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青少年問題調查研究篇一
1.你經常上網嗎?
a.經常(23.3%)b.偶爾(63.3%)c.很少(13.3%)
2.每次上網的時間,一般是多少?
a.1小時以內(6.7%)b.1~3小時(82.2%)c.3小時以上(11.1%)
3.上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聊天(25.2%)b.瀏覽資訊(44.7%)c.玩游戲(18.4%)d.學習(10.7%)
4.對于網絡上一些言行過激的帖子,如何看待?
a.留言支持(3.4%)b.留言反駁(3.4%)c.不加理會(18.4%)d.進行討論(11.2%)
5.當接觸到網絡上的不良信息,你會怎樣處理?
a.點擊察看(12.2%b.不予理睬(61.1%)c.刪除(25.6%)d.舉報(11.2%)
6.在網上聊天時,用假的個人資料是很平常的,是自我保護的方法,你的觀點是?
a.非常同意(7.9%)b.基本同意(44.9%)c.說不清(41.6%)d.反對(5.6%)
7.如果網上有人需要幫忙,你怎么辦?
a.幫助(3.3%)b.出一份力(14.3%)c.拒絕(11%)d.看情況而定(71.4%)
8.在網絡中可以不經允許,闖入他人的計算機系統,你的觀點是?
a.同意(7.8%)b.不清楚(4.4%)c.有點反對(20%)d.非常反對(67.2%)
9.在網上,使用者可以不考慮法律后果,可以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你的觀點?
a.同意(4.7%)b.說不清(4.7%)c.有點反對(22.4%)d.完全反對(68.2%)
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由于網絡的迅速普及和發展。青少年正不知不覺得將網絡融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青少年經常上網占23.3%,偶爾上網的占63.3%,只有13.3%的青少年很少上網。每次上網的時間在1小時以內占6.7%,1~3小時之內在青少年中占82.2%,說明青少年在上網時間控制有比較強的自制離,還有11.1%的青少年每次上網的時間在3小時以上。25.2%的人上網主要是聊天,44.7%的人是瀏覽資訊,18.4%的人是玩游戲,也有10.7%的人是上網學習。可見互聯網已成為青少年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青少年的上網行為,面對網絡文化的種種反應以及網絡道德卻呈現多元化。
從問卷調查分析可知,82%的青少年不理會網絡上一些言行過激的帖子,只有少部分的人留言支持、留言反駁或參加討論。當接觸到網絡上的不良信息時,61.1%的青少年表示不予理睬,12.1%的`青少年會因為好奇電擊察看,也有25.6%的青少年立即刪除,只有1.1%的青少年會主動舉報,這說明在網絡環境中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有待提高。在網上聊天時,用假的個人資料是很平常的,是自我保護的方法,對此7.9%的青少年非常同意,44.9%的青少年基本同意,還有41.65的青少年認為說不清。因此,如果網上有人需要幫忙,71.4%的青少年要看情況而定,只有少部分的青少年表示幫助、出一點力或拒絕。在分析可以看出,67.8%的青少年反對“在網絡中可以不經允許,闖入他人的計算機系統”,更有68.2%的青少年完全反對“在網上,使用者可以不考慮法律后果,可以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說法。這反映出,作為社會文明使者,踐行社會道德、社會文明和先進文化的青少年,在網絡還是具有相當高的思想道德。但部分沉溺網絡的青少年,也折射出網絡道德的失衡。
社會各界對青少年的網絡行為投入了極大的關注、力度,尋求多種途徑解決大中小學生過度沉溺于網絡,盲目上網影響學習和身體健康成長的問題。現在青少年的網絡道德問題已被社會各界提上了日程。網絡文化的紛繁復雜,考驗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對于青少年來說,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即不是虛擬的伊甸園,也不是潘多拉的盒子,點擊網絡,文明與污染隨著鼠標的移動,也有黑暗的角落。作為青少年,要提高自身的分辨力,自覺規范上網行為,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在學習網絡提供的知識的同時,掌握其實際運用意義,將網絡作為自身騰飛的翅膀。
二、網絡環境下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對策
在充分認識到網絡環境給青少年思想道德工作帶來的挑戰的前提下,我們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搶占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對策有如下幾點:
青少年問題調查研究篇二
摘要:21世紀是個網絡的時代,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對人類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青少年作為網絡的一個重要群體,其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模式等各方面正受到強烈的沖擊和影響,充分認識網絡給我們的思想道德工作帶來的影響,從而對癥下藥,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就成為了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通過調查研究,能基本了解網絡中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體及其趨向,并能在調研過程當中找到提高青少年在網絡中思想道德建設的好對策。努力提高與健全青少年的鑒別能力、自控能力,最終培養人格健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開始構筑起一種全新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成為重要的信息平臺與交流工具。網絡生活已成為我們青少年課余生活的重要內容,如信息采集、網上聊天、網絡游戲、bbs論壇、網上交友等。
由于網絡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蓋面廣的特點,它可以成為我們學習、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可以利用它為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提供很大的幫助,也會對我們造成一些不良影響。當前網絡活動中存在著不少突出的問題,例如:網絡色情信息泛濫、軟件、游戲、影視作品、音樂、書籍和論文等知識產權受到盜版行為的嚴重侵犯;網上交易的欺詐與失信現象不斷升級;計算機病毒和對網絡的破壞日益泛濫等。這些問題已對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產生了極大危害。該如何對待、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新課題。
一、網絡中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調查分析。
為了全面、準確掌握新時期青少年接觸網絡的基本情況,掌握網絡對青少年思想、行為的影響,更好地推進網絡環境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我們展開了“關于網絡中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為主題的調查研究。
青少年問題調查研究篇三
近日,長治市公安局郊區分局打掉一個入室搶劫犯罪團伙,四名少年為了區區幾十元,手持棍棒對一對以拾破爛為生的老年夫婦實施搶劫。當偵查人員抓獲他們后,問他們搶錢為了做什么,他們的回答令人心寒和痛惜:上網。
二是網吧成為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集結地。去年郊區分局偵破的一個青少年犯罪團伙中,該團伙成員起初并不相識,他們在網吧上網時相互結識后,共同的嗜好使他們走在一起,從網絡游戲到稱兄道弟,進而結幫拜伙,走向犯罪的深淵,他們結伙實施搶劫、盜竊、敲詐勒索和傷害,手段殘忍,令人發指。
三是利用網絡控制青少年的身心,并引誘和利用這些無知青少年實施犯罪。去年該局偵破的一個重大持槍搶劫犯罪團伙中,該團伙頭目利用農村青少年的無知,引誘手下團伙成員上網,使其沉迷網絡游戲其中而不能自拔,而這些團伙成員迷戀了網絡游戲之后,對社會和人生失去了正確的認識和追求,對其團伙頭目言聽計從,在其團伙頭目的組織、策劃下,先后實施了持槍入室搶劫、殺人、敲詐勒索犯罪案件10余起。
網絡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產物。任何一種文明的產生、發展都有其進步和積極的一面,同時在使用、利用網絡資源為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必然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來避免和消除其消極負面影響。這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協調一直,共同抵御來自網絡的侵蝕。每個社會單元在孩子們走向犯罪時,都應當檢討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否有失職之處,而不是一味把責任和過錯全部推向社會、政府、學校和他人。需要與社會、政府和學校共同做好管理、引導和教育,防患于未然,為孩子的成長撐起一片沒有污染的天空。
青少年問題調查研究篇四
縣委: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關心和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成長。近年來,由于各種消極因素和不良環境的影響,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日漸突出,我縣青少年違法犯罪立案13人,立案7人,第一季度就達到18人(其中6人為在校學生)。有輕微違法,沒有立案的更多,呈上升趨勢。為此,縣政協把對青少年違法犯罪情況的調研列為20的重點工作之一,得到了縣委的批準和支持。近日,縣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邀請縣政法委、公安局、教育局、文體局和博湖鎮等有關部門領導,對我縣青少年違法犯罪情況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調研,認真研究和分析了我縣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的基本方法:這次調研活動采取了召開座談會、走訪學生家長、詢問犯罪嫌疑人、突擊檢查網吧等多種形式,由于接觸面廣,了解了較多的實情。調研組首先來到博湖中學,用了一天的時間,分別與博湖中學教師、學生進行了座談,共同探討了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成因、對策。并于當晚深夜,組織調研組部分成員對全縣三家網吧進行了突擊檢查,除“e家”沒發現學生外,在“科普”發現5名學生,“五彩魚”發現1名學生。由于業主對進入者沒有按規定實行身份證登記制度,不能確定其它上網人員還有無未成年人。第二天,調研組分成三個小組走訪了部分優秀學生和表現較差學生的家長,詢問了少數在押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了解了其家庭教育情況、生活情況等。二、青少年走向違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根據調研的'情況,調研組認為,導致我縣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復雜,歸納起來,主要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1、部分青少年認識問題的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差,看問題簡單、片面,待人處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經過深思熟慮,常常不計后果。交友不慎,很容易被人利用,今年所發生的一起團伙盜竊案中,就有兩個學生是被人利用而犯罪的。
2、少數青少年法律觀念淡薄,不學法、不懂法,往往從一些影視作品、電腦游戲、書刊雜志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東西。
3、少數青少年性格內向、孤僻,加上來自學校、家長、社會等方面的壓力大,心理長期受壓抑,缺乏傾訴對象,平時又得不到正確的引導,成為違法犯罪的心理動因。再加上易沖動,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緒,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嚴重后果。去年博湖中學一學生以刀傷人就是這一情況。
(二)客觀原因:
1、家庭教育不當。
(1)、家長教育方法不好。一種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溺愛、袒護和嬌縱,致使孩子對自己的不良行為產生“合理感”;第二種是孩子出現問題后采用極端粗暴方式管教,無情的謾罵毒打,甚至趕出家門。
(3)、有的家庭教育環境惡劣。如單親家庭、不和睦家庭,致使孩子心理受嚴重傷害;
(4)、有的家長有不良嗜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5)、有的家長平時只過問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少主動與學校、班主任聯系,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現,一旦孩子出事,就把發生問題的責任都推給學校。
2、學校教育有偏差。主要表現在:一是重視學生的智育教育,對學生的品行教育重視不夠。為了應付考試,有壓縮、擠占其它非考試科目課的現象發生。二是學校監管不力。主動和學生家長聯系不夠,和治安等有關部門溝通少,其結果是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管理脫節,對學生的不良行為不能及時的幫教處理,導致問題沉積,起不到防微杜漸作用。三是學校法制、思想道德教育不夠,課時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據悉,目前博湖中學只有初中二年級安排有法制教育課,其它年級都沒有課時安排。四是部分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較差,教育方式、方法不當。少數教師對違紀學生缺乏耐心的說服教育,有體罰和變相體罰現象,輕則諷刺挖苦、狀告家長,重則打罵、趕出教室,致使少數學生厭學、逃學,流入社會參加不健康的活動。
3、社會誘因的侵蝕。
青少年問題調查研究篇五
通過調研,我們認為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復雜,歸納起來,主要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1、部分青少年認識問題的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看問題簡單、片面,待人處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經過深思熟慮,常常不計后果。交友不慎,很容易被人利用。
2、少數青少年法律觀念淡薄,不學法、不懂法,往往從一些影視作品、電腦游戲、書刊雜志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內容。
3、少數青少年性格內向、孤僻,加上來自學校、家長、社會等方面的壓力大,心理長期受壓抑,缺乏傾訴對象,平時又得不到正確的引導,成為違法犯罪的心理動因。再加上易沖動,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緒。
(二)客觀原因。
1、家庭教育不當。一是家長教育方法不好。一種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溺愛、袒護和嬌縱,致使孩子對自己的不良行為產生“合理感”。另一種是孩子出現問題后采用極端粗暴方式管教,無情的謾罵毒打,甚至趕出家門。二是家長監護不力。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因工作太忙,無暇顧及孩子,孩子幾天不回家,也不過問。三是有的家庭教育環境惡劣。如單親家庭、不和睦家庭,致使青少年心理受嚴重傷害。四是有的家長有不良嗜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五是有的家長平時只過問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少主動與學校、班主任聯系,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現,一旦孩子出事,就把發生問題的責任都推給學校。
2、學校教育有偏差。主要表現在:一是重視學生的智育教育,對學生的品行教育重視不夠。為了應付考試,有壓縮、擠占其它非考試科目課的現象發生。二是學校監管不力。主動與學生家長聯系不夠,與有關部門溝通少,其結果是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管理脫節,對學生的不良行為不能及時的幫教處理,導致問題沉積。三是學校法制、思想道德教育不夠,課時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四是部分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較差,教育方式、方法不當。少數教師對違紀學生缺乏耐心的說服教育,有體罰和變相體罰現象,致使少數學生厭學、逃學,流入社會參加不健康的活動。
3、社會誘因的侵蝕。一是近年來,社會上不良風氣對青少年有腐蝕作用。文化部門有時對文化市場管理不夠嚴格。特別是音響制品和網吧對青少年的危害很大。有些網吧的業主還利用各種手段引誘青少年上網,并給買煙、買食品、開夜場等,致使他們“樂不思蜀”,學習沒心思,整天想著上網、玩游戲,成癮者就如同吸毒一樣,對孩子的身體、精神造成嚴重損害。二是缺少適合青少年活動的場所,課余時間無處可去。三是少數學生在外租房,造成學校、家長監管失控,極易沾染社會不良習氣,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