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烏龜上幼兒園教案小結篇一
《蘑菇房子》講述的是小兔子發現草地上一只小蘑菇,看到蘑菇很小,就不忍心采摘,耐心等待蘑菇一天一天的長大,直到最后,蘑菇長到像房子那么大,也沒有采摘蘑菇,而是高興的`把它作為房子,住在里面。這個故事富有重復性的語言,簡練、形象的.比喻,深深地吸引孩子。所以,很適合小班語言課。同時,作為蘑菇,小朋友也非常喜歡,作為藝術類繪畫活動也可以。
當我拿到美珊老師給我教案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是一節語言活動。在故事之后,是繪畫活動。看到美珊老師的活動過程設計很有邏輯,前后遞進很好,只有目標設計的不夠合理,還是仿照網上設計,有傳統的通過什么,幼兒學到什么,而沒有做好更改。
當我聽完美珊老師的課后,感覺她的聲音、教態、教具準備等都很好,而且能認真對待此次活動,注意到個別孩子的反應,及時給予應答。但是,也發現出了問題。問題一:教具雖然形象逼真,但是做的太小。問題二:此次活動講完故事以后,孩子直接進入繪畫蘑菇。這時候,孩子既沒有理解故事內容,也沒有感受到小兔子因為等待而獲得更大的收獲。當然,孩子在繪畫蘑菇的時候,也沒有太大的興趣。小班孩子繪畫,除了用彩筆畫輪廓,的涂色豐富,就是用油畫棒。而美珊老師忽略了此點。
小烏龜上幼兒園教案小結篇二
這樣不會說總數的。于是,我在這個環節增加了練習的次數。
在科學活動《有趣的烏龜》中,主要是讓孩子能有興趣地觀察烏龜,說出烏龜的特征。在觀察活動中,我首先將烏龜放在實物投影儀下,從烏龜的整體顏色、形狀開始觀察,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經驗,知道烏龜有頭、有四只腳,還有一只大龜殼。但在實物投影儀下,烏龜殼的花紋、烏龜的`肚子花紋,都顯示得很明顯。孩子們對這個發現很驚喜,開心地叫:“還有綠綠的花紋!”接下來,我用筆敲敲烏龜的殼,孩子們說:“有聲音,有聲音吔!”有了這些發現,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更足了。我給每一組的孩子提供了一只小烏龜,進行分組觀察,孩子們相互交流著,有些孩子很認真地趴著看,有些孩子指指點點,非常認真。
小烏龜上幼兒園教案小結篇三
在這節課中,從課前的復習到課內的展示交流,我都注重了學生的自主探索以及與同伴的'交流,而教師只是作為學生出現問題的引導者。在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圖形分類依據時,在有序提出要求的基礎上,先留給學生自主觀察、發現的時間和空間,然后在小組內交流,最后在交流碰撞中發現知識,使活動有效地展開。
在這堂課中,我設計了兩組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活動。通過搭建已認識的平面圖形,學生不僅能加深對平面圖形特征的認識,而且發現四邊形不穩定與三角形穩定的特性。另一組活動是在前一次活動基礎上,讓學生想辦法把四邊形變得穩定,學生利用本節課發現的知識解決了這個問題,動手操作活動的設置使學生興趣濃厚,勇于表達自己的意見,能充分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課堂延伸,使學生收集生活中三角形、四邊性的特性,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小烏龜上幼兒園教案小結篇四
《我們是中班的小朋友》這首歌曲比較長,歌詞也有較多,對于剛剛升入中班的小朋友們來說,熟悉歌曲,把握歌曲的旋律和曲調,是本次活動的一個重點,另外,歌曲中又有附點音符和切分音的地方,怎樣快速又正確地教幼兒學會演唱歌曲并能注意到這些細節的地方,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所在。為了讓幼兒有興趣地學,并能達到學習的一個有效度,我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1、以難點前置的方法來練習附點音符和切分音的節奏。一般的唱歌的開始,都會安排練聲的`環節,但有時候也可以變換方式,比如進行節奏訓練。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對附點音符和切分音的節奏有一定的了解,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在進行節奏練習的時候,我又以小鼓來吸引幼兒,使孩子們不至于感到太單調。小小的不足是,在這個環節中,我花費的時間有點長了,整個活動的分配就不夠合理,這是以后在活動中要注意的。
2、以利用標志圖的方法來幫助幼兒記憶歌詞。歌曲較長,孩子們容易忘記歌詞,所以在活動前我就設計好了簡單的標志圖來代表歌詞。在讓幼兒完整傾聽歌曲一遍以后,我便提問幼兒聽到了什么,幼兒的回答并不豐富,很多孩子聽完以后有點不知所以然,而我提出請小朋友邊看標志圖邊聽的時候,他們很快就能記住歌曲里唱到了什么,然后再在鋼琴伴奏下練習念歌詞節奏,一定程度上幫助幼兒解決了記憶歌詞的難度。活動后,很多孩子們都還興趣盎然,我想在下次復習演唱等活動中,進一步引導幼兒用動作和表情來表現歌曲,豐富幼兒對這首歌曲情緒的表達,真正體驗做一個中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小烏龜上幼兒園教案小結篇五
讀書能夠使人獲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還能夠經過書中不一樣的人物、事件、事物、案例等來強化自我的思想、觀點,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不斷反思、不斷提高。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案例,這本是身邊很普通的一件事情,可是經過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卻得到了另人難以想象的結果。所以這篇文章讓我依然記憶猶新。
這件事講的是:在某個幼兒園,新學期開始時,在新來的一批幼兒當中,有幾個幼兒有不愛睡午覺的習慣,針對這一情景,教師想了一個辦法,把他們的床都靠墻放,午睡時就讓那幾個幼兒面朝墻睡。教師覺得,這樣一方面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分散,另一方面還能夠阻止他們與其他小朋友說話。沒想到不到一個星期這種方案就失敗了。有一天,午餐散步活動結束后,教師正帶幼兒走向睡眠室。突然,一個叫欣欣的幼兒跑到教師面前說:教師,您別讓我對著墻睡覺了好嗎?我對著墻睡覺心里難受。當時教師愣了,彎腰抱起她說:那好吧,教師不讓你對著墻睡覺了。他聽聽了教師的話很高興,還把這件事告訴了身邊的小朋友。看到欣欣的舉動,教師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晚上回家后,這個教師在想白天孩子說的話。于是她做了一次試驗,把家里的床搬到靠墻的一邊,然后側身對著墻躺下。這時她才感覺到真得很不舒服!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感。順著墻往上看,那墻顯得很高很高,并且像是要倒下來,于是心里就更加不舒服了。原先是這樣的感覺,并意識到自我真是大錯特錯了!第二天,教師早早來到幼兒園,把那幾個不愛睡覺的`孩子的床,全部搬離了那面高高的墻,重新擺好。
之后這位教師又想了許多的辦法,比如,經過創編》故事、詩歌,給他們講睡午覺的好處和不睡午覺的壞處,讓他們聽一些舒緩的搖籃曲,并自制一些小獎杯,獎給睡午覺時表現好的孩子等,對幫忙那幾個孩子養成良好的午睡習慣很有效。
睡一樣,面臨好高的墻壁,看不到周圍熟悉的環境和小朋友們,這就使她失去了安全感。新學期開始階段,孩子從自我過慣了的家庭環境中,被送到幼兒園,一切還不習慣。這樣的新環境,已經使她很擔心,教師又要她對著墻午睡,本來已經出現的不安全感越發加重起來,真是雪上加霜。
有時我們正是這樣,往往是出于對孩子的關愛,以往做過,正在做著或是將要做出一些類似對著墻睡覺之類的錯事,本來是片好心,卻辦成了壞事。到最終,歸根到底,就是我們不懂得也不善于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往往把自我的思想、觀點、方法,強加于孩子。好心辦了壞事,卻自我不明白,更沒法糾正,直至鑄成了大錯。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師,這正是《綱要》反復倡導的,而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有時我們所欠缺的,就是像欣欣小朋友的教師一樣的勇于反思,并設身處地為幼兒著想的精神。經過看書學習我才真正明白,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理解孩子的心理是多么重要呀!僅有了解每個幼兒的心理,才能根據不一樣幼兒制定不一樣的教育方案。
教育兒童必須走近兒童世界,理解兒童的心理,孩子的想法在成人看來比較簡單,但也有著他的道理。大人和小孩分別屬于兩個不一樣的世界,如果說大人的世界是現實的陸地,是顯而易見的陸地上的一切事實,那么孩子的世界就是海洋,是海底里那一切隱蔽的存在。陸地上有的,海洋里也有,但其中卻有著差別。所以,不能用大人的世界來套兒童的世界。在成人看來是變形的、錯誤的甚至是荒唐的,在孩子眼里卻是真實的和正確的,因為他們處理和分析問題的方法與成人不一樣。
兒童很小就問一些具有哲學意味的問題,如我是從哪里來的?星星為什么愛眨眼睛?在他們的眼中萬物皆有靈性,他們喜歡和花草講悄悄話,為布娃娃洗臉、穿衣服;他們愛憎分明,只理解是與非,對人評價不是好就是壞對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問題無法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常以自我的思想方式去行動。如,對玩具汽車的構造產生好奇,但有不理解抽象的理論講解,索性拆開來自我琢磨,在自我拆裝的實踐中得出自我的理論,會用自我的哲學來構建汽車的原理。
所以我們應當用兒童的心理來看待孩子。孩子為什么拆壞汽車?下雨天為什么偏偏愛在水里跑來跑去,如果耐心些,孩子會告訴你他的道理,你也自然會從孩子的哲學中了解它的想法,了解他的思維方式。
我們常說要用一顆童心,一份愛心去對待孩子,其實無需扮演或偽裝,只要能理解兒童的心理,用兒童的心理看待兒童世界,就自然能理解他的言行,也自然能引領兒童從海洋走向陸地。
然而,我們有時正是缺少一顆童心而已。讓我們重新拾起那無瑕的童心和孩子們一齊歡樂成長。
小烏龜上幼兒園教案小結篇六
午餐后,孩子們悠閑的坐在草地上一邊享受著午后的太陽,一邊饒有興趣的聽著我講故事。突然,一聲“李老師,許寶寶在撿樹葉。”把孩子們的目光都吸引過去了,我還沒開口,就看到孩子們已經圍了上去,有幾個甚至抵擋不住誘惑也撿起了樹葉。“我們一起去撿樹葉吧!”我的一聲令下,引來了孩子們的歡呼,他們飛快的跑開了。
“李老師,我撿到兩片樹葉。”
“六六,數一數,你撿到幾片樹葉?”
“香香,你在哪里撿到樹葉的?”
“李老師,我的樹葉像扇子,可以扇風的。”
“媛媛,那你的樹葉像什么?”
“牛牛,你撿的樹葉一樣嗎?”……
孩子們沉浸在撿樹葉的興奮中,開心的告訴著我他們的每一個發現,也在不知不覺中回答著我的問題。
小班的孩子似乎特別喜歡撿東西,他們對于掉在地上的東西特別感興趣。所以,在今天的活動中,當我發現孩子們對“撿樹葉”發生興趣時,就立即給予了支持,既充分的滿足了他們的需要,又有意識的去引導孩子們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等,讓他們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因為當孩子的.愿望得到滿足后,他會表現很積極,所以他們很樂意的去發現、去探索。
小班孩子他們的認知和技能水平相對比較低;對周圍事物的感知也比較弱;生活經驗少;他們的表達、表現能力也比較差;他們還不大會去觀察……在小班孩子中會有生成、探索嗎?這個問題曾一度困擾著我,然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充分的感受到了這一點。只要你謹記這句話,在日常生活中耐心、細致的觀察,必然會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只要你及時把握住孩子的。興趣點,給他們提供合適的發展環境和空間,必然會引起孩子探索的愿望。
小烏龜上幼兒園教案小結篇七
在泥塑活動中,幼兒初次捏恐龍時,寧寧取了一大塊泥,興奮地在桌上摔了又摔,一會兒又用小手連續拍打,經過動作的反復重復,泥巴終于聽話不粘手了。只見他很快捏成了一個恐龍身體,然后從泥池中取一大塊泥,將其分成四小塊,放在手心揉搓,當四個小長圓柱體分別做成后,便逐個將其連接在恐龍腹部下端,做了四條腿。安好四條腿后,他急忙把躺著的恐龍扶起來想讓它站立,可是恐龍沉重的身體一下就把四條小腿壓到了下面。他趕緊“救”起恐龍,將四條腿重新安裝后,再站立,可是又失敗了。他有些失望,便把四條小腿兒揉在一起,扔到一邊,看樣子準備放棄。
我馬上走過去對寧寧說:“你的恐龍身上還有刺呢,一定很厲害吧。”他告訴我:“恐龍的刺特別硬,能扎壞蛋,它的眼睛是用開心果殼做的,牙齒是尖尖的瓜子皮……”但他就是沒有說恐龍腿的事。于是我說道:“這只恐龍真不錯,它不光刺很堅硬,腿和腳一定也很厲害吧!”沒等我說完,寧寧便搶著說:“可是它的腿總是站不住。”“為什么站不住呢?咱們一起來想想辦法吧。”我以同伴的口吻啟發他。“好吧。”從他爽快的答應聲及閃亮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又重新找回了自信。
教師在幼兒活動中應該做一名敏銳的觀察者,時刻洞察幼兒的活動狀況,看看幼兒在活動中是否需要教師的干預,如果需要,應怎樣去干預。在這個活動中,教師觀察到寧寧準備放棄時適時地參與進去,讓寧寧重新找到自信,同時引發他的思考,自己探詢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和寧寧一起到閱讀角查閱了恐龍書及圖片,并與他一起分析恐龍身體的結構,尤其引導他關注恐龍的腿與身體的比例,使他能夠有所發現。結果寧寧高興地告訴我,他捏的恐龍腿太小太細,應該再把腿變長變粗。“你真聰明!”我鼓勵道。于是,寧寧很起勁地將四條腿重新加粗、加長,再次嘗試讓恐龍站立。果然,恐龍真的站起來了,寧寧興奮地大聲叫我快來看,可還沒等我開口,恐龍的身體一歪又倒了。寧寧連忙一邊扶起恐龍一邊向我解釋: “它剛才真的站起來了。”我激動地睜大眼睛,向他表示祝賀:“你太棒了!這說明你馬上就要成功了!”我的情緒感染了他,他也高興地說:“是的,我一會兒就能讓它站起來,您等我一會兒。”說著便離開了座位。
寧寧在重新對恐龍腿修正后,雖然恐龍沒能持久地站立,但是他通過親自查閱資料及認真地觀察與對比,提高了觀察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并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自信心不但沒有因失敗而減弱,反而更加堅定了。
寧寧發現了展示臺中有一只大班小朋友捏的恐龍正張著大嘴,穩穩地站在那里,他便仔細觀察起來,還不時用手小心地摸摸。忽然,他高興地跳了起來:“我知道了!”然后跑去輔助材料那邊,找了幾根牙簽和小棍兒。回到座位上,他迫不及待地將恐龍腿又加粗了一些,并在腿中間插了一根小棍兒與恐龍身體接觸。這個方法還真不錯,不一會兒他的大刺龍便穩穩地站在我們面前。
教師在用眼神關注其他幼兒活動的同時,身體并沒有離開寧寧的座位。面對寧寧作品的再次失敗,教師沒有急于求成地去指導他,而是尊重了他的意見,在這里耐心等待。在幼兒沒有向教師伸出援助之手前,教師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要留給孩子發現問題并大膽嘗試解決問題的空間。寧寧由原來想放棄活動到現在能夠主動尋找、借鑒同伴的有益經驗,來調整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確實是幼兒本身主動探索的進步,也只有在這種狀態下,幼兒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體驗。
正當寧寧得意于他的成功之作,將自己的成功經驗向大家講述時,我又稍加點撥。首先,我肯定了他用小木棍連接的方法是可行的;其次,啟發所有幼兒想出更多方法,也能讓恐龍穩穩地站立,于是引發了幼兒熱火朝天的討論。隨后,我們對討論結果進行了梳理,并在活動中加以反復嘗試,最后總結出讓恐龍站立的幾種好方法:采取借助輔助材料的做法支撐恐龍身體,使其站立;將恐龍四肢捏得粗壯有力,并在與身體接觸部位涂抹泥漿,使其沒有裂縫,連接牢固從而達到穩固站立的目的;從恐龍的身體上直接拽出四條腿,這樣的恐龍更加完美與牢固。
“引導”二字看似簡單,但要真正恰到好處地運用在幼兒的教育上,還需教師認真思考。中班幼兒已經能夠運用自己的已有經驗解決問題,他們也能夠從自己和他人的比較中獲取新的經驗,以調整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有時只是起到一根引線的作用,將“磚”拋給幼兒,收獲的往往是一塊塊“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