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口語交際的教案篇一
營造良好的口語交際環境,激發學生的口語交際興趣,是上好口語交際課的前提。教學《學做節目主持人》,我創設情境導入:“六一”兒童節快到了,我們班要組織一次慶祝活動,要表演的節目已經準備好了(出示節目單),現在要招聘節目主持人,你們知道主持人應具備什么條件嗎?學生討論后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主持人態度要大方,聲音要洪亮,語言要流暢。有的說,主持人要有幽默感,能用語言激發觀眾的熱情。還有的說,主持人要把開場白說得精彩,這樣才吸引人。接下來,有幾名學生實踐了主持人的任務。
生1:“六一”是屬于我們的日子,是一個充滿幻想、充滿快樂的日子,在這個日子里,我們也給同學們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瞧我們的才藝小能手們已經做好了準備,馬上就要閃亮登場了。
生2:一年一次的“六一”兒童節到了,今天沒有考試,沒有作業,只有我們的一片歡聲笑語。聯歡會的帷幕已經拉開,讓我們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唱起來,跳起來,笑起來吧!
生3:大家見過會跳舞的小魚嗎?估計你們沒有見過,今天我們班來了幾條會跳舞的小魚。請欣賞舞蹈《快樂的小魚》。
情境的創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在交際中體驗到語言的魅力,獲得身心愉悅和審美感受。
小學口語交際的教案篇二
這讓我意識到本次口語交際課雖然內容非常廣泛,但是對于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究竟什么是新聞?可以從哪些渠道去了解?學生還沒有明確的判斷性和指向性,需要教師引導。
可以說第一次研磨課上下來,問題多多,學生連最基本是什么是新聞都沒有弄清楚,讓我大受打擊,但是好在研磨團隊發現了問題的所在,于是我就針對以上情況對教學設計進行了修改,進行了第二次研磨。
古人尚且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何況今人呢?反思第一次研磨,全是“無準備惹的禍”。如果課前查找一些關于“新聞”的知識,就能在這節課給學生準確的界定“新聞”的概念,也不致于學生把一些“陳年舊帳”搬來當作新聞滔滔不絕的講。因此在接下來的研磨課之前,我就先告訴學生什么是新聞,引導學生區分報紙上的新聞與通訊報道,正確把握新聞的特點,其次是和大家一起討論了解新聞的渠道:看電視上的欄目(新聞聯播、中山新聞、新聞頻道、少兒頻道的“新聞袋袋褲”等)、看報紙、上網、聽廣播、所見及所聞的身邊新聞等等;然后告訴大家收集記錄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條目式、概述式、剪貼式等。
通過這樣引導,接下來的研磨課中學生搜集的內容就很具有時效性和代表性了。他們找到的新聞還能按時政新聞、體育新聞、教育新聞、娛樂新聞等來分類呢!
經過第二次研磨后,課堂氣氛有了明顯的改變,而且課堂上我開展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這樣學生熱情高漲,學習的興趣濃了,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不少。學生已經對什么是新聞,該怎樣收集新聞有了很好的認識,但是有個問題一直存在:每次研磨課上要學生練習發布新聞時,學生仍然很難做到清楚、明白地講述,發布所搜集到的各類新聞。
怎么辦呢?我們研磨團隊經過商討,覺得我們還是應該給學生設一個臺階,由扶到放,先給學生一個格式,讓學生對著格式來訓練發布新聞。
大家好!我要發布的新聞標題是《》,據報道,。我認為。謝謝大家。
這樣一設計后,學生發布新聞的難度就降低了,而且有了個參照,發布起來更加游刃有余,教師的預設也可巧妙地滲透進來。
經過幾次研磨后,課堂上終于解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達到了教學目標。這樣一上下來,孩子懂得新聞的特點,學會表達,鍛煉膽量,搜集資料的能力提高了,更愛關注新聞了。這節課也讓孩子們真正理解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幅對聯的含義。
本次口語交際課的內容非常廣泛,但是對于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究竟什么是新聞?可以從哪些渠道去了解?學生學習首先要有足夠的興趣和較為明確的指向性。因此,教師應首先告訴學生什么是新聞,引導學生區分報紙上的新聞與通訊報道,正確把握新聞的特點,其次是和大家一起討論了解新聞的渠道:看電視上的欄目(新聞聯播、中山新聞、新聞頻道、少兒頻道的“新聞袋袋褲”等)、看報紙、上網、聽廣播、所見及所聞的身邊新聞等等;然后告訴大家收集記錄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條目式、概述式、剪貼式等。
口語交際教學,應激發學生交際的欲望。寬松愉快的環境可以使學生的心情愉快,樂于思維、敢于表達。課堂上教師應創設了互動情境,開展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這樣學生才會熱情高漲,爭先恐后地參與活動。
本次口語交際課的側重點在于進述、介紹,引導學生清楚、明白地講述,發布所搜集到的各類新聞。在活動流程的安排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先講講從什么渠道收集到什么新聞(標題);再引導學生分小組簡略地講講新聞的內容,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取更大的信息量,最后請大家推薦的“新聞發布人”播報大家感興趣的新聞的詳細內容。這樣圍繞中心內容開展由淺入深的交際活動,就在循序漸進中提高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小學口語交際的教案篇三
《夸家鄉》是一組以“愛祖國、愛家鄉”為專題來編排的單元。通過這一組內容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到祖國的遼闊、美麗,增強對祖國的認識和熱愛,并能激發他們渴望了解家鄉和贊美家鄉的感情。
我了解本班學生情況:大部分孩子是父母進城務工子女,孩子從小離開老家,只是過年回家一次,有的就沒有回過老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老家是什么地方的,更不知道家鄉有哪些值得夸贊的地方,怎么辦?利用周末時間先讓孩子詢問家長,有時間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回老家走走看看。進一步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激發學生交際的興趣,讓學生饒有興趣的走近家鄉,了解家鄉,從家鄉的美麗景色、豐富物產、特色小吃、巨大變化等多方面來夸家鄉。
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們對自己的家鄉有了簡單的了解,課堂上孩子們很高興,知道自己是哪里人,還知道自己家鄉的有名的風景、特色小吃、土特產等。鄭州的孩子介紹了家鄉風景,如:二七塔、嵩山少林寺、碧沙崗公園。特色小吃:燴面、胡辣湯等。開封的孩子說:有名的鐵塔、清明上河園、相國寺等。特產有西瓜、花生。安徽的孩子介紹黃山。洛陽的白馬寺、龍門石窟、牡丹花等。信陽的雞公山、茶葉等。還有孩子介紹家鄉的變化,聽老人說以前都是低矮的瓦房,現在變成了高樓。路邊的臭水溝變成了漂亮的公園。孩子們舉起高高的小手要把自己的家鄉介紹給老師和同學,課下讓孩子把自己的家鄉畫下來。
本節的口語交際課,孩子們個個打開話匣子,做到了有話說、愿意說、敢說。他們的思想交流更活躍,思維碰撞更激烈。孩子們畫的畫更是迷人。
小學口語交際的教案篇四
口語交際。辯論教學反思,在教學的時候,教學思路就是想充分調動學生“說”的欲望,讓學生樂于動口,并且在相互交流中,以達到訓練學生口語的表達能力。于是,可以布置學生課后預習:以小組為單位,每組各分擔一個話題。小組內,兩小組長分配任務,成員聽其安排,下節課進行辯論。
教師可以專門拿出一節課讓學生來表演。學生的積極性,真的很高。但是同學們準備的還是不夠充分,還有說的時候也是斷斷續續的,辯手們不能夠很好地針對對方的回答而展開辯駁,找不到正確的要害,抓住進行反駁。但在說的過程中,也有表現得好的,這時教師可以表揚他們的亮點之處,他們在辯論時,如果感受到同學們的那種精彩,最后可以選擇一些論題,讓學生準備,也充分地表演!,學生積極性會非常高,會給教師帶來驚喜。所以,口語交際確實應該好好地來上,這樣對孩子的口語交際是大有益處的,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慢慢地提高。
小學口語交際的教案篇五
四年級語文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題目是《話說寒假生活》,在聽了學生們的發言后,我覺得存在好多問題:
學生在說起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詞不達意、轉達不清楚的情況。這就說明孩子的詞語掌握及在詞意理解的知識上掌握不好,需要訓練加強。
學生講的內容多數是隨心所欲,想到哪兒說到哪兒,沒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時在時間和地點的轉換上都會忽略。
因為平時練習的不夠,所以學生不敢在全班學生面前講,怕說不好,怕受嘲笑,作為語文老師應當多給他們提供練習的平臺供他們交流,熟能生巧,練得多了,他們自然能做好。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從小事做起,讓自己的教學盡最大可能的滿足學生的需求,讓學生真正學到他們應該學到的知識。
小學口語交際的教案篇六
上個星期,聽了同年級的一位老師的口語交際課。課上得井然有序,孩子們的表現中規中矩,幾個句式的也在課堂中得到了訓練和落實。看了課,總覺得少了什么?就我自己看,仿佛少了表達的熱情暢然,少了應對的碰撞快樂。
課下,西師版教材編者周光旋老師的一段話讓我茅塞頓開:“所謂口語,就是生活交際的語言,沒有書面表達的那么多套路和框框。因此,孩子們能在口語交際課上自由說,樂于說,進行個性化的表達,在課中能進行應對發掘,達到思維深度的擴展,應答能力的提高。就是口語交際課設立的目的所在。”
對周老師的話進行自我解讀和吸納以后,在進行我們一年級第一口語交際課的時候。我感覺收獲頗多。
本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我愛吃的蔬菜”。剛剛學習了課文“糧食蔬菜”,孩子們應該感到有話可說。如何讓孩子樂于說,自由說,體會表達的樂趣和應對的快樂呢?我進行了幾個方面的預設:
在課中,我進行了2個情景的創設。其一,考慮到孩子們向往大人當家作主的特點。便創設了一個“今天我當家”的環節。讓孩子作主給家里買蔬菜。提示孩子:你會買些什么蔬菜?為什么要買這些蔬菜呢?實施下來發現,孩子們在這種情景中,熱情高漲,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說了一些自己喜歡的蔬菜,還說了家人喜歡的蔬菜,有的從營養的角度,有的從滋味的角度。精彩紛呈。其二,設立了一個“美食介紹會”的環節。讓孩子們買菜以后,介紹根據這種蔬菜做出來的菜肴有多美味。孩子們便從顏色滋味上進行介紹,個性表達很有意思。
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注意提供應對的平臺.在“今天我當家”的環節中,讓小朋友對于匯報的孩子進行采訪和追問:你為什么要買這種蔬菜?于是匯報的小朋友會侃侃而談。有的從營養角度考慮,有的從味道的角度出發,還有很多的小朋友從家人的角度思考……精彩紛呈。在“美食介紹會”中,我也讓孩子們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提問,發表看法。比如,有的孩子說到自己的介紹的菜很好吃。不少孩子就紛紛提問:到底有多好吃呢?于是講述的孩子就會用上一些形容詞,打一些比方,讓自己的話語變得更加具體有趣。這樣自然比老師的提問顯得更加水到渠成。全班小朋友從中既學到了知識又受到了善的感召,在應對中碰撞,成長。
看著孩子們一張張興奮的臉,聽著孩子們一句句富有趣味的話,我似乎感覺觸摸到了口語交際的靈魂。更是體會到了口語交際教學的快樂。我想,我和孩子們都愛上了“口語交際”。
小學口語交際的教案篇七
教學中口語交際像作文習作一樣讓語文教師頭疼,覺得總是不盡人意,尤其是口語交際更是無從下手,交際不起來,干脆成了教師一言堂草草了事。通過學習,我對口語交際有了新的想法:
一.口語交際的話題應來自兒童生活的經驗世界,來自兒童的想象世界。在口語交際中,也充盈著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增強合作意識,豐富社會認知,增強表達自信。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與人交流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二.課堂教學是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的主陣地,在每一節(不僅指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各環節,適時進行口語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單位效益,收到最佳效果。如課前提問、課內回答、糾正問題等。還要有意識培養口語能力,即不僅在各環節中多安排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機會,而且在題目設計上要適應學生特點,激發學生多說多談。另外,在課堂結束前,可開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活動,對老師、對同學、對自己這一節課的表現有個很完整的評價,從而不但使這節課有個完美的結束,而且從中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生活無處不是課堂,在實踐中鍛煉、應用,使學生的口語交際切合實際,有實用價值。教學《一去二三里》里時,我讓學生看圖互相說圖上的內容,在學完課文后,又安排了介紹自己喜歡的景色的環節,我先做示范,一去二三里,樓房四五座,汽車六七輛,八九十顆樹。學生興趣來了,自顧自地說起來了合作了下面的詩,一去二三里,小溪四五條。青山七八座,八九十棵樹。一去二三里,白云四五朵。菜園七八座,八九十只鳥。一去二三里,白云飄呀飄呀,小兔輕輕跳,小狗汪汪叫。在他們的面前出現了廣闊的生活天地。這時,我豁然醒悟,原來口語交際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