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分解質因數教學反思博客篇一
在教學分解質因數時,如何讓孩子自己建構出短除法?一直困擾著我,構思了幾天,一直沒有好辦法。
把一個合數分解質因數,大部分學生都能通過圖表的方式進行分解,但怎樣把圖表轉化為短除呢?帶著這么一個旋而未解的疑問走上了講臺。心想大不了,直接告訴學生得了。
果然,學生很快能用圖表的形式把合數分解質因數,當我想把短除法教給學生的時候,一個學生突然說,老師這種方法不好,太麻煩了!這么一說,得到了全班同學的認可。我心想,既然他們認為不簡單,干脆,就算他們自己討論不出來,一節課損失也不大,于是我說:“既然你們認為不簡單,能不能想出一個計算的方法,把合數的質因數求出來呢?”全班學生積極的行動起來。(在小組交流的時候,我適當的給學生一定的啟示:計算質因數跟哪一種計算比較接近呢?)
討論了十分鐘,學生真把方法想出來了。
大部分小組采取了兩步除法,個別小組把兩個除法算式合并成了一個,討論之后全班同學都認可了第二種方法,在統一意見之后,我問:“同學們你們發現什么問題了嗎?”(由于這種算式是從下往上做,由于算式的長度不是預知的,所以往往會出現不知道從本子的什么位置做起的問題,少了,紙張不夠,多了就會浪費)孩子們都為他們的發現高興,根本不會去思考他們的方法有什么缺點,我沒有直接點出問題,而是讓學生把64分解質因數,孩子們高興的拿起筆來就做。大部分孩子是擦了做,做了擦,問題發現了。“老師,這樣做不行!”“為什么不行呢”“太長了,寫不開。”“怎么辦?”這時有個學生提供了一條建議:“老師,我們反過來做行不行?”“試試看!”結果孩子們陸續討論出第三、四種結果。有個孩子還說道:“這樣做才舒服。”“為什么舒服了呢?”“它跟我們寫字的順序一樣。”
問題解決了,沒想到這么簡單,趕緊回到辦公室,把它記下來,心上石頭終于落地了!
分解質因數教學反思博客篇二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
1、能夠正確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與整式乘法的區別和聯系。
2、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發現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會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項式進行因式分解。
教學重點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
教學難點是:正確找出多項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個因式的確定。
教學過程為:在引入“因式分解”這一概念時是通過復習小學知識“因數分解”,接著讓學生類比得到的。此處的設計意圖是類比方法的滲透。
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區別則通過把等號兩邊的式子互相轉換位置而直觀得出。
在學習提取公因式時首先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到公因式的結構組成,并且引導學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實就是將被分解的多項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計算過程。此處的意圖是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而實際上,學生的學習情緒還是調動起來了的。通過小組討論學習,盡管語言的組織方面不夠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結論。
接著通過例題講解,最后讓學生自主完成練習題,老師當堂批改當堂講評。
上完本課,教學目的能夠完成,教學重難點也能逐個突破。
本課的設計,過多強調學生用高度抽象的語言來描述概念。教學設計引入的過程可以簡化。對于因式分解的概念,學生可通過自己的一系列練習實踐去體會到此概念的特點,故不需在開頭引入的'地方多加鋪墊,浪費了一定的時間。在設計的時候腳手架的搭建層次也不夠分明。
教學過程中,能做到及時向學生反饋信息。能走下講臺,做到課內批改大部分學生的練習,且對于個別學習本課新知識有困難的學生能單獨予以輔導。在批改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做錯及存在的問題能充分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或是馬上板演為全體學生講解清楚。教學過程中,教學基本功比較扎實。
分解質因數教學反思博客篇三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
1、在自主寫算式、小組合作驗證等學習活動中,經歷認識質因數、分解質因數的過程。
2、知道質因數,會把一個數分解質因數。
3、在小組合作中積極與他人交流,體驗合作學習的收獲和樂趣。
認識質因數、會分解質因數是本節課知識技能目標的重點和難點。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恰恰是突破難點的有效手段,在突破難點的過程中有效地落實過程性目標和情感目標。
在認識質因數的教學中,利用課前學生猜老師的年齡、身高、體重的數據,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數據開展研究。如先研究老師的年齡(36),通過學生自主寫算式、比較、分析、交流得出36=2×2×3×3是與眾不同的,從而引出“質因數”的概念,而此時學生對質因數的概念并不是真正了解。因為概念的形成大致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展示大量的感性材料——分析、比較、綜合、抽象——得出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試誤辨析充分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形成概念——付諸實踐應用——加深概念的理解。而上述過程中學生只是初步形成了概念的表象。所以,此時,充分利用黑板上板書的大量數據,讓學上按要求把他們寫成幾個質數相乘的形式,使學生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在自我試誤辨析中、在同學間的交流中形成質因數的概念。在質因數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對分解質因數的基本方法也已基本形成。下面關于分解質因數的教學主要是指導學生書寫方法和格式方面的問題了。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分解質因數教學反思博客篇四
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是逆向變形,能熟練地對一個代數式進行因式分解,是學好數學的重要方法,通過這段時間的教學,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歸納如下:
問題一:提公因式不徹底或提公因式后丟項。
問題二:應用公式分解因式,公式應用不正確。
問題三:分解因式不徹底。
問題四: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相混淆。
問題五:代數式不能靈活的分解或靈活應用。
解決以上問題,必須明確兩個原則
第一、有因式分解要先提取公因式。
第二、每個因式要分解到不能再分為止。
關鍵要做到以下幾點:
1、什么是公因式,提公因式提什么?
公因式的概念要叫學生明確,公因式是各項系數的最大公約數與各項所合相同字母的最底次冪的積。
方法是:提取公因式是要先找到公因式,再把各項寫成公因式和某個式子的積形式。再根據乘法分配律分解因式。
2、講清公式,應用時,
一要判斷;二要化成公式形式。三明確誰相當于公式中的第一個數,誰相當于公式中的第二個數。再應用相應的公式進行因式。
3、對于較難多項式要提醒學生要細心觀察或分組或先整理再進行分解因式,應用了以上的方法,這段時間的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有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多留心提示學生對因式分解的應用。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分解質因數教學反思博客篇五
分解質因數是五年級第三單元倍數和因數中的內容,是在因數和倍數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解質因數是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以及約分、通分的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感覺設計還算流暢,但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課后,經過聽課教師的評議及個人總結,感覺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將60寫成幾個因數相乘的形式,這一環節后,讓學生觀察式子發現其中的特殊性,這些都引導的較為恰到好處。可之后就匆忙地揭示了質因數的概念,開始進行下一環節了。這樣一來學生對質因數的概念只是理論上的了解,而沒有實質上的應用。所以,應將揭示質因數概念環節放到舉例完成后再進行,讓學生觀察所有的式子,再說說這些式子有什么特點。學生會說道:所有的式子中因數都是質數。此時再揭示質因數的概念,同時加入讓學生找質因數的環節。在此,教師可先以“60”為例找出其質因數,說明2、2、3、5都是60的質因數,其中雖然“2”出現了兩次,但不能只說一個。之后,再將舉例環節中學生所舉出的一些例子做為訓練點,再讓學生去找每個合數的質因數,這樣學生對質因數的理解就更扎實到位了。
在小組合作舉例說明時,本想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舉例驗證,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找到答案。由于所要求每組舉例的個數有些多,班內學生又比較多,這樣一來,無論是小組討論環節還是匯報環節都耽誤了不少時間,以至于后面的環節有些擁擠,甚而沒有了更多練習的時間。在此應要求舉3個例子即可,這樣還可以均出時間給更多小組匯報的機會,以此來充實例子進行總結,效果會更好。
在小組合作舉例環節,學生在匯報時式子中出現了合數,可教師卻沒有及時的發現,失去了一次實例教學的機會。如果當時能夠及時發現,引導學生討論,相信學生會對分解質因數的概念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也會對學生后期的應用練習起到警示的作用,就不會在后續的練習中屢屢出現有合數的現象了。
在教學短除法時,由于短除法是學生新接觸的內容,而且只是一種特定方法而已,在未接觸時學生是沒有探究能力的,所以采取先由教師利用最簡單的例子介紹講解方法,再由學生探究難點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師先以“6”為例,講解短除法,只除一步即可,之后寫成式子。再舉出“18”為例,讓學生按剛剛所講的方法來敘述,學生在敘述完這一步之后就出現了問題“商是9,是否停止?”讓學生討論明白:9是一個合數,還要象上面這樣繼續除下去,直到商是質數為止。這樣,學生對短除理解掌握就更深刻了。接著再緊跟練習,進行嘗試訓練,由此了解學生掌握情況,再針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補充教學。這樣,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又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既突破了方法教學的難點,又讓學生很自然的掌握了方法,效果較好。
總體來說,這節課在整個教學設計上環節清晰緊湊,教師在課堂上語言簡練,評價到們,引導適度,但在重難點突破上有些急于求成,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揚長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實現有效、高效地教學,讓自己的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分解質因數教學反思博客篇六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根據一道應用題,通過對學生隊伍的理解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意義建構,找倍數和因數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教師始終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并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新課程提出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學中的多次合作不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獲得知識,發現特征,而且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分解質因數教學反思博客篇七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
1。能夠正確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與整式乘法的區別和聯系。
2。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發現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會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項式進行因式分解。
教學重點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
教學難點是:正確找出多項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個因式的確定。
教學過程為:
在引入“因式分解”這一概念時是通過復習小學知識“因數分解”,接著讓學生類比得到的。此處的設計意圖是類比方法的滲透。
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區別則通過把等號兩邊的式子互相轉換位置而直觀得出。
在學習提取公因式時首先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到公因式的結構組成,并且引導學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實就是將被分解的多項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計算過程。
此處的意圖是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而實際上,學生的學習情緒還是調動起來了的。通過小組討論學習,盡管語言的組織方面不夠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結論。
接著通過例題講解,最后讓學生自主完成練習題,老師當堂批改當堂講評。
上完本課,教學目的`能夠完成,教學重難點也能逐個突破。
本課的設計,過多強調學生用高度抽象的語言來描述概念。教學設計引入的過程可以簡化。對于因式分解的概念,學生可通過自己的一系列練習實踐去體會到此概念的特點,故不需在開頭引入的地方多加鋪墊,浪費了一定的時間。在設計的時候腳手架的搭建層次也不夠分明。
。在批改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做錯及存在的問題能充分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或是馬上板演為全體學生講解清楚。教學過程中,教學基本功比較扎實。
分解質因數教學反思博客篇八
所謂配方,就是把一個解析式利用恒等變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項配成一個或幾個多項式正整數次冪的和形式。通過配方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數學中一種重要的恒等變形的方法,它的應用十分非常廣泛,在因式分解、化簡根式、解方程、證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數的極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經常用到它。
分解質因數教學反思博客篇九
整張試卷以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為指導,以新課標教材為依據,特別在依據北師大版本教材的基礎上,又參考了蘇科版教材,實現了第二次教材改革的平穩過渡。試卷起點低,坡度緩,給了更多學生成功的體念。突出的特點有:
4、邏輯推理回歸自然。數學在走過了萬水千山之后,終于回歸自然,恢復了它本身的獨特,這不僅讓人有些感慨:數學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是否曾經喪失了自我?整張試卷共考查了兩道證明題,第20題實現了等腰三角形性質和判定使用的完美結合,同時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易錯點進行了考查;第22題考查四邊形問題,但出卷者能反彈琵琶,把平行作為結論來證,既避開了思維定勢,又引導學生嚴密地論證問題,對學生的基本推理能力做了全面細致的考查,讓我們重新拾回了數學的原始風情,領略了數學之美。
但美中不足的是,該套試卷居然抄襲了18分的原題,而且一字不動,連數據也一模一樣,這給本來公平的考試蒙上了不公平的陰影;最主要的是它給了應試者可以猜題的誤導。另外,整張試卷的層次不是特別分明,有平均著墨的嫌疑,缺少區分度。
二、各題得分情況分析
我校共有12個班級,664名學生參考,校平均:77.4,合格率:81.8,優秀率:50.5,各項指標都走到了歷史的低谷。但各班之間差距不大,其中班級最高平均分:79.89,最低平均分:74.31,差距5.58分;合格率最高為:86.79最低為:75,相差10.21,優秀率最高為:53.57,最低為37,差距15.43,在這次考試中,師生投入了較大的精力,學生的潛力已充分挖掘,若要取得更進一步的成績,則需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下面是我們的一些統計數據:(數據來源:三(4)、三(5)班,人數:110)
從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發現,我們的學生在邏輯推理方面相當欠缺,在問題的實際應用方面還沒有完全開竅,至于動手操作方面,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意識,但仍然是今后教學努力的重點。
三、典型錯題分析
4、第23題的第一空,很多同學把10也加上去,導致錯誤;第2小問有的同學看不懂表格而列錯方程或驗根錯誤,考查形式比直接列方程解應用題要好。但由于是原題,有的班級在考前講到了,導致學生之間差距較大。
四、今后努力的幾個方向
分解質因數教學反思博客篇十
1.分解因式
總體說明
因式分解是進行代數恒等變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以后的代數學習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如:多項式除法的簡便運算,分式的運算,解方程(組)以及二次函數的恒等變形等,因此學好因式分解對于代數知識的后繼學習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本節是因式分解的第1小節,占一個課時,它主要讓學生經歷從分解因數到分解因式的過程,讓學生體會數學思想——類比思想,讓學生了解分解因式與整式的乘法運算之間的互逆關系,感受分解因式在解決相關問題中的作用.
一、學生知識狀況分析
學生的技能基礎:學生已經熟悉乘法的分配律及其逆運算,并且學習了整式的乘法運算,因此,對于因式分解的引入,學生不會感到陌生,它為今天學習分解因式打下了良好基礎.
學生活動經驗基礎:由整式乘法尋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一種逆向思維過程,而逆向思維對于八年級學生還比較生疏,接受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再者本節還沒有涉及因式分解的具體方法,所以對于學生來說,尋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一個難點.
二、教學任務分析
基于學生在小學已經接觸過因數分解的經驗,但對于因式分解的概念還完全陌生,因此,本課時在讓學生重點理解因式分解概念的基礎上,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數學能力,如:類比思想,逆向運算能力等。因此,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義,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認識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系——互逆關系,并能運用這種關系尋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數學能力:
(1)由學生自主探索解題途徑,在此過程中,通過觀察、類比等手段,尋求因式分解與因數分解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類比思想.
(2)由整式乘法的逆運算過渡到因式分解,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3)通過對分解因式與整式的乘法的觀察與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與綜合應用能力.
情感與態度:
讓學生初步感受對立統一的辨證觀點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看誰算得快——看誰想得快——看誰算得準——學生討論——反饋練習——學生反思.
第一環節看誰算得快
活動內容:用簡便方法計算:
(1)=
(2)-2.67×132+25×2.67+7×2.67=
(3)992–1=.
活動目的:如果說學生對因式分解還相當陌生的話,相信學生對用簡便方法進行計算應該相當熟悉.引入這一步的目的旨在讓學生通過回顧用簡便方法計算——因數分解這一特殊算法,使學生通過類比很自然地過渡到正確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上,從而為因式分解的掌握掃清障礙,本環節設計的計算992–1的值是為了降低下一環節的難度,為下一環節的理解搭一個臺階.
注意事項:學生對于(1)(2)兩小題逆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進行運算的方法是很熟悉,對于第(3)小題的逆向利用平方差公式的運算則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有必要引導學生復習七年級所學過的整式的乘法運算中的平方差公式,幫助他們順利地逆向運用平方差公式.
第二環節看誰想得快
活動內容:993–99能被哪些數整除?你是怎么得出來的?
學生思考:從以上問題的解決中,你知道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活動目的:引導學生把這個式子分解成幾個數的積的形式,繼續強化學生對因數分解的理解,為學生類比因式分解提供必要的精神準備.
注意事項:由于有了第一環節的鋪墊,學生對于本環節問題的理解則顯得比較輕松,學生能回答出993–99能被100、99、98整除,有的同學還回答出能被33、50、200等整除,此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使學生逐漸明白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把一個多項式化為積的形式.
第三環節看誰算得準
活動內容:
計算下列式子:
(1)3x(x-1)=;
(2)m(a+b+c)=;
(3)(m+4)(m-4)=;
(4)(y-3)2=;
(5)a(a+1)(a-1)=.
根據上面的算式填空:
(1)ma+mb+mc=;
(2)3x2-3x=;
(3)m2-16=;
(4)a3-a=;
(5)y2-6y+9=.
活動目的:在第一組的整式乘法的計算上,學生通過對第一組式子的觀察得出第二組式子的結果,然后通過對這兩組式子的結果的比較,使學生對因式分解有一個初步的意識,由整式乘法的逆運算逐步過渡到因式分解,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注意事項:由于整式的乘法運算是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因此,學生能很快得出第一組式子的結果,并能很快發現第一組式子與第二組式子之間的聯系,從而得出第二組式子的結果.
第四環節學生討論
活動內容:
比較以下兩種運算的聯系與區別:
(1)a(a+1)(a-1)=a3-a
(2)a3-a=a(a+1)(a-1)
在第三環節的運算中還有其它類似的例子嗎?除此之外,你還能找到類似的例子嗎?
結論: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這種變形叫做把這個多項式因式分解.
辨一辨:下列變形是因式分解嗎?為什么?
(1)a+b=b+a(2)4x2y–8xy2+1=4xy(x–y)+1
(3)a(a–b)=a2–ab(4)a2–2ab+b2=(a–b)2
活動目的:通過學生的討論,使學生更清楚以下事實:
(1)分解因式與整式的乘法是一種互逆關系;
(2)分解因式的結果要以積的形式表示;
(3)每個因式必須是整式,且每個因式的次數都必須低于原來的多項式的次數;
(4)必須分解到每個多項式不能再分解為止.
注意事項:學生通過討論,能找出分解因式與整式的乘法的聯系與區別,基本清楚了“分解因式與整式的乘法是一種互逆關系”以及“分解因式的結果要以積的形式表示”這兩種事實,后兩種事實是在老師的引導與啟發下才能完成.
第五環節反饋練習
活動內容:
1、看誰連得準
x2-y2.(x+1)2
9-25x2y(x-y)
x2+2x+1(3-5x)(3+5x)
xy-y2(x+y)(x-y)
2、下列哪些變形是因式分解,為什么?
(1)(a+3)(a-3)=a2-9
(2)a2-4=(a+2)(a-2)
(3)a2-b2+1=(a+b)(a-b)+1
(4)2πr+2πr=2π(r+r)
活動目的:通過學生的反饋練習,使教師能全面了解學生對因式分解意義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師能及時地進行查缺補漏.
注意事項: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學生對因式分解意義的理解基本到位.
第六環節學生反思
活動內容:從今天的課程中,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活動目的:通過學生的回顧與反思,強化學生對因式分解意義的理解,進一步清楚地了解分解因式與整式的乘法的互逆關系,加深對類比的數學思想的理解,對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有一個初步認識.
注意事項:從學生的.反思來看,學生掌握了新的知識,提高了逆向思維的能力,對于類比的數學思想有了一定的理解,對于矛盾對立統一的哲學觀點也有了一個初步認識.
鞏固練習:課本第45頁習題2.1第1,2,3題
思考題:課本第45頁習題2.1第4題(給學有余力的同學做)
四、教學反思
傳統教學中,總是先介紹因式分解的定義,然后通過大量的模仿練習來強化鞏固學生對因式分解概念的記憶與理解,其本質上是對因式分解的概念進行強化記憶.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對因式分解的記憶退到了次要的位置,它把因式分解作為培養學生逆向思維、全面思考、靈活解決矛盾的載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因數分解類比出因式分解,對學生進行類比的數學思想培養,由整式的乘法與因式分解的對比,對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進行培養,也使得學生對于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入不至于茫然.
盡管新舊兩種教法的對比上,新課程的教學不一定馬上顯露出強勁的優勢,甚至可能因為強化練習較少,在短時間內,學生的成績比不上傳統教法的學生成績,但從長遠目標看來,這種對數學本質的訓練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出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對數學的機械模仿記憶的層面上.
總之,教學的著眼點,不是熟練技能,而是發展思維,使學生在學習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發生深刻的變化.