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畫楊桃教學反思及改進措施篇一
本堂課我用課文結尾的一句話“這位老師的話同父親講的是那么相似,他們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直奔中心,層層深入,用一個支點,支撐起整個課堂教學。我知道在課堂上,教師是知識的指導者、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教材,機智地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靈活地加以引導,課堂上教師能夠機智的處理問題,會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的機智是課堂的靈魂.在教學中由于自己的教學不夠機敏,引的太多,放的不夠開,致使課堂上的許多亮點沒有爆發出來.通過上《畫楊桃》一課,我認為自己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提高:
1、深入鉆研、挖掘教材,靈活地處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處,提高評價的能力.
評陳錦云老師的《畫楊桃》一課
《畫楊桃》課文語言淺顯,但是文章的內在聯系緊密,故事也有吸引學生的較不曲折的情節,同時,文章還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如何把握文本,讓學生在課堂投入到文本呈現的語言材料中去,并且又出乎其中,這是這一堂課的難點。
陳老師在這一節課我認為以下幾方面處理得較好,值得學習和借鑒。
一、把握入點:
陳老師以“父親的話讓我一生受用”入文,展開教學,“受用是什么意思?父親的話是哪一句?”這兩個問題的討論,自然地將學生引到了文本中,繼而對課文產生興趣。
二、適時比較:
在教學過程中,陳老師以父親的話為經,以畫楊桃中的插曲為緯,引導學生深入地解剖課文,在學生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掏出老師的話,并與父親的話進行比較,使學生在比較中感悟其中蘊含的道理:觀察仔細,做事踏實,相信自己!
三、順勢拓展:
教育即生活,課堂教學要聯系生活。入文是其一,出文便是其二。陳老師在學生感悟課文的內在意蘊的基礎上,順勢將學生面前的文本材料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畫楊桃是這樣,那么做其它事呢?”將引向學生的生活。
討論:
1.課堂中教師的引導,層層剝筍,條理清晰,但是過多細小的問題引導,導致課堂上學生主動質疑能力的削弱和探究主動性的弱化。
2.學生的角色轉移沒有做好,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處在被動地認識他人(文中的主人公和其他學生)的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創設像觀察事物那種情景,讓學生體驗文中主人公或其他學生的感受和反應,或許課堂還會精彩的`多,這樣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假如是你,你會怎么做,怎么想?”就行。
畫楊桃教學反思及改進措施篇二
這篇課文蘊含的道理深刻,和學生的現實生活也很接近。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自由朗讀課后資料袋中關于楊桃的介紹,進一步知道有關楊桃的知識。
由于已經安排學生課前有過預習,所以課文不必再讓學生自由讀的過程,要對前一天的預習作業有所檢查。教學時可以快速讓學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的生字進行學習,既節省了課堂時間,又對學生的預習效果進行反饋。
第一課時學生的預習準備比較充分,孩子們經過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后,能夠準確、完整的匯報,詞意理解時,如果能夠聯系上下文理解,孩子們的理解將會更加透徹,同時對于課文內容也有所感悟!
第一課時做好了“讀”的鋪墊后,在第二課時教師步步設疑,引導學生更深的進入課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
三年級的學生應該逐步培養其對整篇課文的把握能力,教學中在讓學生概括課文內容時,學生的發言有的不夠簡練,有的不夠完整,還有的不夠準確,這需要教師在仔細傾聽的基礎上,引導其他學生給予補充或是教師適當的指導、修正。
第二課時中,孩子們能夠通過班級同學和老師的`表情變化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在小組匯報時,孩子們的語言表達不夠到位,需要加以訓練!
畫楊桃教學反思及改進措施篇三
這次中心學校開展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我也被推薦去湊湊熱鬧,對于我不熟悉的'學生,我拿什么去吸引那些陌生的孩子們呢?在精心構思之后,我想到了要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課上得有情趣,學生才會樂意全身心步入我的課堂,走進樂于學習的世界。該怎樣在貫徹《新課標》的精神上出“新” 意呢?對于《畫楊桃》一課,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文章內容看上去并不難懂,可是要真正讀懂它,理解要實事求是地對待任何事物的道理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樣設計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學生樂于接受,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呢?我反復揣摩,終于想了這樣一套教學思路:游戲導入——問題質疑——指導朗讀——積累古詩。
為了上好《畫楊桃》,我將生字卡片剪成楊桃的形狀,制作了課文插圖及文中人物對話的幻燈片,向參入講課的老師借了一只楊桃實物。在學生基本掌握課文內容后,我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重點句子,再找出句子的重點詞語,一次次領會文章的中心。在這節課上,我是通過讓學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畫后,老師和同學們的各自反應,重點找出他們說的話,動作和神情,通過不同的態度進行對比,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借此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讀好人物的話。尤其是同學的兩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兩次回答內容相同,但是語氣卻不同,這里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從中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這一環節中,學生在課文中找得很準確,而且在朗讀時孩子們的語氣大多數較好,讓聽的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讓我很高興,這達到了我對學生文字理解和朗讀的訓練目標。
人們要做到“是什么樣,畫什么樣”,并不像說起來那么容易,必須像課文中父親和老師說的那樣“不要想當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須像文中的“我”那樣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這些道理,經過讀書思考,學生理解較深,學習效果較好。
讓我感覺不足的是:
1.在通過討論 “一生受用”的含義以后,沒有引導學生談一談實際生活中遇到過哪些類似《畫楊桃》這樣的事例,讓學生加深理解和體驗,沒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把思考引向更廣泛的領域,讓學生明白實事求是可以用在為人處事上。
2.設置的問題過多,有些學生在回答提問時濫竽充數,并沒有真正弄懂。對學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讓學生去質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學生提出問題,沒有過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提煉出最主要的問題直奔文章的中心,避免教師的歸納與重復啰嗦。
總之,在課堂放手能力上還需要進一步的培養和鍛煉,應該對學生的鍛煉加強,適當的對學生放手。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應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與創造,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讀懂課文。同時,作為新課程改革之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還應該關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在實際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實踐的興趣,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給學生以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調動其積極、飽滿的情緒參與語言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實踐的興趣,從而掌握實踐的方法,逐漸形成自覺開展語言實踐的習慣,這對學生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
畫楊桃教學反思及改進措施篇四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要講的是圖畫課上練習畫楊桃時發生的事情。“啟發同學們懂得了看問題或做事情的時候,不能憑空想象,要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要輕下結論。
1、 “我是怎樣畫楊桃的?
2、同學們怎樣評價我的畫?老師的神情為什么便變嚴肅了?”
3、父親的話與老師的話多么相似,你知道嗎?
我讓學生一步一步通過讀文解決問題。本課有老師和同學的兩次對話很有特點。兩次對話的內容是相同的,同學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于是,在教學中,我引導孩子們注意標點符號,在朗讀中體會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前后心情的變化:之前,孩子們自以為是,得意洋洋,語言中帶著嘲笑,而后來發現自己錯了,覺得不好意思,很慚愧,說起話來支支吾吾了。課文中老師說的那段話是理解全文的重點,也是難點。這段話講了三點意思:一是看楊桃的角度不同,樣子就不一樣;二是講看到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不要忙著嘲笑別人;三是講應該實事求是。為了讓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刻,在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理解了這段話之后,我讓學生反復讀文,觀察發現三句話的不同意思。”在這里我用《題西林壁》一詩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引入,孩子們對“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往往結果會不一樣”進一步理解老師說的話。然后進行比較:老師和父親的話哪些地方相似?學生通過比較,明白了“實事求是”的道理。接著再思考:老師的話那幾句更父親說的不一樣?通過讀書比較,理解了“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意思及做人要實事求是的道理。在學生領會故事揭示的道理之后,接著,我引導孩子們聯系生活討論,結合課前聽寫生字,在學生對改中講究的就是實事求是。然后,出示作者岑桑的一段話再次讓學生感受實事求是的重要。最后以名言“實事求是,做人之根本”結束本課。
當然,課前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也是本節課的敗筆之處。在讓學生對比老師對話的時候,我讓學生觀察了標點符號,注意人物的語氣,但是沒有講出來不同的標點符號運用在相同的語氣中意思不同。我應該把這兩次對話呈現在小黑板上讓他們比較、朗讀。小朋友通過比較,發現標點不同,語氣也不一樣。另外。文章的整體結構在寫法上是前后呼應,備課時備進去了,但沒有講出來。在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個人展示的機會不多,課前導入時間太長等。我想,這些都與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關,時間分配上有關。這些都是我以后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畫楊桃教學反思及改進措施篇五
本文以畫楊桃來說明事理,難度之一是相當部分學生未見過楊桃,無法理解楊桃像五角星。我就通過一個簡單的直觀教具,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讓他自己親身體驗之后,才得出答案,明白事理。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幫助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畫楊桃教學反思及改進措施篇六
一妙用反復質疑。在我畫出了一張像五角星的楊桃后,先是有幾個同學看見了,卻哈哈大笑起來。老師問同學們:畫楊桃畫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好笑!有幾個同學搶著答道,同時發出嘻嘻的笑聲。直到最后,老師教育學生: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這里連續出現了幾個笑字,這就是反復。前幾個笑字不僅使我,而且也使讀者在心里畫了一個又一個問號:有的同學為什么笑?為什么覺得好笑?為什么發出嘻嘻的笑聲?而最后一個不要忙著發笑則使人茅塞頓開,找到了答案。
二妙以標點繪形。文中有一處用到了,六處用到了?,四處用到了!,三處用到了。好笑!中的表示聲音的拖長,描摹了幾個同學自以為是、得意洋洋的神態。而六個?,楊桃是這個樣子的嗎?是同學們的責問;這幅畫畫得像不像?它像什么?那么,像什么呢?是老師的提問;畫楊桃畫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像你平時看到的楊桃嗎?是老師的反問。這是老師和有的同學對我畫的楊桃截然不同的反應。四個!,倒不如說是五角星吧!不像!像五角星!好笑!則是有的同學幼稚可笑的表現。而不像。像五角星。這里的三個淋漓盡致地刻畫了有的同學知道自己錯誤后不好意思的神態。由此可見,文中的標點符號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
三妙借呼應揭示主旨。在課文的開頭一段中,引用了我的爸爸經常叮囑的一句話: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而在課文的最后,又寫了老師說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爸爸的話和老師的話是多么相似啊!在這里,文章運用了呼應的手法:前呼后應,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宗旨: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會有不同的結論。不要憑借自己的經驗來否定別人的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