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高三教案的使用,學生可以清晰地了解每個學習環節的重點與難點。下面是一些針對學科特點和高三學生特點編寫的高質量教案范文。
菜園小記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篇一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了解《帆》中詩人在失望中追求,在追求中彷徨與抗爭的復雜心境。
2、引導學生理解《當你老了》中詩人熱情而真摯的感情。
3、引導學生通過《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品味詩中豐富內涵。
教學重點:
1、《帆》主要抓住詩人為什么“祈求風暴”的來臨。
2、〈當你老了〉主學生體會詩人真摯而高尚的感情。
3、《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主學生明確詩人的美好意愿。
課時安排:3。
教學內容:
帆萊蒙托夫。
一、情境切入:
二、走近作者:
萊蒙托夫,19世紀俄羅斯著名詩人。與普希金并稱為當時俄國詩壇雙杰。他的詩歌作品是俄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出生在貴族家庭,曾進莫斯科大學和彼得堡禁衛軍軍官學校學習。1834年入軍隊服役。早在中學時期,詩人就開始寫詩,受普希金和拜倫的詩影響頗大。青年時代的詩人受十二月黨人的影響,寫下了很多對當時腐朽社會不滿的詩歌。1837年,詩人寫下著名的《詩人之死》一詩,悼念普希金,觸怒了沙皇政府,被流放到高加索地區。流放期間是詩人創作的高峰期,詩人寫下了《當代英雄》、《祖國》、《惡魔》等著名作品。1840年,詩人遭到沙皇政府的謀殺,身受重傷。1841年,詩人離開了人世。享年不足27歲。
三、初步領悟詩意。(師讀)思考詩中創設了幾組意象。
明確:詩中有三組意象,一是帆,二是平靜的大海,三是波濤洶涌的大海。
四、生讀。
歸納每節畫面。
“霧海孤帆”“怒海風帆”“晴海怪帆”
除了對風景畫面作精彩描繪外,詩人還穿插了一些什么內容?
———抒情,站在岸邊的詩人看到畫面的沉思/。
五、詩歌賞析:
第一節:霧海孤帆。
前兩句描繪了這么一幅圖景:在蔚藍色的水天合一的茫茫大海上,漂浮著一片閃耀著白光的孤帆。淡藍色的大海,靜靜的,死寂般的靜。然而就是這靜的大海中,似乎又隱含著一種不安定的因素。就在這淡藍色的大海中,有一片孤帆在游弋。它閃著白色的光,刺眼的白光。整個畫面的色調均為冷色調,給人孤獨、凄涼之感。
三、四句連用兩個反問,傳達出了一種前途未卜的迷惘感,象征一個青年剛剛邁入人生的海洋,那種天涯游子的迷惘。
板書:霧海:(寫景)冷色調——孤獨、凄涼之感。
——傳達天涯游子的迷惘。
孤帆:(抒情)“尋找什么?”(設問)。
第二節:怒海風帆。
前兩句,描繪了不平靜的大海上的孤帆,海風狂呼,巨浪掀起,它們要打翻這大海上的精靈,要讓這孤獨的反叛者葬身在自己威猛的打擊中。帆呢?在鋪天蓋地的狂風巨浪的瘋狂打擊下,“弓起了腰軋軋作響”。帆沒有退縮,沒有畏懼,而是在努力,在拼搏,為著自己所追尋的東西。
這白色的精靈在追尋什么?后兩句告訴我們,他追求的不是幸福,因為那可能是它曾經放棄的東西;不是逃避,因為在昏天暗地的時候它還在弓腰前進;當然更不是安逸。這里作者作出了否定性的回答。當然這里所說的幸福指的是世俗概念中的幸福,滿足物質生活的幸福。
在這幅畫面里,隱蘊著當時革命的大背景,那個年代,俄羅斯到處所看到的,只是死刑,流放,苦役和設好圈套的殺害。悲劇失望的情緒感染了所有善良的人。《帆》就是在這個最黑暗的年代感到前途十分渺茫的時候寫的。傳達的是一種頂風冒浪的緊迫感。詩中的帆對幸福既不尋求也不逃避,表明了詩人還處于一種對現狀已厭倦,但還未徹底決裂的彷徨。
板書:怒海:(寫景)傳達了頂風冒浪的緊迫感。
風帆:(抒情)不是尋找幸福也不是逃離幸福(否定作答)。
第三節:晴海怪帆。
這節里,詩人給我們展現了一片晴海,在大海的上面,是陽光的世界,溫暖而和煦,安詳而燦爛;下面是一碧萬頃的海面,寧靜而溫順,清凈而可愛。這不就是安逸的生活嗎?但是,這時的帆卻是“不安”的,它祈求風暴,且認為只有在風暴在才能得到安寧,這里的“安寧”怎么理解呢?應是心靈的安寧。帆要的不是物質生活表面的安逸,而是拼搏,是拼搏中帶來的樂趣,這是孤獨靈魂的英雄行為。
在這里,我們終于明白,這帆遠離自已安逸的幸福港灣,投身于狂風險浪的大海中,是去做什么?詩人在最后給我們作出了正面回答:尋找風暴。
板書:晴海(寫景)傳達一種逆反感。
怪帆:(抒情)尋找風暴(正面作答)。
總結:
1:象征手法:
問題:這首詩著力創設了幾組意象,這些意象在不同層面上有什么特有的意蘊?
詩中有三組意象,一是帆,二是平靜的大海,三是波濤洶涌的大海。
三個意象的象征意義:
“帆”是詩人人格、理想的化身,是詩人倔強高傲、不圖安逸、不甘平庸、奮勇進取人格的象征。
孤帆在海中航行,象征詩人在人生道路上所進行的傲世不群的追求。
“平靜的大海”象征著空虛而庸碌的那種“幸福生活”。“風暴”象征著充滿挑戰和斗爭,可以激發一個人的創造和激情,投入社會,為國家民族建功立業的壯美生活。
2、對比手法。
問題: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手法,這種對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如第一節“大海上淡藍色的云霧”與“孤帆在閃耀著白光”,用大海的遼闊蒼茫的背景,反襯“孤帆”的無畏精神,表現了帆對自己前途的美好期望和信心。
第二節“波濤在洶涌——海風在呼嘯,/桅桿在弓起了腰扎扎地作響”,通過大海地險惡,反襯“孤帆”義無返顧,勇敢迎接挑戰地英勇行為。
第三節描繪了一副風雨過后,晴天碧海,陽光燦爛地安詳平靜的畫面,反襯出孤帆不安的祈求風暴洗禮的強烈愿望,從而表現了孤帆不滿足于現狀,富于挑戰和斗爭的叛逆性格。
這首詩是一首杰出的哲理抒情詩。詩歌采用象征和對比的手法,通過這種給人強烈印象的意象來表達詩人的感情。帆就是詩人的化身,那孤獨、反叛的靈魂,那對自由的向往,都在這帆身上得以傳達。那惡劣的社會環境也通過對大海糟糕場景的描寫來得到貼切的表現;那進取的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也在詩的敘述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另外,詩歌采用的設問結構大大強化了詩歌的感染效果,省略號的使用開闊了詩的意境,啟發讀者深思,特色獨具。
菜園小記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篇二
1、了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二、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致含蓄的心理刻畫。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內容和過程。
1、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于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征于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干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后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于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2)《邊城》情節。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3)、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為什么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2、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凄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么會感到“薄薄的凄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閑坐下來。看著天上的紅云,嗅著空氣中殘留著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涌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么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么”。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么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愿。)。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么”,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并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后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嘗嘗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仿佛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里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郁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秘的內心情感托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么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么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閑地過渡,又有誰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閑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里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
(8)、最后,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么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后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著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9)關于翠翠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后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3、分析討論作品人物間的親情關系和愛情關系,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著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于純樸民風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欲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里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里詠嘆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里的人把愛情視作圣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復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銹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說可能反映著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愿望,他把這些美好的愿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4、開放討論題: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5、教師總結。
6、課后訓練: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內容,并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景情結合、烘托)。
菜園小記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篇三
介王羲之生平代表作。
請學生積累成語典故。
一默讀第一段概括第一段內容。
明確墨池的處所形狀;王羲之學書法的故事。
提問:作者對荀伯子的記載的看法?是否同意?
明確作者持懷疑態度。
講解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第一段內容。
承接第一段最后的疑問,作者是怎樣繼續展開文章的呢?
二翻譯第二段第一句。
1.王羲之是一個不看重功名利祿,喜歡盡情任意地游山玩水的人,性格清高,隨性,不喜歡受約束。我們說,字如其人,一個人的性格往往會在字體中得到淋漓盡致地體現。
2.另外作者再次提出了疑問,為第一段的疑問提供了依據。
三翻譯第二句。
作者的語言很干脆,用這一句話就告訴我們他的什么觀點?
明確王羲之的成功依靠的是勤學苦練。
四翻譯最后三句看作者是怎樣推進他的文字的?
1.2作者用強烈的語氣引出了觀點練習書法一定要勤學苦練。
3.關鍵由此及彼以小見大,引出了更深層次的觀點。
回顧第二段結構。
緊承上文由記敘轉入議論以小見大引出觀點加強道德修養更要刻苦學習。
五第三段。
記敘了王盛書“晉王石軍墨池”六字于楹柱作者間和讓作者寫文章。
作者推測:1出于對王羲之書法的喜愛,重視遺跡。2勉勵后學。
在推測的基礎上,作者又推進了一步,由“一能”推到了仁人莊士的道德修養,教化德行。
六第三段結構。
記敘推測轉入議論以小見大引出觀點要學習前人的道德修養。
(交代了文章由來這也是作者雖然懷疑臨川未必是故跡,卻依然寫下這篇文章的由來,可以避免以訛傳訛的笑柄。同時在文中留有余地語氣委婉,讓王盛能夠接受,)。
七總結全文結構和觀點。
作者是正統派古文家,衛道氣息濃厚,這里也比較明顯地體現了衛道的傳統思想。
菜園小記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篇四
1、領會詩歌中語句的含義,背誦詩歌。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又有變化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研究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又有變化的特點。
三、教學設想。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憂傷和痛苦中度過的。唐玄宗天寶五載(746年)來到京城長安后,政治上屢屢受挫,經濟條件也日益惡化。這使得杜甫對現實黑暗的認識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詩風也跟著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期間,他寫了很多以戰爭為題材的詩。《兵車行》是第一篇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記錄了統治者的“開邊”政策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學習《兵車行》,要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研究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中又有變化的特點上,以利于學生今后自讀杜詩。
教學方法:誦讀法、分析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復習導入。
明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2、明確律詩和古體詩的不同。
提問:這兩首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明確:《春望》是五言律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古體詩。律詩也叫近體詩,興起于隋唐時期,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七言律詩。律詩的一半叫“絕句”,“絕”就是斷的意思。律詩八句,絕句四句,都講求嚴格的格律,而不僅僅是壓韻。而古體詩則沒有句數的限制,一般較長,只求壓韻就行了。
二、作者生平和本詩的創作背景。
1、關于作者簡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出生于鞏縣,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遺,后棄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稱浣花草堂。其作品顯示了唐由盛轉的歷史過程,風格沉郁頓挫,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五百字》、組詩“三吏”、“三別”。
2、作者生平。
杜甫稱做官為他們家族的“素業”——世代相襲的職業,他的各種文化教養都是與這一點相聯系的。三十五歲左右,杜甫來到長安求取官職。開始,他滿懷信心,“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滯留十年卻一再碰壁。
杜甫到長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詔,命有一藝之長的人到京參加考試,而實際主持這次考試的李林甫卻玩弄手段,下令不錄一人,而后上表祝賀皇帝,說是“野無遺賢”。杜甫參加了這次欺騙性的考試,結果大失所望。天寶十載(751)正月,唐玄宗接連舉行三個盛典,杜甫借機寫了三篇《大禮賦》獻給玄宗,玄宗十分贊賞,讓他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從中作梗,考后卻永無下文。此后他又以詩干謁一些權要,如京兆尹鮮于仲通、來京朝謁的哥舒翰、左丞相韋見素等人,希望他們援引,然而并不見效。大約在杜甫到長安不久,父親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變得艱困起來,為了生存,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權貴門下,作詩投贈,希望得到他們的引薦。種種努力的結果,是到天寶十四載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樣一個卑微的官職,而這已是安史之亂的前夕。
(3)陷賊與為官時期(756-759)45-48歲,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陳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別”等,創作達到了現實主義高峰。
安史之亂爆發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軍占據下的長安。后來只身逃出,投奔駐在鳳翔的唐肅宗,被任為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的諫官,地位雖不高,卻是杜甫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職的經歷。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罷相而觸怒肅宗,后于乾元初被貶斥為華州司功參軍。由于戰亂和饑荒,杜甫無法養活他的家庭,加之對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丟棄了官職,進入在當時尚為安定富足的蜀中。從安史之亂爆發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個國家處在劇烈的震蕩中,王朝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滿危險和艱難。而他的詩歌創作,因了血與淚的滋養,達到了顛峰狀態。
(4)漂泊西南時期(759-770)49歲以后,漂泊十一年間,竟寫詩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長沙至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幫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來,杜甫的故交嚴武出任劍南東西川節度使,對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顧。當嚴武第二次鎮蜀時,并表薦杜甫擔任了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因此稱他為“杜工部”)。杜甫是為了避亂謀食來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時間,他閑居草堂,生活確實比較安逸,當時所寫吟詠草堂周圍自然景物的詩篇,也顯出一種清新閑淡的韻致。但這種情形并沒有維持很久。從全國來說,安史之亂雖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結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勢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嚴重侵擾,甚至攻入長安,迫使代宗倉皇出逃;內亂方面,則出現普遍的軍閥割據或半割據狀態,而政治的腐敗、官吏的橫暴,也是有增無減。從蜀中地區來說,它既是吐蕃進攻的一個重點,也是容易發生軍閥割據的地方。就在嚴武二次鎮蜀的間隔時期,就曾發生一場嚴重的軍事叛亂,杜甫因此一度逃離成都,攜家流浪。一場暴烈的動蕩轉化為持續的衰亂,這使得杜甫對國家的前途更覺失望,他后期的詩歌,情緒甚至比安史之亂中更顯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嚴武去世,蜀中重又發生大亂,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憑依,他又帶著全家老小,登上一條小船,過起流浪逃難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時間,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兩年。到五十七歲那年,終于乘舟出三峽,卻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帶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歷五年、五十九歲上,在耒陽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艱難漂泊的一生,在這里得到一個凄涼的結束。
4、創作背景。
《兵車行》是歷史生活的真實記錄。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頻繁發動進攻。八載(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久攻不下,后雖僥幸取勝,但所部六萬三千人損失大半;到這年冬天,所派駐龍駒島(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軍覆沒。十載(751)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主要轄境在今云南省),結果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由于這兩次戰爭中喪師巨萬,朝廷乃大舉征兵。這件事,在《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里有生動的記載: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時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圖景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兵車行》這首詩,很可能就是詩人見到這樣圖景的當時或其后不久寫的。
三、把握詩歌內容。
1、請學生自由朗讀,并結合注釋,理解詩歌的大意。
明確:看到的畫面有咸陽橋頭悲慘送別圖、田畝荒蕪健婦犁耕圖、青海頭上蒼蒼的白骨。似乎可以聽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訴。悲慘的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悲切的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歌的真實感。
3、提問:造成這一切苦難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確:“點行頻”(詩眼)是頻繁征兵的意思。
明確:唐玄宗天寶年間,唐王朝窮兵黷武。為了和吐蕃繼續作戰,在長安一帶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離死別的慘痛后果。
本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連年發動“開邊”戰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
5、請概括各段的內容。
板書設計:1、送別場面。
2、征夫控訴天怒人怨。
3、悲慘生活“行人但云點行頻”、“武皇開邊意未已”
四、誦讀指導。
1、講授:唐王朝和吐蕃作戰是處于劣勢的,勝少敗多,損失慘重。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著回來的希望很渺茫,因此就有了咸陽橋邊生離死別,哭聲震天的凄慘景象。
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應用升調讀。第二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速度不宜快。“長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凄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君不見”應重讀,“古來”句道盡戰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2、教師示范朗讀。
3、學生試讀、齊讀。
4、理清思路,背誦詩歌。
菜園小記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篇五
孤獨的帆兒閃著白光!……。
它到遙遠的異地尋找什么?
它把什么都拋在故鄉?
呼嘯的海風翻卷著波浪,
桅桿弓著腰嘎吱作響……。
唉!它不是要尋找的樂疆!
下面涌著清澈的碧流,
上面灑著金色的陽光……。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
仿佛風暴里有安靜之邦!
菜園小記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篇六
教學目的:
1、學習文言知識,了解姓氏異讀現象。
2、掌握本文論證方法,運用到寫作中去。
3、明確“興賢”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文章論證方法和結構。
教學難點:古人姓氏異讀現象。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想:
我們本學期學習過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對王有一定的了解,而本文文字并不艱澀,除了幾個不常用的異讀字外,其余都不難理解,可以通過對本文論證方法和結構的分析來實現教學目的。
教學過程:
2、生朗讀全文。
為下面加點字注音:
仲虺祭公召公伍員翟景。
南宮適酈食其萬俟卨尉遲恭覃氏。
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國以任賢使能而興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興。
昏亂之世雖有之而不興蓋用之與不用之謂也。
兩漢之興也有蕭曹寇鄧之徒博詢眾庶,則才能者用之。
不邇小人,則諂諛者自遠矣不拘文牽俗,則守職者辨治矣。
4、分析文章:
同學們見到的課文分兩段,但很多版本卻將本文分成三段,你們看,做三段應該。
怎么分?
明確:從開頭到第四句“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
第一段提出“興賢”的重要性,第二段論證“為什么(重要)”的道理。鑒賞提示上也有說明。
5、文章結構:
議論文的一般結構:
a、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六國論》。
b、論點————論證————結論《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肯定或否定什么——為什么要肯定或否定——結論(怎么辦)。
本文屬哪種?
本文是怎么論證“為什么”的?
興賢則昌:正(例證)反之則亡:反(例證)。
既然如此,那么,應該怎么辦?
明確:五個假設句。
6、現在我們來思考一篇作文的寫法:
為反對者請功。
聽反對意見成功:齊桓公管仲勾踐范蠡唐太宗魏征。
朱元璋劉基林肯對待政敵。
不聽反對意見失敗:夫差伍子胥項羽范曾關羽親兵。
馬謖王平時期。
7、作業:
得賢才者得天下,非知之難,而行之難矣。結合文章,請大家談談千古英雄懷才不遇的原因。
菜園小記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篇七
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么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里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兩上騎馬的人輕快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著公文,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舍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錢。
菜園小記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篇八
1、了解《史記》的寫作過程和成書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感受司馬遷逆境中發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觀。
3、體會本文敘事、說理、抒情融于一爐的寫法。
4、積累實詞、虛詞與句式。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積累重要實詞、虛詞與句式。
2、感受司馬遷逆境中發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觀。
教學設想。
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宜多指導并檢查學生對文意的理解。
課時安排:
三教時。
教學過程和內容。
第一課時。
一、學生看單元后知識短文《司馬遷和〈史記〉》。
由學生介紹所了解的司馬遷的生平經歷。
教師補充解說《史記》,強調:1、思想(四點);2、文學價值(鮮明的人物個性,強烈的抒情性)3、影響。
二、解說文題,并指導學生了解原文大意。
1、本篇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于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司馬遷由于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復信。后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這封回信。
2、學生朗讀課文,劃出有疑難之處。
3、教師讀課文。
三、集中學習1—3節。
1、學生對照注釋看課文,并將注釋下的注音、部分疑難詞語的注釋寫到原文中。
2、師生共同疏通,積累、掌握重點詞句。
3、落實具體文言語段翻譯。
菜園小記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篇九
1、檢查背誦(檢查預習情況)。
2、結合課下注釋解題:
鷓鴣天——詞牌名;代人賦——詞的題目,替別人寫的。
作者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宋代詞人,與蘇軾同為豪放派的代表。
3、本詞內容是描寫鄉村田野生活的詞作,內容分為上下片。
4、從何處可以看出是描寫鄉村田野生活的?
從詩詞中找依據:柔桑、蠶種、平岡、黃犢、山路、沽酒人家、溪頭、薺菜花。
5、詞人對田園生活的情感是怎樣的?何處可以體現(從文中找依據)?
(1)陌上柔桑破嫩芽。
(2)東鄰蠶種已生些。
(3)平岡細草鳴黃犢。
(4)斜日寒林點暮鴉。
這幾句內容集中描寫了一幅溫馨美麗、安詳的春景圖。
6、總結主旨。
詞的最后一句“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通過對比贊美了薺菜頑強的生命力,也表達作者對田園生活喜愛贊美之情。
菜園小記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篇十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翻譯。
裊裊東風在皎潔的月光下徘徊,香霧朦朧。依稀可見遠處的亭臺海棠花沐浴在月色之中,溫柔而可愛運用手法運用了對比、暗喻.擬人等手法,將詩人的失意以及郁郁寡歡的心情體現了出來。
菜園小記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篇十一
原文: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譯文:
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音訊渺茫。不思念吧,但本來難忘。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沒有地方與她交談凄涼的景況。即使相逢也料想不會認識,因為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發如霜。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妝。兩人互相望著,沒有言語,只有淚千行。料想年年斷腸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著長著小松樹的墳山。
菜園小記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篇十二
一、復習導入。
以往我們“古詩文誦讀”的“每周一詩”都在早讀時間進行。今天為了向外校的老師們展示我們對古詩文的熱愛以及學習古詩文的獨特感受,特意把“每周一詩”的學習放在這節課進行。
和老朋友“古詩博士”打個招呼吧,他出了幾道古詩考題來考考你們,接受挑戰嗎?
1、集體背誦《使至塞上》。
2、男女生接背《相見歡》。
3、抽簽背誦。(4首)。
二、新授。
這節課,我們要積累的古詩是《海棠》。
1、指名讀,正音。
2、知作者。(小組交流,上臺匯報。)。
3、品詩意。
范讀。
自由讀,說說自己的理解。
交流:
東風裊裊:聯系《村居》后兩句理解。
崇光:看圖(海棠花)理解。
香霧空蒙、只恐、故燒高燭:看圖后想像,談感受理解。
4、賞讀古詩。
自由讀(多種形式)。
展示。
師唱讀《水調歌頭》。
三、拓展。
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一首古詩詞。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博士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們也會像他一樣成為一名古詩小博士的。
菜園小記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篇十三
﹝生﹞(紛紛)沒有。
﹝師﹞那么我們一起來了解豐子愷先生的生平。
多媒體展示豐子愷大致經歷和有關評價。
﹝生﹞佛家思想。
﹝師﹞好,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豐子愷的漫畫世界。
多媒體展示豐子愷漫畫作品。
生笑。
﹝師﹞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作品里有兒童,有大人,有大自然,有諧趣,也有詩意,可見豐子愷先生追求的有兒童的真,人間的善,還有大自然的美。
﹝生﹞《緣緣堂隨筆》,《車廂人生》。
﹝師﹞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緣緣堂隨筆》的第一篇——《漸》。
在這篇文章里,“漸”的內涵到底是什么呢?我們可以先試著在每一段找出和“漸”字有關的句子。
生翻看課文,思考。
﹝生﹞關鍵句。
﹝師﹞對,我們一起一段一段地來找。第一段的關鍵句是……。
﹝生﹞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
﹝師﹞這一段給“漸”字下的定義是一種“要素”,一種“手段”。第二段呢?
﹝生﹞人之能堪受境遇的變衰,也全靠這“漸”的助力。
﹝師﹞對,第三段呢?
生看課文,思考。
﹝師﹞這一段作者舉了很多例子,都是為了說明……。
﹝生﹞陰陽潛移,春秋代序,以及物類的衰榮生殺,無不暗合于這法則。
﹝師﹞這法則是什么?
﹝生﹞漸!
﹝師﹞這樣看來,“漸”是大自然的一種法則。這一段里還有這樣一句話……。
﹝生﹞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則,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
﹝師﹞“這”指代的就是“漸”。第四段。
﹝生﹞“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使人誤認其為恒久不變。
﹝生﹞極微,極緩。
生看課文,思考。
﹝師﹞每一段的關鍵句,通常在段首,有時也可能在段中或段末。看看我們找到的一樣不一樣,來,我們把自己找到的句子大聲讀出來。
﹝師﹞﹝生﹞一息尚存,總覺得我仍是我,我沒有變,還是留連著我的生,可憐受盡“漸”的欺騙!
﹝師﹞原來,什么都在“漸”,甚至包括我們自己。第六段。
﹝生﹞“漸”的本質是“時間”。
﹝師﹞好,我們認識到了“漸”的本質。最后一段。
﹝生﹞他們能不為“漸”所迷,不為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并空間于方寸的心中。
﹝師﹞作者認為認清了“漸”,就要這么做。
現在我們就可以自己來整合這些信息,給文章中的“漸”下一個定義了。“漸”實際上是什么?我們先給它一個中心語。
﹝生﹞變化。
﹝師﹞對!這種變化的特點是……。
﹝生﹞極微極緩。
﹝師﹞它的本質是……。
﹝生﹞時間。
﹝師﹞這樣,“漸”就是以時間為基礎的極微極緩的變化。對嗎?
﹝生﹞對!
﹝生﹞時間。
﹝師﹞時間的“漸”變我們能不能看到?
﹝生﹞不能。
﹝師﹞那么,相對于有形的“漸”,這種“漸”是……。
﹝生﹞無形的!
﹝生﹞時間!
﹝師﹞那么,把握“漸”,換一個說法,就是要……。
﹝生﹞把握時間!
﹝師﹞對!通過把握時間來把握“漸”!
可是,世間的一切都可以“漸”嗎?都可以變嗎?
生思考,沉默片刻。
﹝生﹞(幾個聲音)不可以!
﹝師﹞有什么不可以“漸”變?
﹝生a﹞:親情!
﹝生b﹞:友情!
﹝生﹞不愿意!
﹝師﹞即使變了,也應該越變越濃,越變越好啊。
可是,在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是不是都“漸”變“漸”好了呢?我們一起來品讀一下文章的倒數第二段。
師朗讀這一段的最后幾句。
﹝生﹞明達之人。
﹝師﹞百年的壽命,大家覺得長嗎?
﹝生﹞(笑)不長。
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
生思考,討論。
﹝生c﹞因為短期的明達容易做到,要長期做到就太難了。
﹝師﹞是的。在一時一事上明達容易,在長長的一生中要保持這份明達,就不容易了。所以,作者才會說,“我覺得百年的壽命,……”
﹝生﹞“定得太長。”
﹝生﹞真和善!
﹝師﹞不錯。其實,作者不是感慨生命太長,而是感慨要在一生中堅守那一份真和善太……。
﹝生﹞太難!
﹝生﹞美好的。
﹝生﹞不矛盾!
﹝師﹞為什么?前面明明說寧可要縮短生命,后面卻說可以勝任百年或千古的壽命啊!大家討論一下再站起來告訴其他同學。
生討論。
﹝生d﹞前面這么說,是因為能夠在一生當中堅守真和善的人太少了,所以,寧可縮短生命的長度,也要守住這份真和善。雖然能夠做到的人太少,但畢竟還是有人能夠做到,這樣的人他不僅能夠勝任百年的生命,還可以留傳千古。
﹝師﹞什么可以留傳千古?生命可以嗎?
﹝生d﹞不可以。但他的精神可以。
﹝師﹞什么精神?
﹝生d﹞堅守真和善,一生不變。
﹝師﹞就像課文里的一句話所說,我們一起把它讀出來:“他們能不為‘漸’所迷,……”
﹝生﹞(齊讀)“不為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并空間于方寸的心中。”
﹝師﹞對,前面的情況是不得已而為之,后面的才是作者最希望看到的。這兩種觀點是不矛盾的。當我們認識到有些事物是不可以漸變的,我們就要學著不為“漸”所迷,守住我們的真,守住我們的善,不讓它們“漸漸”遺失。
現在,文章的要旨我們都把握住了。有人說,讀文章有三讀,一是讀文章,二是讀作者,三是讀自己。那么回到我們自身來,在學了這篇《漸》之后,同學們,我們到底要怎樣對待我們自己生命中的“漸”呢?我們好好討論一下吧。
生熱烈討論。
﹝生e﹞升上高中以來,我沒有把握好時間,不知不覺中成績在漸漸地下降。到現在我才認識到是我沒有認清自己的實際情況,沒有給自己一個恰當的定位。學習上慢慢松懈后,我不但沒有發現這樣的苗頭很危險,還繼續任它自由發展,一直發展到現在這樣的成績。我不愿意它繼續這樣下去,我會努力,我要讓我的成績回升。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她的成績漸漸地下降,自己一開始卻沒有發現這個苗頭,這讓我想起我們古代有一個成語叫“防微……”
﹝生﹞杜漸!
﹝師﹞對!在這個成語里,“微”就是事物不好的苗頭,“漸”就是事物的開始,“防微杜漸”就是在錯誤或壞處萌芽的時候及時制止,不讓它發展。古人早就就告訴我們了,要制止不好的“漸”啊!
生繼續討論。
﹝生f﹞我覺得有一些做人的原則不可以變。我會努力,去追求我的理想我的目標,但是,就算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不管身邊的世界怎么變,身上的真誠和善良我還是要堅守。
﹝生﹞勿以善小而不為。
﹝生﹞杜“漸”!
﹝師﹞守真……。
﹝生﹞守善!
﹝師﹞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是有質量的!好,下課!
菜園小記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篇十四
閱讀下面文章,解答問題。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獨思浙。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夫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1、下列句子對本詩理解有誤的一句是()(2分)。
a、《滿江紅》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著名活動家,婦女解放運動先驅秋瑾。
b、“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本句運用短句,節奏明快,格調高昂,豪邁雄健,將身不能為男兒,心卻不讓須眉的苦悶表達得淋漓盡致。
c、《滿江紅》是題目,作者是浙江紹興人,別號“易安居士”。
d、“為籬下,黃花開遍”,是化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和李清照“人比黃花瘦”的詩句。以外在自然景觀的清秀明麗反襯青春蹉跎而又無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本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3分)。
答:
3、試簡要賞析“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3分)。
答案:
1、c別號是鑒湖女俠。
2、表達了作者對外國列強進逼,中華大地前途危殆的憂思。
3、本句引用典故,抒發了詞人知音難覓,不禁潸然淚下的苦悶心情。(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義,抒發了詞人對自己前途的擔心和憂慮。
菜園小記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篇十五
一、教學目的:
二、教學重點:
通過本單元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以及四篇傳記文學的學習,了解司馬遷百折不撓、發憤著書的精神,了解《史記》“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文學性及史學性。
三、教學難點:
四、教學設想:
本單元的教學是新教材的安排體例,將司馬遷的作品編排在一起集中學習,并且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將初中、高一、高二所學過的司馬遷的作品溝連到了一起,連同《讀本》共13篇作品。
將《報任安書》放到本單元的第一篇進行閱讀,有利于了解司馬遷的精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后將初中、高一、高二學過的作品進行回顧,重在了解《史記》寫人物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學習課本中的一篇知識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馬遷《史記》的史學性與文學性。其他三篇的傳記文學重在誦讀,并引導學生領悟司馬遷傳記文學的特點。
還可引導學生在網上查找一些資料,以拓寬學習的渠道,最后讓學生以司馬遷的文學及精神的某一點,舉行一次研究性學習報告會。
五、課時安排:12課時。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司馬遷寫作本文的背景,學習他百折不撓、發憤著書的精神,了解《史記》“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文學性及史學性。
教學步驟: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導入新課,學生明確,司馬遷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堅持寫完《史記》,他的這種精神在《報任安書》中充分進行了表述。作者借給朋友任安回信的機會,闡明自己受刑后隱忍茍活的原因,表達了堅持完成《史記》的決心。感情復雜,悲痛、沉郁與慷慨激烈交織。這里應明確:朋友任安之托實際上是讓司馬遷在武帝面前說情,當時司馬遷隱忍茍活的目的是為了完成《史記》,因此在文中反復的說明這個意思。
二、教師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將難點做上記號。
三、學生參照注釋,讀課文,感悟文中所蘊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樣逐步說明這個原因的。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翻譯1――3自然段,明確本段落的意思:申述自己遭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
教學步驟:
一、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翻譯,明確:說明任安來信的內容,再就答遲表意。這一段還應明確:“推賢進士”是任安要求司馬遷“說情”的婉轉說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陳心志。
二、引導學生翻譯第二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難點。可分為四層:
1、先說祖先的職務不為天子所重,且為世俗所輕,在說自己假如不選擇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誅”,在周圍人眼里,自己是罪有應得,并不能顯示自己有什么氣節。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啟下,然后列舉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說明自己受到了極大之辱。
3、接著用比喻、對比來說明人的志氣在困辱的境地中會逐漸衰微的。
4、在舉王侯將相受辱后不能自殺的例子,用來反復說明“士節”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節的話,在受刑之前就應該自殺。
三、引導學生翻譯第三自然段:說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馬遷進一步申明,他并不顧念家庭,也不缺少“臧獲婢妾,猶能引決”那樣的勇氣,但輕輕一死,也就同時斷送了為之獻身效命的事業。對生命和事業,司馬遷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這種將個人價值置于歷史長河中來衡量的宏闊眼光,終于使他超脫了庸常的“死節”觀念的束縛,而選擇了一條更為考驗人的精神與意志的荊棘路。
四、小結:總之,這三段逐步說明了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
五、學生熟讀1――3自然段,進一步體味復雜的思想感情。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翻譯4――6自然段,總結全文。
一、朗讀1――3自然段,讀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引導學生翻譯第四自然段。
明確:本段列舉古代被稱頌的“倜儻非常之人”受辱后“論書策,以舒其憤”的例子。本段應用了歸納說理的方法。
本段的分析,還要引導學生學習歷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學習司馬遷“發憤著書”的思想,當我們灰心喪氣、瀕臨絕望的時候,跟我們以無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氣。要求學生背誦本段。
三、引導學生翻譯第5自然段:明確:本段介紹《史記》的體例和宗旨,說明自己“就極刑而無慍色”是為了完成《史記》。從中學習司馬遷對事業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對歷史上杰出人物歷經磨難而奮發有為的事跡的觀察和認識;是基于他對古代學者歷經苦難,獻身著述的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司馬遷正是從這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艱難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樣和前驅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進取的道路。
四、引導學生歸納:作者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樣逐步說明這個原因的:第一層說自己和祖先的職務不為天子所重,且為世俗所輕,死了毫無價值;第二層說應該在受辱之前自殺,受刑以后再自殺已經遲了;第三層說不自殺是為了讓“文采表于后世”,完成《史記》;第四層進一步隱忍茍活為寫《史記》的原因。
明確:本段是書信的結尾。司馬遷在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憤懣心情,并陳說他對余生的看法。司馬遷說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巖穴”,只能“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這種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沉浮”“俯仰”“狂惑”等貶語,其實是作者寓悲憤于自貶。最后開端相照應,再次婉辭解說無從推賢進士的苦衷。
六、朗讀4――6自然段,再次體味作者隱忍茍活、沉痛悲憤的心情。
七、總結全文:《報任安書》見識深遠,辭氣沉雄,情懷慷慨,言論起剴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敘事、議論、抒情,志氣盤桓,交融一體。信中司馬遷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為《史記》獻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和教育價值。
八、布置作業:有感情的反復朗讀課文,試以今天的觀念審視司馬遷,談談你對司馬遷的看法。
一課時:學習知識短文《司馬遷與〈史記〉》。
教學要點:明確《史記》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教學步驟:
一、學生看知識短文:歸納《史記》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明確:1、思想內容四點:其一是它所表現的進步的民族觀。其二進步的經濟思想。其三強烈的民主性與批判性。其四貫徹全書的那種豪邁的人生觀。《史記》的兩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歷史著作,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文學著作。藝術特色兩點:其一鮮明的個性,其二抒情性。
2、《史記》的深遠影響:確定了我國古代傳記的基本格局,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為鑒,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強調表現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與全,以及語言的精美、抒情等等。作為一部傳記文學的確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明確“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文學性及史學性。
3、《史記》的體例。
二、學生從學過的〈史記〉作品中舉出事例來說明以上的幾個特點:如《陳涉世家》、《鴻門宴》、《垓下之圍》。
三、布置閱讀練習:閱讀本單元的幾篇,包括《讀本》:有列傳、世家、傳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