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的運算教學反思篇一
四則運算的知識和技能是小學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四則運算”這個單元主要包括四則混合運算和四則運算的順序。學生掌握四則運算順序,能夠正確地進行混合運算,不僅豐富了計算知識,提高了計算能力,為進一步學習代數運算做好準備,同時也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算順序學生以前接觸過,簡單的脫式計算也涉及到,但運算順序仍然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經過教學,我發現我教學中的優點和不足,現總結一下:
1、將理解運算順序與解決問題相結合
教學中充分運用了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體驗,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問題?將解題的步驟與運算的順序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正確與錯誤算式的對比中,引導學生發現如果不帶小括號就出現了“下午游人數減去上午保潔員數”的錯誤結果,認識到了引入小括號的必要性,感受括號的實用價值。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對比由學生自己歸納出帶小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印象更加深刻。
2、注重培養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
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第二種解題方法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首先,引導學生認真解讀題意,重點解讀“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潔員”,為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題思路作好鋪墊。其次,讓學生交流解題思路,并借助線段圖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實際效果比較好。第三,重視兩種不同解決方法的對比,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同,解決方法也不同,計算的步數也不一樣,實現對解題方法的優化,切實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對比、分析,強化小括號的作用。
在例5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從有無括號、括號的位置、括號的多少等不同角度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比較,讓學生自己說說“有什么感受”,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括號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1、還存在操之過急的現象。學生在用第二種方法解決問題的時候。有的學生出現了沒用小括號計算。這個時候應該讓學生結合題來說一說,可以不可以,為什么。那么在課堂中是由我來告訴學生的。
2、對于學情分析還不夠透徹。在例5的教學中,我認為學生對這樣的問題經過前面的學習應該不存在障礙。可以是實際解決的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比較多,體現在不參與計算的數怎么辦,運算順序不清晰等等。那么在教學過程中,雖然針對學生出現的情況進行了及時的講解,但也一直在反思學生出現這種無從下手的情況的原因是什么。感覺還是學生對于前面學習的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另外我認為在教學中也應該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1、認真細致研讀教材。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充分地備教材,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不走彎路。在備課的過程中把教材的編排意圖,課標的要求以及自己的理解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統一。
2、學生倡導“活動式”教學,那么在這類計算教學中,我們也要提倡活動,學生的思維要參與到活動中來,積極動腦思考。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就要給學生創設這樣的機會。
3、通過近段時間的教學,值得欣喜的是班級學生的質疑能力,思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有更多的學生勇于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我想這就是學生思考的體現。那么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把這些方面保持下去。
數的運算教學反思篇二
“簡便計算”是小學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教學的一部“重頭戲”。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簡便計算的起點,其中被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譽為“數學大廈的基石”的加法、乘法的五條運算定律,更是學生今后學習其他“簡便計算”的基礎。
通過透視學生的作業,我按學生計算能力或題目本身的難易把錯誤現象分成以下三種情況:
(1)在作業里經常會出現下面的錯誤現象:75+125×25—25=200×0=0或321—126+74=321—200=121又或者800÷25×4=800÷100=8……仔細研究作業本后發現,出現這種錯誤現象的大多數是計算能力欠缺的學生。他們缺乏觀察性容易受到來自習題本身的數字或運算方法等知識本身造成的干擾,明明是不適合簡便計算的內容,他們卻不懂裝懂“濫竽充數”。
(2)顧此失彼的情況也是十分嚴重,745-(145+325)總是忘了脫去括號便符號,學生每次講解時思路也十分清晰,就是一做題就顧不上了。計算能力比較好的學生也經常出現這種錯誤。當然,除了習題本身比較難以外還與學生出現感知不準確、算理不清晰、應用不靈活等判斷性錯誤有關;計算思維混亂以致計算時“顧此失彼”出現運算定律“張冠李戴”的錯誤現象。(三)結果分析在對回收學生問卷的統計中,得出以下幾個現象:分析:1、2號題主要是調查學生的學習素質。
(3)做題時,學生容易受內、外環境干擾,沒有養成專心致志學習的習慣;一半以上的學生沒有養成做完題后自覺檢查的習慣。因為不專心,做題時常會顧此失彼,丟三落四;不檢查,會使本來會做的題出現錯誤;久而久之養成了“粗心”的壞習慣。
數的運算教學反思篇三
在備好這一節課的時候進行過教研組內磨課后,心里有有些擔憂課堂的時間不好把握,一方面由于這節課不僅僅是一個新單元的開始,更是學生們第一次接觸用脫式計算的形式來計算綜合算式,學生的書寫格式肯定會有些問題讓老師課堂上去訂正。另一方面是釘釘直播課堂的局限性,生動的課堂是需要師生積極互動,共同參與的。以往的互動我們師生是坐在教師里面對面的參與的,我們現在面臨的互動是通過網絡來實現的,互動會有滯后性以及延后性,同樣的互動問題,現在所用的時間大大的超過了我們以往互動時間,雖然我們不采用連麥這種比較費時的.互動方式,但是其他互動的時間也是不好把握的。
這節課之前也是一直憂心的量大方面,雖然我的課堂形式改了又改,一些能省時的地方也是一再刪減,課堂時間還是非常緊張的,最后的聯系時間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練習,這是我比較遺憾的一點。還有一點做的不足,雖然課前知道書寫格式這是一大南難點,我安排課自己詳細講解,沒有學生時間讓他們去認真觀察脫式計算的形式,由我來講解脫式計算書寫的格式,沒有激發學生主動去發現的認知規律,導致了在書寫的時候格式出錯比較多,雖然我糾正了學生的書寫格式,孩子們也學會了,但是總覺得沒有達到讓孩子主動去學習,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不太合理的安排,也造成了課堂時間緊張。
這節課總的來說學習目標達成的還可以,學生們都很好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雖然釘釘課堂的局限性,但是我還是采取了以語音、圖片等形式讓我們的課堂有互動,有參與,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
通過這節課也讓我學習到了只有時時刻刻站在學生角度去思考問題,去站在學生的角度精備每一個環節,課堂才會在活躍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這也是今后我的教學所努力的一個方向。
數的運算教學反思篇四
分數混合運算(三)是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熟練掌握分數乘加乘減的基礎上進行的。由于與分數運算相關的問題情境非常抽象,不易理解,數量關系相對復雜,所以在小學階段與分數有關的計算都是重點內容。因此在科學處理教材內容、正確把握課程標準、全面熟悉學生情況方面我們都要非常慎重,來不得半點敷衍。
結合教學實際情況,我對本節課的成功與失敗、收獲與困惑等進行比較深入的分析與反思,與諸位共享和商榷。
以人為本是我進行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一切以學生的需要和成長為根本出發點,盡可能使學生能夠自主的、主動的、生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為此我設計了一下教學流程:復習鋪墊——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課堂達標——當堂反思。
1、重視學法滲透。
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課標要求之一。在解決與分數運算有關的實際問題中,如何去分析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畫線段圖是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它能夠直觀形象的表示出數量之間的關系,對學生解決問題幫助很大。因此課堂教學合作探究環節我特別提出要求學生畫出線段圖,并在此基礎上找出途中隱含的等量關系,方程解答才會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2、重視情境創設。
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能夠讓學生感興趣的、引發思考的問題情境,學生才有可能積極主動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活動中,自主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并進行必要的、有效的交流和探討。因此在學案設計合作探究中,我設計了兩次探究活動。第一次是對“比八月份節約了1/7”進行研究,讓學生產生困惑,與分數混合運算一二中“單位1已知”產生認知沖突。第二次是把“比八月份節約了1/7”改為“比八月份增加了1/7”,讓學生理解數量關系沒有發生變化,等量關系也沒有發生變化,形成解決“單位1未知”問題的基本數學模型。
當然在課堂實踐后我也發現了很多缺憾。
1、課堂環境影響學生表現。
我班共有8個合作小組,在聽課中很多教師參與在每一個小組中,原來思維敏捷、敢于大膽發言的學生都顯得謹小慎微、唯唯諾諾。學生不適應這么多聽課者參加的課堂教學,就連學習最優的張星宇同學發言都語無倫次,那些天生靦腆性格內斂的學生表現就更是差強人意。因此學校要經常開展公開課、示范課、研討課、常態課等多種形式的聽評活動,這樣既錘煉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有可以有效增強學生抗干擾的意識。
2、鉆研膚淺影響探究活動。
高效課堂給學生減負了,但是對教師來說卻是加壓了。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必須在課堂外下足功夫,這樣課堂上教師才會游刃有余、進退有方。本節課中由于過高的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忽視對教材難點的分析與處理,造成了探究活動的卡殼現象。我對“比八月份節約1/7”中“單位1未知”沒有充分研究,讓學生錯誤的認為“已知量”才是單位“1”,引發對等量關系的錯誤認識。
3、思路固化影響課堂生成
課堂教學的設計、實施、反思等環節都充滿著預設和生成的矛盾,課前要充分預設,才能有效的應對課堂生成。但是課堂是動態變化的,無時無刻都在生成著新的問題,不是能夠全部預設到的。面對探究活動中出現的新情況,我還是堅持原來的學案設計流程,希望學生能夠僥幸的沖破難關。在這個時候教育機智和教育智慧就顯得尤為重要,及時調整學案設計,針對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扭轉課堂教學面臨的頹勢。但是我沒有這樣做,無法超越自我,無法相信奇跡發生,只好任其自然了。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在課改的大路上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磨練自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要張開寬廣豁達的胸懷迎接更加明媚的明天,用辛勤的汗水去澆灌和浸潤那執著追求的理想課堂。
數的運算教學反思篇五
通過透視學生的作業,我按學生計算能力或題目本身的難易把錯誤現象分成以下三種情況:
(1)在作業里經常會出現下面的錯誤現象:75+125×25-25=200×0=0或321-126+74=321-200=121又或者800÷25×4=800÷100=8……仔細研究作業本后發現,出現這種錯誤現象的大多數是計算能力欠缺的學生。他們缺乏觀察性容易受到來自習題本身的'數字或運算方法等知識本身造成的干擾,明明是不適合簡便計算的內容,他們卻不懂裝懂“濫竽充數”。
(2)顧此失彼的情況也是十分嚴重,745-(145+325)總是忘了脫去括號便符號,學生每次講解時思路也十分清晰,就是一做題就顧不上了。計算能力比較好的學生也經常出現這種錯誤。當然,除了習題本身比較難以外還與學生出現感知不準確、算理不清晰、應用不靈活等判斷性錯誤有關;計算思維混亂以致計算時“顧此失彼”出現運算定律“張冠李戴”的錯誤現象。(三)結果分析在對回收學生問卷的統計中,得出以下幾個現象:分析:1、2號題主要是調查學生的學習素質。
(3)做題時,學生容易受內、外環境干擾,沒有養成專心致志學習的習慣;一半以上的學生沒有養成做完題后自覺檢查的習慣。因為不專心,做題時常會顧此失彼,丟三落四;不檢查,會使本來會做的題出現錯誤;久而久之養成了“粗心”的壞習慣。
數的運算教學反思篇六
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接觸了有關四則運算的順序的內容,初步了解了小括號的作用。在本學期里學生將系統地學習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為進一步學習代數運算做準備,同時也為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成功之處:
1.設疑激趣,復舊引新。本節課的四則運算是同級運算,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了相應的一些知識經驗。在上課伊始,通過出示四個口算題45+8-2324-8+1027÷3×73×6÷9,讓學生說一說每題的運算順序,學生能夠正確說出每題的運算順序,但是為什么要按照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學生感到很困惑,不知所以然。正是帶著這樣的疑問讓學生開始新知識的學習,學生感到非常的興奮,非常想知道其中的緣由,每一雙亮晶晶的眼睛都在閃爍著渴望的目光。通過這樣的激趣引入,為新知的學習做了鋪墊,學生想要解決問題的欲望被充分地激發出來。
2.探求解題思路過程與理解運算順序的有機結合。本單元的內容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并感受四則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四則運算的順序。因此,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運算的算理和算法,讓學生說一說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再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使解題步驟與運算的順序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解除學生頭腦中存在的困惑。
3.多角度思考問題,嘗試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本節課例1的教學,學生能夠嘗試用三種方法解答,如:72-44+85=113;72+85-44=113;72+(85-44)=113,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每步列式的`實際意義,特別是第三種算法的出現,是學生創新思維的良好體現。雖然開始大部分同學不理解,但是通過簡易的講解,例如:指著第一排的學生說:“先走了3人,又來了5人,實際是多了幾人。”學生非常輕松地說出答案,然后再聯系例1進行說明,學生對這一算法都能夠正確的理解。
例2的教學,學生也同樣用用三種方法解答,如:987÷3×6;6÷3×987;987+987,對于第一種算法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對于第二種和第三種學生有部分不理解,但是通過學生的講解,我又用線段圖輔助進行講解,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題意。
在這兩個例題中,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夠從不同角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不僅培養了學生合作能力,還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1.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欠缺。表現在只會列式,但對于每步算式表示的實際意義還是停留在只會做不會說的層面。
2.學生計算能力欠缺。通過練習的反饋,發現學生計算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計算不細心、馬虎,有的該進位的不進位,該退位的不退位;二是抄錯數導致計算出錯;三是計數位不對齊導致計算出錯。
再教設計:
1.減少師生之間一對一地對話,增加生生對話,提高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2.習題設計少而精,精選練習內容。
數的運算教學反思篇七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學的雙基,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四則混合運算是計算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實際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在探求解題思路的過程中,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確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計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使解題步驟與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當學生列出綜合式時,通過追問每步算式的實際意義,促進學生理解運算順序,感受規定運算順序的必要性,從而正確掌握混合運算順序。
一、運算順序錯誤。如果讓學生說運算順序,很少有學生會錯,但在具體的計算過程中在學了簡便運算后,脫離運算順序的規定和簡算依據盲目湊整現象嚴重。如11+89×32=100×32等。
二、在脫式的過程中,經常出現丟掉小括號的現象。如520×(80-720÷9)=520×80-80等。
三、心算不過關,乘法口訣不熟導致計算錯誤多。學生計算技能差已成通病,且學生懶于擺豎式計算,往往多位數乘除多位數的也在口算,根本不在意結果的正確性。
對策: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探討解決的策略,師生一致認為在計算過程中要做到“一看(認真看題有沒有抄錯)、二想(運算順序)、三算(認真計算)、四查(檢查計算結果)”來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同時養成自覺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另外,堅持每天對學生進行4-6題強化訓練,力爭全面提高學生計算能力。
數的運算教學反思篇八
作為老師四則運算教學反思,什么樣的學生都會遇到,你的問題是“怎么教都教不會”,這里就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了。
一、怎么教都教不會四則運算教學反思,是不是這個學生天生的智商有問題。如果是智商問題,那就不能急于求成了。那就應該跟家長溝通好,找專業機構對這個學生的智商進行測試,然后根據測試結果找專業機構對學生進行提高智商訓練。
一般來說四則運算教學反思,上帝給你關上一道門,就會給你打開一扇窗。尋找這個學生的特長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和教育。
二四則運算教學反思、怎么教都教不會,是不是方法問題,有沒有根據這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有點學生天生理解能力強,有的天生記憶力好,有的天生具有某種藝術天份。那么作為老師就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
如果智商沒有問題,那么就是方法問題了,要多跟這個學生溝通交流,徹底了解學生的特點總會有辦法的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三、怎么教都教不會,是不是這個學生的學習態度有問題,主觀上就是不愿意學習,或者是處于青春期階段,有叛逆心理。如果是學習態度問題,那就應該施以耐心,除了正面教育外,還要利用各種情境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讓學生們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再就是與家長溝通,學校老師和家長聯手共同努力解決好厭學問題。
如果是青春期逆反,也是一樣,老師和家長更應該多理解,多鼓勵,多陪伴,不要給這樣的學生更多的壓力,幫助他(她)們順利度過這個難熬的時光。
總之,老師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用自己的靈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用自己的人格去影響學生,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換取學生的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