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孔子的故事教學反思篇一
首先,這堂課中閃光的有這么兩點:
在這堂課中我就抓住課文的最后一節。再回到全文讓學生先自學,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然后交流。這樣以一條線帶到整個面上,就是教學顯得清晰、連貫。
通過結尾的拓展既讓學生對我們的祖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
其次,也存在不足:
。每堂課我們都有自己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時我們往往會跟著自己的預設走,致使課堂中的生成點就這樣被放過了,使學習效率并不那么理想。有時學生不能很好地聯系生活說自己的理解,而說出了從這句話中感到孔子是個怎樣的人時,我幾次打斷,生硬地將學生拉回到我地問題上,到最后還是沒有理解好。所以,有時過分注重預設會使課堂失去很多活力,會導致學生積極性低落,更甚是不能達成學習目標。
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的故事教學反思篇二
這次家長開放日活動,我講的是《孔子游春》一課。這一課內容比較深奧,不太易懂。我們六年級其實已經都上完課了,但第一次講《孔子游春》時,因我班的多媒體出現故障不能使用,所以我只是靠學生閱讀和教師的講解,感覺學生學得并不好,尤其是“論水”那一部分,因為沒有深刻的理解和體會,所以學生仿寫句子時出現了困難。這次借著這個機會,我重新設計了教學過程,并精心制作了課件,希望能給學生們補上這感受圣人思想的、重要的一課。
這堂公開課我自己感覺較為成功,把我想要呈現給大家的良好的效果如愿以償地呈現了,把我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把我想要學生通過學習達到的境界較為滿意地達到了。
1. 用優美的語言貫穿課堂,讓學生感受到語言之美、意境之美。為了與本文的古典氣息相吻合,我用心參考教材,把優美的過渡語和小結語記在了腦海里,用到了課堂中,使得課堂充滿了語文學科濃濃的人文氣息和語感。例如:過渡語“ 浪漫的泗水春景讓人賞心悅目,孔子的心情卻不平靜,浩蕩的泗水撩起他飛揚的情思,在弟子們疑惑的目光里,在他們好奇的探詢下,便有了孔子這一段充滿智慧和靈性的宏論。他意味深長地說出來,其中的深長意味究竟何在呢?”小結語“孔子帶弟子走進生活,走進自然,走進泗水河畔,讓一花一草含情,讓一樹一木開口,讓一山一水育理,用生活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書教育弟子。孔子循循善誘,充滿智慧。讓我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第八自然段。”
2. 用生動的課件展示水的各種形態,讓學生獲得直觀的感受,配以舒緩動人的音樂,讓學生真正有感而發。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孔子論水的深刻哲理,更為了讓學生能自已有感而發,真正理解并能拓展延伸出水的其他品性,我精心設計了一組水的圖片:有水平如鏡的湖面,有波濤洶涌的大海,有緩緩流淌的小溪,有正在灌溉的噴泉,有晶瑩剔透的水滴,有澎湃滔天的巨浪,有蜿蜒溫順的細流,有震撼人心的瀑布。這些不同形態的水,配以古箏曲《高山流水》,讓學生拓寬了思維,展開了思緒,觸動了思想,終于說出了自己獨特的對水的理解,讓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給在場聽課的各位家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重點突出,教法靈活。鑒于以往的公開課經驗和教訓,()為了避免“貪多嚼不爛”,這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大問題,一是圍繞“論水”,先理解再仿寫;二是圍繞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育方式,先比較再發現。這樣緊緊圍繞重、難點,不僅重點突出,難點得到解決,而且整節課顯得緊湊而環環相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的一筆帶過,較難的由小組先自行討論交流,然后全班匯報交流解決,實在有難度的教師進行點撥講解。這樣避免了教師“一言堂”,學生每個人都得到了發言的機會和展示自我的機會。
總體來說,我對這次公開課比較滿意,這緣于之前細致的準備和三番五次的修改與補充。當然,沒有完美的課堂,只有更高的挑戰。
孔子的故事教學反思篇三
(一)激疑導入,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掃除閱讀障礙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劃出不懂的字詞并結合上下文、工具書來理解;對確實不理解的字詞,可與同學小聲討論。2、匯報閱讀情況。3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三)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導入:我們掃除了基本的閱讀障礙,下面就讓我們把時光倒回到春秋時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2、快速閱讀課文,看看本文講了關于孔子的幾個小故事。
(四)逐段學習,感悟理解
1、出示思考題,齊讀第一自然段。
(1)出示思考題:
a:填空。孔子名( ),字( ),( )時期( 是我國古代( )的( )家、( )家和( 的創始人。
b:這一自然段主要寫的是什么?
(2)匯報、評議。(3)小結:這自然段主要介紹了孔子的生平概況及其在中華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4)結合課文插圖中的孔子像,用稱贊的語氣齊讀第一自然段。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之處體現在哪些方面呢?請同學們帶著以下思考題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出示思考題,學生自讀,并劃出相關語句。
a、孔子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b、《論語》的重要價值是什么?這部書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3)討論以上問題,教師適時點撥、釋疑。
(4)小結段意:這自然段主要講《論語》的由來及其重要價值和核心思想。
(5)誰愿意用合適的語氣來朗讀這一自然段?
3、繼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導入:《論語》既然是記錄孔子“平時言行”的著作,那么這部書告訴了我們孔子的哪些故事呢?請大家齊讀第三自然段。
(2)討論以下問題:
a、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張?這個主張可以用哪句話來概括?
b、你是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的?
(3)共同小結段意。
a、這段主要講了什么?b、小結段意:寫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為人處世主張。
c、能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來概括嗎?
(4)感情朗讀這一自然段。
(5)小結學法: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理解——小結段意——加小標題——感情朗讀
4、按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學第四至第八自然段。
(1)學生按上述學習課文的方法自學。
(2)解決以下問題并討論匯報:
關于第四自然段:
孔子的故事教學反思篇四
《孔子拜師》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通過閱讀課文,去了解祖國傳統文化,去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蔚為壯觀。
上完課,總體感覺還不錯,一來環節比較清晰,導入時間掌握恰到好處,能夠結合資料袋來展開孔子簡介的教學。詞語教學處理得得當,將詞語分為三組,第一是“孔子、老子、孔子、老聃”,并且拓展“子”是古時有道德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還讓學生認識了“荀子、孟子、韓非子、墨子”。第二組是“迎候、等候、拜訪、拜見”兩組近義詞,并且能就“迎候”的意思進行動作表演,以區分“迎候”和“等候”的意思,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這兩個詞語,能夠有拓展,也有活動表演。第三組,是比較難度難記的四字成語“遠近聞名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毫無保留風塵仆仆學無止境”,重點理解了“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成語的意思。課堂氣氛很不錯,老師和學生的互動很多,我其實是想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孩子們喜歡語文,喜歡上語文課但是精讀部處理欠妥。以下是這次課的不足之處:
首先,課時劃分不是很明確、內容劃分不是很清楚。這次課精讀我選擇了三點,一是孔子為什么要拜師,二是孔子怎么去拜師,三是孔子和老子的對話。這養的內容似乎太多,不符合課時劃分,可能將第三部分刪去,會是好的選擇。
第二,詞語教學方面,雖然有亮點,但所用時間過長,應該少些廢話,多一些精煉的語言,將詞語教學時間縮短。詞語教學方法指導。如果能夠在深入詞語的意思教學指導會更好。
第三,在課堂上留給學生自己的時間不夠多,老師的主導權過于權威。新課程主張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做到這點,實在太難,我只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一點一點地改正,想著這個目標努力。
第四,指導學習方法不夠。在課堂上,不僅僅是教授學生本課的內容和思想,更要傳授閱讀、理解課文的方法。在這一點上,不夠到位。在指導時,有點灌輸式的影子,沒有給學生自己去發現的時間,以自己的傳授為主,沒有遵循教學的雙邊模式。
第五,朗讀指導不夠到位。學生在讀的時候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沒感受到孔子的拜師路途的艱辛,可以適當的加些拓展,比如在讓學生說感受前可以加上“孔子在白天也趕路。夜晚也趕路,下雨的時候也趕路,在風中也趕路,在烈日下趕路,在風中吃飯,在露天休息,他是多么的不容易啊。”,這樣學生就能體會了。或者也可以問學生“秋游的時候走路,累嗎?”結合生活實際去感受孔子拜師的艱難,從而感受到孔子的那種不畏艱辛的精神。然后再指導朗讀,這樣感情自然而然就出來了。
第六,過渡不夠自然,教學語言要組織好,能不能講到哪里算哪里。在備課時,可以將幾句過渡句寫下來,好處多多。一來,可以清楚地記住本課時的教學流程;二來,教學環節之間銜接自然一些,有助于學生跟上老師上課的節奏,能夠很自然地理解老師上課的內容。
這堂課,總體上來說,內容、板塊、教學環節都已經比較熟練了,但缺少的經驗太少了,要多去聽課,多學習教學視頻,如優質課視頻,特級教師上課的教學視頻等等,多想前輩虛心學習。
孔子的故事教學反思篇五
語文大教研活動中把《孔子拜師》作為三年級共同研討的一篇文章。活動中老師們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共同研討,經過了研討、備課、上課、評課、再研討、再上課等環節,不斷修改教案,完善教學環節,盡量研討出一條閱讀教學新路子。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是積極參與,認真備課、上課。針對我所上的這節課,此刻我的心情是千頭萬緒的,有欣喜也有遺憾。
欣喜的是我在課堂上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我們的學生是剛升入三年級的孩子,課文閱讀能力有限。但經過幾個月的訓練,特別是針對我們校本教研的主題“語文閱讀教學與拓展”,孩子們都能通過自己的讀找到一些重點的詞和句子了,如今我設的訓練重點已經由找詞句過度到如何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了,而且也有一些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只是語言的表達能力還有所欠缺,這也是我們今后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在課堂上,我們的孩子不僅會通過抓詞句理解課文,而且可以展開進一步的思考,自己提一些問題,聯系生活實際和課外資料理解一些詞語和句子,理解課文的內容,廣泛的進行課外閱讀等。
在教學中我本著一種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扎扎實實地態度,真實的再現我們的課堂,不是用動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種深層的、人文的、純語文的精神只美吸引人。力圖讓語文還原本色,復歸本位,反璞歸真,創造了一種純語文的課堂。
另外在我的教學是由各個環節組成,環環相扣,步步為營。但教學中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群體,所以我教學又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我的預設與生成發生了矛盾時,我及時做了調整。如當學習到孔子與老子見面時的情景,孩子突然有了質疑“老子為什么稱呼孔子仲尼,而不干脆直接稱他孔丘?”。面對這樣的生成問題我首先對學生的深入思考進行了表揚,同時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讓學生能夠有一個思考的空間,最后我順勢引導講解其實這里是表達了老子對晚輩的一種愛護之情和自己謙虛的品質。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進而達到了更好的學習效果。
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詞語的意思。
在教學孔子和老子見面那一節,我引導學生想像場景,分角色演示再現場景。從而使學生更加體會到孔子那彬彬有禮、老子那誨人不倦的優秀品質。
在整體感知部分,我選擇的是推火車讀的方法。在聽了鄶雪杰老師的課后,覺得她的方法很好。她先叫學生交流出自己預習課文時遇到的難讀的句子,從而指導學生怎樣讀,然后用補充課題的方式,使學生對課文進行了整體感知。這個方法很新穎,值得效仿學習使用。
今后,我要加強業務理論學習,積極參與網上教研活動,提高自己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
孔子的故事教學反思篇六
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仆仆、終于”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為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我先在學生理解詞語中各字意思的基礎上,再請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系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難,他又是怎么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近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在體會之后,再次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通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
看出另一個人的品行,有種側面襯托的作用,而我在處理這部分教學時卻忽略了這一點。所以使體會顯得單一、顯得孤立,沒有了整體感。
課堂中還需要我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的故事教學反思篇七
課文中短小精練的故事,仿佛把我們帶回了兩千五百年前,仿佛帶到了萬人師表孔圣人面前。沐浴著他的微笑,聆聽他的教誨。同時,也正是這篇課文為學生和我打開了一扇窗。那樸素的哲理宛若和煦的陽光灑進我們的心里。
首先,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我感到這篇課文的故事,雖然短小,但字里行間卻蘊含著中華儒家文化那經千年積淀的中華文化哲理。細細品讀那些含義深刻的語句,確實耐人尋味。為了在教學中落實單元導語中提出的要求:讀懂課文內容,初步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課文中人物在中華文化史上產生的影響。我在學生接觸課文之前,首先在班上開展了誦讀經典書籍,傳承中華文化的主題讀書活動。推薦同學們去讀青少年版的《論語》。并以讀后感、手抄報的形式在班內展開交流。學生在這一語文實踐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熱情,以他們讀后感中稚嫩的文字,以配插圖講故事的形式,以小組表演課本劇的形式,傳遞出這樣一個信息:孔夫子和《論語》并不高不可測。
一、第二自然段拿出來進行認真的學習。結合課前參與,使學生對孔子、《論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隨后,我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針對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教師對問題加以梳理,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當堂解決了一些淺顯的問題,留下更具思考性的問題,放入第二課時共同探討。
進入第二課時的學習,在做了簡單的回顧以后,我引用上節課遺留的問題,直接引發學生思考。在關注全體的同時,注意到問題的幅度,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帶著問去閱讀文本。同時,為了加強閱讀指導,我在自學提示及學生交流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采用有效的閱讀方法,聯系上下文,結合課外資料,聯系生活實際,來初步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進而讀懂課文內容,了解人特點,體會文中故事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實施課堂交流的環節中,我引導學生利用自己課前參與的成果,以不同方式展開交流。看題目,展開聯想,講故事,可分角色表現故事情節。雖然形式多樣,但仍隨時注意引導學生回歸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回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更好地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我在課尾出示了配有三幅插圖的《論語》中的小故事。并布置了這樣的課后作業:1、學而時習之,復習本課的生字詞,摘抄成語。2、學而不厭,再找一篇《論語》中的故事讀一讀,想一想這個故事給自己帶來了什么收獲,準備下節課講給同學們聽。想借此引導學生深入閱讀,不斷從經典書籍中汲取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孔子的故事教學反思篇八
《孔子游春》是蘇教版第十二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它主要寫了孔子帶領他的弟子一起到泗水河邊游玩,孔子借河水來教育他的弟子們做人的道理,表達了孔子師生之間的真摯情感,同時也說明了孔子是一個善于教育弟子的名師。
這是一篇充滿智慧與靈性的文章,同時也是一篇對學生來講較為深奧的文章。課文以“游春”為線索,一次寫了賞景,論水,言志三方面的內容,篇幅較長,根據教材的這一特點,我采用直奔重點,長文短教的方法,以課文的第二部分論水為教學的重點,進行重點品讀感悟。并力求還原語文的本色,以朗朗的讀書聲充斥整個課堂,讀中理解,讀中品味,讀中思考,讀中感悟,讀中激情,讀中升華,讀中內化。論水既是全文的重點,也是難點。通過這一段的學習,對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因此,教學中我盡量放大這一自然段的人文教育功能。抓住“為什么說水是真君子?”這一中心,牽一發而動全身。潛心品讀、披文入情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將文本與已有知識如:名言、警句、古詩、成語以及學過的課文結合起來,與生活積累結合起來,與入情入境的誦讀結合起來,放大學生視野。另外,水的君子風范并不局限于文本中四點,如何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我適時抓住省略號巧設補白訓練,讓學生做一回孔子贊一贊心目中的水,如“有的說水在潔凈了他人的同時卻污穢了自己,可見他多么舍己為人!有的說滴水能穿石,可見水有恒心有毅力!還有的同學說水是特別謙虛的,有的說它胸懷很寬廣……”孩子們的回答正好是對孔子未說完的話的補充。在贊水的同時,水的品行如汩汩甘泉流進了學生的心田。同時,在教學中,采用一唱三嘆的方式,把“真君子”的形象定格于學生的心間。有了前面的鋪墊,后面的言志水到渠成,深刻理解弟子們已經明白老師的用意,領悟了老師的教誨,人人爭做君子。
所以言志這一部分我就簡單處理。其次,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融入了一些孔子的言論,人們對孔子的一些評價,從更深一個層次了解孔子,理解他的思想,進而想以此激發學生對我國博大精深文化的熱愛,學國學,愛中華。本節課中,我極力去引領學生品讀、賞讀課文,真正理解課文,走進課文的情感世界,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在他們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樹立爭做真君子的信念。但縱觀整節課,呈現出前松后緊的`態勢,對課堂節奏的調控不夠合理,對教學的預設不夠充分,存在諸多的不足,還請各位多多批評指正。
孔子的故事教學反思篇九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了解孔子。讀讀他的名言和讓學生知道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不但我們中華民族敬仰他,連外國人也崇拜他。在學生心中樹立起偉大的人物形象。
學習這篇文章時,我以“孔子是怎樣拜老子為師的?”作為引線。讓學生去讀懂課文,找出重點詞句。學生普遍都能找到,還能講出孔子拜師的艱難。然后再問你喜歡孔子還是老子?為什么?有的學生說喜歡孔子。因為孔子有禮貌;有的學生說喜歡孔子虛心,自己都遠近聞名了,還要向別人學習。而有的學生則喜歡老子,因為老子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孔子,他很無私等等。學生們還提出了各自喜歡的方向,當學生說到“孔子是個有禮貌的人”時,我結合“孔子和老師不僅學問使人們佩服,人們還很敬重他們的人品。”這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見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禮的一位學者。這樣,學生能從簡單的語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識豐富,還很有禮,所以我就勢總結到我們的學習與做人,一個人要想受到人們的尊敬,需要豐富的學問,但只有學問還不夠,還要有好的品行。再聯系現實生活,同學們每天上學、放學見到老師時是怎么做的?讓他們自由說說,從而教育學生學會禮儀,是一種美德。
另一個拓展是理解孔子的話中“學習是無止境的”這個句子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理解,有的學生說:我學琴考了3級,還要考更高級。有的學生說:我媽媽一直在學習,她現在正在讀夜大考會計專業呢。還有一個學生說:我媽媽是老師,雖然她知識淵博,可她還在堅持學習,每天都還看書呢。學生理解得不錯。我不特意介詞了毛澤東主席晚年在病床上還堅持看書,后來眼睛不行了,還讓警衛讀給他聽。然后歸納出:世上的學問是學不完的,我們要虛心好學,活到老,學到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孔子的故事教學反思篇十
《孔子拜師》是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在這一課教學時,我先從孔子的言行入手,將重點放在體會孔子的品行上。上完了課,我覺得以下兩點做得比較好:
語文課必須具有語文味。突出詞,句的品悟,體現語文咬文嚼字的傳統特點,語文味便呼之欲出。語文味濃了,語文課就不再只是單調冷峻的環節設計,語文課也就變得豐滿了。
本堂課中,對于詞語的處理,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生動的語境,以"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學生完全走進孔子的內心,讓學生成為孔子,與他們對話,說說當時自己在路途中是碰到什么困難,是怎么做的。
孔子這一路,在風里吃飯,露天睡覺,旅途生活多艱苦啊!這就是——風餐露宿。他不分白天黑夜地趕路,這就是——日夜兼程。
這樣的教學,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對于理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就水到渠成了。至此,兩個本來平凡普通的詞匯因著學生的想象移情,角色體驗和教師的有效點撥而變得充滿生命活力,詞語成了可以觸摸的有溫度和質感的生命體。
課開始,我就以課后孔子的名言導入,課末又以孔子名言結課。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呢他會怎么做(他知道,在學習上應堅持老老實實的態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裝懂。)所以孔子曾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樣,前后呼應,渾然一體,學生整節課均浸潤在孔子深厚的思想文化氛圍中。閱讀,不再只是單純的課文言語的分析講解,還被深深根植于祖國文化背景的宏大時空之中。我認為,這樣的閱讀,便是潤澤的閱讀;這樣的課堂,方是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的課堂。
這堂課下來,如預先所料,我拖了幾分鐘。課堂中還需要我去斟酌的地方很多,比如,教學內容的容量較多;對課堂上學生的生成如何引導;教育機智不夠,這與我自身的素質修養有很大的關系,需要我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