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課文小松樹教學反思篇一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生動、淺顯的寓言故事。讓學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課文融情于理,充滿童真童趣。整堂課教學下來,我個人認為自己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兩點:
1、能夠帶領孩子入情入境,讓他們走進大松樹和小松樹的內心世界。
在導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到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區別。在教學中,我又運用孩童般的'語言進行有意識的拓展與生成:“看,小松樹長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猜他會看到什么呢?也許是太陽、白云、大山等,從而讓學生領會到小松樹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課堂的尾聲部分,我試著讓孩子們進行換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樹,你想對大松樹或風伯伯說些什么呢?在走進小松樹內心的同時也使他們獲得文本的教育意義。
2、指導朗讀較為深入,能夠引導學生在讀中悟。
特別是在指導第二自然段朗讀時,在突出小松樹的驕傲自大時能緊緊抓住關鍵詞語“喂”“多高哇”“很遠很遠”“你呢”,能夠把這些詞語放進具體語境中去朗讀和感悟,并能講究一定方法。如在理解“很遠很遠”時,我故意讀成“我能看到很遠的地方,你呢?”,讓學生去體會“你覺得這兩個詞語放在課文中哪一個更好呢,自己讀讀試試看?”讓孩子在讀中體會,在比較中感悟。
1、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有點單一。老師的語言對學生有著激勵作用,對回答好的學生,老師應該大加贊賞,促使孩子積極的思考,大膽的發言。這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慢慢的改正。
2、學生對課文的表演不是很積極,很大膽。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對課文的表演,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
3、對學生的回答容易擔心其他孩子沒注意聽,進而重復學生的答案,浪費了時間。
進步是有的,不足也存在,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豐富教學經驗,獲得進步。
4、有些教學語言還需規范,在范寫時需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力求把每個字寫得更為美觀。
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揚長避短,爭取做得更好!
課文小松樹教學反思篇二
寓言故事《小松樹和大松樹》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后來在風伯伯的引導教育下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課文融情于理,充滿童真童趣。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獲得了如下啟示:
第二自然段小松樹的話是教學的一大重點,教學目標意在引導學生體會小松樹的驕傲自大、沒有禮貌和瞧不起人。但如何讓學生獲得正確的體會呢?僅僅通過讀是很難幫助孩子們形成一個全面的、準確的認識的。在反復考慮之后,我決定抓住重點字詞進行。我找了如下幾個切入點:“喂”、“多高哇”和“你呢”,通過聯系生活、情景創設、讀悟結合等方法,引導學生分別體會小松樹的不禮貌、驕傲和瞧不起人。
1、“喂”字的解讀——小松樹說的話中有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一個“喂”傳神地刻畫了小松樹驕傲自大的嘴臉。實際教學中,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簡單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著一個孩子說:“喂,把你的水彩筆借我用一下!”再讓學生體會一下,老師這樣的語氣借東西,愿不愿意借,為什么?然后讓孩子說一說你覺得小松樹是怎樣一棵松樹?完成填空“( )的小松樹”。最后,再讓孩子們讀讀小松樹的話體會小松樹對大松樹的傲慢無理。學生體會就自然了很多。
2、大松樹為什么沒有回答呢?他在想什么呢?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很難站在大人的立場考慮。但通過教師的引導,有的孩子還是能領悟到一些。例如:小松樹是小孩子,我才不愿意跟它計較呢!再如:就算我看得比小松樹高,那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人家小鳥看得比我更高更遠呢!我看得高,看得遠,靠的都是大山爺爺,我有什么可驕傲的?通過對“沒有回答”的解讀,孩子們體會到了大松樹的大度、謙虛。
3、“摸著頭”的解讀——風伯伯和小松樹說話時是這樣的“風伯伯摸著小松樹的頭說”,“摸著頭”一詞表現了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心愛護。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孩子聯系孩子的生活說說生活中誰摸過你的頭,當時你有什么樣的感受,借長輩對孩子們的關愛去遷移理解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愛。這樣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文本在 “小松樹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這兒,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想像空間。那么,此時小松樹究竟會想些什么呢?我出示了小黑板,讓學生練說。
小松樹想對風伯伯說:“ 。”
小松樹想對大松樹說:“ ?!?/p>
小松樹想對大山爺爺說:“ ?!?/p>
學生思維的火花一下迸射了出來。 有孩子回答,小松樹想對風伯伯說:“我要感謝您風伯伯,是您讓我明白了要正確認識自己,不能驕傲?!?我相對大松樹說“你是我學習的榜樣,我也要像你一樣,做一個謙虛的人。”“我還要感謝大山爺爺,是他把我托起來,讓我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與大松樹、風伯伯、大山爺爺的對話,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人物的感受和體驗更加深刻,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認識,陶冶了情操,還積累內化了文本語言。這些補白,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還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高了學生的認識,幫助學生積累內化了文本語言,真可謂“一舉多得”啊!
遺憾:寫字的教學略顯倉促。
課文小松樹教學反思篇三
本課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山上的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指導學生朗讀和表演時,讓學生想象人物說話時的動作、表情、語氣,盡可能地想象當時的情境。
小松樹說的話中有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一個“喂”傳神的刻畫了小松樹驕傲自大的嘴臉。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簡單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著一個孩子說:“喂,把你的語文書借給我用一下!”再讓學生體會一下,老師這樣的語氣借東西,愿不愿意借,為什么?然后讓孩子說一說你覺得小松樹是怎樣一棵松樹?完成填空“的小松樹”,再讀小松樹的話,體會小松樹對大松樹的傲慢無理。學生體會就自然了很多。
小松樹驕傲自大,而大松樹沒有回答。大松樹為什么沒有回答呢?他在想什么呢?我首先在黑板上簡筆畫板畫三個人物表情圖:第一幅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張大了,很生氣!第二幅圖咧開嘴笑了,一定很高興。第三幅圖嘴巴往下耷拉,表示很難受。這三幅圖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間。從中可以體會大松樹的大度,謙虛,和小松樹進行比較。
風伯伯摸著小松樹的頭說……“摸著頭”一詞表現了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心愛護。教學中,引導孩子聯系孩子的生活說說生活中誰摸過你自己的頭,你感覺怎樣,感受長輩對自己的關愛。然后再讓學生體驗風伯伯對小松樹的關愛。
課文小松樹教學反思篇四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小松樹能看得遠就以為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風伯伯聽到了批評了小松樹驕傲自大的行為。
本課比較簡單通俗,學生易學好懂,文中所講的“小松樹現象”有一定的代表性。想到班上有些小朋友也出現驕傲的`態度,自滿的情緒,不利于今后的成長,決定利用這一課好好教育一下。
課堂上我與學生討論了“小松樹現象”:有的說自己一次考試考得好就有點驕傲,有的小朋友回答問題錯了就取笑他們,上課也不太專心了,這樣做是不對的,以后一定改正;有的說老師表揚了一下就很得意,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樣樣都會了,有了錯也不改,現在知道那樣是很不好的;還有的也說自己會一點點小本事就出現驕傲情緒,后來進步就不大了。
看著學生懂事的樣子,聽著他們真心的話,我有些欣慰。
課文小松樹教學反思篇五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童話,全文只有四個自然段,語言非常簡單,講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風伯伯批評小松樹自以為是,驕傲自滿的行為。課文還配有2幅插圖,形象地描繪出課文中的小松樹、大松樹、風伯伯的樣子。本堂課,我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的訓練,在朗讀的基礎上,通過體驗人物心理來走進文本,領會課文蘊涵的深刻的道理。
通過對課文的把握,我抓住了課文中關鍵的三句話來進行教學:
(1)小松樹說:“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呢?”
(2)風伯伯摸著小松樹的頭說:“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
(3)小松樹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通過對這三句話的朗讀體驗,架起走進課文的橋梁,以達到理解的課文的目的。
處理句子
(1)小松樹說:“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呢?”
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朗讀,然后我問:說這話的時候,小松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同學說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還有的說覺得自己很高興,顯然,第一種答案是正確的,而第二種則有點偏離了問題本身。于是,我利用朗讀這一手段,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理解(了不起也好,驕傲也好,高興也好)通過朗讀的方式表現出來,配上動作進行表演朗讀更好。同學們一下子就在自己的座位上練開了,此時,我觀察學生的朗讀表情,尤其是認為小松樹高興的學生。接下來請表演好的同學上臺朗讀表演,然后請認為小松樹高興的同學說一說,在他的朗讀和表情中,你看出了什么?學生很清楚地分辨出,只有覺得自己了不起,才會有那種驕傲的眼神和表情。通過表演朗讀的形式,體驗小松樹的心理想法,走進小松樹的內心世界,使得教學輕松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