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小學語文麥哨教案篇一
《小露珠》是一篇優美的童話,它寫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過程,以及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贊揚了大自然的和諧、融洽和美麗。
這節課,我又上了三遍,前兩遍都是在自己的班級試上,不過兩次的教案除了開頭與結尾相似,中間的內容都是截然不同的。
為了上好一堂專家指導課,真的有點“心力交瘁”,不過在同事們的指導和幫助下,還是很幸福地完成了這項任務。
起初我是模仿網上的教案,稍作修改就開始試上了,因經驗不足和自身能力有限,整堂課的速度很快,不到20分鐘,全上完了,學生說的和做的時間非常少,整堂課幾乎是我在講,忽略了學生探究合作部分,把教師主導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課堂中也有很多練習,但與“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脫節,整堂課就是為了訓練而訓練,活像一節練習課。因此總結:我駕馭不了這樣的課型。于是我開始了第二次的嘗試。
課的開頭還是以小露珠形成的視頻出現,并用引背及齊讀的方式鞏固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接著抓住小動物們對小露珠的喜歡開始2—5自然段的體悟。我想抓住小動物們的動作詞訓練學生學會抓事物的特點去寫作,但這樣設計完再回到小動物們喜歡小露珠的內容上,顯得比較牽強,所以在第三次的教案上,我們用“小動物們都被小露珠吸引過來了,你們看,他們是怎么過來的呀?”引出小動物們的動作,在此,我還配以flash,生動地展示了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是如何來到小露珠身邊的。第二堂課上,我的評價語幾乎沒有,都是以“對!”“請坐!”“好!”來結束學生的回答。而且因自己對教案的不熟,導致上課環節脫節、遺漏。本堂課時間依舊剩余太多。
第三次是在專家指導課上上的。在抓2—5自然段的內容時,我花了過多的時間去讀和背,其實我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就熟記這部分的內容,因為本文是需要背誦的,但用了過多的時間,使得內容枯燥而反復。第六自然段我抓了“光彩熠熠”、“裝點”等詞句,讓學生感受到小露珠自身美,也把美奉獻給別人,并進行了一組說話練習,也是為了讓學生以植物的角色表達對小露珠的贊美與喜愛。但此環節,我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中途打斷了學生的說話練習。板書中“奉獻”一詞顯得比較突兀,還需仔細琢磨下板書的內容及排版。
課后有一個以“越來越”說話的題目,本想放在課文最后一段訓練的,但為了渲染小露珠快要消失了的氣氛,所以我只把它放在了課后作業里。但“越來越”的用法有兩種,應該先講解、示范及訓練,學生才能更好地完成這樣的作業。
本堂課進步的地方——我使用的評價語多樣化了,自我感覺比較自然,但不足的地方還是很多很多。在評課的過程中也已記錄各位老師提出的寶貴意見,希望通過努力,能把課上好!
小學語文麥哨教案篇二
《麥哨》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描寫了盛夏時節鄉間田野里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玩耍嬉戲的情形。
課文以麥哨的聲音為線索。全文首尾呼應,行文流暢,意韻悠長,暗示著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麥哨的聲響,歡快、柔美,悠遠、綿長。本文的語言生動優美,比喻、擬人手法運用得形象傳神,細細讀來既有畫的意境美,又有音樂的韻律美。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試教和磨課,課堂有了明顯的改觀。針對這節課例,現總結反思如下:
一、課堂充滿了活力
我以“麥哨”的聲音為線索,緊扣文題初讀課文,能快速理清課文脈絡。其后,讓學生聯系文中“和、應、歡快、柔美”等詞對“嗚卟嗚卟”的麥哨展開想象,能有效把握學習語言的本質性目標。同時,那歡快而柔美的哨聲在課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風,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田園之中。
從課題麥哨引導到學習直接寫麥哨的段落,通過1、2和7、8自然段的想象、對比,既理解了詞語又加深對麥哨聲的理解,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歡快、悠長。接著,“尋著聲音走進田野”,通過給學生看優美的田園風光,配上課文當中的優美詞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為解決疑問自然地走近鄉村孩子,理解鄉村孩子那歡快、柔美的田園生活。
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1、在《麥哨》一課中,我成為親切而又睿智的點化者、組織者,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引讀),去體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時間里,讀得有重點,讀得有層次,以讀激趣、以讀悟情、以讀啟智、以讀育人。
2、以“歡快、柔美”為重點,讓學生自主讀悟為突破口,并搭起一個有效的學習空間。再圍繞重點詞句品詞想象,使學生對語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從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語言所流淌著的濃濃情趣。
三、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我們的教學應該為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服務,包括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技能的掌握與熟練、思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等等。我們在提倡人文、感悟情感的同時,不能否定工具、忽視語言文字,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才是語文教學的完美。在《麥哨》一課中,我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如:課堂教學一開始,讓學生大家注意“和、應”的讀音,作者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排比、比喻、擬人),我在教學這修辭手法時進行句式練習,讓學生體驗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講排比句,用新舊知識的聯系來體驗。課堂中我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深入感受田園風光的柔美時,聯系《桂林山水》中的排比句學習。這些不僅滲透著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還落實了知識點。板書也對文本起了提綱挈領的效果。
我又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看到的景物。這些語言文字的訓練,都是立足于教材,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融合的,不是為了訓練而訓練。
在教學中,通過美的情境和美的語言,陶冶學生美的情操,讓學生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課文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幅幅令人向往的鄉村圖,同時,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極富特色,如“白竹布襯衫小涼帽,繡花兜肚彩頭巾”、“那一張張紅撲撲的臉蛋,蒙上了一層晶瑩的細汗,猶如一朵朵沾滿露珠的月季花。”源于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我把教學的重點落在了田野美景上。先通過學生自主圈畫表示色彩的詞語,感悟色彩的美,再抓重點詞“擎”來體會豐收的喜悅。情境美與語言美融合一起,激發了學生熱愛鄉村、熱愛語文的情感。
四、注重讀寫結合的能力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語言規律,并熟讀積累,定能使文本豐富的語言滋潤學生的心靈。另外,作為本單元最后一課的學習,引入拓展閱讀,嘗試寫作練習,把學習的視角引向了廣闊的天地,使得文已盡,而學無盡、意未盡。孩子們用最質樸的語言,展現了鄉村風情和特色,這既是一次有意義的課堂練筆,又是對文本的豐厚。
1、朗讀指導不夠到位
在這堂課中,孩子們讀得很多,形式也很豐富,有齊讀、個別讀,男女生讀、引讀等,但是孩子們在讀的效果上,沒有得到提高。孩子們情感十分充沛,可卻不能借助朗讀表達出來,這真是一大遺憾。究其原因,是由于我的朗讀指導不夠細致,點撥不夠到位。其實當孩子的情感已經豐富卻無法用朗讀表達時,我就要做一些潤物無聲的技巧點撥了。
2、重點不是很明顯
課文各部分教學平均使用力氣,主次不明顯,重點不突出。語文課堂教學最忌平均使用力氣。盡管是自讀課文,更應突出教學重點,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3、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不是很自然
由于是倉促備課上課,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有些顯得有點生硬。應該靜下心來,仔細斟酌,精益求精。
4、教學設計有待于調整。
小學語文麥哨教案篇三
《麥哨》是新課程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選學課文,文章一共有8個自然段段。課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應的形式,寫了孩子們歡快、柔美的麥哨聲。課文中間的4個自然段則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4幅鄉村孩子快樂生活的場面。我被那一幅幅溫馨和諧的農村生活場景感動著,被那一句句詩一般的語言感染著。
本文內容淺顯,寫景意境清新,寫人童稚純樸。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因為,多讀是品位語言的最佳方式。有疑問時讀,多讀茅塞頓開;有感悟時讀,多讀理解深入;品位語言時讀,多讀朗朗成誦。
“麥哨”的聲音是課文的線索,緊扣文題初讀課文,能快速理清課文脈絡。其后,讓學生聯系文中“和、應、歡快、柔美”等詞對“嗚卟嗚卟”的'麥哨聲展開想象,能有效把握學習語言的本質性目標。同時,那歡快而柔美的麥哨聲在課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風,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田園之中。
以“歡快、柔美”為重點,讓學生自主讀悟,能有效地延續第一層面對“麥哨”的解讀,把握課文的主旨,尋找到解讀感悟的突破口,并搭建起一個有效的學習空間。在學習中抓重點詞句品詞想象,使學生對語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從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語言所流淌著的濃濃的情趣。
小學語文麥哨教案篇四
課文以盛夏的鄉村特有的“麥哨”為題,富有詩意。以麥哨的聲音為線索,開頭設疑。接著點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點描寫了孩子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他們生活在這種天然娛樂場所中游戲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歡快柔美的哨聲作結。全文首尾呼應,行文流暢,意韻悠長,暗示著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麥哨的聲響,歡快、柔美,悠遠、綿長。語言生動優美,比喻、擬人手法運用得形象傳神,既有畫的意境美,又有音樂的韻律美。細細讀來,我覺得《麥哨》這篇課文無論是文章的題目、布局構思,還是修辭手法的運用,都不失為學生揣摩文本、領悟文章內涵的藍本。本課文質兼美,許多語句值得學生去品味積累。
但是,在落實各項教學環節的過程中,我仍有以下幾點遺憾,感覺到在本課的教學設計及授課過程中還需不斷改進,以促進自己在教學中有更多的進步。遺憾一:教學設計中學生對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方面中缺乏針對性問題設計,感覺理解上不夠到位。遺憾二:學生朗讀能力還需要多指導。遺憾三:臨場應變能力還需要不斷提高。我想,只有在探索中多尋找自己的不足和遺憾之處,才會真正的促使自己成長和進步,就讓我們在遺憾中學會反思,經受磨練才會不斷鑄造出教學中的完美!
小學語文麥哨教案篇五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麥哨》的教案及反思。
2、自主讀悟,感受語言的`豐富與優美,積累文中的優美語言。
3、初步感知對比、比喻、排比等手法的作用。
4、感受田園風光的美好和鄉村孩子淳樸自然、歡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感悟鄉村的歡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讀。
體會鄉村生活的歡快、柔美。
1、同學們,在《鄉下人家》我們欣賞了一道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在《牧場之國》我們見識了一個自由寧靜的牧場王國。今天,讓我們隨著作家劉益一起去領略美好的田園風光,一起感受舒暢愜意的田園生活。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板書:麥哨)齊讀課題。
2、師:麥哨是用麥稈做成的哨子,吹起來能發出“嗚卟,嗚卟”的聲音。鄉村的孩子都很擅長用麥哨來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這節課,讓我們去聆聽麥哨聲吧!
1、請同學們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難讀的地方多讀幾次。
2、用橫線劃出描寫麥哨的句子,多練幾次。
(1)你們自己先來讀讀,這麥哨帶給你什么感覺?(歡快、柔美)
(2)課文中是用哪些詞來形容麥哨聲的呢?(一聲呼,一聲應,忽高忽低,你呼我應,此起彼落。)
(3)指名讀、男生女生合作讀4、學習寫法。師:一二自然段和七八自然段寫法相似,一二段在文章的開頭,七八段在文章的結尾,這樣的寫法叫——(生:首尾呼應)仿佛讓我們置身于麥哨所吹響的田園牧歌里。
1、過渡:為什么孩子們的麥哨聲吹得這么歡快,這么柔美呢?讓我們去田野湖畔欣賞一番,請你們自由讀課文3—6小節,喜歡哪部分就多讀幾次,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2、生讀并交流初步的感受。
版塊一:讓我們先去欣賞那兒的田野吧。1、指名生讀句子2、讀著讀著,哪些色彩映入你的眼簾,請圈出來。
3、有了這些色彩的點綴,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6、仿說句子:()的()謝了,結出了()的()。
9、當這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田野展現在我們眼前時,無論是誰都不禁會用麥哨吹奏起心中的贊美之歌,你聽——生讀出示:嗚卟,嗚卟,嗚……田野里,什么聲響和著孩子的鼻音,在濃綠的麥葉上掠過?一聲呼,一聲應,忽高忽低,那么歡快,那么柔美。
生接讀:白竹布襯衫小涼帽,繡花兜肚彩頭巾,教案《《麥哨》的教案及反思》。那一張張紅撲撲的臉蛋,蒙上了一層晶瑩的細汗,猶如一朵朵沾滿露珠的月季花。
師引:湖邊的草又軟又密,只消用手拉拉,很快就能裝滿籃子。瞧,采完草的孩子們——
生接讀:男孩子跑到鋪滿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頭,豎蜻蜓,還有摔跤比賽。草地柔軟而有彈性,比城里的體育館的墊子還要強,這簡直是一個天然的運動場!
師:在這樣的草地上,孩子們翻跟頭、豎蜻蜓,還做著哪些好玩的游戲呢……
生:打滾、摔跤、釣魚……
師:摔倒了疼嗎?
生:不疼,因為“草地柔軟而有彈性”
師:踩在草地上,扎腳嗎?
生:不扎,因為“草地柔軟而有彈性,比城里的體育館的墊子還要強,這簡直是一個天然的運動場!”
2、師:孩子們玩得多起勁,多快樂啊。難怪那一張張紅撲撲的小臉蛋上,——
生接讀:蒙上了一層晶瑩的細汗,猶如一朵朵沾滿露珠的月季花。
板塊三
1、師引讀: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誰一聲招呼,大家采集起“茅茅針”來。剝開葉片,將茅穗兒連同莖輕輕抽出,把莖放進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涼的滋味很快從舌尖直沁肺腑!
2、如果你玩累了,喊渴了,你都喝什么?
3、是呀,這種茅茅針就是天然的飲料,可以讓你解渴,可以讓你解除疲勞,你想嘗嘗嗎?請大家閉上眼睛,嚼嚼、吮吮,這滋味怎樣?讀出來。好滋味要和大家一同分享,不能自個兒一人享受,你們想嘗嘗嗎?齊讀4、在這樣悠閑的時刻,孩子們又吹起了那歡快柔美的麥哨,抒發心靈的快樂。
1、這歡快、柔美僅僅指麥哨嗎?它還象征著什么?
2、同學們,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有許多優美詞句值得我們收藏,老師希望你們回去后把你喜歡的摘錄到你的采蜜本中。
板書設計:24麥哨歡快柔美無拘無束
教后反思: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我力求透過優美的語言文字,創設文中的情景,上出美感,上出詩意。
一、創設美的情境在作家陳益先生的筆下,這是一方沃土,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孕育著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可是我們的孩子們很少看到田野,即使見過,也未必見過五彩繽紛的田野,更不用說產生如此豐富、喜愛的情感。沒有生活體驗,單純靠純美的文字如何能使孩子披文入情。在整堂課上,我以課文的主情景圖作為背景,力求能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我結合文本內容,給孩子們展示五彩斑斕的田野圖畫,展示豐收在望的麥田圖,以及豐滿的麥穗的特寫圖。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激活了孩子們內心的美感,更為孩子們理解語言文字,感悟文本之美,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
二、營造美的氛圍這篇課文以麥哨的聲音為線索,開頭設疑。接著重點描寫了湖畔割草的孩子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他們游戲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歡快柔美的哨聲作結。全文首尾呼應,行文流暢,意韻悠長。我也想創造一個麥哨縈繞的課堂,在此中引領孩子們感悟語言文字。我從課題麥哨引導到學習直接寫麥哨的段落,通過讀,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歡快、悠長。接著,“尋著聲音走進田野”,欣賞了田野優美、喜慶的豐收美景后,我這樣說道:當這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田野展現在我們眼前時,無論是誰都不禁會用麥哨吹奏起心中的贊美之歌,你聽——生讀第一二自然段。在分享孩子們喝著天然的茅茅針的快樂時,我這樣描述道:在這樣悠閑的時刻,孩子們又吹起了那歡快柔美的麥哨,抒發心靈的快樂。引導學生讀七八自然段。整堂課從哨聲起,又從哨聲中結束,洋溢著濃郁的鄉間生活情趣。這樣的設計將麥哨與課文內容緊密結合,不僅使我的課堂節奏首尾呼應,流暢舒緩,而且也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們,麥哨聲中就包含了孩子們幸福的童年,無拘無束的生活,包含著他們的笑聲、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在文末,這“歡快,柔美”僅僅指麥哨嗎?孩子們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品味美的語言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排比比喻、擬人手法運用得形象傳神,既有畫的意境美,又有音樂的韻律美。細細讀來,這篇課文無論是文章的題目、布局構思,還是修辭手法的運用,都不失為學生揣摩文本、領悟文章內涵的藍本。我把品味文字的重點放在田野美景這塊。設計了三個層次。先是通過圈畫詞語,讀讀這些詞語,感受色彩的美感。接著抓排比句,享受田園豐收樂。最后重點品味麥穗段,主要是利用插圖來幫助孩子咀嚼品味文字。我又利用插圖啟發學生想象“微風拂過,麥穗輕輕晃動身子,你仿佛聽到什么”,我這樣點撥道:是啊,這齊刷刷的麥芒就是五線譜,這顆粒飽滿的麥穗,就像一個個音符,吹奏著歡快的豐收歌。讓我們也來抒一首贊歌。孩子們紛紛舉手,有聲有色地讀,有滋有味地品。在表達中,學生的情感與教材的情感進行碰撞、交融,學生入情入境、活躍而投入,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生機與智慧,語文課也就上出味來了。在這堂課中,孩子們讀得很多,形式也很豐富,有齊讀、個別讀,男女生讀、引讀等,但是孩子們在讀的效果上,水平沒有得到提高。孩子們情感十分充沛,可卻不能借助朗讀表達出來,這真是一大遺憾。究其原因,是由于我的朗讀指導不夠細致,點撥不夠到位。其實當孩子的情感已經豐富卻無法用朗讀表達時,我就要做一些潤物無聲的技巧點撥了。在今后的教學中,如何使感悟和朗讀有機結合,如何使朗讀做到技巧和情感的統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