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自然之道課后反思篇一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和幾個朋友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上,想實地觀察幼龜是怎樣離開巢穴進入大海的。出于好心幫助了一只幼龜,結果卻給成千上萬只幼龜帶來了災難,使不少幼龜成了食肉鳥的口中之物。這件事告訴我們:愛護動物就要了解它們,了解自然法則,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規律,才能把事情辦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感情朗讀、對比體驗等過程,理解文章內容。我覺得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學生的'自由辯論:一部分學生以原告——綠色海龜家族身份控告旅行團,并說明控告的理由;另一部分學生以旅行團成員身份為自己申辯;一名學生以審判長身份結案。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表見解的平臺,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時間非常充分。
學生們敢于大膽發言,課堂上出現了爭辯的場面,有的同學認為向導做的對,以此來讓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有的同學說向導做的不對,不能以犧牲幾十只幼龜的生命為代價來讓人們覺醒,還有的同學認為向導的做法既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在審判長定案的環節,我還為他捏了把汗:如果他判得不公平或有一方不服怎么辦,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審判長竟然當機立斷宣判:旅行團成員由于違背了自然規律使海龜家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但由于他們也是出于好心,所以旅行團成員要向海龜家族公開道歉。真是思維敏捷,表達清楚呀,看來我的擔心是多余的。
但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遺憾之處,如:課文內涵突出不夠,挖掘不廣泛。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強調不夠,沒有突出違反自然規律就會事與愿違的理念,另外,由于教師本人理解的膚淺,再加上課堂機智欠缺,所以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只停留在"好心辦壞事"的這個層面,對于在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中能夠引出的"弱肉強食、生態平衡、適者生存"等觀點沒能即使引導,實際上這些也是"自然之道"。
作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更新觀念,以學定教,不能以教定教;要拓展思維,備課時考慮既要周全又要深入。
自然之道課后反思篇二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群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沖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秘密。是一篇敘事性哲理故事。對于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但要從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理解課文,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概括小標題。為了讓孩子們理清課文的思路,我讓他們用簡潔的文字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孩子們首先梳理了兩個字的:看龜——救龜——引龜——害龜;然后又增加成四個字的“看龜入海——好心救龜——引出幼龜——自食苦果”,接著大家又把小標題擴展成八個字的:“結隊旅游,看龜入海——大發善心,無奈救龜——一龜入海,萬龜出動——群鳥美餐,殘害幼龜”。然后我讓他們把這些小標題變成自己的話連起來說一說,就變成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層層鋪墊下,孩子們的思路水到渠成,很自然的掌握了概括課文內容的主要方法。
2.梳理主要問題。在孩子們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后,就是理解課文的內容了,為了讓孩子們理解的更透徹,我梳理了四個問題讓孩子們討論:“1.作者此行的目的是什么?2.幼龜爬向大海時會遇到什么危險?3.探路的幼龜遇到什么危險?我們和向導的心情怎樣?4.事情的結果怎樣?5.你懂得了怎樣的道理?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問題,交流匯報。在感悟“自然之道”課中,內心的感受變化(緊張——震驚——悲嘆),層層剝筍般地解讀質問,制造教學沖突。學生在探尋地過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課后反思篇三
本學期的教研課已經落下帷幕,回想自己從選課、備課、磨課到最終上課展示的過程,組內老師不管是教師課堂評價語還是教學環節、板書設計等多方面,都給予我悉心的指導與幫助,使我深地感受到團隊的溫暖與力量。
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我們團隊力圖合理利用教材和層層深入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誦讀、思考、體驗中學會學習。
為了突出重點,充分展開學生的自主探究,從根本上擺脫冗長的情節分析和煩瑣的提問應答。我采用了直接導入的方法,并請學生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并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并隨機板書,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學習語言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相統一的感悟過程。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必然會經過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認識與體察過程。
課文中向導的話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中,我先從引導學生品讀小幼龜偵查巢穴外面情景的神態、動作入手,使學生感受到小幼龜的機警與謹慎;進而引導學生理解游客焦急急切的合理與向導的“若無其事”的反常,通過理解詞意“若無其事”,創設情境,使學生聯系生活,結合語境再次體會向導“若無其事”的正常,從而初步感受向導所說的:“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番話的意思。當課文學習到后面的內容,即向導和作者以及同伴們奮力拯救幼龜后,帶著震驚與深深地自責再回讀向導說的話,相信此時學生的感悟會更加深刻,從而更好地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文本有限而想象無限,許多文本會留下較多的空白,給讀者以盡可能多的想象空間。在閱讀教學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而展開想象的超文本閱讀為學生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教學課文的第5—8自然段時,我采用以讀帶講、讀中想象、感悟的方式,體會文中的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默讀,并試著用文中的語句概括這幾段的主要內容;接著引導學生邊讀邊感受、邊讀邊想象,成功地對文本進行補充,使得群鳥叼食龜群的畫面在學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最后通過小練筆選擇不同角色的不同想法,更讓學生感受到違背自然規律帶來的惡果是無法彌補的。從這些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發現,課文的空白處成了學生馳騁想象的空間;而學生在豐富的想象中,實現了對文本的更深刻地認識。
在這節課中,讓我覺得遺憾的地方很多:首先在指導學生朗讀人物的不同心情的語句地方比較倉促,尤其到5—8自然段的情感升華部分,學生情感投入欠缺;其次,不能機智靈活地處理課堂教學環節,致使文章表達方法及推薦好書環節沒有進行;再次,在課上,自己還太過“強勢”,總想牽著學生說出我想要的答案,留給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時間過少,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落實得不到位。
教學是一門藝術,要上好一節課,就要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設計進行“精雕細刻”,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我將在教學實踐中努力鍛煉自己,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自然之道課后反思篇四
今天上完《自然之道》這節公開課,我的感觸很多,主要是有很多遺憾。
這篇課文的詞語眾多,每一個語句值得推敲,是一篇極好的寫作范文。所以,在教學本課的時候,學習目標定在理解文章的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感變化,體會大自然的啟示;學習作者抓住語言、神態、動作進行描寫的方法。
首先,為了能讓學生進一步的體會文中人物感情變化,我讓學生們分角色進行學習,進一步體會人物的感情變化。通過學生按角色查找文中的有關自己角色的句子,很容易找到自己角色的情感變化,并在小組里交流,學生們都準確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小組匯報時運用我給出的匯報提示,流利的回答出了準確的答案,培養學生回答問題的完整性。
最后,可能是我把重點定在分析詞句上,尤其是小龜的動作上,想讓學生通過圖片,產生對小龜的一種保護欲望,來渲染朗讀的效果,感受到作者寫幼龜和食肉鳥動作的細致入微,以及幼龜有辦法進行自我保護,不需要我們人類干預他們的生活。但是卻用時過長,不但學生的感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拖長了時間,致使后面的重點沒有突出。
這次的教學,給了我很多啟示,也明確了我的努力方向:第一、我在設計時,零碎的問題太多,不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應該緊扣中心設疑,引發學生思考、閱讀、探究、爭論。第二,朗讀顯得單薄。朗讀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是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教師應運用情景渲染,示范朗讀和引導學生聯想、想象等手段,促使學生領悟課文情感,生成內在語,激發朗讀興趣,所謂讀文悟道披文入情,讀得不充分,不能透徹理解文本內容,使教學顯得不厚重。 以上是我的反思,意在改進教學,今后我會認真研讀文本,根據本班學生特點,合理設計教學過程,使教學日臻完善。
二〇xx年x月xx日
自然之道課后反思篇五
課堂是以富于變化的時空,主體、客體、本體、媒體等關系隨時在轉換。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為圓滿完成自己的教學過程而搶時間,趕教材,生硬施教而少有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生動性,則學生必然只能跟著教師亦步亦趨。這樣將無法達到主體地位和愉快發展。
老師要上好課,認真精心設計問題,絕對是教學的必要手段。但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個理念卻要求教學過程中必須隨機滲透與體現。在教學《自然之道》一文時,我通過多種形式,充分落實語言文字訓練,抓住課文中的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品味,感悟語文語言。
同時注重體驗,如表情體驗,情境體驗,朗讀體驗等,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的同時,有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所在。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本課時,我安排學生自由讀,合作讀,齊讀,同桌互說,小組討論等,讓學生人人都有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
學生在課堂中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體驗成功,從而激發了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和參與意識。這樣用多種學習方式,把讀書時間還給學生,學生在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