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畫家與牧童教案篇一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屬于“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學生聯系語言環境和故事情境發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可以這么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吸引人的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出發,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列入課程目標之中,更可見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別》時,試圖沿著情感的緯線,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感悟兩位大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上課伊始,緊扣題眼“送別”設問,理解“餞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緊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二至四自然段,通過“找、劃、寫”的方式潛心會文,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兩位大詩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一直”、“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佇立”、“凝視”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并通過“以讀激情”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指導學生不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內部,發現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導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兩位大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五年級的孩子還是很難體會到的。教學時我抓住文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內心世界。例如:當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依然佇立江邊,此時他會說些什么,想些什么呢?通過想象說話,讓學生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從而產生情感共鳴,更好地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意境。
四、拓展資料,升華感情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如何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是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于是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例如,在教學李白舉杯辭行時所說的一段話時,老師首先通過范讀,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與難舍之情,為了使學生真切地體悟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我適時地拓展了李白的詩《贈孟浩然》,幫助學生了解孟浩然的高尚品格,從而使學生對兩位詩人之間的深情厚意的了解變得“充實”“厚實”,對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對“文包詩”這類課文的教學把握還不夠,它既不同于單純的古詩教學,又不同于普通的課文教學,它要求在教學中做到詩和文不割裂,從文理解詩。可我在教學中比較重文,對文詩結合處理得還不夠細膩。盡管我認為,只要理解了“文”,對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詩”結合環節還是需進一步落實的。
畫家與牧童教案篇二
漢濱區恒口小學 陳媛媛
《畫家和牧童》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人物情感豐富,形象生動,內含深刻哲理,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文章。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贊揚了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于向權威挑戰的優秀品質。 這節課我執教的是第二課時,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重點詞語、句子幫助學生體會文意,以讀代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抓重點詞句,品讀感悟 上課伊始,我直接導入,向大家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從哪些詞句看出戴嵩是個著名的畫家?學生從書中找出相關句子讀出,我從中抓出兩個重點詞:濃墨涂抹、輕筆細描。引導學生理解。我展出兩幅圖畫,讓學生區分比較:哪幅是濃墨涂抹,哪幅是輕筆細描,為什么。學生一時對兩幅畫特別感興趣,觀察仔細,很快在觀察比較中,理解了詞語,并體會了戴嵩畫畫非常認真,技藝高超。在此環節,我引導學生自讀、評讀、再一起讀,讀出語氣,注意區分輕重,體會情感。戴嵩的畫得到了圍觀的人紛紛夸贊,首先從其他兩段中找出和夸贊相近的詞:稱贊、贊揚。讓學生感受到詞語的靈活運用和豐富多彩。我采用個別讀、男女同學比賽讀、分角色朗讀,感受商人和教書先生的夸贊。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進步,讀得精彩,表達了感情。這樣反復的朗讀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課文,來感受“戴嵩”的“著名”。
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義了。
二、立足文本,加強語言文字的積累。 課中,采用多種方式,落實對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如,對于課文中詞語的理解,我突出重點,運用各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在朗讀感悟理解“紛紛夸贊”這個詞時,我先讓學生找有關圍觀人說話的句子,朗讀感受人們是怎樣夸?找出三個夸贊的近義詞,再引導學生如果你在場會也會怎樣夸夸戴嵩的畫?讓學生在想象夸贊斗牛圖的說話中,理解商人在夸,教書先生在夸,你也在夸,他也在夸,這就叫做——紛紛夸贊。這種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能讓學生很好地掌握理解詞意的方法。
然而,課堂是遺憾的藝術,在這堂課中有許多地方做得不夠。
一.寫字時間不充分
寫好字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更不是說出來的,應該是學生大量親自的實踐,認認真真地寫出來的。低年級的寫字就應該在課堂上完成。在這堂課中由于在識字、感悟朗讀等環節訓練的點貪多,容量大導致寫字的時間不夠,使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寫字訓練,寫的字也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可想而知,寫字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其實,合理的課堂結構應有一個合理的時間分配。在上課前也曾告誡自己,給學生留有充分的寫字時間并當堂反饋,但還是把寫字環節作為機動環節處理。
二.沒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低年級的孩子總是喜歡小動物,喜歡同齡人,喜歡似曾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如何讓學生走近這樣一個離他們年代久遠的人物,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我想,情境的創設、語言的渲染、直觀的感受、生活體驗的喚起應該非常重要吧。 總之,我們的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應引導學生在讀書中理解語言、品嘗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讓學生在扎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淀語感。我們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教語文,輕輕松松教語文。
胡小衛
語文教學是極富個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創造,更是最自由、最愉悅的心靈享受!本節課的教學我著重讓孩子們在兩類不同的人物身上學習到各自擁有的不同品質,同時也力求體現以下的幾點特征:
1、重視生字、詞語的教學。
“無字不成書,無字無詞也不成文”低段的語文教學,字詞量較大,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在有限的四十分鐘里,如何有效的對生字詞進行教學是語文教師所致力的部分。本堂課中,我將識字教學與生活常識、個人經驗緊密的結合起來,如對于詞語的理解方面“拱手”“濃墨涂抹”“輕筆細描”“絕妙之作”是難點,我先生學生自己說說自己的理解再進行概括。“拱手”一詞讓學生做動作。
3、自主探究、合作以求發展。
本課采用對學的方式讓學生互查生字,并把錯誤的展示給大家。讓大家一起想辦法幫助他識記。
4、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匯,到中段的作文教學時學生也就有話可說,有詞可用了。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學生潛意識的體驗到了“日積月累”所帶來的收獲。
然而,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
1、學生寫字詞的時間不夠,朗讀較少。
常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寫好字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更不是說出來的,應該是學生大量親自的實踐,認認真真地寫出來的。低段的寫字教學就應該在課堂上完成。在這堂課中由于在識字、感悟朗讀、情景再現等環節訓練的太多、容量大,因此導致寫字的時間不夠,使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寫字訓練,寫的字也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可想而知,寫字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課堂的教學應該有一個合理的時間分配。對于時間的把握這一點我分配得不好,應該給學生留有充分的寫字時間并當堂反饋,該把寫字環節作為機動環節處理。教師范讀應放在前面,給學生們作個榜樣,讓學生們帶著語感去讀,由此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更為重視!
2、沒有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
在整個課堂中我只用了對學,沒有用上小組合作,實際檢查學生朗讀情況就完全可以利用小組合作進行檢查。由小組長進行評價。
《畫家和牧童》改進后聽課反思
語文教學是最富個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創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悅的心靈享受。通過磨課,海娟的教學有了以下改進:
1.自主探究求發展。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整節課從交流入手,努力營造和諧平等的對話環境。首先創設了自然生動的教學情境,以“是否喜歡畫畫,并觀看名畫”為切入點,打破常規寫課題,激發學生讀文的探究欲望。在觀看名畫中認識畫家“戴嵩”二字。識字中引導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實踐、做動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帶讀方式來激發孩子主動參與識字的積極性,逐步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另外在朗讀環節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引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讓他們在讀、說、評中進行充分的角色體驗,用原生態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讀文,進一步體會戴嵩畫技的高超。
2.重視詞語的教學
在第一學段中,字詞的教學是語文課的重點。因此,本堂課中,在各個環節中滲透字詞的教學,將識字與生活聯系起來,識字與個人經驗相聯系。如講到畫家“戴崧”時,引導學生說說從哪里見到“戴”字,怎樣記住“崧”字。學生聯系生活提到了“戴”紅領巾時想到“戴”,用加一加的方法記“崧”,對于詞語的理解方面,讓學生做動作理解“拱手”用簡筆畫幫助理解“濃墨涂抹 輕筆細描”,并在快結課的時候,讓孩子書寫生字。
3 重視語言訓練
大價錢購買。”于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重點,進行語言訓練,使得學生在語言訓練上有新的收獲,接著用這種句式進行訓練。如:“看畫的人一( ),就( )。有錢的人一( ),就( )。”學生說得很不錯。
教學本課時,我的目的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性-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快樂體驗來達到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下面我就來談談這堂課的幾點收獲: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將前四個自然段作為學習的重點,本著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感悟、去思考、去表達這樣一個目的,以“說一說、讀一讀”的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學生品讀,基本能感悟到戴嵩畫技高超,接下來就是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前提下,完整、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感情。但是,在這個環節中,因為我有些急于求成,所以,有些話明明學生能說出來,但是我一著急就越俎代庖了。
2、圖文結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觀察看圖時,引導學生主動展開合理的想象,充分體驗畫中人物的內心活動,使學生入情入境。“如果你也在場會怎樣夸贊戴嵩的畫?”讓學生領會到“紛紛夸贊”的意思。最后,我讓孩子們以對大畫家、小牧童說句話的交流形式,體會他們的好品質。這樣既注意了學生養成善于觀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實感受的習慣,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3、注重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
(1)抓關鍵詞句,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低年級閱讀能力的培養和
提高,一條重要途徑是指導精讀。所以對于關鍵詞句教給學生要學會咬文嚼字,從而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例如:教學第一自然段時,當學生感受了戴嵩的著名后,我便抓住訓練契機“一、、、、、、就、、、、、、”讓學生感悟到這句話是說戴嵩真的很著名,他的畫剛掛出來就很快吸引了很多人,體會到了這組關聯詞的作用;然后讓學生讀好這句話,聽出著名。最后再讓學生用上“一、、、、、、就、、、、、、、”說話,這樣抓住重點語句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訓練了說話,而且也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從而達到訓練的目的。
(2)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能力的訓練。
在整篇課文中,我采用了自由讀文、點將讀、默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師生共讀等方法。因為低年級的閱讀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讀。
在朗讀戴嵩畫畫一段時,通過學生品讀,感悟了解到戴嵩畫技高超,力求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前提下,在不同形式的讀中,明白戴嵩畫畫既快又好,從而發自內心的讀好商人、教書先生稱贊的話。 當學生讀到一定程度上讀不下去時,我采用了范讀的方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學生讀的不是很到位時,我又用自己的評價教給學生方法,使學生讀出了味道。
(3)動手圈劃,培養讀書習慣
現并動筆圈劃“夸贊、稱贊、贊揚”等近義詞,體會其意思、特點,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劃出戴嵩畫《斗牛圖》情景的句子,這些都將“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思想貫穿于教學中,為培養學生養成邊讀邊標記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
由于工作經驗尚淺,教學中肯定還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我的激勵性語言運用不夠靈活,希望各位教學上的前輩能不吝賜教,多提寶貴意見,給我的教學以指導和批評。
畫家與牧童教案篇三
《畫家和牧童》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課文以生動的敘述深深地吸引學生去朗讀、去品味,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于向權威挑戰的優秀品質。
本課故事反映了學生們自己的心理情境,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通過本文的教學,我感悟出在向學生們傳授謀種理念時,首先應盡量去貼近學生們的思想,用他們的思維方式重新認識理念的本質,再用學生們容易接受的話語講述給他們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畫家和牧童》時,綜合運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方式,以老師講評和學生互評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能更好的體會大畫家戴嵩在畫畫時的認真態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虛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畫家與牧童教案篇四
《畫家和牧童》是人教版新課標 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6組的一篇文章,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故事。贊揚了大畫家畫畫本領大,而且虛心,知錯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觀察。文中描寫的人物形象生動、情感豐富,具有深刻內涵,而且非常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文章。以下是我教學完《畫家和牧童》的教學反思 。
在教學《畫家和牧童》時,我側重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感悟語言、通過動手改畫來感受語言、通過動筆標畫詞句來學習語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畫家和牧童》時,綜合運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方式,以老師講評和學生互評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能更好的體會大畫家戴嵩在畫畫時的認真態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虛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2、我引導學生在看圖時主動展開想象,充分體驗畫中人物的內心活動。師生在交流“還有什么人在夸贊大畫家的畫?”時,讓學生領會到“紛紛夸贊”的意思。另外,教師又以讓學生對大畫家、小牧童說句話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體會他們的好品質。這樣既注意了學生養成善于觀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實感受的習慣,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3、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動筆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和由這些生字所組成的詞語,然后同桌之間交流標畫的詞語,合作學習。在學習第3、4自然段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夸贊、稱贊、贊揚”等近義詞標畫出來,并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這三個詞語的意思。通過朗讀相關的語句來理解這些詞語。
畫家與牧童教案篇五
從《一個蘋果》的教學探究語文課創新思維的訓練,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正在形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是最根本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曾記得著名特級教師袁蓉在一次評課會上說:“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讓他們敢問、敢說。這是基礎。”眾所周知,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激發其學習的動力。所以,在教學時,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各抒已見。
1.鼓勵學生發現問題。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的質疑不再僅僅局限于文章字詞的表面,比如這個字怎么讀,
這個詞是何意等等,而是能夠將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與段落之間聯系起來思考,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例如,學生問:“運輸員閃進防炮洞里時,全身塵土,褲子撕破了,腳脖子上也血跡斑斑。可是他拿出來的蘋果為什么擦得干干凈凈?”我當即表揚她提得好,并出示操練,鼓勵大家共同思考,解決疑問。值得一提的是,操練是備課時就設計的,而學生的這個疑問卻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覺得問題和操練之間有內在的聯系,所以就自然地用上了,將教學延伸下去。
2.在學生不易產生疑問處設疑,讓學生各抒已見。
課文中的有些詞句,學生閱讀時一筆而過,不覺得有問題,而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課
文的關鍵所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巧妙設疑,啟發學生思考,使他們敢于說出自己的觀點。教學開始時的討論中心:“你認為誰最需要、也最想吃這個蘋果?”教學過程中的“干得發紫”、小李的“三看”、比較句子等環節,都體現了這一點。
在教學中,既應該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又應該創設些有利于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環節,使思維訓練與語言文字的訓練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在語文課中培養其最根本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