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總結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總結書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透視設計教學反思總結篇一
竹根灘鎮小學
劉磊 教學目的1.認識2個生字, 會寫2個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背誦課文。
3.感悟詩歌的內容,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
2.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領學生關注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綜合素養要求之一)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首唐朝的歌曲。(播放閩南語《渭城曲》)2.師:xx同學你起來說說,你聽到了什么。(有渭城、有朝雨、也有故人)
3.師: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見證一段深厚的友誼吧。
4.師板書課題。(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學習古詩
(一)學習古詩的方法:
1.解詩題,知作者。
2.抓字眼,明詩意。
3.多誦讀,悟詩情。
師:現在,讓我們根據學習古詩的這三大步驟,來學習這首古詩。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解詩題,知作者。
(1)師:通過預習,誰來說說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怎么讀?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別 元二:王維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護府
(2)強調題目讀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齊讀課題。
(4)師:王維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李白送別的故人是誰啊?(孟浩然)
(5)師:同學們的記性真好,現在誰再來介紹一下作者王維的生平呢?
2.抓字眼,明詩意。(含本詩賞析視頻)
(1)師:知道了詩題和作者,現在就請同學們根據學古詩的第二個步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用鉛筆在旁邊做批注,寫下你們的解釋或感受。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3)匯報。渭城朝雨浥輕塵,渭城(字眼,點明地點):秦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點明時間):早上(同朝辭白帝彩云間)
浥:濕潤(注意字型)
輕塵:塵埃(注意“塵”字的“小”沒有勾)
解釋:渭城早上的雨濕潤了道路上的塵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煥然一新。
解釋:旅店外的綠柳被雨水沖洗得煥然一新。
師小節:這一句詩都是描寫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景物。
勸君更盡一杯酒,勸:請。
君:對人的尊稱,表示“你”的意思。
更盡:再飲完。
解釋:請你再喝完一杯酒。
師:從這句詩中,你看見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維和元二喝了好幾杯酒卻還沒離開,看出他們依依不舍)
西出陽關無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釋:等你西行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一個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師小結:從這一句詩你體會到什么?(詩人與好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3.多誦讀,悟詩情
(1)復習誦讀方法。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古詩,了解了古詩的大意,接下來請同學自己帶上感情,把這首古詩美美地讀一讀,能背誦的同學就背下來。
師:學完古詩,應該做什么呢?(多誦讀,悟詩情)誰還記得誦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2)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朗讀的時候不要影響其他小組。
(3)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詩,可以帶上自己的動作。
(4)最后來欣賞一首現代歌曲《渭城曲》。
三、課外拓展
1.講故事,說唐朝王勃寫《滕王閣序》的故事,明白古人學問的廣博。游記故事,講述詩歌唱誦的方法。(穿插在古詩講解中)。
四、教學反思
一首簡短的古詩, 往往包含著詩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學們課后能自己找幾首古詩來反復誦讀,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對詩歌從理解文字,意思到一經的理解模式并不適合傳統文化學習方式,而是現代教學手段中硬性追加的教學方法,所以導致一代人沒有學問。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將自己會唱得詩歌唱給家長聽。
透視設計教學反思總結篇二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春天是一首無言的詩,是一曲悠揚的歌,是一個講不完的故事。
第二冊第一組教材就是圍繞“多彩的春天”來編排的,識字課選的是有關春天的詞語,課文寫的是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春天的事,口語交際也是關于春天的話題。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走進春天,傾聽、欣賞、感悟春天,結合主題單元的特點,我如此設計了第一課時:
1.播放歌曲《嘀哩嘀哩》
要求:認真聽,從歌詞中你知道了什么?
2.用多媒體課件逐一出示課文插圖
(展現鮮花盛開、鶯歌燕舞、小河流水……春天一派生機勃勃的畫面。使學生初步感受春天的嫵媚、動人。)
3.激趣:你聽到春天的聲音嗎?你看見春天的色彩嗎?
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同桌互讀、小組合作聽讀、自由讀、默讀、配動作讀……)閱讀本組課文,提出閱讀要求:
1.把喜歡的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1.畫一畫:美麗的春景圖
2.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3.唱一唱:學唱一首贊美春天的歌。
通過學習,跳動著生命力的春天感染了孩子們,他們高興地叫著:春天在校園里? 校園的花兒盛開了,草兒綠了;春天在家里?媽媽換上了綠色的窗簾;春天在我們的心里? 我們長大了,懂事了……。他們開心地畫著:一片片綠綠的草地上開滿花兒,小鳥在枝頭歡唱;多彩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他們興奮地唱著:春天里,有陽光,樹林里,有花香。小鳥小鳥,你自由地飛翔……。春天是迷人的,是催人奮進的,它打開孩子們想象的大門,激起了學習的樂趣。
借助教材的編排特點,用第一課時的時間為學生統講要學習的一組內容,不僅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即將學習的單元主題?多彩的春天,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觀察春天、感受春天、表現春天,還有效幫助部分學生消除“假后”心理障礙?厭學、怕學等情緒,為具體學習本組課文內容做了很好的鋪墊。
透視設計教學反思總結篇三
上周五我執教了課文《普羅米修斯的故事》第二課時,本課是一篇古希臘神話故事,記敘了普羅米修斯為了讓人類過上幸福、溫暖、文明、健康的生活,不惜觸犯天規,并與宙斯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動人傳說,頌揚了普羅米修斯不惜犧牲一切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這個故事情節生動、感人,語言準確,結構清楚,在課文中,還非常注意人物的個性描寫,特別是其中的主人公——普羅米修斯,他的善良、無私、勇敢、堅強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教學中,我首先復習導入了新課,利用課文中難讀的人名引導學生概括了課文情節 ,通過回顧上節課普羅米修斯幫助人類過上有火的日子的情景為學下文,激發學生情感做了鋪墊。然后進入本課的重點環節“品讀課文。深刻感悟英雄受難”。在課堂上,我采用抓住關鍵詞句、語段的悟情方法,配樂引領孩子們激情朗讀,體現長文短教。我們知道,一篇文章中往往有幾個句子是文章的關鍵句,從中能夠深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一句話中,很多時候語言文字表達的精彩往往又在個別重點詞上。在教學中,我抓住文章的重點句子,句子中又抓住重點詞語,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學習,我適當的引導、創設情景,取得的教學效果較好。
在這堂課上,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
1、指導學生進行了個性化朗讀。英雄受難部分,既能讓學生產生對普羅米修斯的同情,還有對宙斯殘暴無情的痛恨,更有對英雄堅強不屈的敬佩。學生用讀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圖文結合,讓學生體會普羅米修斯高大的形象和高貴的品質,加上音樂的渲染,勾起了學生說和朗讀的愿望。
2、通過《普羅米修斯的贊歌》這首詩,再次感悟普羅米修斯不屈不撓、勇于奉獻的高貴品質,感情再次升華!對于英雄行為有了更加廣泛和深刻的理解。
3、小練筆:在悟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書法對英雄的贊美之情,并進行了交流。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文章的重要部分雖然學生有所感悟,但由于背景資料課前補充不夠,學生的理解還不夠全面。其次,本節課情感性較強,由于個人語言素質之原因,上完后總覺得情感投入還不夠到位!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努力的。
透視設計教學反思總結篇四
……)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還有很多,你們還能舉一些例子嗎?(大家紛紛發言,如稱象的曹沖、砸缸的.司馬光、讓梨的孔融、《鵝》的作者駱賓王……)這些天資聰明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學習,會出現什么后果呢?(同學們都惘然)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這樣的故事。(板書:傷仲永)
二、介紹作者
上節課老師布置讓大家課下搜集有關王安石的介紹,下面我來找學生說一說。(學生紛紛舉手,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師最后總結: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江西臨川人,字介甫,晚號半山,慶歷進士,世稱荊公,死后謚號文,故后人又稱他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生標注生字詞。
2、小組合作再讀課文,要求能復述課文中的故事
3、學生自主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逐句翻譯課文,師適當指導,指出并出示重點文言詞語的含義。
四、合作探究
1、速讀課文思考:
?童年時期:天資聰明 “忽” “即” “立”
少年時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稱前時之聞”
青年時期:已經和平常人一樣。 “泯然眾人矣”?
2、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體現這個道理?(引導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為什么詳寫方仲永才情初露時的的情景?
(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是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后來的“泯然眾人”形成反差,從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通過我們上述分析,你認為作者對方仲永的態度和情感如何?
(明確:“傷”。寫可傷之事,說何以可傷之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矣”的惋惜之情,對“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態度鮮明。)
五、體驗反思
活動一:辯論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反方:天資聰穎是成才的關鍵
(學生通過辯論明確“受于天”與“受于人”的關系,深入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
六、教師小結,情感激勵
論遇到多少坎坷,最終于你的永遠是希望!愛拼才會贏!”
(多媒體播放歌曲《愛拼才會贏》片段,余音中結束本課。)
七、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悲劇給了你什么啟示? 形成文字寫下來。
八、教學反思:
《傷仲永》是一篇借事說理的文言文。文章以方仲永天資過人到泯然眾人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簡意深、說理嚴謹,怎樣使學生讀懂并喜歡這篇課文。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激情導入,讓學生想學。
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上好這堂課的關鍵。我由學生喜歡的話題——神童、天才導入。因為大多數學生會認為神童、天才都會大有作為,反而會對不成大器者表示疑惑,借著學生的思維,自然導入本課,也給學生一個大大的警示,后天不努力就會一事無成。
(二)、學習文言詞語,疏通文意。
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我要求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并將故事復述出來,接下來,學生討論解決疑難問題直到能疏通文意,這一環節主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學習探究,理解言語文意。
為了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我設計如下的思考題:
(1)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文中哪些詞或句子可表現出來?
(2)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體現這個道理?(引導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為什么詳寫方仲永才情初露時的的情景?
(5)、通過我們上述分析,你認為作者對方仲永的態度和情感如何?
(學生閱讀思考回答,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方仲永才能變化的原因,并從中汲取教訓。經過學生的探究、思考,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才是讀懂課文。)
(四)、成功之處
透視設計教學反思總結篇五
教學目標
(1)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知道曲線運動的瞬時速度的方向,能在曲線的軌跡圖上畫出各點的速度方向。
(2)經歷蠟塊運動的探究過程,體會研究平面運動的方法,理解建立直角坐標系研究曲線運動的方法。
(3)通過實驗歸納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體驗學習物理的興趣。學情分析
導入:曲線運動
第一步:視頻演示蠟塊的運動,讓學生分析蠟塊實際運動與豎直上浮及隨管水平運動的關
系,體會合運動與分運動的等效,等時,獨立的聯系,為平拋運動等效為水平和豎直兩方向上的直線運動做知識的儲備。
第二步:通過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對蠟塊的速度,位移,和軌跡進行研究。
第一步:視頻演示鋼球實驗,總結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第二步:給出實驗道具小球,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利用小球,演示在空中的運動,總結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第三步:對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的知識點,通過分析,總結出延伸結論:曲線運動的速度和合力矢量分別位于曲線的兩側;曲線運動物體所受合力指向曲線的凹側。
第四步:通過練習,加深對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的理解。明確物體是否做曲線運動與所受合力是否恒定無關,唯一的條件就是合力與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
設計意圖:第一步,讓學生對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認識;
第二步,通過設計很簡單的探究小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
第三步,通過邏輯的推理,知識的延伸,增強學生對曲線運動的認識。第四步,通過練習,辨析,讓學生對曲線運動的條件的理解更加明確。總結 梳理知識脈絡,明確學習重點,鞏固強化。【作業】布置作業 教材課后習題。
教學反思:
優點:
1、在教學實踐中注重用實例和多媒體手段營造開放的學習環境來夯實基礎,使學生對運動和力的關系有更深刻的理解。針對曲線運動的產生條件,學生對其理解往往停留在簡單的記憶上,在用其分析物體運動的合成時往往不知如何入手的具體情況,我們進行了專項研究討論,討論的課題均來源于學生熟悉的實例,例如演示鋼球在磁鐵的吸引或排斥下的曲線運動、蠟塊在水中同時做豎直和水平方向上的運動并播放對應的課件,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最后形成共識要從受力分析入手,再進行運動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各種情況的運動合成的分析,就變得得心應手了。
2、在教學實踐中重視為學生提供探究活動的場所和時間,給學生動手的機會、動腦積極思考的時間。
3、在教學實踐中注重了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滲透為學生營造一種開放思維的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火花。
4、在學生練習方面為學生營造了物理情景。我們用了新教材的所有練習,因為新教材的練習是精心設計的、并且絕大多數題目與生活貼近,很好地為學生營造了物理情景,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和物理方法的實用價值,有些題目是研究性質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習題課上也同樣注重為學生營造探究的情景,用實驗的方式來設置題目,同時讓題目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在解決開放性題目的過程中得到了較好的思維鍛煉。
缺點: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我們發現,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還是不能完全做到對學生進行完全的解放,對學生的所作、所想還是不放心,總想多給學生一些指導,總希望學生按我們的想法去做、去想,這無疑為學生的思維套上了枷鎖。另外,我們總是希望學生在給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不希望留尾巴,總覺得一堂課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是最要不得的,因此我們有時候不能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去實踐,看似完整的一節課,事實上沒有使學生的所得最大化,也使我們精心設計的開放學習環境不能很好的保持始終.為了在一節課中完成本節課的知識目標,課堂上到處留下了教師的指導痕跡,最終只能是完成了知識技能目標,學生的創新意識被我們扼殺了,思維受到了限制,這在學生進行對應的課后練習中反映突出,尤其涉及到設計實驗的內容,學生普遍覺得無從下手。另外在用新教材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實踐中,我們的確感到新教材比以往的教材科學性增強了,更體現了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因此難度增加了很多,增加了教的難度,更增加了學生學的難度。教師面臨的問題既有更新觀念不斷學習更新知識結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如何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處理教材、改進教學方法,使營造開放學習環境真正落到實處,使學生能夠真正體驗多種學習方式帶來的成功、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