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的篇幅要適中,既能充分展開論述,又不至于啰嗦冗長。這些優秀作文涉及的主題廣泛,既有關于生活的思考,也有關于社會的關注。
寂寞花月夜(匯總15篇)篇一
天過后,忙忙碌碌,紛亂的城市沉淀了下來,藏在夜墨色的湖水下,若隱若現。忽地,一輪圓月浮出了水面,天的瞳孔開始見證夜的又一次存在。
我倚著一片寂靜,小心翼翼地望向窗外,眼前是濃得沒了深度的黑暗,看不到有多遙遠,可又仿佛觸手可及,用指尖試著觸摸一下,卻又不存在,只是輕輕地拂過絲絲涼意。一陣風闖了進來,通透了全身,足以洗凈我的靈魄。我越發向往那片迷人的夜色,向前傾了傾身子,似乎已隨風來到了窗外,迎著一抹月光飄浮、蕩漾。
我認真地看著月把灑下的光輝織成層層銀色的紗籠住了整個城市,宛若一條巨大的裹尸布,包住追名逐利的人群,無視自然的狂妄。是在譴責嗎?是在預示人類執迷不悟的結局嗎?我右嘴角邪邪地向上揚,暗暗覺得,月應該是所有歷史的見證者吧。只有月才是亙古不變的生命,過去,現在和未來,一直都那么幽幽地在夜中呼息,搖曳。
偶然間,天際邊,誰家窗口亮了起來,幾塊橙黃色的剪影聚在一處,迷茫地閃動,像一場掙扎的舞蹈,跳在人間。從那窗邊傳來漸近漸遠的腳步聲,走過冥冥之中夜湖的墨色,吐露著每個人的宿命。
我回到窗臺邊,明白這段不真切的靜遠只屬于月夜,睡在床上,等待著一樣東西——真實。
寂寞花月夜(匯總15篇)篇二
寧波有句老話叫“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天下中秋皆十五,唯獨寧波在十六。相傳十六過中秋與南宋宰相史浩有關。他是寧波人,年年如期回家與母親過節,結果因路程耽擱,故將節日與母親生日一起過十六了。從此寧波人就相襲成俗,至今皆然。
“來來來,吃月餅!”媽媽的一聲溫柔呼喚,打破了夜晚的寧靜,也驅散了我詩人般的愁緒。一塊香氣怡人的月餅,在我的手掌心里安放。黃黃的顏色養眼,酥酥的皮兒誘人,甜甜的味道醉心。看得我口齒生津,口水禁不住外流……話說,我們的寧式月餅別具一格,外皮酥軟白凈,層次均勻,口感精致,口味各異:有苔條味,五仁味,豆沙味,棗泥味;甜的,咸的,應有盡有。我們一家人圍坐在陽臺窗前,品嘗著月餅,欣賞著美景,傾聽著爸爸講的中秋故事,說說笑笑,滿屋子的溫馨。
夜深了,周圍依舊那樣靜謐,唯獨那輪明月還散發著溫柔的光暈,一縷縷清幽的銀光灑落一地,窗紗泛著碎銀子,一漾一漾的……不知道是月景迷人,還是嘴角的余香醉人,我的心也一漾一漾的。枕著皎潔的月光,我漸漸地進入了夢鄉。有月亮的夢,一定會特別香甜。
呵,真是個美好的夜晚!
寂寞花月夜(匯總15篇)篇三
有幸夜航江上,春月花林,心有所感,不覺沉吟“春江花月,生命之夜哉。”
春潮涌動,月出東山,白露橫江,熠熠生輝。
縷縷微風掃過江面,吹起圈圈漣漪,猶如舞動的銀蛇,又好比仙女的裙邊,令人陶醉,江水輕撫船底,低吟入耳。似是游子寂寞哀思的傾吐,又似是岸邊閨閣思婦的埋怨,眺望遠方,層層月色中薄霧隱現,山巒、樓閣交錯起伏,連綿不斷。點點燭光漂浮于天際,透出一股深沉與寂寞。
春江月色,深沉而厚重,似有時光錯雜之感。暮然,絲絲淡香味襲上鼻尖,清新優雅的,不覺心生尋源之趣。
船頭驟轉,順著香味尋了過去。江流一彎,一叢繁密多彩的花林呈現于眼前。朵朵春花恬靜的綻放,沒有爭奇斗艷,只有一種暗合自然的和諧與寧靜。柔和的月光傾瀉在花瓣上,為花兒增添了幾分靈媚與可愛。花蕊中央,一只不知名的小甲蟲輕輕飛舞,它那銀色的外殼閃閃發光,像一盞玲瓏的燈籠,又像是頑皮的月夜小精靈,讓人猶生憐愛之心。
花朵兒隨風搖曳輕柔的身軀,好似一群翩然起舞的芭蕾舞演員,繁雜的葉片是她們貼身的裙服,雪白的花瓣是她們光滑的肌膚……這些纖弱的身軀緩緩擺動,時而曲,時而直,時而明,時而暗,時而嬌俏誘人,時而純麗冰潔……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賞。
風聲消逝,春花歸于平靜、安詳。她們睡著了,睡得很香甜、好柔美。光線澄明,點點明光浮動與花朵周圍,也許這些是大自然對她們的真誠祝福吧。夜色幽靜,枯寂與黑暗蠢蠢欲動,卻也似不想打攪這些安然的“睡美人”,只從旁邊悄悄溜走。
漸漸地,空氣中彌漫的`花香愈加濃重,卻不嗆人,唯蘊含著清香與恬美。像是十七八歲少女的體香,又似是梅花潭那股清新幽深的綠味。亦或是永州西山那深遠恬淡的天地之味。
靜靜地,春花們無聲的傾訴入耳。歲月悠悠,游子們徜徉于此,賞花賞月賞風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卻也難遣心頭那一段幽幽思情。或是多少思婦,明月高樓,江畔孤身難以入眠。聲聲輕嘆,隨著月光流轉天涯,化作氤氳霧氣,化作輕風流水,在這花林下游蕩,成了游子眼里難舍的情絲。“故土天涯同一月,江頭江尾一水連。”月下春花寄思念,不管是孤舟游子,還是閨中高閣,都擺脫不這無盡的思愁。春江水蕩漾,月下花語人,月圓的夜,更是思人的夜。
停泊岸邊,沿著小徑,拾級步上一座小山坡。向下望去,朦朧月下蔥郁的小山幽森森的,而江水卻明滑異常,像涂了明油一般。江面上的薄霧散去,天穹陡然一靜,江水波瀾不驚,天倒映在里面,月兒,星兒,團團頑皮的流云兒……儼然構成一幅“春江映天圖”,江水中央,月光驅趕夜色,拂照在明暗參半的水面上,明亮的波光粼粼,像仙女梳狀用的銅鏡,將滿天星光收納進去,卻頑皮地遮擋了嬌容;幽暗的,脈脈孱孱,像山谷里行走的風嵐,襟帶同色卻無形無跡,窸窣的蟲鳴聲傳來,正想著,江面上忽的出現一群玲瓏嬌小的螢火蟲兒。它們時而戲水,時而你追我打,時而像一面細密的金線網,時而又像一顆顆閃耀的金珠,不經意間,它們便仿佛受驚似的逃離了月光,消逝在蒼茫的夜色中。
下山,來到江邊。拂著清涼的江水,靜心沉思。剎那間,天地交合,萬物停息,我仿佛也消失了。漸而心境歸一,古井無波,神識游離天外……良久,回過神來。只見夜色已深,月至中天,腦海中遺留的,唯有那一幕幕自然的奇妙,生命的律動和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奇特感覺。也許,這便是自然,便是生命吧!那思念,那春花,那月夜,還有這小山、小蟲……也許這都是生命吧!
碩大的明月下,一個隱現的背影漸而消失在遠方,那擺渡人繼續踏上了生命之旅……。
寂寞花月夜(匯總15篇)篇四
經歷了六年的白駒過隙,我又一次踏上了,這片寧靜安詳的土地,沒有光怪陸離的霓虹之燈,沒有喧囂紛鬧的車水馬龍,習慣了城市的紅燈綠酒,鄉村的夜顯得格外的肅穆與莊重。伴著蟲聲的合鳴,獨坐寂寞空庭,萬籟俱寂又歸于萬籟,守著熟睡的花兒,傾聽時間的流逝……世界如此之浩淼,而我這蜉蝣之軀又將以何安身?驀然昂首,空洞的眼神穿透空洞的穹頂,影影綽綽,便迷失在這深邃的長夜之中。
起初的天空,如海一般的寧靜,只有那蒼茫的一角,印染著藍紫色的氤氳,喝著淡紅色的帷幕,真有幾分中國畫的清新脫俗。“柔腸一寸愁千縷”,或許因思念,天漸漸地黯淡下來,紅藍兩色在空中冗雜著、交錯著,彼此不分開,只為曾經海誓山盟的友誼不散。此時的夜空畫卷,更像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也只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造物者的靈魂歸宿,才能詮釋出如此令人驚嘆的妙至毫巔。
微風淡淡輕拂過我的臉龐,像母親的手,撫去我的憂愁。伸手想要留住那清風,她卻俏皮的從我指間溜走――不想被挽留,只因習慣了自由。云翳漸漸地淡了起來,如絲、如沙、如霧,如筆墨丹青,既不失典雅,又不失風情。他依依不舍的被清風吹散,又相見恨晚的揮手作別,揉成一縷絲薄,化作一襲珠簾,映射著這黯淡了的藍天。帷幕漸漸撥開,那是一位完美無瑕的女子容顏,既有小家碧玉的溫文爾雅,又有大家閨秀的冰清玉潔,幾分羞澀,幾分懵懂,著實引人愛憐。她的美迷醉了萬物,星星點點泛起淡黃的漣漪;她的美驚擾了萬物,嬌滴滴的`花兒睜開惺忪的睡眼,她低下頭,光潤的臉斂住了疲倦,顯出一點莫名其妙的拘束,隨即,臉驀然紅了起來。她,就是故鄉的月,就是故鄉的廣寒。
她靜靜的坐在那,正如此時的我靜靜的坐在亭中那般,“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身處廣寒玉宮的她,并沒有世人景仰的歡樂,臉上寫滿了孤寂與憂愁,“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她,流淚了。那滴淚珠是多么的晶瑩,多么的剔透,那是用愁思雕刻的傾城之作,那是用情感寫下的心靈的創傷。我看了看她,她也在看著我,“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她笑了,“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我也笑了。試問人世間有多少癡情女子等閑白了少年頭,又有多少赤子天涯相伴四海為家,比如她,比如我。
我抹了抹她眼角的淚,一面笑影伴我三生回眸,她走了;身旁的花拭了拭花瓣,此生不為茍殘全,她睡了。心里忽的不再那么悵然,反而有些釋懷。薄云化作的絲縷漸漸消散,萬物的感嘆遮蓋了空中的廣寒。她留下了繁星點點,那是她的傾訴,也是我的情愫,“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愿遠方的你,能夠讀懂我的心意;愿故鄉的月,能夠知了我的思念心。
寂寞無花空月夜,風暖云逸,已覺芳心動。思情愁意誰與共?淚灑長亭花無助。
愿得故土伴今生,明月相照,再登廣寒宮。獨抱憂愁入夢來,夜闌長嘯今與共。
寂寞花月夜(匯總15篇)篇五
秋天的月夜,清幽而高遠;冬日的月夜,寒冷而寂靜;春季的月夜,舒適而溫暖。夏――它的月夜就如同葉綠蟲鳴,永遠是那么與眾不同,生機勃勃。而鄉村的夏夜就更加的絕妙了。
那一年,我隨父母回鄉探親。太陽早已堅持不住了,揉了揉它那昏睡的眼睛,暮落西山了。于是,月夜駕著那夏日久別重逢的風,轟轟烈烈地為藍天披上了一層黑紗。
搬起一個小板凳,坐到了布滿銀輝的庭院里,手中的扇子早已放下了它的工作。我如癡如醉地凝望著夏日的星空。月亮圓圓的懸在天空中。頓時,灰蒙蒙的天空被照得徹亮,月光奮力地從云中鉆出來,傾瀉的人間大地,在群星的映襯下,整個天空,整個月夜,似乎都變得皎潔起來,變得活潑起來。也許豬八戒又去找嫦娥了吧?要不怎么今天的月宮會如此燈火通明呢?咦!又有一棵桂花樹倒了,吳剛還真是持之以恒哩!忽然,遠處的天空閃過一絲亮光,也許是那里的人家正在放鞭炮吧!但那仿佛就是“嫦娥一號”的縮影,此時的我幻想著現代人與嫦娥的對話,竟也像五六歲的小孩子,“撲哧”一聲笑了起來。這時,一些星星也一閃一閃的,好像在招呼我快看他們,我一組一組仔細地看著,熊貓、丹頂鶴,今天也成了月夜的嘉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好一段天空的月色!
“吱――”紡織娘為我帶來了今夜的第一首美曲,緊接著,躲在草叢里,各式各樣的昆蟲音樂隊也跟著響應起來,深沉的大提琴,輕柔的小提琴,悠揚的橫笛,渾重的腰鼓,歡快的手風琴……在月夜中交織著。但我還覺得差點什么。過了一會兒,重頭戲終于登場了,原來是來自田野里的鄉村口技家――青蛙,“呱呱”的叫聲連綿不斷,此起彼伏,我又不忍心去打擾。“今日偏知夏夜美,蟲聲新透綠紗窗”。
漸漸地,我似乎已被月夜抱了起來,在星空中,在夢的星空中,我盡情地享受著……。
寂寞花月夜(匯總15篇)篇六
夜。月。景傍晚的清風鉆進我的鼻孔,浸透我的五臟六腑,讓我神清氣爽。鳥媽媽帶著鳥孩子們回家;蟲子停止了無聊的鳴叫;蝴蝶嬉鬧著飛回自已的天地;就連平時最勤勞的蜜蜂,也悄悄帶著收獲回家!在這傍晚,勞累了一天的太陽公公也拖著疲憊的身子依依不舍地回到西邊的山頭下。太陽公公一回家,月亮姐姐就來執班,一上來,就向著大地撒滿月光。月光皎潔溫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靜與祥和,月亮的光落在樹丫上,落下斑駁的黑影,零星的像是碎條兒掛在樹丫上一般。夜晚,晚風輕拂,輕輕的吹動著窗簾,星空上的明月很是耀眼,那看似小巧的星星也鑲嵌在旁邊。在這樣的夜晚,可以暫時不去想那些令人憂傷煩惱的事情,可以靜靜的一邊品著香茶或是咖啡觀賞著這夜晚的天空。夜,剛剛暗下來,濃霧層層彌漫、漾開,熏染出一個平靜祥和的夜,白霧在輕柔月光和路燈的照耀下,便染成了金色。月光下,樹葉兒“簌簌”作響,仿佛在彈奏著一首《月光曲》,婉約而凄美,悠深而美妙,那跳動的音符好像是從朦朧的月色中躍出來的,令人陶醉。夜的深處,田園朦朧,山影憧憧,水光溶溶,螢火點點,燭燈盞盞,好一幅月下畫圖!星光燦爛,風兒輕盈。以天為幕,以地為席,我就這樣坐在地上,享受著夏夜的清爽,傾聽著一池蛙叫一片鳴聲,仰望那綴滿星星的夜空。天空不像純黑色,倒是黑中透出一片無垠的深藍,一直伸向遠處,遠處。我的視線很想穿透這層黑幕,很想刺探天的盡頭是什么樣的。夜,月,多美多妙的夜景!能在如此美妙的夜景中結束疲憊的一天,人的身心也感到無比輕松,暢快。
-->。
寂寞花月夜(匯總15篇)篇七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收錄于《全唐詩》中。春江花月夜古詩經典賞析,我們來看看下文。
賞析。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游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回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后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級(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后應,既回環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原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的閃爍。
月光象白霜一樣從空中流下,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見。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些微灰塵,只有明亮的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天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
游子象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
美好的閨房中的門簾卷不去月光,在搗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來了。
寂寞花月夜(匯總15篇)篇八
錄音機、多媒體。
1、通過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學生了解有關的音樂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和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2、了解一些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
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的兩個特點:“魚咬尾”和“換頭合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圖從音樂的角度來刻畫一幅美麗動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曲的旋律流暢婉轉,格調古樸典雅、生動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種音樂手段,形象地描繪祖國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貼切地表現出標題“春江花月夜”的新意。這首樂曲的生動音樂語言,激發著人們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因此,它遠遠地超過了用詩歌語言所表現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曲,曲名為《夕陽蕭鼓》,這首作品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給人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
這首典雅、優美、抒情的民族管弦樂曲,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在欣賞這首作品之前,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樂曲中這些很有意思的結構特點。
1、江樓鐘鼓:
這段江南風格的主題音調(琵琶、古箏、簫、二胡等)絲竹樂器奏出。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段主題音樂。
請同學們首先視唱主題,在反復地視唱過程中,發現樂句一頭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貫串連接的。
這段主題旋律如歌,給人以恬靜安謐、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礎。我們可以用一句民間的俗語來形容它叫“魚咬尾”。要求學生掌握這個特點后背唱這段主題旋律。
2、這段主題,它在不同的音樂段落里變化展衍,從不同側面充分展示它所蘊含的美質。在不同的段落中,這一主要主題往往改變它開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給人以新的享受。請同學們聽三個段落“江樓鐘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歸納出這三個段落有什么相似點。特點是:每段的結尾樂句相同:
我們把這種中國傳統音樂的典型的結構特點叫:“換頭合尾”。
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對欣賞中國古代的音樂作品有很大的幫助。不但能從音樂作品中獲得美的感受,更能從音樂的本身發現美。讓我們在下一節課中共同感受這首《春江花月夜》給我們帶來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課程到這里就結束了,同學們再見。
寂寞花月夜(匯總15篇)篇九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后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樹后庭花》《堂堂》,并陳后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于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后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
關于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此詩的創作地點則有三種說法: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表現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于瓜洲,表現的是千年古鎮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于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南部。
《春江花月夜》一詩在立意和選材上總結前人的經驗,借樂府舊題譜寫出天下眾多人的心聲,同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一直令后人傳誦不已,千百年來有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它是由齊梁綺麗浮靡文風轉向盛唐的自然清麗的一面旗幟,同時又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的內容和形式多為后世詩人所借用。
此詩既不像南朝山水詩那樣著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詩那樣枯燥說理,更不是一首單單抒發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而是將多種詩情融為一體。它的誕生,填補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以月為中心媒介,同時寫男女雙方兩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詩的空白。不論從主題的提煉還是題材的加工上,此詩對唐朝繁榮的詩歌局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后代詩歌創作有重要的啟蒙作用。
詩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詩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化用;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根據“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跡。
在意境和結構方面,江天一線,皎月一輪,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綽約的人影,孤獨的明月樓,又以其形的對比,構成線條的旋律,賦予此詩以繪畫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靜為背景,把人們臆想中的海潮聲、江流聲、搗衣聲、凄涼的雁叫聲與游子思婦的嘆息聲,巧妙地編織成聲音的旋律,賦予此詩以音樂美。此詩的這些美感對現代新月派詩人聞一多提出詩歌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有著重要的直接影響。
作者簡介:
張若虛,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事跡略見于《舊唐書·賀知章傳》。唐中宗神龍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唐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全唐詩》僅存其詩二首,而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最著名的一首,它號稱以“孤篇橫絕全唐”,奠定了張若虛在唐代文學史的不朽地位。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寂寞花月夜(匯總15篇)篇十
《春江花月夜》描寫了春江花月夜的奇麗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寫了相思離別之情,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詩篇起筆便用景語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圖畫,然后以江月為中心,用濃淡相宜的筆觸,描繪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畫卷,詩人即景生情,從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離愁的情懷,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襯出離愁之苦,而離愁又將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樓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體。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樓上鏡臺前的思婦,月光中飛去的鴻雁,江流里躍水的魚龍,是景?是情?難以區分。全詩成功地融情于景,攝情入詩,相偕相融,構成了完美的藝術境界。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鋪寫。開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將五字逐字吐出;結尾后八句用消歸法,又將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遙相呼應。題目五字,環轉交錯,各自生趣,但以“江 ”、“月”二字為中心。“春”字出現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詩人循著江月交融的藝術構思,極力瀉染春江浩闊,反復詠唱春月皎潔。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魚龍、瀟湘、碣石等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樓、妝臺、簾、砧、鴻雁、霧等作襯,增強了形象的豐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圖。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開始四句暗示我們所吟詠的月夜位于長江下游,因為從詩中可以看出這里水面寬闊,春潮高漲,江海相連,更有那一輪明月伴隨著海潮一同升起。月漸升高,皎潔的清輝隨春潮奔涌,光耀千萬里。這里明為寫景,其實是寓情于景的。因為潮水漲落有定時,所以在中國傳統古典詩歌中海潮往往與信誓相連。這首詩中所寫的“ 明月共潮生”,應該在望日前后。潮生,使離人想起離別時的信約誓言;月圓,更使離人渴望親人團聚。“何處春江無月明”以設問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親人今夜飄零何處的相思之情,同時也使我們聯想到客人面對潮信明月,倍受思親之苦襲擾的情景。“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四句的著眼點由江海交匯處轉到岸汀之上,寫江水繞著長滿芳草野花的江邊小洲流過,月亮的清輝灑滿散發著幽香的花林,仿佛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兒。月色潔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飛不易被人覺察,因而也使江邊的沙灘象鋪上了一層銀霜,以致只看得見月色而“看不見”白沙了。這里既描繪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潔靜,寧謐的景致,同時也襯托出人物心靈的純潔無瑕,達到了主、客觀之美的和諧統一。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發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凈如洗,沒有絲毫纖塵,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顯得分外皎潔。在江邊是誰最早見到了這明月?而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開始照耀人間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無窮;然而蒼天不老,江月總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執著地等待著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見到的也只有長江一浪推一浪地送著流水。這八句通過景物描寫,把人們的思緒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締。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詩情,是思婦感情波濤澎湃激蕩到極點的升華,而決不是概念化的邏輯思維的產物。詩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輪”的一個“孤 ”字與思婦的心靈撞擊所產生的。一個“孤”使讀者很容易透過明月的孤寂聯想到思婦的孤單,體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給下文作了鋪墊。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四句是寫一片白云隨風悠悠飄走,在這昔日與親人分手的江岸見到遠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離愁別緒苦不堪言。皎潔的月光之下,是誰家的游子乘著一葉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這明月樓了。這里,“不勝”二字突出了思婦的相思斷腸之愁苦已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樓”又把“兩地相思一樣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盡致,情濃欲滴。
拂去了卻又回來。“卷不去”、“拂還來”這兩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描寫,表面上是寫月光,實際上是渲染思婦心中揮遣不去的`離愁。
《春江花月夜賞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寂寞花月夜(匯總15篇)篇十一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中國古典樂曲。早在1875年以前就已流傳在民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成為中國古典音樂寶庫之中的經典作品之一。
這首樂曲原名叫《夕陽簫鼓》(也稱《潯陽琵琶》),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后來曾經改為合奏的形式,取名叫《潯陽月夜》(或《潯陽曲》),直到1930年由鄭覲文改名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古色古香、柔婉動聽,深得中外聽眾的贊賞。
全曲共分為十個小的段落,每一段都有不同的標題:
《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水轉》、《花影層臺》、《水深云際》、《漁歌唱晚》、《回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
寂寞花月夜(匯總15篇)篇十二
《春江花月夜》是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的珍品。它以優美的旋律,恬靜的意境和流暢的節奏聞名于世。
全曲共分十段。由靜而動,由動而靜;由遠而近,由近而遠;以景抒情,情寄于景。全曲高潮迭起,既富有很強的整體感,又富有鮮明的層次感。
:江樓鐘鼓。一開始由琵琶、笛子的獨奏和其他樂器的合奏向人們展現了一幅恬靜動人的畫面。江樓上的鐘鼓已經敲響,與緩緩下落的夕陽相呼應。平靜的水面被夕陽鍍上了一層金光。江邊,樹影婆婆,好像也在等待遠航歸來的船只。
:月上東山,夜幕漸漸降臨,整個江面籠罩在驀色中。這時,樂曲提高了四度,好像是皎潔的月亮在冉冉升起,給人以徐徐上升的動感,仿佛窺見江心月白的美麗夜色。(小學生作文網)。
:風回曲水。江面在月光的撫摸下又別有一番景色。江水在微風吹動下泛起凌凌微波。樂曲的演奏采用了上滑繼而又下滑的音樂處理,使人感到流水間蕩,輕風拂面。
:花影層疊。江岸上的花樹層層疊疊,互相掩映。偶爾有幾朵花瓣飄人漢中,便隨江水慢慢漂去。這時,琵琶的輪指演奏法,表現出了花樹的層層疊疊,仿佛使人置身于花的海洋,嗅到花的芳香。這一段輕松明快的旋律和前一段的徐緩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水云深際。泛音和頗音描繪出了江上幽美的環境。淡淡的云給深藍的天幕穿,上一件薄薄的輕紗,江水是一面大自然賜予的明凈的鏡子,映照著璀璨的天空。低四度和高八度的跳躍描繪出了水天一色、水天交融的景色。
:漁歌唱晚。樂段一開始,洞簫吹出動人的音色,摹擬了漁歌悠揚的拖音,在蒼茫的夜色中,人們仿佛聽見了遠處傳來的隱約的漁歌聲。
:徊瀾拍岸。這段以快速而熱烈的節奏,繪出了微微細浪輕輕拍著兩岸的意境。
:撓鳴遠獺。第九段:效乃歸舟。這二段是全曲的高潮。夜幕下的江上一片寂靜,一切都好像成了靜物。忽然,樂隊一起合奏,奏出了遠航歸來的船隊的壯觀情景。漁民們滿臉-棄悅,凱旋而歸,人們仿佛看到了漁船上活蹦亂跳的'大魚和桅桿上揚起的風帆。一天的辛勞被豐碩的收獲一掃而光。在漁港等候的人們也分享著豐收的喜悅。
:尾聲。漁民們卸下魚,收好船,都回家享受天倫之樂去了。江面又恢復了平靜。最后,樂曲在優美的洞簫聲中結束。
《春江花月夜》是流傳下來的千古名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贊頌了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姿。它曲調優美,旋律流暢,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寂寞花月夜(匯總15篇)篇十三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作。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小編在這里整理了《春江花月夜》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21.請簡要賞析“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兩句。
詩篇把“月”擬人化,它要和思婦做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月光灑在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既是月色,又是思婦綿綿不斷的相思,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惆悵和迷惘。
【解析】試題分析:題干是“請簡要賞析“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兩句。”本題考查賞析詩句的內容、藝術手法。首先要讀懂整首詩,抓住這兩句詩的意象,明確意境特點,分析藝術手法,理清詩人的思想感情。“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帖上拂還來”這兩句大意是:滲透著離愁的月色困擾著思婦,任憑她把簾子卷起放下,月光總是卷不走;任憑她把捶衣石拂來拂去,月光還是拂了又來。這兩句詩是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云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惆悵。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既是月色,又是思婦綿綿不斷的相思,生動地表現出思婦的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
寂寞花月夜(匯總15篇)篇十四
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優美動聽的民族器樂曲,是我國音樂寶庫中的瑰寶。它籍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榮華。水光云影奇詭變幻。這一情狀皆可宣之于樂,以傳其神,而合其志精湛音樂詩畫,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廣闊胸襟和剛直不阿的高尚情操。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獨奏曲,原名叫《夕陽筲鼓》.古箏獨奏曲《春江花月夜》的移植,是以琵琶獨奏曲《夕陽筲鼓》為依據,先從曲調入手,在取其精化的原則下集中發展。
古曲《春江花月夜》氣韻優雅,刻畫入微,既有繼承,又有出新,于悠揚秀美中見氣勢,于優美抒情中見豪放,音樂豐滿,起伏有致,富于形象,耐人尋味,不愧為萬世流芳之本。
夜色中,江水靜靜的,嗚咽著向天盡頭淌去,漸漸的融入了無邊的黑暗中。剎那間,月伴潮生,世界瞬間明朗起來了。明朗的月,明朗的水,卻自是美的朦朧,美的讓人心疼。置身其中,一絲憂郁便不知不覺的滲遍周身,無法自拔,也不愿自拔。
月輕柔的為江披上銀紗,江便高興了,孩子似的,炫耀著躍向前去。水和月,永遠是各自的寵兒。有了月,水更活潑;有了水,月更清麗。江天一色,格外的明凈。
婉轉的江繞過水中小汀。銀色的月光下,一片靜謐而又生機勃勃。花草似乎都睡去了,但你聽啊,空氣中充滿了她們的竊竊私語和低聲笑談。
看啊,那一片似雪的錦繡,是花海吧,因為空氣中漫是馥郁。沒法看出是什么花,月給了她們一襲面紗。不過也好,花都是美的,朦朧的花更是美的。流水載起落花,凄美之外別有一番柔情。雪樣的花林,溫柔的流水,戀人般的般配。
月使得世界變的精致,也使世界變的朦朧。河畔上那片潔白柔軟的沙灘清夢般的虛無,卻又難以置信的真實。這月,這花,這水,構成了這春夜。
天和地都沉默,寂靜中別有一番威嚴,慈父般的寵著這月,這江,這花,這夜。
人生代代,幾經更迭。我以為一直是自己在這兒陪著夜呢,卻聽見心中的聲音說:不,早不是你了!我爭辯到:不,我一直在這,夜沒變,我也沒變。夜微笑著,什么也沒說,只是用博大的黑袍輕輕籠住我。我猛醒,曾幾何時,也有過這么熟悉的感覺?大概是前世吧。我無語,是啊,夜已經經歷過我的無數次人生了。她洞悉一切。眼前的江,月是永恒贈給我的禮物吧。我明白了,我的生命亦會是短暫而永恒的,恰如那逝去的江水一般。
擺擺頭,想從思緒中掙脫,卻又陷入更深的憂郁中。
舟中的游子啊,你是否也想到了久已未曾歸去的故鄉呢?夢里回鄉千百次,驀然驚起,依舊身在關山外。問那默默流去的江水,是否能為人們傳遞相思之情呢?脈脈江水默默無言。
江水亙古不變的堅決逝去,帶走了許多,也留下了許多。春將盡,落花紛紛,赴諸流水。斜月向西沉去,仿佛要回歸般堅決。有些傷感,這江,這花,這月,都要逝去了。這夜,也會消逝的。“不,不會的!”有個堅決的聲音說:“他們是永恒的,你忘了嗎?”是啊,永恒的。我默念到。
前面是一條無盡的路,甚至不知道它會通向哪里。我義無反顧的踏上去,帶著滿腔的感動和希望。我相信,路的盡頭,會有我的情感的歸屬。
月終于落下了——映著疏松的江樹,搖落滿江的光輝。
寂寞花月夜(匯總15篇)篇十五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比較閱讀,培養學生感受詩歌的能力。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一課時
1、背誦描寫月的詩句: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今夜明月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托中》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2、教師補充: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霜月》唐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臺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漫興》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夜泊秦淮》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明月夜留別》唐李冶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后相思人似月,云間水上到層城。
《江樓有感》唐趙嘏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3、教師導語:在星光燦爛的唐代詩壇,《春江花月夜》帶著皓潔的月光像鉆石一般熠熠生輝,引人注目,聞一多先生曾將此詩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評論家說張若虛這一首詩可以“孤篇蓋全唐”“盛唐第一詩”“春風第一花”“孤篇橫絕,競為大家”。今天我們來欣賞這篇經典詩作。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曾以“文詞俊秀”顯名長安,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一)初讀全詩,品詩意。
1、齊讀全詩,用自己的話描述詩句。
2、根據詩中語句描寫,寫出月亮運行軌跡
提示:月亮,升起——高照——西斜——沉落
3、再讀全詩,根據老師提示,概括個部分內容。
(前八句,中間八句,剩余語句)
提示:月下之景——月下之理——月下之情
4、分讀各部分,概括各部分內容
提示:月下之景——月光無垠,月色純凈——畫意
月下之理——人生無盡,宇宙永恒——哲理
月下之情——思婦懷遠,游子思歸——詩情
(二)細讀全詩,品詩韻
第一部分:景物美
1、試背前八句
2、詩人運用了哪些意象?請標出。
提示:春,江,花,月,夜
3、給這一部分命名。
提示:春江花月夜圖
4、體會寫景特點。
參考:a、緊扣題目,開篇對景物春江花月夜進行描寫
b、以月光統攝景物,按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的順序進行描寫,層次分明。
c、創設出幽美恬靜的意境
5、用優美的散文語言描述這個畫面。
參考: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第二部分:哲理美
1、背誦中間八句。
2、由月色作者聯想到什么?
提示:由月及人到宇宙
3、你最欣賞哪個句子?請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
4、請畫出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提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情感:哀而不傷
讀下面幾句,品味情感。
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露
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
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蘇軾:哀吾生之有余,羨長江之無窮
第三部分:情感美
1、齊讀這一部分,然后給這一部分劃分層次
提示:“白云一片去悠悠”以下四句——總寫思婦游子的思念
“可憐樓上月徘徊”以下八句——思婦懷遠
“昨夜閑潭夢落花”至結束——游子思歸
2、一學生背誦總寫部分。哪一詞語用得好。
舉例:“徘徊”。
賞析參考:
a、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月亮游移不定的動態之美。
b、賦予月亮人的靈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對她憐憫,不忍離去。
c、與后文的“卷不去”“拂還來”呼應,寫出月亮不忍離去,思婦的思念之苦。
3、“鴻雁”“魚龍”的理解。
參考:“鴻雁’“魚龍”本是月光下的景物,此處寫了月光的清澈,同時,也是用典,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兩者是古代用于傳遞音信的載體,此處暗含有魚雁卻不能傳遞音信,可見二人音信斷絕,相思無著。
4。齊讀“昨夜閑潭夢落花”至結束。
詩句中哪些語句表達了思歸感情的?
a、“昨夜閑潭夢落花”在夢中也想家,運用心理描寫。
b、“江水流春去欲盡”在對春光流逝的惋惜中表達歸家心情。
c、“碣石瀟湘無限路“以“無限路”表達有家難歸的無奈
教師小結抒情層次:先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美景,為下面抒情打下基礎——景物美。本詩由寫景轉向關照人生,思索人與宇宙之間的關系,以明月長照對照人生短暫抒寫心中感嘆——哲理美。由感嘆人生進而抒寫思婦游子離愁別緒,謳歌愛情,憧憬幸福——情感美。
(三)比較閱讀,開闊視野
閱讀張九齡《望月懷遠》思考問題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補充注釋:
遙夜:漫漫長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戶。露滋:露水打濕。還寢:回臥室再睡
1、用自己的語言把全詩描述一遍。
2、本詩描寫了一個什么畫面?
3、兩者比較比較:
a、題裁上不同:《望》為五言律詩,《春》為樂府體新辭。
b、體材上異同點
相同點:都寫出了自古至今,無論天涯還是海角的人們,只要望見朗朗圓月,就會產生一種共同的心理—懷念遠方之人,都以月夜為背景,寫相思之苦。
不同點:在于《春江花月夜》中,作者是通過“思婦”和“游子”兩個具體形象分別描畫出異地相思的別樣情懷;而《望月懷遠》中作者通過單一對象描畫因月而起的濃濃相思之情。滿目哀怨纏綿,撓是相思凄苦,相思無奈,相思有深怨!
c、風格不同《春》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婉轉悠揚,完全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