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小班科學教案會唱歌的罐罐教案篇一
活動目標:
1.感知餅干的不同形狀,能夠根據形狀配對(重點)
2.能積極動手操作,制作“好朋友”夾心餅干(難點)
3.體會與好朋友互贈餅干,并一同品嘗的樂趣
4.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動作協調發展。
5.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活動準備:
1.不同形狀的餅干若干
2.果醬、煉乳、花生醬等容易按顏色辨認的醬料,小勺、托盤
3.小廚師的服裝、帽子
4.夾心餅干的ppt課件
活動過程:
創設情境,觀察、感知餅干的不同形狀
1.導入:“小廚師們,今天我要帶你們參觀餅干王國,請你們仔細觀察,餅干都有什么形狀?”
2.引導幼兒觀察餅干的形狀,聞一聞餅干的味道。
3.交流討論:“餅干王國真熱鬧,你都看到了什么形狀的餅干?他們的味道一樣嗎?”
4.小結:餅干有很多種,他們的形狀,味道都不一樣。
二、創設游戲情景,引導幼兒根據形狀配對,嘗試制作“好朋友”夾心餅干。
1.出示夾心餅干圖片,提問:“這是什么餅干,和我們剛才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樣?”
2.引導幼兒認識各種顏色和口味的醬料。
3.小結:夾心餅干是由兩塊相同形狀的餅干,中間抹上一層美味的醬料制作而成的。
4.引導幼兒給餅干找好朋友。師:我這里有一些餅干,可是他們找不到好朋友了,請小廚師們幫幫他吧。
5.教師示范制作好朋友夾心餅干。師:“小廚師們真能干,都幫餅干找到了他們的好朋友,接下來請你們仔細看。”教師邊念兒歌邊示范制作好朋友夾心餅干。重點引導幼兒把醬料抹均勻。
兒歌:兩個好朋友,抹點甜蜜蜜,醬料抹均勻,臉蛋貼臉蛋,永遠不分開。
6.幼兒制作好朋友夾心餅干,教師巡回指導。
7.欣賞并品嘗自己的制作的“好朋友”夾心餅干,感受餅干吃到嘴里的感覺,提醒幼兒園吃完餅干后要及時漱口,保護牙齒。
三、再次制作,與好朋友分享
1.請幼兒多做幾個好朋友夾心餅干。
2.將做好的餅干和好朋友互贈品嘗。
課后反思:
本次活動我立足于幼兒的實際生活選材,以餅干這一生活中孩子們最喜歡的食品為主題,以欣賞、制作、品嘗“好朋友”夾心餅干為主線,力爭為幼兒創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活動中,我精心設計了“小廚師參觀餅干王田”的游戲情境,從認識不同形狀的餅干,到了解夾心餅干的做法,再到嘗試親手制作、品嘗夾心餅干,做到環環相扣,給幼兒以完整的經驗認知。不管是提問交流還是動手操作環節,我都及時的給幼兒以回應,適時的提出鼓勵和表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于個別有困難的幼兒,我進行重點指導,對于能力強一些的孩子,我鼓勵他們多做幾個,送給現場的老師和好朋友,讓他們體驗分享的快樂。整個過程,幼兒都充滿了探索和參與的欲望,不足之處在于,我的語言還不夠簡練,駕馭課堂的教學機智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今后的工作中我也會加強對幼兒學習特點的觀察,不斷改進研究教學方法,爭取組織好每一次教學活動。
小班科學教案會唱歌的罐罐教案篇二
1.感知餅干的不同形狀,能夠根據形狀進行配對。
2.自制夾心餅干,體會其中的樂趣
活動準備
1.不同形狀的餅干。
2.各種形狀的圖形卡片、太空泥、托盤。
活動過程
1.觀察各種餅干,說一說他們的樣子。
(1)將幼兒帶來的餅干放到托盤里。
(2)請幼兒觀察餅干,說一說他們的形狀。
“你們的餅干真多呀,他們一樣?你的餅干像什么?”
(3)請幼兒問一問,說一說餅干的香味。
2.找出“好朋友”餅干,一起來做“好朋友”夾心餅干。
(1)教師將幼兒從托盤中找出兩塊形狀一樣的圖形當作餅干。
“餅干也有好朋友,請把他們找出來。”
(2)一起認識各種醬料。
(3)教師師范“好朋友”夾心餅干的做法,幼兒制作。
用太空泥均勻地涂在一塊餅干上,然后與另一塊餅干合攏。
兩塊好朋友餅干臉貼著臉,中間夾上一層甜蜜蜜的醬料,最后輕輕的合攏——“好朋友”夾心餅干就做好了。
3.欣賞“好朋友夾心餅干”。
欣賞自己制作的“好朋友”夾心餅干。
4.再次制作,和好朋友分享。
(1)請幼兒再做一個“好朋友”夾心餅干。
(2)將做好的餅干和好朋友互贈品嘗。
活動反思:
設計比較合理,進行也比較順利。活動中,幼兒都能積極參與,活動預設的目標基本達成。讓幼兒充分感受與好朋友交換、分享的快樂。體會與朋友互贈禮物并一同品嘗的樂趣。
小班科學教案會唱歌的罐罐教案篇三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并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
活動目標
1、能發現糖能溶解于水的現象,同時發現攪拌能加快溶解。
2、知道有的物體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體在水里不能溶解。
3、對溶解這一現象產生好奇心和對操作產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重點難點
1、能發現糖能溶解于水的現象,同時發現攪拌能加快溶解。
2、知道有的物體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體在水里不能溶解。
活動準備
1、記錄卡紙一張,圖片。
2、每組一個水壺、每位幼兒一個杯子,一把勺子。抹布一條。
3、實驗材料:白糖、鹽、面粉、大米、綠豆、沙子、溫水等。
活動過程
一、情景故事“小鴨子買糖”導入。
二、實驗操作:溶解現象。
1、教師示范實驗,觀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現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鴨子袋子里的白糖和鹽哪兒去呢,(河水里去了)?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讓幼兒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顏色和形狀。(白色的、顆粒狀。)教師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讓幼兒觀察白糖放進水里怎么樣了,(看不見了、溶化了)
(1)讓幼兒嘗嘗溫水的味道,是無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溫水,讓幼兒觀察白糖在水里,教師用小勺攪拌幾下,這時幼兒觀察,白糖有啥變化,(白糖不見了)那白糖到哪兒去了呢,(跑到水里了)?讓幼兒嘗嘗杯子里的水有什么變化,(變甜了)?教師小結:白糖在水里過一會不見了,水變甜了,我們就說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2)教師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讓幼兒觀察小石子放進水里怎么樣了,(還能看見、不溶化)
問:請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時見到的什么東西放進水里也能溶化,(鹽、果珍、奶粉等)
(3)出示ppt(奶粉、鹽、綠豆、紅糖圖片))圖片上的東西會不會溶解呢?
2、幼兒動手操作實驗,進一步探索。
教師提出操作要求:老師為每位小朋友準備了一個杯子、一把小勺。每組都有好多實驗材料放入碗里,一大水壺溫水,操作實驗時自己自由選擇。
一樣材料放入杯子里,每組的小朋友所選的材料應不同,在向杯里倒入溫水,用小勺攪拌,看這些東西在水里是不是像白糖一樣,在水里就不見了,溶解了。操作時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爭搶。
(1)介紹活動材料,讓幼兒知道實驗材料的名稱。
鹽、面粉、果珍、雞精、油、樹葉、沙子、綠豆、醋、小石子、沙子等。
(2)個別幼兒試一試,選擇一種材料放進水里,觀察結果如何。
三、讓幼兒做小實驗(任選一種)
1、提問個別幼兒
請個別幼兒說一說你把什么東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樣了,
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2、交流實驗結果
知道有的東西放進水里看不見了,溶化了,有的東西不溶化能看得見。
3、請幼兒將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
教師小結:小朋友真能干,都發現了有的東西能在水里溶解,有的東西不能在水里溶解。
四、延伸活動
(指導語: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溶解在水中,哪些東西不會溶解在水中,并說說它們的原因。教師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為什么水的顏色變了,味道不一樣了?不同的物體放入水中后,有的停留的位置也不同。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并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動反思
1.科學活動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活動多會運用了情境化的方法導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2.讓幼兒通過實踐操作,通過觀察、感知和思考來體驗事物變化的過程。
3.活動中親子互動環節,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情感.
4.幼兒還沒有養成收放操作材料的習慣。
小班科學教案會唱歌的罐罐教案篇四
活動目標:
1、在情境下操作,感知冰的涼和易融化的特征。
2、能夠借助工具解決簡單的問題。
3、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輔助工具,如杯子,盆子,木制小。
2、事先將一些小禮物,如:雪花片,小粘紙等,冰凍在冰塊中。
活動過程:
一、小企鵝給我們送禮物。
1、引入:(出示企鵝卡片):今天有以為南極的動物朋友要來給我們送
禮物,南極是非常冰冷的地方。你們想知道企鵝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禮物嗎?
2、老師神秘地打開罐子。
師:喲!冰冰的。原來企鵝給我們帶來夾心冰塊送給我們。
3、教師提取幾塊冰塊,請幼兒摸一摸,體驗涼涼的感覺。
師:你們想不想摸摸這冰塊是什么感覺?(讓每位幼兒摸摸體驗一下
冰的感覺,硬硬的。)。
4、你們在看看這冰塊里面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冰塊里有東西)。
師:我們沒有把冰塊打開,那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里面的禮物,為什么
呢?(引導幼兒大膽的表述)。
教師小結:冰摸起來是冰冰的,硬硬的,看起來是透明的,可以看到冰塊里面的東西。
二、拿出冰塊里的禮物來看看。
1、引導想出打開冰塊辦法。
師:怎樣才能打開冰塊?請個別幼兒來說說自己想到的辦法。(如暴曬,放在水里泡,敲打等辦法)。老師適當的用小朋友想出來的辦法演示打開冰塊的方法。
2、分發禮物。
師;企鵝給我們班每一位小朋友都準備了禮物。你們想要收到禮物嗎?
師;打開罐子,取出冰塊,將冰一塊一塊地分發給幼兒。要求幼兒接到禮物要說:“謝謝”!
3、引導幼兒用自己想到的辦法來打開冰塊取出冰塊里的禮物。
師:請小朋友趕快用你們自己想到辦法來打開冰塊,看看你們收到的都是些什么禮物。
師:幫助,支持一些幼兒運用輔助工具將冰塊中的禮物取出。
4、這么多的小禮物呀!你們是怎樣取出來的。
請幼兒來說說自己打開冰塊的方法。
師:敲打的方法,原來冰很硬硬,但是又很脆落,敲打一下就會碎掉。
師;曬的方法;原來冰冰很冷,但是也很容易融化。隨著溫度的增高,冰就會慢慢的融化。
5、小朋友們好好玩玩你們的禮物吧!你們喜歡這些禮物嗎?我們一起來對企鵝說聲:“謝謝”吧!
教學反思:
在這次教育活動中,一方面夾心冰塊里有孩子們喜愛的小玩具,另一方面,對于冰塊孩子們又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幼兒對此活動極具興趣,便于教育活動的開展。同時,教師對幼兒的適當示弱,又使幼兒充滿自信,樂于挑戰,積極動腦思考如何將玩具從冰塊中取出,調動了幼兒動手的積極性。最后利用熱水,勺子,吹風機等方法將冰塊成功取出,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但是此次教育活動中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如在幼兒動手的這方面,如果能準備更多的夾心冰塊和勺子,熱水,吸管等工具,將幼兒分組,同時進行,多種方法觀察,必定更有利于發揮幼兒的動手能力,加深幼兒對借助融化冰塊取出工具的認識。與此同時,也可通過校訊通發動家庭教育資源,請幼兒與家長回家后共同嘗試,相信必定能夠使幼兒的生活經驗更加豐富。
小班科學教案會唱歌的罐罐教案篇五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長過程,知道豆芽是蔬菜,有營養。
2、學習給兩種豆芽進行分類并品嘗豆芽,養成愛吃蔬菜的好習慣。
3、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二、活動重難點:
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長過程。
三:活動準備:
1、黃豆芽,綠豆芽若干,小臉盆,每人一個,人手一把小鏟子,黃豆種,綠豆種若干。
2、多媒體課件。
3、燒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四、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趣:
演示畫面“豆芽寶寶在跳舞”,激發幼兒的興趣。
(二)了解豆芽的特征。
1、洗豆芽。
請小朋友幫豆芽寶寶洗澡,提醒幼兒一邊洗一邊仔細觀察豆芽寶寶是什么樣子的?
提問:“你洗的豆芽寶寶是什么樣子的?”幼兒自由講述,老師出示電腦畫面,幫助幼兒了解黃豆芽和綠豆芽的特征。
2、分豆芽。
請幼兒把臉盆里的黃豆芽和綠豆芽分在兩個點心盆里,然后送它們回家,邊送邊說:“黃(綠)豆芽,我送你回家。”
(三)了解豆芽的生長過程。
提問:“你知道豆芽寶寶是怎樣長出來的嗎?幼兒自由回答
演示電腦畫面,讓幼兒了解豆芽的生長過程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你們知道豆芽有什么作用?”
出示燒好的豆芽,讓幼兒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讓幼兒知道豆芽是有營養的,要多吃豆芽。
(五)師幼合作種豆芽。
教師帶領幼兒到自然角種豆芽。
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中,幼兒積極配合,認真嘗試,在自主練習里獲取了經驗,又在集體練習里感受到了快樂和喜悅,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教學目標也得到了圓滿的完成。
小班科學教案會唱歌的罐罐教案篇六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橘子的主要特征和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2、愿意參加剝橘子的活動,學習用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
3、體驗分享的快樂。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只筐,內裝與本組幼兒人數相等的橘子、蘋果。
2、ppt3、每組一個餐點盤。
活動過程:
二、感知橘子的外形特征。
引導幼兒說出肚臍眼和按鈕師:“那我們把話連起來說一說好嗎?”幼:“好。”師幼一起說橘子是圓圓的、扁扁的,身上還有肚臍眼和按鈕。
教師小結:橘子摸上去比蘋果軟。
3、聞一聞師:小朋友們現在咱們再來聞一聞橘子是什么味道呢?(清香味)
三、感受橘子的內部特征。
師:“那橘子里面是什么樣的呀?”(說什么的都有)師:“那我們把它剝開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樣的?”師:“我們先從有肚臍眼的這一面開始剝,還是從有按鈕的這邊開始剝呢?”幼:“肚臍眼。”師:“那老師來試一試看是不是從這面開始剝好剝些。”(一邊剝一邊說;橘子橘子圓圓,橘子橘子扁扁,剝開黃黃的橘子皮,看看像什么呀?)幼:“花。”師:“花兒花兒開開,哎,開出了什么呀?”幼:“橘子。”師:“這像什么呀?”幼:“月亮、小船。
師:橘子橘子圓圓,橘子橘子扁扁,剝開黃黃的橘子皮,咋看像朵花,花兒花兒開開,開出許多小船(月亮),小船開到哪?(月亮走到哪?),寶寶嘴里邊。
教師小結:橘子的肉是橘黃色的,一瓣一瓣像月亮、像小船,水分多;有點酸、有點甜;有的橘子有種子,種子像一顆顆白色的珠子;吃的時候要吐出來,我們大家都喜歡吃橘子。
四、引導幼兒說一說,師:”小朋友你們還吃過哪些東西是用橘子做的呀?“幼:”橘子罐頭、橘子糖、果凍、橘子汁、棒冰等。“師:”小朋友們真棒,說出了這么多橘子做成的食品。
教師小結:橘子可以做出這么多好吃的,我們的'橘子皮也是有用的哦!它可以用來泡茶、放在冰箱里面除異味、預防暈車、治咳嗽、可以用來做菜、煲湯五、游戲剝橘子。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的橘子寶寶,它們有大、有小,我們來比一比看哪組先剝完。”(師:“我們把剝下來的橘子皮放在哪里呀?”幼:“垃圾桶里。”師:“今天我們不把它摔到垃圾桶里,我們就把它放在盤子里,它可是有用的哦!”六、大家共同分享品嘗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師:“小朋友們想不想嘗一嘗看橘子是什么味道的啊?”幼:“想。”師:“那我們來嘗一嘗。”師:“橘子是什么味道的啊?”幼:“酸酸甜甜的。”師:我們的爸爸媽媽平常照顧我們很辛苦,現在我們拿著我們剝好的橘子送到爸爸媽媽嘴里,讓他們也嘗一嘗酸酸甜甜的橘子吧。
教學反思:
秋天來了,許多的水果都成熟了,本次教學活動選擇的教學材料是橘子,此材料貼近幼兒的生活,又豐富了幼兒的知識經驗,幼兒對自己熟悉的事物能產生積極的興趣。活動開始我采用猜一猜的導入方法“猜一猜老師袋子里放了什么好吃的東西”,讓幼兒思考有什么感知的方法知道袋子里藏的是什么,許多幼兒都能通過“摸一摸”“聞一聞”去探索。
小班科學教案會唱歌的罐罐教案篇七
活動意圖:
小班幼兒很容易把滾動和其相似現象混淆,他們能感受滾動現象,但沒形成相關的科學經驗。開展此次活動。在游戲中學習發現、思考、記錄、表達掌握學習科學的基本過程和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活動目標:
1.感知圓的東西能滾動。
2.用語言表達滾動現象。
3.對滾動現象有好奇心。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重難點:
發現物體表面的不同,并用語言表達。
活動準備:
1.能滾動的物體、不能滾動的'物體。
2.百寶箱、小卡片若干(與實物相符)、畫有笑臉和哭臉的塑料筐、集體記錄單。
3.活動前玩過汽車,感受過輪子滾動的特征。
活動流程:
一、談話
出示百寶箱,你們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
桌上的東西,你們知道哪個能滾著玩?
出示集體記錄單,幼兒交流,教師出示小卡片記錄。
二、自由探索
嘗試使物體滾動起來。
選一種自己喜歡的玩具,試玩,看看你選的玩具能不能滾動。
三、分類游戲
1.出示笑臉和哭臉的塑料筐,將能滾動的東西放在笑臉筐里,不能滾動的東西放在哭臉筐里。教師記錄。
2.用語言和動作解釋“滾動”現象。
玩具是怎樣滾動的?用動作表示。
四、尋找游戲
1.尋找其他可滾動的物體。
2.用語言表述發現。
五、交流
解釋物體滾動的原因,知道圓圓的東西能滾動。
我們找到的東西都有一個什么本領?都像什么形狀?
教師小結:圓圓的東西都可以滾動。
活動延伸:
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找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滾動。
活動反思:
活動中以游戲的形式貫穿始終,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的特點,以幼兒興趣為切入點,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和材料,為幼兒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活動學習的環境,讓幼兒與各種材料進行互動,從而感知滾動的科學現象,形成圓圓的東西能滾動的關鍵經驗。整個活動孩子們充滿了濃厚的興趣,觀察力、動手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目標達成度極高。
小班科學教案會唱歌的罐罐教案篇八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應該生活化,也就是說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幼兒的身邊取材,小班幼兒對自己周圍的環境及事物一直都有很大的好奇心,他們總喜歡摸摸這,看看那,我們應該在平時多給他們一些自由探索的機會,引發幼兒對生活中熟悉的東西進行再觀察,再探究。于是我就選擇了這節科學活動《滾一滾》。
活動目標
1、愿意參與探索活動,對不同物體滾動的現象感興趣。
2、在探索、觀察各種物體滾動的過程中,初步感知發現滾動物體的外形特征。
3、能體驗探索滾動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愿意參與探索活動,初步感知發現滾動物體的.外形特征。
活動難點:
在探索、觀察的過程中對不同物體滾動的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各種各樣會滾動的東西,如皮球,薯片筒,圓柱、圓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狀的積木,瓶子,圓柱形干電池等。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探索興趣,導入課題。
2、幼兒自由選擇物體進行嘗試,教師巡回指導。
3、交流各自經驗,引導幼兒說出剛才是怎么玩的。
(二)幼兒再次操作,引導幼兒探索滾動的物體。
師:你的材料寶寶能滾動嗎?為什么?鼓勵幼兒嘗試用語言解釋物體滾動的原因:知道圓形的東西都能滾動起來。
師小結:圓形的東西都能滾動起來,方形、三角形的東西不能滾動。(評析:這個環節是活動的重點主要是通過幼兒自己的嘗試、比較發現不同形狀的物體是否能滾動)
(三)出示圖表記錄,引導幼兒發現滾動的物體,進一步加深幼兒對滾動現象的理解。
師:今天小朋友學會了新的本領,現在請小朋友幫魏老師找一找,哪些物品會滾動?
(四)拓展幼兒生活經驗,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能夠滾動的物體。
(五)教師小結。
教學反思
1、本次活動來源于孩子的生活,是孩子感興趣的問題,所以在活動中孩子們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熱情,在整個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的操作探索為主,且緊密圍繞著“滾動”這個有趣的現象而展開,充分發揮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把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學習的主人,為幼兒提供自主探索、自我發現的機會和條件,淡化了“教和學”的界限,讓幼兒在活動中充分體驗玩滾動游戲的樂趣,滿足了幼兒的探索欲望,使幼兒在玩中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2、活動內容有趣,操作性強,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特別是在探索活動中,層層遞進加深了探究難度,但是在教師的適時指點和引導下使得難點迎刃而解,整個活動在輕松愉快、充滿情趣的氣氛中進行,讓幼兒始終保持濃烈的興趣,使教育極富感染力,效果甚為理想,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3、活動環節層層深入、循序漸進活動中以球為切入點,在二次操作的過程當中,逐層遞進、層層加深,教師有層次、有步驟的拋出探索要求,幼兒帶著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動,每個環節間有著內在的聯系,有助于推進幼兒較深入探究滾動物體的外形特征和它們的不同現象,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體驗發現的樂趣。
4、實效性強,面向全體幼兒,共同參與活動中,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的探究氛圍、使每位幼兒都有參與探索和發現的機會,所有的科學現象都是讓幼兒經過自己的親身體驗獲得的。真正讓每個幼兒做到在“玩中學”“做中學”促使幼兒自主地與材料的互動中建構經驗,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體驗探究的樂趣。
活動中不足的是:本次活動有些單一,活動過程中只探索了哪些物體能夠滾動,哪些物體不能夠滾動,其實不同的滾動物體他們的滾動面也的不一樣的,這點應該在活動中也有所體現,讓幼兒有所了解,這樣有助于幫助幼兒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