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班級讀書心得篇一
我意識到與孩子用心共度時光的重要性始于20xx年,之前因忙于自己的工作對孩子只有外在的形式照顧,而很少有內在的精神溝通,這讓我錯失了很多教育的關鍵期。好在我于20xx年5月參加了家庭幸福研修班后,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起著深遠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我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工作安排,努力學習好的家庭教育理念,把學來的東西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實踐,這讓我收獲了許多家庭教育的智慧,面對問題也能想出更好的方法作妥善處理。家庭教育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因為家庭的氛圍、家庭人員之間的相處及的自己做事方式等等都會影響到孩子,如果我們就教育孩子而只談孩子的問題那只是局部,是不完善的。如果真的想讓孩子全面良好的發展,家庭人員自身的行為、態度非常重要,尤其是做爸爸媽媽的,要與時俱進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做好孩子的守護者和引領者。
一、共讀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情感,對書的內容進行交流其實也是彼此間情感的交流,這在共讀中起碼要做到的事,之所以稱“共讀”除了共同讀一本書之外,其中還意味著需要有共鳴存在,共鳴是在交流中產生的。如果父母只管自己讀,孩子也只管自己理解,彼此間不進行任何的交流,那么孩子與父母的情感是無法交融在一起的,更稱不上情感的遞增了。假設你的生活沒有交流,那么你的世界就會缺少愛和歡樂。現在的孩子大多數缺少熱情和動力,這跟他們從小缺少交流是有關系的,沒有愛的源泉何以有持續的動力!
二、“共讀”讓父母與孩子之間有了交流的機會,在交流中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內在想法或思考方式,從而做到有效的引導。記得有一次我和兒子共讀一則故事,大概的意思是幾位學生競選學生會主席,其中有一位學生突破以往的競選演講方式,適時的增加幽默,最后以遙遙領先的票數當選了學生會主席。兒子聽完這個故事說:“媽媽,假如學校校長或老師有規定必須按照他們的要求來講,那這個學生還能當選成功嗎?”聽到兒子的問話我感到他可能被某些規定束縛住了思維,我微笑著對兒子說:“很多時候人都會關注結果且忘記了過程,其實過程才是決定結果的因素,而過程是可以多樣化的,只要這個過程帶給別人的是快樂、積極、陽光、自信和愛,他最終定會成功!”兒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后來在他競選校大隊委的演講稿中我看到了跟以往略有不同的地方,特別是在氣勢上增加了不少的自信。小學階段的孩子是創造力、想象力培養的好時機,盡量創造機會讓孩子多體驗,唯有體驗,生命才會走向成熟。乖乖的孩子容易循規蹈矩,長此以往容易失去創造力和想象力;調皮的孩子容易觸犯原則底線,沒有邊界。這就需要父母在平常生活中用心觀察和引導,借著一本書或一個故事結合孩子的特質給以啟發和引導,既可以保留孩子的面子維護他的自尊,也可以讓他明白如何才能走向正確的方位。
三、共讀的過程是激發孩子智慧、提升其深入思考能力的過程,共讀時看似孩子有些不經心的語言表達且是父母教育引導孩子的最佳機會,我和兒子一起看完《寬容的力量》后,兒子對其中的一段話作了添加,書中的原話是:當一只腳踩到了紫羅蘭的花瓣上,我們的鞋底卻留有花的香味,這是花瓣對我們的寬容。兒子說:“媽媽,有些花,你踩它,它的臭味就會粘到你的腳上。”本來只是一句無心的實在話,這個世界本來就有香的花和臭的花,而我感到這當中還可以有另一番的含義去激發孩子的生活智慧,我先就兒子的話向他請教花的種類,在夸他的同時又用很驚喜的口氣跟兒子說:“媽媽發現你這句話添加得太好了,你無意中說出了與人相處中的一個現象。”兒子眨著眼睛看著我,很明顯他想聽聽這是個什么現象?我說:“社會上有些人也跟花一樣,別人冒犯了他,有些采取的是寬容,就像紫羅蘭把香味留給的別人,別人對他會產生歡喜心,從而親近他。而有些采取的恰是報復,如同花把臭味給了別人,別人因此對他產生厭惡心,從而避開他,這種現象確實客觀存在。站在他們的立場不能說絕對的好與壞,也不能絕對的分誰對誰錯,兒子假如你遇到了不知會怎么處理?”兒子笑瞇瞇地說:“我當然想把香味留給別人。”寬容別人,善待自己是幸福一生的好途徑,我希望我的兒子一生幸福快樂,所以我會在一點一滴中去播下幸福快樂的種子。
生活中像這樣的小插曲有很多,今天我列舉這幾點感受與大家共享,希望能帶給大家歡喜心,還附帶一個小建議給父母們,平常生活中定要抽時間多傾聽孩子談話,孩子閱讀了書是很希望有人來聽他講的,父母的傾聽可以提升孩子閱讀的興趣。
班級讀書心得篇二
應對眼前的困難,生命的考驗,我們僅有兩個選擇,要么退縮、放棄;要么前進、堅持。
讀了《根鳥》這本書,我才明白了這個深刻的道理。從中,我看到了一個充滿幻想、執著、勇敢的主人公跟鳥,發生在他身上曲折的故事,還有那些降臨于他身上的種.種考驗,他應對了,他堅持了,他戰勝了!
“走自我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句話用在根鳥身上再適宜可是了。在根鳥收到紫煙姑娘迷一般的求救信后,便在夢里夢到紫煙就在西邊長滿百合花的大峽谷里。于是,他便不顧眾人勸阻,去尋找大峽谷。一路上,他被許多人嘲笑,倍受恥辱,但這些,并沒有阻擋根鳥尋找大峽谷的決心,根鳥仍堅持著往西邊走。
一路上,根鳥也同樣遭遇艱難險阻。根鳥在青塔辛苦工作掙來的錢,本想去買一匹馬,好快點趕路,不料遭到黃毛嫉妒,錢全被黃毛施計搶走,但黃毛死不承認他搶走了錢,還動手打根鳥。
我讀著讀著,就對根鳥的遭遇產生憐憫之情,真可憐!我同時也十分氣憤,黃毛實在是太陰險狠毒了!之后,在鬼谷,根鳥被長腳騙去背礦石,整天忍受皮肉之苦。在逃跑時手腳又被磨破了皮,渾身上下全是血,然后被人抓住吊在樹上用鞭抽打。讀到這,我的淚水奪眶而出,我仿佛能聽到根鳥痛苦的叫喊。但即使是這樣,根鳥的決心也絲毫沒有動搖。
可是,根鳥在路上也認識了不少朋友:板金先生、大叔、老僧人、獨眼老人、秋蔓、灣子、金枝等。他們總是在根鳥孤獨的時候陪伴他;在根鳥無助的時候幫忙他;在根鳥失落的時候安慰他,給予根鳥尋找大峽谷的決心和動力。我仿佛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感受到人心靈的完美!
堅持才是勝利,應對困難,只要用心堅持,用心克服,勝利與成功的太陽才會永遠閃耀、輝煌!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伽利略,他發表了一個觀點:如果讓兩中球,一個木球和一個鐵球從高空同時落下,是會同時落地的。他說的話遭到眾人嘲笑,但他仍然堅持自我的觀點,并在比薩斜塔上做了試驗,得到了許多人的贊揚和敬佩。
其實,堅持也是一種力量,更是獲得勝利與成功的捷徑。
班級讀書心得篇三
《圍城》主要是以主人公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主線,以他的戀愛和婚姻為小說的主要情節,為讀者刻畫了一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小說主人公方鴻漸的性格是雙重的。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但是他那種玩世不恭的處事態度又決定了他的一生注定是以悲劇為局。
我們也曾讀過或學習過許多文學著作,也有很多是讓我們記憶猶新的,或是因為它的故事情節、或是因為寫作風格、人物形象等,都能讓我們印象深刻。但是在讀過錢鐘書先生的《圍城》后,令人嘆為觀止。小說語言幽默風趣、書面化的語言通俗易懂,多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在妙趣橫生、妙語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它是一部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錢鐘書先生把婚姻比作“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或許事實真是如此,雖然我們是學生,并不太了解婚姻真正對我們意味著什么,或許它只是愛情的附屬品,只是相愛的兩個人終將在一起的象征,就憑那一紙文書就可以讓相愛的兩人永結同心,一起精心維護自己的婚姻,享受生活。但也可能讓兩個并不相愛的人勉強走在一起,走進婚姻的圍城,方鴻漸就在不停地進城出城。方鴻漸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進了圍城一樣的社會。在城中,他感受到了對社會生活的不滿,但當他想要出去的時候,卻發現為時已晚,城門早已關閉。無奈之下,他一頭鉆進了婚姻的城中,在三閭大學,相貌平平,外表柔順而內藏心機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滿的婚姻。
其實,不論是社會的圍城還是婚姻的圍城,只要戰勝自己,勇敢的跳出圍城的束縛,把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取得成功。
班級讀書心得篇四
是什么在你躁亂時給你寧靜,在你困惑時給你啟發,在你傷心時給你慰藉,在你潦倒時給你力量,在你得意時給你清醒?……那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書籍。書,小小的體積蘊含著無窮的內涵,娓娓地向我們彈奏一曲曲動人的樂章。
我喜愛閱讀,書幫我“知善”。書上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做人就要存善心,表善意,起善行,終善果。要善待同學,善待朋友,善待親人,善待對手,更要善待自己。我在書上學到的第一個成語就是“與人為善”,我要把這書中文字符號的“善”變成更加具體的“善事”。
我喜愛閱讀,書幫我“知義”。書上曰“鐵肩擔道義”,這個“義”不是義氣,是指自己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書讀的越多,自己肩上承擔的.義務也就越多,對社會承擔的責任也就越大。書上還曰:“多行不義必自斃”。書告訴我們什么是國家之義,什么是江湖之義。什么義可行,什么義不可行。
我喜愛閱讀,書幫我“知理”。書上曰:“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世界上如何事物都是有聯系的,有規律的。因此我們只有“按規律辦事”才能事半功倍;分不清事物的內在聯系和事理,那只能是事倍功半。
我喜愛閱讀,書幫我“知遠”。書上曰:“智者慮遠,見微知著”。閱讀可以幫我們明亮眼睛,明辨是非。在慢慢人生路上,難免會有一些困難,有一些干擾。書籍,像一艘船,帶領我們沖出狹隘的溝谷,行駛到廣闊的大海;書籍,像一面旗幟,引導我們獲取知識的密碼,打開智慧的大門;書籍,像一盞明亮的燈,為你照亮人生前方的道路,為你照亮心靈的塵埃!
朋友,如果你想求善、求義、求理、求遠,那就熱愛書吧!
班級讀書心得篇五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籍是世界的營養品”。
——題記
書是我們的好朋友,它是一個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的朋友,它也給我帶來了無比的樂趣和終身的幸福!它是一個我們不得不交的朋友,我們都可喜歡和它一起玩,因為我可以從書獲取很多很多有用的東西:比如科學知識、生物、歷史等等,因為我看書,所以我比別人知道的多,大家喜歡我講故事,這更加使我喜歡閱讀。
記的有一次,放學回家看見轉角處一家新開業的書店,我想進去轉一下也無妨,進去一看,一排排整整齊齊,花花綠綠的書,有《文學類》、《科學類》、《古代類》、《現代類》、《神話故事類》、《故事類》……經不住書誘惑的我,什么都不顧拿了一本《三國演義》看了起來。
當我正看得津津有味時,店里的鐘敲了兩下,我這才從書的王國里走出來,慢慢的抬起了頭,一看表,下午6點整,這可把我嚇壞了,立即站了起來,拿上書包問了一下書多少錢?23元,我立即放下書,跑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路狂奔、狂跳,可最后還是晚了一步。爸爸說:“你今天干什么去了,那么遲才回家。”我說:“我去書店看書了!”爸爸的聲音如同大雨一樣,一下子爸爸的臉變得和藹可親了,他說:“原來是這樣啊!一本多少錢?”我說:“23元。”爸爸給了我50元說買兩本吧!
我去買了我最喜歡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我可喜歡這兩本了,我還可以將綠林好漢一個個背的滾瓜爛熟呢!我天天在家看,天天看,看完再買,買了再看,繼續這樣子下去!
我愛讀書,所以我也愛買書,我家的藏書很多。每天,我做完作業就像一匹餓狼貪婪的讀著那些書,徜徉在書給我們帶來無比的樂趣中!
班級讀書心得篇六
拿到《看見》這本書后,一周之內讀完,勾勾畫畫,圈圈點點,大部分都是引起我對自身的思考和審視的句子。比如說“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比如說”正義是自己內心對自己的期許,不是用來脅迫人的“;比如說”可貴在于產生分歧“。從前不知道,我為什么喜歡她,第一次看到她不是在時空連線,是她作為記者,只看了一次就開始喜歡這個記者。看完這本書,有一點感悟,原來一個人的思想、性格可以通過他的眼神、行為、談吐表達出來。我感覺到了從那雙犀利的眼神后面傳遞出來的她倔強、獨立的靈魂。
想寫篇讀后感,記錄我的想法。觸動心靈的句子有很多,每個人喜歡的柴靜都不同,我只寫我看到的柴靜、我為什么喜歡柴靜。
一、關注內心的變化,關注自己成長的過程
初次接到陳虻的電話,柴靜心高氣傲,說:”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體制里的工作我干不了“。開始了中央臺的工作,有一陣連話都不會說了,再然后知道什么樣的題能拿獎和被表揚,然而那只是工作,為了虛榮心和恐懼,而不是發自內心。我相信大部分起步的人都有這個過程,不同的是一些人看到了,關注了并重視自己的內心的感受,然后追求變化;一些人迷失于這個過程,變成了那個當初自己反對的人。人生就是這樣,社會總有它的規則將你的驕傲搓殺,棱角抹平。你要努力的去尋找那個契合點,那個能被社會接納,又能聽從內心的契合點,才能綻放你的顏色出來。當了記者,報道了地震、非典,讓真實的生活扎扎實實的敲打了內心,讓內心的觸動貼著地皮長了出來,量變之后,一個契機,開始質變,才有了之后不斷漸進的完善、再完善。只是這一變化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就像在事實面前,不是每個人都會追求真相,在真相面前,不是每個人都會獨立思考,獨立思考的過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堅持。追求真相的、獨立思考的、堅持的人有一個共同點,尊重自己的內心。內心是那個起點,獨立的起點,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的起點。
二、執著的追求自己想做的事
一九九八年,柴靜到北京,去一家雜志社實習,寫國內研究的困境,不肯按編輯的要求修改內容,失去了來北京后的第一份工作。還是九八年,給一家刊登了一張十六歲的三陪女和男朋友的照片的雜志寫了一封《生命本身并無羞恥》的信,愿意給他們無償做記者,唯一的期望,是能和拍那張照片的攝影師趙鐵林合作。在東方時空時,看到女子監獄,暴力重犯六成是因殺夫入獄,到了新聞調查,要繼續完成這個事,做女殺夫女犯人的調查。后來柴靜越來越有名,有名之后,很多追求容易被掩蓋,看不見。或者,很多想做的事更容易做成,但也有很多事情更容易被放棄。書里寫到山西這個煤炭大省嚴重的環境污染,寫到焦黃色的天空、惡臭的河流、各種各樣的癌癥和拿著布袋子裝的現金。一個官員問她:你是山西人,怎么就不給山西辦點好事兒?柴靜說:我辦的就是好事。
同樣是執著,最初的拒絕修改和無償自薦是執著,后來的山西報告也是執著。后一種,更難一些。看過柴靜的兩個采訪,一個是采訪《一九四二》的作者和導演,劉震云和馮小剛,十年,不斷拿起、不斷擱下,然后再拿起這個電影,一個是采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導演李安,一個電影界公認最不可能拍成的電影,一部拍了四年的電影。也許記者有時候會將自己最關心的問題和答案通過采訪表達出來。如果我認為是對的、應該做的,就一定會做。柴靜說,原來她也不怎么求實,總是用那股四兩撥千斤的巧勁,是后來經歷了嚴格的思維訓練。其實,我覺得那只是方法,真正起作用的還是骨子里的那股執著和堅持。哪怕是對待導師陳虻的勸誡、批評,也是一樣,錯的還是對的,你說了不算,撞了南墻,也我要自己認識到。
三、尊重人、理解人
尊重和理解,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卻困難無比。尊重不是禮貌;理解不是可憐。新聞調查,柴靜連續做了幾期節目,關于戒毒所強迫戒毒的人賣淫;關于一個1974年,因撿了一張蔣介石的傳單,而無卷宗、無判決、無罪名被超期羈押20__年的謝洪武;關于被鄙視、被拋棄、極易感染艾滋病的同性戀者。她寫到“沒有人會關心一個吸毒的人的死活”;寫到療養院工作人員把謝洪武和其他老人整齊的背對滿天紅霞坐成一排,老人直視前方,看上去無動于衷,她還是忍不住跟工作人員說“能不能把他們的椅子轉一下,換成另一個方向”;寫到“一個人對性和愛的態度‘不在于男男、女女、男女’,只是在于這個人本身”。在記錄這幅內容章節的結尾,她用了一句話“我們最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
對不同于大多數人的尊重和理解,容易接受。對于已經聲名鵲起,或地位尊崇的人,需要的同樣是尊敬和理解。柴靜書中,周其仁推薦陳錫文時,說“就算反對他的人,也是尊重他的”。朋友談論她從斗士轉為采訪官員,她說,不管報道誰,都是平等的吧。當然,她談到,哪一種尊重和理解之后,職業要求的是準確。其實這對于每一個人也都一樣,要真正做到不卑不亢的尊重和理解每一個人,要求以理性的態度和豐富的知識為基礎。
四、真誠的感激每一種情感
在《看見》首發式上,最后一刻,邱啟明發自內心的表達了自己對于柴靜的敬佩,用了一句“再怎么變,也還是那樣的欣賞你、喜歡你”,我覺得,我看見,那一刻,柴靜有些羞澀的低下了頭。書中,柴靜寫到非典結束了,“數月之后,我接到一封信,很短……他在最后說:‘你會覺得好笑嗎?我曾以為你會是我的另外一半’。”這兩個細節,一個看到的是柴靜的真誠,因為她相信別人的真誠;一個看到的是柴靜的尊重,她尊重每一段真摯的感情。
首發式上,主持人,稱柴靜為柴老,柴靜自己提到很多人稱她柴記者,也有人稱她為柴姑娘。我想就稱呼柴靜,因為在字里行間閱讀柴靜的時候,在思想交匯的時候,在沉思的時候,我們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