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羨慕那些能寫出優(yōu)秀作文的同學(xué),他們的思維清晰,表達(dá)流暢,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寫作的啟示和參考。
初二千秋諸葛我評說大全(13篇)篇一
三國是個舞臺,供那些的軍政家展現(xiàn)才華,三國諸葛不如說諸葛三國,盡管顯得夸張,但諸葛亮卻實在三國時期舉足輕重。如果失去諸葛亮或許就沒有了三國鼎立,也就沒有了那些文人墨客所哀悼的折戟沉沙了。
諸葛亮,字孔明,為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代,他少年喪父,隨叔父帶到任地,后叔父去世,孔明便親自耕種壓謀生。
曹操率軍南下追擊劉備,劉備在夏口處迫于力量懸殊,派諸葛亮前去孫權(quán)處請求出兵一起抗曹,諸葛亮憑借杰出的外交才能說服孫權(quán)去掉中立出兵抗曹。最后在吳國大將周瑜及諸葛亮的帶領(lǐng)下,大敗曹軍于赤壁,而正是這一戰(zhàn),造就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死于永安后,諸葛亮更是一心輔佐劉禪,只可惜劉禪不像劉備那樣胸懷大志,以至內(nèi)外之事全部由諸葛一個承擔(dān)心力。在此期間,他又六出祈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在五丈原撤兵之后司馬懿觀察西蜀陣地,不由的贊嘆:“天下奇才也!”
諸葛亮連年用兵征戰(zhàn)卻始終未能成就霸業(yè),或許因為他還不是太長于領(lǐng)兵作戰(zhàn)吧!便他杰出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卻是人們所共認(rèn)的。
“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須辨襄陽南陽。”
“三顧頻繁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這些對聯(lián)全都是后人獻給這位曠世奇才。我也在些向他致敬。
初二千秋諸葛我評說大全(13篇)篇二
縱觀古今,論智謀,掌控全局運籌帷幄者。非諸葛亮沒屬。他有許多名字,孔明、臥龍。能言善辯、呼風(fēng)喚雨、鞠躬盡瘁的形象給我們留下深深的印象。
在遇到劉備之前,你是不甘的,即使有雄心壯志,驚世才華也無處施展,劉備給了你這個機會,于是無限感激,幫助劉備完成霸業(yè)。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面對你的是冰冷的文書,你眉頭緊皺,苦思瞑想。為了那份知遇之恩,將你畢生精力奉獻給一個帝王,這真的值得嗎?這或許只有你自己知道了吧。
你的神情永遠(yuǎn)是那么淡定,或許這是因為再也沒有什么可以打動你。給我印象最深是在《三國演義》中的你,驕傲、灑脫、手執(zhí)羽毛扇,指點江山。洋洋灑灑,高不可攀,一身清高,仿佛隨時都會羽化成仙的氣質(zhì),總有一種模糊感。
你神彩飛揚,如一顆無比閃亮的星星,傲立在天際,周圍的光華都注定被你所掩蓋。
諸葛亮才華橫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書法,隸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善畫,掌握了全面的繪畫技巧,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他的繪畫藝術(shù)也總是在為他的政治和軍事目的服務(wù)。除此而外他也擅長音律和發(fā)明,既會吟唱、又會操琴,而且還兼創(chuàng)作。
諸葛亮的的魅力不僅在于他的智慧,還在于他的人格。“淡泊明志、寧靜致遠(yuǎn)”便是他最好的寫照。
但是不管他多么的傳奇,給后世帶來多大的影響,也擺脫不了生死,最后,他死在了行軍途中,一代明星,就此隕落,帶給我們多少遺撼。化為成都城外飛舞的紙花。
初二千秋諸葛我評說大全(13篇)篇三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里有成千上萬個角色:劉備、張飛……可是,我最喜歡的還是最聰明的諸葛亮。
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穿得普普通通:一身白色的道袍、手拿著一把扇子、帶著白色的.帽子。別看他這樣他可是一個“神人”。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七星壇祭風(fēng)……這完全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在這些事情當(dāng)中令我佩服的五地投體的就是:諸葛亮用空城計,把魏國十五萬大軍給嚇走了。
事情是這樣的:那天,諸葛亮正在和文武百官商量大事。突然,有士兵報告說:“魏國十五萬大軍正氣勢洶洶地殺來。”眾人聽了面如土色,勸諸葛亮說:“丞相,我們馬上逃吧!”諸葛亮回答說:“就算逃,也逃不了幾公里,還是會被活捉的。”眾人聽了齊聲說:“那該怎么辦啊?”諸葛亮沉思了一會,決定用空城計嚇走魏國大軍。于是,他叫了幾個士兵裝扮成清潔工又打開了城門,讓所有人躲到城里。自己則跟著兩個童子到上面彈起琴來。不久,像猛虎一般的魏軍殺來。只見諸葛亮鎮(zhèn)定自若地彈著琴,因此,個個人都起了疑心覺得有詐。最后司馬懿下令退兵。就這樣諸葛亮用空城計嚇退了魏國十五萬大軍。
你看,諸葛亮多聰明啊!
初二千秋諸葛我評說大全(13篇)篇四
談諸葛《三國演義》中每一次的戰(zhàn)役,我總是希望蜀國可以贏,不是因為劉備是這里代表著正派的人物,而是因為他背后的軍事,諸葛亮。
他原本只是個臥龍岡的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躬耕于南陽,想一直過儉樸,閑逸的生活,可是像他這樣的智者,歷史不會讓他被歲月的塵土埋沒,于是在那一天,上演了三顧茅廬的佳話。他本不愿出山,但他沒有辦法拒絕劉備,就像千里馬不愿離開伯樂一樣。
有了他,才有了天下三分,有了他,蜀國也可以同無魏齊名并立,爭奪天下。他巧設(shè)華容道,舌戰(zhàn)群儒;妙布八陣圖,借東風(fēng)草船借箭。一場又一場戰(zhàn)績令人拍手稱快。但他最終無法阻止蜀國的日益衰落。于是便有了那天司馬懿共同上演的空城計。
西城城樓上,幾縷香煙裊裊,古琴聲從你的手指尖流出,兩位小童手持搖扇。你神情自若,一手撫琴,一手捋須,盤坐著,天空中微風(fēng)陣陣,揚起你的長須,抬眼望去,塵土飛揚,司馬懿的大軍果然已瀕臨城下,你知道司馬懿生性多疑,定然不敢進城,司馬懿也懂得你做事謹(jǐn)慎。城中不會這么簡單。再看你,一副胸有成竹,悠然自得的必勝姿態(tài)。這不得不使司馬懿心存疑慮,終于率大軍離去。從此一人退千軍的故事,廣為流傳,你成了神的化身。
初二千秋諸葛我評說大全(13篇)篇五
我們班的“小諸葛”小韓同學(xué),他的智商在全校至少能排個前三名,經(jīng)常有神一樣的解題能力,已經(jīng)逆天了,但是他落下一個壞毛病——愛接嘴。
記得有一次,老師正在上課,老師問:法布爾把鴨子趕進池塘后,他去干嗎了?話音剛落,從后排傳出了小韓同學(xué)那洪亮的聲音:“玩兒去了唄!”教室里一片嘩然,老師也嘆了口氣,對他無話可說。
雖然小韓同學(xué)愛接嘴,但是他逆天的解題能力讓我嘆為觀止。記得有一次,數(shù)學(xué)老師布置了一道非常刁鉆的題目,我們絞盡腦汁都毫無頭緒,就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題海中止步不前。我們對這道難題已經(jīng)喪失了信心。可小韓同學(xué)呢?草稿紙上寫滿了算式,還有無數(shù)張畫錯了的圖。正當(dāng)小韓緊皺眉頭,思索著題目時,另一位學(xué)霸——小王同學(xué)也和小韓同學(xué)爭起第一來了。爭強好勝的學(xué)霸毫不示弱,抓起筆來飛速寫著,一張、兩張、三張……教室里似乎只有他們兩個人,筆尖在紙上飛舞,只有筆的沙沙聲,小韓同學(xué)忽然停止了書寫,放下了手中的水筆,用手托著腦袋,思索著。正當(dāng)我們以為小王同學(xué)就要戰(zhàn)勝小韓同學(xué)時,小韓同學(xué)一躍而起,大喊道:“我想出來啦!我想出來啦!”只見小韓同學(xué)抓起筆,飛速地寫出了整道題的解題過程,小王同學(xué)嚇得智商重連中。
小王同學(xué)悲壯地大喊,既生王,何生韓!小韓同學(xué)走到了小王同學(xué)身邊便開始了指點,小王小王聽了小韓的指點后恍然大悟,離成功只差那一步。
這就是我們班神通廣大的“小諸葛”小韓同學(xué)。
初二千秋諸葛我評說大全(13篇)篇六
提起諸葛亮,可謂是家喻戶曉,“鞠躬盡粹、死而后以”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銘。對諸葛亮的評價,在歷朝歷代,也是出奇地達(dá)成共識!
他是智慧的化身,神機妙算。想當(dāng)初周瑜想為難他,要他十天內(nèi)造出十萬支箭,然而他卻說只需三天。這本是常人所不及,但他自有妙計。知曹操心機重,且算得第三天的.早晨必有大霧,于是想出草船借箭一法,從曹操那里借得十萬支箭完成任務(wù),這也不得不讓周瑜佩服。諸葛亮確實以他的智慧為劉備的帝王之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
初二千秋諸葛我評說大全(13篇)篇七
諸葛亮讓我想起了以前所說過的千里馬,不用說劉備自然是伯樂,慧眼識珠,認(rèn)出了這匹千里馬。可千里馬畢竟不是伯樂,起不到伯樂的作用。于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力保蜀漢,支撐了許多年頭;然人才猶有盡時,武侯六出祁山時,五丈原上國失相父,千里馬力竭而死。
諸葛亮出世輔佐劉備,為劉備提出了聯(lián)吳抗曹,逐步統(tǒng)一全國的政治主張和軍事策略,后來又幫助劉備消滅了割據(jù)益州的劉璋,建立了蜀漢政權(quán),與魏、吳形成三足鼎立。劉備稱帝,拜他為相。劉備死后,他以丞相名義輔佐后主劉禪,長期主持蜀漢軍政大事。他實施法治,發(fā)展生產(chǎn),改善同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系,統(tǒng)一和安定了西南地區(qū)。他曾率軍先后六次北伐曹魏,后因病死于進軍途中。他的一生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他畢竟存有私心。
這就是歷史,這就是三國——處處充滿了算計欺詐的三國,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
初二千秋諸葛我評說大全(13篇)篇八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真英雄。”你是蜀國的大臣更是支撐劉備的梁柱,三國中,我最信服的真英雄。
——題記。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寥寥數(shù)字,便是你的剪影。諸葛亮,三國時代威懾四方的名字,智慧的化身,鄰國的克星,你那卓越的才能讓多少人折服。草船借箭之時,周瑜下達(dá)的命令刁鉆且難違,但你卻說三日之內(nèi)必能出現(xiàn)十萬支箭羽。或許在那時任誰聽來都覺得這是荒謬之談且膽大包天,但事實上,你做到了,而且很完美。人們都說,人算不如天算,可借箭之舉打破了這個常規(guī),這在當(dāng)時當(dāng)然是不可思議的,現(xiàn)在在我看來也是絕妙的,欽佩已不足以表達(dá)我對你的崇拜。
在《出師表》中你曾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又一年矣。”上課時,老師曾評價說就像你諸葛亮賣給了劉家一樣,我也感同身受,可是為什么你會如此的盡心盡力呢?難道僅僅因為劉備曾三顧草廬于你?我想這只是其中的一點原因。更多的,是你心中的那份感動和責(zé)任。因為你強烈的責(zé)任心,讓你出山輔佐劉備完成了許多大事,即使到劉禪那時,你也不泄氣的教導(dǎo)劉禪怎樣治國,你的一生奉獻給了蜀國的江山社稷。鞠躬盡瘁的你是所有人的好榜樣。
剛剛拜讀過你的絕世名篇,被大詩人陸游所稱贊為:“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出師表》。全文的基調(diào)多為悲涼、焦慮、心酸之感,這又一次體現(xiàn)了你對劉家、對蜀國的情義,怎是一個“忠”字了得?準(zhǔn)確而詳細(xì)的分析形勢,用心良苦的推舉賢德之臣,能武之將,真情實意的情感流露,悲愴的離別之言,對于蜀國的未來,你已作了周密的計劃。可事與愿違,蜀國大業(yè)還是失敗了,不是你的疏忽,而是劉后主的無能,所以不必自責(zé),你是《三國》中的傳奇,智慧的傳奇,忠義的傳奇。
后世的人們對于你有各種各樣的評判,但是無論好與壞,善與惡,都不會影響你在我心中傳奇的形象。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真英雄。”耳邊每每想起這個雄渾的旋律,腦海中浮現(xiàn)的一定是你——“諸葛孔明,臥龍也。”
初二千秋諸葛我評說大全(13篇)篇九
諸葛亮一生踐行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直至最后積勞成疾。即使辭世于渭濱也提前為自己的將士們謀好了生路:刻出他們的木雕,裝作他,直到全員退至斜谷再發(fā)喪。讓人如何不為他悲痛,讓人如何不對他敬仰。真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恍惚間,我似是看到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他。
他躬耕南陽,結(jié)廬避難,不求聞達(dá)于世,只求茍全性命,與摯友于茅店中,焚一爐香,沏一壺茶縱論天下興衰。星移斗轉(zhuǎn),四季交替,不變的是心中的那份等待。我看到了一個淡泊名利,堅毅曠達(dá)且自由的靈魂。
他等啊等,等來了劉備,他出山了。他本可以拒絕,然后按照老師所說的:“待天時而動,一舉統(tǒng)一天下,建立千秋功績,選擇曹魏。”但他拒絕了,放棄了,毅然決然地跟從了劉備。我想他應(yīng)該也不知這步棋是否走得對,但自從他跟了劉備,心中大抵只有以身許國、北定中原,興復(fù)漢室、還與舊都的信念。
一片丹心。
再后來劉備白帝城托孤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君可自取。”可諸葛亮沒有取而代之,而是一心輔佐劉禪。他面對扶不起的阿斗,以心待之,犯言直諫,于是就有《出師表》,表達(dá)了許多建議。起懇切之情感人肺腑,其忠誠之心感慨后事。其實他明白的,在朝廷上應(yīng)明哲保身,可他沒有,他不計后果,不避人言,不畏讒言,冒死進諫,“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托臣以討賊興之效,不效則治臣之最。”“興復(fù)漢室……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多純粹的君王之忠,多高尚的愛國之心。
一片赤誠。
乾隆帝曾言: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后志氣清明而經(jīng)綸中理。諸葛孔明如何也贊不完的。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初二千秋諸葛我評說大全(13篇)篇十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發(fā)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謚曰忠武侯;后來的東晉政權(quán)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誡子書》等。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詩人杜甫有《蜀相》名篇傳世。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手中總是拿著一把鵝毛扇,這把鵝毛扇有什么用處?鵝毛扇又是那里來的呢?說來也真有點傳奇。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zhàn)月三分鼎,石黯陰云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zhí)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諸葛亮鼓勵還西南的少數(shù)民族采桑養(yǎng)蠶,繅絲織綢,贈送給他們蜀錦的圖案和紋樣,讓會織錦的士兵向他們傳授織錦技術(shù)。
從上面的事情看出諸葛亮是一個非常關(guān)心少數(shù)民族的人,他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東西,比如說木牛流馬、孔明燈等。
初二千秋諸葛我評說大全(13篇)篇十一
諸葛孔明,臥龍,天下英才,“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諸葛孔明,讓我仰慕,其才其志讓我嘆服。每每想此,恨不得來到三國,為其死而已!
“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可知孔明為大賢。并且其自比于管仲、樂毅,才華橫溢,政事軍事皆可處理。可是,我更認(rèn)為,諸葛亮之才,天下少有,可比興周800年之姜子牙,旺漢4000年之張子房。
初出茅廬,便“博望相持用火攻”,燒的夏侯惇敗回許昌。在新野,“風(fēng)伯怒臨新野縣,祝融飛下焰摩天”,將曹操前軍燒掉大半;赤壁之戰(zhàn)時,先是草船借箭“伏周郎",后七星壇上巧借東風(fēng),助周瑜破曹公。再后三氣周公瑾,將周郎氣死于巴丘。白帝托孤,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留下千古美名。
諸葛亮,不管別人對他評價如何,他的偉大形象永在我心中。每每讀到三國演義的諸葛亮神機妙算,殺得敵軍聞風(fēng)喪膽時,我就熱血沸騰,恨不得成為諸葛亮。
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使劉備猶魚得水,成就一番霸業(yè)。但魏、吳多人才,在益州無所建樹,未伐盡漢賊,興復(fù)漢室,而抱憾終生。他的一生是那樣多彩,不管成敗與否,人們對他仍無限敬仰。
我崇拜孔明,崇拜他的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之勢,崇拜他的神機妙算,無人匹敵.....對孔明的一生,只能用杜工部的一首詩來描繪: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初二千秋諸葛我評說大全(13篇)篇十二
丞相:
透過歷史的漫漫煙云,回眸你一襲白衣,循著琴音尋你,在那低陋的茅屋里,你指間的深藍(lán)旋律,似空谷幽蘭,扣擊我的心弦。
初遇你,是多年前一卷三國。那時我觀三國,只為二人——白衣諸葛青衫奉孝,你們錯落而生,卻綻放了同一種美麗。
我一度想要讀懂你,但我忘記了,能被人輕易讀懂的又怎是真正的孔明,也許你不曾想過幾千年后有一個女孩追隨著你思想的印記,但你一揮羽扇令萬物暗淡的泰然,成為了她心底不可磨滅的慰藉。
于是,東漢末年的你,21世紀(jì)的我,在一種無形的力量作用下,心相近,心相惜,那一刻關(guān)于時間關(guān)于其它一切,也都不再是隔閡。
歸于原點,在隆中躬耕的你,淺吟《梁父吟》的你,還只是自我的孔明。直到那個男子叩響了你的柴荊,直到你在他的眼中找到了仁慈,直到你決然三拜二十七年傾隨的陋屋,便注定了,你將是蜀漢的孔明,是天下的孔明。
于是,從此放卻閑云野鶴之身,擔(dān)起任重道遠(yuǎn)之責(zé)。
你離開的'是隆中,走向的是天下。玄德是你一生的折點。你是玄德一世的明燈。三國歸一在你的眼中,已成己任,知遇之恩在你心里,甘奉畢生。
他人讀三國,讀的是丞相的足智多謀。我讀三國,讀的是丞相的情深義重。所謂借東風(fēng),氣公瑾,擒孟獲,擺空城。可是是后人強加于你的枷鎖,而真正的你,是隆中對時的豪邁,是輔后主時的無奈,也是撫孤堂里的沉重承諾,沉重到讓你積勞成疾、青絲換華發(fā)。
丞相,究竟真正的你是什么樣貌?是智者,還是義士?大擺空城之際是何樣的心境,是忐忑,還是泰然?三國紛爭在你眼中又如同何物?是浮云,還是迷霧?我想明白的不會過多,只是一個真切的孔明罷了。
三哭馬謖以謝友,七縱孟獲換貞心,我分明看到了一個重情重義的孔明。郭嘉、周瑜都是我最心愛的賢相謀士,而你卻是我心中最崇敬的圣人。因為有你,我幻想回到東漢之末,陪你看亂世紛爭,城外廝殺,陪你嘆世事蒼茫,爾我渺渺。
有一方寸土有桃花散盡的幽芳,有清骨殆盡的陳香——提起五丈原,那是一個令諸多人腸斷的地方,總會突顯些許悲涼和寂寥。但對于你,那里是以往征途塵起的地方,也是你最終的歸宿,連這時的落日都是血一般的壯美。
你的出山,結(jié)束的是紛亂;你的殞落,結(jié)束的是職責(z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八個字,你用一生書寫。
我,讀得懂天下英雄誰敵手,卻讀不懂你眉間一點哀愁;
你,讀得懂公瑾的蕭蕭《長河吟》,為何卻讀不懂自我的凄凄《梁父吟》?
丞相,今夜為你點亮一盞孔明燈,你的恢弘,待后人敘寫……。
初二千秋諸葛我評說大全(13篇)篇十三
茫茫歷史長河中,諸葛亮的名字無疑是顆璀璨的明星。他常被人們認(rèn)為是智慧的化身。
訪先人之遺跡,發(fā)圣賢之古情,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東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誠、廉潔、正直的榜樣,很多歷史典故都出自諸葛亮,三顧茅廬,舌戰(zhàn)群儒,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六出祁山,揮淚斬馬謖,白帝托孤,嘔心瀝血、七縱七擒,其傳奇般故事為世人千古傳誦,數(shù)不勝數(shù)。
諸葛亮神。他雖身在草廬之中,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dāng)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dāng)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fēng)喚雨”借東風(fēng),仿佛天地萬物都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于千里之外。實在是神!
諸葛亮義。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致死不渝,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銘!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yè),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是義!
諸葛亮的非凡之智、濟世之才、忠誠之心、報國之情,為世人所仰慕,為后人所贊頌,成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閃爍著他的才華和智慧的不朽之作《隆中對》、《出師表》,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篇章,一向在歷史的風(fēng)中不停地奏鳴,在思想的時空中久久回蕩。千百年來,以至于歷代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市井百姓,都對他是一番深情,褒揚備至,賦予了無數(shù)動人的傳說,作下了無數(shù)贊美的詩篇。
諸葛亮,靈與肉雖然已經(jīng)化作清風(fēng)明月,但諸葛精神永存,在歷史的天幕上鑲嵌起耀眼的恒星,永遠(yuǎn)展現(xiàn)出圣潔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