,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公元前311年,秦國曾提出用武關外的商於之地(今陜西商洛),交換楚國的黔中郡,被楚懷王拒絕。公元前299年,秦國騙楚懷王到武關會盟,將其扣為人質,逼迫他割讓黔中郡和巫郡贖身,但楚懷王寧死不從,最后客死秦國。因此,屈原來沅陵、溆浦的目的,極有可能是想看看楚懷王用生命保護的這個地方。在溆浦待了數年之后,屈原經沅水返回到洞庭,又溯湘水而上,先后到達衡山和九嶷山。然后再回到洞庭,居住在汨羅江畔。汨羅江畔的羅子國遺民,與屈原同宗。
屈原流放湖南十余載,輾轉于沅水、湘水各地,沿途考察民情風俗,結合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悲慘命運,寫下了許多不朽鴻篇巨著。其流傳下來的作品共有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1篇。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陷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楚頃襄王倉皇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消息傳來,屈原悲傷至極,于公元前277年農歷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一生憂國憂民,并為此而上下求索,贏得了人們的愛戴。傳說屈原投江后,當地百姓聞訊紛紛劃船去撈救,但競相營救的船只一直追尋到洞庭湖上,始終不見屈原的遺體。于是百姓又向江中投放食物,希望魚蝦吃了食物就不會去傷害屈原的遺體。此后,人們將農歷五月初五這天定為端午節,并用劃龍舟、包粽子等再現營救屈原場景的方式,來紀念屈原。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