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可以通過生動的語言、精準的表達和邏輯嚴謹的結構來展現作者的思考和表達能力。以下是一些備受好評的優秀作文,希望能夠成為大家寫作的參考和借鑒。
植樹節起源(優質15篇)篇一
提倡植樹的宣傳標語。
我國古代在清明時節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但清明的習俗不止是植樹一個,清明也還不是法定的植樹節。近代法定的植樹節則起源于美國。1872年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決定自1885年起,每年4月22日為州植樹節,以后美國各州以至世界各國根據其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確定各自的植樹節。
“植樹節”是一些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以宣傳森林效益,并動員群眾參加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或植樹月,總稱植樹節。通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們對森林功用的認識,促進國土綠化,達到愛林護林和擴大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是為了動員全民植樹而規定的節日。1979年2月23日,我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仍以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后代。
返回目錄。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
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5月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1月又頒布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19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規定了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并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準后,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自此我國有了植樹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國民政府舉行了植樹式。以后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返回目錄。
3月12日是我國自己的植樹節日,同時這一天也是孫中山逝世紀念日。孫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視林業建設,在他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就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11月頒布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規定將每年的“清明節”定為植樹節。
1979年2月,第五屆全國人大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通過了將3月12日定為我國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于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將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我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愿將在新中國實現并且要實現得更好。
植樹造林不僅可以綠化和美化家園,同時還可以起到擴大山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等作用,是一項利于當代、造福子孫的宏偉工程。為了保護林業資源,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根據本國實際情況設立了植樹節。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并積極投身植樹造林活動,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將會得到不斷的改善。
一棵樹可以生產200公斤紙漿,而這些紙漿如果要生產衛生紙,則至少有重為100克的衛生紙750卷。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是造福人民的一項偉大事業。
多年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蓬勃開展,對提高全民綠化意識,加快綠化國土和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植樹造林是創造良好生態環境、為后人造福的一件大好事,參加植樹既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責任,全社會都應積極行動起來,植樹造林,綠化家園,讓我們生存的這片土地更綠、更美。
返回目錄。
提倡植樹的宣傳標語。
1.植樹節,給地球一點色彩,一起動起來哦!
2.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3.造林就是造錢,造林就是造水,造林就是造富。
4.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植下一棵樹,收成萬點綠。
5.紅花綠柳雖禁得住風吹雨打,細枝嫩葉又怎奈得手腳摧殘。
6.植樹造林,平衡自然生態;開源增產,促進社會文明。
7.植樹造林,綠化_大地;栽花種草,點綴雄鎮家園。
8.植樹節,人人來參與,添一片綠色,建美麗家園!
9.用我們的雙手栽下漫天的綠色,用我們的心靈守望五彩的家園。
10.樹木是阻擋風沙的衛士,如果不想讓世界成為沙漠,那么就植樹吧!
11.植樹節,你也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地球長出美麗的頭發來!
12.多一份關愛,多一份呵護,從我做起,愛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13.請愛護每一棵樹,否則我們看到的將是泛濫的洪水跟貧乏的沙漠。
14.植樹節,你也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世界更美,讓環境更綠!
15.愛林、造林,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16.建環保型國家,少煙少氣少垃圾你獻一點綠,我獻一點綠讓綠成為生命主旋律。
17.三月十二植樹節,大家都來種小樹,一棵二棵三四棵,種下之后施施肥,小樹才能變大樹,人人都來動動手,綠化地球靠大家。
18.多植樹,廣造林、現在人養樹,日后樹養人。
19.今天,播撒下一顆種子;明天,收獲起一片綠色。
20.把綠色帶到世界每一個角落,讓綠色流入人們心中。
21.播撒一片綠色讓世界更美,愛護萬千樹木讓你我同行。
22.護花護草護綠人人有責;摘花伐木毀綠人人受責。
23.地球的保護傘——森林,失去它就帶來無窮的災難。
24.你獻一點綠,我獻一點綠讓綠成為生命主旋律。
25.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碧水青山,有了碧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
26.植樹造林子孫富插青播綠華夏春。
27.種槐栽柳,富水長流。
28.眾人愛綠護綠,地球常綠永恒。
29.竹子無皮,四季能移。
30.追求綠色時尚,走向綠色文明。
31.雙木成林染盡山河,獨苗雖綠怎抵風沙。
32.萬里長城抵御外敵,綠色長城造福人類。
返回目錄。
植樹節起源(優質15篇)篇二
我國古代在清明時節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但清明的習俗不止是植樹一個,清明也還不是法定的植樹節。近代法定的'植樹節則起源于美國。1872年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決定自1885年起,每年4月22日為州植樹節,以后美國各州以至世界各國根據其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確定各自的植樹節。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其實這天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的紀念日。確定這一天為植樹節,一是從植樹的季節考慮;二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樹造林的功績。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他親自起草的政治文獻《上李鴻章書》中提出,中國欲強,必須“急興農學,講究樹藝”。
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國北部和中部大規模植樹造林的計劃。1924年,他在廣州一次演講中強調:我們防止水災和旱災的根本方法就是要不斷植樹造林,而且要造大規模的森林。此外,他還在許多著作和演講中,反復強調毀林的危害性和植樹造林的重要性,并且身體力行,親自植樹。
在孫中山先生的倡議下,我國曾于197月30日首次規定,每年清明為植樹節。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后,決定將孫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定為植樹節,以紀念他提倡植樹造林的功績。
返回目錄。
1、植樹節有利于提高了全社會植樹造林、綠化美化環境的意識,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植樹節有利于推動了國土綠化和生態環境建設事業的發展,并起到擴大山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等作用。
3、植樹節有利于帶動全民族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保護林業資源,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并且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
返回目錄。
種樹。
植樹節很多人都選擇買小樹苗種樹。很多人就會種植一顆屬于自己的小樹。
了解樹木的知識。
樹木是大自然的使者,地球上樹木的品種成千上萬。大家在植物節可以好好靜下心來。學習有關樹木的一切。
宣傳環保。
植樹造林本身就是為了保護環境,因此也不是人人都必須要去種樹,用自己的行動讓大家更了解樹林的重要性。
做其他環保事宜。
植樹節可以做別的愛護環境的事,比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比如不使用紙杯等等,同樣也是為了地球做事。
返回目錄。
1、尋找挖好的坑洞:樹坑深度一般30—50厘米為宜,挖坑時要將挖出黃土倒在坑邊備用。
2、解開包著樹根和泥土的黑色塑料:把縛在樹上的草繩或朔料網解開,因為樹根就像人的血管一樣,只有展開才能發揮更大的功能。
3、填土過程中要確保樹要正,繞樹踩實泥土:樹苗要扶正,填土后,繞樹踩實。圍著樹用土建一個圓形土壩,而且盡量讓樹坑比地面低一點,便于澆水時能蓄水。填好土之后,還要在種樹的周邊圍一個土壩才是標準的做法,最好是樹坑比地面低一點,便于澆水時能蓄水。
4、拿桶去提水為樹澆水:樹干周圍適當多加一些土,否則下一步一澆水就會形成一個大坑,因為我們一般人種樹后踩土踩得都不結實。此外,培成一,便于澆水住。
5、倒水進去,有圓土壩圍著,澆水水分不容易流失,確保新種下的樹可以吸收充分的水分:澆水后,覆蓋一層薄土,以保持水分給。確保對新種下的樹來一次透水,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因為樹從苗圃移出來以后傷了很多毛根,對水分的吸收能力很差。充分的水分才能保證樹苗的成活。
6、最后,為了確保樹不給風雨刮倒,用一些木棍或竹竿之類的東西插地固定樹木是十分有必要的。種上樹了,為避免容易給大風吹倒,用竹竿或木桿固定綁住也是植樹過程中較為重要的一步。
返回目錄。
植樹節起源(優質15篇)篇三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
1915年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規定了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并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準后,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自此我國有了植樹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國民政府舉行了植樹式。以后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1928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嗣后舊歷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民國1929年2月9日農礦部又以部令公布《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16條。而國民政府行政院農礦部長易培基遵照孫中山先生遺訓,積極提倡造林,于1930年2月呈準行政院及國民政府,自3月9~15日一周間為“造林運動宣傳周”,于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式。北方地區以3月初旬,寒氣未消,還不適于栽樹之故,特規定植樹式仍于3月12日舉行外,造林宣傳運動周延之清明節行之。并由該部公布《各省各特別市各縣造林運動宣傳周辦大綱》7條,以便全國照辦。
新中國成立之后。
1956年,毛澤東發出了“綠化祖國”、“實現大地園林化”的號召。中國開始了“12年綠化運動”,目標是“在12年內,基本上消滅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規格種起樹來,實行綠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79年2月,在鄧小平提議下,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正式通過了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于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將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我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愿將在新中國實現。
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這是建國以來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綠化祖國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議。決議指出,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決議號召全國各族人民“人人動手,每年植樹,愚公移山,堅持不懈”。
1982年的植樹節,鄧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
1984年。
9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會議通過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總則中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從而把植樹造林納入了法律范疇。
1990年3月12日,郵電部又發行了一套4枚“綠化祖國”郵票,第一枚為“全民義務植樹”。
植樹節起源(優質15篇)篇四
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11月又頒布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1915年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規定了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并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準后,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自此我國有了植樹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國民政府舉行了植樹式。以后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79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正式通過了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于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將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我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愿將在新中國實現。
植樹節的來歷意義。
3月12日是我國自己的植樹節日,同時這一天也是孫中山逝世紀念日。孫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視林業建設,在他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就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11月頒布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規定將每年的“清明節”定為植樹節。
1979年2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通過了將3月12日定為我國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于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將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我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愿將在新中國實現并且要實現得更好。
樹節種樹的地方。
目前城區的大面積植樹地塊有些緊張,所以,一般集中植樹活動大都安排在郊區縣進行,但是植樹節有些政府主管部門會在城市每個公園、每個居民小區、每條道路旁的空地以及城市郊區的荒山野嶺,引導市民前往植樹。
植樹節是一些國家以法律規定宣傳保護樹木,并動員群眾參加以植樹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或植樹月,總稱國際植樹節。通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提高人們對森林愛護的認識,促進國土綠化。
植樹節種的樹。
銀杏。
銀杏為落葉喬木,5月開花,10月成熟,果實為橙黃色的種實核果。銀杏樹高大挺拔,葉似扇形。冠大蔭狀,具有降溫作用。葉形古雅,壽命綿長。無病蟲害,不污染環境,樹干光潔,是著名的無公害樹種。銀杏適應性強,對氣候土壤要求都很寬范。抗煙塵、抗火災、抗有毒氣體。是理想的園林綠化、行道樹種。
樟樹。
樟樹所散發出的松油二環烴、樟腦烯、檸檬烴、丁香油酚等化學物質,對二氧化硫、氯氣等有害氣體有較強的吸收能力。長期生活在有樟樹的環境中會避免患上很多疑難病癥。因此,樟樹成為南方許多城市和地區園林綠化的首選良木,深受園林綠化行業的青睞。
梧桐。
梧桐屬落葉大喬木,高達15米;樹干挺直,樹皮綠色,平滑。原產中國,南北各省都有栽培,為普通的行道樹及庭園綠化觀賞樹。梧桐生長快,具有較強的抗煙塵和吸附苯、乙醚、硫化氫、氟化氫等有毒物質的功能。
側柏。
側柏為常綠喬木。扁柏、香柏。在我國分布極廣,北起內蒙古、吉林,南至廣東及廣西北部;人工栽培范圍幾乎遍布全國,是優良的園林綠化樹種。側柏壽命長,具有殺菌、吸毒和吸塵功能。枝葉能分泌一種殺菌素,可殺死肺結核、痢疾等病菌,對二氧化硫、氟化氫、氯氣等有較強的吸收能力。
烏桕。
烏桕是一種色葉樹種,春秋季葉色紅艷奪目,不下丹楓。為我國特有的經濟樹種,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歷史。烏桕能抗火燒,并對二氧化硫及氯化氫抗性強。
海桐。
海桐個頭不高,是一種四季常綠的灌木,最高也就3米,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有較強的抗性。除了抗污能力強大外,根、葉子和種子都可以入藥,根可以祛風活絡、散瘀止痛;葉可以解毒、止血;種子可以澀腸、固精。
植樹節起源(優質15篇)篇五
我國古代在清明時節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而植樹節近代植樹節則最早由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發起。19世紀以前,內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禿禿的荒原,樹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風一起,黃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國著名農學家朱利葉斯·斯特林·莫爾頓提議在內布拉斯加州規定植樹節,動員人民有計劃地植樹造林。
當時州農業局通過決議采納了這一提議,并由州長親自規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為植樹節。這一決定做出后,當年就植樹上百萬棵。此后的16年間,又先后植樹6億棵,終于使內布拉斯加州10萬公頃的荒野變成了茂密的森林。為了表彰莫爾頓的功績,1885年州議會正式規定以莫爾頓先生的生日4月22日為每年的植樹節,并放假一天。
在美國,植樹節是一個州定節日,沒有全國統一規定的日期。但是每年4、5月間,美國各州都要組織植樹節活動。例如,羅德艾蘭州規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五為植樹節,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長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門臨時決定植樹節日期。每當植樹植樹節節到來,以學生為主的社會各界群眾組成浩浩蕩蕩的植樹大軍,投入植樹活動。
今日的美國,樹木成行,林蔭載道。據統計。美國有1/3的地區為森林樹木所覆蓋,這個成果同植樹節是分不開的。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其實這天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的紀念日。確定這一天為植樹節,第一是從植樹的季節考慮。第二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樹造林的功績。
孫中山先生從小就喜愛植樹,在他的故居至今仍生長著一棵已滿百歲的檀香山酸豆樹。這是1883年,年僅只有18歲的孫中山,千里迢迢從美國檀香山帶回幼苗親手栽種的,在他的精心培育下終于成材。孫中山也是我國近代最早極力提倡植樹造林的人。
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11月又頒布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1915年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規定了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并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準后,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自此我國有了植樹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xx政府舉行了植樹式。以后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79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正式通過了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于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將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我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征孫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愿將在新中國實現。
眾所周知:地球正在沙化,沙漠的覆蓋面積正在逐年的增加——可我們似乎覺得這些離我們還很遠,但是在我們的身邊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在默默無聞地為這片大地播種著綠色,他們有的被稱為“英雄"、有的被稱為“當代愚公”,有的甚至是外國友人……他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植樹是全人類的大事,是造福子孫萬代的偉業。
植樹節的意義不是在于每個人都要在植樹節這天去種一棵樹,而是通過植樹節的又一次來臨,使我們大家更加的關注綠化、環保的問題。
其一,森林能夠平衡地球的二氧化碳。森林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者,每公頃森林生產10噸干物質會吸收16噸二氧化碳,釋放12噸氧氣,這使得森林成為一座巨大的氧氣庫。因此植樹造林已成為減緩溫室效應的主要途徑。
其二,森林能防風固沙。森林可以通過降低風速、改變風向減少風蝕的強度;林木,尤其是灌木樹的強大根系,可以固著土壤顆粒。實踐證明,通過營造防風沙林,配合農業、水利措施,會取得良好的防風固沙效果。
其三,森林能夠保持水土。森林能夠調節徑流量和枯水期的水量,還能保持水土,降低河水泥沙含量,減輕洪澇災害等。觀測表明,1厘米厚的落葉層能把地表徑流減低到裸地的1/4,泥沙量減少94%。降雨導致裸地土壤的流失量是林地的100多倍,而喬、灌、草結合的固土能力卻是純草的1000多倍。有計算表明,我國森林每年減少土壤侵蝕總量為246億立方米,減少土壤有機質流失量3.84億噸,保護土壤的價值達2600多億元。另外,森林對防止河床升高、水旱災害等方面,也有根本性的減緩作用。
其四,森林能夠涵養水源。森林是天然的“綠色水庫”,能促進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正常循環。落雨時,有20%以上的雨量被樹冠和枝葉截留,5%~10%被地面落葉和雜草截留并吸收,森林內團粒結構的土壤能較快地將地表水轉化為地下水。據不完全測算,我國森林年水源涵養量為3473億噸,相當于現在水庫總量的75%,每年水源涵養價值達2500多億元。
其五,森林能夠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森林是“物種之家”,是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基因資源的最大儲存庫。世界上物種的50%以上在各類森林主要是天然林中棲息。
1.樹木能調節氣候,保持生態平衡,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進二氧化碳,吐出氧氣,使空氣清潔,新鮮。一畝樹林放出的氧氣夠65人呼吸一輩子。
2.樹能防風固沙,涵養水土,還能吸收各種粉塵,一畝樹林一年可吸收各種粉塵20—60噸。。
4.樹木的分泌物能殺死細菌??盏孛苛⒎矫卓諝庵杏?,4萬個細菌,森林里只有300-400個。植樹造林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義務,國家還專門規定了在三月十二日這天為植樹節。植樹造林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好處。
5.樹可以減低溫度,和提高濕度。30度氣溫可以降到二十幾度左右。
植樹節起源(優質15篇)篇六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時至陽春三月,乍暖還寒。一年一度的3.12植樹節又要來到了。植樹節這個為了綠色和環境所設定的節日,讓我們對大自然又多了一份呵護,對綠樹又多了一份關愛。為了讓同學們能在生活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加對植物的`喜愛,增強環保意識,生態環境,養成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少先隊大隊部在植樹節來臨之際,發出如下倡議:
1、珍愛綠色,珍愛我們綠色的校園。不踩踏草坪,不攀折鮮花。
2、多一片綠色,多一片溫馨。
3、綠色環境,美好心情。在教室中種點花花草草,增添一份綠色。
4、生命在于綠色,希望在于綠色。讓我們養成保護綠色的好習慣,世界將會更加的美好。
我們伸出我們的一雙雙小手,讓我們毫不吝嗇地貢獻出我們的一切力量,讓更多同學投身與植樹的行列中來吧。
同學們,植樹節的意義不是在于每個人都要在植樹節這天去種一棵樹,而是通過植樹節的又一次來臨,使我們大家更加關注綠化、環保問題。那就讓我們攜起手來,為我們的地球再增添一些綠色吧!
倡議人:
日期:
植樹節起源(優質15篇)篇七
中國古代在清明節時節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中國歷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樹是由一位叫韋孝寬的人于1400多年前從陜西首創的。那么關于植樹節的起源您了解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中國古代在清明節時節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中國歷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樹是由一位叫韋孝寬的人于1400多年前從陜西首創的。韋孝寬(公元508-580年)是西魏、北周時期的一位名將,京兆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人。據《資治通鑒》所載,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2年),韋孝寬因軍功被授予雍州刺史。自古以來,官道上每隔一華里便在路邊設置一個土臺,作為標記,用以計算道路的里程,也就是現在的里程碑。韋孝寬上任后,發現土臺的缺點很多。經風吹日曬,特別是雨水沖涮,很容易崩塌,需要經常進行維修,不但增加了國家的開支,也使百姓遭受勞役之苦,既費時費力又不方便。韋孝寬經過調查了解之后,毅然下令雍州境內所有的官道上設置土臺的地方一律改種一棵槐樹,用以取代土臺。這樣一來不僅不失其標記和計程作用,還能為往來行人遮風擋雨,并且不需要修補。韋孝寬的這一作法,無疑是造福桑梓,減輕家鄉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陜西作為歷史上最早在官道上植樹的地方,曾經是全國道路綠化的表率,而韋孝寬最早栽種的槐樹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特別是陜西人對這種槐樹更是情有獨鐘,十分喜愛并且廣為種植,現在這種槐樹已經作為西安市的象征,被確定為市樹。而近代植樹節則最早由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發起。19世紀以前,內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禿禿的荒原,樹木稀少,大風一起,黃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國著名農學家朱利葉斯·斯特林·莫爾頓提議在內布拉斯加州規定植樹節,動員人民有計劃地植樹造林。當時州農業局通過決議采納了這一提議,并由州長親自規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為植樹節。這一決定做出后,當年就植樹上百萬棵。此后的20xx年間,又先后植樹6億棵,終于使內布拉斯加州10萬公頃的荒野變成了茂密的森林。為了表彰莫爾頓的功績,1885年州議會正式規定以莫爾頓先生的生日4月22日為每年的植樹節,并放假一天。同時于1932年發行世界上首枚植樹節郵票,畫面為兩個兒童在植樹。在美國,植樹節是一個州定節日,沒有全國統一規定的日期。但是每年4、5月間,美國各州都要組織植樹節活動。例如,羅德艾蘭州規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五為植樹節,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長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門臨時決定植樹節日期。每當植樹節到來,以學生為主的社會各界群眾組成浩浩蕩蕩的植樹大軍,投入植樹活動。據統計,美國有1/3的地區為森林樹木所覆蓋,這個成果同植樹節是分不開的。
植樹節是一些國家以法律規定宣傳保護樹木,并動員群眾參加以植樹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或植樹月,總稱國際植樹節。通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
時間為每年3月12日。
中文名。
植樹節。
英文名。
arborday。
別稱。
栽樹日。
節日時間。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全球。
中國陜西西安。
節日活動。
以宣傳森林效益,并動員群眾參加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
節日意義。
綠化祖國,改善環境。
設立機構。
國家。
設定時間。
1979年2月23日。
植樹節起源(優質15篇)篇八
植樹節,一是從植樹的季節考慮;二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樹造林的功績。
孫中山先生從小就喜愛植樹,在他的故居至今仍生長著一棵已滿百歲的檀香山酸豆樹。這是1883年,年僅只有18歲的孫中山,千里迢迢從美國檀香山帶回幼苗親手栽種的,在他的精心培育下終于成材。
孫中山也是我國近代最早極力提倡植樹造林的人。他親自起草的政治文獻《上李鴻章書》中提出,中國欲強,必須“急興農學,講究樹藝”。
孫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國北部和中部大規模植樹造林的計劃。1924年,他在廣州一次演講中強調:我們防止水災和旱災的根本方法就是要不斷植樹造林,而且要造大規模的森林。此外,他還在許多著作和演講中,反復強調毀林的危害性和植樹造林的重要性,并且身體力行,親自植樹。
在孫中山先生的倡議下,我國曾于197月30日首次規定,每年清明為植樹節。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后,決定將孫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定為植樹節,以紀念他提倡植樹造林的`功績。
植樹節起源(優質15篇)篇九
植樹為什么那么重要?樹木對于人類的生存,對于地球的生態環境,都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植樹節的來歷起源介紹,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每年公歷的3月12日,是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植樹節。
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決議指出,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決議號召全國各族人民“人人動手,每年植樹,愚公移山,堅持不懈”。這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綠化祖國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議。從此,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作為一項法律開始在全國實施。
1984年9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會議通過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總則中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再次以法律的形式對這個問題予以了說明。
中國古代在清明節時節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歷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樹是由一位叫韋孝寬的人于1400多年前從陜西首創的。韋孝寬(公元508—580年)是西魏、北周時期的一位名將,京兆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人。據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記載,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2年),韋孝寬因軍功被授予雍州刺史。自古以來,官道上每隔一華里便在路邊設置一個土臺,作為標記,用以計算道路的里程,也就是現在的里程碑。韋孝寬上任后,發現土臺的缺點很多,經風吹日曬,特別是雨水沖涮,很容易崩塌,需要經常進行維修,不但增加了國家的開支,也使百姓遭受勞役之苦,既費時費力又不方便。韋孝寬經過調查了解之后,毅然下令雍州境內所有的官道上設置土臺的地方一律改種一棵槐樹,用以取代土臺。這樣一來不僅不失其標記和計程作用,還能為往來行人遮風擋雨,并且不需要修補。韋孝寬的這一作法,無疑是造福桑梓,減輕家鄉百姓負擔、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陜西作為歷史上最早在官道上植樹的地方,曾經是全國道路綠化的表率,而韋孝寬最早栽種的槐樹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特別是陜西人對這種槐樹更是情有獨鐘,十分喜愛,并且廣為種植,現在這種槐樹已經作為西安市的象征,被確定為市樹。
中國的植樹節,因時代的演變,先后作了三次改定。民國4年(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由農商部總長周自齊呈準大總統,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并從事植樹。經1915年7月21日批準后,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民國17年(1928年)4月7日由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嗣后舊歷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民國18年(1929年)2月9日農礦部又以部令公布《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16條。民國19年(1930年)2月呈準行政院及國民政府,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間為“造林運動宣傳周”,于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79年2月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林業總局局長羅玉川提請審議《森林法(試行草案)》和對“決定以每年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進行說明后,大會予以通過。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從此,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作為一項法律開始在全國實施。次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較大,各地適合植樹的時間也不相同。因此,許多省市還規定了自己的植樹日、植樹周、植樹月。
而近代植樹節則最早由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發起。19世紀以前,內布拉斯加州是一片荒蕪的平原,樹木稀少,黃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國著名農學家朱利葉斯·斯特林·莫爾頓提議在內布拉斯加州規定植樹節,動員人民有計劃地植樹造林。當時州農業局通過決議采納了這一提議,并由州長親自規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為植樹節。此后的16年間,又先后植樹6億棵,終于使內布拉斯加州10萬公頃的荒野變成了茂密的森林。為了表彰莫爾頓的功績,1885年州議會正式規定以莫爾頓先生的生日4月22日為每年的植樹節,并放假一天。后來經商議,于1932年發行了世界上首枚植樹節郵票,畫面為兩個兒童在植樹。
在美國,植樹節是一個州定節日,沒有全國統一規定的日期。但是每年4、5月間,美國各州都要組織植樹節活動。例如,羅德艾蘭州規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五為植樹節,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長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門臨時決定植樹節日期。每當植樹節到來,以學生為主的社會各界群眾組成浩浩蕩蕩的植樹大軍,投入植樹活動。
據統計,美國有1/3的地區為森林樹木所覆蓋,這個成果同植樹節是分不開的。
1造好林、植好樹,公民人人有義務。
2植樹節,給地球一點色彩,一起動起來。
3花開堪賞直須賞,莫要折花空賞枝。
4種一棵樹,種一枝花,世界會更美好。
5眼前富,挑糞土;長遠富,多栽樹。
6要得聚寶盆,荒山變綠林。
7地球是我家,綠化靠大家。
8村有千棵楊,不用打柴郎。
9高山松村核桃溝,溪河兩岸栽楊柳。
10冬天栽樹樹正眠,開春發芽長得歡。
11植樹造林,綠化祖國!
12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13讓地球變得更年輕。
14大力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
15水是生命之源,樹是水的衛士。
16森林是氧氣的制造工廠。
17正月尾,好栽桂。
18植樹節,你也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地球長出美麗的頭發來!
19植樹就是植富,造林就是造福。
20山上沒有樹,莊稼保不住。
21清明時節雨紛紛,植樹造林正當勁。
22干榆濕柳水白楊,桃杏栽在山坡上。
23珍愛綠色,珍愛我們共有的'家園。
24植樹造林,綠化祖國!
25造林即造福,栽樹即栽富。
植樹節起源(優質15篇)篇十
植樹節,相信大家都是只知道今天需要為地球種下一棵綠植被。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節日呢?接下來就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在外國,植樹節是由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發起的。1872年4月10日,莫頓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園林協會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了設立植樹節的建議。該州采納了莫頓的建議,并將每年的4月22日定為該州的植樹節,并于1932年發行世界上首枚植樹節郵票,畫面為兩個兒童在植樹,以后美國各州以至世界各國均有響應。
公歷3月12日,是我國法定的植樹節,也是我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孫中山特別關注植樹造林事業,并將之視作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來推動。1920xx年,正是在他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規定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民諺常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p>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也一直重視植樹造林綠化祖國,并將其列入基本國策之中。每年春季都要在全國開展大規模的全民義務植樹活動。1979年2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以法律形式確定:3月12日為全國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后代,并于同年2月26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1981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出《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決議指出,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決議號召全國各族人民“人人動手,每年植樹,愚公移山,堅持不懈”。1982年的植樹節,鄧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
從此,義務植樹作為一項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被付諸實施。
據聯合國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設立了植樹節。由于各國國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樹節在各國的稱呼和時間也不相同,如日本稱為“樹木節”和“綠化周”;以色列稱“樹木的新年日”;緬甸稱為“植樹月”;南斯拉夫稱為“植樹周”;冰島稱為“學生植樹日”;印度稱為“全國植樹節”;法國稱為“全國樹木日”;加拿大稱為“森林周”。
植樹節起源(優質15篇)篇十一
植樹節是按照法律規定宣傳保護樹木,并動員群眾參加以植樹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和植樹月,共稱為國際植樹節。提倡通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F在,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關于植樹節的起源!
中國古代在清明節時節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歷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樹是由一位叫韋孝寬的人于1400多年前從陜西首創的。韋孝寬(公元508—580年)是西魏、北周時期的一位名將,京兆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人。據《資治通鑒》記載,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2年),韋孝寬因軍功被授予雍州刺史。自古以來,官道上每隔一華里便在路邊設置一個土臺,作為標記,用以計算道路的里程,也就是現在的里程碑。韋孝寬上任后,發現土臺的缺點很多,經風吹日曬,特別是雨水沖涮,很容易崩塌,需要經常進行維修,不但增加了國家的開支,也使百姓遭受勞役之苦,既費時費力又不方便。韋孝寬經過調查了解之后,毅然下令雍州境內所有的官道上設置土臺的地方一律改種一棵槐樹,用以取代土臺。這樣一來不僅不失其標記和計程作用,還能為往來行人遮風擋雨,并且不需要修補。韋孝寬的這一作法,無疑是造福桑梓,減輕家鄉百姓負擔、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陜西作為歷史上最早在官道上植樹的地方,曾經是全國道路綠化的表率,而韋孝寬最早栽種的槐樹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特別是陜西人對這種槐樹更是情有獨鐘,十分喜愛,并且廣為種植,現在這種槐樹已經作為西安市的象征,被確定為市樹。
而近代植樹節則最早由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發起。19世紀以前,內布拉斯加州是一片荒蕪的平原,樹木稀少,黃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國著名農學家朱利葉斯·斯特林·莫爾頓提議在內布拉斯加州規定植樹節,動員人民有計劃地植樹造林。當時州農業局通過決議采納了這一提議,并由州長親自規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為植樹節。此后的20xx年間,又先后植樹6億棵,終于使內布拉斯加州10萬公頃的荒野變成了茂密的森林。為了表彰莫爾頓的功績,1885年州議會正式規定以莫爾頓先生的生日4月22日為每年的植樹節,并放假一天。后來經商議,于1932年發行了世界上首枚植樹節郵票,畫面為兩個兒童在植樹。
節活動。例如,羅德艾蘭州規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五為植樹節,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長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門臨時決定植樹節日期。每當植樹節到來,以學生為主的社會各界群眾組成浩浩蕩蕩的植樹大軍,投入植樹活動。
據統計,美國有1/3的地區為森林樹木所覆蓋,這個成果同植樹節是分不開的。
植樹節是為了保護倡導人民種植樹木,鼓勵人民愛護樹木,提醒人民重視樹木。樹木對于人類的生存,對于地球的生態環境,都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印度加爾各答農業大學德斯教授對一棵樹的生態價值進行計算:
一棵50年樹齡的樹,累計計算,產生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
吸收有害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
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
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
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
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
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
植樹節起源(優質15篇)篇十二
近年來,森林砍伐趨勢只增不減,導致水土流失、溫室效應、沙塵暴頻繁出現。所以現在的人們一直在倡導植樹造林,為下一代創造一個好的生活環境。春天是植樹造林最好的時節,大家一起努力吧!很多人都知道植樹節是在什么時候,但是是不是也知道它的起源呢?現在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在清明節時節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中國歷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樹是由一位叫韋孝寬的人于1400多年前從陜西首創的。韋孝寬(公元508—580年)是西魏、北周時期的一位名將,京兆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人。據《資治通鑒》所載,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2年),韋孝寬因軍功被授予雍州刺史。自古以來,官道上每隔一華里便在路邊設置一個土臺,作為標記,用以計算道路的里程,也就是現在的里程碑。韋孝寬上任后,發現土臺的缺點很多。經風吹日曬,特別是雨水沖涮,很容易崩塌,需要經常進行維修,不但增加了國家的開支,也使百姓遭受勞役之苦,既費時費力又不方便。韋孝寬經過調查了解之后,毅然下令雍州境內所有的官道上設置土臺的地方一律改種一棵槐樹,用以取代土臺。這樣一來不僅不失其標記和計程作用,還能為往來行人遮風擋雨,并且不需要修補。韋孝寬的這一作法,無疑是造福桑梓,減輕家鄉百姓負擔、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陜西作為歷史上最早在官道上植樹的地方,曾經是全國道路綠化的表率,而韋孝寬最早栽種的槐樹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特別是陜西人對這種槐樹更是情有獨鐘,十分喜愛并且廣為種植,現在這種槐樹已經作為西安市的象征,被確定為市樹。
而近代植樹節則最早由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發起。
內布拉斯加州現況19世紀以前,內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禿禿的荒原,樹木稀少,大風一起,黃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國著名農學家朱利葉斯·斯特林·莫爾頓提議在內布拉斯加州規定植樹節,動員人民有計劃地植樹造林。當時州農業局通過決議采納了這一提議,并由州長親自規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為植樹節。這一決定做出后,當年就植樹上百萬棵。此后的20xx年間,又先后植樹6億棵,終于使內布拉斯加州10萬公頃的荒野變成了茂密的森林。為了表彰莫爾頓的功績,1885年州議會正式規定以莫爾頓先生的生日4月22日為每年的植樹節,并放假一天。
近代最早設立植樹節的是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爾頓在內布拉斯加州園林協會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了設立植樹節的建議。該州采納了莫爾頓的建議,把4月10日定為該州的植樹節,并于1932年發行世界上首枚植樹節郵票,畫面為兩個兒童在植樹。
在美國,植樹節是一個州定節日,沒有全國統一規定的日期。但是每年4、5月間,美國各州都要組織植樹節活動。例如,羅德艾蘭州規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五為植樹節,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長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門臨時決定植樹節日期。每當植樹節到來,以學生為主的社會各界群眾組成浩浩蕩蕩的植樹大軍,投入植樹活動。
植樹節起源(優質15篇)篇十三
在外國,植樹節是由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發起的。1872年4月10日,莫頓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園林協會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了設立植樹節的建議。該州采納了莫頓的建議,并將每年的4月22日定為該州的植樹節,并于1932年發行世界上首枚植樹節郵票,畫面為兩個兒童在植樹,以后美國各州以至世界各國均有響應。
公歷3月12日,是我國法定的植樹節,也是我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孫中山特別關注植樹造林事業,并將之視作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來推動。192017年,正是在他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規定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民諺常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p>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也一直重視植樹造林綠化祖國,并將其列入基本國策之中。每年春季都要在全國開展大規模的全民義務植樹活動。1979年2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以法律形式確定:3月12日為全國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后代,并于同年2月26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1981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出《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決議指出,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決議號召全國各族人民“人人動手,每年植樹,愚公移山,堅持不懈”。1982年的植樹節,鄧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
從此,義務植樹作為一項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被付諸實施。
據聯合國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設立了植樹節。由于各國國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樹節在各國的稱呼和時間也不相同,如日本稱為“樹木節”和“綠化周”;以色列稱“樹木的新年日”;緬甸稱為“植樹月”;南斯拉夫稱為“植樹周”;冰島稱為“學生植樹日”;印度稱為“全國植樹節”;法國稱為“全國樹木日”;加拿大稱為“森林周”。
全年12個月,每月都會有國家歡度植樹節:
約旦的植樹節是1月15日;。
西班牙的植樹節是2月1日;。
4月29日是該國的綠之日,也可以被當作該國植樹節。
朝鮮的植樹節是4月6日;4月和10月為“植樹月”;。
委內瑞拉192017年決定每年5月23日為植樹節;。
墨西哥1954年的法令規定,植樹節在每年6月至9月的雨季舉行;。
巴基斯坦的植樹節是8月9日;。
菲律賓的植樹節已有70多年歷史,他們把每年9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植樹節;。
泰國的植樹節是9月24日;(也是國慶日)。
古巴的植樹節是10月10日;。
英國的植樹節是11月6日至12日;。
意大利1898年就決定每年11月21日為植樹節;。
敘利亞的植樹節是12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四。
植樹節起源(優質15篇)篇十四
中國古代在清明節時節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中國歷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樹是由一位叫韋孝寬的人于1400多年前從陜西首創的。韋孝寬(公元508—580年)是西魏、北周時期的一位名將,京兆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人。據《資治通鑒》所載,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2年),韋孝寬因軍功被授予雍州刺史。自古以來,官道上每隔一華里便在路邊設置一個土臺,作為標記,用以計算道路的里程,也就是現在的里程碑。韋孝寬上任后,發現土臺的缺點很多。經風吹日曬,特別是雨水沖涮,很容易崩塌,需要經常進行維修,不但增加了國家的開支,也使百姓遭受勞役之苦,既費時費力又不方便。韋孝寬經過調查了解之后,毅然下令雍州境內所有的官道上設置土臺的地方一律改種一棵槐樹,用以取代土臺。這樣一來不僅不失其標記和計程作用,還能為往來行人遮風擋雨,并且不需要修補。韋孝寬的這一作法,無疑是造福桑梓,減輕家鄉百姓負擔、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陜西作為歷史上最早在官道上植樹的地方,曾經是全國道路綠化的表率,而韋孝寬最早栽種的槐樹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特別是陜西人對這種槐樹更是情有獨鐘,十分喜愛并且廣為種植,現在這種槐樹已經作為西安市的象征,被確定為市樹。
內布拉斯加州現況19世紀以前,內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禿禿的荒原,樹木稀少,大風一起,黃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國著名農學家朱利葉斯·斯特林·莫爾頓提議在內布拉斯加州規定植樹節,動員人民有計劃地植樹造林。當時州農業局通過決議采納了這一提議,并由州長親自規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為植樹節。這一決定做出后,當年就植樹上百萬棵。此后的20xx年間,又先后植樹6億棵,終于使內布拉斯加州10萬公頃的荒野變成了茂密的森林。為了表彰莫爾頓的功績,1885年州議會正式規定以莫爾頓先生的生日4月22日為每年的植樹節,并放假一天。
近代最早設立植樹節的是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爾頓在內布拉斯加州園林協會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了設立植樹節的建議。該州采納了莫爾頓的建議,把4月10日定為該州的植樹節,并于1932年發行世界上首枚植樹節郵票,畫面為兩個兒童在植樹。
在美國,植樹節是一個州定節日,沒有全國統一規定的日期。但是每年4、5月間,美國各州都要組織植樹節活動。例如,羅德艾蘭州規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五為植樹節,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長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門臨時決定植樹節日期。每當植樹節到來,以學生為主的社會各界群眾組成浩浩蕩蕩的植樹大軍,投入植樹活動。
植樹節起源(優質15篇)篇十五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樹節,所謂植樹節,就是在那一天植樹,美化環境。這個星期六,我們班要組織去植樹,可是因為爸爸媽媽都上班,所以沒去成。
下面,我就來講一講植樹節的由來吧!
植樹節是一些國家以法律規定宣傳保護樹木,并動員群眾參加以植樹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或植樹月,總稱國際植樹節。通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提高人們對森林愛護的認識,促進國土綠化,達到愛林護林和擴大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中國的植樹節開始時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1979年2月23日,中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仍以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造福子孫后代。
雖然說植樹節這一天要植樹,但是我們每一天都要保護環境,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只要我們一起攜起手來保護環境,這樣我們的祖國才會更加美麗,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