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發展觀實踐教育活動篇一
執教人:王紅
名
稱:科學探索活動——形形色色的羽毛 設計意圖: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所有的一切都在這一刻蘇醒了,聽到鳥兒們歡快的叫聲,孩子們一下對他們的存在發生了興趣,產生了和小鳥做朋友的愿望,我和小鳥做朋友的主題由此生成。于是家長、老師和孩子開始了收集關于鳥的各種資料。從書店到圖書館,從vcd影碟到上網,處處都留下了孩子、家長和教師們忙碌而快樂的身影。通過參觀鳥語林,孩子們對鳥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他們收集了很多羽毛,并對鳥的羽毛感到好奇:為什么鳥的羽毛會有各種顏色?為什么羽毛會掉?羽毛對小鳥有什么作用?從而生成了這次活動。我們試圖通過這次活動進一步激發孩子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
目的:1、能對羽毛感興趣,有探究的欲望。
2、發現羽毛的特點,了解羽毛的作用,發展幼兒觀察力、思維力。 3、探索使羽毛飛起來的方法,發展孩子動作靈敏性、協調性。
準
備:師生已參觀過鳥語林
教師了解有關羽毛的各種知識
幼兒及家長共同收集的各種羽毛、扇子、報紙、書 進
程:
一、幼兒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收集的羽毛。
二、集中觀察、分析發現羽毛的特點,了解羽毛的作用。
1、提問:誰愿意把自己收集的羽毛給大家介紹。
2、個別幼兒分別為大家介紹,教師將孩子的羽毛標本集中貼在展示板上。
(1)觀察發現羽毛的不同點。
教師引導孩子比較自己手中的自制標本與展示板上的羽毛是否一樣,發現它們顏色、大小、形狀、各部位作用等的不同。(2)比較發現羽毛的相同點。a、提問:羽毛有那么多不同的特點,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 b、啟發孩子觀察比較發現羽毛都有羽根、羽干、羽枝等共同點。
(3)師生共同小結:
相同點:都有羽根、羽枝、羽干、都可以幫助鳥兒飛行、都很輕、都有保護自己的作用。
不同點:各部位的羽毛作用不同,貼近身體的絨毛很軟,可以保暖;身體外面的羽毛可以防水;翅膀上的羽毛很硬,有助于飛行。羽毛的形狀、顏色、長短、粗細都不同。
3、探索讓羽毛飛起來的方法。
(1)幼兒嘗試。
(2)互相交流表達自己的做法。(3)分組比賽:看誰的羽毛飛得高。
活動那個延伸:辦一個形形色色羽毛展 活動反思: 《幼兒園教育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活動開始時,讓孩子在小組自由交流:你們收集的羽毛是和誰、在什么地方收集的,它是什么鳥的羽毛?由于這個主題系列活動的目的家長非常了解并一直在參與給予了極大的配合,他們不僅帶孩子去圖書館購書、上網查閱資料,還和老師一起共同帶孩子參觀了“武漢市東湖鳥語林”,并過不同的渠道收集了許多羽毛,孩子們交流時,張晴說:“這是和父母在鳥語林收集的鸚鵡、八哥的羽毛。”王天嶼說:“這是和奶奶一起在菜場收集的雞、鴨、鵪鶉羽毛。”喻博文說:“我是在商店買的孔雀羽毛。”通過互相觀察交流,使孩子對羽毛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在此基礎上,當我提出“這么多的羽毛都是一樣的嗎?”的問題時,孩子們開始了有目的的觀察。由于大班的孩子有強烈的表現欲望,在集體的學習氛圍中,他們爭相發言,個個躍躍欲試。何貝貝說:“我發現孔雀的羽毛很長,顏色很漂亮,上面和下面的毛不同。”張鵬說:“我發現鸚鵡、八哥的羽毛很短、小,還有的毛很細很蓬松,是長在身體最里面的絨毛。”金偉倫說:“我收集的雕毛很硬,顏色沒有孔雀和鸚鵡好看。”徐勤也說:“我收集的鴕鳥毛不同,翅膀上的毛很寬大,貼近身體的毛很軟很細很長。”還有孩子發現有的羽毛是一種顏色,有的是五顏六色。對孩子積極思維發表的意見我都給予了充分肯定。
當他們對鳥的不同特點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后,我又進一步啟發孩子比較思考:“它們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這時我估計有一定的難度,雖然孩子開始的回答有些凌亂,但在老師的啟發和鼓勵下仔細觀察:孩子的思維打開了,他們肯定地回答,張鵬說:“所有的鳥身上都有羽毛,羽毛可以幫助鳥兒飛行。”又幾名孩子都發現每根羽毛下面都有一個尖尖(羽根),中間都有一根象樹干的長條(羽干),長條旁邊是一根一根的毛互相連接(羽枝),還發現羽毛很輕,都有顏色。我引導孩子思考:“樹上的鸚鵡容易捉到嗎?為什么?”孩子們好像明白了我的意圖,恍然大悟:羽毛可以起到保護自己的作用。彭伊小朋友說:“我還知道公鳥的羽毛很漂亮可以吸引母鳥喜歡它。”雖然是孩子的語言,說明他們對雌雄的概念已有所了解,是老師估計以外的,也說明今天的活動激發了孩子思維的積極性,擴散了孩子的思維。
由于教師對孩子的知識經驗和興趣點掌握較好,并為孩子的探究創設了寬松的環境,因而活動中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他們能仔細地觀察出羽毛很細小的差異,歸納總結出羽毛共同的特征。在觀察、交流、分享探索過程和結果中,觀察力、思維能力得到很大發展。我認為今天的活動是符合大班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這一活動滿足了他們探求的愿望,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求知欲。
通過這次的探究活動,不僅孩子們有了很多的收獲,我也增加了對羽毛的許多認識。我深深地體會到“我與孩子共成長”的新的教育理念帶給我們的巨大的動力,對主題網絡活動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活動中我也感到教師的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對羽毛的了解、分析得不透徹,影響了教師對孩子觀察中的指導。另外教師對孩子觀察到的零散的知識還應加以總結,以培養孩子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
科學發展觀實踐教育活動篇二
活動目標:
1、感受傳聲的秘密。
2、對科學活動有興趣,愿意探索。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根據興趣玩空心紙棒
1、引導幼兒觀察紙棒。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做了一個玩具,你們拿起來看一看是什么樣子的?(幼兒發現紙棒是長長的圓圓的,中間是空心的)
2、幼兒玩紙棒
教師:你們每人拿一根紙棒當玩具,讓老師看看,你們是怎么玩的?
二、引導幼兒把紙棒當“傳聲筒”,自由結伴玩游戲
2、幼兒兩人一組地玩了起來。
3、提問:小朋友聽到你的好朋友說的話了嗎?
4、教師小結:這個長長的、圓圓的空心紙棒,能把我們說的話傳出去,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傳聲筒。
三、發現問題,和小問號交朋友
1、提出疑問:
2、出示小問號(?)引導幼兒觀察這幾根傳聲筒有什么不同?既然是一樣的,那為什么傳出來的聲音不清楚呢?這個傳聲筒我要送一個標記給它(出示小問號卡片)知道這是什么符號嗎?這根傳聲筒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3、幼兒再次玩傳聲筒(傳聲筒換成實心的)
幼兒發現聽到的聲音不清晰了,這是為什么呢?幼兒自然產生疑問,這時引導幼兒也給這些傳聲筒貼上問號。
四、觀察比較,解決問題
引導幼兒對比觀察小問號的傳聲筒和沒有小問號的傳聲筒有什么不同?讓他們發現有小問號的傳聲筒里有紙團堵著。
科學發展觀實踐教育活動篇三
教學目標:
1、傾聽故事,萌發愛護鳥類的情感。
2、能圍繞問題積極參與討論,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3、知道啄木鳥、貓頭鷹、喜鵲的特殊本領,了解其它鳥的特殊本領。
教學準備:
1、《小蘋果樹找醫生》課件。大蘋果樹婆婆和小蘋果樹圖
2、小蘋果樹、老蘋果樹、喜鵲、貓頭鷹、啄木鳥的頭飾。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
2、小朋友們真聰明,下面我們來聽一個故事,看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好不好
二、完整欣賞故事一遍,初步熟悉故事的內容。
1、播放錄音,要求幼兒認真聆聽。
3、小蘋果樹到底請了哪些朋友了來給老蘋果樹看病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分段欣賞故事,采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進一步的理解故事內容。
3、第三段:到底是誰給樹婆婆看的病?邊出示啄木鳥的圖片。怎么看的?
4、最后:樹婆婆的病被啄木鳥治好了嗎?
四、了解故事里鳥和其它鳥的特殊本領。
1、提問:故事中的喜鵲、貓頭鷹、啄木鳥你最喜歡誰?為什么?
2、大自然的鳥類多著了呢,它們都有自己的本領,都是益鳥,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些鳥客人,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3、教師出示ppt,引導幼兒了解其它鳥的本領。
3、教師總結:喜鵲的本領是捉樹葉上的害蟲,貓頭鷹的本領是捉老鼠和蛇,啄木鳥的本領是捉樹干里的蟲子。每種鳥都有不同特殊的本領。
2、提問:哪些鳥也有自己特別的本領?
五、結束活動
科學發展觀實踐教育活動篇四
一、指導思想
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在本冊教學內容中不僅注重了拓展幼兒的視野,也豐富了幼兒的知識經驗,更強調了幼兒在學習中展開豐富的聯想,促進了幼兒的積極思考和表達能力,同時將幼兒的生活經驗與學習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以鞏固和深化教育活動的成效,實現幼兒內在素質的全面升華。
二、教育教學方面
1、拜訪動物單元:通過引導幼兒觀察小蟲子,使幼兒了解了部分小蟲子各自的特點,培養了幼兒的觀察能力。
2、五彩植物單元:通過引導幼兒觀察各種植物,探索了種子的秘密,了解了植物生長的環境。
3、可愛的動物單元:通過讓幼兒了解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培養了幼兒對觀察小動物的興趣。
4、探索自然單元:通過引導幼兒親近大自然,培養了幼兒探索自然的興趣。
5、身邊科學單元:通過引導幼兒探索身邊的物品和材料,從而發現物品和材料的多種特性和功能,培養了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總之,這學期來,我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但在工作中也難免存在不足,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進,揚長避短,繼續努力,把工作做到更好,力爭更上一層樓。
科學發展觀實踐教育活動篇五
認識圓形
黃海幼兒園 李麗麗
一、活動說明
小班幼兒年齡較小,數學活動對他們來說比較抽象和枯燥,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的興趣。圓形已經很熟悉,但對于圓形的特征幼兒沒有概念,特別是將圓形遷移到生活中的物品時,幼兒很容易概念模糊,對活動興致不高,這對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實施新教材,我們要有創新精神, 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考慮到本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實際情況,以游戲化的故事情境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讓幼兒的學習變成一種興趣學習、快樂學習。
我的整個活動以小熊開商店為主線貫穿于教學中,設計相應的故事情境作為活動導入、以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為教具學具,將教學活動設計成以情景教學為主的、幼兒感興趣的、操作性較強的游戲形式,充分調動起幼兒的積極性。在感知、觀察、理解、有效提問的基礎上,將知識融入游戲活動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動中學,既可滿足幼兒的游戲和運動需要,又發展它們的空間知覺能力和初步的空間想象力,引導幼兒在周圍的環境中發現“圓形”,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萌發幼兒樂于講述和探索的欲望。
二、活動目標:
1、認識圓形,了解圓形的特征。
2、能不受顏色、大小、物品種類等因素的干擾找出圓形物品,并探索圓形物品會滾動的特點。
3、萌發探索各種圓形的興趣。
三、活動準備:
1、自制圓形通行證與幼兒數相同(紅黃藍三咱顏色卡紙制成,事先放到幼兒椅子下面)
2、布置小熊商店貨架上擺有各種物品。
3、布置進貨區各種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圓形的放大鏡、呼啦圈、籃球、蛋糕、比薩、小筐子、玩具小碗、光盤等和一些不是圓形的物品。其中圓形物品數量大于幼兒數)
四、活動過程:
1、創設逛商店的故事情境,導入活動。 “小熊的商店開業了,邀請小朋友去逛商店,你們想去嗎?” “他說要拿通行證才能進去噢,咱們快找找通行證在哪呢?”
2、認識圓形,了解圓形的特點。
小結:圓形沒有角,四周是圓滑的。
(2)逛一逛小熊商店,找一找都有哪些圓形的物品。
3、尋找物品上的圓形,并探索圓形物品會滾動的特點。
(1)創設大象伯伯送貨的情境,引導幼兒幫助小熊驗貨。(貨品有酸奶杯、飲料瓶、薯片筒、玩具汽車等帶有圓形的物品。)
“大象伯伯來送貨,可是小熊說它們都不是圓形的不能收,請小朋友幫忙看看應不應該收下呀?”
【當我向幼兒拋出問題時,幼兒的回答發生了分歧,大部分幼兒都說不收,只有幾名幼兒說應該收下。我請同意收下的崔佳怡小朋友說一說為什么要收下,她有點不自信的說“因為它們上面有的地方也是圓形的”,我對她的說法表示肯定,并請她來指出物品的圓形,她大膽的指著飲料瓶蓋說“這里就是圓形的”。對于教師的提問,幼兒會做出不同的回答,而我們選擇哪名幼兒來回答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當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時,做為幼兒活動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教師應該善于在活動中觀察幼兒的活動行為,及時捕捉來自于幼兒發現的正確信息,以給予其他幼兒正確的引領。】 “這些物品都有哪些地方是圓形的?”
(2)引導幼兒找出物品上的圓形并探索圓形會滾動的特點。生成提問:“你手里的商品為什么能滾起來?我們都來試一試吧!”
3、玩“幫小熊進貨”的游戲
玩法:請每位幼兒在進貨區幫助小熊選一件圓形的商品,擺放在貨架上,并依次說出“我給小熊選的商品是圓形的**”
“小熊商店需要進新貨,我們一起來幫忙吧,請你幫小熊進一件圓形的商品。”
五、活動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上我都從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采用了游戲和故事情境的形式,體現了生活化、自然化、情景化、游戲化的學習特點,以幼兒為主體,教師以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整個活動幼兒參與度較高,對活動的興趣到最后環節都非常濃厚,幼兒通過手腦并用將圖形這一抽象事物認知轉化為實際意義的自然物品,運用感知經驗去主動建構新知識,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活動中,獲得了發展,掌握了圓形特征,并能排除各種干擾因素找出生活中像圓的物品。在第二、第三環節大多時間是幼兒在動腦、動口、動手進行探索發現與分享交流,充分體現了對幼兒興趣、經驗等方面差異的尊重,同時也給了幼兒充分的自由空間。我想為孩子們提供一個自由寬松、自主探索的活動氛圍,但這樣做的弊端容易導致孩子們在活動中過于活躍、引起活動混亂難控制。新教材中也為教師提供了多元化、多樣性的活動形式,能讓課堂氛圍變的更鮮活,同樣,對教師有效調控活動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通過活動的執教,我在反思,如何能讓課堂教學變得“活而不亂”“活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