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富有鮮明個性和強烈感染力的文字,它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欣賞優秀作文的同時,也要學會從中吸取經驗和借鑒優點。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一
北平城外,盧溝橋畔,蜿蜒流淌的永定河沉淀了一個國家的血難,沉默不語的盧溝橋石獅目睹了一個民族的不屈的斗爭。
國難,家難,人難。
今天,讓我們再度打開久已塵封的歷史,再次回到那76年前的今天。
鮮血染紅山河,哀思祭奠恩仇。
是為了珍惜今天的幸福。
每一寸土地,都是前人和同胞的.血肉;每一滴江水,都有中華民族的鮮血。
是為了奮勇明天的崛起。
為了歷史不再重演,為了鮮血不再白白流淌,強大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勿望國恥,奮發圖強,振我國威。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二
盧溝橋事變,勿忘國恥,在7月7之時,小編為大家獻上七七事變觀后感200字,歡迎大家也閱讀!
看了《七七事變》這部電影,我不由得熱血沸騰。
日本人笑里藏刀,對我們中國人心狠手辣,中國人為了不引起戰爭,和日本人簽了條約。但是,日本人不守約定,以日軍一位日本不見的為由,進我中城內,進行搜查。日本人毒惡無比,禽獸不如,無惡不作,良知磨滅,在我們中國引起了戰爭。
1937年7月7日,日本以失蹤一位士兵為借口攻打瀘溝橋。中國士兵奮力抵抗最后還是失敗了。日本士兵在中國領土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做。還說中國人是*****。租界門口豎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中國人與狗不得入內”。我問媽媽牌子為什么要這樣寫。媽媽說:“當時,中國貧窮落后,科學技術不發達,所以別人隨便欺負。”媽媽反問我為什么會這樣。
我想:“就是因為我們國家科學技術不發達,所以才受別人欺負。”小朋友們,我們要好好學習,掌握科學知識,將來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強大。
日本侵華的歷史,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無法平復的傷口。電影《七七事變》,使我了解了這段無法讓華人忘記的歷史,感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日本為了吞并中國,發動“七七事變”,我國的29軍與日軍在盧溝橋展開激烈的戰斗,29軍的戰士們懷著憤怒的心情,英勇殺敵。
我的心中兗滿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怒,但是我更感謝英勇的中國軍隊,是他們不畏強敵,英勇抵抗,為民族解放獻出年輕的生命。
這一段不能忘懷的歷史,讓我懂得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我會加倍努力,學好本領,做個有用的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
74年前的今天,是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忘記的歷史
國難,家難,人難
今天,讓我們再度打開久已塵封的歷史,再次回到那69年前的今天
鮮血染紅山河,哀思祭奠恩仇
是為了珍惜今天的幸福
每一寸土地,都是前人和同胞的血肉;每一滴江水,都有中華民族的鮮血
是為了奮勇明天的崛起
為了歷史不再重演,為了鮮血不再白白流淌,強大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勿望國恥,奮發圖強,振我國威
奮力抵抗的'是中國國某黨第29軍。其中,有一個趙姓師長。他慘死在日軍的轟炸之下,但他沒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獅子旁犧牲的。之前這位師長這樣對孩子說:“孩子,如果爸爸沒有把鬼子趕跑就已經倒下了,你也要參加抗日志愿軍,和我一樣殺鬼子!”這使我很感動,因為他不愿倒在鬼子面前,而又希望下一代能抗日勝利!在這抗日戰爭里,死傷無數,早已血流成河,漫山遍野都是尸體,但為了不讓中國亡國,戰士們奮不顧身地沖向敵人,與鬼子同歸于盡。
現在日本為了掩蓋真相,在他們的教肓書上寫了許多歪曲的事實。老師曾經講過一個日本的孩子,一進門就吼著要殺光中國人,你tm媽問他為什么,他回答:“中國人殺了很多日本人!”今年日本又想擔當理事國,我們反對,他們又說是我們的錯,難道日本人也不去反省一下他們自己的過錯?!
日本侵華的歷史,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無法平復的傷口。電影七七事變,使我了解了這段無法讓華人忘記的歷史,體會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日本為了吞并中國,發動“七七事變”,我國的29軍與日軍在盧溝橋展開激烈的戰斗,29軍的戰士們懷著憤怒的心情,英勇殺敵。
我的心中兗滿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怒,但我更感謝英勇的中國軍隊,是他們不畏強敵,英勇抵抗,為民族解放獻出年輕的生命。
這一段不能忘懷的歷史,讓我懂得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我會加倍努力,學好本領,做個有用的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三
而根據日本陸軍1937年發表的消息,“1937年7月7日晚10時40分許,日本陸軍中國駐扎步兵第一連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在北平西南12公里的盧溝橋北側,永定河左岸荒地進行了夜間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后,在河畔的.龍王廟方向突然響了三發槍聲。隨后清水節郎中隊長,野地第一小隊長等人看到在河畔和盧溝橋城墻之間,有人用手電筒發出明暗交替的光亮,隨即判斷為中方軍隊士兵在用暗號互相聯絡。之后又有十幾發子彈從龍王廟方向射出,日軍未予以反擊。清水中隊長派遣巖谷曹長和兩名傳令兵馬上向豐臺駐軍報告。收到報告的牟田口廉也第一連隊長在聯絡北平特務機關后,決定在天亮后與宛平縣縣長王冷齋一同前往事發現場。
隨后清水中隊長率隊向東面的西五里店轉移,與從豐臺趕來的第三大隊在一文字山會合。凌晨3時25分,龍王廟方向又有3發射擊。牟田口連隊長認為頻頻出現的射擊目的在于進攻日本軍隊,于是在4時20分下達了戰斗命令。
此時之前由森田中佐帶領的對中談判代表到達了該地區,森田中佐作為代理連隊長命令禁止裝填子彈。日軍代表隨即要求中方將集結在盧溝橋周圍的部隊撤走,但該地區的中方部隊已開始從龍王廟附近及長辛店高地方向開始對日軍陣地進行迫擊炮炮擊。日軍開始還擊的時間是1937年7月8日凌晨5點30分。戰斗開始后,日軍殲滅了龍王廟附近的中方部隊,進入永定河右岸,包圍了盧溝橋。從的士兵身上搜出的證件表明,該士兵屬于二十九軍正規軍。至此中方戰死20名,負傷60名左右。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四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77年并不是一個特別需要強調的日期。我們以如此高的規格紀念中國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紀念日,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不忘過去,銘記歷史。
中國高調紀念“七七事變”77周年,大概不單是為了彌補日本沉默及篡改帶給歷史真相的損失。中國越發展壯大,我們認識、總結抗日戰爭的`能力就越強,我們需要不斷擴大、更新自己的反思,汲取走向未來的更多智慧和力量。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那些在七七事變中戰斗過得戰士們。77年前,他們拋家棄子、不顧生死,為保衛祖國浴血奮戰。如今那些熱血青年已是耄耋老人,每天都有老兵逝去,“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今天“七七”,我們該在老兵的胸膛上,掛上一枚屬于他們榮光的勛章。關愛老兵,關注抗戰老兵生活。
如今的中國,雖然經濟社會取得了長遠的發展,但是我國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我們必須牢記歷史、勿忘國恥,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中國必將長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五
七七事變77周年,我們想起了為捍衛祖國尊嚴而犧牲的先烈勇士,我們的胸中激蕩著中華民族團結一心,頑強抗敵的豪情。以下是《七七事變》電影觀后感,和大家分享。
今天是“七七”事變紀念日晚上,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6套播放的電影《七七事變》。影片中有幾處情景令人刻骨銘心,難以忘懷:
情景之一,時任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的宋哲元之母70大壽之日,日本華北駐屯軍派使者送來“國寶”級壽禮瓷瓶。宋母不悅拒納。宋勸其母,委婉應付,暫收為妥。其母曰:“我沒當過官,不知什么是“委婉應付”,但我信迷信,我怕死后靈魂進不了祖墳!”旋即起立,當著使者的面,把桌上的壽禮瓷瓶摔得粉碎,怒不可遏。浩然正氣,令人起敬。翌日,宋軍長召開軍事會議宣布:堅決抗戰!
情景之二,29軍副軍長佟麟閣,身先士卒,親赴一線,他和趙登禹師長對話,佟說,我已準備把家中蓋房用的木料做一口棺材,決心以身殉國。趙說,我連棺木都不要,馬革裹尸,死又何憾!兩位將領心昭天日,抗日戰場倆人光榮殉國。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給其舉行追悼會,北京現仍有麟閣路、登禹路,以永遠彰揚其抗戰功勛和為民族捐軀之英雄精神。
情景之三,北平南宛,中日戰酣。29軍將士大刀揮舞,日寇血肉飛濺,令人痛快。但日軍敗退,中日軍隊脫離接觸后,日機飛臨,炸得中國軍隊潰不成軍,死傷慘重。佟副軍長親自用機槍打飛機,遭飛機炸彈擊中血染沙場,情景慘烈,令人憤恨悲傷。
看完電影,我聯想起許多。我有幸出生于抗戰勝利之后,雖未親身遭受戰爭苦難,但小時候曾多次聽到母親和年老人講述抗戰期間的事情。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半年,日寇鐵蹄便踏遍了華北,我的故鄉韓城的黃河東岸山西便被日軍侵占。
日軍經常隔河打炮,韓城禹門口附近的民房彈痕累累,可恨的日本紅頭飛機常常在韓城低空盤旋,襲擊在田野農耕的和平民眾,而中國沒有防空能力,任人狂轟濫炸。初則農民十分恐懼,沿河農民紛紛逃進西山,我的祖母、母親也逃到深山一熟人(父親的同學)家避難,父親在同州師范(今大荔師范)上學,祖父在家看家和農耕。
萬惡的日本鬼子慘無人道地轟炸手無寸鐵的農民,讓現在70歲以上的老人提起那一段往事仍然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我小時侯經黃河岸邊去舅舅家,看見過為抗擊日寇修筑的鋼筋混凝土碉堡。當時年幼,不知叫碉堡,也不知有何用途。漸長,才知是碉堡,是國民軍隊筑的,很堅固,大拇指粗的螺紋鋼在外裸露著。也看過黃河岸邊崖畔上挖的小洞掩體,這些遺跡記述著那段令人心酸的往事。
為什么有4萬萬5千萬民眾的泱泱大國竟能任小小日本蹂躪呢?
殘酷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受欺。所以,現在我們一方面要不忘屈辱歷史,永遠高唱義勇軍進行曲。我以為把該歌曲定為國歌是一個無比英明偉大的決策。另一方面要居安思危,努力發展經濟,提高國力特別是國防實力。
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美帝稱霸,想打誰就打誰;日本一些人仍瘋狂,叫囂“入常”;獨立勢力抬頭,圖謀不軌。我們必須提高警惕,百倍戒備,絕不能讓以前的悲劇重演,要讓所有侵略者和獨立分子聞風膽寒!努力建設一個富裕、強盛的現代化中國,試看天下誰敢敵!
我讀了《七七事變》這篇文章,不禁思緒萬千。
這篇文章反映了七七事變的全過程,揭示了當時日軍無恥的`行為和表現了八路軍與新四軍不怕為國犧牲的精神。
文中寫道:“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盧溝橋北邊以進攻盧溝橋為目標,舉行軍事演習。他們借口一名士兵失蹤,無理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了中國守軍的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縣開槍炮。”這段文章反映出日軍的無恥和狡詐的行為,為了占領我國領土,利用謊言想進入宛平縣,我軍不同意他們便開槍開炮,強行進入,表現出了他們丑陋的面孔。而在戰爭中為戰勝敵人,有很多戰士光榮的牲在盧溝橋的橋頭。
其中,二十九軍副師長佟麟閣和二十九軍師長趙登禹也光榮犧牲,他們這種為國捐軀不怕犧牲的精神真讓人敬佩。
歷史告訴我們,7月7日不是一個平凡的日子。看,宛平城墻上的彈坑依然有血的痕跡!聽,盧溝橋畔的晨風似乎在訴說!血祭盧溝,國人難忘歷史,面向未來,我們任重道遠!74年前的今天,在戰云密布的盧溝橋畔,日軍帝國主義打響了全面侵華戰爭的第一槍;同樣在這一天。
寧死不屈的中國軍民向侵略者射出了抗擊的子彈。在民族危亡時刻,中華民族同提人抗爭,共赴國難,投入正義的抗戰中,血雨腥風,艱苦的8年抗戰,是100多年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今天重溫歷史,既是為了紀念這一偉大勝利,同時更是為了珍惜和平,為了開創未來。以史為鑒,才知和平的珍貴。
今日抗戰勝利60周年,我有太多的話要說,但更多的是等著我們為國家盛強。為世界和平風險智慧和力量的強大動力!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真正感受到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當時的人民。百姓得可憐,當時敵人的可惡,當時的戰士們的英勇,戰士們是用他們的血和身軀為我們現在的生活鋪下了一條大道!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六
七七又到,1937年7月7日這一天,日本軍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了。
這一天,釀造了慘無人道、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之國恥!
這一天,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掀起了曠日持久的八年抗戰。
八年,我們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付出寶貴生命;八年,中華兒女從不言放棄;八年,中華民族歷經磨練;八年,中華民族固若長城;八年,我們擁有了摧不跨的“抗戰精神”!
今天,讓我們一起為七七事變和八年搞戰付出生命以及做出貢獻的中華兒女敬禮!
今天,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記住這個日子,不為別的,就是為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今天,我們借助網絡為我們的英雄們敬禮,不為別的,就是為了“飲水思源”。
中國,一個發展中的中國,一個崛起的中國,我們需要牢記歷史,回首過去,居安思危,永不忘卻,讓這些成為我們“強國之路”的基石。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青少年的歷史意識,國難意識,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個人以為青少年的國家民族自強精神是國家之根本。我們不但要有愛國意識,更要有憂國意識,牢記歷史是我們將悲痛轉換為動力的辦法之一。
“抗戰精神”和“長征精神”都是中華兒女用生命積累起來的寶貴財富,可以說她們是中國崛起和富強的永恒動力。可以說,只要保持著“抗戰精神”和“長征精神”中國就沒有什么不可戰勝的,沒有什么不可克服的。
牢記這一天,為我們的英雄默哀,也為我們的祖國祝福!
奮力抵抗的是中國國民黨第29軍。其中,有一個趙姓師長。他慘死在日軍的轟炸之下,但他沒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獅子旁犧牲的。之前這位師長這樣對孩子說:“孩子,如果爸爸沒有把鬼子趕跑就已經倒下了,你也要參加抗日志愿軍,和我一樣殺鬼子!”這使我很感動,因為他不愿倒在鬼子面前,而又希望下一代能抗日勝利!在這抗日戰爭里,死傷無數,早已血流成河,漫山遍野都是尸體,但為了不讓中國亡國,戰士們奮不顧身地沖向敵人,與鬼子同歸于盡。
現在日本為了掩蓋真相,在他們的教肓書上寫了許多歪曲的事實。老師曾經講過一個日本的孩子,一進門就吼著要殺光中國人,他媽媽問他為什么,他回答:“中國人殺了很多日本人!”今年日本又想擔當理事國,我們反對,他們又說是我們的錯,難道日本人也不去反省一下他們自己的過錯?!
日本侵華的歷史,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無法平復的傷口。電影《七七事變》,使我了解了這段無法讓華人忘記的歷史,體會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日本為了吞并中國,發動“七七事變”,我國的29軍與日軍在盧溝橋展開激烈的戰斗,29軍的戰士們懷著憤怒的心情,英勇殺敵。
我的心中兗滿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怒,但我更感謝英勇的中國軍隊,是他們不畏強敵,英勇抵抗,為民族解放獻出年輕的生命。
這一段不能忘懷的歷史,讓我懂得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我會加倍努力,學好本領,做個有用的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
這不禁讓我想起這樣一則材料:武漢大學的路珈山頂有一個櫻花園,每當櫻花盛開的時候,一些中國青年身穿日本和服攝影留念。一韓國學生問其導師:何故穿和服照相?導師苦笑,無言以對。
民族的靈魂就像纖夫手中的繩,只要握緊它,齊心協力,才能牽動中華民族這艘巨大的帆船,才能向著美好的遠方前進。為了這艘民族之船,讓我們都來做一個堂堂正正,實實在在,令中國為之驕傲的中國人吧!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七
說起“七七事變”,有一個人,是不得不提起的——潘毓桂。
潘毓桂書畫皆佳,人稱才子,在當時被視作極會享受生活的人。他還是偽滿著名電影明星李香蘭(也就是川口淑子)的義父。
在臺灣出版的《光復除奸錄》一書中,記錄了戰后潘毓桂面對國民政府審判官員的自辯。潘果然是才子,在審判過程中鎮定自若,侃侃而談,毫無愧疚之色。他認為,自己所謂的做“漢奸”,是做的很有立場的。
這個立場,就是自己將二十九軍的作戰計劃交給日軍,是為了中日兩國的利益;指點日軍在南苑重點攻擊薄弱的學兵團駐地,也是為了中日兩國的利益。
在他看來,他周旋于宋哲元和日軍之間,是真心為華北謀一條出路。潘認為,當時國某黨中央對北方鞭長莫及,而閻錫山封建落后,都無法給二十九軍和華北民眾撐腰。華北當時唯一出路就是和日軍合作,可免生靈涂炭。而且,日本文明開化,中國當時如果與日本全面合作,也就不會有日后的八年戰爭,可以和平發展,與日本共榮。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與日本合作,使得華北成為一個沒有軍閥,政治開明的中國模范地區,為日后整個中國的開化而樹楷模。所以,他如此奔走兩軍之間,不是為了自己的好處,乃為民族大義。
他的所謂“出賣”,就是為了使二十九軍反日勢力盡快失敗,以免“戰事蔓延,禍及生民”,實現自己的偉大政治理想,所謂賣國,其實是愛國。
而潘毓桂的一番說詞,在當時竟引來不少人的共鳴。甚至有人寫信給國民政府,稱潘毓桂雖誤入歧途,但終是名流,本心可嘉,被捕后不卑不亢,大有國士之風,當恕而用之。
這些中國人都忘記了,正是由于潘毓桂的出賣,在團河增援的一三二師的兩團弟兄全軍覆沒,也都忘記了,南苑之戰中慘死在日軍刀下的學生兵們。
28日凌晨,日軍總攻南苑。戰斗一打響,日軍炮火就集中于南苑南陣地附近的學兵團駐地。隨后,日軍便突入中國軍隊的陣地中,殘存的學兵們寧死不屈,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在副軍長佟麟閣率教導團趕來增援之前,幾百名學兵已死于此役,傷亡十倍于日軍。
這些死在肉搏戰中的學兵,都是北平各大學、中學的學生,多是一二九運動的愛國學生投筆從戎,而學兵團的主官也是黃埔軍校北平分校的學生。當日軍向他們撲來時,他們領到槍才剛剛幾個小時!
也許他們太年輕,所以他們不懂什么“國士”的風度和深謀遠慮,所以盡管他們很多人連敵人炮彈來襲時該臥倒都不知道,卻以十條命換一條命的代價和日軍拼了刺刀。
十條中國學生的命換一條日本兵的命。他們換了。
現在,那場學兵團白刃戰的詳情已不可考,但有兩點是值得我們記住的。
第一,他們雖然傷亡慘重,卻沒有后退,曾經趕鴨子一樣趕著少帥幾十萬大軍從關外跑關內的日本兵,在他們的陣地上,沒能打開缺口;第二,他們的犧牲只不過使這道陣地在中國軍隊手中多保留了幾個小時而已。
幾個小時,幾百條寶貴年輕的.生命,十比一的代價,值么?
當時中國有幾個大學生、中學生?其實宋哲元舍不得讓他們當兵,所謂學兵團,是想將他們培養成二十九軍未來的地方干部。他們的駐地在南苑兵營的南部,也是日軍攻擊可能性最小的地方。
他們也都是才子!或許如果他們活下來,會出新一代的鴛鴦蝴蝶派,也會有人成為梁思成、巴玉藻那樣的人物。
可是,他們卻死在了南苑這塊土地上,如同輕煙消逝,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學兵團一千七百人,活著回到北平的,不過六百人而已,戰死的學生,沒有多少留下姓名的。
也許,仍會有人談起潘毓桂,談起他的詩,他的畫,他對李香蘭無私的父愛,甚至于他的偉大理想......
但是,永遠地,沒有人會記得這些學生的名字了,因為他們根本什么也沒有留下。
或許,現在,還會有那么一撥炎黃子孫為了這群學生勇士姓國還是姓共而爭論不休......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八
今天中午,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一場電影《七七事變》。這是一部關于抗日的影片,作為新一代的小學生,我們不能只看到今天的繁榮昌盛,而忘記那昔日的國恥。這是一段每個中國人都不能忘卻的歷史!影片中那一幕幕動人心弦的畫面,那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話語,都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心中不禁燃起一股莫名的愛國情!
這部影片有許多感人的地方,我就不一一細說了。但有兩處地方我卻一定要和大家談一談。這兩處分別是“妙對怒斥日寇”和“古稀老太怒摔花瓶”。不知大家還是否記得這樣一個情節:日寇和我們中國士兵同坐一席時,一個日本人拿著一幅上聯出場了,那上聯便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這在座的人心里個個都明白:日本人這是在借中國的文化侮辱中國人!所有的日寇都大笑起來,為他鼓掌。而中國士兵則個個義憤填膺,卻又無詞答對。這時,一位老人走到了日寇身旁,那老人已是銀絲滿頭、年逾古稀,但卻精神矍鑠,說話聲音鏗鏘有力。他揮毫潑墨,寫下了十一個大字:“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這幅下聯形象得把日寇比作無惡不作的“四小鬼”,真是大快人心吶!這時,日寇一個個瞠目結舌,啞口無言。
這位老人是可敬的,而另一位老人也十分值得我們尊敬,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華北的最高司令官收受了日寇的賄賂,他們私底下進行了骯臟的交易,真是令人鄙夷和唾棄啊!這時,那華北的最高司令官把收到的賄賂——一只國寶級的古董花瓶給自己的母親看。
他母親是一位老婦人,年逾古稀,她作了一番慷慨陳詞,許多內容我已經記不得了,但老婦人那充滿正義的表情卻已銘刻在了我的記憶里。隨后,那老婦人手重重一拍,花瓶摔到了地上,化成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碎片。那老婦人用行動詮釋了她深深的愛國情懷。
這兩位老人都是好樣的,是英雄!以前日寇說我們中國是“一條沉睡的巨龍”,可是現在,這條巨龍醒了!兩位老人尚且如此愛國,那我們呢?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想必不用我多說了吧!同學們,讓我們好好學習,為祖國將來的建設出一份力。
今天中午,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一場電影《盧溝橋事變》。這是一部關于抗日的影片,作為新一代的小學生,我們不能只看到今天的繁榮昌盛,而忘記那昔日的國恥。這是一段每個中國人都不能忘卻的歷史!影片中那一幕幕動人心弦的畫面,那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話語,都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心中不禁燃起一股莫名的愛國情!
這部影片有許多感人的地方,我就不一一細說了。但有兩處地方我卻一定要和大家談一談。這兩處分別是“妙對怒斥日寇”和“古稀老太怒摔花瓶”。不知大家還是否記得這樣一個情節:日寇和我們中國士兵同坐一席時,一個日本人拿著一幅上聯出場了,那上聯便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這在座的人心里個個都明白:日本人這是在借中國的文化侮辱中國人!所有的日寇都大笑起來,為他鼓掌。而中國士兵則個個義憤填膺,卻又無詞答對。這時,一位老人走到了日寇身旁,那老人已是銀絲滿頭、年逾古稀,但卻精神矍鑠,說話聲音鏗鏘有力。他揮毫潑墨,寫下了十一個大字:“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這幅下聯形象得把日寇比作無惡不作的“四小鬼”,真是大快人心吶!這時,日寇一個個瞠目結舌,啞口無言。
這位老人是可敬的,而另一位老人也十分值得我們尊敬,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華北的最高司令官收受了日寇的賄賂,他們私底下進行了骯臟的交易,真是令人鄙夷和唾棄啊!這時,那華北的最高司令官把收到的賄賂——一只國寶級的古董花瓶給自己的母親看。
他母親是一位老婦人,年逾古稀,她作了一番慷慨陳詞,許多內容我已經記不得了,但老婦人那充滿正義的表情卻已銘刻在了我的記憶里。隨后,那老婦人手重重一拍,花瓶摔到了地上,化成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碎片。那老婦人用行動詮釋了她深深的愛國情懷。
這兩位老人都是好樣的,是英雄!以前日寇說我們中國是“一條沉睡的巨龍”,可是現在,這條巨龍醒了!兩位老人尚且如此愛國,那我們呢?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想必不用我多說了吧!同學們,讓我們好好學習,為祖國將來的建設出一份力。
在“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我國東北三省,接著又蠶食華北,妄圖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國。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東、北、西三面都被日本侵略者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盧溝橋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并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在日軍無理要求遭到拒絕時,竟向中國駐軍開始攻擊,守橋士兵們以橋上的望柱、欄板為掩體,向敵人射出仇恨的子彈,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從此,中國人民經過了8年的流血犧牲,艱苦抗戰,以死亡數千萬軍民、耗資千萬億美元的代價,終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奮力抵抗的是中國guoming黨第29軍。其中,有一個師長叫趙登禹。他慘死在日軍的轟炸之下但他沒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獅子旁犧牲的。之前這位師長這樣對孩子說:“孩子,如果爸爸沒有把鬼子趕跑就已經倒下了,你也要參加抗日志愿軍,和我一樣殺鬼子!”這使我很感動,因為這位師長不甘心自己倒在鬼子面前,他希望下一代能抗日勝利,趕跑侵略者。
讓自己的祖國又恢復和平。戰士們越戰越勇,奮不顧身地沖向敵人,和小鬼子同歸于盡。日本人把自己國家的.國旗插在橋上,中國戰士把他們的國旗砍下來,全都扔到河里。29軍的戰士們懷著憤怒的心情,英勇殺敵。顯現出了中國人的那種不低頭折節,不向敵人所屈服的優秀品質。
日本帝國主義早就對中國進行侵略,但中國對帝國主義地反抗從七七事變后才開始,這是為什么呢?原來當時的中國十分弱小,不敢正面和敵人交鋒,只是想通過談判、忍讓的方式得到一點和平。想不到日本帝國主義不但沒有讓步,反而得寸進尺,變本加厲,這便有了后來的七七事變。
在日本對盧溝橋一代進行挑釁的時候,中國戰士毅然選擇了反抗,拿起手中的武器,向小鬼子開火。第二天晚上,戰士們懷著同仇敵愾的心情向敵人發起了猛攻,雙方一直激戰到凌晨,侵占橋頭的日軍全部被殲,盧溝橋重又回到了中國軍隊的手中。
中國人從此知道了一味退讓是絲毫沒有作用的,這只能讓敵人更加的囂張,只有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日寇依然不死心,繼續向平津一帶調集兵力,不斷對中國軍隊發起攻擊。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通電全國,大聲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號召全國軍民團結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
這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落后就要挨打。俗話說:“弱國無外交”,一個國家只要落后,就會被帝國主義所欺凌,只有被宰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作為戰勝,參加了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和會,這時候,中國享受的不是勝利者的榮譽,而是莫大的恥辱。國聯向作為勝利者的中國提出了21條不平等條約,其中規定了把德國以前在中國的特權,轉讓給日本。
這就充分說明了一個國家只要落后,他的權益就無法受到保障,只能任人宰割。
但在弱小的國家收到欺凌時,選擇逃避,是沒有一點作用的,退讓,只會讓敵人更加囂張,他們永遠都不會滿足。哪怕國家再弱小,也要和侵略者進行斗爭,只有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這樣,才能維護自己以及國家的尊嚴。
這使我想起了發生在明朝那場保衛北京城的故事。當時,明英宗親征,卻在土木堡被瓦剌打敗,明朝的精銳部隊幾乎全部陣亡,瓦剌乘虛而入,一舉包圍了北京城。這時擺在大家面前的只有三條路,投降,逃跑和反抗。當時的兵部侍郎于謙決定要和瓦剌決戰與北京城下。在他的帶領下,明軍最終取得了勝利,把瓦剌趕出了北京城。
如今中國已經強大了,我們的軍事力量也越來越強大了,沒有那個國家再來侵略我們。雖然是這樣,但我們這一代仍然應該好好學習,把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強大,讓和平之光,永照這塊大地!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九
奮力抵抗的是中國軍隊中,其中有一個趙姓師長。他慘死在日軍的轟炸之下,但他沒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獅子旁犧牲的。之前這位師長這樣對孩子說:“孩子,如果爸爸沒有把鬼子趕跑就已經倒下了,你也要參加抗日志愿軍,和我一樣殺鬼子!”這使我很感動,因為他不愿倒在鬼子面前,而又希望下一代能抗日勝利!在這抗日戰爭里,死傷無數,早已血流成河,漫山遍野都是尸體,但為了不讓中國亡國,戰士們奮不顧身地沖向敵人,與鬼子同歸于盡。
現在日本為了掩蓋真相,在他們的教肓書上寫了許多歪曲的事實。老師曾經講過一個日本的孩子,一進門就吼著要殺光中國人,他媽媽問他為什么,他回答:“中國人殺了很多日本人!”今年日本又想擔當理事國,我們反對,他們又說是我們的錯,難道日本人也不去反省一下他們自己的過錯?!
日本侵華的歷史,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無法平復的傷口。電影《七七事變》,使我了解了這段無法讓華人忘記的`歷史,體會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日本為了吞并中國,發動“七七事變”,我國的29軍與日軍在盧溝橋展開激烈的戰斗,29軍的戰士們懷著憤怒的心情,英勇殺敵。
我的心中兗滿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怒,但我更感謝英勇的中國軍隊,是他們不畏強敵,英勇抵抗,為民族解放獻出年輕的生命。
這一段不能忘懷的歷史,讓我懂得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我會加倍努力,學好本領,做個有用的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十
盧溝橋事變,勿忘國恥,在7月7之時,小編為大家獻上七七事變觀后感300字,歡迎大家也閱讀!
我在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滿腦子都是中國-軍民勇敢抗擊日本鬼子的那一幕幕,那一幕幕都使我非常的傷心,因為在這場日本發動的戰爭中,中國傷亡了很多人。
當我看到那一幕幕的鮮血布滿大地的時候我更生氣且淚水充滿眼眶,因為這些鮮血是中國人的鮮血,是那些革命英雄奮不顧身為了保護祖國而留下的。一些高級將領的鮮血如佟麟閣、趙登禹等,這些軍人在關鍵時刻舍身、舍家,都勇敢的沖在最前線,用血肉之軀去拼搏。
今天,我去電影院觀看了《七七事變》這部電影,看完了心里總是靜不下啦!激動不已!
我在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滿腦子都是中國-軍民勇敢抗擊日本鬼子的那一幕幕,那一幕幕都使我非常的傷心,因為在這場日本發動的戰爭中,中國傷亡了很多人。
當我看到那一幕幕的鮮血布滿大地的時候我更生氣且淚水充滿眼眶,因為這些鮮血是中國人的鮮血,是那些革命英雄奮不顧身為了保護祖國而留下的。一些高級將領的鮮血如佟麟閣、趙登禹等,這些軍人在關鍵時刻舍身、舍家,都勇敢的沖在最前線,用血肉之軀去拼搏。
在看完這部電影以后,我才真正的知道戰爭是多么的可怕,戰爭對人民的傷害是多么的深。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難道不應該懂得不應該珍惜現有的美好生活,去維護和平反對戰爭嗎?所以我們在愛國保家衛國的同時,也還要注意去為維護世界的和平出一些力!
今天我在父母的陪同下去電影院觀看了《七七事變》這部電影。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一名士兵不見了為名要進城搜查。29軍不準,日軍就向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發動進攻,第29軍奮起抵抗。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8月13日,日軍又進攻上海,同樣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至此,中國結束了對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讓的不正常狀況,開始了有組織的全面抗戰。
中國共產黨面對民族危亡的嚴重形勢,率先捐棄前嫌,主張國共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共同挽救中華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并就此同國民政府進行了多次談判。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作為領導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根本方針。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和督促下,1937年9月,國共兩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宣告成立。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十一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一名士兵不見了為名要進城搜查。29軍不準,日軍就向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發動進攻,第29軍奮起抵抗。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8月13日,日軍又進攻上海,同樣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至此,中國結束了對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讓的`不正常狀況,開始了有組織的全面抗戰。
中國共產黨面對民族危亡的嚴重形勢,率先捐棄前嫌,主張國共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共同挽救中華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并就此同國民黨進行了多次談判。1937年8月,中共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作為領導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根本方針。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和督促下,1937年9月,國共兩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宣告成立。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十二
幽遠的鐘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太陽的光芒照亮了祖國大地。今天,20xx年7月7日。是中國人不能忘記的日子——七七事變80周年紀念日。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踏上祖國神圣領土已有七十年了,是中華民族倍受屈辱的日子。
可讓人憂心的是:如今許多青少年對這一段歷史一無所知,這不禁讓人寒心。是呵,現在我們沐浴著盛世陽光,心中逐漸被現代都市的紅燈綠酒所填充,已沒有空間去回味,體會這血一般的歷史。對于革命先烈的英勇斗爭,很多人覺得好笑。狼牙山五壯士,王二小,董存瑞,卻被認為是弱智傻瓜,不會投機取巧。這正是中華民族正在流失的一種精神。80年前,就因為沒有民族精神,團結精神,才遭到了外來國家的侵略。
有位偉人曾說過:“一個民族只有擁有高尚的民族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否則將走向滅亡。”而這血淚史,正如鐵鞭,劈打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明白“落后就要埃打,奮然前進。
請記住吧!歷史不能忘記,悲劇不能再重演。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十三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占領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一個士兵失蹤借口,發起了侵華戰爭。現在,本站小編來告訴你七七事變的起因。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攻擊對象的“大陸政策”。20世紀初期,日本于日俄戰爭后取代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擴大對華攻擊,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第一次大戰后,日本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0xx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對中國東北發動襲擊,才3個多月就占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并攻占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在華北搞“自治運動”,希望能長期占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后,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對華戰爭的戰爭部署。
此后,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舉行軍事演習。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隨即于7月7日發動了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余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希望用武力滅亡中國。
清水節郎大尉指揮士兵作戰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
22時40分,日軍演習地帶傳來槍聲,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日方立即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斗,一面因“槍聲”和士兵“失蹤”,與中國方面交涉。
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的電話。松井稱:日軍昨在盧溝橋郊外演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系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并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為由,予以拒絕。不久,松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包圍進攻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發動炮擊,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進行頑強抵抗。
盧溝橋位于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沖,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史料記載,自金代開始,中原腹地進京,皆要在盧溝橋停留,為京師進出中原腹地的必經之路。侵華日軍一旦占領盧溝橋,北京就是一座死城,華北也就唾手可得。宛平城建于1640年,是捍衛北京城的軍事要塞。于是,日軍攻擊駐軍地,中國軍隊在盧溝橋進行抵抗,開啟了抗日戰爭的序幕。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十四
在盧溝橋上,依稀可見當年七七事變中雙方激戰過后留下的彈痕。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全面開始,中國人民生靈涂炭,民不聊生。下面是小編采集有關七七事變的材料:
多年前的今天,日軍鐵蹄踏上盧溝橋。
今天,為和平,為祖國的富強,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讓我們以理性和深情來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
北京西南郊永定河上的盧溝橋。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突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兀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并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竟開始攻擊中國駐軍,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當華北戰事一天天擴大的`時候,1937年8月13日日軍又在上海發動了進攻。宛平城的槍聲掀開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七七”我們拿什么來紀念?1937年的7月7日,日軍進犯宛平城,盧溝橋事變發生,日本全面侵華開始,中國抗戰拉開序幕。我們該拿什么來紀念69年前的“七七事變”?有人寫評論建議,將7月7日定為“國恥日”;此前,也曾見到有人建議將“九·一八事變”之日確立為我國法定的“國恥日”,以警醒國人。可我總是在期待我們能以更多更實在的紀念方式,來紀念值得紀念的“紀念日”。
日本作為一個典型的新舊文化并存,菊花與刀并存的“雙層文化結構”的國家,有許多讓人瞠目但又不得不敬佩的厲害之處。一位深入研究日本的前蘇聯學者就曾說過這么一句話:“日本人善于捕捉生命運動的最隱蔽的形式。”這句話大有深意存焉!面對人家經濟文化實力的強大,在紀念日的時候,我們反思的恰恰是:我們該拿出什么樣的沉甸甸的戰果來!
無論是在歷史文化層面,還是在經濟現實層面,我們都更需要務實求真,不必過多地空喊那些憤憤然的口號。早在1987年,上海市高考語文的作文題目是《有感于50年前的今天》,這是迄今為止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對“七七事變”的一個紀念,雖然無聲,卻有教益。那時高考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提前到6月,而開考語文的那一天恰恰是7月7日。1987年距離1937年恰好是50周年,在考場里喚醒學子對我們民族深重苦難的回憶,讓中國人民艱苦卓絕八年抗戰“戰場”上的槍炮聲,無聲地彌漫于今日的考場,這比多少空洞的說教和虛擬的紀念都要好上數百倍。
作為紀念日,有的是喜慶的,有的是恥辱的,有的是傳統的,有的是新立的,有的則無關痛癢。現今國人見得最多的,大約是“疾病日”,如今幾乎每一種常見疾病都設立了一個“日”。人的身體健康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健康。此時此刻,我的耳際回蕩著《松花江上》的那個曲調,那是作曲家張寒暉于1937年7月12日在西安創作的歌曲,是對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我國東三省的血淚控訴,也是一位作曲家對“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的最好紀念———我曾讀過一篇文章,忘了作者是誰了,他回憶了自己的孩提時代,懵懂中將“九一八,九一八”聽成、唱成“救一把,救一把”,從而讓那歌聲更加悲切感人,矢志不忘!
聽到了嗎,在今天,我們如果真的沒有更好的紀念招數,那不如干脆唱一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唱一唱“九一八,九一八”吧,在心中,在心靈深處!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十五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1931年9月18日,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并一手炮制了偽“滿洲國”。日軍占領東北后,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準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后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劃,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劃。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制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當時,守衛平津地區的中國守軍為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1936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以卑鄙的手段占領豐臺,將下一個目標定在了盧溝橋。七七事變爆發前夕,北平的北、東、南三面已經被日軍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熱河和察東的關東軍一部;西北面,有關東軍控制的偽蒙軍8個師約4萬人;東面,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統轄的約17000人的偽保安隊;南面,日軍已強占豐臺,逼迫中國軍隊撤走。這樣,盧溝橋就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為了占領這一戰略要地,截斷北平與南方各地的來往,進而控制冀察當局,使華北完全脫離中國中央政府,日軍不斷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嚴詞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斗,一面借口“槍聲”和士兵“失蹤”,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的電話。松井稱:日軍昨在盧溝橋郊外演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系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并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槍聲非中方所發,予以拒絕。不久,松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包圍進攻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
日軍挑起七七事變后,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呼吁:“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讓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后一滴血!”的響亮。
口號。
蔣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擴大”和“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蔣介石曾致電宋哲元、秦德純(第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等人"宛平城應固守勿退”,“盧溝橋、長辛店萬不可失守”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后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對于在盧溝橋戰斗中英勇抗敵的29軍,全國各界報以熱烈的聲援。各地民眾紛紛組織團體,送來。
慰問信。
慰勞品;平津學生組織戰地服務團,到前線救護傷員運送彈藥;盧溝橋地區的居民為部隊送水送飯,搬運軍用物資;長辛店鐵路工人迅速在城墻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槍眼,以協助軍隊固守宛平城;華僑聯合會也致電鼓勵第29軍再接再厲。七七事變爆發后,日軍的進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見占領盧溝橋的企圖實現不了,便玩弄起“現地談判”的陰謀,一方面想借談判壓中國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則借談判之名,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與冀察當局三次達成的協議,都被盧溝橋時斷時續的炮聲證明是一紙空文。“現地談判”使日軍贏得了增兵華北的時間,但它卻蒙蔽了冀察當局的視線,遲緩了第29軍部兵應戰的準備,給平津抗戰帶來極大危害。到1937年7月25日,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日本華北駐屯軍的作戰部署基本完成之后,為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尋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
26日下午,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國守軍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采取行動。宋哲元嚴詞拒絕,并于27日向全國發表自衛守土通電,堅決守土抗戰。同日,日軍參謀部經天皇批準,命令日本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動攻擊,增調國內5個師約20萬人到中國,并向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下達正式作戰任務:“負責討伐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血戰平津已再所難免。中國軍隊隨之奮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壯士報國恨。
1937年7月28日上午,日軍按預定計劃向北平發動總攻。當時香月清司指揮已云集到北平周圍的朝鮮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約1萬人,在100余門大炮和裝甲車配合、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向駐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第132、37、38師發起全面攻擊。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奮起抵抗,譜寫了一首不屈的戰歌。南苑是日軍攻擊的重點。第29軍駐南苑部隊約8000余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訓的軍事訓練團學生1500余人)浴血抵抗,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不少。
軍訓。
團的學生也在戰斗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28日夜,宋哲元撤離北平,29日,北平淪陷。29日凌晨,冀東保安隊第1總隊隊長張慶余和第2總隊隊長張硯田,在通縣發動起義,反正抗日,擊斃通縣特務機關長細木繁中佐等數百人,活捉漢奸殷汝耕(后逃跑)。
1937年7月29日,第29軍第38師在副師長李文田的率領下,發起天津保衛戰。第38師攻擊天津火車站、海光寺等處日軍,斬獲頗眾,但遭日機的猛烈轟炸,傷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中國。
宋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宋哲元。
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宋哲元、副軍長——佟麟閣。
第37師師長——馮治安,駐守北平、南苑、西苑、豐臺。
第38師師長——張自忠,駐守天津、大沽、滄縣、廊坊。
第132師師長——趙登禹,駐守河北省大名、河間。
第143師師長——劉汝明,駐守張家口、張北,懷來。
第9騎兵師師長——鄭大章,駐守通縣,南苑。
日本。
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旅團長——河邊正三。
步兵第一聯隊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
步兵第三大隊大隊長——一木清直少佐。
步兵第八中隊中隊長——清水節郎大尉。
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大佐。
陸軍大臣,第40任首相——東條英機大將。
大特務——土肥原賢二中將。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中國人民經過流血犧牲、艱苦抗戰,終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1937年7月8日,在“七七事變”發生后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即向全國發出緊急通電,為全國民眾共赴國難發出最強音。
77年后的8日,位于南京中山東路上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下文簡稱二檔館)展覽大廳內,圍繞這一歷史事件的大量珍貴照片、文字、史料原件按時間順序展出,這些自南京國民政府遺留下的真實檔案,讓觀者穿越時光隧道,重審歷史,汲取教訓:
1937年7月7日,日軍以士兵“失蹤”需要搜查北平宛平城為借口,公然在盧溝橋附近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8日,“七七事變”翌日,中共即發出全國民眾共赴國難的最強音,“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1937年7月17日,當時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發布《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1937年8月1日,蔣介石在南京講話:“我全國上下,無論男女老幼,官長士兵和全體民眾,都要抱定犧牲決心,同仇敵愾,抗戰到底……”
館內珍藏的系列舊照片和領導人親筆文書,真實展現了當時全國民眾面對抗日戰爭的緊迫和嚴峻。
“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應該定義為七七事變。”中國歷史第二檔案館館長、民國史研究專家馬振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首先厘清了“七七事變”對于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意義:“該事件之后,中國大地出現了全國性的、不分黨派、不分民族、不分地域性質的對日侵略抵抗,無論正面戰場、敵后戰場、還是政治經濟文化策略都全面抗戰化。這是全民抗戰的序幕,是第一次被侵略國民眾奮起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標志。”
至今,“七七事變”已經過去77年,作為一名歷史研究者,馬振犢在采訪中感嘆:“歷史總是不斷地重演著驚人相似的"劇情",但是后人卻極少能夠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在館內所藏的國民政府戰略地圖前,馬振犢解析,"七七事變"前已經占領了中國東三省的日本侵略軍,竟以"占領部隊軍人失蹤"為由挑起事端,日本右翼分子將這次事變描繪成偶發事件,但這樣的"偶發"又與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和1934年的"日本駐南京副領事藏本突然失蹤事件"何其相似?日本好戰分子制造假象、借機生事、大做文章、倒打一耙的做派可謂如出一轍。”
“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日本本屆政府的種種行徑又與當年何其相似。”馬振犢警示,“首相安倍晉三不顧亞洲各國和日本國內民眾的大量反對之聲,全力推動日本集體自衛權的解禁,絲毫不加掩飾地對歷史進行否定,以及對未來日本發展軍備的瘋狂追求,已經表現出日本政府某種向軍國主義化發展的趨勢;而在細節上,近幾個月以來,日本自衛隊飛機針對中國空軍進行的種種異常接近行為,也讓人不得不聯想到當年日本軍國政府借機生事、挑起事端的"習慣動作"。”
“曾經深受侵略之痛苦的中國民眾和亞洲各國民眾,對于軍國主義的野心和意圖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強有力的對策,否則就會再次陷入戰爭的局面。”馬振犢在采訪最后疾呼,“今日的中國已經不是當日的中國,任何人想要動中國都要仔細考慮后果和影響;我們也相信,今天的世界格局,支持和平的國家和民眾還是占了大多數。”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十六
今天,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記住這個日子,不為別的,就是為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今天,我們借助網絡為我們的英雄們敬禮,不為別的,就是為了“飲水思源”。
中國,一個發展中的中國,一個崛起的中國,我們需要牢記歷史,回首過去,居安思危,永不忘卻,讓這些成為我們“強國之路”的基石。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青少年的歷史意識,國難意識,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個人以為青少年的國家民族自強精神是國家之根本。我們不但要有愛國意識,更要有憂國意識,牢記歷史是我們將悲痛轉換為動力的辦法之一。
“抗戰精神”和“長征精神”都是中華兒女用生命積累起來的寶貴財富,可以說她們是中國崛起和富強的永恒動力。可以說,只要保持著“抗戰精神”和“長征精神”中國就沒有什么不可戰勝的,沒有什么不可克服的。
牢記這一天,為我們的英雄默哀,也為我們的祖國祝福!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十七
勿忘歷史,不僅僅是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祖輩我們的祖國所受的屈辱和凌虐,而更大的意義在于揭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畢竟世代的仇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也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發展才是硬道理,才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然而復雜的國際環境和經濟環境,讓現代的中國所走的復興之路無異于進行一場新的抗戰。
南方冰災、汶川地震讓我們進一步認識了中國人的溫情、團結和堅毅。
中國,在堅定的走下去!
相信任何的艱難困苦,任何的'天災****,都不會擊垮中國人民。
災難,只會讓我們更堅毅。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十八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于1937年7月7日,為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日本中國駐屯軍一部在中華民國北平附近的宛平縣進行軍事演習,夜間日本軍隊以有己方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調查。遭到中華民國拒絕后,日本軍隊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華民國國軍抵抗。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余4人生還,余者全部壯烈犧牲。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開始的標志,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區域戰事的起始。
發生時間:1937年7月9日。
事變發起者:清水節郎、一木清直等。
日軍:駐豐臺日軍河邊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
中國守軍:國民革命軍第29軍37師110旅219團。
軍長宋哲元,副軍長佟麟閣。
師長馮治安旅長王治邦。
團長吉星文。
日本軍隊為了占領中國,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軍事演習。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并稱有一名日軍士兵于演習時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要求。日軍向盧溝橋一帶開火,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37師219團予以還擊。這便掀開了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日軍自1931年占領中國東北后,為進一步發起全面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及偽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今北京市)。
中國守軍和日軍在盧溝橋激戰,日本派大批援軍,向天津北京大舉進攻。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后戰死。7月,天津淪陷。
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并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官兵奮力反擊。排長申仲明親赴前線,指揮作戰,最后戰死。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余4人生還,余者全部壯烈犧牲。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占領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一個士兵失蹤借口,要進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后,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1937年,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隨即爆發。
4.1政治背景。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攻擊對象的“大陸政策”。20世紀初葉,日本于日俄戰爭后取代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擴大對華攻擊,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第一次大戰后,日本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對中國東北發動襲擊,才3個多月就占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并攻占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在華北搞“自治運動”,希望能長期占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后,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對華戰爭的戰爭部署。
4.2地理背景。
盧溝橋位于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沖,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史料記載,自金代開始,中原腹地進京,皆要在盧溝橋停留,為京師進出中原腹地的必經之路。侵華日軍一旦占領盧溝橋,北京就是一座死城,華北也就唾手可得。宛平城建于1640年,是捍衛北京城的軍事要塞。于是,日軍攻擊駐軍地,中國軍隊在盧溝橋進行抵抗,開啟了日中戰爭的序幕。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十九
七七又到,1937年7月7日這一天,日本軍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了。
這一天,釀造了慘無人道、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之國恥!
這一天,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掀起了曠日持久的八年抗戰。
八年,我們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付出寶貴生命;八年,中華兒女從不言放棄;八年,中華民族歷經磨練;八年,中華民族固若長城;八年,我們擁有了摧不跨的“抗戰精神”!
今天,讓我們一起為七七事變和八年搞戰付出生命以及做出貢獻的中華兒女敬禮!
今天,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記住這個日子,不為別的,就是為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今天,我們借助網絡為我們的英雄們敬禮,不為別的,就是為了“飲水思源”。
中國,一個發展中的中國,一個崛起的中國,我們需要牢記歷史,回首過去,居安思危,永不忘卻,讓這些成為我們“強國之路”的基石。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青少年的歷史意識,國難意識,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個人以為青少年的國家民族自強精神是國家之根本。我們不但要有愛國意識,更要有憂國意識,牢記歷史是我們將悲痛轉換為動力的辦法之一。
“抗戰精神”和“長征精神”都是中華兒女用生命積累起來的寶貴財富,可以說她們是中國崛起和富強的永恒動力。可以說,只要保持著“抗戰精神”和“長征精神”中國就沒有什么不可戰勝的,沒有什么不可克服的。
牢記這一天,為我們的英雄默哀,也為我們的祖國祝福!
七月七日,它代表了沉重、沉痛、沉思,它以一種血火勾連的方式,以一種硝煙彌漫、哭聲與怒吼交相映襯的方式,以歌唱和訣別的方式,以仆倒、掙扎、繼之而起的悲壯姿態存在著。
七月七日,這一天我應該做點什么,我必須做點什么,因為它之于一個中國公民,就像陣痛之于新生,分娩之于母親。是的,我將重溫歷史,讓它從宛平城、盧溝橋的那一頁開始翻起,從29軍37師219團還擊的槍聲中開始尋找,我的可敬祖輩們奉獻和創造的歷史榮光。
七月七日,我必須讓浮躁虛華的心在它面前沉靜下來,因為我是一個有血有淚、有痛有樂、有屈辱與榮光的中國公民。伴隨黎明清風的吹拂,我將捧起一首戰斗史詩,一首剛剛被從歷史的塵埃中打撈出的無名氏之歌,它是寫給當年戰斗在最前線的29軍的偉大頌詞:“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委屈忍痛和平保,無可避免上刺刀,自衛應戰理氣壯,挺劍而起是今朝。盧溝橋、盧溝橋,立功報國在此橋!”
在它的雄壯節奏和音韻鼓動下,我沒有理由不亢奮,沒有理由不落淚,將一個男人的淚,獻給為祖國而戰、為和平而戰、為理想而戰的光榮先輩,這是一種榮耀,是我作為中國公民的莫大榮幸。我期待穿越時空的心靈感知,期待自己被物質文明泡軟的心能像他們一樣堅強和堅韌、執著而無畏。
在盧溝橋的石獅注視下,那片歷史陣痛之地,國民覺醒之地,戰士奮起之地,我們有責任帶著一顆負疚的心,去那兒憑吊,去那兒緬懷,用心和魂去撫摸與眺望。
因為這是不能忘卻的記憶!
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
現在,我們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過,現在的幸福生活來的?這可是戰士用自己滾燙滾燙的鮮血換來的。這個代價太大了!今天,讓我們來顧過去的點點滴滴吧!
“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的忠貞獎章,“血戰臺兒莊”的殺敵大刀,“武漢會戰”中斃敵3000余人的萬家嶺大捷中繳獲的戰利品……抗戰初期,國民黨數百萬軍隊對日軍進攻進行了正面作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速戰速決”的美夢。
“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圣天職!”“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堅持抗戰,堅持持久戰,堅持統一戰線,最后勝利必然是中國的。”
中國共產黨,率先吹響抗戰的號角。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和推動下,國共兩黨拋棄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華民族全面神圣抗戰從此以燎原之勢燃燒起來。
這場在1945年9月3日贏得的戰爭勝利全然不同以往12019年前的甲午戰爭。從1840年開始到抗日戰爭勝利的12019年間,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中國,而我們惟一贏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場勝利。那是近12019年來積貧積弱的中國第一次在一場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中取得勝利,這場勝利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喚醒了沉睡了幾個世紀的中國。
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我了解這段悲壯而可歌可泣的歷史,作為一名中。
國學。
生,無疑是責無旁貸,卻又是一件難以承載的任務。
同學們,戰士們就是這樣拋頭顱,灑熱血,用汗水和鮮血換來的新中國。讓我們勿忘國恥,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將來振興中華!
革命戰士永垂不朽!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二十
“轟――”一聲撼天動地的炮聲打斷了我的美夢。我睜開惺忪的睡眼,剛要發怒,卻被眼前的一切嚇呆了:我的面前是一群穿著黃褐色軍服的士兵。從他們臉上的胡子和裝束看來,這是日本士兵。他們這是在干什么?我這是在哪兒?發生了什么事?一肚子疑問蜂擁而至。
我仔細地看著周圍,發現在我身旁還有一座石橋,那上面有好多石獅子。這座橋好眼熟啊。對了,這不是盧溝橋么?那旁邊的日本士兵怎么會在這兒隨意開槍呢?我突然明白了,我現在就在盧溝橋事變現場。
正想著,就走過來一個中國軍官,與我面前的日本軍官交談。一開始還都算友好,可是談著談著,雙方就已面紅耳赤。我想向前勸架,可是沒有人理睬我。我此時才明白,我只是歷史的一個過客,而我也不可能改變歷史。
結果中國軍官剛離開,日本軍官一揮手臂,槍炮齊鳴。一時間火光滿天。我在一旁驚呆了。看著日本士兵殘忍地殺害中國人,我的熱血翻涌,心中充滿了憤怒和悲痛。真想擁有一種法術,把這些慘無人道的日本鬼子趕回去。可惜我不能。
終于,中國士兵抵抗不住了,日本人侵入了村子。女人的尖叫聲,男人的怒吼聲,老人的哀求聲,孩子的啼哭聲,不停沖擊著我的耳膜,無情地撥弄我心中那根名為憤怒的弦。我親眼看著那些殘忍的日本士兵輕易得將中國人蹂躪,可被害者卻無力反擊――反抗只能使下場更加悲慘。
在我目睹了侵略者“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后,天就快要亮了。可能是老天爺不忍看到這一幕吧,今天的清晨天空中布滿了陰云,半點太陽的影子也沒有.
終于,陰云漸漸散了,太陽緩緩升起。火紅色的朝陽似乎在暗示人們,這里發生了一場多么悲慘的戰斗。
轉眼間,我又回到了現實,又坐到了我的小床上。真巧,現在也同樣是黎明,眼前也同樣是一輪火紅的朝陽。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為了不讓屈辱的歷史重演,我們所要做的出了紀念之外,更要發奮圖強。通過每一個中國人扎扎實實的努力,令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變成真正的富強!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二十一
大家都知道抗日戰爭吧,但大家知道抗日戰爭的起因是什么嗎?那就是七七事變(也稱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入夜10時,日軍在離北平(現在北京)十余里的盧溝橋附近行軍事演習。軍事演習過后,日軍為了侵華,詭稱有一名皇家士兵失蹤,要求到盧溝橋附近的宛平鎮搜索,我方軍隊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二十二
“七七事變”也稱“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占領中國,發動的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七七事變是什么時候發生的?具體時間是哪一天?下面本站小編來告訴你。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于1937年7月7日,為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夜間日本軍隊以有己方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調查。遭到中華民國拒絕后,日本軍隊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華民國國軍抵抗。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余4人生還,余者全部壯烈犧牲。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開始的標志,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區域戰事的起始。
1931年9月18日,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并一手炮制了偽“滿洲國”。日軍占領東北后,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準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后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劃,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劃。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制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當時,守衛平津地區的中國守軍為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1936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以卑鄙的手段占領豐臺,將下一個目標定在了盧溝橋。七七事變爆發前夕,北平的北、東、南三面已經被日軍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熱河和察東的關東軍一部;西北面,有關東軍控制的偽蒙軍8個師約4萬人;東面,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統轄的約17000人的偽保安隊;南面,日軍已強占豐臺,逼迫中國軍隊撤走。這樣,盧溝橋就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為了占領這一戰略要地,截斷北平與南方各地的來往,進而控制冀察當局,使華北完全脫離中國中央政府,日軍不斷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晚10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中國第29軍37師110旅219團嚴詞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斗,一面借口“槍聲”和士兵“失蹤”,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的電話。松井稱:日軍昨在盧溝橋郊外演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系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并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槍聲非中方所發,予以拒絕。不久,松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包圍進攻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
日軍挑起七七事變后,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呼吁:“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讓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后一滴血!”的響亮。
口號。
蔣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擴大”和“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蔣介石曾致電宋哲元、秦德純(第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等人"宛平城應固守勿退”,“盧溝橋、長辛店萬不可失守”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后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對于在盧溝橋戰斗中英勇抗敵的29軍,全國各界報以熱烈的聲援。各地民眾紛紛組織團體,送來。
慰問信。
慰勞品;平津學生組織戰地服務團,到前線救護傷員運送彈藥;盧溝橋地區的居民為部隊送水送飯,搬運軍用物資;長辛店鐵路工人迅速在城墻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槍眼,以協助軍隊固守宛平城;華僑聯合會也致電鼓勵第29軍再接再厲。七七事變爆發后,日軍的進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見占領盧溝橋的企圖實現不了,便玩弄起“現地談判”的陰謀,一方面想借談判壓中國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則借談判之名,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與冀察當局三次達成的協議,都被盧溝橋時斷時續的炮聲證明是一紙空文。“現地談判”使日軍贏得了增兵華北的時間,但它卻蒙蔽了冀察當局的視線,遲緩了第29軍部兵應戰的準備,給平津抗戰帶來極大危害。到1937年7月25日,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日本華北駐屯軍的作戰部署基本完成之后,為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尋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
26日下午,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國守軍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采取行動。宋哲元嚴詞拒絕,并于27日向全國發表自衛守土通電,堅決守土抗戰。同日,日軍參謀部經天皇批準,命令日本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動攻擊,增調國內5個師約20萬人到中國,并向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下達正式作戰任務:負責討伐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血戰平津已再所難免。中國軍隊隨之奮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壯士報國恨。
1937年7月28日上午,日軍按預定計劃向北平發動總攻。當時香月清司指揮已云集到北平周圍的朝鮮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約1萬人,在100余門大炮和裝甲車配合、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向駐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第132、37、38師發起全面攻擊。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奮起抵抗,譜寫了一首不屈的戰歌。南苑是日軍攻擊的重點。第29軍駐南苑部隊約8000余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訓的軍事訓練團學生1500余人)浴血抵抗,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不少。
軍訓。
團的學生也在戰斗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共
2
頁,當前第。
1
頁
1
2
七七事變篇四(模板23篇)篇二十三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中國人民經過流血犧牲、艱苦抗戰,終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7月5日,三十三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抗戰老兵齊聚南京,參加南京1213志愿者同盟舉辦的2019紀念77抗戰78周年老兵重聚活動,他們中有參加過南京保衛戰、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衡會戰的前線將士,也有從事輜重、通信、醫護等工作的當年老兵,共憶崢嶸歲月。
2019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77周年紀念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在2019年7月7日上午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隆重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
屆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將現場直播紀念儀式,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絡電視臺將同步直播。
2019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77周年紀念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在2019年7月7日上午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隆重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
屆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將現場直播紀念儀式,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絡電視臺將同步直播。
198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50周年之際,坐落于全民族抗戰爆發地——北京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寫了館名。
1997年7月7日,紀念館二期工程竣工,親筆題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以史育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振興祖國。”
2019年7月7日,在紀念館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紀念活動——《偉大勝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開幕。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時任中宣部部長等多位國家領導人出席開幕式,時任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主持開幕式,開幕式有2019人參加。現場伴隨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樂曲聲,60發紅色信號彈射向天空,3000羽和平鴿飛上藍天。
2019年,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75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與中國音樂家協會愛樂樂團共同舉辦了主題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