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寫讀書心得是對自己知識儲備和學習成果的呈現和展示,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學術造詣和進步。以下是一些精選的讀書心得范文,它們或許能夠給您的寫作帶來新的思路和啟示。
大學生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精選16篇)篇一
前段時間在好友的推薦下,利用每天早上坐地鐵的時間斷斷續續的終于把曾國藩家書看完了,感觸頗多,他之所以這么有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時常反思自己的過錯,勸誡他人,在讀書的`過程中,感覺就是面對面在和曾老對話,從他的日記中也可以看出其實曾老也是一位很普通的人而已,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的家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
曾國藩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究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繼成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的又一儒學大師。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寫日記了,曾老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人無完人,他年輕時也犯過很多的過錯,但是他懂得每日反思自己的的得失,他取得了在別人看來很大的成就,在做人做事方面,卻依然低調謙虛,才有這樣的成就,我有個同事他對我的影響也是很大,堅持寫了好幾年的日記,這是一個好的習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堅持下來呢,從開始寫日記開始,已經寫了幾個月了,現在回頭看看當時的自己做的事情有時候還挺好笑的。
大學生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精選16篇)篇二
人類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但人無完人,人性中有三個致命的弱點—懶惰、驕傲、奢華,任何一項都可以導致一個人的失敗。
在我們的學生時代,最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便是懶惰。在以前小學六年的生活里,這樣的例案很多。很多學生對學習毫不負責,想方設法地蒙混過關,可能他們覺得節省了時間,可能他們一時“得利”,但考試時必將原形畢露。
從這件事我想到了自己的初中生活,初中的學習難度和小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我幾乎每天都做到了十點半,因此我也想到了“抄作業”,但騙的是自己,辛虧被李老師發現,否則我也將“原形畢露”。
首先不謙虛,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沒有把自己放“低”—沒有向別人虛心請教,學習別人的長處。第二點便是待人很高傲,毫無禮節,毫不謙虛,因而沒人愿意與這種人交往,前景將越來越暗淡。
最后便是奢華了,有一句短語可以形容這類人的前景“富不過三代”。再多的財產,再多的積蓄也是有限的,也會被花光,不要將這種性格特點“傳承”給子女,不要再出現類似的悲劇。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一些孩子的惡習現在還能糾正過來。等他們長大以后成人了,便很難改了。能真正做到“三不朽”的古今只有三個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我們如果向他們學習,便可幸福一生,不要到老了才后悔,因為時間是不會倒流的。
一個人懶惰說明他沒有上進心,一個人驕傲說明他沒有警惕心,一個人奢華說明他沒有節儉心,這三點都可能導致家庭的衰敗。所以說“勤儉一生,便可幸福一生”,“窮”人才能取得成功。
大學生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精選16篇)篇三
初讀曾國藩,觀其一生成就分為三層。一為自身修養,即內圣。以并不突出的資質,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完全是得益于自身不斷的學習反思和修養!其次,是經世致用,或學以致用,即外王。雖然曾國藩思想中大多存在忍、讓、耐、穩之類的想法,但他往往憑著極大的毅力最終達成目標,成就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事業。最后,我認為他的一大成就就是他所著所述所作所為對其家人和后世的教育意義,也就是他的成功軌跡是可以學習和模仿的!因此有人說,古代圣人都可敬不可學,唯獨曾國藩可敬亦可學!也就是有人把曾國藩當成功學的原因!
另外,我認為曾國藩的一生基本上都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生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精選16篇)篇四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大學生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精選16篇)篇五
曾國藩,在中國近代是一個很顯赫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曾國藩家書》主要是記述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反映其從政、處世、治家、治學、治軍的重要思想。毛澤東評價曾國藩,“余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讀完所有家書,對我個人觸動的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01、學習其養生之道。
曾國藩重視養身益壽之道,在許多書信中提到“謹守父親保身之訓”,“節勞、節欲、節飲食”,正是由于他對養生之道的重視,才有了強健的體魄,使在身體上能夠保證其南征北戰和幾十年擔當國家棟梁之大任。
02、學習其讀書方法。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讀書要樹立一個目標,通過廣泛讀書、堅持不斷地讀書,才能夠取得成功。
03、學習其治軍之道。
曾國藩與其弟曾國荃諸多的書信所談,非政即軍。對曾國藩的治軍之道,其時曾國荃鎮守南京,已是萬軍之將。曾國藩在信中一條是勸他戒躁,處事一定要沉著、冷靜、多思;另一條是勸他要注意及早選拔替手,說‘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
04、學習其為人之道。
《曾國藩家書》通篇展現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例如,在寫給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語重心長的叮囑、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興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后世曾譽為“千古第一完人”。
大學生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精選16篇)篇六
近來夜讀《曾國藩家書》(附家訓),其文風樸實,敘事細致,所述內容包羅廣泛,從國家政策,讀書成才,修身養性,到為人處世,求醫看病等等,甚至到養花養草,無所不談,就像聽一位長者在和你聊家常,感受到的是孝順、親情、友悌,展現出來的是良好的家風。
家風,簡單的講,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習俗作風。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關于治家的內容,比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是提倡家庭要“積善”。明代《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等內容對我們今天的“家風”討論仍然有積極的啟示意義。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值得我們去認真借鑒的“好家風”。通過曾國藩家書體現出來的曾家家風中就有著至今都值得學習的內容。
曾國藩是晚清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近百年來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但曾國藩在治家和教育方面的過人才能,卻是人人佩服的。這一家風教育在他所撰寫的《曾國藩家書》中有著很好的體現。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于清咸豐年間19世紀中葉,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曾國藩家書》不僅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還是一部蘊含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書。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含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在曾家,男子“看、讀、寫、作”缺一不可;女子“食事、衣事、細工、粗工”須樣樣精通,形成了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當年無論公務多么繁忙,他有兩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讀書,二是堅持寫家信。從寫信時間上就可以看到曾國藩與家里寫信的頻繁,當年通信極不發達,只能靠人捎帶,卻能如此堅持寫家信,足見其勤。除自己身體力行,他教育子女也養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
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時,見到世家子弟一味的。
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歐陽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歐陽夫人在家手無余錢,只能事事躬親,下廚燒灶、紡紗織布。
曾國藩還敦促家人每日堅持學習,并多次為全家擬定嚴格的學習計劃:“吾家男子于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食、衣、細、粗四字缺一不可。”他為曾家婦女規定“日課”四項為:“食事”,每天早飯后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中飯后做針黹刺繡;“粗工”,傍晚即晚飯后做男女布鞋或縫制衣服。曾國潘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可見其家風中對學習的重視。
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在曾家家風的熏陶教育下,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大學生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精選16篇)篇七
曾國藩,一位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風云人物,其所建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后人。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閑暇之余,我仔細欣賞了《曾國藩家書》,只憾才疏學淺,未能完全理解書中的思想精髓,但曾公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國之棟梁,家之支柱”,心中不知不覺中涌起了敬意,感觸頗深。
《曾國藩家書》收錄其從年輕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較有代表性的家書,分為修身、勸學、治家等部分。由于是家書,宦海沉浮中的曾公對親人眷屬敞開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闡倫理綱常;言之鑿鑿,情之綿綿。家書是一面鏡子,真實折射出了曾公復雜的內心世界,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而面對當今社會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家書中勸學、修身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值得我們深思。
曾公認為唯讀書可變化氣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他在給弟弟的家書中講道“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公對此獨到的見解,他不但自己做到言有矩,動有法,并且開列了自己修身養性的課程,每天都糾正過失,增長知識和技能,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和兒子們能夠效仿。他告誡親人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凡驕傲者,總是拿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進。或者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牢騷滿腹,這些都是影響進步的因素。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的教訓,諄諄教誨親人立志有恒,力戒自滿。得此深刻的教益,使我受益匪淺。
在曾公的眼中,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德,而后是才。“聲聞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終,行百里者半九十。”功名聲望這些人生是需要的,但是不可以長久依賴著它。其雖出身低微,卻從小發憤圖強,立志“澄清天下”。他篤學力行,老而不懈,規行矩步,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對人對己坦坦蕩蕩,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同時教育子弟耕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有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家族興旺不在積銀兩、置田產,而在出賢子弟。曾公以立德為先,我們的干部考核制度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可見無論在哪個年代,“德”都是居于第一位,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吾日三省吾身,是為警鐘長鳴。
大學生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精選16篇)篇八
仰首你的風骨當代政壇上兩位針鋒相對的人物,毛澤東與蔣介石曾經同時推崇一人,毛澤東寫道:“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說:“你們如能詳看其家訓與家書,不特于國學有心得。”他的學生則評價其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他就是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曾有一個故事寫少年時期的曾國藩:某天晚上,夜深人靜,少年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文章反復背了好久還沒有背下來,他就一直背誦此文。沒想到房梁上趴著一小偷,耐心等待主人睡覺后下手,聽著曾國藩一遍遍地背誦,小偷早已爛熟于心,而他還在翻來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小偷終于忍不住跳將下來,訓斥道:“你這種水平讀什么書?”然后將那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篇,揚長而去。且不說這則笑話的真實性,但文中所說的鍥而不舍的精神卻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其以中等資質創偉世之功。
曾國藩自1842年十月初一日立志寫日記,并誓言“終身不間斷。”其后無論是悠閑的翰林院、無論炮火硝煙的前線陣營、無論公務纏身的總督府,直至其生前的最后幾天已拿不動筆了,曾國藩從未一天間斷過日記,他的日記并未流水賬,而是寫自己的“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每天反省自己過失。其意志,硬似鋼鐵;其修身,志如堅冰。
要論當今國內發行量最大的書籍,當數《曾國藩家書》,書店、超市、車站、機場甚至地攤,只要有書的地方都能見到《曾國藩家書》,各種版本,反復印刷,無需廣告宣傳、不要簽名售書。《曾國藩家書》收集曾國藩寫給家人的家信共780多封,如果說讀唐浩明的《曾國藩》讓人熱血沸騰,那么讀《曾國藩家書》讓人肅然起敬,文章沒有瑰麗的詞語、沒有雄奇的章句,卻字字珠璣,閃耀著人格的光輝,關于修身、關于齊家、關于治學、關于為人處世……家書中,曾國藩對兄弟子侄反復強調戒驕戒惰、克勤克儉,“知之非艱、行之惟難。”最重要的是他身體力行,率先垂范。
在他的這種家風傳承下,其后人歷經八代,一百六十多年,家族中人才輩出,成為教育、醫學、科學、藝術等領域的行業翹楚,且低調而不張揚。孟子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富貴傳家,不過三代。”《曾國藩家書》中,曾國藩是一個孝順的兒子、苦心的兄長、嚴慈的父親。面對親人,曾國藩化作一江春水繞指柔。書真是個好東西,能讓你穿越時空垂首恭立于圣賢旁邊,靜聽其諄諄教誨,醐醍灌頂。
讀一本好書,如擇一良師、如交一益友。曾國藩有一封寫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國藩知人善用,且用人不求全責備,容人之短、用人之長,他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優秀能人,彭玉麟、楊岳斌、郭松燾、沈葆楨、李鴻章、容閎…都是當時政治、軍事、科技方面的中堅,他的幕府中人才薈萃,甚至超過翰林院,在他的字典里沒有“嫉能妒賢”,只有“見賢思齊”。
當時堪稱有諸葛之才的左宗棠屢建奇功,頗為自負,一天,曾國藩與左宗棠的共同好友歐陽兆雄看望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左宗棠揚言曾國藩不如自己,歐陽兆雄則說:“帶兵打仗,曾國藩或許不如你,但識人用人卻強過你幾倍,曾的門下人才濟濟,你的楚軍除開你這個統帥外再無第二人。誰不如誰,后世自有公論。”說得左宗棠啞口無言。
左宗棠對曾國藩的時時攻擊引起當時政界的普遍不滿,于私,左宗棠與曾國藩八年不相往來,于公,左宗棠西征,曾國藩將湘軍中最強勁旅劉松山的部隊派出增援,糧餉及時保障,當左宗棠平定回亂、收復新疆,朝中大臣評價:“左宗棠建此大功,可謂西北第一人。”曾國藩補充道:“豈止西北第一人,當屬全國第一人。”話傳到左宗棠那兒,左宗棠聽后既感動又慚愧,終于低下高傲的頭,主動寫信給曾國藩冰釋前嫌:“…三十年交情,盡在此中: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人低為王、水低成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曾國藩以大海般胸襟,廣育英才、風云際會,可謂上善若水、從善如流。曾國藩在家信中對子侄們說“男兒不可懦弱無剛,必需要有倔強之氣。應在自修處求強,而不可在勝人處求強。”一生徐圖自強的曾國藩,從不去與別人爭強斗狠。曾國藩建立湘軍,嚴軍紀、苦操練,一介書生,率領湘軍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臥薪嘗膽、刀口舔血,咬緊鋼牙不服輸。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歷時十年,湘軍從建立之初的五千多人、備受正規軍歧視,到的擁兵三十萬、所向披靡、無人能敵。曾國藩以徐圖自強蕩平天下,其勢如涓涓細流匯成滔滔江水滾滾東流,時時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手捧《曾國藩家書》,如臨湘江、如立長江,俯首間一枕清流,生生不息,仰首間你的風骨,薪火相傳。
大學生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精選16篇)篇九
曾國藩,何許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沒有在歷史上銷聲匿跡,相反,曾國藩被在中華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評價。
那么曾國藩是怎樣戰勝失敗的呢?曾國藩一生屢戰屢敗,吃盡了苦頭,但他一點也不怨天尤人,調整情緒,“打脫牙,和血吞”,臥薪嘗膽,屢敗屢戰,最終戰勝了自己,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無不從屢次失敗中來。
而當我們面臨考試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們能不能學一學曾國藩呢,勇于面對困難,而不是一味的退縮,雖說不至于“打脫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輕松越過。
曾國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著一次次失敗走向成功,我希望我和同學們能找到曾國藩的“寶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大學生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精選16篇)篇十
當今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可以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
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人寫過信,回想起學生時代,自己也成寫過信收過信,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國藩家書》中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一代名人重臣通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他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他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助家人和親朋。
看到這些,我感動了。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他一樣的親情和友情。更深一層的思考中,我頓悟到,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熏陶。
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大學生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精選16篇)篇十一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應當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經過電話、信息、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可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我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里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經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可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并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為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往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系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往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于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曾國藩家書》一書中,從很多家書里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為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可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能夠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積淀。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現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后,物質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經濟能夠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能夠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應當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才不會那么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才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來自于民眾深厚的文化積累和道德修養,除此也許別無他法。
曾公作為歷史上一位毀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完美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終,以曾公的一首詩結束此文,“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
大學生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精選16篇)篇十二
兒時,粗略翻過幾頁曾國藩家書,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書柜。再讀的緣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國藩故居,聽導游講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向往:曾公出生于一個普通耕讀家庭,短短十年時間,就躍升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過人之處,于是又拿起細讀。
《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包括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在為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他崇尚堅忍實干,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常對子女說,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還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在治軍用人方面,他主張以禮治軍,為使官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他更是親做《愛民歌》以勸導官兵;在戰略戰術上,他認為戰爭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在用人上,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選人標準是“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曾國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訓基地,李鴻章、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深讀《曾國藩家書》,必定會被書中濃厚的親情所感染,曾國藩不負“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盛譽,一封封或長或短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現代社會,這樣濃厚的親情尤顯可貴。
大學生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精選16篇)篇十三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后世對他的評價極高,“晚清中興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傳后世的不多,可是極有分量,讀之,讓人受益無窮,從《曾國藩家書》能夠略知一二。
名為“家書”,實則不然。作品用書信體的格式,文字淺顯易懂,資料意味深長,仔細品讀,覺得它像糧食,能夠維持精神生命的延續;又像醫院,能夠療救心靈的傷痕;也像超市,豐富的東西任由你的取舍......
曾國藩認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為下流之輩;第二要有識。有識,則知學問不盡,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
對于看書的過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書沒有看完,必須不要看其他的書,東翻西閱,都是為外界所左右的緣故。此外,讀書人還講究養氣,即心平氣和,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坦坦蕩蕩。講究保身,即節欲,節勞,節飲食。太多的欲望,只會給人帶來煩惱,而過分的勞累,會讓人身心疲憊、萬念俱灰。第三謹言。讀書人說話要時時刻刻細心留意,所謂“禍從口出”。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關于讀書人的功名,是一個經久的話題,幾千年的仕途歷史,能夠說是對讀書人“成者為王,敗則為寇”終極評價,可是曾國藩對于這一評價標準,也有他自我的見解。從家書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悵然,他認為科名無早遲,是前生注定的,絲毫不能勉強。讀書人的兩個目的:一是加強品德修養,講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道,以期不辱沒先人;二是讀書取功名之道來成就一番事業,以延續自我的生命。而延續生命最大的事情,莫過于養活自我。農民,手藝人,商人,勞力養活自我,讀書人勞心養活自我,都是一樣的。讀書人的勞心,如果考中,則在朝中食俸祿,如果不中,或教授于鄉,或為食客門吏,或入幕為賓,這一切都需要計算自我的本事才能食之無愧。退一步說,即使榜上有名,朝中為官,也須計算自我的才德,不至于將來尸位素餐。然而這一切,究竟是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精不精,則由自我做主,可是世間沒有業精而衣食無著的人,就像農民的耕種,即使有荒年,也必須會有豐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積壓滯銷,也必須會有暢銷的時候。那么讀書人,如果業精,終究會得功名,即使不得,也必須會有其他辦法養活自我。在曾國藩看來,功名不是主要的,謀生才是關鍵。
在他的這種教育理念下,兒子曾紀澤不但在中國的詩文書畫方面皆有造詣,對西方的數學,物理,化學以及語言學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有過許多學術專著,他還自學了多國文字,通曉英文,之后成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紀澤小九歲的曾紀鴻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政治腐敗,科場舞弊成風,曾國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兒子誤入歧途,在開考前特地囑咐兒子不可“場前不可與州縣往來,進身之始,務知自重”,發榜前,再次叮囑兒子自重。曾紀鴻多次應試不中,之后自學成才,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有數學專著傳世。兩個兒子的身上,體現了曾國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精不精,則由自我做主”此等見識,才是大遠見。
萬物盛衰,自有定數。在曾國藩與家人的書信來往中,曾有一事:曾國藩給家里寄了一千兩銀子,交代了用六百兩家用和還債,四百量用于饋贈親友,曾家并不富裕,作為家里的長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種費用以及弟弟們讀書的學費,曾國藩自我也是經常借錢度日,可是在這樣的境況下,曾國藩為什么還要擠出錢來周濟親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我的話來說,認為是自我家運太盛,不可不格外細心,以為持盈保泰之道。曾國藩是清朝歷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創下了“十年七遷”的記錄,這樣的奇跡,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關,可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開。曾國藩出生平民,沒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諳官場的險象環生,如履薄冰的官場經歷讓他步步細心,為了自我的仕途經濟,不僅僅嚴格要求自我,甚至嚴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我的官職在改變家人經濟狀況的同時,滋長了家人的不良習氣,所以要在自我也困難的情景下資助親戚,并且在還債一事上也格外細心,“舊債盡清,則好處太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則好中不足,亦處樂之法也”。窮形盡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點,《曾國藩家書》的看點還有很多,比如關于家和,關于交友,關于治軍等等,讀一部家書,閱曾國藩的千古風流,讀一部家書,看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讀一部家書,乃知心若從容,身何勞苦!
大學生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精選16篇)篇十四
“漢奸,劊子手,賣國賊”是曾國藩載入史冊的評價。但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思想文化界出現了一個研究,評論曾國藩的熱潮。同一個人物,為什么會引起截然相反的論斷?曾國藩生活在中國社會翻天覆地變化的時代。我想,是激烈、尖銳、復雜的民族斗爭把他推到風口浪尖的,造就了他復雜的思想和性格。他一生的活動對中國社會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有三個方面:戎馬生涯、開創實業和治學修身。溢美、苛求都不是我想說的。曾的功過還是留給思想更深刻的讀者去給予論斷。我想說的,是我再讀他的家書之后的,關于他家書中貫穿始終的“做老實人”的言語內容。
曾國藩兄弟五人,他為老大。作為兄長,他全面負擔著弟弟們讀書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他的家書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遺訓。從處世為人、從政治事、謹守家風、保養身心等方面諄諄教誨,充分體現了他作為兄長的風范。“誨弟”篇中一種是專門寫給在家主持家務的澄弟,和曾國荃的。曾國藩堅持訓導弟弟們讀書做好人,拋開很多方面,這一點,讓感動了很久,于是不由自主的想寫下來與我的同行朋友們共勉。我個人認為誰也不會有異議的。
咸豐八年正月,曾國藩給其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做人還是要做個老實人。曾國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老實人,只因為世事滄桑看得多了,飽經世故,有時也多少用一點機巧權變,使自己學壞了。(呵呵,讀到這里,我還是覺得這家伙多少有給自己開脫的嫌疑)看看下句,又能接受了。他又說,實際上用這些技巧權變之術總不如人家得心應手,徒然讓人笑話,有什么好處呢?他反思自己,以為不如“將自家篤實的本質還我真面,復我固有”因為聰明人首先應是個老實人,一心向平實處努力。他奉勸弟弟盡早回復忠厚老實的本性,千萬不要走入技巧權變那條路,那會越走越卑下。他認為即使別人以巧詐待你,你仍舊以淳樸厚實待他,以真誠耿實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見也會消除,如果一味勾心斗角,互不相讓,那么冤冤相報何時了。
千秋功過任憑說,但是,上面文字的內涵我想任何人都會為之感動的。這樣的家訓,這樣的教導。何時能過時?何人有異議?縱觀人類歷史,任何一個偉人都有他獨特的人格魅力,曾國藩不算偉人,但是,他的這些諄諄教誨理所當然地彰顯了這個人內心深處的做人修養。一讀深思,再讀就不由自主的被感動,以至于還想讀好多遍。直至深入此人的靈魂深處,有一個自己的量度。
做老實人,真的是亙古不變的金科玉律。我現在才越發想的深入了,因為曾國藩的家書,我想我會受此家訓,思考得更長久。
大學生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精選16篇)篇十五
相信我們都聽說過曾國藩這個人,因為他在政治、治學、處事方面都堪稱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們的敬仰,而他并沒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夠讓我們學習的便是《曾國藩家書》,收錄了他435封書信,從書信中,我們看到了他學識和道德修養,讓讓我們收獲到很多知識,幫助我們更好的成長。
曾國藩家書大致講述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在為人處世方面
曾國藩秉承著“拙誠”和“堅韌”兩個詞,俗話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們為人要做到誠信踏實,而不是投機取巧,而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更是要擁有強大的意志力,挑戰自我,磨練自己的意志。
二、在持家教子方面
曾國藩用“勤儉謙”三字來教導子女,這三個字看起來簡短,但要落實和真正做好卻非常困難。勤奮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不論你的天賦如何,都可以幫助你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簡樸是一種美德,很多人辛苦創業之后,子女們卻不懂得其中的艱辛,往往成為了敗家子;謙虛是一種可以提升自己修養的品德,我們不管什么時候都要保持謙虛的作風,這樣也會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三、在治軍用人方面
曾國藩認為“在人不在器”,治軍的根本在于人,行軍打仗需要的是嚴格的紀律性,作戰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這些都以人為本,讓士兵在軍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培養出強大的意志力,不會在戰斗的過程中輕易被擊垮,從而成為一支鐵軍。
四、在戰略戰術上
曾國藩用的是“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八個字,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國藩認為打仗不是兒戲,首先要求文檔,先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再尋求變化,從戰術上獲得更好的方略,這樣可以用更小的傷亡獲取更大的勝果。
以上四個方面,是曾國藩成功的思想,而我們從他的這些思想中解讀出了很多對我們有用的知識,以后我們在學習上要做到勤奮刻苦,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在生活和為人處世方面,要做到誠信待人,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讓別人看待自己的可靠的一面,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真正的尊敬,而也能獲得人脈。
讀了曾國藩家書,我受益良多,以后會更加努力!
大學生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精選16篇)篇十六
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蘊藏著真知灼見,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為此,我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對《曾國藩家書》進行了研讀,讀后感觸頗深。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后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后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國藩的教育理論,直至今日仍然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作為新世紀的復合型教師,我相信只要付出我們的哪里,必定會培養出更多創造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寧晉教育事業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