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作文是一份對自己成長歷程的見證,也是一份對讀者心靈的激蕩。大家可以在下面的范文中找到一些優(yōu)秀作文的寫作特點和亮點。
成語故事成語故事(精選15篇)篇一
話說最早的天地本是合在一起的,宇宙本是一團(tuán)混沌。在這片混沌中沉睡著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盤古。他的身邊放著一把樣子古怪的斧頭。直到有一天盤古忽然醒來,但是覺得自己所在的空間是那么的壓抑,于是拿起身旁的斧頭對著周圍的空間一氣亂揮,也不知道揮了多久,反正是把天和地給明確的劃分出來了。
但是天與地分開沒多久就又開始慢慢合攏,盤古就用自己的身體來支撐著天與地,就這樣支撐了很久很久,天與地的位置已經(jīng)被固定住了,但是偉大的盤古卻因疲勞過度,累死了。他死后身體開始變化,骨骼變成了山脈和丘陵,肉身變成了平原和盆地,血和汗水變成了江海,毛發(fā)變成了森林,草原和沼澤。他的元神到了天與地的中心處,卻因疲倦睡去。
在盤古肉身化為大地之后,大地上出現(xiàn)了很多種生物。多了很多年之后,大地上出現(xiàn)了一位同樣偉大的人物——女媧。女媧發(fā)現(xiàn)大地雖然有了很多生靈,但是它們?nèi)鄙僦鴦?chuàng)造能力,于是女媧便用黃泥按照自己的摸樣捏出了很多小人,因為女媧覺得創(chuàng)造的這些人應(yīng)該和自己有點區(qū)別才是,所以把泥人的尾巴改成了兩條后肢(雙足)。之后用施放了法術(shù)將這些小人變成有生命的活人,并且這些人都具有自己獨立的思想。
炎帝有一個善良,可愛的小女兒,名字叫精衛(wèi)。她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希望見道無邊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長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終于在她認(rèn)為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時候,她悄悄的離開了部落。最終她找到了大海,她為大海的偉大而陶醉,正當(dāng)她奔向大海的時候,大海同樣卷著巨浪奔向精衛(wèi)。最后,大海把精衛(wèi)帶走了,帶著她離開了這個世界。精衛(wèi)死前那一刻才醒悟過來。精衛(wèi)的靈魂因為憤怒而化做一只青鳥,精衛(wèi)為了報復(fù)大海,決定把大海填平,于是就日以繼夜的含著西山的石頭去填海。
共工撞翻不周山,洞開天門的事被女媧測算到后便從九重天下凡來制止來自天門的洪水。女媧四處收集五色石,再以五色石煉制成補天石。用補天石將天門補上。
多年以后(堯帝在位時),天下大旱,原因很簡單,天上同時出現(xiàn)十個太陽。后羿為解決大旱問題,自己鍛煉出一把威力無限的巨弓。后羿在弓上注入法力。然后攜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無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個太陽全射下來,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來,大地將陷入無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個太陽在天上。
很久很久以前,鳳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鳥,羽毛也很平常,絲毫不象傳說中的那般光彩奪目。但它有一個優(yōu)點:它很勤勞,不像別的鳥那樣吃飽了就知道玩,而是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將別的鳥扔掉的果實都一顆一顆撿起來,收藏在洞里。
這有什么意思呀?這不是財迷精,大傻瓜嗎?可別小看了這種貯藏食物的行為,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可發(fā)揮大用處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覓不到食物,都餓的頭昏眼花,快支撐不下去了。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干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大家,和大家共渡難關(guān)。
旱災(zāi)過后,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xiàn)給鳳凰,并一致推舉它為鳥王。
以后,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成語故事成語故事(精選15篇)篇二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xué)家。他聰明好學(xué),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于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并無實權(quán),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wù)不管,卻去游山玩水。后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dāng)?shù)靥嘏扇藙袼?jié)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后,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jiān)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quán)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后,立許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yī)下毒害死了許后。毒計敗露,女醫(y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zé)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fā),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發(fā)此案,宣帝派人去調(diào)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fēng)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xué)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xué)無術(shù),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xué)識,因而不明關(guān)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xué)無術(shù)”,指沒有學(xué)問,沒有本領(lǐng)。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dāng)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xiàn)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xiàn)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dāng)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dāng)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fā)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tài)。后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里當(dāng)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來,終于被黃祖所殺。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jīng)》,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后發(fā)現(xiàn)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晉朝時,武陵人李密品德、文才都很好,在當(dāng)時頗享盛名。晉朝皇帝司馬炎看重他的品德和才能,便想召他做官,但幾次都被拒絕了。原來,李密很小就沒有了父親,4歲時母親被迫改嫁,他從小跟自己的祖母劉氏生活。李密在祖母的照料下長大,也是祖母供他讀書的。因此,李密與祖母感情非常深厚,他不忍心丟下年老的祖母不服侍而去做官。最后,李密給司馬炎寫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信中說:“我出生6個月時便沒有父親,4歲時母親被舅舅逼著改嫁,祖母劉氏看我可憐,便撫養(yǎng)我長大。我家中沒有兄弟,祖母也沒有其他人可以照顧她。祖母一人歷盡艱辛把我養(yǎng)大,如今她年老了,只有我一人可以服侍她度過殘年。可是我不出去做官,又違背了您的旨意,我現(xiàn)在的處境真是進(jìn)退兩難呀!”
戰(zhàn)國時楚襄王荒淫無度,執(zhí)迷不悟,將勸諫的大臣莊辛趕出楚國。五個月后秦國趁機征伐,很快占領(lǐng)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趙國請回莊辛,莊辛說:“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則補牢,未為遲也。”鼓勵楚襄王勵精圖治、重整旗鼓。
典出《漢書·王章傳》,說的是西漢時的王章家里非常貧窮,年輕時在京城長安求學(xué),與妻子住在一起,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有一次,他生病,沒有被子,只好蓋用亂麻和草編織的像蓑衣一類的東西。這是當(dāng)時給牛御寒用的,人們稱它為“牛衣”。王章蜷縮在牛衣里,冷得渾身發(fā)抖。王章以為自己快死了,哭泣著對妻子說:“我的病很重,連蓋的被子都沒有。看來我就要死去,我們就此訣別吧!”妻子聽了怒氣沖沖地斥責(zé)他說:“仲卿!你倒是說說,京師朝廷中的那班貴人,他們的學(xué)問誰及得上你?現(xiàn)在你貧病交迫,不自己發(fā)奮,振作精神,卻反而哭泣,多沒出息呀!”王章聽了這席話,不禁暗自慚愧。病愈后,他發(fā)奮讀書,終于成了有用之才。
從前有個鄉(xiāng)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jù),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成語故事成語故事(精選15篇)篇三
安然無恙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fā)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zāi)禍。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于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后負(fù)責(zé)處理。趙威后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jìn)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后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zhì),然后再出兵。趙威后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后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成語故事成語故事(精選15篇)篇四
從前有一個很兇的獵人,養(yǎng)了一只獵狗,但是每次都只給獵狗少量的食物。
有一次,狗實在大餓,偷吃了一點獵物。
沒想到被獵人發(fā)現(xiàn)了,獵人拿起獵刀要將其殺死。
不料,獵狗一時害怕,從園子的很高的圍墻也是唯一的逃生之路跳出去了。
獵人驚訝極了道:“狗急還能跳墻!“。
領(lǐng)悟:獵狗東躲西藏,慌不擇路,被逼進(jìn)高圍墻。在走投無路的絕境中急中生智,突然縱身一躍,越過高墻,終于死里逃生。”狗急跳墻”這個詞在詞典里也許是作為貶義詞而加以詮釋的,詞里含有譏笑狗。但是從某個方面來說,在走投無路的絕境中激發(fā)了自我的潛能,救了自我一命,也未嘗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只不過咱們不要做危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就好。
成語故事成語故事(精選15篇)篇五
戰(zhàn)國中期,有一個名叫孟子(又稱孟軻)的人。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據(jù)說,有一次,他對齊宣王說:“有一個人,因為要到楚國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給他的朋友,請予照顧。等到他回來的時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凍挨餓,那位朋友根本沒有盡到照顧的責(zé)任。你說這該怎么辦?”
齊宣王答道:“和他絕交!”
孟子又說:“有一個執(zhí)行法紀(jì)、掌管刑罰的長官,卻連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說這該怎么辦?”
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最后,孟子說:“全國之內(nèi),政事敗亂,人民不能安居樂業(yè)。你說這又該怎么辦?”
齊宣王“顧左右而言他”,即望著兩旁站立的隨從,把話故意扯到別處去了。
上面這段對話,在《孟子·梁惠王》有詳細(xì)記載。原文是: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釋:看著兩旁的人,說別的話。形容無話對答,有意避開本題,用別的話搪塞過去
成語故事成語故事(精選15篇)篇六
從前,有一個人叫滿愿,他買到了一顆又大又明亮的珍珠,經(jīng)常獨自把玩,從不讓別人看。他的鄰居壽量從路上撿來一顆大“珍珠”,也珍藏起來。后來,他們倆得了同一種病,醫(yī)生說要用珍珠粉配藥。他們只得拿出各自藏著的珍珠。醫(yī)生笑著對壽量說:“你這顆不是珍珠,是魚的眼睛啊!”
[注釋]珠:珍珠。
[提示]比喻以假亂真,以次充好。
西晉時,一個叫樂廣的人請一位朋友來家里喝酒,朋友看見酒杯里有條蛇在游動,回家就病了。樂廣知道后,又把這人請來,讓他坐在原來的位置,告訴他那條蛇是掛在墻上的一張弓的倒影。朋友如釋重負(fù),病也很快好了。
[提示]比喻因疑慮而引起驚恐和擔(dān)憂。
西漢時,有個叫義縱的官員,性格殘暴,心腸毒辣。他在上任的第一天,就下令加重對關(guān)在當(dāng)?shù)乇O(jiān)獄里的兩百多個犯人的處罰。那些犯人的親友來探監(jiān),都被他抓了起來。后來,他還覺得不夠,就將犯人和他們的親友全部殺死。老百姓知道了都渾身打顫,十分害怕。
[注釋]栗:發(fā)抖。
[提示]不因寒冷而發(fā)抖。形容非常恐懼。
傳說,古代有個老人叫愚公,他家門前有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走路很不方便。他決心帶領(lǐng)全家挖掉這兩座大山。有個叫智叟的老頭,認(rèn)為不可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這山卻不會再長高了,終有一天會被挖平的。”
[提示]比喻做事有頑強的毅力,不怕困難。
一只大河蚌躺在河灘上曬太陽。它張開貝殼,一只鷸鳥閃電一般撲過來,長長的嘴像劍一樣刺入貝殼。河蚌立即關(guān)緊貝殼,把鷸鳥的長嘴夾住了。在他們互不相讓地爭斗時,一位漁翁恰巧路過,很輕松地把它們倆都捉住了。
[注釋]鷸:鷸鳥。
[提示]比喻兩者相爭,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一般“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連用。
漢朝時,有個讀書人叫匡衡,因為家境貧窮,買不起蠟燭和燈油,晚上無法看書。他發(fā)現(xiàn)隔壁富戶每天晚上都點著蠟燭,屋里被照得通亮,就偷偷在墻壁上鑿了個小孔,光亮就從這個小孔里照過來。匡衡就在這光亮下刻苦讀書。他后來成為一個很有學(xué)問的人。
[注釋]壁:墻壁。
[提示]指想盡辦法刻苦讀書。
齊國的達(dá)子帶兵同燕國作戰(zhàn),他請求齊王犒勞軍隊,齊王不答應(yīng)。交戰(zhàn)以后,齊國大敗,達(dá)子戰(zhàn)死,齊王也逃到外地。燕國軍隊進(jìn)入齊國的都城后,爭著搶取齊王的財物。人們認(rèn)為齊王是“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提示]因貪圖小利而造成重大損失。
古時候,有個齊國人叫毛空。他告訴一個叫艾子的人說:“有一塊肉從天上落下來,它長三十丈,寬十丈。”見艾子不相信,他就改口說:“那就二十丈吧。”看艾子還是不相信,他又改口說:“那就十丈吧。”艾子問:“肉掉在哪里了?”他答不上來了,只得承認(rèn)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注釋]道、途:路。
[提示]指傳聞,沒有根據(jù)的話。
戰(zhàn)國時,趙國都城邯鄲的人以走路姿勢優(yōu)美而著稱。有個燕國人來到邯鄲,要學(xué)習(xí)當(dāng)?shù)厝巳绾巫呗贰Kl(fā)現(xiàn)滿街的人走路姿勢各異,但都很優(yōu)雅,就見一個學(xué)一個。結(jié)果呢,什么姿勢都沒學(xué)會,連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家去。
[注釋]邯鄲:地名,在河北省。
[提示]比喻學(xué)人的長處沒學(xué)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東西也丟了。
典出《呂氏春秋·察今》記述的一則寓言,說的是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記號,說:“這就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當(dāng)船停下時,他才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后引伸成墨守成規(guī)不懂變通之意。
[注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fā)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成語故事成語故事(精選15篇)篇七
侍從:"大王宣顏蜀進(jìn)殿。"
宣王:"顏蜀,走過來。"
顏署:"大王,走過來。"
大臣:"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讓你過來,你不可以叫大王過來,這怎么行呢?"顏蜀:"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quán)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權(quán)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宣王:"到底是君主尊貴好是士人尊貴?"顏蜀:"當(dāng)然是士人尊貴,君主并不尊貴!"宣王:"你說這話有根據(jù)嗎?"
顏蜀:"當(dāng)然有,從前秦國進(jìn)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jīng)下過一道命令說:"高士柳下季墳?zāi)刮迨揭詢?nèi)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令"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他為萬戶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竟然連一死的士人墳?zāi)苟疾蝗绨 ?
大臣:"顏蜀,過來!顏蜀,過來!我們大王擁有千乘之國,東西南北誰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你們士人太卑鄙了!"顏蜀:"你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的時候,請侯有萬國之多,這是為什么呢?以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請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是是否得失的關(guān)鍵。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各實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主要以不經(jīng)常向人請教為羞辱,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xué)習(xí)而慚愧。"
宣王;"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喲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你的學(xué)生,今后您就住在我這里,我保證您飲食有肉吃,出門有車乘,您夫人和子女個個會衣著華麗。"顏蜀;"玉,愿來產(chǎn)與山中,如果一經(jīng)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xiāng)僻壤,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dá),但他外來的風(fēng)貌和內(nèi)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請愿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wěn)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dāng)作乘車,平安度日,并不比群歸差。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是大王,而盡忠宣言的是我顏蜀。"
成語故事成語故事(精選15篇)篇八
我對《狐假虎威》這個家喻戶曉的成語故事有很深的理解。
《狐假虎威》講述了一只老虎遇到了一只狐貍,并試圖吃掉它。狐貍騙老虎說:“我是百獸之王。不許你吃我!”然后狐貍帶著老虎繞著森林走。當(dāng)時所有的野生動物都被嚇跑了。老虎以為真的是狐貍的威風(fēng),嗖的一下就跑了。
我為老虎的無知感到悲哀,也覺得狐貍在危機時刻可以急中生智自救,真的很聰明。但如果你像狐貍一樣欺騙別人,逞強自作聰明,我相信最后絕對不會有好結(jié)果。而像老虎一樣沒有足夠自信的人,可能到頭來一無所有。
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歡“狐貍和老虎”。有的人天天說謊,最終欺騙了大家對他的信任;有些人太勇敢,說自己有多好。見人久了,被大家看到,被大家疏遠(yuǎn);其他人缺乏自信、勇氣,害怕一切困難。
不要做狐貍老虎這種人,要腳踏實地,誠實,謙虛,凡事自信,這樣最后才能成為真正的王者。
成語故事成語故事(精選15篇)篇九
《中華成語故事》里有好多成語故事。有些是講品德意志的,像《百折不撓》。故事里的喬玄為了讓強盜受到應(yīng)有的懲罰,只好忍痛犧牲了自己十歲的兒子。而且他從不向困難屈服。我覺得他很偉大。
《不為五斗米折腰》里的陶淵明為了養(yǎng)家糊口,就去做了縣令。但縣令的俸祿只夠買五斗米。一天,上級派郵督來督察。為人驕橫的郵督一到彭澤縣就差人把陶淵明叫來見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去,否則將影響他的前程。陶淵明忍無可忍,說:“我不能因為五斗米而向這個鄉(xiāng)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鄉(xiāng)下種田去了。他非常有骨氣,沒有因為五斗米而像這種小人低頭哈腰,我非常敬佩他。
《過門不入》里的大禹曾三次路過家門口,但一次都沒進(jìn)去過,因為還有很多治水工程等著他去干呢!我覺得他非常愛國,為了百姓們,他可以一次都不進(jìn)家門。
還有講為人處世的,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故事里的諸葛亮為了輔佐后主劉禪盡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他曾兩次帶兵北伐,第一次失敗了,但他不放棄,還一直堅持著。第二次終于成功了。但后來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于北伐途中。他這種“忠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很令我感動。
在《中華成語故事》里,我懂得了許多道理,主人公的品德意志讓我非常敬佩,我永遠(yuǎn)都不會忘記他們的故事!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里,記載了我們偉大祖國五千年的歷史,無數(shù)位英雄的故事流傳至今。所以我非常喜愛這本書。
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叫李陵的騎都尉在和匈奴打了敗仗,投降了。大臣們都譴責(zé)他貪生怕死,而司馬遷不以為然:李陵帶去的兵不足五千,他深入敵軍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夠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了。漢武帝一聽,大怒,把司馬遷下了監(jiān)獄,處以腐刑。司馬遷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有一個重要的工作未完成——寫史記。他在史記中,給好人高度的評價,對受到壓迫的人物表示同情...........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學(xué)著作。
故事中的司馬遷雖然被關(guān)進(jìn)了監(jiān)獄,但他卻沒有放棄,繼續(xù)寫史記,造福子孫。生活中也有像他一樣的:警察抓住壞人,給我們安寧;醫(yī)生治好病魔,給我們輕松;老師幫助我們,給我們智慧;父母生育我們,給我們快樂……..
讀了這個故事,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一件事要有決心,不能三分鐘的熱度。在這一點,我不由想到了自己,做事總是虎頭蛇尾,現(xiàn)在想起來,真慚愧啊!
成語故事成語故事(精選15篇)篇十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dāng)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節(jié),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
后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ji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dāng)時熱鬧的情況,毫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xiàn)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zhǔn)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xiàn)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轉(zhuǎn)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個趙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dāng)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rèn)為說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hù)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夸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這——”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fā)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釋義:矛:進(jìn)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hù)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釋義:“崩”,倒塌。“解”破裂。像泥土倒塌瓦片破裂。比喻徹底垮臺或潰敗。
商紂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個暴虐無道的昏君。他貪戀酒色、荒*無度,整日花天酒地,尋歡作樂,不理朝政。
他聽信讒言,重用*臣,殘害忠良,戮殺無辜,他強征暴斂,動用巨資,強迫百姓為自己修建宮苑,他慘無人道,制造種種酷刑,以觀看人受刑后的痛苦為樂。在他暗無天日的統(tǒng)治下,百姓無不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雖說商朝的疆土遼闊廣袤,左起東海,右至杳無人煙的沙漠,南從五嶺以南的交趾,北至遙遠(yuǎn)的幽州,軍隊從容關(guān)一直駐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數(shù)萬,但打起仗來,因為兵士不愿意為紂王戰(zhàn)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邊。商朝軍隊士氣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權(quán)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當(dāng)周武王左手擎著用黃金作裝飾的大戟,右手節(jié)用牦牛尾裝飾的白色旌旗、坐著戰(zhàn)車,勢不可擋地殺來時,所到之處,無不披靡,訥紂王軍隊的潰敗,商紂王政權(quán)的垮臺,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無法挽救。
黃香是湖北江夏人,母親早死了,父親是個小官員,父子二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清苦。黃香知書達(dá)理,對父親十分孝敬,在炎熱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涼,讓父親睡得舒服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鉆進(jìn)被窩,把被子溫?zé)嵋稽c,再請父親睡下。因此父親更愛護(hù)他,幫助他學(xué)習(xí)許多知識。
黃香長大以后,做了官。在他當(dāng)魏郡太守期間,有一次遭到水災(zāi),當(dāng)?shù)氐陌傩毡缓樗疀_得無家可歸,沒吃沒穿。黃香拿出自己的俸祿和家產(chǎn),分給了受災(zāi)的百姓。因為黃香幼年時期勤奮好學(xué),知識淵博,對父親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許多人的贊美。當(dāng)時在京城里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釋義:天下找不出第二個。形容出類拔萃,獨一無二。
成語故事成語故事(精選15篇)篇十一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xù)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xù)向西北進(jìn)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后路。他帶領(lǐng)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jù)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dāng)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xiàn)在退回去等于兩頭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于在諸候國中當(dāng)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jīng)拿定,當(dāng)務(wù)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dá)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fù)責(zé)。每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lǐng)。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fā),黎明時分到達(dá)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像深不可測的大海。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成語故事成語故事(精選15篇)篇十二
古時候,有個女孩叫花木蘭,她是個非常勤勞孝順的姑娘。
木蘭織得一手好布,每天,她總是天剛剛亮,就把自己關(guān)在織房里精心地紡線織布。有一天,她卻一直留在自己的閨房,坐在窗前嘆氣。她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她有什么心事。
木蘭在母親的一再追問下,不得不說:“沒有什么心事,只是昨晚看見國王征兵的文書,那上面有父親的名字,可是父親的年紀(jì)大了,已經(jīng)禁不起征戰(zhàn)的辛勞,小弟弟年齡又小,不能代替。女兒我就為這件事焦急。”
停了一會兒,木蘭又說:“我從小跟父親練就一身好武功,可以替父親去從軍。”
母親為難地說:“可你是個女孩,怎么能去從軍呢?”
木蘭堅定地說:“我有辦法。”
征期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告別了父母,隨大軍到了邊塞作戰(zhàn)。
戰(zhàn)爭中,木蘭表現(xiàn)得很勇敢,立了很多大功。經(jīng)過十多年的艱苦戰(zhàn)斗,
戰(zhàn)爭終于結(jié)束,木蘭勝利歸來。論功行賞,皇帝要賞給木蘭很多錢物,并封她為尚書郎。
但是木蘭說:“感謝皇上恩典,但我不想做官,只求皇上允許我回到故鄉(xiāng)與父母團(tuán)聚。”皇上答應(yīng)了木蘭的請求。
木蘭回到家,立刻來到自己房里,換上女孩穿的衣服,梳好辮子,戴上花,露出自己原來女孩的模樣走出來。送木蘭回來的同伴們一見,都十分驚奇地說:“哎呀,同行這么多年,怎么不知你是個女孩。”
后來有人為此寫了一首《木蘭詩》,詩的最后幾句是: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個成語指事物在人心目中模糊不清、難以看清真相。
撲朔迷離的意思是:指難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錯綜復(fù)雜,難以辨別清楚。
成語故事成語故事(精選15篇)篇十三
解釋:不以向地位、學(xué)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xué)。恥:羞恥。
這個成語是來源于《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rèn)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xué)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xiàn)啊。”
那時,衛(wèi)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xué),為人正直。當(dāng)時社會有個習(xí)慣,在最高統(tǒng)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xí)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后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rèn)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么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xué),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xué)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xué)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成語故事成語故事(精選15篇)篇十四
有個急性子的宋國人,日夜盼望稻田里的稻子快些長大。可是,稻子是要慢慢長的,不能照他想的那樣長的那么快。
有一天,他想出了一個妙計:下得田去,把每棵稻子都從土里拔高了一些。
“好累啊!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不過,田里的稻子倒是都長高好些了。”
他的'兒子聽說田里的稻子長高了好些,連忙跑到田里去看。可是,糟糕得很,田里的稻苗的葉子,都開始枯萎了。
千鈞一發(fā)。
韓愈,字退之,唐朝鄧州南陽人,是當(dāng)時的大文豪,主張文以載道之說,以復(fù)古為革命,用散文代替駢文,影響當(dāng)時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勞,他很反對佛教,唐憲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諫阻,得罪了皇帝,被貶到潮州去當(dāng)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結(jié)識了一個老和尚,這位和尚聰明達(dá)理,和韓愈很談得來,而韓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這位和尚往來比較密切,因而外間的人都傳說韓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幾道),當(dāng)時做著尚書,是最信奉佛教的。也為了得罪憲宗皇帝被貶謫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聽到人們的傳說,說韓愈已經(jīng)信起佛來,他有點疑惑,因為他知道韓愈是反對信仰最力的人,為此,他特地寫了一封信去問韓愈。
韓愈接到孟幾道的信后,知道他與和尚往來,才引起別人發(fā)生了誤會,馬上回信向孟幾道加以解釋。而且,韓愈對當(dāng)時在朝的一班大臣們,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來蠱惑皇帝,大大加以評擊。他對皇帝疏遠(yuǎn)賢人,使儒道墜落,頗為憤慨。信中有這樣的話:“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共危如一發(fā)引千鈞……”
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極危險的地步,好像一根頭發(fā),系著一千斤重的東西。現(xiàn)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險的事情,往往就拿這句話來形容。
這則成語見韓愈給孟尚書書,有:“共危如一發(fā)引千鈞,綿綿延延,洼以微滅。”之句。
鐵杵成針。
故事講的是李白小的時候很聰明,貪玩、不好學(xué)。一天,他趁人沒注意,丟下書本,溜出去玩。他四處閑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覺,來到一條小溪邊,有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婆婆正在溪邊吃力的磨著鐵杵。
李白覺的很奇怪,上前問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說:“我要把鐵杵磨成繡花針。”李白吃了一驚問:“這個鐵杵幾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杵就能磨成繡花針。”李白聽了從此刻苦學(xué)習(xí)、仔細(xì)觀察,成了中國一位大詩人。
《鐵杵成針》的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認(rèn)真去做都能成功。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quán)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潁川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潁川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xué)識,又有才能,就和關(guān)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zhuǎn)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guān)羽、張飛冒看大風(fēng)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dá)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zhǔn)備再去請諸葛亮。關(guān)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xué),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zé)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螳螂捕蟬。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
有一次,吳王準(zhǔn)備進(jìn)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yīng)該養(yǎng)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才是當(dāng)務(wù)之急。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
“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的決心,倘若有誰執(zhí)意要阻止我,決不輕饒!”
眾大臣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說,于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人,他下朝后心中仍無法安寧,思前想后,他覺得不能因為自己而不顧國家的安危。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園內(nèi)踱來踱去,目光無意中落到樹上的一只蟬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這位大臣便來到王宮的后花園內(nèi),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吳王都要到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這里。
過了大約兩個時辰,吳王果然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后花園。那位大臣裝著沒有看見吳王,眼睛緊盯著一棵樹。
吳王看到這位大臣的衣服已經(jīng)被露水打濕了,卻仿佛沒有察覺一般,眼睛死死地盯著樹枝在看什么,手里還擒著一只彈弓,便很納悶地拍拍他的肩,問道:
“喂,你一大早在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連衣服濕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裝作仿佛剛剛看到吳王,急忙施禮賠罪道:
“剛才只顧看那樹上的蟬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來,請大王恕罪。”
吳王揮揮手,卻好奇地問:
“你究竟在看什么?”
那位大臣說道:
“我剛才看到一只蟬在喝露水,毫無覺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準(zhǔn)備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黃雀正在把嘴瞄準(zhǔn)了自己,黃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彈弓會要它的命……”
吳王笑了說:
“我明白了,不要再說了。”
終于,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黔驢技窮。
過去貴州(黔)這個地方?jīng)]有驢。有個多事的人運來了一頭驢,運來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驢放到山腳下。
一只老虎看見了驢,以為這個軀體高大的家伙一定很厲害,就躲在樹林里偷偷觀察著,后來又悄悄走出來,小心翼翼地接近驢,不知道驢子的底細(xì)。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驢叫的聲音很特別,很恐怖。大虎大吃一驚,遠(yuǎn)遠(yuǎn)躲開,以為驢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懼。然而,老虎反復(fù)觀察以后,覺得驢并沒有什么特殊本領(lǐng),而且越來越熟悉驢的叫聲了。
老虎開始走到驢的前后,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還不敢上去攻擊驢。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驢,越來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斷冒犯它。驢非常惱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盤算著:“你的本事也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老虎騰撲過去,大吼一聲,咬斷了驢的脖子,把驢給吃掉了。
成語故事成語故事(精選15篇)篇十五
西漢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襲父封為淮南王。他愛好讀書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賓客和懂得天文、醫(yī)學(xué)、歷算、占卜等數(shù)千人,集體編寫了一部數(shù)十萬字的書《鴻烈》,也稱《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論訓(xùn)》,講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些情況,它的基本觀點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文章中寫道:“我們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邊,衣著非常簡陋,生活十分艱苦。
后來出了圣人,他們帶領(lǐng)人們建造宮室,這樣人們才從山洞里走出來,住進(jìn)了可以躲避風(fēng)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們制造農(nóng)具和兵器,用來耕作和捕殺猛獸,使人們的生活比過去有了保障。
后來,圣人又制禮作樂,訂出各種各樣的規(guī)矩,使人們有了禮節(jié)和約束。由此可見,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人們不是老是用一個方式生活。所以對古時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適合使用,就應(yīng)該廢除;而對于現(xiàn)在的,如果適合使用,就應(yīng)該發(fā)揚。
以上的一切都說明像千百條來自不同源頭的江河,但最后都會歸流入大海一樣,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會,過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